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昭君教学案例

昭君教学案例

昭君教学案例
昭君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姓名:孙昭君

学科:数学

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校:山西省祁县中学校

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第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

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

六、教学过程展示

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

o h ,它的直径为2R ,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

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 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 秒呢?

备课过程:认为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

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 运动30秒后到达P 点位置,由题意知030=∠AOP ,作PH 垂直地

O

A

P 图1

O

A

P

H

B N

M

图2

面交OA 于M ,又知MH =o h ,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 再次转变为求PM 。

要求PM 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锐角α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课堂生成:学生探究后得到

R

MP OP MP |||

|||sin ==

α?αsin ||R MP =?

α

sin ||0R h PH +=

?h α

sin 0R h +=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

0130sin R h h += 00245sin R h h +=

总结:0t 在锐角的范围中,00sin t R h h += 引入新课

问题3:请问t 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能不能猜想

0sin t R h h +=?

【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P P y x P ,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α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

【教师提示下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sin OP MP =

αR

y P =

R

x OP OM P =

=|

|||cos α,P

P x y OM MP =

=

|

|||tan α

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回顾与反思】: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过程比较繁琐。

a

O

M

P

Y

X

O

A

P

B

M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

【学生生成】:只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

|||sin OP MP =

αR

y P =

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h ?也有一些困难。

通过摩天轮知道:

=+=0

0150

sin R h h 0

0130sin R h h +=

由此得到:2

1150

sin 0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让学生检验|

|||sin OP MP =αR

y P =

在第二象限角是否

正确?

问题7:|

|||sin OP MP =

α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

(可以让学生取210=t ,从而,210sin 00R h h +=得到0210sin =2

1-,发现

这与|

|||sin OP MP =

α不相符,实际上是|

|||sin OP MP -=

α)

【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用数学模型00sin t R h h +=来表示,当摩天轮转动,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

O

P

x

y

图3

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我更应该用点P 的横坐标来代替||MP 或||MP ,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对导入部分的反思:

以新颖背景“摩天轮”引课,从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入手,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逐次深入引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以问题形式巩固深化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结合平位图直观作用,使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清楚展现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加深了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认识。但是新课程教材强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不意味着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人为创设情景加以探究,现实的教学由于受教学时数限制,总是希望课堂教学效率高些,本节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创设情境“摩天轮”引入课题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导致重心偏离。其实只要让学生理解有必要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然后直接下定义,从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可能会更好些。

以后可以考虑如下导入:

(情景1)我们在初中通过锐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习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等三个三角函数. 请回想:这三个三角函数分别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口述后再投影展示,教师再根据投影进行强调:

问题1:我们已经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也能推广到任意角吗? 怎样推广?

( 用角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1.1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这样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

征程.

教师对学生思考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邻边

α

sin α=

斜边

对边,con α=

斜边

邻边,tan α=

邻边

对边

(图1)

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3,已知点),(y x P 为角α终边上的点,点P 到顶点O 的距离为R ,则

R y =αsin (R ∈α) R x =αcos (R ∈α) x

y =

αtan (π

π

αk +≠

2)

【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 =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堂生成】:y =αsin ,x =αcos ,x

y =

αtan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

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 三角函数

定义一:1||=OP

定义二:R OP =||

定义域

α

sin

y

R y R ∈α αcos

x

R x R ∈α

α

tan x

y

x

y

π

π

αk +≠

2

第三部分——例题讲解

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α终边经过点)4,3(0--P ,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2.(课本P14例1)求

3

5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发现本题的难点。)

O

P

M

x

y

图4

【讲回过程】:本题题意很简单,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 ,如图4可以知道3

π

=∠POM ,又点P 在第四象限,得到)2

3,2

1(-

P ,这样就可以

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

让学生取4||==OP R ,能否也得到点P 的坐标,得到的三角函数值是否与单位圆的一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练习1.例2变式求

6

7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练习2.问题9:通过观察摩天轮的旋转,三角函数的角的终边所在象限不同,请说说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独立完成课本P15的“探究”。

【备课思考】:练习1、练习2的设计与例2、例3衔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利用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特征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特殊情形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第五部分——小结与作业 学生自我总结

