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冒泡排序 交换排序

冒泡排序 交换排序

冒泡排序  交换排序
冒泡排序  交换排序

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都是基于元素交换的,因此你的分类错误

冒泡排序基本思想:每次将最重的一个沉入海底

选择排序基本思想:每次扫描最重的一个与第一个交换

并且,选择和冒泡的时间复杂度是一样的(都是O(N^2))

应用交换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Bubble sort)和快速排序(Quick sort)。交换排序

所谓交换,就是根据序列中两个记录键值的比较结果来对换这两个记录在序列中的位置,交换排序的特点是:将键值较大的记录向序列的尾部移动,键值较小的记录向序列的前部移动。下面是java语言实现一个交换排序的函数: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int[] BubbleSort(int[] array){

for(int i = 0; i < array.length - 1; i++){

for(int j = 0; j < array.length - 1 - i; j++){

// 内部循环的边界要比长度小一

if(array[j] > array[j + 1]){

//相邻的两个元素比较,将大的放到最右边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

}

}

return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 25, 36, 21, 45, 98, 13};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BubbleSort.bubbleSort(array);// 调用快速排序的方法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元素

}

也就是两两比较,以数组为例,比较过程:

第一轮:数组下标为0的元素与1的元素相比,25<36,正序,指针后移,36>21反序,交换36和21,指针后移,36<45正序,指针后移,45<98正序,指针后移,98>13反序,交换98和13,最后98位于为底端,也就是数组的末尾。比较次数为(n-1)

第二轮:还是从数组下标为0开始两两比较,在第一比较后的结果98就不参与比较,比较次数为(n-2);

......

5 3 8 9 3 4 array.Length=6

I 0 1 2 3 4 6

J 0 358934

1 358934

2 358934

3 358394

4 358349

353489

334589

334589

I=0时将最大的数放到了最后边;i=1时将倒数第二大的数放到了倒数第二的位置

当然算法是要学习的,这些算法自己都要理解,用的时候呢,就用现成的就好了,如果有特殊需求的排序,当然你可以自己实现比较器

不谢请叫我红领巾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

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小,则可以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这个序列有序。

java实现快速排序

分类:算法2012-02-23 11:49 19506人阅读评论(9) 收藏举报javalistinteger算法数据结构string

说来感到惭愧,昨天看别人的博客上面一一讲了一些算法,其实这些算法在大学都学过,不过几乎全部忘记了。虽然现在做java上层开发基本上用不到算法,但是还是感觉算法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灵魂,所以又不仅翻开了严蔚敏老师的数据结构,一个一个把以前忘记的算法实现一遍。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

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关键字小,则分别对这两部分继续进行排序,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先看一下这幅图:

把整个序列看做一个数组,把第零个位置看做中轴,和最后一个比,如果比它小交换,比它大不做任何处理;交换了以后再和小的那端比,比它小不交换,比他大交换。这样循环往复,一趟排序完成,左边就是比中轴小的,右边就是比中轴大的,然后再用分治法,分别对这两个独立的数组进行排序。

[html]view plaincopy

1.public int getMiddle(Integer[] list, int low, int high) {

2. int tmp = list[low]; //数组的第一个作为中轴

3. while (low

4. while (low tmp) {

5. high--;

6. }

7. list[low] = list[high]; //比中轴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8. while (low

9. low++;

10. }

11. list[high] = list[low]; //比中轴大的记录移到高端

12. }

13. list[low] = tmp; //中轴记录到尾

14. return low; //返回中轴的位置

15. }

递归形式的分治排序算法:

[html]view plaincopy

1.public void _quickSort(Integer[] list, int low, int high) {

2. if (low

3. int middle = getMiddle(list, low, high); //将list数组进行一分为

4. _quickSort(list, low, middle - 1); //对低字表进行递归排序

5. _quickSort(list, middle + 1, high); //对高字表进行递归排序

6. }

7. }

[html]view plaincopy

1.public void quick(Integer[] str) {

2. if (str.length > 0) { //查看数组是否为空

3. _quickSort(str, 0, str.length - 1);

4. }

5. }

编写测试方法:

[html]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TestMain {

2.

