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2009-03-13 20:52:46| 分类:教学系列|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的孵化器。因此,近年来,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需求的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良好的基础,加之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我

国未来教育将呈现以下五种趋势:

一是中国教师高等教育化。教师教育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而不断提高。从世界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历史看,各国基本都循着由中等师范学校到师范专科学校再到高等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路径发展,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调整,教师教育重心下移、层次上移,以满足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体系。

二是中国的教师来源多样化。虽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主,但是,现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有条件的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因此,大学与中小学结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已经充分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它已成为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过去计划经济下,师范类院校定向式培养中学教师、为国家支

撑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局面已经面临被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取代,这给我们的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这对师范类院校来讲既存在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挑战在于,大学对于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将不再是终结性培养,我们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模式应如何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机遇在于在新形势下,原有教育机构已经满足不了教师职后培养培训的要求,今后教师职后培养师范类院校大有作为。

四是教师培养目标的学者化。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培养目标经历了由经验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而培养目标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培养人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传统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目前世界教师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在培养规格定位上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

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

五是教师任用实现证书化。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互不替代。今后在我国谋求教师职业也需要具备两类证书,首先要有符合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其次要有符合要求资格认证证书,具备了这两种条件才有执教资格。

摘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培养既能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又能不断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当今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教师教育作为现代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敏锐把握和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当今对我国教师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包括:教育目标优质化、教育课程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手段信息化等。

关键词: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的水平与素质,是我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师资培训方面,1983年以前开展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的中小学师资培训,1984年以后进行了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培训,1989年以后则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所有这些改革,都很好地适应了中小学实际状况的需求,可以说做到了有的放矢”。[1]走进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培养既能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又能不断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当今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教师教育作为现代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敏锐把握和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笔者认为,当今对我国教师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包括:教育目标优质化、教育课程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手段信息化等。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与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在此,笔者就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师教育的改革问题作简要论述,以便抛砖引玉。

一、教育目标优质化趋势

回顾20世纪中国的教育,审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我们不得不说,以提高人的素质、重视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是我国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构建面向21世纪需要的现代教育制度的新尝试。从1999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来看,我国教育正面临继20世纪初建立新学、50年代移植苏联教育模式之后的第三次巨变,中国教育从观念到制度都将面临一次根本裂变或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进行“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高质量教育,优质、高效的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接受优质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接受优质教育不仅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个体一生的命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努力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社会公认的优质学校。教育目标优质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基础教育追求优质教育目标,一要解决均衡发展问题,二要开展教育创新。由于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领导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校条件不同等因素,使得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上(包括教师质量)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存在严重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涉及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化进程中,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目标进程中,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优质的教师可以说是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主

要看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基础教育必须走均衡发展道路的要求下,教师教育有必要打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间的壁垒,要着眼于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工作。众所周知,重点学校优秀教师云集,骨干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很多。教师教育无论是在培训还是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真正需要进修提高的教师可能很少有进修的机会,特别是“国家级”、“省级”培训的机会。

优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创新。如果我们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育自身的变革和创新就必须摆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必须以教育自身的全面创新为前提。仅仅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小修小补,是不可能真正实施人们所期望的优质教育的。优质教育呼唤优质的教师教育,而要建构优质的教师教育,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要谋求教师教育的观念、体制、课程及手段等的一系列创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教育创新不能事先设置太多的框框,而是要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真正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和一般文化素养的传授和熏陶,把解放教师的思想摆在第一位。

二、学校课程现代化趋势

我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逐步凸现出来。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机制无疑是教育的现代化,而课程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蓝图,所以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实现中小学课程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与以往不同,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结构不甚合理,严重限制了课程的整体功能。这次的课程改革在适当降低理科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课时比例的同时,着重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类型。在课程的结构和类型上增加了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开设了选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品质提升。在此,我国的教师教育理应引领和推动而不是被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教育如何迎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也是今天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新的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课程的现代化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我们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重新调整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对师范生进行有关新课程的专题教育。为了使未来的教师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师范院校必须加强教育理论课、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改革力度,重视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专业特长以及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师范院校更要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主动与中小学加强合作,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走新型“院校合作”①的师资培养和培训道路。

另外,新课程的实施更主要的是依靠一线的广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及教育教学技能的更新与提高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的力度与效果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探索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要立足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实效。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趋势

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历史上,教师职业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到变成一个行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特征。从17世纪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法国诞生,到今天的

