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gina 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2023gina 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下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指南的一般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1. 症状:患者必须有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呼吸急促或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夜间或在与哮喘相关的刺激下加重。

2. 可逆性阻塞: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的肺功能测试,显示患者有可逆性的气道阻塞。通常,标准的肺功能测试是肺活量(FEV1)和用力呼气一秒率(FEV1/FVC)。喘息患者在支气管舒张剂使用后,这些指标应该有明显的改善。

3. 气道过敏原或刺激物的暴露史:患者有暴露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刺激物或过敏原的历史,如家庭内空气污染、吸烟、宠物毛发、花粉等。

4. 其他检查:其他检查如肺功能测试、过敏原皮肤测试、血液测试等也可用于支持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标准可能在不同的临床指南中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时,最好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为主的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诊断要点 一、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一是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发剂(如沙丁胺醇)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二是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三是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

(连续监测1~2周)20%。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 (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以干咳为主; (2)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三、哮喘的分期及病情分级 1.哮喘的分期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是指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慢性持续期是指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临床缓解期是经过治疗或未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2.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主要用于初次诊断或已诊断但尚未按哮喘规范治疗的患儿,作为制订起始治疗方案级别的依据。 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分级

支气管哮喘疾病诊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疾病诊疗指南 【概述】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儿科常见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多种炎性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气道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气道狭窄。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重。目前认为: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可逆性气道阻塞构成了哮喘的三大病理生理特点。其中气道慢性炎症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原因,而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最基本的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及其肺功能,支气管哮喘分为:1、急性发作期:患儿表现为突发咳嗽,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胸闷;体征可见胸廓饱满,叩诊双肺过清音,双肺可闻及哮鸣音,严重时呼吸音降低。2、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不同频度和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如喘息、咳嗽、胸闷。主要根据白天和夜间临床表现和肺功能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3、临床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儿童肺功能恢复到第一秒用力最大呼气容量(FEV1) 或最大呼气峰流速(PEF)>80%预计值,并维持3 月以上。

【病史要点】 1、既往反复发作和其它变态反应病史。家族中哮喘和变态反应疾病史。 2、起病缓急、有无精神刺激、疲劳、受惊等诱因。询问有关的先兆症状:感染性者可先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外源性者有胸闷,喉痒,喷嚏,流清涕;食物性者有呕吐、腹痛、腹泻、荨麻疹等。 3、询问本次哮喘持续时间,是否日轻夜重或持续严重。有无端坐呼吸,烦躁焦虑,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了解咳嗽轻重,痰的性质和痰液量。首次发作须注意与哮喘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呼吸道异物等鉴别。 4、院外和既往发作情况,何种解痉药有效。 【体检要点】 1、体位,精神和神智,面色,指甲粘膜青紫程度。 2、有无鼻扇,呼气三凹征,呼气延长,两肺呼吸音降低,哮鸣音,鼾音和罗音。同时注意阻塞性肺气肿体征。 3、哮喘危重状态是指哮喘严重发作,经合理用拟交感神经或茶碱类药物仍不能缓解称哮喘持续状态。应测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注意意识、瞳孔、呼吸节律和深度、肌张力及四肢末梢循环。 【辅助检查】 1、血、痰中嗜酸性细胞计数外源性哮喘血、痰中嗜 酸性细胞超过300X10 6

GINA指南的修订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GINA指南的修订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1)疾病名称进一步明确GINA 2017指南建议,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取代“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对老年和吸烟患者,临床上很难将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区分,很多患者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疾病特征。多中心研究显示,ACO 在20~44岁、45~64岁和65~84岁的患病率分别为1.6%、2.1%和4.5%。约20%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均可诊断为ACO,与单一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比,ACO发作频率更高、患者生命质量更差,肺功能下降更快,病死率更高。而原先所称的ACOS,并不是一种单一疾病,可能包括不同发病机制导致的多种疾病。为了避免将这种重叠认识为一种单一的疾病,GINA 2017指南建议,不再使用“ACOS”这一概念,并将这种重叠直接命名为ACO。鉴于此,GINA 2017指南提出,如诊断为ACO,推荐以治疗哮喘的方案作为起始治疗,ICS通常应联合LABA和/或长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而LABA 不能单独使用。 (2)进一步明确肺功能检测频率GINA 2017指南中指出,肺功能评估应在诊断或治疗时进行;控制及治疗3~6个月后应评估个人最佳第1秒呼气容积,并且定期检测。对于如何定义“定期检测”这一词汇,GINA 2017指南给予了答案:大多数成人患者应至少每1~2年检测一次肺功能;

