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

汤一笑原创 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

(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

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

《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

认为在陈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通观此书,除卷第一《述旧方合药法》中有“合汤用桂、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外,所有桂类药下再无注“去皮”字样,可以证明当时所谓桂“去皮”,就是指桂皮去除外粗皮取其“肉”。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公元490年左右)“序录”中有云:“凡用桂、浓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两为正”。陶氏此说,唐代《新修本草》沿用。

隋雷敩《雷公炮炙论》(600年左右)紫桂条目有∶“凡使,勿薄者,要紫色、浓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关键是此书称这种“去上粗皮”的桂皮叫“桂心”。此书也说明隋朝之前桂类药只有桂皮类,没有嫩枝条全体的桂类药,因为这本书也完全没有提及。

《本草经集注》和《雷公炮炙论》这两本书对当时中医药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估计正是这两本书的影响,导致隋唐五代桂心成了桂类药最普遍的称呼。

唐《新修本草》桂类药的内容基本沿用了〈集注〉的原话(见上)。苏敬还增加了“(牡桂)小枝皮肉多,半卷”,并总结了唐代之前桂类药的名称(牡桂小枝皮)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目前的可靠文献资料表明,唐之前桂类药的最常用的名称就是“桂”“桂心”和“桂肉”(肉桂和桂肉意同)。日本奈良时代的756年,孝谦天皇把从唐进口的桂心等药物进献给东大寺,在现存的当时进献目录上载有桂心的名称,其实物至今仍保存在正仓院。调查实物的结果,是属于C.cassia及C.obtusifolium类,大小不一的板状-半管状-管状的树皮,而且都去掉了外粗皮(木栓层)。

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文已经翔实的论证了:“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肉桂)”的观点,那么《伤寒》中“桂枝去皮”只能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真柳诚先生的有关论证中医人士很有必要在网上搜来仔细看看,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另外,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宋改本《千金方》和《金匮玉函经》都是林亿等人改定的(北宋改定医书在1068—1077年间),《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有“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为佳”,从中也可推断其“桂”应为树皮,也说明了“桂枝去皮”是什么意思。在宋改本《千金方》的新校方例中林亿等人论药的辨正时说“桂心盖取其枝中之肉”(枝之最外为粗皮[木栓层],木芯为骨,两者之间为肉),林亿在两处都提到桂类药的处理,根本不涉及“桂的嫩枝全体”之类的东西,何来“桂木芯”之物?据此也可以推断林亿等校正的药名“桂枝”最可能就

是指桂的枝皮,因为林亿的这一说法完全是继承了前代《唐本草》中“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

亦名桂枝”的说法。这也可以推测林亿等人改定的《伤寒论》等医书中的药名“桂枝”原本就是“桂肉”或“桂心”之类。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一些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是为了药物和方名统一;二是因为唐和五代以来“桂枝”指的就是“桂”或“桂心”之类,这么改也名正言顺,很自然,他们和当时的医家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

1116年身为北宋官府药材辨验官的寇宗爽《本草衍义》的总叙有云:“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既言广而不言狭,如以半两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毕,即是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这里也清楚注解了北宋林亿等人所说的“桂枝去皮”实际是什么意思。

宋本《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有“桂枝四两(别切)”字,“木芯派”有人问肉桂能切吗?以做质疑。伤寒论中用桂枝的方很多,应该只有

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出现“别切”语。唐本《伤寒论》中,元大德唐本《伤寒》有这句,保元堂本唐本《伤寒》为“桂枝四两去粗皮”;《金匮玉函经》无此“别切”语。而学术界多认为《金匮玉函经》是唐本《伤寒》的底本。所以首先有理由认为“别切”一语可能是后人加入的(补充:敦煌医籍中的《方书S.3347》中有“桂心三两切”;《方书P.2882》中有“桂心三两细切”,说明北宋之前的方书中桂心确实有存在要求“切”的情况)。其次,就算原来有“别切”字,也没什么问题,肉桂能切吗?当然可以,《伤寒》药物中有一个药物形态最接近肉桂,就是厚朴。在《伤寒论》中,厚朴也是去皮的,按照“木芯派”桂枝去皮的解释,应为去掉树皮的厚朴木芯,这显然是不通的。伤寒论中药物所说“切”,多是生姜之类湿物,其实干药物湿润后可切,宋本《伤寒论》卷十桂枝麻黄各半汤中的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人者”。去皮尖要先“汤浸”,桂枝人参汤中桂枝是后下的,有时间湿润。当然也可以“汤浸”后再切。如何切?《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中有

“厚朴即斜削如脯法”。切桂之皮大概也是如此。

1988年版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各版《中国药典》中,肉桂的炮制方法基本都是“去粗皮、捣碎块”。但有些地方的炮制传统,肉桂是切片或切丝的。《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肉桂》:“刮去表面粗皮,淋水润透(冬天也有用蒸笼蒸软的),切成丝,低温干燥。”《上海市中药炮制规范.肉桂》“肉桂,将原药刮去栓皮。略浸,取出,稍润。切薄片。晾干。”传统上肉桂的入药形态应该主要有三种:小碎块、丝或片、粉。

北宋校定的医书中“桂枝”药名下注明“去皮”,本意就是“削去皴皮”或“去粗皮”,“去皮”属于简写。北宋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是古方书中对桂类药物的用词最规整的。《太平圣惠方》中如果药物为“肉桂”,则绝大多数会在后面注明“去皱皮”;而在药物“桂心”后面是没有类似标注的。《圣济总录》类似,基本上每个药物“桂”后都注明“去粗皮”;并且如果药物使用了“桂心”一词,则后面就不会再注明“去粗皮”。“桂心”之后不注明去皮,是因为已经去掉外粗皮的桂皮才叫桂心。