3. /**

4. * @param args

5. */

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7.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8. Integer[] list={34,3,53,2,23,7,14,10};

9. QuicSort qs=new QuicSort();

10. qs.quick(list);

11. for(int i=0;i

12. System.out.print(list[i]+" ");

13. }

14. System.out.println();

15. }

16.

17.}

看一下打印结果吧:

2 3 7 10 14 23 34 53

这样就排序好了,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nlogn)。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docx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实验题目: 输入十个数,从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三类算法中各选一种编程实现。 实验所使用的数据结构内容及编程思路: 1. 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是,将一个记录到已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增一得有序表。 一般情况下,第i 趟直接插入排序的操作为:在含有i-1 个记录的有序子序列r[1..i-1 ]中插入一个记录r[i ]后,变成含有i 个记录的有序子序列r[1..i ];并且,和顺序查找类似,为了在查找插入位置的过程中避免数组下标出界,在r [0]处设置哨兵。在自i-1 起往前搜索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后移记录。整个排序过程为进行n-1 趟插入,即:先将序列中的第一个记录看成是一个有序的子序列,然后从第2 个记录起逐个进行插入,直至整个序列变成按关键字非递减有序序列为止。 2. 快速排序: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的序列为{L.r[s] ,L.r[s+1],…L.r[t]}, 首先任意选取一个记录 (通常可选第一个记录L.r[s])作为枢轴(或支点)(PiVOt ),然后按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记录:将所有关键字较它小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关键字较大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可以该“枢轴”记录最后所罗的位置i 作为界线,将序列{L.r[s] ,… ,L.r[t]} 分割成两个子序列{L.r[i+1],L.[i+2], …,L.r[t]}。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或一次划分。 一趟快速排序的具体做法是:附设两个指针lOw 和high ,他们的初值分别为lOw 和high ,设枢轴记录的关键字为PiVOtkey ,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小于PiVOtkey 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交换,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大于PiVOtkey 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 交换,重复这两不直至low=high 为止。 具体实现上述算法是,每交换一对记录需进行3 次记录移动(赋值)的操作。而实际上,

交换排序和归并排序

1、交换排序 1)气泡排序(bubble sorting) 也是一种简单排序方法,T(n)=O(n2) 算法:A[n],第一次排序区间为A[0]~A[n-1],第二次排序区间为A[1]~A[n-1,]…,最后一次排序区间为A[n-2]~A[n-1],每次排序轻者上浮,即排序区间最小者交换到排序区间的第一个位置,经n-1次排序。完成排序过程。 Example 1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ET { int x; }; void select(ET A[],int n) { ET e; for(int i=0;iA[j].x) { e=A[i]; A[i]=A[j]; A[j]=e; } } } }

void display(ET a[],int n) { for(int i=0;i

算法排序问题实验报告

《排序问题求解》实验报告 一、算法的基本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思想 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序的序列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 记录数增1 的有序序列。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InsertionSort,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包含了n 个待排序的数。用伪代码表示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如下: InsertionSort (A) for i←2 to n do key←A[i] //key 表示待插入数 //Insert A[i] into the sorted sequence A[1..i-1] j←i-1 while j>0 and A[j]>key do A[j+1]←A[j] j←j-1 A[j+1]←key 2、快速排序算法思想 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 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序列为数组A[1..n],首先选取第一个数A[0],作为枢轴(pivot),然后按照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数:将所有比A[0]大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比A[0]小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以A[0]最后所在的位置i 作为分界线,将数组A[1..n]分成两个子数组A[1..i-1]和A[i+1..n]。这个过程称作一趟快速排序。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子数组A[1..i-1]和A[i+1..n]排序。 一趟快速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Partition,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和两个指针low、high,设枢轴为pivotkey,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小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低端,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大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高端,重复这两步直至low=high。最后,将枢轴移到正确的位置上。用伪代码表示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Partition ( A, low, high) A[0]←A[low] //用数组的第一个记录做枢轴记录 privotkey←A[low]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 low=privotkey do high←high-1 A[low]←A[high] //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