有急性发作和肺功能降低等症状的高危患者,肺功能检测频率应更高;儿童患者也应根据哮喘严重程度和临床病程增加肺功能检测频率。 (3)增加了针对呼出气一氧化氮的附加信息GINA 2017指南强调,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不能作为哮喘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湿疹等疾病均可导致FeNO 水平的升高,但嗜中性粒细胞哮喘患者的FeNO水平并不升高。此外,在吸烟、支气管痉挛和过敏的早期反应中,FeNO水平均降低;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时,FeNO 水平既有升高也有下降。同时,GINA 2017指南不推荐使用FeNO来指导治疗,并建议谨慎判读单个时间点的FeNO 结果。而由于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GINA 2017指南并不推荐基于FeNO 来对哮喘患者应用ICS进行治疗。此外,过敏患者的FeNO水平升高,已被GINA 2017指南添加至哮喘发作的独立预测因子列表中。 (4)治疗方案总的来说,相较于GINA 2016指南,新版指南未在哮喘治疗方案的推荐上进行太大的更新,仍强调ICS是哮喘治疗的基石,ICS/LABA维持缓解治疗是中重度哮喘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对于第三阶段患者,首选控制药物为低剂量的ICS+LABA。对于第四阶段患者而言,首选控制药物为中等/高等剂量的ICS+LABA。在缓解治疗方面,GINA 2017指南推荐使用按需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其中第三、四、五阶段的患者除可按需要使用SABA外,还可使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作为缓解药物。荟萃分析显示,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维持缓解治疗时严重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最低;与低剂量ICS单药治疗相比,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维持治疗可使严重哮喘发作的风险下降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和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哮喘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 断地改进和完善。为了更好地治疗哮喘,世界卫生组织(WHO)提 出了全球哮喘协会主席会议(GINA)指南,旨在全面提高哮喘的 防控水平。那么,什么是GINA指南?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对 于怎样治疗哮喘,我们该怎样进行实践操作呢?接下来,我们将 来一一解读这些内容。 什么是GINA指南? GINA指南是准确及时地治疗哮喘的权威指南,它的全称是“全 球哮喘协会主席会议指南”,它包含了由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论证,基于现有医学证据的哮喘管理方案。GINA指南简化了平时哮喘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管理手段,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直接地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治疗哮喘。 GINA指南的主要内容

GINA指南主要包含了哮喘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诊断、管理和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是诊断,因为一个正确的诊断能为治疗哮喘提供正确的指导,有效地减少哮喘症状的出现。 诊断 在GINA指南中,建议医生要对患有哮喘症状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并对他们的过去健康状况、遗传和环境因素进行考虑。此外,指南还提醒医生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史、查看相关的体征和症状,如呼吸音、皮肤、鼻腔和喉咙等等。在这些调查工作完成后,医生还可以考虑进行肺功能检测,就是让患者进行肺气量测定,通过测定数据进行哮喘的评估。 现代肺部检查工具大致分为三类: X射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是,在GINA指南中,强烈建议医生使用合成函数检测(spirometry)来诊断哮喘,因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可以在并不会加重哮喘症状的情况下快速检测出肺功能异常。此外,这种检测方法也经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所以在现代肺部检查中非常重要。 管理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 整版) 哮喘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免疫和神经等方面。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病毒感染等。在儿童中,哮喘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3.诊断标准 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根据指南,儿童哮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2)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和阻 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二、常见疾病鉴别 哮喘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时相似,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常见的需与哮喘鉴别的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以确保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 三、诊断和监测指标评估 哮喘的诊断和监测需要依靠客观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常用的指标包括峰流速、呼气峰流率、

