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中晚期至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时。2.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3.认识南宋时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阅读课本第一目结合以下材料,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

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方人口南迁图

2.阅读课本第二目,找出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3.阅读课本第三目,找出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

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2.这是一艘福建泉州

出土的南宋海船,有

13个密封的船舱。想

想看,这种船有什么

优点?

3.有这样一座城市,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

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你们知道是哪一座城市吗?东京城与它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如果作为一个居民,从衣食住行方便的角度考虑,你愿意住在东京还是在长安?

(二)学以致用

1.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哪些新的发展?

2.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四、巩固检测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A.定窑B.钧窑 C.景德镇D.哥窑

3.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下列关于纸币“交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首先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③交子出现后,原先作为货币的铜钱被废除④交子的出现,表明宋代商业发达⑤应合理安排交子的发行量,否则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A.①②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能力拓展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民间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想想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学案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1)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②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③政府的鼓励提倡。④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

(2)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纺织业方面:①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②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③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南沿海。

(2)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3.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1)宋代的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2)城市的商业十分繁荣,商品丰盛,店铺林立。

(3)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这张图里有牛耕、播种、插秧,收割、打场、舂米、入仓收获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

2.这种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应在深海中航行。

3.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产品种类:市场上的产品更加丰富。愿意住在东京

(二)学以致用:

1.(1)金属货币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

(2)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3)今天的货币有国家同意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范围更广,印刷更精美,防伪

技术更高。同时纸币的发行和管理更加的科学。

2.(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3)要重视科技进步。(4)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三、归纳总结(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填好表格)

四、巩固检测

1.A

2.C

3.D

4.D

5.(1)苏州、湖州,水稻

(2)南宋

(3)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

(4)①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②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

③政府的鼓励提倡。

④4.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

1978_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_叶明确

收稿时间:2011-12-24;修回时间:2012-03-15 作者简介:叶明确(1974—),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政策。E-mail :ymq@https://www.doczj.com/doc/0b10826894.html, 。 第32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32,No.42012年4月ECONOMIC GEOGRAPHY Apr.,2012 在经济研究中,经济重心指的是在区域经济空间中,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保持均衡的一点。观察经济重心的迁移可帮助了解经济变量在一个国家或经济区域中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也可评价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1]。经济重心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例如对于中国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的研究[1-3],对长三角地区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研究[4-5],对某地区经济 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6-7],其他研究还包括对 耕地变化[8]以及能源消费[9]、污染[10]、人才分布[11]、旅游[12]等各类研究中。 经济重心类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可作为宏观分析的经济指标来使用[1]。然而,在发现经济重心沿着某一方向转移后,由于它类似一个综合指数,是各个子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判断其变化的背后原因和推动力。现有研究的一般做法 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叶明确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上海 200444) 摘要: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 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词:经济重心;重心法;贡献度;夏普里值;空间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4-0012-07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Gravity Movement for China’s Economy from 1978to 2008 YE Ming -que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 )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8to 2008,with 1991and 2003as cut off points,China ’s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moved south-west,south-east and north-east,respectively in sequence.Since general contribution decomposition approaches are not suitable in gravity centre method analysi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decomposition approach based on Shapley Value.The “Engine ”and “Inverse Engine ”provinces are defined based on this method.We find that during the first period,the reason for westward movement is neither lag effect of investment nor a side-effect of Guangdong ’s development;it is actually driven mainly by the Northeast region ’s slow development.During the second period,the main driver for eastward movement is not a result of competition betwee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instead it ’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 ’s slow development,augment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s,especially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 rapid development.The only reason for northward movement in third period is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rather than the strategy effect of “revitalizing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Finally,evalu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best suggest that the western region is a key priority to ensure China ’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balanced.Key words:economic gravity centre ;gravity centre method ;contribution rate ;Shapley value ;spatial balanced development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练习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是在什么时期() A.东汉 B.三国 C.唐朝 D.南宋 2.“圩田”是将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它创造于() A.华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淮河流域 3.南宋时期,著名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 A.江苏、湖南 B.苏州、湖州 C.苏南、湖州 D.苏州、湖北 4.古代,我国北方人民曾多次大规模南迁,这一现象不可能出现在() A.秦朝末年到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 C.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 D.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5.宋代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A.景德镇成为瓷都 B.两浙丝织产品居全国首位 C.海南岛出现先进棉纺织工具 D.棉纺织业的兴起 6.我国现行人民币有金属和纸币两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的() A.秦朝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7.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是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二、材料分析题 识读下图,请回答: 货币是社会流通领域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 (1)结合历史背景概括指出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图二所示的中国古代纸币最早产生于何时何地?它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当今,我国还使用纸币吗?请说说使用纸币的好处。

