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https://www.doczj.com/doc/0213534887.html, 2004年08月31日08:42 光明日报

梁柱

内容提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为同这一国体相适应,又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制度保证。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它是历史地形成的,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造。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确立起来的。实践经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同这一国体相适应,在政体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各族人民通过自身的政治经验进行选择的结果。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保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几个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政权采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能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在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召开了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并建立了临时市民政府,这是党在革命斗争中创建的最早的政权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以代表会议为组织形式的工农民主政权。1931年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次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以参议会作为政权组织形式,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中创造了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一新的经验。毛泽东在总结这一群众的创造时,称它“是一项极可宝贵的经验”。他说:“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现在已有可能在一切解放区出现。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人民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08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根据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对于团结全国人民,胜利完成当时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国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发展史上一个必要的和重要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关于各地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中,郑重要求全党要把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当作一件大事去办”。至1952年9月,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全国所有的省、市、县普遍建立,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它是建国初期人民参政议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和准备。1953年,我国基层政权在普选的基础上,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完成了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它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如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所指出,这次大会“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牌。”

根据宪法的规定,从1954年到1965年召开了三届人大会议,全国人大基本上做到按期举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年到1963年先后进行了五次普选,也基本上做到了按时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保障,较好地行使了国家权力。但是,在“文

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迫停止活动,这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重大损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逐步完善,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地说,其一,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在1953年选举法的基础上,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986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二,进一步健全人大的组织体系。1979年制定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后经1986年、1995年两次修改地方组织法,将乡镇人大会议由乡镇人民政府召集改为由人大主席团召集,并规定乡镇人大设立由代表选出的主席、副主席。这是使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扎根于基层的重要措施。其三,加强了人大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1982年以来,为了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相继增设了民族、华侨、法律、财政经济等9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各级人大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人大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其四,加强了立法工作。如今我国已通过400多部法律,800多件行政法规和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同时还逐步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工作。这就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了依据。所有这些表明,新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及其工作,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也有别于前苏联的一党制。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5页)。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进行活动的,除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还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民主党派。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就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且在革命斗争中发展了这种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由包括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旧政协)在重庆召开,揭开了多党派的政治协商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期间,中共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通力合作,互相配合,为争取和

平民主而共同奋斗。但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粗暴地撕毁了政协会议通过的各项协议。在这种情况下,除中国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先后依附于蒋介石集团外,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争取建立新中国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同时,民主党派也通过在政治斗争中是非曲直的比较,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强调“革命必须进行到底”,并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这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第一次以共同声明的形式,公开而明确地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历史表明,承认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各民主党派在总结长期政治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郑重而正确的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由此形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担负起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政协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第一届政协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政权。《共同纲领》中有关的法律性条文的规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由《共同纲领》中所规定的新民主主义变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这时,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他还从加强监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出发,提出了“两个万岁”的思想,一个是“共产党万岁”,一个是“民主党派万岁”。这些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成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制度奠定了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的性质已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中共十二大进一步丰富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方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共十三大则明确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一起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确立了它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的地位。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列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党的十六大又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联系起来,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领域具有相当的广泛性,除其成员越来越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外,还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等。

这些有效地促进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规范化、制度化,较好地发挥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造。这样的政党制度,在原则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它有利于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高度地凝聚起来,而不是西方多党制那样互相倾轧,互相争斗,互相抵消力量。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优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这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促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成果和历史经验的总结,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对政协章程作出的重要修改,对于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发展和繁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确立起来的。1922年,中共二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般原理,提出在蒙古、西藏、新疆三部实行自治,以建立联邦制国家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这个设想虽然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精神,但并不切合中国的国情。随着对国情认识的逐步深化,党对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进一步认识。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指明应当“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抗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后来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并将此作为党的具体纲领的内容之一。按照上述基本主张,在1941年5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对民族区域自治作出了具体规定。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划了定边县的若干区域和城关镇的自然村、曲子县的三岔镇为回民自治区。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内,由少数民族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内部事务。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它的成立及日

后的成就,为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应当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而制定的政策和选择的制度。之所以这样,首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使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有密切联系和交融,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根本利益。这一历史特点决定了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其次,从国内民族分布的特点看,形成了一种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汉族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只占8%。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在一个或几个大小不一的聚居地与汉族交错杂处。这种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只有实行较灵活的民族区域自治,依据少数民族聚居的状况建立不同级别的自治地区,才能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自治的要求。再者,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获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许多少数民族在民主革命时期就与中共建立了巩固的联盟。应当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共同胜利,实行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工作。经过普查,认定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从1950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试点工作。1952年8月,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它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民族问题的法规,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地展开。到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154个民族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数占其总人口的76%,55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行使了自治权。此外,还在杂散居地区建立了1700多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其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这就形成了全国范围内民族区域自治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本着积极、稳妥、慎重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各少数民族的改革和建设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提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1984年第

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它为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标志着我国民族制度更加完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毛磊: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武汉创立的

发布时间:2009-09-22 信息来源:本站浏览人数: 1338

毛磊

历史学者一般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1946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时开始的。[1]这个提法是有根据的。“政治协商”制

度这个名词的确是从这时正式使用的,因而这个提法是有道理的,是

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个制度的“胚胎”却是于1938年7月在武汉

举行的“国民参政会”开始的。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一周年而于1938年

7月6日在汉口开幕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型”。因而在纪念新政协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探

讨政治协商制度创立的源头,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着现实意义。

一、国民参政会俱备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内容

国民参政会之所以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源头,是因为它具备了现行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内容,也就是说它与旧政协和新政协有许多类

似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立的历史背景都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

①旧政协是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召开的,1945年8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是建立一

个光明的中国,还是继续国民党一党专政把中国引向黑暗,中国正处

在十字路口。以中共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包括各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