孙朝宗说见刘完素(约生活于1110-1209年河北金)《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桂枝汤”的桂枝下注有“去皴”;麻黄汤方剂中桂枝下注“削去皴皮”(刘河间或许看过某种古医籍,不知孙先生看的是哪个版本的刘书)。皴(cūn),皮细起也。—《字略》,就是表皮上裂纹状突起,我们一般看看路边的树皮就明白是什么东西,一般情况下,只有比较老而粗的枝干、身干的树皮表面才会起皴,嫩枝的表皮比较光滑的,这说明南宋刘河间行医时期的北方金地医家所用之“桂枝”还是桂皮,而且似乎不是嫩枝皮,但略晚些的同在河北的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却已经区分成肉桂补下焦,桂枝善发汗了。

敦煌文书中《张仲景五脏论一卷 P.2115》中也有“杜仲削去朘(应该为皴字误写)皮,桂心取其有味”的类似说法,其意思参见隋代《雷公炮炙论》杜仲条目:“凡使,先须削去粗皮”;东晋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杜仲:“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为佳。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

在1700年以后,“桂枝”一词已经转变为以细小嫩枝为主,取代枝皮成为桂枝,一直至今(详见〈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一))。“桂枝去皮”的问题,在清代之前基本不存在,真正成为问题大概发端于清初1674年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对“去皮”的错误解释:“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稍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在桂的细小嫩枝取代枝皮成为桂枝后才真正成为了医家的疑问,加上基本同时又出现有医家使用去皮的桂枝木入药,这个问题才变得混乱起来。此前中医药史上基本无此问题。

大约在张志聪《本草崇原》的同时,柯琴就批评过去皮用桂枝木的说法。他成书于1669年的《伤寒论注. [卷一]桂枝汤证上》:“桂枝之去其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

另外,也有些人以为唐宋“桂心”是指嫩桂枝条,民间有称嫩柳枝、桃枝为柳心和桃心的,唐宋方书中也确有柳心、桃心的称呼,但以此认为古典的“桂心”当然是一种误会。

桂枝(皮)为什么要“去皮”?最早或者由于肉桂系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空气湿度较大,在肉桂树较老的枝条表皮上会有一些苔藓类低

等植物寄生,入药时自然亦应“刮去”。后来也有医家解释为外粗皮有毒的。“医者意也”,我这里也“意”测一下古人的心思:桂枝木芯为骨,外粗皮(木栓层)为皮,两者之间为肉,“桂枝本为解肌”。外感病邪在肌,用桂之肉、辛发解肌之意,去掉外粗皮意为便于辛发解肌。外感病邪在皮用麻黄。麻黄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所以用麻黄发汗,所以麻黄要去节、取其通透之意。纯属于个人臆测,未必当真,但古人用药确实会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很正常的。

总之,林亿等所说的“桂枝去皮”其实质就是六朝~隋唐五代北宋初医家最常用的“桂心”(桂的枝皮去掉外粗皮)。

现在的《药典》并不收录“桂枝木”,说明编制者是清楚宋代以来“桂枝去皮”的真实含义的,且并不认可无皮桂枝木的药效。

杂说2:药用桂与香料桂

肉桂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应用的

香料之一。桂皮类商品中,药用肉桂只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而所有品种的桂皮基本都可以作为香料桂(食用或提取香精),只是品质参差、风味各异而已。中医人士关键是认准《中国药典》规定的肉桂即可。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肉桂为:英文名CORTEXCINNAMOMI;【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

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性状】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含量测定】中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

桂皮醛(C

9H

8

O)不得少于1.5%。”这个是鉴别

药用肉桂的关键。有学者以桂皮醛为主要指标成

分对樟科植物肉桂组的8种传统肉桂(肉桂、越南清化桂、柴桂、野黄桂、银叶桂、钝叶桂、天竺桂、川桂)进行分析,结果只有肉桂和越南清化桂符合药典的药用标准。中医传统上以越南清化野生高山肉桂最优,有清化玉桂之誉,其上品内表皮腻滑如玉,油性足,嚼之特别清香,化渣。过去国产肉桂以广西大瑶山区所产野生桂质量

较好,旧称黄瑶桂,品质上乘的还有西江桂。目前国内肉桂的主要栽培品种是中国肉桂、南肉桂和锡兰肉桂。中国肉桂适生性强,分布广,是目前国内主要当家品种。南肉桂(即越南清化桂)是中国肉桂的大叶变型,1967年以来,我国从越南广宁省多次引入本种的种子、苗木,分别种植在粤、桂、云、闽、浙等省(区),南肉桂无论是桂皮厚度还是桂油含量都高于中国肉桂,适生性又强于锡兰肉桂,是国内较为理想的栽培种,值得推广使用。锡兰肉桂原产地在斯里兰卡,是国际上著名的优质品种,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有引种栽培,目前还处于小规模试种阶段,没有大面积种植。我国是世界肉桂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根据1994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种植内桂面积约260万亩。我国桂皮类商品