冒泡排序的算法及其程序实现

冒泡排序的算法及其程序实现 浙江省慈溪中学施迪央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第3节以及第五章第3节的部分教学内容。 一组不长的数据(如5个),从小到大排序,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实现排序的,同时他们也没见识过计算机对大量数据(如1000个)的排序。学习排序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认识。冒泡排序对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但前面的枚举算法和解析算法的部分内容对学习排序有一定的帮助,如数组变量的定义及使用方法、双重循环的使用方法及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键盘输入一批数据(即text1_keypress()事件)在前面都已涉及,冒泡排序的学习又可以巩固前面的知识。 关于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我安排了3个课时,本案例是在教室内完成的2节随堂课,第3课时安排学生上机实践:对键盘输入的一批数据进行冒泡排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排序及冒泡排序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 初步掌握冒泡排序的程序实现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冒泡排序的分析过程,并初步掌握用冒泡排序算法来设计解决简单的排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冒泡排序算法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以及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程序兴趣。 教学重点: 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分析冒泡排序的实现过程 教学策略: 讲授法与探究法。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提问、学生动脑,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一切水到渠成。 教学准备: 编写好手动输入一批的数据的冒泡排序的程序 编写好计算机自动生成数据的冒泡排序的程序 课堂中使用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问题一:什么是排序? 所谓排序,把杂乱无章的一列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比如7,3,4,8,1这五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序,结果是1,3,4,7,8,我们很容易排出来。那么电脑是怎么进行排序的呢?问题二:一批数据在VB中如何存储的?比如如何存储六位裁判为一位运动员评出的分数? 用数组变量来存储一批类型、作用相同的数据,如分别用d(1),d(2),d(3),d(4),d(5),d(6)来存储六位裁判给出的分数。 问题三:如果运动员的最后得分是从这6个分数中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你认为

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的C++和C

C选择排序: #include #define N 10 main() {int i,j,min,key,a[N]; //input data printf("please input ten num:\n"); for(i=0;ia[j]) {min=j;//记下最小元素的下标。 /*********交换元素*********/ key=a[i]; a[i]=a[min]; a[min]=key;} else continue; } } /*output data*/ printf("After sorted \n"); for(i=0;i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n 4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int x[n],i=0; printf("请输入%d个整数:\n",n); for(i=0;i

冒泡排序 交换排序

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都是基于元素交换的,因此你的分类错误 冒泡排序基本思想:每次将最重的一个沉入海底 选择排序基本思想:每次扫描最重的一个与第一个交换 并且,选择和冒泡的时间复杂度是一样的(都是O(N^2)) 应用交换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Bubble sort)和快速排序(Quick sort)。交换排序 所谓交换,就是根据序列中两个记录键值的比较结果来对换这两个记录在序列中的位置,交换排序的特点是:将键值较大的记录向序列的尾部移动,键值较小的记录向序列的前部移动。下面是java语言实现一个交换排序的函数: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int[] BubbleSort(int[] array){ for(int i = 0; i < array.length - 1; i++){ for(int j = 0; j < array.length - 1 - i; j++){ // 内部循环的边界要比长度小一 if(array[j] > array[j + 1]){ //相邻的两个元素比较,将大的放到最右边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 } } return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 25, 36, 21, 45, 98, 13};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BubbleSort.bubbleSort(array);// 调用快速排序的方法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元素 }

实验报告-排序与查找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 学生姓名: 学号: 点名序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 实验时间: 5月20日 2014-2015-2学期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二)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实验时间:5月20日 一、实验室名称:软件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序与查找 三、实验学时:4 四、实验原理: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躺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不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次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假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1]……A[N],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第一个数据)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躺快速排序。一躺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1,J:=N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X,即X:=A[1];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J:=J-1),找到第一个小于X的值,两者交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I:=I+1),找到第一个大于X的值,两者交换; 5)重复第3、4步,直到I=J。 二分法查找(折半查找)的基本思想: (1)确定该区间的中点位置:mid=(low+high)/2 min代表区间中间的结点的位置,low代表区间最左结点位置,high代表区间最右结点位置(2)将待查a值与结点mid的关键字(下面用R[mid].key)比较,若相等,则查找成功,否则确定新的查找区间: A)如果R[mid].key>a,则由表的有序性可知,R[mid].key右侧的值都大于a,所以等于a的关键字如果存在,必然在R[mid].key左边的表中,这时high=mid-1; B)如果R[mid].key