肺功能试验、气道炎症标志物等。在评估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身高、性别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四、难治性和重症哮喘的诊治流程 部分儿童哮喘患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或治疗效果不佳而被归为难治性或重症哮喘。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包括确定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应用生物制剂等。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呼吸支持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 五、哮喘分级治疗方案 哮喘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GINA和NHLBI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 六、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 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是哮喘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医生应与患儿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详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应加强患儿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培养其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2023gina 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2023gina 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支气管哮喘(Asthma)是一种临床以气流受限、反复发作呼吸道 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 喘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遗传倾向与环 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引起了哮喘的 发生。 根据国际上的统一标准,目前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以 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难以控制的呼吸道症状:支气管哮喘常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呼 吸困难、喘息和/或咳嗽。这些症状在夜间或清晨更为突出,可能会对 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这些症状难以控制并且在用药后没有 显著改善。 2.可逆性的气流受限:支气管哮喘患者常具有可逆性的气流受限,即在用支气管舒张剂(例如沙丁胺醇)后,呼气峰流速明显改善。这 一点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峰流速-时间曲线(PEF)或放大的外呼 吸(FEV1)辅助诊断。

3.支气管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道对刺激物如冷空气、 烟雾、气味、化学物质或运动等的反应明显增加。通常,可以通过进 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如可吸入的过敏原试验或非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来评估患者的支气管高反应性。 4.除外其他疾病:如果患者的症状类似于其他肺部疾病,例如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特发性咳嗽,就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这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在诊断支气管哮喘之前,还要了解患者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特定 诱发因素的存在与否。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过敏原(如花粉、灰尘螨、动物皮屑等)、感染、气象变化、环境污染物、冷空气、烟草烟雾、 运动等。 此外,根据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和控制程度,还将其分为不同 的分型,包括间歇性哮喘(Intermittent Asthma)、轻度持续性哮喘(Mild Persistent Asthma)、中度持续性哮喘(Moderate Persistent Asthma)和重度持续性哮喘(Severe Persistent Asthma)。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 【篇一: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 [导读]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内容预览: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全球 有增加的趋势,尽管哮喘是全球肺科医生研究最热门的课题。我国 成人的发病率是 1.5%,儿童是 2%。我国有 1500 万哮喘患者,其 中按 gina 方案治疗的不到 3%,有 39%的患者全身用激素。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内容预览: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全球有增加的趋势,尽管哮喘是全球肺科医生研究最热门 的课题。我国成人的发病率是 1.5%,儿童是 2%。我国有 1500 万 哮喘患者,其中按gina方案治疗的不到 3%,有 39%的患者全身用激素。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甚清楚。现有的治疗方法已有效 地控制了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但对部分病人疗效欠佳,更谈不上根治。对哮喘的防治任务十分迫切。 (二)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学说:哮喘的病理改变是慢性、剥脱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近年来多以研究嗜酸性粒细胞作为阐明 哮喘发病机制的突破口。 嗜酸性粒细胞表面有大量低亲和力的ige受体,通过ige介导激活 而释放各种炎性介质。 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中主要有 4 种富含精氨酸的蛋白:主要碱性 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 过氧化物酶(epo)、嗜酸性粒细胞神经毒素(edn),其中主要碱性蛋白已有参与哮喘发病的直接证据。总之,嗜酸性粒细胞是引起 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迟发相哮喘反应的关键细胞,是哮喘发 病中的主要效应细胞。 (四)分子生物学: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细 胞间的信息传递,现在较多报道细胞内信息传递。蛋白激酶c (pkc).pkc与哮喘气道平滑肌张力调控及气道炎症调控有关。一 氧化氮(no).no是反映炎症的标志之一,是一种信号传导物质,对哮喘发病的调控是双向的。 (二)咳嗽与哮喘的关系1、慢性咳嗽的诊断:慢性咳嗽指咳嗽持续8 周以上,干咳无痰,胸片正常,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 【篇二: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