及几亿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这就必须实现国

内和平与民主。而国民党反动派却要坚持一党专政。这个斗争是极其

尖锐的,为了争取国内团结、和平与民主。毛泽东与国民党在重庆举

行了40天的艰难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召

开政治协商会议,以解决国事问题。尽管旧政协达成的协议被蒋介石

撕毁,但它在中国处于十字路口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为中国人民指明

了前进方向。

②新政协是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刻召开的。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内战后,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1947年7月,刘邓大军过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国民党政府由发展走向覆灭的转折点。经过近一年的战略反攻,中国人民革命的彻底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为了迎接胜利,中共中央于1948年5月1日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项内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集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进步人士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纷纷投奔解放区,筹备新政协的召开。在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北京召开。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这是一件划时代的伟大时刻,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因而可以说新政协是在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③国民参政会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召开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灭亡中国。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了发动全国人民抗日,中共于1937年2月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电文中指出:“召集各派各党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2]1938年3月1日,中共在给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提议》中提出:“民意机关的建立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各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也纷纷要求成立真正的民意机构,以集中全国力量以抗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会议鉴于军事形势危机和外交上的孤立,也深感有必要加强国内团结,寻求各方支持,以求得抗战的胜利,因而在《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3]1938年6月14日,日寇从安庆向西进攻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武汉,7月初侵占湖口,直扑武汉。“寇深祸亟,神州有陆沉之忧”。在这紧要关头,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7月6日在武汉召开。毛泽东于1938年7月5日致电国民参政会首次会议,希望会议“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4]大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召开,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

(2)会议组成人员大体上都是由协商产生的

无论是国民参政会,还是旧政协与新政协,其组成人员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而是由有关方面共同协商产生的。从这方面看,三者大体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①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产生的基本情况

依照《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参政员由各省市代表、蒙藏代表、华侨代表,“各重要文化团体或经济团体”中,“著有信望或努力国事信望久著”的人员担任(现任官吏除外),其名额由地方政府和国防最高会议提出,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定。第一届参政员均遴选产生。即由国民党中央与中共中央长江局协商提出中共参政员为七人: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林祖涵、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最后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具体工作由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置的国民参政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9-11人)审定其候选人资格,提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

由于1939年部分省市临时参议会次弟成立。该省市的参政员就由选举产生。具体办法是:本省市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由省市临时参议会以无记名投票选举。以得票较多者当选。如在休会期且距例会期间尚远,不能于国民参政会召集期限前完成上述选举者,得以通讯方式选举。因而从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开始,成立临时参议会的省市参政员均由选举产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从整体上看,国民参政员大都是协商产生的。

②旧政协会员也是由协商产生的

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的旧政协会员共38人。代表各个方面。其组成人员也是由协商产生的。尽管在协商过程中,国民党设置重重障碍,在人员名单上讨价还价,但在国共两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下,确定政协人员38人中,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青年党5人,民主同盟9人,无党派9人。在人员协商确定后的政协才得以召开。

③新政协委员是由各方面共同协商确定的

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新政协,尽管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其委员的产生仍是由协商决定的,即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协商决定委员人选。

1954年第一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把国家政权的最高权力付之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设立全国委员会,作为国家政权以外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商机关。成为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一种组织形式。此时的政协委员仍是由协商确定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到20世纪末,各级政协委员的产生已规范化。这里把由郭裕怀和张长珍主编的:《人民政协学习大纲》中关于“政协委员产生的程序”抄录如下:

“政协委员是政协的组成人员,它的产生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照政协《章程》办事。政协《章程》规定:“每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由上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每届全国委员会任期内,有必要增加或者变更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决定人选时,由本届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这就是说,政协委员作为各个界别的代表参加政协的一级组织,其产生的基本程序是:在本人赞成政协《章程》的前提下,经政协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由上届政协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同级中共党委审定的下届政协参加单位、界别设置和委员名额,接着,由参加政协的各个界别,根据经过协商分配的名额,提出本界别参加政协的委员人选,写出推荐和介绍材料,属于中共界的汇总到同级中共党委组织部门,非中共界的汇总到同级中共党委统战部。个人经常务委员会邀请,也可参加政协。对特别邀请的人选,也要由有关方面写出介绍材料,然后,由中共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分别同有关党派、团体和界别反复协商,对推荐的人选进行认真考察,填写考察表(包括提名理由、人选简历、政治表现、突出事迹、主要论著等),提交同级政协党组会议研究和主席会议协商讨论。最后,送同级中共党委审议,形成建议名单,正式提交同级政协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公布。鉴于政协委员的产生,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需要通盘规划,反复酝酿,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政协换届时,一般应成立人事安排领导小组,与政协换届与人大换届同期举行,应联合成立人事安排领导小组,由中共党委负责同志任组长,人大、政协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政协委员绝大部分是在政协换届时产生的,但在每届任期内,由于形势变化、工作需要、人事变动、自然减员等情况,政协常务委员会经过协商讨论,有权根据需要增加或变更参加单

位、委员名额和决定人选。增补委员时,必须经过有关方面慎重提名,由中共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汇总名单后,提交政协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原则上哪个界别缺额,哪个界别补。新增补的委员必须在政协全委会召开之前公布。”引用这么多内容,主要想说明人民政协委员会是由协商产生的。

总之,国民参政会和新旧政协组成人员的产生,都是由协商决定的,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在这个问题上,三者是相同与相似的。

(3)三者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

除了新政协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这段时间外,从1954年10月至今这段时间内的政协性质是可以与国民参政会和旧政协进行比较的。(以下讲的新政协就是指从1954年至今这段时间的政协)这三者在性质上是可以比较的。