排序操作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 实验报告 (2016 — 2017 学年第1 学期) 实验名称: 年级: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一、实验目的 验证各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在调试中体会排序过程。 二、实验要求 (1)从键盘读入一组无序数据,按输入顺序先创建一个线性表。 (2)用带菜单的主函数任意选择一种排序算法将该表进行递增排序,并显示出每一趟排序过程。 三、实验步骤 1、创建工程(附带截图说明) 2、根据算法编写程序(参见第六部分源代码) 3、编译 4、调试 四、实验结果图 图1-直接输入排序

图2-冒泡排序 图3-直接选择排序 五、心得体会 与哈希表的操作实验相比,本次实验遇到的问题较大。由于此次实验中设计了三种排序方法导致我在设计算法时混淆了一些概念,设计思路特别混乱。虽然在理清思路后成功解决了直接输入和直接选择两种算法,但冒泡

排序的算法仍未设计成功。虽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冒泡排序的算法,但还需要多练习这方面的习题,平时也应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直接输入和直接选择的算法设计上也有较为复杂的地方,对照书本做了精简纠正。 本次实验让我发现自己在算法设计上存在一些思虑不周的地方,思考问题过于片面,逻辑思维能力太过单薄,还需要继续练习。 六、源代码 要求:粘贴个人代码,以便检查。 #include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int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KeyType key; DataType data; }SortItem,SqList[MAXSIZE]; /*******直接插入顺序表*******/ void InsertSort(SqList L,int n) { int i,j,x; SortItem p; for(i=1;i

VB NET实现选择排序与冒泡排序

Public Class Form1 Dim arr(5) As Integer Dim a(5, 5) As TextBox Private Sub delaytime() Dim i, j As Long For i = 1 To 20000 For j = 1 To 20000 i = i + 1 i = i - 1 Next j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1_Load(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MyBase.Load Label1.Text = "数oy组á¨|元a素?值|ì:êo" Label2.Text = "第ì¨2一°?轮?:êo" Label3.Text = "第ì¨2二t轮?:êo" Label4.Text = "第ì¨2三¨y轮?:êo" Label5.Text = "第ì¨2四?轮?:êo" Label6.Text = "第ì¨2五?轮?:êo" Button1.Text = "产¨2生|¨2数oy组á¨|" Button2.Text = "选?择?法¤?§演Y示o?" Button3.Text = "冒??泡Y法¤?§演Y示o?" Button4.Text = "重?新?开a始o?" Button5.Text = "退a?出?" Dim i, j As Integer Dim leftlen, toplen As Integer leftlen = 120 : toplen = 32 Randomize() For i = 0 To 5 For j = 0 To 5 a(i, j) = New TextBox a(i, j).Width = 30 : a(i, j).Height = 30 a(i, j).Left = leftlen + j * 40 : a(i, j).Top = toplen + i * 32 a(i, j).Parent = Me : a(i, j).Visible = True Next j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Button1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Button1.Click Dim i, j As Integer For i = 0 To 5 arr(i) = Int(10 + 89 * Rnd()) + 1 a(0, i).Text = arr(i)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Button2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Button2.Click Dim i, j As Integer Dim min, min_i As Integer Dim t As Integer For i = 0 To 5 - 1 min = arr(i) : min_i = i For j = i + 1 To 5 If min > arr(j) Then

(完整word版)查找、排序的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七查找、排序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本实验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巩固各种查找和排序的基本知识。 2、学会比较各种排序与查找算法的优劣。 3、学会针对所给问题选用最适合的算法。 4、掌握利用常用的排序与选择算法的思想来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内容 [问题描述] 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 [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对象至少要包含:学号、姓名、性别、成绩1、成绩2、总成绩等信息。要求实现以下功能:1.总成绩要求自动计算; 2.查询:分别给定学生学号、姓名、性别,能够查找到学生的基本信息(要求至少用两种查找算法实现); 3.排序:分别按学生的学号、成绩1、成绩2、总成绩进行排序(要求至少用两种排序算法实现)。 [测试数据] 由学生依据软件工程的测试技术自己确定。 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掌握哈希表的定义,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 2、掌握一些常用的查找方法。 1、掌握几种常用的排序方法。 2、掌握直接排序方法。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要按照实验报告格式规范书写。 2、实验上要写出多批测试数据的运行结果。 3、结合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分析。 五、算法设计 a、折半查找 设表长为n,low、high和mid分别指向待查元素所在区间的下界、上界和中点,key为给定值。初始时,令low=1,high=n,mid=(low+high)/2,让key与mid指向的记录比较, 若key==r[mid].key,查找成功 若keyr[mid].key,则low=mid+1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low>high时,查找失败 b、顺序查找 从表的一端开始逐个进行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的比较。在这里从表尾开始并把下标为0的作为哨兵。 void chaxun(SqList &ST) //查询信息 { cout<<"\n************************"<=1;j--) if(ST.r[j].xuehao