300多年中,教师职业的培养机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越来越专业化。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这一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第一次经由国际间的教育学者和政府人士共同讨论与合作,对于各国的教师地位,给予了专业的确认与鼓励。时隔30年,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第七项建议就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我国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在我国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我国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合格学历为:小学,中师毕业及以上学历;初中,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高中,本科或以上学历。据此标准,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到2003年底,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7.8%、92.0%和75.7%。然而,即使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我国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大都已经提高到本科层次,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层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尚处在低中级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专业化教师,教师教育应积极地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世界潮流,改革教师教育,建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及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我国教育目前的历史性转型中,现阶段占全国高校1/4的师范院校义不容辞地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新形势下,我国教师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教育体系的布局和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培养培训相互衔接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教师教育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使教师教育的改革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首先,现行师范院校要积极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普遍提高办学层次,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我国教师培养已基本实现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要尽快创造条件由二级师范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过渡的研究和实践。其次,把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点。要调整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要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构筑新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合理确定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之间的比例,加强课程开发、多媒体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教学实验等新课程迫切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把教育见习、实习、教育调查落实到位。再次,要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师资统一由师范院校培养,造成了教师来源的单一性,而且教师培养目标定位较低,培养口径过窄,导致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和创新意识的欠缺。这样封闭的模式已不适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对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能够拓宽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保证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竞争,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由于教育学知识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目前的教师资格考试不包括后者,因此考试合格不一定是合格教师。建议实行实习(试用)期制度,对初考合格者只颁发实习证,从教一年后,经审定合格,再颁发正式的证书。目前实

行的师范毕业生自然认定具有教师资格,也不合理,也应有一定时间的试用期,以保证教师队伍入口的质量。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实践中存在着在职教师无培训、培训不够,甚至“培训过度”的现象。国家要尽快出台有关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等相应约束机制,并建立与聘任、提薪、晋级相关的激励机制,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教师继续教育要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总之,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新格局,逐步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培养培训相衔接的,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良性竞争提高教师教育整体水平,造就一支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四、教育教学手段信息化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学习,特别是终身不断的学习,将是人们生存的条件。当今世界的知识化、信息化特征迫切需要一场学习的革命来适应它,知识经济呼唤学习的变革。首先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学会”转向“会学”。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人类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形成了“维持性学习”为主的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选择和有效利用知识和信息的技能和能力变得日益重要。选择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解释和解读信息以及进行综合创新等技能,都比传统意义上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而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人们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走向终身学习。其次是学习手段的创新: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进行学习。这一不同的学习手段,决定着人们获取信息量的大小和学习的模式,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计算机技术大大增加了寻找信息的可能性,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全世界的学习资源都可以用来为某一个人的学习服务。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手段的革命性变化,已为人们的学习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培养的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素养的、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年轻一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0年4月,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新加坡召开的“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的会议上作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正是基于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认识,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通信工具、网络、计算机等)将极大地改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并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教育手段信息化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必须改变习以为常的、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树立新的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为了积极应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普及化的趋势,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掌握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教育技术。要在教师的基础技能中加入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并将其列入师范院校学生的必备技能。另外,也要改革师范院校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引入基础教育的新课程理念,强化问题教学,注重体验、交流、合作、分享等新的教学方式。在职教师培训也必须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及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例如将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

教育手段信息化当然也包括教师教育系统的信息化,要使教师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带动对教师教育体系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加强和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机构信息化环境、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建设教师教育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等等。

除了上述四个趋势,“双语教学”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双语教学由前几年一些境外来华办学的合资或独资学校及民办学校实施,发展到如今某些公办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大力倡导。国内一些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双语教学热”折射的是英语教学热、学英语热。正如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在《英语即全球通用语言》一书所说的那样:“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2]双语教学流行的背后正反映了这种社会需求:社会对英语的重视。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懂外语的各种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掌握英语的学生就业前景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英语教学在中小学受到空前重视是很自然的。

最早引起世界关注的是加拿大的培养双语人才的双语教育。加拿大的双语教育也称为沉浸式双语教育。学生家长(包括学生本身)的愿望是学习法语,因此法语是他们外语学习的目标。这个愿望并非通过纯粹的法语课实现,而是依靠“老师用法语上课”(使用法语的比例不低于50%)来学会这门目的语。通过“教育语言”来达到“语言教育”的目标,这正是加拿大沉浸式课程的宝贵经验。但要学习它的成功经验却相当不容易。最关键的是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研究表明,各国都要求双语师资必须由学科教师担任,同时他们都是双语者。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向学生传授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加拿大明确规定: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的教师或法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3]因此,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原则上必须有外籍教师的参与和辅导。

在我国,由于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短缺,双语教学无论在普及程度还是实施水平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双语学校会越来越多,双语教师的瓶颈问题会日益突出。掌握双语的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其在未来的生存竞争中必然占有先机。因此,从教育的超前性出发,教师教育也必须顺应双语教学对未来中小学师资的新要求。

①这里所谓的“院校合作”,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专院校与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帮助中小学提高教育质量,开展教育改革的各种尝试。