①国民参政会的性质

国民党认为国民参政会的职权是:议决权(议决政府施政方针),听取政府报告和询问权、提案权。后又增加了调查权(调查政府交办事项)、审议权(初审国家总预算)。从以上职权而论,国民参政会性质已不是政治上的咨询机关,也非法律上的技术机关,它实际上是“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之代表机关”。[5]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的开幕式的演讲中说:“国民参政会不是一个临时的会议,而要乘此抗战时期,赖参政会各位先生的努力,为国家建立一个永久的真正的民主政治的基础”。他进一步强调说:“我们国民参政会当然不是议会,但要从前议会的民主政治失败为戒,以期树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治基础,这亦是贵会建国的一个重要的责任”。[6]

台湾学者对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多有讨论。台湾政治大学马超华教授认为:西方国家的国会或立法机关的性质有四:代表民意,统一立法,议事公开,言论自由。而“国民参政会只具备后两项性质,不全具备前两项性质”[7]他的这个论述比较客观冷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认为国民参政会虽然不是国会和立法机关,但因为有各方面的代表,因而也能代表大部分的民意。再如参政会有六权,即:提案权、审议权、建议权、询问权、调查权及初审预算权。这些权力,大都有代表民意来监督政府的作用。因而国民参政会是我国在抗战时期的准中央民意机构。更有台湾学者认为这是作为非常时期和过渡时期的中央民意机构。[8]

总之,国民党对国民参政会的评价是较高的。台湾学者经过科学研究能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是值得肯定的。

中共中央从全民利益全局出发,着眼于抗战大局,认为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但积极评价国民参政会,因而同意毛泽东等7人为参政员,并发表《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的声明指出这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是“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域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尽管它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在当时却有重要的意义,即“进一步团结全国各种力量为抗战救国而努力”,成为“使全国政治生活走向真正民主化的开端”,表示在国民参政会内与各界代表“友好和睦地商讨和决定”抗战建国大计,以达到战胜日寇,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国家的目标。

民主党派对国民参政会表示了无保留的拥护。虽然他们并不认为参政会已经是真正的民意机关,但他们都认为它是“民主的曙光”,是“民主政治的发端”。他们认为国共两党的争端,“与其决于枪杆,不如决于票数,与其决于疆场,不如决于议场”[9]他们要求国民政府尽量采纳并切实执行参政会的决议,“打破过去决而不行,行而不彻的积弊”。[10]

参政会的召开在国际上也有好的反响。苏联《真理报》说它表明中国“联合反日统一战线之伟大力量业已形成”。是战胜日本侵略的保证。[11]一些国际援华组织与华侨华人出也纷纷致电祝贺参政会的召开。

总之,参政会是一个新事物,是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为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的一种新试验。是中国政治上的一种进步!

②旧政协的性质

旧政协是根据国共两党签署的《双十协定》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最初的名称叫做各党派政治会议,是由中共提请国民党召开的。这是考虑到“中国的事情,一定要经过各党派协商”,“任何一个大党不应以绝对多数去压倒人家,而要容纳各方,以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12]但国民党以老大自居不同意这个名字,由王世杰拟议商定改为政治协商会议。其性质仍是各党派协商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这可以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办法》中看出它的性质。该《办法》第一条规定:“国民政府为在宪政实施以前,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

起见,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条规定会议的任务是:“本会议协商之范围如下:1、和平建国方案;2、国民大会召集有关事项”。第六条规定:“本会议商定事项,由本会议主席提请国民政府实施”。[13]也就是说会议协商的问题的确是国家的大事,但提交国民政府后,是否执行则是另一个问题。说明它的性质仍是一个协商机构,但却是国民参政会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③新政协的性质

新政协又称人民政协,它的性质有一个发展和升华的过程。这里以1995年1月,全国政协八届九次常委会通过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中关于政协性质的表述为依据。中共中央在批转此《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为:“人民政协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个科学的界定是总结中国几十年来政治协商制度的经验的结果。人民政协既不是民意机构,也不是立法机构,更不是政权机关,而是一种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商机构。

从以上三者的性质来看,都不是政权机关,都不是民意机关,都是政治协商组织。因而可以说国民参政会是人民政协的源头。

(4)三者发挥的作用也很相似

①国民参政会在抗战中发挥了正面的作用

国民参政会在中、前期的作用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强全民族的团结,积极赞成《抗战建国纲领》。由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有67位参政员“联署”,成为一届一次会议上联署人数最多、代表性最广的提案。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心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坚强意志。

其次,痛斥妥协谬论,声讨汪逆叛国,为坚持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级后,妥协的逆流甚为猖狂。因而在一届二次参政会上,陈嘉庚参政员致电会议提出:“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这个电报在反对投降的斗争中发扬了积极的作用。当汪精卫投降后。毛泽东等中共7名参政员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提出:中国政治方面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动员全国力量反对妥协投降,扩大反汪运动,肃清抗战营垒中的

暗藏汪系余孽及一切妥协投降分子”。[14]随之在全国掀起了讨汪运动。对于反对投降倾向发挥了作用。

再次,推动了宪政运动的发展。在一届四次参政会上,许多参政员提出“结束党治,立施宪政”的提案。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这个提案。由于它适应了全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的强烈愿望,因而在会后掀起了第一次全国性宪政运动的高潮。尽管这场运动被国民党顽固派破坏,但它仍然给中国现代政治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以深刻的影响。