80%以上用于出口,肉桂产品的三大销售区是美国、日本和西欧。西方人比东方人更爱肉桂的芳香气,尤以美国人、墨西哥人和西班牙人为最。

全世界的桂皮类商品植物有很多种,其中二类最具商业价值并居领导地位,就是锡兰肉桂和中国肉桂。尽管中国肉桂行销世界的历史更悠久,但近几百年锡兰肉桂在世界上的名气却高于中国肉桂。桂皮类商品自古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是作为香料使用。下面谈谈锡兰肉桂和锡兰桂皮(内皮)。

锡兰肉桂为樟科植物Cinnamomum zeylanicum B1.的树皮,锡兰肉桂原生于印度尼西亚,约1770年才开始由荷兰人栽植于斯里兰卡进行系统的栽培,终年开花,虽然在自然状态下能高达10米,但为了商业生产的目的,多被人工修剪成矮化的,丛生的,枝条粗壮的灌木型植株(2—3米)。锡兰肉桂也生长在东印度群岛、爪哇、及马达加斯加。树皮厚而粗,内皮很薄。树皮(不是内皮)干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厚

约5mm,外表面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纵皱及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棕色,平坦,划之显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锡兰肉桂在国际贸易中常称为锡兰型肉

桂(Cinnamomum zeylanicum Blume),或斯里兰卡型肉桂、塞舌尔型肉桂及马达加斯加型肉桂,又称优质桂皮,发货一般为捆扎成卷的灰白色树皮条(过去加工有用硫黄漂白并分级,所以色灰白,现情况不明)。海关定义为锡兰肉桂树(Cinnamomum zeylanicum Blume)或灌木幼枝的内皮,可能真正的锡兰肉桂只是取用其内皮。常10~40薄片重叠卷成细长筒状或双筒状,长约一米,每片厚约0.5mm,非常薄,外表面黄棕色(与海关描述不同),事实上树皮颜色越淡,品质越好,偶见疤痕和空洞(系枝条伸出处);内表面色泽较深。成品内外光滑,有波浪状纵直条纹。锡兰肉桂取内皮的方法是先将枝条浸泡发酵后,再将外层树皮剥除,切成等段卷成条状,乾燥后即可使用(有文章说是将外层剥除后,又用尖器一层层分拆出多层桂皮,待考)。

锡兰肉桂香气鲜美,比较软甜,味微辣,风味绝佳。中国肉桂与之比较,中国肉桂香味比较刺激,较辛辣,味不如锡兰肉桂精细鲜美,中国肉桂颜色较深,品质没有锡兰的好,芳香也略逊一筹,两者品质差异应该是锡兰肉桂含丁香油酚(eugenol)较高所致。历史上锡兰肉桂曾贵比黄金,为此引发了西方殖民者对锡兰控制权的争夺。中国肉桂比较便宜,近年其国际市场价格仅为锡兰肉桂的五分之一,因而近年占据了整个北美市场,导致斯里兰卡肉桂生产者受到中国肉桂的很大冲击,两国为此产生有贸易争端,差点闹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斯里兰卡生产者认为两种香料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印度等国不能把肉桂(Cassia)当作锡兰桂皮出售,但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对这两种香料产品术语的界定是完全不通的。比如,在美国就允许桂皮和肉桂等同;而在英国,桂皮的标准产品名就是Cinnamomum zeylanicum。法国人也分不清两者,把两者都叫cannelle。所以这种争端最终大概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中国传统上药用肉桂(指南宋之后)严格说是取高大肉桂树近根部最厚部位剥取的树皮,内皮红黄色、皮厚油多、香味浓者为上品、正品(价钱高低取决于皮张的厚薄、大小和油性)。过去需要20年、30年的桂树皮方可入药做肉桂,50年、60年桂树皮才算上品。现在栽培5、6年就可以取皮,而过去这么短年限的树皮是不能入药的,只能做香料桂皮。现在是不论桂的干皮、枝皮、小枝皮都笼统叫肉桂。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取好的肉桂是要砍树剥皮的,现在农科人员发明一种剥皮再生的新技术,不用砍树,生剥了干皮还可以再生,能提高药农的经济收益。

我国传统肉桂的植物来源有多种樟科植物,并不象现在药典规定那么严格。我国古代药用肉桂和食用桂皮基本是混用的,名义上似有一定标准(本草书),实际并不严格区别,不过认为是品质高下而已,一般情况是品质好的做药用,质量一般的为日用香料,当然特殊的贡品或海外香料贸易的情况例外,多用优等品。其实今天桂皮类使用的情况也差不多,常有混用的情况,只要适量,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不良后果。

世界范围大体也是如此,如南欧人对肉桂(Cassia)的喜爱胜于桂皮(Cinnamon),在北美则肉桂粉不问来自中国肉桂(Cassia)抑斯里兰卡肉桂(Cinnamon),均不加区别地一起出售。但建议购买药用肉桂还是到正规的药店购买为宜,因为现在正规药店的桂类药品大概还多是出自栽培区,基本能保证是中国肉桂或清化桂(因为这两种是栽培主流品种),超市或街市中的桂皮未必是这两种,有可能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等植物的树皮。

其实肉桂做为中药来运用,目前只占商品桂总产量的1/5,大部分桂皮是做为香料和日用化工的添加剂来使用的。

存疑:锡兰肉桂可能只是取用其内皮,外皮如何处置?完全不要?若只取用薄薄的内皮,其国际市场价为中国肉桂的5倍完全合理。或者也存在同中国肉桂一样直接剥皮晒干(不浸泡)的加工方式?这些问题不是很明确。留待日后考究。

杂说3:关于官桂名称来源的推测及史实(2014年6月17日修改)

历代医家本草家对“官桂”一词其实搞不清

其来历。

官桂之名初见于北宋初,宋初《博济方》(1047年)就多用“官桂”。宋中期苏颂等人的《本草图经》(1061年)用推测的语气说:“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这是以桂心为官桂。

可见就算当时的宋人,对官桂的来历就不太清楚,如北宋末年的寇宗奭1116年所言:“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名,虑后世为别物,故书之。”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1298年:“《衍义》所言,不知何缘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观、宾、宜、

最新方剂学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自汗出,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比例1:1)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又调和营卫,大枣又能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肢体痠楚重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九味姜活汤中生地的配伍意义? 清热滋阴,防止燥性伤及阴液。 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五味子与麻黄细辛的配伍意义?