哮喘的分级诊断标准

哮喘的分级诊断标准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 症状。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医生可以对患者进行分级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哮喘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的评估、肺功能检查和哮喘急性发作的频率等指标。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哮喘的分级诊断标准。 首先,对于哮喘患者的症状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全球哮喘倡议组织(GINA)的指南,哮喘的症状分为间歇性、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四个 级别。间歇性哮喘是指患者在一年内发作少于一周,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夜间症状较少。轻度持续哮喘是指患者每周发作少于两次,但不满足中度持续哮喘的标准。中度持续哮喘是指患者每周发作多于两次,但不满足重度持续哮喘的标准。重度持续哮喘是指患者每天都有症状发作,且频繁夜间症状。 其次,肺功能检查也是确定哮喘分级的重要依据。通常采用的检查方法是肺功 能测试,包括用力呼气容积、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和描记呼气流量峰值等指标。根 据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确定哮喘的严重程度,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此外,哮喘急性发作的频率也是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哮喘急性发作 是指哮喘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加重的情况。根据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哮喘的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哮喘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的评估、肺功能检查和哮喘急性 发作的频率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医生可以确定哮喘患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发作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对于哮喘患者来说,及时进行分级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诊断的金标准

哮喘诊断的金标准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其特征为气道过敏原或非特异性刺 激物引起的变异呼吸道阻塞,包括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黏液分泌增加。根 据全球窒息和哮喘倡导组织(GINA)的指南,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1.症状的特点:哮喘的典型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和胸闷感。 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受到气道刺激物或过敏原的诱发,并且 可以通过支气管扩张药物缓解。 2.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确诊哮喘的关键步骤,通常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和最大呼气流速(FEV1)的测量。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通常表 现为可逆性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即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后呼气峰流速(PEF)和FEV1的显著增加。 3.气道刺激试验:气道刺激试验是一种用来评估气道高反应性的方法。常用的刺激物包括甲酸盐、甲醚和4-6%的乳清蛋白。如果患者在刺激物 暴露后呼气峰流速降低超过20%,则可以诊断为气道高反应性。 4.过敏原检测:对过敏原进行皮肤试查或特异性IgE抗体的测定有助 于确定过敏原对哮喘患者是否具有致敏作用。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 螨和宠物皮屑等。 5.气道炎症评估:哮喘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因此对气道炎症进行评估 有助于哮喘的诊断和治疗。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气道黏液分泌物和气 道生物标志物(如尿酸和氮氧化物)等都可以用于评价气道炎症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哮喘的诊断是一项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 者的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此外,哮喘的诊断应排除 其他呼吸道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肺部感染和支气管扩张等。

总结起来,哮喘的诊断需要通过患者症状特点、肺功能检查、气道刺 激试验、过敏原检测和气道炎症评估等方面的综合判断。金标准的确立对 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哮喘非常重要,可以减少气道炎症的进展,降低症 状的发生和加重。因此,对于哮喘的诊断,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上述标准,并结合个体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最新: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青少年哮喘管理解读

最新: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青少年哮喘管理解读 摘要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生理迅速发育的关键阶段,其哮喘管理与儿童时期和成人时期不同,需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哮喘的诊断和管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2022(GINA 2022)更新了青少年重症哮喘评估和治疗的内容。现对GINA 2022中与青少年哮喘的诊断、评估、初始治疗及方案调整、重症哮喘管理和青少年哮喘自我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为临床工作中青少年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以期提高青少年哮喘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青少年;哮喘;全球哮喘防治创议;解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和成人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和生理的迅速变化影响青少年哮喘的管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2022(GINA 2022)更新了青少年重症哮喘的评估和治疗内容,所提及的青少年年龄范围为12~18岁[1]。现对GINA 2022中与青少年哮喘评估及治疗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读,为青少年哮喘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青少年哮喘的疾病负担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指出,10~14岁的哮喘患病率为4.10%,患

