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1]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1]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1]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1]

氯吡格雷地说法、解释法

一)抗血小板药 1、氯吡格雷的个体化治疗 氯吡格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临床患者存在较大的药效差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0年3月12 日发布氯吡格雷与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对该药疗效的警示。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氯吡格雷经肠道转运体ABCB1转运入血,通过CYP2C19代谢转化为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主要经 PON 1转化为活性巯基衍生物,进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随着大量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PON 1、CYP2C19*2、CYP2C19*3、ABCB1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与CYP2C19*17有着密切关系。 (1) 基于CYP2C19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CPIC指南建议: 1)对于CYP2C19超快代谢型(UM)患者,可按照氯吡格雷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服用方法, 注意出血风险; 2)对于CYP2C19中间代谢型(I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 拉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 他替代治疗。 3)对于CYP2C19慢代谢型(P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拉 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他 替代治疗。 (2) 基于ABCB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转运体ABCB1基因的多态性,明显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若其编码区第3435位从碱基C变为碱基T,则转运效率下降,生物利用度下降。带有ABCB1 3435TT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5%,比CC者10.7%高,HR为1.72。 因此,对于rs1045642位点TT基因型的患者,初始给药剂量和维持剂量均为双倍。(3) 基于PON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若PON1基因的第576位碱基G突变为A时,其水解2-oxo-clopidogrel生成活性巯基衍生物的能力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下降。 1)GG纯合,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高,血小板活性被抑制程度高,几乎无氯吡

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5-09-29T08:41:30.7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作者:朱东双[导读]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人民医院新疆喀什分析和探讨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朱东双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人民医院新疆喀什 8441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1 月~2014 年1月收治的76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降低,发作间隔时间延长(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采用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 溶片治疗,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硫酸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343-02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是其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反复发作、预后差、高死亡率等特点,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药物为主,阿司匹林是常见的药物,疗效确切,随着药物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76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8 例,女性28 例,年龄41~68 岁,平均年龄(43.4± 3.2)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经临床详细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有精神性疾病、血液疾病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76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较高的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如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合理膳食,注意休息,确保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照组患者给予100mg 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每日1 次,1 周为一个疗程,持续给药4 个疗程。观察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阿司匹林给药方法与对照组一致,给予75mg 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每日1 次,1 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 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参考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2],规定患者实施治疗后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心电图提示正常;有效:心绞痛症状明显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提示有所改善;无效: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善,或发作次数减少<50%,或增加,心电图提示未改善或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隔间时间等,评价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 中对本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应用(?x±s)和(%)描述,并经t 和x2检验,如果P<0.05,那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心绞痛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率逐渐增长,对患者生命安全、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心绞痛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表现的综合征,具有压榨性、阵发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其发病常与糖尿病、肥胖、情绪激动、过度劳累、贫血、吸烟酗酒、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常见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一般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效果得到临床证实和肯定[3],易于患者接受。 阿司匹林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见药物,是一种抗血小板凝聚抑制剂,改善心肌缺血,同时抑制前列腺素环氧化酶的作用,对血栓素A2 具有阻断作用,有利于降低患者发病阶段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治疗效果显著。随着临床对冠心病心绞痛药物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联合用药方式。硫酸氯吡格雷片是一种选择性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受体和二磷酸腺苷结合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以此达到阻碍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说明硫酸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用药方案,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延长心绞痛发作时间,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综上所述,采用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利于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治疗进展性脑梗疗效观察 日前,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心内科胡家庭、李开桥、石云鹤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指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19卷第18期《中国基层医药》上。 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氯比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体征及神经症状的改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超征像等变化。