收敛肺气,与麻黄、细辛同用,有散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止嗽散 止嗽散百部、紫苑、白前、桔梗、白前的配伍意义? 部能降低紫苑的燥性,桔梗和白前一宣一降,止咳化痰复肺之宣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咽痒,或微有恶风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与临床表现: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为什么外感风热感冒要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因为外感风热多夹毒邪,已经有口渴,舌尖红,脉数等症状,所以不能以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为君而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银翘散为什么加淡豆与芥鏸? 因为本身不加大薄荷的药量,如果过多发散风热力强的药容易伤及津液,而加这两者药性比较缓和,能协助薄荷的发散解表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比例1:2) 石膏用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则不凉遏。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兼体弱乏力等。 独活与姜活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逆流挽舟法 以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 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少则七八日,多则十余日),身热,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手

肉桂现代研究

肉桂现代研究 肉桂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此外,尚含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较高。 1.采收时间研究南北朝《名医别录》指出肉桂宜于“立秋采”,明代《本草述》认为“收之不可近火日”。提出了肉桂宜于阴天采收,以防烈日暴晒,降低肉桂的质量。现代研究表明,一年中肉桂挥发油的含量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加。肉桂的采收以9月为佳,此时挥发油含量较高。采割过早,挥发油含量较低;推迟过晚,桂皮不易剥离而形成碎块,影响产品质量。肉桂含有挥发油,温度升高,易造成挥发油过多挥发,因此以阴天采收为好。 树龄不同,肉桂油的含量不同。树龄长的肉桂,机械组织生长缓慢,油分累积较多,以生长15年左右为最佳。 2.环状剥皮与新皮的再生机理研究 (l)再生新皮的形态发生:五年生肉桂树采用茎干大面积环剥,809《以上植株剥皮后能在原位再生新皮,并产生与原皮相似的结构。肉桂是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植物,剥皮时在薄壁组织化的形成层带中分离。据研究,剥后包裹透明塑料薄膜时,裸露的茎干表面一些未成熟木质部细胞特别是木射线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愈伤组织,并逐渐向两侧扩展而覆盖整个表面。以后在表面3-5层细胞下面开始发生木栓形成层,在较深层的未成熟木质部中开始发生锥管形成层。肉桂环剥后的茎干表面先出现分散的愈伤组织,然后愈伤组织向周边发展并

逐渐覆盖整个表面,再在表层形成封闭层,接着发生新皮增厚。研究表明,对茎干表面的机械损伤将严重影响受创部位的新皮再生,剥皮过程中对裸露表面的深切、挤压或手摸等部位均可导致其不能再生新皮。 (2)肉桂再生新皮的发育与桂油的积累:一年生新皮松脆幼嫩,韧皮部占全皮厚度约1/5,桂油含量极低。两年生新皮质硬而脆,韧皮部占全皮厚度约1/3,挥发油含量已明显提高。三年生新皮与六年生原皮在外观和结构上大同小异,但其桂油和桂皮醛含量均超过六年生原皮,,这与其韧皮部中油细胞分布较多是一致的。可见,随着再生新皮的生长发育,韧皮部占全皮厚度的比例逐步增加,挥发油积累也随之提高。三年生新皮在形态和生理上已成熟,可再次剥皮并达到商品要求。虽然三年生新皮发育时间较短,但由于树龄长,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运转和积累较快,故桂油含量较高,这与其韧皮射线分布较密,横向运输功能较强及其韧皮部油细胞分布较多是一致的。 (3)肉桂再生技术的应用前景:过去桂皮生产一直沿用砍树剥皮的方法,砍树当年树桩萌生新枝,新枝在起初两年内生长量较小,新枝一般需经4-5年后才能砍下剥皮,且前3年不能落枝叶蒸油,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采用剥皮再生技术,3年后再次剥皮,提前1-2年产出。此外,在剥皮再生条件下,第二年和第三年仍可落枝叶蒸油。由于剥皮不砍树,随着树体长粗和增高,可实现桂皮增产,有利于肉桂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品质研究张锡纯认为肉桂“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 肉桂与桂皮是一样的吗?我们经常将肉桂与桂皮混淆了,以为肉桂就是桂皮,其实肉桂与桂皮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应该要好好区别开肉桂与桂皮,要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错了可就不好,毕竟两样不同的东西,功效肯定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懂得区分它们,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它们的营养。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在于成分的不同,不同的物质里面含有的成分肯定是不同的,肉桂与桂皮外观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用肉眼就区分开肉桂与桂皮的。只要我们多加留心,区分肉桂与桂皮是可能的。 肉桂(拉丁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又名玉桂、牡桂、玉树、大桂、辣桂、平安树、中国桂皮,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树皮芳香,可作香料,味与产自斯里兰卡肉桂的桂皮相似,但较辣,不及桂皮鲜美,且较桂皮厚。在北美则肉桂粉不问来自中国肉桂抑斯里兰卡肉桂,均不加区别地一起出售。

