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育儿知识:学前儿童4—5岁歌唱能力的发展

育儿知识:学前儿童4—5岁歌唱能力的发展

育儿知识:学前儿童4—5岁歌唱能力的发展
育儿知识:学前儿童4—5岁歌唱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4—5岁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

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掌握歌词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一般都能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而且对歌词的听辨、理解、记忆和再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唱错字、发错音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2)音域方面。

4 ?5岁儿童歌唱的音域较以前有了扩展,一般可以达到c1?b1(即C调的1 ?7),但在个别的儿童身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

(3)旋律方面。

由于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接触的歌曲日益增多,他们对旋律的感知、再认能力逐步提高,音准把握能力有了进步。在乐器或录音的伴奏下,大多数儿童能基本唱准旋律适宜的歌曲。当然,在个别儿童身上,旋律感、音准的把握仍然是歌唱能力发展中最困难的一种能力。

(4)节奏方面。

在节奏方面,随着儿童听觉分化能力的逐步提高,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对歌曲节奏的把握和表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歌曲节奏,还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的节奏,甚至带附点的节奏。

(5)呼吸方面。

4-5岁儿童对嗓音的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能够逐步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一般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中断句子、中断词意的换气现象有明显的改进。

(6)其他方面。

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歌唱技能的发展中对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把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是因为他们对歌曲形象、内容、情感的体验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由此在演唱、表现歌曲时,能够比较细致地表达出歌曲在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变化,且比小班儿童表现得更为准确。

随着集体音乐活动、歌唱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4 ?5岁儿童不仅能够比较协调地参与集体歌唱。注意在音色、表情、力度、速度等方面调节自己的声音,与集体保持一致,而且还表现出独自唱歌的愿望和兴趣。他们常常会在游戏、玩耍的时候,饶有兴致地独自哼唱。另外,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歌唱能力的发展上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他们会运用已经积累的一定的歌唱和表达的经验,部分地替换歌词,重新演唱;会主动地、自发地提出歌唱的形式和表情;还会即兴地创编简短的小曲等等。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学前儿童体育游戏