参考文献:

三、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相当水平的提高,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教师,而且由此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巨大的成绩并不能掩盖师范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我国的师范教育必须不断改进、提高,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并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从世界范围的师范教育发展情况及我国师范教育目前发展的状况看,今后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

(一)师范教育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教师的质量必须由一定的学位教育予以保证。“世界各国都在扩大和更新师范课程内容的同时,延长了师范教育的年限,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而把师范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在亚洲邻国中,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都已经把师范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轨道了。”而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则己不满足本科层次的师范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逐步接受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改变我国教师低学历状况、使初等教育师资的学历由中师提高到大专,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将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师范教育体制逐步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我国现行师范教育体制是一种单一型、封闭型的体制。而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正由“定向型”向“混合型”与“非定向型”转变,以广开师源、提高教师的专业水淮。我们应顺应世界师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改革师范教育体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要使高等师范教育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音体美等不同学科教育发展急需专门师资的需要,培养不同规格的全面发展的教师。

(三)教师的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更加统一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十五届国际教育会议,在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对于教职的准备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这份建议书充分论证了教师培养与教师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付诸实践的可能措施。自此,世界各国便掀起一股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热潮,将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更紧密地联系、结合、统一起来,促使教师培养系统的更加完善。但是,我国教师在职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也是脱钩的,而大多数进修都属补习文化、提高学历性质,远未达到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能力之目的。而且,我国在职教师培训系统缺乏对职业技术教育师资进行培训的机构,致使中等职业学校师资质量难以得到培训与提高。因而,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的衔接与统一,既符合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中国房产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趋势 六月二十六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三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樊钢:未来三十年中国仍将快速增长》。该文章提出了四个重要观点:其一,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真实的;其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背景因素的支持;其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增长(例如英国持续了七十年,美国持续了六十年等);其四,由于尚未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未来至少还存在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未来也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增长空间,以下的若干理由应当足以说明这个推论。 1.经济成长: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发展、住房扩大、投资增加和流动性过剩。中国百姓的平均收入几乎每4年就会提升一倍,人们购房和投资的能力也随之增加,而对改变住房的量与质最为迫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数量更呈“崛起”之势; 2.支柱产业:以其对经济影响的比重和所拉动的相关行业的数量(超过90个)而言,房地产业已经是今后肯定还会长期是国家和大多数各类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3.人口存量: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人,并且还在增长中。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家庭总量中,目前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约70%)尚未真正解决好住房问题; 4.人口增量: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量约有1,000万人,这是一个接近澳大利亚(其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全国人口总量的数量,仅此人口增量所引起的每年住房增量约为1亿平方米(考虑了城市化比率); 5.人口质量:中国的人口质量在发生改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在增长(同1995年相比,当今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近2岁),健康状况在提升,知识结构在改善,因而人们对所需住房的量和质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6.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对房地产市场有直接的影响,“银发族”已开始出现对家庭式居住和非家庭式居住等不同居住类型的选择; 7.换房需求:当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和住房市场都在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居住产品正在不断地升级和换代,吸引着有条件的人们去投资。中国当前商品住房市场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改善性需求,即换房居住的需求。尚有过半数的居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约26平方米,此数并不大,还有提高的必要。而人均居住面积每提高1平方米,全国就会新增13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8.第二套房:随着中产阶级和财富人群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了这一数据。),有能力购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中国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的现象。因此,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也构成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 现阶段,在中国的整个就业层面中,存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劳动力的结构失衡与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力与高技能的技师,导致生产资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对外引进,但大批的技术工人与高级技师还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重要性并没有被突出强调出来,因此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重视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充分体现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作为不断提高个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形式,应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务农技能,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1.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等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职业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采用灵活办学的方式,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拓宽学科知识的范畴,满足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 2.依靠政府,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 IT 和 IP 技术的发展,以及电信,IT,媒体和消费电子等行业之间的 融合,电信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未来 3-5 年是电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业务转型的需要,宽带化,分组化,融合(包括 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和移动化成为电信网络的主流趋势.All IP 架构,FMC 是未来网 络发展的目标,而 IMS,IP 电信化,无缝移动性和 NG-SDP 等技术,是支撑未来运营商完成转型的 核心技术.
业务发展趋势
在新的产业融合背景下,运营商以带宽出租(如批发和专线业务等)和语音服务为主的业务已 不能适应未来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运营商需要开展新的业 务,即面向消费者用户的 Multi-play 业务和面向商业用户的 ICT 服务.其中,IPTV 是面向家庭用户 和消费者用户最重要的业务切入点和关键点.而以网络为依托,为方案设计,业务托管,业务外包, 业务咨询乃至商业流程外包等提供高水准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满足未来商业用户需求的关键.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将从"Bit Pipe"向"Service"转变.这表现在,面对消费者市场,其商业 模式从"分享用户的通讯消费(Share of communication minutes) "向"分享用户的所有消费行为 (Share of total consumer spending) "转变;面向商业用户市场,其商业模式从"提供租用线路" 向"帮助用户优化商业流程"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开放合作和价值链的整合能力成为运营 商致胜的关键.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