肉桂皮从茎和枝条剥取,搁置干燥后,卷曲成卷。有的品种则为刮取。刮取者薄而为亮红褐色,未刮过的树皮厚而为灰色。肉桂粉浅红褐色。中国产肉桂的香味稍逊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产者,三者均具芳香,味甜而辣。中国肉桂和牡桂(C. loureirii)的未成熟果实贴生于硬而具皱的灰褐色杯状花萼中,通常长11公釐(0.4吋,包括萼筒);上部径约6公釐(0.25吋),连萼筒摘下干燥即称肉桂芽。有似桂皮的芳香和肉桂皮的甜辣味,用于食品调味。 桂皮,学名:柴桂 ,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为樟科、樟属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本品为常用中药,又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商品桂皮的原植物比较复杂,约有十余种,均为樟科樟属植物。各地常用的有8种,其中主要有桂树、钝叶桂、阴香及华南桂等其他种类多为地区用药。各品种在西方古代被用作香料。中餐里用它给炖肉调味,是五香粉的成份之一。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在公元前2800年的史料记载中就 曾提到桂皮;在西方的《圣经》和古埃及文献中也曾提及肉桂的 名称。秦代以前,桂皮在中国就已作为肉类的调味品与生姜齐名。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 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 王键旋 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 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伤寒论》 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 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②发汗程度的要求。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 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1 从病因病机分析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出汗,又称为表虚证, 吕檬村曰:“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者,热自发也。营本引脉内,更与卫气不谐,阴弱者,汗出也。 ”[1] 阳虚阴弱是感受风寒的前提条件,即正虚邪侵,卫气为风寒所袭,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露于外,其恶寒较轻(恶风),因此, 太阳中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外袭,以感受风邪为主。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 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又称表实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其恶寒较重,因此,太阳伤寒的病因以外感寒邪为主。 明代医家方有执依据孙思邈的三方分类,大加修订《伤寒论·太阳篇》,提出“三纲鼎立学说”,为卫中于风, 以桂枝汤为纲;营伤于寒,以麻黄汤为纲;营卫俱中风寒,以大青龙汤为纲,并将类方类证分别附于各方证条下 [2] 。但对这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不是很合理。 风伤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卫餍阳气,风邪侵犯摄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风伤卫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风只伤卫,而不伤营,事实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多兼挟其他邪气,且营卫相随, 故风伤卫必定伤营。寒伤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犯统摄荣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 故有寒伤营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寒只伤营而不伤卫,实际上寒邪伤人必兼风邪, 且营居脉中,卫居脉外,伤营时必定伤卫。由上可知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宜与麻黄汤,二者均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只是所感受的风邪和寒邪比重不同,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 感受邪气比重和病位不同,其煎服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服桂枝汤后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出汗,病乃悉去。称此“似邪去汗自止”。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桂枝汤 · 8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1.Vol 26.1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桂皮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桂皮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很多小伙伴在炖肉或是做鱼时都会用到桂皮。那桂皮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吧!桂皮知识介绍:桂皮是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皮和粗枝皮,气味芳香,作用与茴香相似,常用于烹调腥味较重的原料,也是五香粉的主要成分,是最早被人类食用的香料之一。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以广西产量大而质好。产地亦有采鲜桂叶作调味的。桂皮分桶桂、厚肉桂、薄肉桂三种。桶桂为嫩桂树的皮,质细、清洁、甜香、味正、呈土黄色,质量最好,可切碎做炒菜调味品;厚肉桂皮粗糙,味厚,皮色呈紫红,炖肉用最佳;薄肉桂外皮微细,肉纹细、味薄、香味少,表皮发灰色,里皮红黄色,用途与厚肉桂相同。桂心是肉桂中的一种,一般说,肉桂为桂树的皮,干燥后为桶状,称“桂通”,而你说的“桂心”系去掉外层粗皮的“桂通”,也写作“桂辛”,跟“肉桂”的疗效近似桂皮营养分析:1.桂皮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令人食欲大增;2.菜肴中适量添加桂皮,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因年老而引起的Ⅱ型糖尿病;3.桂皮中含苯丙烯酸类化合物,对前列腺增生有治疗作用。桂皮补充信息:1.受潮发霉的桂皮勿用,夏季忌食;2.桂皮含有可以致癌的黄樟素,所以食用量越少越好,