大班体育游戏:勇敢 案例 【活动目标】 1.学习手脚协调地攀爬过静态和动态横杠并从高处跳下,挑战攀登架高空任务。 2.提高灵敏、协调和耐力等身体素质。 3.克服胆怯心理,勇敢接受挑战,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在《勇敢者挑战1》游戏中已初步体验手脚协调地攀爬过攀登架的高空横栏。 2.物质准备:攀登架2个、垫子8块、竹梯、绳子、长木板2块。 【活动过程】 1.热身准备 (1)教师带领幼儿在场地上变速跑(慢跑、中速跑),进行热身活动。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头部、肩、腰、膝、腿等准备活动操。 2.介绍挑战任务,指导幼儿游戏 (1)回忆第一次挑战游戏,引出新的挑战任务。 引导语:上次我们已经尝试挑战过攀登架,感受到了挑战成功的快乐,今天我们要进行更艰巨的任务挑战,你们敢参加吗? (2)介绍玩法,幼儿挑战游戏。 ①第一次挑战 A.介绍玩法:双手抓住绳子爬上斜坡——爬过攀登架顶部横杠——利用攀登架侧面的网格往下爬,爬到指定地点并跳到垫子上。 B.提出注意事项 a.不推搡前面动作慢的幼儿,活动过程中要遵守秩序; b.能够双手抓住绳子爬上斜坡,登上攀登架; c.爬到攀登架的顶部时,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能保持平衡并翻越到侧面,并在 身体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踩着绳格往下爬,到达目的地时,想办法转身并用正确的姿势跳到垫子上。 C.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A利用语言提示,鼓励幼儿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参与游戏。 b.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予以语言提示,帮助其手脚协调登地攀爬。 c.交流分享经验。 ②第二次游戏 增加难度,将竹梯用绳子固定在两个攀登架中间,让幼儿爬过攀登架时想办法踩在攀登架下的横杠上并爬过竹梯,到达标记处并跳到垫子上。 A.介绍玩法:双手抓住绳子爬上斜坡——爬过攀登架顶部——手脚协调地站到横杠上——想办法爬过竹梯并到达指定地点,然后跳到垫子上。 B.提出注意事项 a.不推搡前面动作慢的幼儿,活动过程中要遵守秩序; b.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能保持平衡,手脚协调地从攀登架高处爬到竹梯上;过竹梯时与同伴协调合作,成功到达达标记处并跳到垫子上。 C.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涂鸦阶段(约1.5—3.5岁) (一)未控制的涂鸦 1.时间:涂鸦开始后的半年左右 2.特点:无规律可循的点、线混杂图,涂到画纸之外 3.原因: (1)不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握笔的动作——手掌和手指共同操作,肩部、手臂和肘部无控制动作(3)大小肌肉尚在发展 (二)有控制的涂鸦 1.时间:2岁左右 2.特点:重复的或具有上下左右方向性的各种线条,能将涂鸦控制在画纸之内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协调 (3)控制肌肉动作 (三)圆形涂鸦 1.时间:2岁半左右 2.特点:圆圈线条,涡形线、不闭合及闭合的圆圈、复线圆圈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控制和协调 (3)关节和肌肉更加灵活 (四)命名涂鸦 1.时间:涂鸦过程中开始说故事 2.特点: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对涂鸦进行命名 3.涂鸦出现的原因: 涂鸦是儿童绘画活动的起始阶段 (1)源于儿童身体运动的需求,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提高逐渐发展(2)源于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4.“涂鸦滞后”现象 一些没有条件看见别人写字或画画的孩子,即使到达涂鸦期的年龄,也没有出现涂鸦活动。 模仿是影响涂鸦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5.当儿童出于涂鸦期,成人应持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如下: (1)成人应该重视儿童的涂鸦,切不可认为是孩子的随意胡闹而加以制止。 (2)成人应该在儿童涂鸦期发挥适当的作用。 二、象征阶段(约3.5—5岁) (一)图形 简单几何形和线条的组合,与想表现的真实事物想去甚远,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典型代表:“蝌蚪人” (二)色彩 1.能够识别主要的色相,有颜色个人偏好 2.象征阶段初期,用色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涂抹自己偏好的物体。 3.象征阶段后期,逐渐按照物体固有色选择色彩,可以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地涂色,并图在轮廓线以内。 (三)构图 一个个独立的形象罗列在画面上,各个形象在大小、位置、间隔等方面并没有刻意安排,它们在共同的空间里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法则可循,但又确实有一定的表现主题。 (四)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音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间接的艺术。 2、世界流行的儿童音乐教育流派主要有奥尔夫体系、达尔克罗兹体系、柯达伊体系、铃木体系、综合音乐感体系。 3、歌唱活动中培养创造性的创编活动形式主要有创编歌词、创编动作。 4、幼儿歌唱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歌曲、歌唱形式、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三部分。 5、韵律活动教学中一般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提问、退出、反馈。 6、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实践的基本内容分为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7、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以教育为本位_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和以_音乐为本位__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两种。 8、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基本类型包括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听辨反应游戏。 9、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试法、综合等级评定法。 10、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和__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音乐作品_ 两种形式。 11、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方面。 1、关于音乐起源的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 3、音乐欣赏活动的材料是指音乐作品和辅助材料。 4、“多通道参与”主要有视觉辅助材料参与、动作辅助材料的参与、言语辅助材料参与三种参与形式。 5、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基本类型包括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听辨反应游戏。 10、音乐才能主要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1、音乐是社会审美生活的。 2、幼儿音乐教育具有;、的特点。 3、8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体现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和特点。 5、歌唱教育活动中节奏感培养的具体方法有、、、 和。 7、音乐能力主要是指、、、和。 1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发展性原则强调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幼儿的,从而促进其发展。 2、音乐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首先,音乐是,同时,音乐也是,其次还是和。 4、是培养旋律感和内部听觉表象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6、系列层次活动是以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它主要是针对而提出的,而预知学习的理论主要是针对提出的。二者紧密相联系:需要在科学的系列层次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才能使用,也需要在科学的系列层次活动的实施中才能达到。 7、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中,最先发展的是。 8、韵律动作包括基本动作、和三种。 1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计划性原则是指评价应。 二、概念题:(每题4分,共16分) 1、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3、系列层次活动----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可以是一首歌曲或乐曲、一种节奏、一种舞步、一个音乐游戏或一种音乐知识技能等)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问题情境: 图片上展示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被送入狼群里生存,若干年后回到人类世界,穿衣举止和人类相差甚远,人们称之为狼孩,为什么狼孩会有如此表现?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又是依据什么? 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心理发展不一样,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课前作业: 在爱课程网上观看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学前儿童发展》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录像及相关资源,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发展方面的基本概念。 理论板块 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环境和自身内部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个体是由无数个独立的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内部都有一个控制中心——细胞核,通过高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核中存在一种杆状结构即染色体,染色体上携带并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染色体的数目因种系类别有所差异,而基因就是染色体中DNA中的一个片段。人类拥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上总共约有十万中基因序列。父母双方通过遗传的方式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儿童染色体上的基因一方来自父亲,一方来自母亲,并且在将来生活中表现出遗传到的特质。 人的祖先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神经系统等。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是儿童从亲生父母那继承过来的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一)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人类的进化史中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的特征在于人类脑和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遗传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在解剖学上的特点,人类共有的遗传特性使得儿童具备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 (二)遗传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同一种族系中智力水平的相关性比异族高,同卵双生子相关性最高。儿童在特殊能力方面的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例如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往往其父母也有着超常的音乐细胞,不可否认个体后天的努力和勤奋对取得成就的作用,但如果能充分利用遗传的优势条件,优先发展优势基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作用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生理上的发展和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演变,这种变化是儿童进入下一成长阶段习得新技能的生理基础。儿童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大脑和身体成熟的基础之上,如只有儿童的发音器官成长成熟,具备了发音的前提条件,才能开口发音,也只有大脑中存储了一定的词汇量,才初