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7%)(x2=4.01,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回声、卒中评分量表评分、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中国卒中量表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 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应用于有过近期发生的中风、心肌梗死或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用法用量 波立维的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心血管疾病症状不是很明显,可2-3天服一次,就餐结束前与食物同服可减少对胃的刺激程度。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腹泻(5%)、腹痛(6%)、消化不良(5%)、颅内出血(0.4%)、消化道出血(2%),严重粒细胞减少(0.04%)。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是大型临床试验(CAPRIE)中评价的结果。该研究中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ASA相当,与年龄、种族和性别无关。出血性疾病:胃肠道出血、紫癜、淤血、血肿、鼻衄、血尿、眼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和颅内出血。氯吡格雷治疗病人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为1.4%。血液系统: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均比较罕见。 通过对11,300多病人的治疗,其中7000多病人接受治疗1年或以上,评价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大型临床研究(CAPRIE)中,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与服用325mg/天阿司匹林相比耐受良好。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阿司匹林类似。在CAPRIE试验中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讨论如下:出血: 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出血的总发生率为9.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 接受氟吡格雷治疗的病人,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0%,需住院治疗的为0.7%,而阿司匹林分别为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修订案)节选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现状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领域的临床试验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ACS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仍然高达6%和12%。首先,指南依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排除了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而其中很多是高危患者。其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接受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策略。 中国ACS患者治疗现状与国外相似,ACS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均较指南有很大差距。氯吡格雷的使用率三级医院为63%,二级医院仅36.5%。在中国32家医院进行的TREAD研究初步分析显示,正确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 的比例不到20%。出院时所有患者使用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均较住院期间下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50%。 临床试验和实践均提示部分高危ACS患者没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而且药物治疗也明显不足。我们应该重视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同时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循指南推荐给予最佳治疗。 本共识的目的是强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建议只适用于采用药物治疗的ACS患者。 氯吡格雷及其治疗建议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氯吡格雷的耐受性更好,安全且服药方便,骨髓毒性较低,基本取代噻氯匹定。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 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氯吡格雷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发表时间:2011-06-10T14:14:5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鲁叶弘付强[导读]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鲁叶弘付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31)【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109-02 【摘要】目的观察在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加服阿司匹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关键词】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目前常规治疗均在抗凝的基础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心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AR)。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病例,均符合ACC/AHA 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全部有胸闷,胸痛症状,伴有典型ST-T改变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且未经控制的高血压、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5±7.78)岁,伴高血压 27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 2.5±7.23)岁,伴高血压 28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心电图改变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包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他汀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mg/次,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非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次,1次/d。两组中合并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给予降压、降糖、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观察疗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加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描记心电图,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0.02mV,T波由倒置变浅或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不见减少,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治疗结果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2%;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试验组1例心绞痛复发加重,无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对照组7例心绞痛复发加重,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不良反应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无严重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破损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脉不完全阻塞或在狭窄基础上进一步阻塞所致[1]。积极的药物治疗对阻止其进一步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抑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常用的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却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同时由于部分病人存在AR现象[2],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发现规则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仍会再发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改变血小板膜及干扰膜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阻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Ⅱb/Ⅲa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3],比阿司匹林的作用强,总体耐受性和阿司匹林相似[4]。本组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更有利于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5]。本试验证实,在常规抗凝、扩张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2):136-139. [3]李芳.冠心病患者氢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419-421. [4]张青山,邹江,赵丹等.