且不宜长期食用;3.挑选桂皮:优质桂皮,外表呈灰褐色,内里赭赤色,用口嚼时,有先甜后辛辣味道的为好。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宜食欲不振、腰膝冷痛、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动过慢的人食用;2.不适宜便秘、痔疮患者、孕妇食用。桂皮食疗作用:桂皮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和止泻的功效;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腰膝冷痛、经闭?瘕、阴疽流注、虚阳浮越之上热下寒等症。1.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2.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3.温经止痛: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症之要药。桂心:苦辛,无毒(或作甘大燥)。[功用]补阳,活血桂枝:辛甘温,无毒。[功用]温经,通脉,发汗患者在服用肉桂期间应注意以下事项:1.不宜常吃,常食易导致肝火旺盛、心烦上火,口舌生疮等症状的产生。2.不宜多食,每一次的食用剂量也不宜过多,《神农本草经》中曾有记载诸如肉桂一类的药物都有俗话讲的“小毒”,服用过多易产生头晕眼花、眼镜肿胀干涩、咳嗽口干、心跳加快等现象。3.不宜与葱一起食用。肉桂与葱起到食物相克作用,一起食用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肉桂的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肉桂的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1.镇静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以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应用小鼠压尾刺激或腹腔注射醋酸观察扭体运动的方法证明它有镇痛作用。 1.2. 降温作用: 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发热均有降温作用。对温刺引起发热的家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钠都有解热作用。可延迟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时间,可减少菸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戌四唑引起者则无效。 2.降压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大鼠(灼伤一侧肾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8字形结扎肾脏所形成之模型),则无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进机能降低了的肾上腺活动,使之趋向正常所致。 3.预防血吸虫病的作用:小鼠每天口服浸剂(未注明品种)0.2ml/10g体重(10.8g/180ml),共服15天,服药之第3天感染血吸虫,并无预防作用,如与雄黄、槟榔及阿魏同用则有一定效果。 4.对血液的作用:肉桂体外及体内试验,均有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体外试验显示肉桂水煎剂及溶甲醇部分有较强的抗凝作用。从肉桂中提取的单体--肉桂酸及香豆素,抗凝作用不明显。体内试验肉桂水煎剂也无抗凝作用,不影响兔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5.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5.其他作用: 5.1. 通经作用: 大量桂皮油可引起子宫充血,显示通经作用,此为古本草说的坠胎作用提供了一个实验依据。 5.2. 杀菌作用: 桂皮油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的效果比阴性者好,因有刺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肉桂功效与作用 肉桂的功效: 肉桂又叫玉桂、牡桂、菌桂、筒桂,肉桂的功效是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肉桂的作用是治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肉桂用药禁忌是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肉桂,肉桂畏赤石脂。 药名:肉桂 处方用名:肉桂、玉桂、上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肉桂、上油桂、广肉桂、黄瑶肉桂、安南肉桂、安南桂、清化肉桂、官桂、肉桂心。 别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性大热,味辛、甘。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主治: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 用法用量:煎服,2~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来源: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 肉桂的作用: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肉

桂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肉桂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用于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 肉桂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肉桂用于寒痹腰痛,胸痹,阴疽。本品辛散温通,能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用于闭经,痛经。本品辛行温通力强,温经通脉功胜,故可用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 肉桂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肉桂用于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肉桂桂枝与肉桂油等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又名:桂、大桂、玉桂、牡桂、油桂、桂皮、菌桂、筒桂、紫桂、辣桂。原植物肉桂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亦广为栽培;越南、老挝、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亦产。 本品药材性状: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进口肉桂:多来自越南、锡兰、柬埔寨等地。越南桂加工后,总的样式有“平板”与“卷筒”2种,到香港后,按肉桂质量制成各式各样的规格。 清化桂:为越南的北圻清化的“净挽山”、“冷精山”所产,系野生,桂质最佳;其皮质细薄,有青白色大形花斑(地衣斑),饱含紫油,经久不干,肉腻滑如玉,故称“清化玉桂”,为桂类最上品;其加工方法多将平板状之皮,二边拗拢名为“企边”,横撑竹片如梯

子状,两头用刀刮去外皮,露出桂心1cm左右,全体长30~45cm,宽4~7cm,每条重100~200g。企边桂:产越南中圻、会安,多系家种,形式与清化桂相仿,质量稍逊;皮质厚体重,表面较平坦,皮孔圆而小,内面及断面色发乌,油足,香浓,分为1~4等。桂楠:企边桂剔下的次桂;皮纹粗,多残破,油少,香味稍淡。夹桂:体重皮厚,一般称“大板桂”。以上均属平板类,统称为“玉桂”。筒桂:统称为“安桂”;用桂皮卷成筒状,长30~40cm;用蔑扎成圆把,每把重4~4.5kg,以品质分“三品桂”(12支、16支、20支,各6把合装1箱)、“30支油桂”、“30支把桂”等。 北越近我国云南边境的孟山,有一种野生桂,皮分特厚,体轻松,质亦很好。一般栽植15年后,其树干已高6~10m,时可砍剥。第一次砍伐者称“前期”,砍伐时必须留距离地面60cm高的树干头,以后仍会抽枝发叶,逐年成长,在经过10年后作第二次砍伐,称“后期”。桂树栽植于高山者品质佳,低山者差;后期质佳,前期质差,故有“高山后期紫油玉桂”的称号。本品呈两侧向内卷曲的筒状,中央略向下凹的槽形,两端皆斜向削去外皮。长40~50cm,宽6~8cm,厚0.5~0.7cm。外表面稍粗糙,具皱纹,有灰白色和黄棕色相间的斑块,习称“彩皮”,处处可见圆形或半圆形皮孔。内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光滑有细线纹,用指甲刻划可见油痕。有特殊芳香气,味甜、微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导语: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特点是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桂皮的功效与作用

