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八下导学提纲白杨礼赞

苏教版八下导学提纲白杨礼赞

苏教版八下导学提纲白杨礼赞
苏教版八下导学提纲白杨礼赞

2、课题:《白杨礼赞》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相关资料】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作者: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文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主题思想:本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写作手法:1.结构上,主线分明,散拢结合。“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组织文章结构的线索。

2.手法上,运用象征,托物抒情。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3.语言上,准确、优美,富于感情。

【导、学、练】

1.《白杨礼赞》阅读练习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

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 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2.《白杨礼赞》阅读练习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4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3.《白杨礼赞》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挑偃挺拧 B.横偃劲扭C.挑犹劲扭 D.横犹挺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乙)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突出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

1.茅盾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4.水墨画油画

5.崇敬的赞美

6. 《白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2.参考答案:

1.平坦 2.(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4.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

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3. 参考答案:

1.(甲)力争上游不折不挠 (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2.A

3.B

4.象征打比方

5.抒情说明

6.精神形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