作业:P23习题1.2A 组 1,2,3

总体反思

1. 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是学生熟悉的摩天轮,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 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

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4.《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其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 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直觉猜想、归纳抽象、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分析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了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节,是三角函数这一章的重要概念。本课从概念的生成发展及建构过程入手,通过几个积极主动的数学活动进行有目的地概念建构和思维训练,以严谨的、科学、理性的思考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在课堂教学始终。本设计由复习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三角函数开始,到以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再到象限角为载体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从中展开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思维,探究得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

课程安排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使得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变式练习,巩固和加深了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同时此处以问题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识记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抓住要害,人人参与,及时建构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认知能力.有效地展示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对函数一般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不足之处:导入过程繁杂,占用了很长时间。各教学环节的阶段性目标、重、难点内容的突出、入微的分析、突破难点的重要环节的思考分析不够。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课型:讲授课、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传统课堂。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杜甫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昭君出塞

评舞蹈《昭君出塞》 舞蹈《昭君出塞》的编导是蒋华轩,吴国本,舞蹈于1985年首演,首演团体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舞蹈在1985年荣获第一届“桃李杯”成年女子组比赛一等奖,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典舞女子独舞,是根据汗代王昭君为百姓生活安定而出使匈奴的真实故事改遍的。编导以其应邻国和亲之举,冒着大漠风沙驱车西行为切入点,通过巧妙地运用古典舞的圆舞步以及水袖的技术技巧特点,丰满地塑造出顶风前行的大无畏的舞蹈形象,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境、丰富的感情,表现了昭君为天下苍生而勇于献身的英雄精神以及卓越不凡的胸襟气质和深明大义的思想情操。 作品分为三部分。一开始,一阵刺耳的马嘶声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了自然条件恶劣的塞外。风尘仆仆的昭君披着鲜红的斗篷,昂首挺胸、泰若自然、迈着稳健的步伐在舞台中央舞动。在低沉的琵琶声中,中国古典舞圆场步与芭蕾的足尖碎步相结合的半脚尖圆场步,在平整的舞台上踏出曲折回旋的西去之路,灯光至上而下,风声、马鸣在以及淡黄的光,展示了一幅塞外大漠之景,突然灯光一变,风急沙走,舞者一串旋转、点步翻身动作与舞台上的滚滚浓烟交织成一幅塞外风雪图,栩栩如生地勾勒出王昭君西去的茫然心情和沙漠的恶劣环境。第二部分,王昭君的眷恋忧愁之情,在水袖飞舞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昭君欲去还休之情。舞蹈最后,只见她正面双跪行圣朝大礼,在一个激越的乐曲声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之路。塑造了王昭君别乡离土时的眷恋离愁和义无反顾的感人情怀,作品含蓄深沉悠静凄凉,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舞蹈最给人深刻的是王昭君服饰,红色的披风,有一种女英雄的气势,鲜红的披风也有相当的寓意。红色代表昭君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代表昭君为民牺牲自己的决心,代表昭君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作品结尾处,在长达数十米的红色披风中,昭君站立在前方,昂首挺胸,态度坚定,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昭君高尚的爱国情操,也突出了舞蹈作品恢弘的气势以及磅礴的震撼人心的精神。 红色的主色调也给整个舞蹈奠定了感情基调,舞台中央深情一跪,那种热烈,那种激情,那种为了祖国的义无反顾,那种对家乡的留恋,那种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为之动容,气势恢弘广大,好一民族女英雄的气派。 总之,舞蹈作品《昭君出塞》以其脍炙人口的思想内容和精练的形式技巧,营造了一种场面宏大广阔、意境深远的场景,塑造了一位可歌可泣的、拥有高尚爱国情操的民族女英雄的形象,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是需要这种为祖国献身的人,而王昭君作为女英雄是受到我们景仰的。