高中信息技术_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基本路线:数组-排序-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原理--流程图-算法优化】-小结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五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讲解冒泡排序思想。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掌握冒泡排序的流程图;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进一步学习流程框图的使用。 情感目标:增强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vb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 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循环语句以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尚未接触,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运用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冒泡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排序算法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以及用流程图描述冒泡排序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学案、素材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设计意图】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排序数组知识点相对简单,由学生自学完成,之前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回顾。冒泡排序算法原理比较容易也由学生自学完成。 已给出的素材,完成学案关于数组、冒泡排序和循环结构的基本模式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学习学习网站上的课前学习,并完成学案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上课! 对答案。

基础排序总结(冒泡排序、选择排序)

1、冒泡排序 1.1、简介与原理 冒泡排序算法运行起来非常慢,但在概念上它是排序算法中最简单的,因此冒泡排序算法在刚开始研究排序技术时是一个非常好的算法。 冒泡排序原理即:从数组下标为0的位置开始,比较下标位置为0和1的数据,如果0号位置的大,则交换位置,如果1号位置大,则什么也不做,然后右移一个位置,比较1号和2号的数据,和刚才的一样,如果1号的大,则交换位置,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位置结束,到此数组中最大的元素就被排到了最后,之后再根据之前的步骤开始排前面的数据,直至全部数据都排序完成。 1.2、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Array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1, 7, 3, 9, 8, 5, 4, 6}; array = sort(array);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array[i]); } } public static int[] sort(int[] array) { for (int i = 1; i < array.length; i++) { for (int j = 0; j < array.length-i; j++) { if (array[j] > array[j+1]) {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 temp; } } } return array; } } 1.3、效率

交换排序

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一、题目概述(内容及要求) (4) 二、功能分析 (4) 三、设计 (6) 四、运行与测试 (9) 五、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一、题目概述(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 输入数据对数据按菜单选择对数据进行交换排序。 实验要求: 1.菜单列出所有交换排序。 2.对数据按菜单选择的进行排序。 3.统计比较和交换的次数。 二、功能分析 1.交换排序: 分为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2.交换排序算法分析 (1)冒泡排序 基本思想:设排序表中有n个数据元素。首先对排序表中第一,二个数据元素的关键字arr[0]和arr[1]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进行交换;然后对第二,三个数据做同样的处理;重复此过程直到处理完最后两个相邻的数据元素。我们称之为一趟冒泡,它将关键字最大的元素移到排序表的最后一个位置,其他数据元素一般也都向排序的最终位置移动。然后进行第二趟排序,对排序表中前n-1个元素进行与上述同样的操作,其结果使整个排序表中关键字次大的数据元素被移到arr[n-2]的位置。如此最多做n-1趟冒泡就能把所有数据元素排好序。 (2)快速排序 基本思想:快速排序(Quick Sort)又被称做分区交换排序,这是一种平均性能非常好的排序方法。 其算法基本思想是:任取排序表中的某个数据元素(例如取第一个数据元素)作为基准,按照该数据元素的关键字大小,将整个排序表划分为左右两个子表:左侧子表中所有数据元素的关键字都小于基准数据元素的关键字。右侧子表中所有数据元素的关键字都大于或等于基准数据元素的关键字,基准数据元素则排在这两个子表中间(这也是该数据元素最终应安放的位置),然后分别对这两个子表重复施行上述方法的快速排序,直到所有的子表长度为1,则排序结束。

