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 格式:doc
- 大小:46.05 KB
- 文档页数:20
地震的形成原因
《地震的形成原因》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以及火山喷发。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丅地震,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干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一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松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地震,如岩洞崩塌、大陨石冲击地面。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是极为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全球社会有着巨大影响,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音。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① 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是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川、青海等省份位于喜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上。
地震发生的成因及作用地震是地球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发生的成因及其作用。
1.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发生通常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有关,具体成因如下:- 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由许多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导致地壳的移动,从而引发地震。
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由许多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导致地壳的移动,从而引发地震。
- 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构造蕴含着岩层变形的过程。
当岩石层发生变形时,由于巨大的应力积累,最终会引发地震。
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构造蕴含着岩层变形的过程。
当岩石层发生变形时,由于巨大的应力积累,最终会引发地震。
- 火山活动:地震与火山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当火山喷发时,岩浆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地震。
火山活动:地震与火山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当火山喷发时,岩浆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地震。
2. 地震的作用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破坏性:地震能够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烈的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破坏程度。
破坏性:地震能够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烈的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破坏程度。
- 地质变化:地震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改变山脉、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特征。
它可以形成新的地质构造或改变既有的地理格局。
地质变化:地震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改变山脉、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特征。
它可以形成新的地质构造或改变既有的地理格局。
- 科学研究: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现象,从而提升地震预警和预测的能力。
科学研究: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现象,从而提升地震预警和预测的能力。
地震常识1.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发生了地震。
2.名词解释:震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3.什么是震级?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4.什么是地震烈度?它和震级有什么不同?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越高。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
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土性质等因素有关。
5.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
地震的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能量释放,并引起地表振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通常会导致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火灾等灾害。
二、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
1. 地壳构造运动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构造运动所致。
地球的地壳不断地发生挤压、抬升、下沉、变形,其中岩层中的应力不断积累,当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主要是指地壳中的活动断裂带、断层、地震断裂带等构造所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通常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地震带上的地震活动频繁,而其他地方的地震则较为稀少。
三、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按照震源的深度、震级大小、地震波传播方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1. 按照震源的深度可分为浅震、中震、深震。
- 浅震是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这类地震通常会导致地表破坏较为严重。
- 中震是指震源深度在7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
- 深震是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这类地震通常产生的破坏相对较小。
2. 按照震级大小可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强震。
- 微震是指震级小于2.0的地震,通常人们无法感知。
- 小震是指震级在2.0至3.0之间的地震。
- 中震是指震级在3.0至4.0之间的地震。
- 大震是指震级在4.0至5.0之间的地震。
- 强震是指震级大于5.0的地震,通常会导致明显的地表破坏和危害。
3. 按照地震波传播方式可分为体波、表面波。
- 体波是指从震源向地表深处传播的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 表面波是指在地表上水平传播的地震波,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四、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地表之前进行预警,提醒人们进行疏散和防护,以减少地震灾害。
地震预警通常依靠地震监测仪器对地震信号进行监测和分析,当监测到地震信号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