学前儿童体育

学前儿童体育 P98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遵循零至六岁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增强其体质,发展身心素质和初步运动能力,提高他们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P99学前儿童体育的手段:(选择题) 1卫生因素 2自然界自然因素 3体育活动(最重要) 4舞蹈、摩抚 5其它各项手段 学前儿童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类似于学校体育。但幼儿体育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融幼儿保育的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而且,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还需把“体育”放在首位。 注意做到低强度、高密度,急缓结合、动静交替。 P101体质的范畴通常包括四个方面: 体格、体能、人体的适应能力、心理状态 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等,其中科学的、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是影响学前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 体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运动要经常化,从而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得到一定的完善和提高。 P104幼儿身体素质:(选择题) 1力量素质 2耐力素质 3调整素质 P105基本动作(名词解释):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投掷、攀登、钻、爬等动作。 P106学前儿童跳跃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在指导幼儿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学小兔子跳)时,重点应放在轻轻落地的动作教学和要求上;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时,强调的重点应该放在摆臂与蹬地动作方面,即要求幼儿摆臂要协调而有力,蹬地时要快而有力;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时,要点则应放在教会幼儿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动作的需要。 P107学前儿童投掷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1、在投掷的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这样脑利于促进幼儿身体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 2、在掷准的练习中,幼儿掷准的距离应由近到远,掷准的目标应由大到小、由静到动。 P107钻:用于正面钻的器械的空隙应在幼儿的胸部以上、耳部以下,宽度要大于幼儿的体宽;用而于侧面钻的器械的空隙则应该在幼儿的胸部以下。