各种排序实验报告

【一】需求分析 课程题目是排序算法的实现,课程设计一共要设计八种排序算法。这八种算法共包括:堆排序,归并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基数排序,折半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 为了运行时的方便,将八种排序方法进行编号,其中1为堆排序,2为归并排序,3为希尔排序,4为冒泡排序,5为快速排序,6为基数排序,7为折半插入排序8为直接插入排序。 【二】概要设计 1.堆排序 ⑴算法思想:堆排序只需要一个记录大小的辅助空间,每个待排序的记录仅占有一个存储空间。将序列所存储的元素A[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元素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元素。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 for(j=2*i+1; j<=m; j=j*2+1) { if(j=su[j]) break; su[i]=su[j]; i=j; } su[i]=temp; } void dpx() //堆排序 { int i,temp; cout<<"排序之前的数组为:"<=0; i--) { head(i,N); } for(i=N-1; i>0; i--) {

temp=su[i]; su[i]=su[0]; su[0]=temp; head(0,i-1); } cout<<"排序之后的数组为:"<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算法与程序设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如何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是我设计该课的主要目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地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自顶向下地逐步求精是指首先要对所设计的系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次从顶层开始连续地逐层向下分解,直到系统的所有模块都被分解为一条条的详细指令时为止。模块化是指把一个大的程序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相关的小程序(模块)的方法。依据这个基本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到精,各个难点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总流程图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内容为主,下节课让学生进行第五章编写程序及上机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就很好地较全面地体现了这点。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通过冒泡实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我是先上第一、三、四章,再上第二和第五章。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碰到的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和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比较少,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太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因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合作、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课前准备

四种排序方法简单理解

第十四次交换: 3 22 53 72 11 10 34 44 11 15 28 65…… 第二趟排序: 3 10 22 53 72 11 34 44 11 15 28 65第三趟排序: 3 10 11 22 53 72 11 34 44 15 28 65…… 最后趟排序: 3 10 11 11 15 22 28 34 44 53 65 72代码实现如下: //powerd by 一意行者 #include #define M 100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 int a[M]; int n,i,j; int temp=0; //定义一个用于大小数的交换的中间变量 cin>>n; for(i=0;i>a[i]; //初始化数组 } for(i=0;ii;j--) if(a[j]

第十五次交换: 3 10 11 15 72 53 44 34 28 22 11 65第十六次交换: 3 10 11 11 72 53 44 34 28 22 15 65第四趟排序: 3 10 11 11 72 53 44 34 28 22 15 65第十七次交换: 3 10 11 11 53 72 44 34 28 22 15 65…… 最后趟排序: 3 10 11 11 15 22 28 34 44 53 65 72 //powerd by 一意行者 #include #define M 100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 int a[M]; int n,i,j; int temp=0; //定义一个用于大小数的交换的中间变量 while(cin>>n) { for(i=0;i>a[i]; //初始化数组 } for(i=0;ia[j]) { temp=a[j]; a[j]=a[i];//将大数放到后面 a[i]=temp; } } for(i=0;i

二叉排序树实验报告

二叉排序树的实现 实验内容与要求 1) 实现二叉排序树,包括生成、插入,删除; 2) 对二叉排序树进行先根、中根、和后根非递归遍历; 3) 每次对树的修改操作和遍历操作的显示结果都需要在屏 幕上用树的形状表示出来。 实验方案 1. 选择链表的方式来构造节点,存储二叉排序树的节点。// 树的结构struct BSTNode { // 定义左右孩子指针 struct BSTNode *lchild,*rchild; // 节点的关键字 TElemType key; }; int depth=0; // 定义一个struct BSTNode 类型的指针typedef BSTNode *Tree; 2. 对树的操作有如下方法: // 创建二叉排序树 Tree CreatTree(Tree T) ; // 二叉树的深度,返回一个int 值为该树的深度 int TreeDepth(Tree T) // 树状输出二叉树,竖向输出 void PrintTree(Tree T , int layer) ; // 查找关键字,如果关键字存在则返回所在节点的父节点,如果关键字不存在则返回叶子所在的节点 Status SearchBST(Tree T , TElemType key , Tree f,Tree &p) ; // 向树中插入节点 Status InsertBST(Tree &T , TElemType e) ; // 删除节点 Status Delete(Tree &T) ;