有些地震预警系统还能够通过无线电、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简述地震的成因及常见分类地震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所引起的能量释放。
在地震中,岩石断裂和振动会产生弹性波,进而传播到周围的空气、水和岩石中,从而引起地面振动。
一、地震的成因1.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在相互碰撞或相互移动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火山喷发时,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可以引起周围岩石的变形和断裂,并引起地震。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可能导致地震发生。
例如,在采矿、建筑和注水等过程中,会对岩石施加巨大压力或改变其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地震。
二、常见分类1.按照震源深度分类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类。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的深度在70-300千米之间,而深源地震的深度则大于300千米。
2.按照发生地点分类根据发生地点不同,地震可以分为陆上地震和海洋地震两类。
陆上地震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的地震,而海洋地震则是指发生在海底的地震。
3.按照能量大小分类根据能量大小不同,可以将地震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四类。
微型和小型的地震通常只有少量人能够感觉到,而中型和大型的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4.按照频率分类根据频率不同,可以将地震分为高频、低频和超低频三类。
高频波通常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岩石和建筑物等障碍物;低频波则更容易被吸收或散射;超低频波通常具有较长波长,在传播过程中遭受较少干扰。
5.按照震源类型分类根据震源类型不同,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类。
自然地震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震,而人工地震则是由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地震。
三、结语总之,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和分类也非常多样化。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一、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它可以使地壳发生延伸、挤压、断裂等变形,这些变形会使地壳内部发生震动,从而引发地震。
二、活动断层活动断层是指地壳内部的断层发生运动,这种运动会使地壳发生拉伸、挤压、滑动等变形,当断层发生剧烈变形时,会引发地震。
三、热力学活动热力学活动是指地壳内部的热能释放,这种能量释放会使地壳发生变形,从而引发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1.绝大多数的地震由地壳运动所引起。
刚硬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形变甚至破裂,往往就会产生地震。
2.虽然目前对地壳运动的推动力从何而来还有争论,对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有许多推测,但关于“地震是由于该处的岩石发生破裂而直接引起”这一论断是毫无疑问的。
3.绝大多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该处地下的岩石产生了新的断裂,或原有的裂缝再次发生错动,强烈的地震则多发生在地下原有断裂的地方。
当地下的岩石接近破裂时,太阳和月亮引力作用、大气或水(水库)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都可促成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也常常伴随着火山爆发,大量炽热的岩浆从地层深处喷出,其体积迅速膨胀,冲击地壳,因此常常引起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 90% 以上。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 7% 左右。
3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为什么会有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不均匀的压力与张力的突变结果,是一种地表和大气层传播的有源地震现象。
每年全球共发生了一百万的小地震,其中大约一千次的大地震会带来严重的灾害。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會有地震。
一、地震的原因1、地球物理结构不均匀:地球是一个多层结构,地下有浅层、中深层、极深层。
在这些层中,土层不均匀,岩石间有碎裂,地下有多个地层大致的分界,形成多个薄片,当这些薄片移动时就会发生地震。
2、地壳内部物质压力与张力变化:地球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动的,而且地壳内部物质上下压力不均,上压力会侵蚀岩石构件,使其变得松动。
当地震发生时,岩石应变释放后,紧张度又变为稳态。
3、地震带:地壳外皮给出地面下面不同深度构成地震带。
地震带线属于一个边界线,当岩石和地震带上的一侧断裂带移动时,就会发生地震。
二、地震的影响1、破坏物理结构:地震发生时,会引起地面的振动,使建筑物、桥梁等地物受到破坏,人们的生产财产受重大损失。
2、波击津:经过计算的地震波或者强大的触发条件会使地面出现错动,地表形成新的裂缝和发生海底抬高,从而导致洪涝灾害。
3、生命损失: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出现龟裂、滑坡等现象,容易使人们在灾区受伤,伤亡人数往往非常惊人。
三、预防地震1、完善预警技术:目前已经有科学家拥有预测地震的技术,可以根据测震数据进行预测,及早做好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2、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政府可以加强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加固,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降低发生地震时的损失。
3、建立地震抢险系统:国家应该建立应急管理系统,积极建立紧急转移专家应急救援队伍,保障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地震的形成是由于地表物质均匀性及其内部压力与张力突变所致,灾害十分严重,因此应采取预测和防护措施,以缩小地震的损害影响。
为什么地震会发生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运动或地下岩石断裂引起的地表振动。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各种力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本文将从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以及地震波传播等方面解析地震发生的原因。
一、地球构造引发地震地球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其中包括外核、内核、下地壳、上地壳等。
这些层次之间存在不同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态。
当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外部力量的作用时,可能会发生变形和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地壳的构造研究表明,地壳由一系列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这也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板块运动是地震的重要因素地球的地壳由多块大板块和小板块组成,它们常常发生相互碰撞、分裂和滑动等运动。
当板块之间产生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无法承受更大的力量,就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为板块运动,地震就是这种板块运动造成的结果。