第四,询问权是参政会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力,是参政员参政议政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按参政会议事规则规定:“参政员对于政府之施政报告如有疑义,得于主管机关长官报告后经主席之许可,为简单之口头询问”。同时又规定:“参政员之询问事项,除因国家有不便宜重大理由外,主管机关长官应为书面或口头之答覆”。这方面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许多参政员对国民政府的一些部长报告后,提出很尖锐的询问,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内涵。在武汉举行的大会上,参政员就对有些部会首长的报告提出一针见血的询问,使会场十分热烈,出现了在中国政坛上罕见的民主问政局面。即令到1943年国民参政会出现倒退的情况下,参政员询问权的执行情况也是较好的。有参政员询问粮食部长徐堪说:“平价米内不仅有矿物如灰砂,且有动物如蛀虫甲虫;且因仓储管理不善,米多潮湿霉腐,于是便形成了所谓八宝饭。请问徐部长,你是否吃这种八宝饭?你的感想如何?你有没有能力和信心去改善?若没有办法,最好另让贤能”。由于粮食部的书面答覆措词失态,会场群情激愤,引起轩然大波。参政员马毅说这是蔑视参政会。高惜水提出退回书面答覆。许德珩说:“此事关系重大,小则粮食部失言,大则关系中国今后民主建设问题”。最后表决请徐部长出席答覆。下午徐堪到会道歉,答覆书自行撤回,重行修改。一场风波始告平息[15]当农林部长沈鸿烈答覆询问时,答覆难题,感到窘急,加上天热,沈部长汗流挟背,竟在发言台上不支,翻身栽下台来。幸亏工作人员一跃上前将他抱起送往医院救治,没有发生悲剧。询问和答覆的紧张热烈,可见一班。[16]

第五,调查权执行的也是有声有色,引人注目的调查行动有:“军风纪调查团”、“川康建设视察团”、“延安视察团”等等。其中由黄炎培等7人组织的“延安视察团”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到延安机场迎接黄炎培的中共领导人有: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吴玉章、周恩来、

邓颖超、秦邦宪、张闻天、林彪、叶剑英、徐特立、李富春、谢觉哉、杨尚昆等人。刘少奇、任弼时、王若飞、贺龙、陈云、陈毅、陆定一、彭德怀、刘伯诚、聂荣臻、高岗等参加欢迎宴会。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长谈中发表的关于防止腐败的谈论,至今仍是我们反腐倡廉的最重要武器。1945年7月7日,黄炎培向国民参政会主席蒋中正报告赴延安商谈结果。蒋向黄询问延安的有关情况。这次视察对于促进抗战胜利后的国共旧政协的召开,均发挥了正面作用。

②旧政协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旧政协于1946年1月31日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案》等五个决议案。规定各民主常派参加国民政府,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规定了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党派平等;规定公平合理整编全国军队;规定召开国民大会,制定民主宪法。这些决议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民主、团结的新希望。但对于蒋介石来说,却意味着其独裁专制政治的失败。因而,他表面上承认政协决议,实际上是以此掩人耳目,作为他准备内战的一种手段。政协决议墨迹未干,即被他动手破坏了。五个月后,即1946年6月发动了全面的内战。旧政协的决议被他彻底破坏了。

虽然旧政协决议未能实施,但它却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蒋介石撕毁旧政协决议而发动内战,他在全国人民面前输了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出有名,而国民党军队不知为谁而战,不知为什么而战。因而士气低落。蒋介石日益孤立,而人民解放军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从而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原来预计用五年时间结束战争,由于解放军为正义而战,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就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

其次,中间阶层看清了蒋介石的面目而与国民党反动集团彻底决裂。由于蒋介石独裁本质的不断暴露,在中共耐心细致的工作下,中间阶层出现了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蒋介石的分化现象。除了青年党、民社党中的少数人投靠蒋介石参加国民大会外,第三方面的大多数都站稳了自己的立场,即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进而公开举起了反蒋的旗帜。使蒋介石处于彻底孤立的境地,大大加速了解放全中国召开新政协的步伐。

第三,这是召开新政协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周恩来对此有很好的说明。他说,“协商”就是因为有不同意见,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聚集一堂,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给各方了解。政协会内如此,会外亦如此,大家动口不动手。“政治解决”就是互相容让,妥协。当然妥协也应有一定的原则。但为了解决问题“政协会议应该和谐”。所谓和谐,就是不敌视,不要有恶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周恩来的这些思想与中共代表团在旧政协上的实践,为加强各民主党派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壮大统一战线;为探索一条通过政治协商,和平解决政治问题的途径,为成功召开新政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③新政协的伟大作用

新政协在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征程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是国民参政会和旧政协无法比擬的。从1949年10月到1954年9月,它成为全国人民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随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协均发挥了作用。

从以上三者的相同点,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客观联系,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要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探索三者的关系,这是摆在历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二、三者的不同点

尽管三者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三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1)发起者与领导者不同

国民党中央制定的《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第一条规定:“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这就是说,国民参政会是由国民政府发起组织的,并附属于国民政府的。国民党是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办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国民政府为在宪政实施以前,邀集各党派社会贤达共商国是起见,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会谈纪要》中提出:“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这就是说旧政协是由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而领导者却是国民政府。这一点是周恩来在旧政协闭幕会的致词中是认可的:

“我们一致的同意在国民政府的基础上,在蒋主席领导之下,我们组成各党各派社会贤达合作的举国一致的国民政府,来结束训政,筹备宪政”。[17]

新政协是中共于1948年“五一”口号中提出后,和各民主党派与各人民团体共同筹备的。各民主党派承认与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2)发展前途不同

参政会是临时性的政治协商组织。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组建国民参政会的决议案第六条明确规定:“抗战停止,国家恢复常态或召集国民大会时,国民参政会应即解放。”事实也是如此。参政会于1938年7月6日成立,到1948年3月28日结束为止,历时九年八个月又二十三天,总共四届十三次全体会议。

而旧政协也是无固定组织,只是开会时则存,会完则散,其发展前途可想而知。不久便被蒋介石集团全部破坏,旧政协是个短寿的组织。

新政协的发展前途极为广阔与光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对于政协是否存在的问题上的确有不同的意见。毛泽东强调其存在的必要性,并指出: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计。尽管在“文革”十年中,政协组织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与中国的快速发展同步进行,其前途是无量的。