病人数估计为26 308 483例;15~19岁的哮喘患病率为3.00%,患病人数估计为18 591 623例[2]。我国持续性哮喘控制情况研究发现,12~16岁哮喘患儿的未控制率为20.4%,远高于2~3岁患儿的11.9%[3]。2016年至2020年我国《死因监测数据集》显示共328例儿童和青少年死于哮喘,其中10~19岁哮喘患者占55.49%[4]。哮喘和年龄≥10岁也是致死性严重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5]。因此,对于青少年哮喘的诊断和管理仍需更多的关注。 2、青少年哮喘的诊断与评估 GINA 2022强调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对诊断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诊断流程。准确诊断是哮喘实现良好控制的前提。 2.1 青少年哮喘的诊断GINA 2022指出应根据是否接受哮喘控制治疗选择不同的诊断流程。在未接受哮喘控制治疗的患儿中,初始诊断基于呼吸道症状的特征表现和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的特征表现也可见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初始诊断时应尽可能获得支持哮喘诊断的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的依据。青少年哮喘患者能够配合进行常规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呼气峰流速(PEF)监测及气管激发试验以获得相应的客观证据,判断标准可参考成人哮喘的诊断标准[6]。对既往缺乏充分哮喘诊断依据但已使用控制药物治疗的患儿,应通过客观检查确定哮喘诊断,诊断流程应根据症状及肺功能情况决定,可参考GINA 2022中的诊断流程,见表1。研究显示,25%~35%曾在初级医疗机构诊断为哮喘的成人患者其诊断无法得到证实[1]。 2.2 青少年哮喘的评估方法GINA 2022强调在进行症状评估时,需明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方案)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方案) 一、背景 全球哮喘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澳大利亚、瑞典、美国以及中国的研究,都显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哮喘的患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发达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高于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城市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乡村。2000年,我国进行了儿童哮喘率的调查,显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重庆的儿童哮喘患病率最高,为3.34%,而患病率最低的是我国的拉萨,仅为0.52%。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也就是GINA方案,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全球哮喘的预防与治疗的指导。GINA方案,是在全球范围内,治疗哮喘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每两年都会有更新。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由全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医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发行,在2004年,也进行了第二次的修整。 二、儿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name="02" id="02"> (一)哮喘的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儿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二)病因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炎症使气道呈现高反应状态(即呼吸道对各种理化及生物刺激因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及强烈的反应),并在一定促发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易感者气道痉挛即哮喘发作。 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抗原后,使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此为速发性哮喘反应。更常见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触抗原数小时乃至数10小时后方始发作哮喘,称为迟发性哮喘反应,这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的结果是气道粘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中、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加上管腔内粘液栓阻塞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 (三)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 1. 易患因素 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体质,特应性的体质,也就是过敏体质的人是哮喘发作的易患因素。 2. 致病因素 (1)室内致敏原

儿童哮喘诊断及治疗指南

儿童哮喘诊断及治疗指南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发生以及 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儿童哮喘的诊断方法以及最新 的治疗指南。 一、哮喘的诊断 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测。以下是诊 断儿童哮喘的主要方法: 1. 症状评估:儿童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间歇性呼吸困难、咳嗽、喘 息等。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季节变化或特定的触发因素而加重。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中,医生会注意到儿童是否存在呼吸道嘈杂音、胸部变形和肺部呼吸音等异常。 3. 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是诊断儿童哮喘的重要手段。最常用的 测试方法是峰流速测定(PEF)和肺功能测试(spirometry),这些测 试可以评估肺功能的损害程度。 诊断儿童哮喘的标准包括:1)反复发作性喘息;2)典型的哮喘症状;3)气流受限性;4)排除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家族史、过敏史以及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以便更好地 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儿童哮喘的治疗指南