古代文学论文

浅析《西京杂记》艺术特色 摘要《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佚事传闻的笔记体小说,主要包括帝后公卿的奢侈好尚,宫殿苑林,珍玩异物,以及兴服典章,文人轶事,民间民俗等都多有所叙。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清秀隽永,诙谐幽默,描写细腻,多方面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从体制特点、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京杂记》体制特点人物塑造语言特色 前言 在中国古代文史领域的人都明确表明《西京杂记》是一部“伪书”,“现存之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1,但却在其史学和文学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中不少传说故事被后人引为典故,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还保存了有关西汉这些人事的奇说轶闻,后反映了某些人的感情和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价值所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思怨,但看往事却可以比较分明,因为她穷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2而在这个意义上,野史杂说正有正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所谓“西京”,系指当时西汉都城长安,此书就是杂记当时以皇帝位中心的种种趣闻轶事,所以写宫廷生活的内容占了大部分。现存共六卷132条内容,这些记载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体制特点 《西京杂记》作为杂史著作,属于志人小说,“杂史传记者皆野史之流”3亦称野史,它同时兼有笔记小说,叙事生动、引人入胜的长处。鲁迅先生曾许之为“意绪秀异,文笔可观”,4笔记小说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观点,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月第一版25页 2鲁迅:《鲁迅全集﹒华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138页 3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汉美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卷三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月第一版3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 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 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 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 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提示:借古抒怀: 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主题 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旅游节策划方案

旅游节策划方案 旅游节策划方案 一、目的意义第十五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是在总结前14届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围绕“国际性、创新性、品牌性”要求,举办第十五届黄河旅游节,打造三门峡“黄河明珠”旅游经典品牌,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城市,提升三门峡城市国际化形象和品位,积极传播“三门峡――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旅游理念和内涵,及良好的投资环境,树立三门峡市优秀旅游城市形象,确立三门峡市黄河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定位,加强黄河城市旅游区域联盟交流合作,推进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次黄河旅游节主要突出一个重点,就是打造“黄河城市旅游联盟”,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建设旅游营销共同体。 二、资源分析三门峡市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西部,是黄河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和发展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俊秀,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4A级景区两家,3A级景区三家,2A级景区两家,其他旅游景区景点众多。 三、创意亮点【一】成立“黄河城市旅游联盟”,发表“黄河城市旅游联盟宣言――三门峡宣言”;(确立三门峡市黄河旅游中心城市定位及东道主身份)【二】举办“黄河23城市旅游展览会及论坛”;【三】策划创作《印象·黄河》实景演出项目,吸引投资商;【四】演绎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结合建国60周年庆贺及和-谐理念,56个民族共同唱响这曲不朽的中华民族的主题歌);【五】演绎国际著名芭蕾舞曲《天鹅湖》(诠释“三门峡――天鹅之城”的理念)【六】打造

“国际和-谐旅游城市”称号(围绕和-谐,与联合国世界和-谐基金会WHF机构沟通,根据具体要求进行申报)【七】敲响“世界和-谐钟”为华夏黄河儿女祈福、全人类祈福(钟鼓楼)等四、策划项目设计【一】开幕式设计: (晚上,不超过1小时)主题设计理念: “一脉相承珠联璧合” 1、黄河发源地青海省到黄河入海口东营市,黄河两岸的(地级市)共23个,是东营市、宾州市、济南市、聊城市、濮阳市、开封市、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运城市、渭南市、吕梁市、榆林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石嘴山市、银川市、白银市、吴忠市、中卫市、兰州市、西宁市,23市市长共同为第十五届三门峡市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 2、开幕式道具设计: 23个玻璃球“明珠”,23多莲花,立体中国地图(重点突出“黄河”),利用光学及电学原理,23城市市长当把“明珠”放入张开的“荷花”时,“中国地图”黄河两岸的23个城市“闪亮登潮。背景幕上出现一幅各个城市相连的图像,意为“一脉相承,珠联璧合”理念。【二】开幕式晚会设计: (不超过3小时)晚会主题: 一脉相承和-谐发展 1、重点节目: 56个民族《黄河大合唱》”;《天鹅湖》经典节选; 2、主要节目: 23城市推荐自己特色的代表节目;