(3)组成人员情况不同

第一届参政会召开时,民主气氛还比较好,但是在120名参政员中,国民党89人,占44.5%,无党派人士89人,占44.5%(其中相当一部向倾向于国民党),其它抗日政党只有22人,只占11%(共产党7人,青年党7人,国社党6人,社民党1人,第三党1人)。但是到了1941年时,参政员增加到240人,其中国民党就有140多人,占58%。并将这140人分为12个小组,分别参加各个组织的活动。国民党还对其参政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从而大大加强了对参政会的控制。到了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时,国民党为抵制联合政府的正确主张,在参政会内更增加反动分子,排挤进步分子,维护其一党专政,把参政员由240人增加到290人,增加名额几乎都是国民党员。对于中共提出的恢复救国会参政员名额(沈钧儒、陶行知、史良等),增加文化人(郭沫若、茅盾等)均不于理睬,

只是象征地恢复了吴玉章、新增周恩来。此时,国民党占了参政员的84%,而非国民党的成员只有百之分十几。中共与民盟等只占百分之四左右。国民参政会几乎为国民党所独占。成为国民党的反共工具。

而新政协吸收大量非中共人士,与参政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只就1954年以后的人民政协组成人员来看其代表的广泛性。在1954年12月召开的政协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中,共有委员559人,其中中共党员150人,只占四之分一强。而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人士却占70%以上。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多次作出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决策,强调非党人士不仅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要不断提高,而且在政协常委、政协领导成员和政协领导机关干部中都要有一定的比例。说明中共是真诚地希望与党外人士合作治理国家。

(4)地位与作用不同

国民参政会和旧政协的提案和决议案,对国民党政府没有约束力。尽管中国民主促进会提出:“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正式最高权力机构职权。”[18]但却不被国民采纳。此前国民参政会的提案与决议,也必须经过最高国防委员会同意后才能执行。总之,这两个协商组织在国民党政体系中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国民党国家机器的装饰而已。

新政协开始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以后至今,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民政协成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载入宪法。

三、几点思考

(1)国民参政会创立了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撇开国民参政会的性质是国民党领导的战时机构,就其形式来说,却是一种政治协商制度。即由执政党邀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社会贤达等多方面的代表人物,聚集一堂,共同商议抗日救国大计。由于参政员都是各界的精英人物,他们对非常时期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各种迫切问题,提出真知灼见的提案,供当政者参考,其中许多在抗日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保证抗战胜利起了很有价值的作用。人民政协吸取了其中有价值的因素,如在组成人员作用的表述上就有相同之处,如当时称“参政员”,和当前的人民政协组成人员,特别是民主人士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在“参政”

这个名词上,两者是相通的。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已在第一个大目中详述了。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国民参政会是中国式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这个“胚胎”

是于1938年在武汉培育出来的。

(2)研究此问题的现实意义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后。实际上开始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尽管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都没有强调用“第三次合作”这个名词,但实质上是第三次国共合作。为了使这次合作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为祖国统一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就需要深入挖掘两党历史上合作时期的富贵经验。找出两党合作共事的共同点,为当前的合作提供历史的依据。国民参政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就是说,在第二次合作中,两党共同创造了“国民参政会”这种形式进行政治协商,为什么在第三次合作中不能利用这个经验呢?更何况中共接过政治协商这面旗帜,召开了新政协。把它发展成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说明两党在许多问题上有共识,“英雄所见略同”。更说明中共海纳百川,实际上是继承与发展了国民参政会与旧政协的成果。我们承认中国式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1938年抗战处于紧要关头于武汉创立的,更表示中共的高风亮节。也深刻说明国共两党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可以说研究国民参政会与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此问题的过程中,我曾思考:现在的国共论坛很好,但没有固定的组织与规章制度,很可能遇到意外而不能按期举行。是否可以按照国民参政会的模式,成立一个“中华民族复兴协商委员会”之类的组织,比较固定,国民党也可能接受,同时吸收两岸有关党派参加共同协商两岸关系,进而协商两岸统一的大业如何进行等等。或者叫“两岸协商和平发展委员会”,或者称:“两岸人民参政会”等等。总之,使国民党感到这是继承了国民参政会的模式,是对他们历史的尊重。

当然,这些方案施行起来的阻力很大,不但台湾方面有很大的阻力,就是在大陆方面,也有很大阻力。当我提出政治协商制度的旗帜是在1938年于武汉升起的,有人就反问我:是谁升起的(意思是说:即令政治协商制度是此时开创的,但因为是国民党创立的也不能加以肯定)我回答是:是中国人升起的。我的观点很鲜明,尽管政治协商制度虽然由国民党主导,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时,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种政治协商制度,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政治遗

产。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好继承这个遗产呢?我们应该放下历史包袱,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国民参政会。我认为:不管是那个党派创立的政治制度,只要对中国人民有利,特别是对祖国统一有利,都应该拿来加以研究和利用。

(3)恢复国民参政会开幕的旧址

1938年7月6日,国民参政会于汉口鄱阳街举行成立大会。会址在解放后改为“中原电影院”(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对面),当前,该地已作为商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很好开发,首先恢复其原貌。建立“国民参政会”旧址,供人参观,在此基础上,可否成立一个“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的来源、内涵,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论证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不应照搬西方议会制度的模式。还应研究国共两党共同创造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该旧址恢复后,举行开馆仪式时除了邀请国内重要人士参加外,可否邀请曾担任过参政员职务的后代子孙参加,特别应邀请国民党人士参加,邀请海外华侨华人中与国民参政会有关人士的后代与会。把这个旧址办成宣传,研究政治协商制度的一个基地。不但可以提高武汉的知名度,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胸怀,重视中国人的创造力,不管是什么政党,什么人,只要他们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我们都应总结他们的历史创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以上只是个人的见解,是一家之言,但学术无禁区,提出来供学者和政协工作人员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作者:毛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武汉市政协港台澳华侨与外事委员会顾问

注释:

[1]何定华主编:《中国人民政协史》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2]见《六大以来》上,第798页。