三、问答题 1.评价宋朝时南方经济发展与江南开发的关系。 2.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3.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4.A 5.D 6.C 7.C 二、(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不一;秦朝统一全国以后,以秦国圆形方孔的铜钱作为统一货币,(2)产生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3)依然使用。使用方便,流通安全,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生活的文明发展。(意思表达相近即可) 三、1.南方经济发展给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江南的开发。但人类经济活动也破坏了江南的自然环境,比如说,入口增加造成了环境污染等。 2.(1)宋代商业繁荣,而金属货币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2)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3)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也更加科学。(本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3.(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3)南方商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宋代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就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就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与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与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讲述南方农业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这里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说入手,逐渐展开对南方农业发展原因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一、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综合教学方法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 2、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破题导入:幻灯片显示: 钱塘江怀古 袁枚 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 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在五代十国这个动乱时期,为什么吴越能在那时候修筑海塘?江南地区在五代和以后有什么重要的变化呢?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2、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参照《历史伴你学》P42“知识梳理”预习课本内容,归纳提炼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3、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农业 教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南方农业的发展。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阅读归纳原因,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学生:1、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时期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3、统治者的扶植、重视。宋真宗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1、为躲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3、政府重视、扶持。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提到,北方开发较早,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给子孙后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今天的黄河水有大量的泥沙,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就是因为古代北方人民为了开发经济而长期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环境而造成的结果。今天,我国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平衡,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开发的战略,今天的西部开发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A、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B、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乱砍乱伐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板书:2。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农业:耕田垦辟范围的扩大;占城稻的引进;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纺织业:两浙的丝织产品已跃居全国首位;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 陶瓷制造业: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纸币的产生: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原因: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街,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 宁初期 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三、新课导引 相传在浙江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二人擅长烧瓷。人们把他们的瓷窑,分别 称为哥窑和弟窑。有一天,弟弟出于忌妒的心理,趁哥哥刚刚烧好一窑瓷器回屋 休息的时候,将冷水泼进瓷窑。过了些时候,哥哥从窑中取出瓷器,一下就惊呆 了,因为每件瓷器表面都有很多裂纹。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人们觉得这些 裂纹不仅不影响使用,还有一种装饰美,于是这窑瓷器志了比往常更多的钱。其 实,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瓷器所以出现冰裂纹,是因为人们通壶控制器物胎体和器物表面釉层的物质成分,经焙烧后冷却,釉层的收缩大于胎体的收缩,釉面因而出现开裂,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冰裂纹以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思考讨论〕你见过冰裂纹瓷器吗?宋代冰裂纹瓷器是宋代手工业成就的典型代表,宋代手工业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南方农业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代社会经济 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摘要: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尤为显著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差距的逐渐扩大。对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重心东移南迁趋势明显,而且向南移动的距离要明显大于向东移动的距离,说明南北之间的差距要大于东西部间差距。由此文章进而对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路径背后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东移南迁。 关键词: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区域差距 一、引言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造成的收入差拉大,东西部发展的不协调,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引起社会的动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失衡呢?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中找出其中的根源。叶明确、乔家君和李晓健等人从不同的时间跨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大致相同,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主要表现为东移南迁,并对成因进行了解释[1][2][3]。笔者认为,上述学者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解释都基于各自专业角度,大多从政策和政治层面进行解释,没有进行更为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原因进行更为全面分析,试图找到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原因。 二、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成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古代就已经发生,早在宋代的时候经济重心就完成了南迁的过程。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居多,王大建、刘德增认为造成古代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在于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北方人过度重视农耕,在农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速度必然减慢,南方人对各个行业都非常重视,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4]。另外有些学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进行了南迁,南迁的同时北方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种方法使南方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优越的气候条件、便利的交通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并成为古代南方经济相对与北方经济的优势所在。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梳理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农业: 1、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太湖领域的苏湖、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北宋从越南引入占城稻;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宋朝商业都市最大的有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开封。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近到朝鲜、日本;远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 3、设市伯司管理海外贸易。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五、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本课小结】 【自我检测】 1、______(什么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太湖领域的_____、_____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的谚语。_____(什么时期)从越南引入_____; 3、_____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宋朝的瓷窑有:_____窑烧制_____。北宋的_____是瓷都。 4、_____(什么时期),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_____、_____造船业发达。 5、北宋有热闹的_____和_____;宋朝商业都市最大的有_____和_____。____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6、海外贸易的兴盛:近到_____、_____;远到_____和_____。宋朝重要的港口有:_____、_____。设_____管理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南强北弱的趋势,但是在历史上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却长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目前这种南强北弱的经济发展局面则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才逐步形成的。历史学界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大体上来说,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商周时期到东汉末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特别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因其独特的水热条件以及黄河冲击而成的广大平原,特别适合农耕生产。因而,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便肇基于此。而这一时期的南方地区,虽然也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开始了农耕生产。但是,总体来说其范围仅局限于吴楚等地的河流沿岸以及城市的周边地区,而且还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而发展很不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北方无论从粮食生产的能力方面还是人口资源方面来说,都是明显优于南方的。 第二阶段,从东汉末年到安史之乱。由于北方经济发展程度明显优于南方,因此,传统的中国政治中心也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从东汉末年开始,受黄巾起义和诸侯割据战争的影响。中原地区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西晋政权崩溃以后,中原地区处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政权的统治,而这些政权之间彼此征战,因而北方地区处于整体的战乱状态。大量汉族农民为躲避战祸举家南迁,田地荒芜,原有的农耕文明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时期,随着中原王朝政权的南迁和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技术传入南方地区。除了江河沿岸和城市周边的的沃野平原之外,水土条件较好的江南山区土著居民也逐步由渔猎转向农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到安史之乱时,随着北民南迁步伐的加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第三阶段,从唐末到南宋。安史之乱以后,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但是由于五代十国结束之后,宋重新统一全国,北方地区恢复和平,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再加上宋朝采取的强干弱枝政策,使得大量的江南财赋被转移到中原地区。因而,从唐末之北宋期间,北方经济总体还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北宋灭亡后,随着宋室南迁,北方的人口和技术再一次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在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本身就优于北方的水热等自然条件支撑之下迅速发展,最终巩固了其经济重心的地位。 总体来说,战争、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因素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因,而南方天然优越的自然条件则为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自然条件。