《昭君出塞》剧本

《昭君出塞》 第一幕:<未央宫> 皇宫<大臣、汉元帝、上场> 大臣:<双手交叉,弯腰行礼>启禀陛下,新进秀女已到,是否将其引进朝堂? 元帝:<摆手>不必了,朕还有国事急需处理,请爱卿速传朕旨意:令毛延寿等速成新 进秀女画像呈上 大臣:陛下圣明 <大臣退下,元帝与皇后下至后台> 皇宫前,秀女们焦急地等候,交谈着 大臣:<匆匆跑来>圣旨到!请画工毛延寿等接旨! <毛延寿从后台匆匆跑上来> 画工:<跪下>臣在 大臣:<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汝等画工速成新进秀女画像呈上,钦此。 画工: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旨站起> <大臣下至后台> 画工:<狡黠地>汝等能否受宠,只在今日,若你等能明其中道理..... <秀女们唏嘘不已,纷纷取下金银饰品贿赂毛延寿> 秀女:<对昭君>昭君姑娘,你看众姐妹皆以金银贿赂此人,可见此人定不一般,你我何不……昭君:<蹙眉>入宫前即闻这后宫风气污浊,今日方见其实,我虽无西施之容,却也端正清澈,为甚怕他区区一个画工? 秀女<有些吃惊地看看昭君,叹口气,悄然离开,暗自贿赂毛延寿> <毛延寿给一位秀女画像,此秀女长得很难看,但是毛延寿的画像里却把她画得很貌美> 画工:姑娘芳名? 昭君:<冷冷地>小女姓王,单字一个嫱 画工:<蹙眉>你今后能否得宠…这其中的道理,我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昭君:<厌恶地>众人以金银珠宝予你,如今我偏反其道而行之,你却量我如何? 画工:如今我好言相劝你不听,我倒要让你尝尝这苦果 <画工画像,把昭君画得特别难看> 传旨,宫女们下跪接旨,大臣宣布选中秀女名单,昭君不在其中,圣旨宣读完毕,大臣离开,傍晚来临,关灯。 第二幕:公元前三十三年。 昭君(侍女)问:这两天怎么听不到隔壁孙美人的歌了? 侍女绿珠(神秘状):姑娘,听说这个老美人有病了。 侍女媛媛(有些不满,更有些悲戚):什么生病了,当了四十年美人,天天盼着皇上的召见,太皇太后想让她去皇陵守墓,谎说陛下召见……

昭君文化的思考与发展

昭君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昭君文化符号的现代包装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包装,更加能够以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走向世界。2007年“王昭君传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对于昭君文化,如何将这种文化符号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宣传和发展成为了我们现如今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昭君文化符号现代包装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各种 重要的涵义,它诉说着一种文化的源流,表达着世世代代留下的历史积淀,传统 符号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广泛运用,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体现这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和美学色彩。将昭君文化符号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商品营销当中,不仅能够传 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运用不仅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能够让中华名族文化面向世界。 (一)昭君文化内涵的重新定义 1.美人之美 墨子有云:“食必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如今社会经济发展 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明,已经开始由物质享受转为精神享受,对文 化和美的需求也更高。中国美的经济第一人卢俊卿认为,美的资源和脑力并存的 第三大人力资源,美丽的脸蛋长“大米”美丽也是生产力。[1]由此可以看出,“美丽”不仅能带来一种视觉享受,而且它本身所涵盖的艺术文化内涵,更是能够带 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中对王昭君有着这样的评价,“丰容靓饰,光 明汉宫,孤影裴回,竦动左右。”然而昭君的美却不仅仅是外表之美,正如泰戈 尔所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昭君的 美美在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更是美在她“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的伟大崇高的精神。而这样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才是千百年来让文人骚客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揣摩作者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高分析与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培养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王昭君和亲之举的意义,理解昭君的坚强品质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比较杜甫和王昭君情感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同时能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辩证的看待昭君和亲一事。 教学难点 能通过分析文本,认识到杜甫和昭君之间还存在着不同之处,杜甫的怨恨更深一层。 一、导入课题 1、她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貌;她为汉凶的和亲,远嫁塞外;她使华夏民族为之哭泣,她让漠北黄沙里一座青冢屹立了几千年……她是谁呢?她就是王昭君! 而他,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他飘泊西南,羁旅半生,历尽沧桑,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他又是谁呢?他就是诗圣杜甫。遥想800年前的昭君,他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现在我们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2、解释文题 怀: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