// 删除指定节点,调用Delete(Tree &T) 方法 Status DeleteData(Tree &T , TElemType key) ; // 非递归先序遍历void x_print(Tree T); // 非递归中序遍历 Void z_print(Tree T ); // 非递归后序遍历 void h_print(Tree T); 3. 对二叉排序树非递归先根、中根、后根遍历,采用栈来存储一次遍历过的节点的形式来辅助实现 // 自定义类型以SElemType 作为栈中指针返回的值的类型 // 也就是要返回一个节点的指针 typedef Tree SElemType; // 栈的结构 struct Stack { // 栈底指针SElemType *base; // 栈顶指针SElemType *top; // 栈的容量 int stacksize; }; 4. 栈的操作方法: // 创建一个空栈 Status InitStack(Stack &S) // 获取栈顶元素并删除栈中该位置的元素SElemType Pop(Stack &S,SElemType &elem) // 获取栈顶元素返回栈顶元素不对栈做任何修改SElemType getTop(Stack S,SElemType &elem) // 删除栈顶元素 Status DeleteTop(Stack &S) // 往栈中压入数据 Status Push(Stack &S,SElemType elem) // 判断栈是否为空 Status IsEmpty(Stack S) 三、代码实现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习题16(排序)

习题16(排序) 一、选择题 1、对n个不同的关键字由小到大进行冒泡排序,在下列()情况下比较的次数最多。 A)从小到大排列好的 B)从大到小排列好的 C)元素无序 D)元素基本有序 2、堆是一种()排序。 A)插入 B)选择 C)交换 D)归并 3、堆的形状是一棵()。 A)二叉排序树 B)满二叉树 C)完全二叉树 D)平衡二叉树 4、在含有n个关键字的小根堆(堆顶元素最小)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有可能存储在()位置上。 A)?n/2? B)?n/2? -1 C)1 D)?n/2? +2 5、以下序列不是堆的是( )。 A)(100,85,98,77,80,60,82,40,20,10,66) B)(100,98,85,82,80,77,66,60,40,20,10) C)(10,20,40,60,66,77,80,82,85,98,100) D)(100,85,40,77,80,60,66,98,82,10,20) 6、下列四个序列中,哪一个是堆()。 A)75,65,30,15,25,45,20,10 B)75,65,45,10,30,25,20,15 C)75,45,65,30,15,25,20,10 D)75,45,65,10,25,30,20,15 7、在对n个元素的序列进行排序时,堆排序所需要的附加存储空间是()。 A)O(log2n) B)O(1) C)O(n) D)O(nlog2n) 8、有一组数据(15,9,7,8,20,-1,7,4),用堆排序的筛选方法建立的初始堆为() A)-1,4,8,9,20,7,15,7 B)-1,7,15,7,4,8,20,9 C)-1,4,7,8,20,15,7,9 D)A,B,C均不对 9、对一组记录的关键码{46,79,56,38,40,84}采用堆排序,则初始化堆后最后一个元素是()。 A)84 B)46 C)56 D)38 10、用二分法插入排序方法进行排序,被排序的表(或序列)应采用的数据结构是()。 A)单链表 B)数组 C)双向链表 D)散列表 11、在所有排序方法中,关键码比较的次数与记录的初始排序次序无关的是( ) A)希尔排序 B)冒泡排序 C)直接插入排序 D)直接选择排序 12、用归并排序方法,最坏情况下,所需时间为( ) A)O(n) B)O(n2) C)O(nlog2n) D)O(nlog2n) 13、具有12个记录的序列,采用冒泡排序最少的比较次数是( ) A)1 B)144 C)11 D)66 14、用冒泡排序对序列18,14,6,27,8,12,16,52,10,26,47,29,41,24进行排序,共进行( )次比较。 A)33 B)45 C)70 D)91 15、当初始序列已经按键值有序时,用直接插入算法进行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为( ) A)n2 B)n logan C) log2n D)n-1 16、下面四种内排序方法中,要求内存容量最大的是( ) A)插入排序 B)选择排序 C)快速排序 D)归并排序 17、在文件局部有序或文件长度较小的情况下,最佳的排序方法是( ) A)直接插入排序 B)冒泡排序 C)简单选择排序 D)都不对 18、若待排序列已基本有序,要使它完全有序,从关键码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考虑,应当使用 ( )。 A)归并排序 B)直接插入排序 C)直接选择排序 D)快速排序 19、设有1000个无序的元素,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挑选出其中10个最大的元素,最好的方法是()。 A)起泡排序 B)快速排序 C)堆排序 D)基数排序 20、在待排序的元素序列基本有序的前提下,效率最高的排序方法是()。 A)插入排序 B)选择排序 C)快速排序 D)归并排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