学前儿童发展

2014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题猜想:学前儿童发展(六) 简答题 1.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小班幼儿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许多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中班幼儿经过幼儿园一年的教育,无意注意得以发展,他们对有兴趣的活动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和稳定。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幼儿园中,老师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时,经常提醒幼儿“注意听老师讲”,就是为了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此外,幼儿从始至终地听老师讲故事,认真地画画、做手工等都是幼儿有目的的活动,而且为了完成活动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做别的事,这也是幼儿的有意注意。 2.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答案要点】 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切联系着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结合,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它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感觉也不能脱离知觉而孤立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事物个别属性时,就同时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任何整个事物及其个别属性都是密切联系的。知觉与感觉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统称感知。 3.简述幼儿教育研究的方法。 【答案要点】 幼儿教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观察,并进行录和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发展状况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要外部表现之一。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发展状况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教师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最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活动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涵及特点,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 2.掌握0-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步 骤。 3.增强专业认识,提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 一般以儿童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为界,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发展 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儿童发展三个方面的能力: 1.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辨音能力的发展) 辨音水平(0—4个月)→辨调水平(4—10个月)→辨义水平(10—18个月)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前语词发声阶段(10—18个月)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 (二)语言发展 语言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了对语言和语法的获得。 1.语言形式的获得 (1)语音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语音发展可以从语音的辨别、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意识的产生3个方面来考察。 A、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一般而言,这一时期儿童语音辨别主要表现在对母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方面。 B、发音能力的发展。儿童正确发音一般比准确辨别音位要困难,发音能力的发展也晚于辨音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到4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

学前儿童健康与体育活动专题

学前儿童健康与体育活动专题 1、以促进身心发展、增强体质…..竞赛性的称为(体育游戏) 2、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中…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称为(问卷法) 3、幼儿园应制定合理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不得少于(3.5小时) 4、幼儿体育活动中,应以通过严格控制次数…教育的组织的(适量性原则) 5、幼儿体育活动应该合理安排在幼儿的每日生活…教育的组织的(日常性原则) 6、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部分幼儿…教育的方法是(补偿教育法) 7、对学前儿童的跳跃动作进行教学指导时…和(落地动作)作为指导和练习的重点。 8、烧伤伤及真皮层,局部皮肤….疼痛剧烈。属于(二度伤烧) 9、烧伤伤及皮下组织和肌肉属于(三度烧伤) 10、烧伤只损伤皮肤表皮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无水泡属于(一度烧伤) 11、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应该强调活动的节奏性…体育教育的组织的(动静交替性原则) 12、人体的生长发育第一次突增…胎儿期到(1岁) 13、我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是(陶国泰) 14、人体的生长发育第二次突增是在(青春初期) 15、钙广泛存在于下列哪种食品中(虾皮) 二、1、现代三维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当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 2、下列哪些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动作发展正常、性格特征良好、情绪健康、认知发展正常) 3、下列哪些是身体健康的主要表现(生长发育良好;适应能力加强;身体素质逐步提高) 4、下列哪些属于中班体育教育目标(能自然摆臂连续纵跳触物、能肩上挥臂轻物、能闭步向前走动至少10步) 5、下列哪些属于小班体育教育目标(能上体正直,自然的走和跑;能双手用力将球向前上后方抛;能在平行线中间走) 6、下列哪些属于婴儿期健康教育的目标(生长发育良好,各项指标正常;体质增强,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情绪反应适度,愿意与同伴交往) 7、下列哪些属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智力正常) 8、下列哪些属于4- 5岁儿童生活常规教育的目标(初步养成良好的按时作息习惯,姿势正确,初步形成看书绘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纸屑等) 9、下列哪些属于3- 4岁儿童生活常规教育的目标(白天不尿裤,晚上不尿床,不随地大小便;初步养成坐、立行等正确姿势;在成人的提醒下养成勤洗澡,理发剪指甲的习惯) 10、下列哪些属于5- 6岁儿童生活常规教育的目标(食欲旺盛,不挑食,吃东西时精力集中,细嚼慢咽;饭前便后知道洗手,饭后漱口,坚持早晚刷牙;学会上厕所,有定时排泄的习惯) 11、下列哪些属于蛋白质的功能(结构、运输、催化、调节、免疫作用) 12、下列哪些属于学前儿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的内容(知道玩电玩火玩水的危害,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学会求救的技能) 13、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目标设计的依据包括(各年龄段目标是制定该年龄阶段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目标的主要依据;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制定活动目标的直接依据;上次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室制定下次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 14、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是以促进…(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一种游戏活动。 15、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组织原则日常性原则;动静交替性原则;全面发展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16、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应遵循规律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幼儿生理机能能力变化性规律,幼儿个性心理素质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健康与体育活动专题作业