新型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3,2(7):689-693. [5]CURE Study Investigations.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ddition to aspir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 J Med,2001,345:494-502.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显著低于对照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applied,according to treatment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spirin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Clopidogrel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9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6%)(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6%)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6%)(P<0.05).Conclusion:Clopidogrel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ared with Aspirin,the curative effect is more accurate,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s lower.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Aspirin;Clopidogrel;Adverse reactions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管腔的狭窄或者阻塞。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及进展与血小板活化凝集有关[1]。因此冠心病治疗原则是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动脉斑块形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2-3]。本文旨在研究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臨床资料,按照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55~78岁,平均(64.4±4.8)岁,病程4~20年,平均(9.3±1.7)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混合型心绞痛10例。研究组男21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02-02T16:08:56.9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作者:李毅 [导读] 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 300211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统计验证中笔者参考治疗方式的不同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以及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分组,平均分为参照组(n=40例)以及实验组(n=40例),将实行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参照组,将实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实验组,观察统计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31.54±6.24)、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与参照组各项数据进行验证比较,P<0.05,统计学研究差异存在。结论: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疗效 冠心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老年疾病[1],由于近年来国内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促使冠心病死亡率与发生率都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中因存在较差的耐受性,患者长期用药之后可能降低药效,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处理措施。现统计本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不同治疗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笔者研究涉及的80例样本均选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且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年龄都超过60岁,排除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不配合等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组别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40例,实验组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1岁,中位年龄(71.54±5.22)岁;参照组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62岁,中位年龄(72.54±4.55)岁。统计中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年龄、性别的基础资料,P> 0.05,统计学差异不存在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前5天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等治疗。将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2148,2010-07-28;生产单位:上海北杰集团关东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患这归纳于参照组中,每天口服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130007,2013-01-15;分装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每天口服5mg硫酸氯吡格雷,每天一次。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对血小板聚集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超过80%显示为显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在50~80%间显示为有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低于50%显示为无效。临床有效率计算值显示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计算研究中笔者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输入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数据,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取率(%)的形式表示,予以X2检验,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且予以t检验,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2.结果 2.1 统计验证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 研究显示,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77.5%,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表1 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对比 3.讨论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机体内部心肌缺氧、供血不足诱发心肌损伤心血管的疾病。冠心病高发阶段为中老年群体,心律失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药比较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药比较 一、二者在应用历史上的区别? 二、两种药物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三、两种药物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两种药物的性价比上有何不同? 五、从药物抵抗上来说二者有什么区别? 六、总结 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都属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这两种药物有区别吗?硫酸氢氯吡格雷是否可以取代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到底哪种药更好? 一、二者在应用历史上的区别?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了100多年,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早期主要被用于治疗关节炎、疼痛等方面的疾病。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这种应用已经持续了40余年,至今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完全取代阿司匹林在这方面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被应用于抑制血小板功能,临床应用已经超过了20年。虽然应用时间上不如阿司匹林,但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二、两种药物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作用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COX),使其乙酰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阿司匹林除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外,还具有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和抑制