三、地震波传播导致地震地震发生后,由于地壳的剧烈震动,会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是从震源处向四周传播的能量波动,可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等多种类型。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会引起地表的震动,造成建筑物和土地的破坏。
地震波传播是地震发生的重要过程,也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地震预测与防灾减灾地震的发生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因此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非常重要。
科学家通过地震监测站和地震仪等设备对地壳运动进行监测和记录,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可以初步判断地震的可能发生地点和规模。
然而,目前尚无精确的地震预测方法,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灾害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综上所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导致的。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和地震波传播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震的发生与规模。
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的研究也对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的研究,提高科学认识,为地震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
为什么地震会发生如何地震地震是地球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破坏与损失。
那么,为什么地震会发生?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和地震的产生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的热能和地球板块的运动。
首先,地球的热能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内部存在着丰富的热能,地下深处温度较高,热能巨大。
其中,地壳最外层叫做岩石圈,它就像一个硬壳,覆盖在地球表面上,不动不摇。
地壳下面是熔融的岩石,我们称之为地幔。
地壳和地幔之间隐含着一股巨大的热能。
其次,地球板块的运动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地球被分为许多板块,这些板块就像床上的拼图,相互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产生的摩擦和碰撞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特别是当板块运动过程中卡住无法释放能量时,能量会不断积累,最后在某一刻爆发出来,形成地震。
二、地震的产生过程地震的产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弹性变形、地震断层滑移、地震波传播和地震波到达。
第一步是弹性变形。
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弹性变形。
这种弹性变形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当外力消失时,岩石可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弹性变形是地震产生的前兆。
第二步是地震断层滑移。
当弹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无法再承受外力的作用,就会发生断层滑移。
断层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的带状区域,当发生滑移时,断层上存储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第三步是地震波传播。
地震波是由地震产生时释放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形成的。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
纵波是以蛇行形式传播,能够穿过固体和液体。
而横波则是以地表上下振动的形式传播,只能穿过固体。
地震波传播速度很快,可以达到每秒几千米的速度。
最后一步是地震波到达。
当地震波到达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的到达位置被称为震中,距离震中越近,震动越强。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篇一:大地震为什么又发生在四川大地震为什么又发生在四川导语20日早晨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截至4月21日0点40分,地震已致160人遇难,150余万人受灾。
在巨大的天灾背后,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这一次依然是四川受难?之前有一种说法是“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那么雅安这次的大地震为何还会发生?一/四川为何地震多发?找一张中国地图,大致看看四川省的结构。
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这可能是我们对这个“天府之国”最为直观的印象。
把视角切回到四川历来大大小小的地震上,如果将震中所在的位置投影在地图中,大致能发现——这些地震发生的地点,大致都排在西部的山区里,而且似乎平行于山区-盆地的交界线而呈线性分布。
至于盆地中央,虽然会遭到地震的影响,但很少是直接的震中区域。
四川地形图,图中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投图步骤,可得出第一步推论:四川的地震,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
这个来自经验的推论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已经抓到问题的实质了。
因为这条俗称做“山”的地形,正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宽达70公里。
本来,以岩石组成的坚硬地壳几乎坚不可摧,它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断裂、扭曲,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力量撕裂了它。
于是,科学家们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岩石的应力场发现,这股强大的应力的确客观存在,而它,则来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阶的地域——青藏高原。
应力场分析表明挤压应力来自青藏高原,那么,为什么青藏高原要提供这么大的应力场,持续不断地压迫它东部边缘的四川盆地,以至于在前锋形成这么大的断裂系统呢?原来,青藏高原也不是根本原因,它依然是一个结果,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正面碰撞的结果。
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相撞不比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接触,后者,一个轻一个沉,大洋插到大陆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弧(如日本岛)。
而大陆是一直漂在洋壳之上的,数亿年从不消失,密度基本相同,谁也不让谁。
这种大陆板块之间的正面相撞,消减不掉两者的物质,于是,这些物质就只有堆在地表,堆出一个巨大的土堆,放在我们人类的视野下,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势——喜马拉雅山系与青藏高原了。
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
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便成为了应力场释放其机械力的集中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震便多发了起来。
(本段内容来自对“溯鹰的微博”在果壳网上原创回答内容的编辑)二/汶川地震后,“四川数千年无大震”是谬误20XX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震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