13秋季 ________________形成性考核册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本科) 《学前儿童健康与体育活动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以促进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具有一定的情节、角色、规则、娱乐性和竞赛性的称为()。 A.徒手操B.器械体操 C.体育游戏D.体育活动 2.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中,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成问题表格的形式,邮寄或分发给有关人员填写,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称为()。 A.访谈法B.观察法 C.问卷法D.分析法 3.幼儿园应制定合理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小时。A.3 B.3.5 C.4 D.2 4.烧伤伤及真皮层,局部皮肤除红肿外、还出现水泡,疼痛剧烈。属于()A.一度烧伤B.二度烧伤 C.三度烧伤D.四度烧伤 5.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应该强调活动的节奏性,注意动静交替、急缓结合。体现了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组织的()原则。 A.动静交替性原则B.日常性原则 C.全面发展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 A.身心基础B.环境因素 C.生活方式D.医疗卫生服务 2.下列哪些属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3

姓名:黄坤梅 学号:1135001404454 得分: 教师签名: 第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造两种类型。 2.儿童文学创造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 3.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4.谈话情境的创设,常见的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谈话情境、第二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第三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5.讲述活动的语言交流有别有其他类型的语言活动,它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 6.按讲述对象的特点分类,讲述活动分成.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三种。 7.讲述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的基本步骤是: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8.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2.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 (√)3.文学欣赏是通过儿童想象将作品的语言材料转换成他们头脑中的视觉、听觉的表象(画面)的过程。 (×)4.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性。 (×)5.仿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 (.×)6.扩编要求幼儿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

段落。 (×)7.在谈话活动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要直接对孩子的语言进行指导。 (×)8.教师在创设谈话情境时,应多用摆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引导幼儿进入谈话话题。 (.×)9.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 (×)10.为更好地掌握谈话技能和规则,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还可以让幼儿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 (×)11.谈话活动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是培养锻炼幼儿独白语言的特别途径。 (√)12.“有趣的中心话题”往往包含了三个特性:经验性、新奇性、趣味性。 (√)13.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 (√)14.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运用场合。 (×)15.实物讲述应在熟悉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幼儿认识实物。 (×)16.听说游戏是由儿童自发组织,教师利用游戏中儿童的兴趣而进行听说教学的游戏。 (×)17.听说游戏主要为了吸引幼儿愉快地参与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 (.√)18.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包括早期识字和早期书写经验。 (√)19.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 (√)20.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谈话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谈话活动应拥有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c.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d.婴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

学前儿童各种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各种语言能力的发展 出生—20天21天—5个 月 6个月—1岁左 右 1岁—1岁半1岁半至2岁阶 段 2岁至2岁半阶段3-4岁4-5岁3—6岁 语音的发展非自控音 阶段 发音器官 为语音的 发生做好 最基本的 物质准备 咕咕出声阶 段 声音听辨能 力有较大发 展,有大量 的“玩弄” 声音的现 象,有了最 初的语音模 仿和“对话” 意识。 牙牙学语阶段 连续发音的节 奏感加强,发音 的形式变得丰 富多彩,出现许 多类似语言的 语调。这阶段显 著的特征是婴 儿模仿发音的 能力大大提高。 学说话阶段 连续音节和类 似词的音节增 多,能说出一些 单词,无意义的 音节减少,这是 一个由无意的 音节过渡发展 大词音的过渡 阶段。 是儿童语 言发展最迅速 的时期,也是儿 童掌握词汇的 第一个关键时 期。词汇量的迅 速增加,出现 “词语爆炸现 象”。理解能力 不断提高,能摆 脱具体情境制 约理解词语。 发出辅音错误多, 主要是因为没有 掌握辅音的发音 部位和发音方法 4岁左右是培养 幼儿正确发音 的关键期 4—5岁儿童的语 音进步最明显 十省市研究,4岁 儿童发音正确率 为32%,5岁儿童 发音正确率为 57.7%。但是直 到6岁儿童仍有 发音不准的情况。 语音可塑性最大 的时期,儿童语音 逐渐定型 特点:1.发音的准 确性随年龄的增 长而提高;2.幼儿 发声母比发韵母 困难,错误较多; 3.语言环境是影 响儿童正确发音 的重要因素;4. 发生语音意识。 词汇的发展与成人“咿 呀对话”的 现象 从9个月开始真 正理解语言 多采用简短 的、易模仿的 词 头脑中关于词 和具体事物情 景的联系越来 越多,能理解更 多的词和简单 的句子。理解和 使用新词常出 现词义泛化、词 义窄化、词义特 自然而然地 产生一些小 儿特有的“叠 音语”,如“糖 糖”、“饭饭” 等 词汇迅速增长,对 语言的 理解力迅速增加, 词的泛 化、窄化和特化现 象明显 减少,对词义的理 解日益 加深,词的概括程 度进一 实词增长迅速, 形容词的比例 为10.8% 虚词增长迅速,形 容词的比例为 13.1% 5-6岁是词汇掌握 能力的关键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2