[3]《抗战建国纲领及临全大会宣言》,生活书店编印。

比较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 1. (2分)立宪君主制下的内阁制政府是()。 ? A. 英国 ? B. 美国 ? C. 日本 ? D. 意大利 得分: 2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2. (2分)有选举权的公民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行使自己的投票权是指()。 ? A. 普遍选举 ? B. 自由投票原则 ? C. 直接选举 ? D. 秘密投票原则 得分: 0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3. (2分)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是()。

? A. 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 ? B.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 C. 国家结构形式 ? D. 国家机关体系 得分: 2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4. (2分)英国政府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 A. 议会主权 ? B. 人民主权 ? C. 国家主权 ? D. 政党主权 得分: 2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考试题 5. (2分)现代西方民主制的核心是()。 ? A. 元首 ? B. 议会制 ? C. 间接制

? D. 法院 得分: 2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6. (2分)英国的权威象征和精神领袖是()。 ? A. 英王 ? B. 议长 ? C. 党魁 ? D. 大法官 得分: 2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7. (2分)制度分析方法的逻辑起点是()。 ? A. 制度 ? B. 经济 ? C. 社会 ? D. 自由 得分: 2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8.

(2分)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的是()。 ? A. 霍布斯 ? B. 孟德斯鸠 ? C. 卢梭 ? D. 洛克 得分: 2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9. (2分)当代的多元民主理论是在与()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 ? A. 国家主权理论 ? B. 政党 ? C. 多元政治理论 ? D. 多元经济理论 得分: 0 知识点:比较政治制度作业题 10. (2分)在西方,选举制度最根本的原则是()。 ? A. 普遍选举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 - - - - - 社会主义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名词解释篇示例 1、国家元首:是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是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P71 2、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P14 3、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长期由一个政党掌握政权的政党制度,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法西斯统治下的一党制;二是民主制下的一党制,三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党制。P127B卷 4、“分权与制衡”原则:是指把国家权力主要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部分,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这三种权力之间又必须相互制约以保持平衡的一种政制原则。P60 5、地缘政治学(政治地理观):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它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P13 6、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规范人类政治生活的规则体系,主要涉及政治权力如何分配以及社会秩序如何维护等问题。一般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P5 7、两党制:是指一个国家虽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党,但只有两个势均力敌的主要政党,能够通过控制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单独地轮流执政的制度。P128 8、委员会制政府:又称委员制或合议制,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人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P186 9、比例代表制:即各参加竞选的政党根据其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各政党所得议席与其所得选票的总数成正比。这种方式20世纪以后的欧洲大陆国家广泛实行,计票方法适合大选区使用。P9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以下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同级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决定权是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过哪些内容?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国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①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 ②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 ③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 1.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2.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即由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间接选举: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作用) 答案见P42页专家视点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国家制度→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人民是怎样行使权力的? (1)首先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2)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利。

6.人民是怎么当家做主的? 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三个方面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 ①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各级人大及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1.我国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一、名词解释 1、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一个是统治阶级,哪一个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政体:所谓政体,也即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指的是国家权力如风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 3、三、三制参议会制:所谓“三三制”,就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正式提出“三三制”原则,要求革命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参议会制政权,并在陕甘宁边区部分区县首先试行。(抗日战争时期)] 4、代议制: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行使的制度,是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所以代议制又称。中国的是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5、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按各政党所获选票数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分配议员席位的制度。 6、单名选区制:又称小选区制,指在每个选区只选出 1名代表。 7、国家元首:指依照宪法规定履行职能的人格化的国家机关,是一个政权组织的首脑部分或者国家的最高代表者。 8、总统制:它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 9、内阁制: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 10、委员会制:它是指在一个行政组织或单位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个以上负责人来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的。 11、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12、地方立法权:是指、、、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的权利。 13、国家公务员: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 14.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 15.多元民主制:是指一种分散的政治权力存在于自治的社会集团和分散的政治决策中心之内,众多社会团体都可通过一定方式共同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民主制度模式。 二、简答 1、.人大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特点和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性质:(1)人大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比较政治制度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西方议会的立法程序。 答: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 答:党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党的政治领导是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方向的领导,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发展阶段上,为无产阶级制定并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作为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党同各级政权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党的思想领导主要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理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的组织领导是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组织制度,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党员干部。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党的各项工作。要实现党的组织领导,就必须按照干部“四化”方针,搞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通过各级党组织教育和管理好党员,通过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干部的骨干作用来带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决不可能将其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核心,是解决方向、道路的。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重要基础。组织领导是服务于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没有党的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就不能落实。总之,党的领导只能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全面领导,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否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党的领导的执政地位的削弱和否定。 3. 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会议、立法、监督、代表等制度和工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制度和工作,都需要按照健全、丰富和扩大的要求进行完善,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民主的程序和实体、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 (2)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包括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权、监督权等. (3)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开放、互动、畅通的关系,使人大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使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更具生机和活力.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适应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大干部与党委、政府、政协干部之间的交流,优化人大领导班子的结构,逐步减少人大领导职数,为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组织保证.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政治制度 革命 统治秩序 制度建设 法律建构 宪法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民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主权。我国现行宪法把人民主权作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与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来源与保证。 依法治国原则作为党和国家执行方略与原则的“依法治国”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宪法至上”;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应侧重于限制与规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保障人权;依法治国还要求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与公正得以实施。 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在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主权原则在中国政治中的具体形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不可动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作为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有三个层面的表现: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它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它是一种具体的决策机制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原则公民的权利是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所应该享受的权利,也是国家政府及其法律应该保障的权利。公民的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中国公民的权利是人民主权这一政治原则的具体表现;我国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作机制的综合。狭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就是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以及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归口管理制度归口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是按照行业、系统分工管理,防止重复管理、多头管理。归口管理实际上就是指按国家赋予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各司其职,按特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导论 一、比较政治制度的课题与方法 1、比较对象 威洛比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于政府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探讨如何解决有关政府的问题。前者是静态的,相对简单;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复杂。 制度是有生命的,指制度是变化的,灵活的,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政治机构为比较的重点,最核心的是政治制度。 2、比较方法 历史考察法、比较宪法史法、国别比较研究法、比较制度史(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综合分析比较研究。 二、政治机构的历史考察 1、分类标准 A构成基础:寡头政治民主政治 B经济基础:非社会主义政府社会主义政府 C社会基础:氏族政府都市警察政府民族政府世界政府 D主权构造:单一政府复合政府 2、政治权力的变革导致政治机构的更替 政治权力的变革的外部形态有三种: (1)统治机构内部的变革 (2)最高统治者的变革 (3)统治关系的变革 三、政治制度建立的思想文化背景 1、西方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础 (1)人性:看作自然属性,把人归属为动物。 伊壁鸠鲁,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趋乐怕苦”; 马基雅维利,从经验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自私,贪得无厌”; 霍布斯,从机械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自我保护”,欲望与理性(欲望的派生)。 (2)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民主 阿尔色修斯,人类天生要结成“社会联合体”,才能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社会联合体包括家庭、自由联合体、村镇、城市、国家。国家具有至高无上性,主权属于人民。 密尔顿,从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论述人民主权。公共权利来自人类自我保护、追求的自然权利。官员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代表。 卢梭,人民主权。 (3)法治 亚里士多德,寻求统治必须寻求正义,正义需要权威,权威来源于法治; 西塞罗,官员是法律的创造物,权威是法律给予的,必须依据法律来统治,否则是合理、不道德的; 哈林顿,共和国应该是一个法治的共和国,法治才能保证权利; 洛克,人的财产、公共利益通过法律来保护; 孟德斯鸠,法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三者的统一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中国民主制度的构成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国家根本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策、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管理、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特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障和改善民生(考过大题) (菜篮子,米袋子,药单子等民生问题)如何理解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抄的。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构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比较政治制度重点总结 曹沛霖等主编