血管重构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作用于血小板的ADP受体,抑制ADP对血小板产生的诱导聚集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硫酸氢氯吡格雷不具有抗炎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的作用。 三、两种药物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的副作用是引发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淤青等。此外,阿司匹林还有过敏反应,影响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中,胃出血的发病率最高,因为,阿司匹林除了会抑制血小板功能以外,还抑制了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为了减少对胃肠黏膜的直接刺激,医生会建议服用肠溶片,肠溶片在肠道内分解,减少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如果胃肠道反应仍然比较重,可以服用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 硫酸氢氯吡格雷因为具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也会引起出血反应,通常发生在服药的第一个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弱,并不会引起新的溃疡,但对于已有的溃疡,有可能引起出血。所以,在引起出血方面,硫酸氢氯吡格雷相对于阿司匹林要安全一些。 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那么在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胃肠道不适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换为氯吡格雷呢?统计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更换为氯吡格雷,相较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并没有减少。 硫酸氢氯吡格雷也可以与抑酸剂合用,但不可以与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合用,这两种药物会大大降低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作用,引起心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报道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报道 发表时间:2018-05-08T15:54:05.7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白伟健 [导读]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肌缺血或梗死临床综合征。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41004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G、PT、APTT等指标显著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黏膜出血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 0.05)。结论:老年冠心病临床治疗中运用氯吡格雷,其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临床效果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肌缺血或梗死临床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而且冠心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发于老年群体[1]。患者患有冠心病后常伴有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则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2]。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运用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的药物进行治疗,基于此,我院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70岁,平均(55.1±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2岁,平均 (57.1±2.6)岁。排除严重心力衰竭者、具有合并严重感染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医院后第2天清晨均实施空腹静脉抽血,并实施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各方面的指标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他汀降脂药、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3020926)治疗,100mg/d,1天1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治疗,75mg/d,1天1次,连续治疗4周。4周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胃黏膜出血状况。 1.3观察指标 用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观察患者的PAG(血小板聚集率)、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状况,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6.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t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情况比较 运用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G、APTT等指标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T指标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哪个效果更好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 哪个效果更好?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效果其实差不多.但前者的价格高昂.后者是老药新用,很实惠.请参考以下信息:通......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效果其实差不多.但前者的价格高昂.后者是老药新用,很实惠.请参考以下信息:通过对11,300多病人的治疗,其中7000多病人接受治疗1年或以上,评价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大型临床研究(CAPRIE)中,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与服用325mg/天阿司匹林相比耐受良好。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阿司匹林类似。在CAPRIE试验中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讨论如下:出血: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出血的总发生率为9.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接受氟吡格雷治疗的病人,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0%,需住院治疗的为0.7%,而阿司匹林分别为2.7%和1.1%。与阿司匹林相比,服用氯吡格雷的病人其他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 (7.3%vs6.5%),但两个治疗组的严重事件发生率相似(0.6%vs0.4%)。两个治疗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紫癜/挫伤/血肿,和鼻出血,其他还有血肿、血尿和眼部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氯吡格雷为0.4%,阿司匹林为

0.5%。血液病:有6个病人出现严重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中 性白细胞?0.45×109/1),4个属于氯吡格雷组(0.04%),2个属于阿司匹林组(0.02%)。9599个氯吡格雷组病人中有两人出现中性白细胞数为零,而阿司匹林组的9586个病人中无 人出现。氯吡格雷组病人中出现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氯吡格雷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80×109/1)发生率为0.2%,阿司匹林组为0.1%;出现血小板计数≦30×109/1的情况非常少。胃肠道:总体来讲,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如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和便秘)氯吡格雷组为27.1%,而阿司匹林组为29.8%。而且,由于胃肠道的副作用而退出治疗的氯吡格雷组为3.2%,阿司匹林组为4.0%。但是,各组临床严重副反应的发生率 没有统计学差异(3.0%vs.3.6%)。两个治疗组最常见不良事 件为:腹痛、消化不良、腹泻和恶心。其他还有便秘、牙病症、眩晕和胃炎等。腹泻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4.5%,明显 高于阿司匹林组(3.4%)。严重腹泻的发生率两治疗组相似(0.2%vs.0.1%)。消化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氯吡 格雷组为0.7%,而阿司匹林组为1.2%。皮疹和其它皮肤病:皮肤及其附属组织疾病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15.8%(0.7%严重),明显高于阿司匹组(4.2%vs.3.5%)。氯吡格雷级瘙痒发一率也高于阿司匹林组(3.3%vs.1.6%)中枢和周围系统疾病. 