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 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 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 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 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 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五住宅为代表。

苹果公司已经衰落

苹果公司已经衰落 主题:苹果公司已经衰落除了外形设计上存在差别外,比如iPhone的尺寸、颜色等等存在不同之外,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在遵循乔布斯主导的思维逻辑,那就是让一切在iPhone上运行的知识都有价值,让使用者都能够自由的掌控自己的时间。这不仅让整个生态体系处在一种健康的发展状态之中,而且还成就了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导者地位。同时笔者发现这样一点,就是库克其实是实施的萧规曹随的发展战略,这就将库克的真实能力给暴露出来了,即库克算不上企业家,而仅仅只是一个优秀或者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为什么笔者给出这样的结论。诚然库克的萧规曹随的发展战略在目前阶段看不出存在任何的问题,不过这种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将企业的经营思想限制在乔布斯的思维之中,企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了,或者说在企业组织内部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发展战略也使得苹果公司的组织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能够从容的形成,并且不断的得到强化的机会,结果是苹果公司在最大限度的享受乔布什的经营思想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让苹果公司失去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悉与预见,这就注定了苹果公司的衰落就从库克时代的萧规曹随的发展战略时存在,只不过眼前的繁荣掩盖住了苹果公司的幕落的事实。比如苹果公司的盈利能力、苹

果公司的ISO的装机率等等就把潜在的问题给掩盖住了,直到整个行业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苹果公司的衰落才能够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乔布斯思维逻辑下主导的iPhone,到底给消费者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满足了消 费者的一种自成目的的自我实现的价值。这就是乔布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苹果公司已经开始衰落,即苹果公司已经放弃了对未来主导权的掌控,理由呢?注意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已经由原来的聚物的发展阶段过渡到聚人的发展阶段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整个时代由有原来以物为本的发展阶段过 渡到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在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人往往有如下几种价值需求。社交价值的需求、尊重价值的需求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而苹果公司的iPhone仅仅满 足了消费者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而消费者其他得两种价值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满足,这其实是说整个行业还将进一步的细分,即整个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加速行业细分的到来,比如终于可以实现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了,那么在群分的过程中,人的社交价值、尊重价值都可以得到满足和实现,比如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为了可能,在这种可能中,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就能够把消费者的那种真正的需求给挖掘出来,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消费人的社交价值和尊重价值得到实现 的过程。对于这样一种已经存在于现在的潜移默化的变化。

未来10年职业发展趋势

未来10年职业发展趋势:你将如何被淘汰? 时间:2016年04月25日10:08:38 中财网 我想从以下三个角度谈谈不确定时代的职业发展策略: 未来职业世界的3个趋势是什么? 这个趋势下,我们的3个职业发展策略是什么? 基于这些策略,我们未来需要什么核心能力?我会给5个关键词。 未来职业世界的3个趋势 大家猜猜,去年中国有多少人次出国旅游? 讲出来吓你一跳——去年中国有1.2 亿人次出国旅游,几乎平均每12个人就有1个,如果你在大城市的话,三个人就有一个。更吓人的是,这1.2亿人次在国外消费了1045亿美金,这个数字比去年增长高达12%—13%,跑赢GDP近一倍。 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虽然国内GDP 不景气,但中国人并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国内没有足够好的产品让他们消费。 日本马桶盖就是个例子。 我在京东找到卖得很好的马桶圈39 元,而松下的马桶圈却要3000 元。他的材料估计相差没有到100倍之多,但是价格却有100倍之差,而且被一群中国大妈疯抢。 以前中国的情况是所有人都缺东西,所以国家只要拉动需求,就会有人买。但是你会发现近年来,中国跑车的4个轮子:金融、钢铁、汽车、房地产都跑不动了,基本上逐渐趋于饱和了。 是中国人真的没有消费能力了吗?其实不是,而是中国人的功能性需求被满足了,他们还有更高级的需求。 未来的消费者需要购买自己想象不到的东西,满足连自己也不知道的需求。 你可以发现,其实所有好的国家或者是正在努力突破的国家,他们都在自己原来的产业里面找到了一个新的玩意,就是产业升级。 趋势一 产业升级 比如,日本当年做汽车、做硬盘,但现在日本的设计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台湾曾经靠电子加工腾飞,但现在台湾的文化创意(比如诚品书店)排在世界前列。 这都是产业升级。