二、整体感知 1.首先,大家集体诵读一遍诗歌。 2.明确:诗人咏怀的对象是——王昭君;直接表“情”的的词是——怨恨。 三、鉴赏分析 1.这首诗开篇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与昭君有什么关系? 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尤其是一个“赴”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群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真可谓雄伟秀奇! 正是因为山水迤逦壮阔而雄奇,才孕育出这样貌美女子——可谓“地灵人杰”。板书:貌美 2. 有“落雁之美”的昭君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16岁那年昭君以压倒群芳之姿被送往汉宫,却又因一颗落泪痣被冷落三年,无缘面君。而后等待她的是含泪离别汉宫,离乡背井,离亲别友,去往那疾风劲草的茫茫大漠。都说叶落归根,而她,只留下青冢一座孤寂地,日复一日地向着汉地诉说自己的异邦之苦,家国之思。板书:被弃 3.如此貌美的昭君,为何远嫁塞外?(结合注释分析颈联) 是那个贪图钱财的画师毛延寿?是那些嫉妒她的姐妹?还是“以图画选人”的汉元帝?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对此做了交待——用典。 画师固然可恨,但有人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中国民俗文化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传说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春节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呼和浩特,已经以草原第一歌《敕勒歌》闻名,以草原第一城“云中城”溯源,以草原第一都“盛乐古都”称雄,但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角度看,她是以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人文环境和投资亮点。其中,两千年前的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及其代表性人物王昭君、呼韩邪单于等,都是令我们引以自豪的历史人物。 文艺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王昭君,多为悲剧性格,与悲苦、哀怨连在一起。但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文物考古成果却雄辩地证明,王昭君是自愿出塞、深明大义,与呼韩邪单于情投意合,是促进汉族与匈奴化干戈为玉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她不但至今活在湖北故乡人心里,而且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心中。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961年实地调查,仅阴山下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带就有多座昭君墓,这些地区的各族群众都说王昭君就长眠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宗、同根、同乡、同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谒昭君墓时做了这样的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昭君文化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先进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借鉴,代表了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前进方向。 昭君文化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的标志性文化代表。昭君作为特殊的形象大使,已成为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谐为荣”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名片,是投资软环境良好的天然广告,也是呼和浩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 1998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等就在呼和浩特市委的支持下积极筹备,首倡“昭君文化”,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搞了多次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在湖北兴山、呼和浩特市分别召开昭君文化研讨会;1999年首倡并举办昭君文化节;组织专家编写《王昭君研究文献资料目录》和《昭君文化丛书》牗一套五本牘等。八年来,推出一批成果,其中围绕“提炼昭君文化,擦亮历史名城”为主题开展的十项工作,引起社会关注。 一、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和自治区政协昭君文化课题组以成果影响决策,推动了呼和浩特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召集包括自治区政协委员在内的专家深入论证,形成了市委犤2000犦22号文件,把“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确定为首府文化。从而用形象的特色文化、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擦亮了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地位,把呼和浩特地区的建城史由四百年延伸为两千多年。 二、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昭君文化研究会弘扬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2000年10月30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刘明祖同志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上批示:“这篇论文写得很好。请你们认真研究如何弘扬昭君文化,并用…昭君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各民族的大团结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这是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在全区12个盟市中第一个明确肯定的地方特色文化。 2001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为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题词:“研究昭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汉语文化节