一、填空题(每小题分,共分) .教师教儿童歌唱时,坚持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应该同时兼顾和曲调两个方面。 .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时必须陈述行为。 .在音乐活动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能促进幼儿的健康。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音乐是人类对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 .韵律动作可分为三类: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 .与演奏打击乐器有关的一般技能主要有: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演奏;奏出适中的音量和;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并使自己的演奏与整体音响相协调。 .在常规的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同音色组的乐器在空间安排上应该。 .音乐的起源是一个多元的,不断分化和的发展过程。 .音乐教学活动的时间,是既有限定又有弹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活动中要更多注意的,不应是钟表所显示的实际时间,而应是幼儿行为所显示的时间。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分)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 .音乐感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 .全面发展.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 ) .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示范和讲解的方法 .分句欣赏的方法.反复练习法 .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 .目标和谐.过程和谐 .方法和谐.评价和谐 .在韵律活动中使用道具,应遵循的原则是( ) .道具新颖有趣,使用技巧复杂亦无关紧要 .增强儿童的美感,引发想象、联想 .尽量为儿童提供现成的道具 .教师应花较多精力设计道具 .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 .达尔克尔兹.柯达伊.铃木.奥尔夫 .歌唱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然掌握,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主要是由于( ) .教师和同伴的正确榜样.通过语言交流找准了发声位置 .通过视觉、触摸觉交流了解了发声方法.发声练习 .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 .美的教育.良好的个性教育 .艺术的教育.基本素质的教育 .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编、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模块一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认知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及其思维的发展。【讲授内容】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难点:早期认知基础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时数】4学时 【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儿童”,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儿童,反映着人生的美丽,激励着生活的信念;复制着人类的希望,传承者人类的文明……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认知即是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我的认知) 认知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而且包括意识、智力、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当前最富包容性和启发性的认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包括对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的认识。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传统的评估常常导致我们低估儿童的能力,尤其是婴儿期和学前期的能力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般认为,新生儿和婴儿是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个体,他们的感觉器官极不完善,然而后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非凡的能力。 一、视觉 视觉是婴儿所以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对新生儿来说,除了睡眠时间,他们都在积极的运用研究查看环境,收集信息。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视觉发展非常之快,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一)视觉集中 从婴儿双眼结构来看,婴儿的视网膜、杆体细胞和椎体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发展的很好,不存在明显盲区。 新生儿最初2~3周内眼肌协调能力差,双眼协调比较困难,难以形成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时间集中在物体上 在婴儿2岁时,视觉集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可以追随缓慢物体的水平运动 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逐渐延长,3~5周的婴儿能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钟,3个月的婴儿能对4~7米处的物体注视7~10分钟。5~6个月的婴儿能注视较远处的运动物体,如天上的飞机。 新生儿视野比成人狭窄。0~5岁的婴儿,其视野在中心线左右250~300内,视线上下为10度。焦距为17厘米 (二)视敏度 新生儿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觉对象进行有效聚焦,其视敏度比成人差,一般只有成人的1/10,2岁儿童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三)颜色视觉 婴儿自四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波长较长的暖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爱。 四岁起能将基本颜色与其名称相联系 五岁是儿童颜色视觉和再认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二、听觉 在妊娠20周的胎儿以及具备听觉能力,25周的胎儿可对声音刺激作出身体运动的反应,28周既表现出惊跳反射——可作为新生儿听觉的预测指标。 听觉敏度:13岁以前儿童听力均差于成人,听力最好的时期:14~19岁,偏好低频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