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精)

■胡葆森/文 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作为业内人士,我几乎目睹和参与了这一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其发展的大脉络有些观察和思考,现予阶段性总结并呈上,以期与大家分享。 在25年的长期发展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从起步、摸索、动荡、调整的过程中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这一过程又一次印证了发达国家已经总结出的一条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达到800~1000美元时,房地产业开始起步;达到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开始加速;达到7000美元左右时,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达到12000~1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进入饱和期。2013年底,我国的人均GDP 已经接近7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总结出的规律完全契合。 再过十年,我国人均GDP 超过13000美元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达到供需的饱和点,行业的发展也将从顶峰开始回落。可是,作为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城镇化率去年为53%,如不包括2.5亿非户籍人口,也只有36%,离实现70%的城镇化目标,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我国房地产业在未来的15~20年内,仍有持续的增长空间。 当下: 细分时代已经到来 25年后的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发展现状突出的特征就是“细分”。这种细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的细分。 当市场真正处于理性后,行业的基本属性开始发挥作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供求关系决定商品房价格短期内升降的经济学原理、城市开发总量与总体消费需求决定泡沫存在与否的道理,开始为人们所认知。

那些简单武断地预测中国房地产业何时崩盘的论断显得过于哗众取宠;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关于“三四线城市泡沫大于一二线城市泡沫”的推断也不免显得过于草率。简言之,当市场的“六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媒体、消费者、专家学者)逐步成熟后,就不应该再像以往一样以“线”划线,以点及面,而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总量、供求状况、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城市化水平等,区别判定每一个城市的市场状况。 例如:郑州、武汉、西安同属二线省会城市,武汉和西安的人口达到本省人口总数的20%左右,而郑州因设省会仅有60年历史,全市人口仅占本省人口总数的8%左右。由于地处全国交通枢纽位置,加之中原经济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铁十字枢纽等有利因素,与武汉、西安相比,作为1.06亿人口的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城市化的提升空间势必大于其他两市。 即使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也不均衡,一些四线县级城市如神木县等,因在建规模过大,供需严重失衡;但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西部人口大县,仍不乏“日光盘”案例。因此,我们在判定市场状况时,还是应回到它的基本面上,按照相关的基本指标对其做出细分和判断。 2. 开发商的细分。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开发商阵营在不断地进行分化。 以企业概念区分,有价值观驱动型,也有商业利益驱动型;有战略导向型,也有机会导向型;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有激进扩张型,也有稳健甚至保守型;有跨国、跨省扩张型, 也有区域发展型;有多业态综合开发型,也有单业态专业开发型。 2004年“8·31大限”后,房地产的资本属性日益显露,与资本市场完成对接的上市公司加快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布局步伐,迅即拉开了市场格局调整的大幕。