1.政治制度是规范是规范人类政治生活的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有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 成(11) 2.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机构体系中横向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的制度模式。根据国家 权力的横向配置状况可将政权组织形式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和人民代表制。 根据权力的纵向配置状况可将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19) 3.代议制的基本内容: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由代表组成议会,议会作为民意机 关拥有国家主权,可根据自身意愿将国家权力委托给其他国家机关行使(29) 4.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最根本特性是人的社会性(35) 5.政治文化是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 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57) 6.政治文化分为村民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61) 7.最早提出近代主权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让布丹。布丹最 大的贡献是第一次确立国家和主权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把主权视为国家最本质的特征8.霍布斯是17、18世纪流行的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把主权理论用于论证 君主主权的重要代表人物(82) 9.洛克倡导议会主权论,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83) 10.卢梭对人民主权论述有以下几个原则:1、主权是至高无上的2、主权是不可转让的3、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4、主权是不能代表的(85) 11.天赋人权论揭示的人民权利主要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反抗权,其中财产权是 最一般的权利(89) 12.密尔在《代议制政府》这部著作中,全面论证了有关代议制政府的一般原则及其职能、 组织、活动等问题(91) 13.洛克的分权学说经过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的理论(102) 14.分权制衡模式------英国模式(110) 15.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115) 16.法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核心特征(119) 17.法治原则最直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争取民主、巩固民主(130) 18.代议制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 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134) 19.现代选举制度以民主为核心,同时又成为实现民主的手段。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主权” 原则得以确立(141) 20.选民资格问题是美国自1787年以来选举制度发展最核心的问题。首先,选民的财产资 格限制问题。其次是黑人选举问题。再次是妇女选举问题(142) 21.在普选制形成过程中,英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封建特权问题,美国主要问题是种族歧视 问题(143) 22.选举原则主要有权威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一人一票,每票等值,不允许 任何选民享有特权)、透明性原则(选举充分的开放和公平)和自由性原则(选民投票时出于自愿并且有选择的余地)(145) 23.权威性原则主要指选举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实质性影响力,主要包括第一、代议机构 是否真正通过选举产生;第二、代议机构是否是国家最高立法权力机关,第三、代议机构是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实际影响力(145) 24.选举程序有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与候选人提名、竞选、投票制度(间接投票和秘密投票)