汉语文化节 读书知识竞赛题答案 深圳如兰 1(一则显示店堂高雅;二则表示店主好客,有美酒佳肴招待;三则更主要的是店主奉承前去饮酒的客人都像李太白一样有才气并能豪饮的人。) 2(顺读、倒读发音完全相同。) 3(《文化苦旅》余秋雨《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借我一生》等) 4 c公元前260年 a公元200年 b 公元 262年 d 1941年 5 半夜、三更、子时意义相同;杜鹃、谢豹、子规意义相同。6(坐南朝东)(坐南朝北)(坐东朝西)。 7(王维) 8[(1)关汉卿《望江亭》;屈原《天问》;王羲之《兰亭序》;吴敬梓《儒林外史》。] [(2)河东狮吼苏东坡;三顾茅庐诸葛亮、刘备;风声鹤唳苻坚;怒发冲冠蔺相如。] 9(男,典故出自诗经,璋为一种玉的名称,意为男儿将来可以为王侯执圭璧。) 10 [(1)龟(2)猿(3)蜂(4)蜻蜓] 11 [(1)《祝福》(2)《药》(3)《阿Q正传》] 12 (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 阮小七、白胜。) 13(《封神演义》) 14(仅有一份。) 15(郑板桥) 16(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17(施耐庵、吴敬梓、曹雪芹)18(老舍、《骆驼祥子》、《茶馆》) 19(俄国·契诃夫) 20《论语》《山行》《诗经》 [“蒹葭(jiān jiā、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1 蒲松龄“租界”两字的“各一半” 22 欧阳修 23(是秦末起义军群雄之一刘邦作的,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24(秦末起义军群雄之一的项羽自刎前的悲歌。) 25(李白蔑视权贵) 26(秋瑾别号鉴湖女侠) 27(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 28(A、30 B、40 C、50 D、 60 E、70 F、80-90)29仓颉 30《说文解字》 31《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 32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力 33“徐青藤”即徐渭,“雪个”即朱耷(八大山人),“老缶”是吴昌硕,均是著名画家。郑板桥甘愿作徐渭门下的“走狗”,是为了悉心研究、刻意揣摩他的艺术所长,齐白石甘愿作徐渭、朱耷、吴昌硕门下的“走狗”,是为了博取众长,推陈出新。 34欧阳洵和颜真卿 35(垓下战争)、(《十面埋伏》)。 36表意或象形文字 37《芥子园画谱》 38汉朝匈奴 39张旭或者怀素 40姬发;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 41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42青梅竹马 43“下里巴人”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现用来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阳春白雪”是春秋时代楚国的一种高深的歌曲,

心得体会: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最新) 自X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挂牌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对于如何理解并处理好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可谓众说纷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涉及内容很广泛,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平衡好以下四对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和旅游是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两大领域。在现实发展中,二者的确存在很大交集,但并非完全等同。文化和旅游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特点。为此,应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来加以推进。对于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来说,既要克服惯性思维,避免画地为牢、貌合神离,也要防止简单思维,避免相互替代、违背规律。要实事求是,结合现实需要和发展阶段,逐步明确哪些领域适宜融合,哪些领域应各自发展,从而“和”“合”并举,既强调行政机构和组织管理的统一性,也尊重行业发展和各自规律的差异性。 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和旅游均兼具事业和产业属性。在现实发展中,文化的

事业属性更强,而产业化程度略低,旅游的产业属性更强,而事业性特征较弱。对旅游而言,要转变单一经济导向和增长主义导向,强调旅游业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外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强调政府在保障公民休假权利和旅游权益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对文化而言,要重点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化、实力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不完整、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更好地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而言,需要明确哪些设施、载体和事项具有纯公益属性,应划归事业范畴,哪些行业、事务和领域具有纯市场属性,应划归产业范畴。在动态融合过程中,既要避免混淆不清,更要避免错配、错位和错为。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既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市场支撑。在区分事业和产业的基础上,要明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是推动、指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而市场是实现、完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产业层面,重点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有形之手”健全市场规则,创造良好的竞争条件;在事业层面,重点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不同群体文化和旅游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利用社会力量,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昭君出塞1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昭君出塞教案.docx

《昭君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 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教学过程: 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 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二、出宫侍御 (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 (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 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据 《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 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 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 (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 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

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 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 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 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 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 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四、匈 奴生涯 (由学生讲述)公元前 33 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 yān zh 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公元前 31 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 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 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 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 了服毒自尽。 五、历史功绩: 1、教师介绍: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 授给匈奴人。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 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 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 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 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 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2、展示古诗词: “塞上香风暗度村 ,琵琶声急马蹄迟 . 美人一曲安天下 ,愧煞貔貅百万兵 .”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志愿者招募活动总结