未来十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分析P

世界已被互联网占领,互联网未来10年将如何变化与发展? 1.互联网全球普及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近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0亿人;而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人口在2011年底突破70亿大关。所以到2020年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联合国估计2020年世界人口将为75亿,大部分人将使用互联网。 2.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 到2020年,互联网预计将成为一个设备网络而不再只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9的统计,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大约5.75亿台主机电脑。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则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学校班车将接入互联网,父母可实时了解孩子上学或放学途中的情况。 3.互联网将成为无线网络 目前移动宽带网的用户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据Informa公司统计,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数突破了2.57亿人。这表明3G,WiMAX等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左右。近年来,亚洲地区是无线宽带网用户最多的地区,不过用户增长率最强劲的地区则是在拉丁美洲地区。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 4.社交网络的巅峰 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络是万维网技术的最新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态。Facebook自2004年2月4日上线以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已经超过了8亿,至今并未呈现出减缓的迹象,Facebook、LinkedIn、Twitter、Instagram以及Google+还会继续增长。美国新媒体公司Wetpaint联合创始人兼CEO本·埃洛维茨(Ben Elowitz)在TechCrunch撰文称,未来十年内,社交网络将与搜索引擎全面整合,成为一位不知疲倦的个人助理,为用户规划日常生活,提高决策效率。 5.SoLoMo将主导互联网 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7.38亿,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0亿。2011年5亿Facebook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活跃度比远高于台式机用户。未来十年内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概念的结合,也称社交本地移动,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LBS已经成为连接真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一道桥梁,SoLoMo将引领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走势。 6.互联网变得越来越轻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轻,意味着轻量、轻松、轻快、轻简、傻瓜化、碎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种种手持移动终端轻量化,人人都可随身携带一个图书馆。 微博(micro blogging)、轻博(light blogging)等新媒体的兴起,展示形式更加简洁、便捷,网络表达方式在变轻。 轻游戏崛起,网络娱乐方式轻简化,风靡全球的轻度社交类游戏《愤怒的小鸟》《偷菜》《抢车位》是多么的简单、轻松。 软件应用更轻了,从各种应用市场(App Store)里可以直接下载各种应用,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拷贝光盘或软盘,还有许多是基于云服务的在线应用。 7.大数据时代 未来的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到网络,由此产生的数据及增长速度将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和快。 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迅猛增长。2012年华为报告指出未来十年网络容量提升千倍,每个移动终端也会达到Gb级的连接速度。思科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exabyte,109GB),仅每月的增量就是今天互联网流量的一倍多。 8.云计算大行其道 2009年,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在一份名为《移动云计算》的报告中提出,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力量,最终会成为移动应用的主导运行方式。根据Gartner的调查,到2015年,将有超过40%的CIO期望将其大部分IT运行在云中。 物联网也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中的网络传输和管理服务就会利用到云计算。一位美国专家曾经预测说,全球只要5台计算机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了。 9.语义网的春天 从20世纪80年代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万维网(WWW)构想以来,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网络信息的沟通方式,从“人际交流”延伸至“人机交流”,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语义网,将是对目前互联网的一种扩展。 2010年Google收购了一家语义技术领先公司Metaweb。Metaweb运营着一个开放的语义信息数据库Freebase。Freebase和维基百科类似,不同的是,它完全专注于结构化数据及个人用户可行性操作。 2010年Facebook也公布了一个大规模的新平台Open Graph(开放图谱),让Facebook里的每个物件都拥有独特的ID。通过Open Graph把其他社交网站建构的网络给连接起来,将创造一个更聪明、更与社交连接、更个人化也更具语意意识的网络。 10.虚拟世界脱胎换骨 作为将来的网络系统,林登实验室于2003年推出的第二生命(second life)得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关注。Second Life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虚拟世界,2011年美国虚拟社区Second Life年收入达1亿美元。 第二人生在一个巨大的Debian服务器阵列上模拟了一个平面的,类似地球的世界,被称为Grid。平台只提供土地,土地上的一切由人自己决定,网民可以像建主页一样建设自己的“世界”,并能与其他人的“世界”相连,最终形成一个巨型的“虚拟世界”,全世界各 地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未来10年,虚拟世界将会得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数字化。 未来十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大行其道、SoLoMo占主导、虚拟世界脱胎换骨的十年。除了以上的变化,未来还有三网合一、网络电视、富媒体应用、电商社区化、带宽提速、实时搜索、3D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趋势和突破。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分析-共24页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 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 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 五住宅为代表。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PEST分析在苹果公司战略中的应用

PEST分析在苹果公司战略中的应用 摘要:PEST分析是帮助企业制定战略咨询时检阅其外部环境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四大类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应用。 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和集成度的提高,消费电子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虽然为全球消费者源源不断地输出各式各样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但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惨烈,利润率过低成为整个行业无法摆脱的梦魇,金融风暴的意外到来更是雪上加霜,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恶劣。苹果公司近十年来所推出的产品,iMac,iPad,iPhone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获得另同行垂涎的高毛利率。 一、美国方面: 1.美国政府一向重视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2.美国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约为78%,其中高科技产业所作的贡献又非常巨大,技术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3. 美国人都喜欢改变,不断尝试新事物。苹果的产品正是这样,

总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吸引广大消费者眼球,成功地引领市场 4.通信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电子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硬件成本的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苹果产品的产业基础 二、中国方面: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改革,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全面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要求进一步增高,对苹果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自身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苹果公司通过对自身内外环境的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1.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推动电脑、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的需求的快速增长,手持便携移动设备是未来个人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这个以使用外国产品为高档次的国家里,苹果公司不用担心其产品在中国的推广。 2.经济环境分析 我国的GDP在逐年的稳步上升,货币供应量也在稳定的上升,收入提高,收入中的支出比例上升,这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总的来说苹果电脑在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较好。 3.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就全球而言,苹果电脑的技术水平无疑是全世界先进的水平,苹