桂皮功效与作用 桂皮的功效: 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桂皮为常用中药,又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桂皮性辛;甘;性温,功能主治:温脾胃;暖肝肾;祛寒止痛;散瘀消肿。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腰膝酸冷;寒疝腹痛;寒湿痹痛;瘀滞痛经;血痢;肠风;跌打肿痛桂皮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芳香可口,进而令人食欲大增。在日常饮食中适量添加桂皮,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因年老而引起的Ⅱ型糖尿病。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桂皮能够重新激活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大大加快葡萄糖的新陈代谢。每天在饮料或流质食物里添加1/4到1匙桂皮粉,对Ⅱ型糖尿病可能起到预防作用。桂皮含苯丙烯酸类化合物,对前列腺增生有治疗作用,而且能增加前列腺组织的血流量,促进局部组织血运的改善。中医认为,桂皮性热,具有暧胃祛寒活血舒筋、通脉止痛和止泻的功能。桂皮 受潮发霉的桂皮不可食用。用量不宜太多,香味过重反而会影响菜肴本身在味道。桂皮香气浓郁,含有可以致癌的黄樟素,所以食用量越少越好,且不宜长期食用。桂皮性热,所以夏季应忌食。桂皮有活血的作用,孕妇少食。 桂皮的作用: 桂皮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和止泻的功效 1、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 2、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 3、温经止痛: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 桂皮食疗作用:桂皮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 桂皮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腰膝冷痛、经闭瘕、阴疽流注、虚阳浮越之上热下寒等症。 桂皮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症之要药。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 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 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桑菊饮与银翘散的比较 同: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 异: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人参败毒散与参饮的比较 同:人参、桔梗、前胡、枳壳、茯苓配伍解表散寒组方,均有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主治气虚外感之证。 异:败毒散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等,偏重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气虚感冒风寒湿邪,表证较重者。 参饮配叶、根解表散寒,兼理气宽;半夏燥湿化痰。发汗解表力较弱,侧重于理肺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饮阻肺而表证较轻者。 《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 同:均用大黄邪泻热通便 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的比较 同:均用大黄、附子温阳祛寒,泻下攻积主治寒积便秘腹痛 异:大黄附子汤:配细辛散寒止痛,纯属温下。主治寒积里实,证实无虚,或阳虚较轻者。温脾汤:配干、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中有补。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以致冷积停,证属虚中兼实。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 同:犀牛角、生地为主组成,主治热入营血证 异: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邪热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 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的比较 同:均治肺热咳嗽

桂枝汤“三禁”小议

桂枝汤“三禁”小议 发表时间:2012-05-14T14:22:58.70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桂萍 [导读]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桂枝汤的禁忌从原则上讲,凡风热外感,阳热内盛的患者绝对禁忌。 李桂萍 清徐县中医院(山西清徐030400)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 5734(2012)4-110-02 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如尤在泾渭:“仲景既祥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麻黄之发汗不同。故中风发热脉浮子汗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太阳麻黄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不可与之······” 诸家对桂枝汤禁忌证的分析认为,桂枝汤禁用于里热素盛者较允当中肯。若云禁于无汗表实者未免欠妥。揣度仲景之原意,只是在表实深重时,应用本方有杯水车薪之虑,并非禁忌。桂枝汤的真正禁忌则是温热外感及燥热内盛的患者,为了证实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桂枝汤方药组成做以扼要分析: 桂枝汤是由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5味药组成。桂枝辛甘而温,辛可发散风寒,温可通运阳气,甘味于温散之中寓意缓和之义;芍药酸苦微寒,酸则收敛营阴,苦则泄其邪气,性寒则以监制诸药之温;生姜辛温,助桂枝以透表解肌;甘草甘平协芍药以化阴缓中;大枣味甘性缓,色赤入血,其伍姜草则培补中气以扶正,伍桂芍则和调营卫而祛邪。综观全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滋阴和营之功,擅长“安内攘外,扶正祛邪”。临床若灵活加减,运用得当,其不仅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故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 对于《伤寒论》经过反复学习,细心领会,探求其精微,临证于实践,笔者认为桂枝汤禁用于表实无汗的说法是不妥的。这一点不仅从桂枝汤的组成原则及方义可以说明。尤其在桂枝汤的服法中所要求的预期目的足可以说明之。“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可见在服桂枝汤后,必须使遍身出汗,疾病方能痊愈。若不汗出,则病不愈。所以桂枝汤虽不比麻黄汤之发汗力大,但终究也是具有发汗的作用,相比之下,只不过发汗力微,且须助于啜热稀粥,使营卫调和后,汗出而疾愈。 临床二十余年来,对于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楚的风寒表证,余每每首选桂枝汤,多有一剂微汗而愈者,且较麻黄汤用之稳妥。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功能上都是发汗解表剂,只是在力量上有一缓一峻,一重一轻的不同。桂枝汤和中有补,以和为主。麻黄汤纯开不补,用于风寒表实深重而形体壮实之人。桂枝汤不但可以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可用于风寒表实证正气虚而邪气不衰者,高年体弱,婴幼妇人尤其适用。所以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的第一首选方。若将桂枝汤用于“无汗禁用”之例,则有违经旨。 桂枝汤可应用于无汗表实证,那么“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于之也”。又当如何理解?本条所述之脉证,是指麻黄汤而言,义在于强调麻黄汤与桂枝汤的不同用法。前已述及,至于可用与否,应根据具体情况,若一见脉浮紧,不汗出就断然不可用桂枝汤,而不考虑具体辩证,未免失之太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阳热被寒邪所束,也可见到脉紧,发热不汗出,如暑湿兼寒(张景岳称为之为阴暑),凉燥(《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拯华医案),其病机正如内经所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身热,齿干以烦冤······”。有人认为:本条单指阳热内盛而言,其理由是只言脉浮紧,身热无汗出,而未言及“恶寒”。若沿用桂支汤,则无异于抱薪救火,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也”。也有医家主张因地、因时、因人治疗,如朱肱所说:“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初春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朱氏对这一加减,突破墨守经方的局面,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17条所谓酒客不得用桂枝,原意仍在于“热”字。因经常饮酒之人,阳热内盛,所以应用桂枝汤应审慎,但桂枝汤对于酒客并非绝对禁忌。曾治一王姓患者,年四十挂零,自小习医,略懂医理,不慎外感风寒,发热中,恶寒轻,微有汗出,邀余诊治。望其神清面红蔷蔷恶寒,口不渴,动则汗出,诊其脉紧促。拟以桂枝汤予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二帖,每帖水煎两次,混合一起约500毫升,顿服)病人观其方药面有难色,细问原因,因素好饮酒,服此方恐有失误。“有是证用是药”,乃嘱其大胆使用。翌日去访,一啜而微汗解,诸苦顿除。可见酒客之人不一定都是阳热内盛。因人之体质差异,或寒或热,要因人制宜,灵活辩证,不可死搬硬塞,死于句下。 第19条谓服桂枝汤吐者,不可与桂枝,只是仲景当时对误服桂枝汤后出现了变证的临床记录,并非言于桂枝之禁。临床上服药后发生呕吐的是部分病人长袖,其吐后也并非见到:“吐脓血”。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有感受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之呕吐;有兼挟情志失调,肝气横逆犯胃之呕吐;有饮食过多以及生冷油腻之物,停滞不化;有的拒怕服汤药,问道中药气味就想呕吐······。另外,吐脓血的病人,也不一定服桂枝汤后即发生呕吐。曾治一刘姓病人,年愈花甲,素体虚弱,患哮喘已数载,交冬加剧,因外受寒邪,喘急悸汗,舌苔薄白,脉细缓无神,急投以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远志6可,苏子9克,大枣12枚,生姜9克),因初次服药即见呕吐,虑其服药过猛,嘱其频频服之再无出现类似情况,也未见吐脓血,然而症状大减。一般来讲,热而中阻和中焦虚寒都可以引起呕吐,桂枝汤终究偏于辛温,若阳热素盛之人绝对禁忌,但里虚寒证用之得当。临证凡将服汤吐者统统列入桂枝之禁,不加辩证,有失仲景原义。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桂枝汤的禁忌从原则上讲,凡风热外感,阳热内盛的患者绝对禁忌。至于无汗表实,酒客之人禁用桂枝汤应结合临证病人具体辩证,灵活运用。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临床则少见,关于桂枝汤的三禁还有赖于笃志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研究及检验,取得真凭实据,慎勿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贻误千载!