儿童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提 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对紧急医疗服务的需求。 根据国际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全球哮喘倡议组织(GINA)的指南,儿童哮喘的治疗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治疗阶段1:间歇性哮喘 - 仅在需要时使用短效β2-激动剂(SABA); - 可以通过避免触发因素来预防发作。 2. 治疗阶段2:轻度持续性哮喘 - 每日使用低剂量吸入型皮质类固醇(ICS)。若哮喘控制不佳, 可使用ICS与长效β2-激动剂(LABA)的复合制剂。 3. 治疗阶段3:中度持续性哮喘 - 每日使用中等剂量ICS。若哮喘控制不佳,可增加LABA的剂量或添加LTRAs(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4. 治疗阶段4:重度持续性哮喘 - 每日使用高剂量ICS和LABA的固定复合制剂。 - 可根据需要添加LTRAs、长效抗胆碱能药物或类孕激素。 哮喘治疗还包括教育患儿及其家长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器和定期复查。此外,医生还会根据病情的改变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儿童哮喘的预防和长期管理,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一、概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为特点。发病以秋冬气候改变时为多见,属于中医学的“哮证”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 994年)。 (1)发作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突然发作。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伴呼气XX;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XX,或闻及湿性哕音,心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大部分患儿特异性IgE 明显升高。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XX。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l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1)]后1 5mi n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 1)增加≥1 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1-2周后,FEV l增加≥1 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l~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将哮喘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而当哮喘得到控制后,多数患者很少出现哮喘发作,严重哮喘发作则更少见。来自全球哮喘负担的数据表明,尽管从患者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控制哮喘的花费似乎很高,但不正确的治疗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治疗费用将会更高。因此,合理的防治至关重要。为此,世界各国的哮喘防治专家共同起草,并不断更新了全球哮喘防治倡议(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GINA目前已成为防治哮喘的重要指南。 【流行病学】 全球约有1.6亿患者。各国患病率不等,国际儿童哮喘和变应性疾病研究显示13-14 岁儿童的哮喘患病率为0-30%,我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同龄儿童的哮喘患病率为3%-5%。一般认为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壮年,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成人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约4O%的患者有家族史。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患者个体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哮喘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目前,哮喘的相关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存在有与气道高反应性、IgE调节和特应性反应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中主要包括某些激发因素,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二氧化硫、氨气等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吸入物;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药物,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司匹林等;气候变化、运动、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概括为免疫-炎症反应、神经机制和气道高反应性及其相互作用。 1.免疫-炎症机制免疫系统在功能上分为体液(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均参与哮喘的发病。 (1)抗原通过抗原递呈细胞激活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主要是Th2 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L)-4、IL-5、IL-10和IL-13等进一步激活B淋巴细胞,后者合成特异性IgE,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的IgE受体。若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可与结合在细胞的IgE交联,使该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导致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炎症细胞在介质的作用下又可分泌多种介质,使气道病变加重,炎症浸润增加,产生哮喘的临床症状,这是一个典型的变态反应过程。 根据变应原吸入后哮喘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速发型哮喘反应(IAR)、迟发型哮喘反应(LAR)和双相型哮喘反应(OAR)。IAR几乎在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反应,15-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LAR约6小时左右发病,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而且临床症状重,常呈持续性哮喘表现,肺功能损害严重而持久。LAR是由于气道慢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2)活化的Th(主要是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使之在气道浸润和聚集。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可以分泌出许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使气道收缩,黏液分泌增加,血管渗出增多。根据介质产生的先后可分为快速释放性介质,如组胺;继发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重点内容(全文)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重点内容(全文)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哮喘的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 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二、流行病学 (一)哮喘的患病率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

三、诊断 (一)诊断标准 1.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ml);或抗炎治疗4周后与基线值比较FEV1增加>12%,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ml (除外呼吸道感染)。(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至少连续7d 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总天数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 值+最低PEF)×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 气促、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最新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8年修订) 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 (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特点 1.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临床表型和自然病程:喘息在学龄前儿童是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会发生反复喘息。可将5岁以下儿童喘息分成3种临床表型:(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有关。(3)迟发性喘息/哮喘:这些儿童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但是应该注意,第1、2种类型的儿童喘息只能通过回顾性分析才能做出鉴别。儿童喘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