教育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主要指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 一、互联网教育兴起 千年来 , 教育作为选拔人才的稀缺资源不为大多数人所拥有; 千年后 ,MOOC 开始提供线上免费名校公开课 , 互联网改造传统教育行业序幕拉开 : 1)90 年代末因互联网诞生远程学历教育 : 网络学院 , 开始起步 ; 2)20 世纪初随着传统线下培训机构转战线上, 在线教育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3)21 世纪 10 年代 , 互联网基本普及 ,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改 造传统行业的序幕也渐渐拉开。 从启蒙教育到定制养成的中国教育金矿。活到老 , 学到老 ,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 一生。从天真儿童、懵懂少年 , 到而立青年、知天命的中年 , 我们的教育从 1)学前启蒙教育 ; 被动接受 2)K12 教育 ; 主动选择 3) 高等与职业教育 ; 演化到 4) 定制养成的公益旅行、冥想灵修等。这一过程伴随个人认知能力演进与教育细分需求演进 而展开。 在线教育需求的爆点正在临近 , 主要受益于网络基础的优化、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 , 以及政策、行业等因素驱动。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比 PC的普及更能带动互联网教育的应用 , 它将碎片化时间带入移动化学习的潜在市场。目前互联网教育产业规模约为 900 亿元左右 , 按此计算对整个教育产业渗透率约为 2.7%。 需求类型比较 : 体制内是主战场。教育产业可以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类市 场, 两部分相加总的市场空间达到 3.3 万 ; 其中体制内 K12+高等教育体量约占教育产业总 额的 84%。 需求的相对刚性决定应试教育是份额最大的一块市场。未来 3-5 年的时间段 , 考试仍 然将继续担当教育市场需求出口的主角 , 从而驱动应试教育市场容 量 :1)K12 、高等教育的教学能力不足 , 教学资源失衡、优质教学资源稀缺 , 导致考试仍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教学的主要筛选手段。 2) 职业招聘领域的能力识别机制相对欠缺 , 考试证书是为数不多的能力的显示信号。

展望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到来也许并不像电,不像火那样让人顿时感到光亮,但它的影响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很多人把互联网单纯等同于网上冲浪,如果你问他,没有互联网的话他会怎样,他也许会拍拍胸脯说,大不了我不斗地主,不聊QQ,不去淘宝,不逛论坛……云云,而实际上,互联网的应用绝不仅仅止于此,如果某一天你不能从银行转账,不能预订机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随时随地Google一下……你会不会觉得非常不习惯?所以我们知道,互联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环,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做个预言家,看看互联网在未来会有哪些看得见想得出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将进入全民时代 在未来,使用互联网的人一定越来越多,虽然这看上去是废话一般,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也许以前因为经济、文化等因素致使很多像我们父母那一代的人无法接受互联网,但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让文盲越来越少,而且电脑以及宽带费用也都个顶个地往下跌,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全民互联网时代自然也就来了,就像国家科学基金会所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 电子计算机将不再“一家独大” 现如今电脑仍然是人们互联网应用的主体设备,而未来,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城市基础设备,据国家科学基

金会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安装在楼宇桥梁等设施内部的传感器将会被连接到互联网上,人们将使用这些传感器来监控电力运行和安保状况等,据估计,这数量要远远超过用户数量,何况计算机乎。 无线化是必然趋势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圈子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今天这里明天那里,所以无线网络大受青睐,而在未来,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所以说无线化是必然趋势毫不为过。 互联网的网络管理将更加自动化 除了安全方面的漏洞之外,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不足便是缺乏一套内建的网络管理技术。国家科学基金会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可以自动管理互联网的技术,比如自诊断协议,自动重启系统技术,更精细的网络数据采集,网络事件跟踪技术等等。 互联网技术对网络信号质量的要求将降低 随着越来越多无线网用户和偏远地区用户的加入,互联网的基础架构也将发生变化,将不再采取用户必须随时与网络保持连接状态的设定。相反,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允许网络延迟较大或可以利用其它用户将数据传输到某位用户那里的互联网技术,这种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的意义尤其重大。部分研究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研究可用于在行

浅谈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浅谈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摘要 目的:“有瓦遮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居住需要,而是想着怎样才能设计出更全面的、更宜居的、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基于这个目的,本文为大家阐述一下关于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方法:本文首先将外国业界和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分析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摩天建筑的特点,最后探索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业内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很多建筑设计师们本来会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去设想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有的是纯粹从未来主义这个角度设想的,有的学者则是从美学美感的角度去设想,有的则是从本身的生态学和科技的发展去设想,或许他们的想法都是行得通的。因为他们毕竟是现有的建筑去思考,我们还发现近些年世界上最前卫的超高建筑物分析推论,我们得出了它们都具备的共同特点,就是绿色环保、且智能化水平相当高,最重要的是它还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人类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当我们以一种科学的角度去观察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会发现其实未来的建筑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期待。 关键词:未来住宅;可持续发展;高智能化 论文类型: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 I 1 绪论..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 1.3 关键词及定义: (1) 1.4 研究对象 (2) 1.5 研究方法 (2) 1.5.1 外国业界的研究成果 (2) 1.5.2 国内的研究成果 (2) 1.6 研究步骤 (3) 2 研究结果 (4) 2.1 西方建筑 (4) 2.1.1 迪拜纳赫勒港湾大楼 (4) 2.1.2 芝加哥旋转塔 (4) 2.2 中国建筑 (5) 2.2.1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5) 2.2.2 望京Soho (5) 2.2.3 上海中心大厦 (5) 3 讨论 (6) 3.1 超高层建筑的可行性 (6) 3.2 智能建筑势在必行 (6) 3.3 探索新型建筑材料 (7) 4 结论与展望 (8) 4.1.1 结论 (8) 4.1.2 展望 (8)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声明 (12)