桂皮标准

备案号:36 S——2010 Q/JXC 江西省祥橱实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JXC 0005S—2010 代替Q/JXC 007—2007 桂皮 2010-XX-XX发布2010-XX-XX实施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要求 (1) 4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2) 5 试验方法 (2) 6 检验规则 (3) 7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配方和生产工艺 (5)

前言 本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为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本标准代替了Q/JXC 007—2007。 本标准与Q/JXC 007—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感官要求列成了表格形式(外观、色泽、滋味及气味、杂质); ——理化指标中增加了铅、总砷、六六六、滴滴涕; ——增加了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增加了检验规则; ——将“净含量”列入出厂检验项目中; ——内包装材料修订为符合GB 9683-88的规定; ——保质期修订为18个月;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配方和生产工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祥橱实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春发、戴聪。

桂皮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桂皮的要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桂皮为原料,经原材料验收、挑选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包装等工艺制成的桂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2010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19-2008 食品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9683-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GB/T 12801-2008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 12729.5-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外来物含量的测定 GB/T 12729.6-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水分含量的测定(蒸馏法) GB/T 12729.7-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总灰分的测定 GB/T 12729.9-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JJF 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要求 3.1 原料要求 3.1.1 桂皮 外表灰棕色、无霉变、无虫蛀,并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及法律规定。 3.2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生活小常识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肉桂的功效 1、温肾壮阳 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 2、温中祛寒 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 3、温经止痛 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 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症之要药。 肉桂的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桂皮醛以250-500mg/kg灌胃,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对抗苯丙胺产生的过度活动;桂皮醛还可对抗阿朴吗啡及去氧麻黄碱的运动兴奋,使体温下降,但对抗利血平引起的体温下降;用小鼠压尾法或腹腔注射醋酸扭体法表明桂皮醛有镇痛作用;认为桂皮醛的中枢作用与中枢单胺能神经原的活动有关。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肉桂水提物及挥发油对大鼠在冰水应激状态下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及心肌损伤有一定对抗及保护作用;肉桂煎剂可使麻醉犬冠脉、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肉桂煎剂、桂皮醛及香豆素对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3、抗溃疡作用 肉桂水提物腹腔注射,可防止大鼠应激性溃疡,灌胃或腹腔注射也可抑制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胃溃疡,抗溃疡作用不仅由於抑制胃液分泌,而且促进胃粘膜的血流量。

4、抗变态反应 肉桂水提物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对补体依赖性的反应如Ⅱ型的反向皮肤过敏反应、福斯曼皮肤血管炎及Ⅲ型的Arthus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他,肉桂的乙醚及乙醇浸出液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有抑菌作用。 肉桂的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苯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以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应用小鼠压尾刺激或腹腔注射醋酸观察扭体运动的方法证明它有镇痛作用。 2、降温作用 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发热均有降温作用。对温刺引起发热的家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钠都有解热作用。可延迟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时间,可减少菸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戌四唑引起者则无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