11-09-29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的疗效比较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预防脑缺血患者临床疗 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阿司匹林对照组, 每组40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 1 次;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随访3个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脑缺血发生率,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脑缺血事件复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拮抗血小板作用,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and aspirin alone in th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ischemia. Methods 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treatment group of 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and an aspirin group,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The aspirin group was orally given aspirin of 100mg once a da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clopidogrel of 75mg and aspirin of 100mg once a day. The follow-up lasted for 3 months. Incidence of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nd clinical effect was then summari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relapses of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use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has the function of collaboratively antagonizing platelets, and therefore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schemia. It also causes less side effects and is thus safe and reliable. [Key words] Aspirin; Clopidogrel; Cerebral ischemia 脑缺血事件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对本病安全有效的预防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血管因素和血栓形成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因素,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到主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也是预防脑缺血的关键[1-2]。本研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脑缺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1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60.22岁。阿司匹林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0岁,平均60.1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应用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比较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应用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比较 发表时间:2019-09-05T15:57:48.1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6期作者:张会明 [导读]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术治疗,高龄患者身体机能明显衰退。 (辽宁省军区大连第十干休所门诊部116021)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所安置的83例离退休高龄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功能、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都低于对照组,而心功能指标则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率,氯吡格雷在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高龄;冠心病;应用效果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术治疗,高龄患者身体机能明显衰退,手术创伤易诱发各种严重并发症,为此药物治疗成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首选,为探讨不同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应用效果,本文将常用的两种药物应用于临床中,具体应用效果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所安置的83例离退休干部作为研究对象,83例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均超过90岁,均被确诊为冠心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83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平均年龄(93.9± 2.5)岁,病程在7-16年之间,平均病程(11.2±1.4)年,心绞痛类型中稳定型29例,变异型16例,合并有高血压25例,高血脂10例,对照组38例,平均年龄(94.2±2.1)岁,病程在6-14年之间,平均病程(10.5±1.7)年,心绞痛类型中稳定型24例,变异型14例,合并有高血压20例,高血脂7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单次口服剂量100mg,1次/d,观察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片,单次口服剂量75mg,1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1]。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功能、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观察指标包括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越低说明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好。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具体包括每博心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显效是指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心率等恢复正常,有效是指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有效改善,无效是指上述指标治疗后无改善,将前两者视为总有效率[2]。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伤、头痛、头晕、低血压、皮疹、白细胞减少等,通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两种药物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6.0分析,所得数据检验方法分别为x2检验和t检验,当统计值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都低于对照组,而心功能指标则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2。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阿司匹林vs.氯吡格雷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阿司匹林vs.氯吡格雷 北京时间2009年6月21日下午,中国规模最大的卒中会议——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就“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首选氯吡格雷还是阿司匹林”组织了一场辩论,辩论双方阵容强大,各由4位心脑血管领域著名专家辩手组成,就这一论题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分析了对方观点的矛盾之处。在愉悦而充满火药味的现场,本报记者亲历了整个辩论过程,现将最精彩部分呈现给读者。套用正方辩手之一的高旭光教授的一句话(医师报,第118期,22版),“科学研究提倡异想天开,但更要脚踏实地!有想法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客观可信的证据。” 主持人:王拥军姜卫剑 甲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首选氯吡格雷 乙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首选阿司匹林 甲方一辩:James Wang PK 乙方一辩:David Wang 甲方二辩:张微微乙方二辩:史旭波 甲方三辩:高旭光乙方三辩:赵虹茹 甲方一辩: 新药之所以能够存在,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最佳选择就是氯吡格雷。从药物的发展史看,1977年阿司匹林被发现可以预防卒中,1980年正式批准用于临床。但是它对卒中的二级预防作用有限,只有13%左右的疗效。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疗效,只能增加不良反应,最大副作用就是胃肠出血。因此,开始寻找更好的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经过多年的努力,1991年,美国FDA批准了抵克力得,它的作用好于阿司匹林,但它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就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探索的步伐没有停止,1998年,FDA批准了一个疗效和安全性更好的药:氯吡格雷。 回顾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我们会发现,这些试验多排除了高危高龄的患者,而实际上,这些高危高龄的患者更需要疗效更好的抗血小板药物。因此,不能不说,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是有偏向性的临床试验。CAPRIE研究显示,对于高危患者,氯吡格雷可使血管事件风险降低8.7%。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不同,将两药联用是否更好呢?答案是否定的。MATCH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的效果并不比单用氯吡格雷好,且出血不良反应更多。此外,PRoFESS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复方制剂对卒中及血管事件的疗效与氯吡格雷相当,但主要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的风险显著高于氯吡格雷,PRoFESS研究间接证实氯吡格雷更安全。 乙方一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