人力资源世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

世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专家对未来社会的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未来世界的 20个主导行业,这二十个主导的行业是:执法、法律、信息服务、社会工作、医疗服务、公共 事务、金融、技工、电信业、工程技术、科学研究、销售、医学、传媒、教育、咨询业、广告业、艺术/娱乐、工程学等。这项调查是几年前进行的,是对未来美国和发达国家的职业发展趋势进行的预测。 未来发展的主导职业及其发展前景 上述报道对世界未来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那么这些职业的基本情况如何?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所关注的问题,下面详细介绍这些职业在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情况。 1、法庭会计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犯罪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在美国,随着白领阶层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过去5年中办理的经济犯罪案件上升了60%,在保险业和银行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在我国,保险业、证券交易业等等正 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法律与管理监督体制尚在逐步完善中,因此导致大量的经济诈骗案件。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庭会计师对于解决各种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案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职业特点和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的角度分析,法庭会计师应兼具法律和会计学方面的专业学习,并取得相应学科或专业的学位。根据专家的预测,该职业的收入水平如下: 初级水平:35000—60000中等水平:55000—80000高级水平:95000—300000以上与法律和会计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的专业人才,如律师、会计师等均有机会从事该专业领域的工作。 2、广告业(传媒策划者)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种应用产品和技术之间为了争取自己的市场分额,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惜花费重金在主要的媒体对自己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广告宣传,广告业也为了使消费者了解和商家和技术开发商在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时,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 认同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便成为他们主要的宣传工具,也因此给广告业(或称为传媒策划业)带来无限商机。传媒策划者充分利用这样的商机,帮助希望投放广告对自己产品和技术进行宣传的商家进行策划,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和获得丰厚的广告利润。 从事广告业通常需要具备现代艺术、心理学、广告学、传播学或相关专业的学位,并在这些专业领域具某一方面的特长,根据专家预测,从事该职业的收入水平如下: 初级水平:28000—33000元中等水平:60000—80000元 高级水平:2000000元以上 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在广告业中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他们是各大商家关注的主要宣传媒体。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行业和在它们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广告公司在广告收入上将获得非常大的收益。 3、文化艺术与娱乐

中国房地产未来10年发展趋势

中国房地产未来10年发展趋势的看法 前言: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项目自身的条件,同时还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大环境的状况。 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住建部于2011年公布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1.6平米。2010年全国人口13.7亿,城市化率50%,即:全国总可居住建筑面积约216亿平米。2011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9.01亿平米,即:到目前为止,全国可居住建筑面积(包括已开工尚未竣工的部分)至少235亿平米。 2011房屋新开工面积19.01亿平方米,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回落24.4%。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10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上年回落22.6%。经2010、2011两年国家调控的重压,2011年全国已有40个以上城市房价出现同比下降。 那么,中国的房地产供应量是否已达到饱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否为所谓的房地产价格的“拐点”?中国的房地产业是否正在进入衰退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影响房地产业的因素入手,来推导结论。 影响房地产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国民经济 2、刚性需求

3、投资预期 4、国家调控 5、文化观念 下面为针对各项的具体分析: 一、国民经济: 目前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它们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很难单独繁荣或衰退。通常来讲,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是房地产业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可变参数模型对历年中国GDP和房地产投资数据分析,可推导出: 中国GDP每增加1%,房地产投资会增加1.38-1.48%。 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会带动房地产投资增加1.2%。 表一: 2000-2011中国历年GDP增长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8.4 8.3 9.1 10 10.1 11.3 12.7 14.2 9.6 9.1 10.4 9.2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2000-2011年,中国的GDP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为这12年间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提高了基础。 而未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会怎样呢?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说明未来十年中国的GDP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1、全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高,中国同时还具备市场规模巨大、内需旺盛优势。 2、劳动力、人口结构方面具有优势。1982年-2021年间,中国的劳动人口均会占总人口50%以上,整个社会负担较轻,利于经济发展,称为“人口红利”。 3、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还有很大调整空间,将进一步提高创造力、生产力、市场规模。 高盛公司曾于2003年预测中国将于2041超越美国称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被认为过于保守,修改为2027年。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将于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1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届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为18.9万亿。 经以上可得出结论: 未来十年,国民经济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为房地产的繁荣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