论三种政体的性质

论三种政体的性质 政体有三种类型: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即使是最没有学识的大家的见地也 足以发现其性质。我假定三个界说,或许更切当地将它们称之为三个现实:共和体系即是全体公民或有些公民具有最高权力的体系;君主政体意味着只要一个人控制国家,只不过遵从业已树立和断定的大律师网根据的法律;至于专制政体非但毫无大律师网根据的法律与规章,而且由独自一人依照自个的毅力以及变化无常的心情领导国家的全部。 以上即是我所谓的每个政体的性质说。应当看到直接随同这些性质所产生出啥样的大律师网根据的法律。因而,这些大律师网根据的法律即是开始的根本法。 与共和政体及民主政治有关的大律师网根据的法律,在共和政体下,当全体公民具有 最高权力时,即是民主政治,而当最高权力会集在一有些公民手中时,那即是贵族政治了。 在民主政治当中公民在某些方面似乎是君主,在别的方面又像是臣民。 只要经过推举方能变成君王,这亦是公民的毅力地点。君王的毅力体现于君王自身。因而,为树立投票权而拟定的大律师网根据的法律是民主政治下的根本法。在民主政体下的推举法应当怎么标准、由谁标准,关于谁,就啥工作进行投票都有必要予以说明。其重要性亦如君主政体有必要了解啥样的人才干称之为君主,以及应当用啥办法办理国家相同。 李巴尼乌斯说:“在雅典曾有一个异族人混人公民议会。”他终究被处死。这么一个人竟 窃取了王权中的权力。 断定构成议会的公民至关重要,不然,大家将不了解终究是公民或是公民中的一有些人 表达了心声。在拉栖弟梦,议会有必要由一万名公民构成。在诞生于低微却走向巨大的罗马;在经历了全部命运的兴衰荣辱洗礼的罗马;仍然是在罗马,曾几何时全部的公民在它的城围当中,仍是整个意大利以及国际地图的某一有些在它的城围当中,议会中公民的数目从未固定不变过,这即是罗马终究毁灭的严重因素。 具有最高王权的人,民应当自个去做他们能够做好的全部工作,而那些自个无法出色完 结的工作就应当让其署理者去完结。 可是,假如那些署理者并非公民所指使,他们便不能变成公民的署理者。因而这种政体 中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准则,那即是由公民指使自个的署理者,他们被称之为行政官吏。 与君主们相同,公民甚至愈加需求一个参政院或参议院来统领全部。可是,出于信赖, 其成员由公民推举。要么由公民直接挑选,像雅典的做法;要么由公民推举的官吏去挑选,罗马曾数度实施此种做法。 公民非常荣幸地挑选其托付人,将应当托付的某一有些权力给予他们。公民只根据他们 不能不知晓的事物以及清晰感知某些现实时才干下决心行事。他们非常了解哪一位将领经常交战疆场,也同样知道他曾有过这么或那样的勋绩;因而,他们对挑选哪一位将领非常内行。他们知道哪一位将领恪尽职守,且非常了解从法院归来的世人对他的满足程度,也同样知道他不曾有过纳贿行动。公民所了解的这些状况足以使他们有才干推举一位法官。当公民被某位公民的大方大度或是他的丰盛财富所感动和感到惊奇时,就足以让他们挑选一位市政官。公民在揭露场合当中打听而来的这些现实,要比身居深宫的君主了解得更明白。那么,他们是不是能够以此来处理某一事物,了解某些场所,掌握某些机遇和机遇呢?答复是不是定的,实际上他们并不懂得这全部。

比较政治制度试题

1.司法:简而言之就是法的适用或执行,也是司法活动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法定的国家机 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2.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 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为“代议制” 3.选举:指享有政治权利的本国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代表他来行行使国家公共权力 的人,按照他的意愿,代表他的利益来治理国家。现代民主国家通过选举这种程序,以选举中表达出来的人民意愿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 4.行政制度:指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做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 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 5.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根本利益的一部分积极分子,为了通过执掌或参 与国家全力,以实现其政治理想而结合成的具有政治纲领、组织章程、组织系统和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团体。 6.政治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7.代议:就词义而言就是“代表商议”、“代表议事”,是指由某一个人代表某一特定的群 体,同另一些代表其他群体的人,就彼此共同面临的问题(或事务)进行商议、讨论,必要时共同作出决定,以便他们所代表的群体能采取相互一致的行为。 8.政党制度:就是指制度化了的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权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党关系的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政党从政的固定化了的模式。 9.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 规定,组织和管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执行性活动。 10.司法制度:就是关于司法机关的性质、地位、职权、任务、组织、人员以及活动原则和 运行程序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 议会党团 议会党团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议会,为协调政党或政治倾向相同的议员在议会中行动的一种组织。它一般是由同一政党或者虽然不同政党,但是政治倾向相同或相近的议员组成,并以该党名称命名或以及各政党的名字联合命名。 比例代表制 指参加竞选的的各政党根据其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各政党所的议席与其所得选票总数成正比。此计票方式适合于在大选举区运用,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选民的投票意愿,不致使选票大量浪费,特别是使获得一定选票的小党也能在议会中分配到议席。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还常常出现相反的情况。 国家元首制度 国家元首制度是指出任国家元首的资格、国家元首的产生原则、方式和程序等规定。它是关于国家元首的产生、任期、地位、职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或惯例。 两党制 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许多政党,其中两个居于垄断地位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长期有组织的轮流控制国家机器,其中一党是执政党,另一党为反对党或者称在野党,这种政党体制称为两党制。它最初起源于英国,后来一些深受英国影响的英语国家也使用此种制度。 内阁制 内阁制是西方国家中由内阁(政府)纵览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组织行使。它起源于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政治制度

4 马列学说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变迁的影响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关于社会注意共和国、关于共产阶级政党、关于民主集中制等学说,很早就被党所接受,并始终是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主义的学习和传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马列主义中国政治制度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认真学习 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正义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的追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制度正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双重属性的统一即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统一。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二者互相制约。价值属性统率工具属性,工具属性体现价值属性。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表明,只有当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与政治制度的工具属性二者协调一致时,才能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要使政治制度的双重属性协调一致,我们还要解决好政治制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制度及时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制度及时性不等于制度有效性,必须从文化入手来解决制度的有效性问题 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正义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追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制度正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双重统一。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制度化水平成果,它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新世纪必须把握住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必须寻找自己发展的独特之路,同 时也应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除了要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外,还必须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制定出合理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保持自身政治制度的活力,为探索出一条渐进的政治改革之路而不断努力,首先应为政治制度合理定位.这些定位具体表现为:必须有坚定而明确的立场;必须清楚自己变革的动力;必须掌握不变与可变的边界;必须具有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跟中国国情是分不开的,体现在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体现在对人民的领导地位上,也体现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大国身份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是一样的,如:通过共产主义革命,采取暴力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指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政党的存在必要性,即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教导,同时又由斯大林提供其前进方向。然而,不同的自视为马列主义者的人,对他们选择来用以支撑自己的体系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及其它)的尊敬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毛泽东主义者试图降低其它共产主义学派人物的重要性,以示对毛泽东的尊敬;与之相反,霍查主义者则对毛持否定态度。马列主义是一种泛指。它主要是指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的总和。一般来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构成。 马列主义并不是就是马克思、列宁的思想理论体系。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后期很大部分来自恩格斯,而列宁的思想后期,斯大林也有补充和发展。马列主义在当代,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所检验,为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所实践,都在不断的发展当中。 马克思主义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