志愿者招募活动总结 经过各位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为期一天的招募活动,终于成功落下帷幕。我们共找到新志愿者120名,为我们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我们团队的活力,同时为我们后续活动提供了经验。 回顾本次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总结,每一个步骤都走得井然有序,活动也开展的非常顺利,举办了活动的同时,促进了大家对我们团队的了解,也加深了志愿者之间的感情,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策划中每一项工作都具体到人,这就为活动的全面展开打好了基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奉献我们的爱心,出一份力,实现我们的自我价值。 在每次活动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优点,也要看到我们的缺点,为以后的活动做好铺垫。首先,我们未能合理的安排每个点的志愿者,使大家分工更加明确,做事的效率更高;其次,我们志愿者本身对我们组织不是十分了解,宣传力度不够大;最后,在宣传过程中,志愿者们积极性不够。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改正不足,奋勇向前。只有深刻认识到不足,才能做到最好。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希望我们的分工更加清晰,做到人事对应,完善活动的各个方面。希望我们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

第二篇:志愿者活动总结1900字 中国·呼和浩特第十一届昭君文化节 志愿者服务总结有一名话叫做:不经过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想改一下:不真正进入社会,怎能了解社会呢?作为志愿者,当从点滴小事做起。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就惊天伟业,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工作着,奉献着,只要你不计得失地付出,那么你就是社会的志愿者,公共场所少吸一支烟,你就为净化环境出了一份力;办公室内少开一次空调,你就为节约能源献出了一份力;多一句劝慰和祝福,你就为社会和谐出了一份力,如此尔尔。 20xx年x月x日,中国呼和浩特第十一届赵昭君文化节在呼和浩特市开幕。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xx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定名为昭君文化节,主要理由有:一、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闻名海内外,史书与名人名家多有记载及评论,胡汉和亲的历史事件带来的不仅是民族团结,更有边疆与中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二、在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名字命名的企业及品牌甚多,说明

大窑文化遗证明,早在30万至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

1、1973年至1984年,在呼和浩特市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0万至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创造了远古人类的文明。(错) 2、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对) 3、据《呼和浩特市十五大寺院札记》记载,由札萨克喇嘛掌权的大召、席力图召、小召、朋斯克召、拉布齐召、班革达召和乃莫齐召为“七大召”。(对) 4、呼和浩特历史上建城最多的时期是东汉时期。(错) 5、呼和浩特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春秋时代开始。(错) 6、蒙古族是呼和浩特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对) 7、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发生于公元206年。(错) 8、1989年9月呼和浩特举办了第一届内蒙古草原旅游节。(错) 9、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对) 10、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为"绥远城"。(错) 11、蒙古族风俗礼仪中歌声不停酒不断。(对) 12、战国时期,呼和浩特设置的云中郡南起长城,北至阴山,西南到黄河岸边,东北达大青山与蛮汉山相连处以北。(对) 13、公元758年,唐朝在盛乐设置"振武军"节度使。此后,一度称呼和浩特地区为"振武军"。(对) 14、蒙古族人民倒奶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或向里,不能向南或向外。(对)

15、草原人民用手接递东西时以右手为尊,用左手会被认为没有教养,有时候甚至会被当做是侮辱对方身体的语言。(对) 16、呼和浩特特色风味主要有莜面、烤羊腿、青稞酒、稍麦、奶茶、手扒肉等。(错) 17、赛罕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对) 18、元朝时期阿拉坦汗手下的工匠历时四年,在今呼和浩特旧城位置上建起了一座“游牧都市”,蒙古语称之为“库库和屯”(后译作“呼和浩特”),明朝廷赐其名为“归化城”。(错) 19、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内蒙古草原旅游节中的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对) 20、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对) 21、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88年。(错) 22、蒙古族典型的乐器是马头琴。(对) 23、阿拉坦汗去世后,其妻子三娘子继续率领其部众与明政府进行有好的互市往来,为各族人民的团结作出了贡献,人民为了纪念她,也把呼和浩特称为“三娘子城”。(对) 24、呼和浩特 D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并恢复为原有的蒙古语名字——呼和浩特。 A.1951 B. 1952 C. 1953 D.1954 25、 C 年国务院公布呼和浩特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