5.12大地震的动力来源,就是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并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的长期能量积累和突然释放。
所以自然就有了“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四川要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又在几千年之后”这样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汶川地震把震源点上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和流体压力释放差不多了,在这个点上2000至3000年不会有大震了,这并不等于说整个四川三千年就不震了。
相反,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映秀-宝兴-泸定)、石棉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四川盆地内部的龙泉山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南部,因汶川大地震发生,应力反而增加。
20XX年《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认为,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压力增加,而雅安震中就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
雅安芦山县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点击查看大图)即使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应力释放也主要集中在映秀-北川-青川断层(275千米长)和灌县-安县断层(100千米长)上。
附近地区其他断裂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平武-青川断裂、江油-广元断裂基本上都没有参与5.12地震系列的活动。
那些有很强的发震能力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地震(缺震)的断裂带是地震空区,说明那里能量已经积累起来,更有可能发生强震。
根据地震学家嵇少丞的通俗说法,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换句话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
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应成为今后几年重点的防范区域,而绝非什么“安全地带”。
三/这次的地震是汶川的余震吗?雅安芦山距离汶川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左右,许多网友可能会问,这次雅安地震会否是汶川大地震的余震?所谓余震,是指跟随在主震后发生的一连串地震。
主震发生后,断层上的应力分布会产生改变,在应力再调整的过程中就造成一系列的余震。
余震与主震通常发生在同一个破裂带上,比主震的规模小。
余震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只能在地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才算,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余震才是地震的常态。
据《自然》杂志20XX年11月5日发表的文章表明,许多最近发生的地震都有可能是几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20XX年汶川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了规模宏大的地表破裂带,但其方向是从汶川向东北方向展开,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中-北段以及前山断裂的中段展布。
芦山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并不位于汶川地震破裂带上,因此有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余震,而是龙门山断裂带上一次新的主震。
然而,有时主震造成的应力变化会不局限于主震所造成的破裂面上,这个现象称之为库仑应力转移。
汶川地震后,如前所述,不少专家就认为地震使得库仑应力向龙门山断裂带南部转移了。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就认为,本次地震与汶川地震有一定的关联。
到底雅安地震能否算作汶川地震余震,可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四/民间人士准确预测了这次地震?在今天地震新闻引发社会大量关注的同时,另一条新闻也刺激了网民的情绪:《国家地震局住房保障预算达监测支出四倍》。
网络上在一如既往地发难地震局“没用”的同时,也传出了“民间人士准确预测了这次雅安大地震”的消息。
这些人究竟是如何准确地预测到的呢?请看下图:所谓的民间“准确”预测仔细翻看这些人的微博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地震和天气有关,地震发生的时候通常都是阴天,晴天不会发生地震。
他们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看云”(古代叫“观天象”),比如“天上突然出现了地震云,有种不祥的征兆,预计三至六天在重庆以南方向有地震出现。
”我们在以往的专题里曾多次强调“地震不可预测”,这是世界主流科学界的认知。
但为何总有一些民间高手“成功”预测到地震了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乐此不疲,不断预测;二是他们的预测大多非精确,时间、地点模糊化。
这和“说曹操曹操到”背后的原因类似:“人们往往会轻易地忘掉一百次失败的预言,却津津乐道偶然的一次成功”。
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民间地震预测专家并不难,你可以尝试这样做: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在微博上发:“今天有大事发生。
”或者:“昨夜夜观天象,明日可能要地震”,要是没发生,就把昨天的删掉,第二天继续。
民间预测地震的不靠谱,还有一个原因。
下表是2000至20XX年全球地震统计图,通过该表可以发现,全球5.0级以上的地震,20XX 年发生了2481次,平均每月207次。
数量如此多的地震,蒙对一两次,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2000至20XX年全球地震统计图(数据来源是《百年地震目录》(centennialearthquakecatalog))五/此次地震与三峡大坝有关?采石、采煤和钻探等各种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地震,水库并不特殊首先理清一个概念,“地震”这种天灾只是一个结果,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它的概念说的很明确,地震的诱因是有内外两种力的。
三峡等水坝常受质疑的原因也在于此,由于蓄水产生的压力,会增加额外的地壳应力,水坝沿线的地震活动也会略有增加。
当然,这一点也不是中国独有,科学家早就发现建于1935年的胡佛水坝在建成10年间内,附近的地震活动是有增加趋势的。
篇二: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说明文阅读答案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
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
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
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
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
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
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
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
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
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
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
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
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
1、依据本文的介绍,请说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