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三国鼎立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53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视频剪辑,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走进那段充满了硝烟智谋和英雄的年代。
学生说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
教师板书:第19课三国鼎立二、第一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官渡之战(—)多媒体课件展示: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课堂设问一:那些军阀势力比较强大?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2、超链接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示探究(1):东汉末年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的生存环境昰什么样的?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学生代表发言。
3、史料阅读现在你觉得谁有可能统一北方?4、官渡之战形势图欣赏学生的评书官渡之战5、探究2: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而统一北方呢?说明了什么道理?(双方、多角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然后归纳总结。
三、第二回战长江孟德败绩据长江公瑾纵火—赤壁之战1、播放视频《火烧赤壁》2、探究3:赤壁之战中军事实力雄厚的曹操为什么反而失败了?教师指出思路同官渡之战学生相互交流,后归纳。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优秀7篇)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第四单元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回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司马迁写《史记》,记述黄帝到武帝,编撰使用纪传体,文笔简洁是范例。
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水平显神功,艺术群像磅礴势,造型精美又生动。
【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 1、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曹操势力发展壮大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②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 2、时间:公元200年3、作战双方: VS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袁军(1)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2)南方长江中下游出现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公元208年3、作战双方:曹操VS 联军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5、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1)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1)魏国:修建了许多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3)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唯才是举,广招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
三、三国鼎立:(列举三国建立时间、人物、都城)魏:220曹丕洛阳;蜀:221刘备成都(存在时间最短)吴:222孙权建业(存在时间最长)四、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五、材料“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是208年的赤壁之战。
2)在古代历史上,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举出两个)答:前207巨鹿之战;200官渡之战;208赤壁之战;383淝水之战。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答:【自我检测】一、1.官渡之战前,曹操占据A.河南一带B.河西走廊C.四川地区D.长江中下游一带2.赤壁之战中,指挥联军火攻曹军的是A.孙权B.刘备C.诸葛亮D.周瑜3.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A.曹操B.周瑜C.孙权D.诸葛亮4.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A.淝水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5.三国鼎立形成后,整体实力最强的是()A.东汉B.曹魏C.蜀汉D.东吴6.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在吴国最发达的是()A.纺织业B.造船业C.制瓷业D.农业7、______年______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2011年11月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分析曹操在不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挑战脑电波】战争胜负我预测**资料研习**1、《三国志》中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2、赤壁之战前,根据曹操给孙权的劝降书,说是“今治水军80万众(现在我已经训练了水陆大军80万人),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由此衍生出了曹军83万的说法。
3、历史记载:孙权派给周瑜的部队为3万人用于同曹军直接作战。
刘表、刘备军,合计9万多人。
4、曹操占有北土,既未平安,加以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5、曹军“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此指中原来说)所长”,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6、彼时正值“盛寒”,曹军内,马无草料,会成群饿毙。
【历史我评说】评价曹操**资料研习**1、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
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
2、《魏书》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4、曹操怀疑华佗在给他治病时故意留了一手,所以他的头疼病老也治不好,还不如干脆把华佗杀了,免得麻烦。
就这样,一代神医因曹操疑心病作怪,死在了他的刀下。
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生病,曹操悲伤地说:“后悔杀死华佗,看来曹冲是没救了。
”5、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6、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五十三岁,写下了著名的乐府诗《龟虽寿》,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目标导航】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史实;分析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记住三国发展经济的举措;
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通过对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对比、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学习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学习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史海冲浪】
『自探共研夯基础』(小试牛刀----相信自己,我能行!)
(提示: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完成下列题目,用红笔将疑难问题标记,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注意随时巩固基础知识。
)
一、三国风云录
(一)三国风云——群雄逐鹿
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结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分析:上述诗篇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形势?
(二)三国风云——官渡争锋
任务一:智力大比拼
1.自主完成下列表格,然后同桌互查,比比谁的记忆力强。
战役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2.据材料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材料一: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材料二: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
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
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三: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三)三国风云——鏖战赤壁
任务二:智力大比拼
自主完成下列表格,然后同桌互查,比比谁的记忆力强。
)
战役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任务三:动动手: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请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独立完成,小组评比,推选优秀的在班里展示)
(四)三国风云——重经济,谋发展
任务四:自主学习课文,在课本上标注出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史实,并强化记忆。
『合作探究求共赢』(牛人向前冲----团结力量大,我们是最棒的!)
(提示: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小组按A B C D的顺序发言,互相补充,达成共识,推选代表发言)二、向三国借智慧
(一)“三国”人物——曹操
曹操眼中的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操说:……无有孤,不知设使国家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百姓眼中的草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名家眼中的曹操:
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毛泽东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合作探究一】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二)“三国”战例——官渡、赤壁之战
★★【合作探究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是曹操,
却在官渡之战
和赤壁之战中出现了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
试分析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从曹操的成败得失中你能吸取什
么经验教训?
『扣标整合构体系』
提示:对照目标,整理学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然后对照老师的设计,取长补短。
『拓展延伸阔视野』
★★我评三国人物,课后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搜集资料,评说三国人物。
(可评诸葛亮、孙权、周瑜等)
知识擂台(牛人显身手----我是最棒的!)
一、单项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 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5.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吴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蜀国船队
D.东汉船队
二、材料解析题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3)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4)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从中你能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时间:2014年月日
姓名自评等级(A.B.或C)小组评价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