(完整版)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docx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 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简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 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 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 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 时。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 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 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 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 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 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 七、评价方法:讨论法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现在哪里比较富裕 吗? 得出结果是南方比较富裕。 老师指出现在我国是南方比较富裕发达,但在古代是 不是也这样呢?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今天学习的 新课就是第 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2、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经济重心 学生讨论 教师给出结论 --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请同学们通览一遍课文,课文是从几方面叙述了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使学 生从总体上了解教材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周振鹤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小而言之,也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在铁器未曾发明的远古,黄土高原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禹贡》将九州大地的土壤分成九等,雍州黄土高原的土壤仍认为是上上等。从气候来看,秦汉以前也是南不如北,“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北方气候凉爽,雨水虽少但集中,于旱地作物勉强够用。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利的发展,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对南方显出压倒的优势。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北方人口是南方的三点二倍。虽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速度很慢。例如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时期才传播到淮南地区。然而魏晋以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大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过程,使南方的农业文化水平不但赶上而且超过北方,实现了文化重心由北到南的转移。。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北方曾经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汉、长江以至闽岭以南地区。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同时,割据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也要积极发展经济。这两个因素都促使南方的开发速度比正常的一统时期要快。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大都集中在淮水以南、太湖以北地区,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东吴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其时北方在十六国的混乱之后,也相对安定百余年时间,使黄河流域传统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尚未完全赶上北方。南北朝之后,隋唐重又建立一统宇内的大帝国,黄河流域重新得到繁荣,关中仍称沃野,南北文化都臻于昌盛。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四比五之谱,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似略占优势。 但是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准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初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为三比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代末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发展,但通观北宋一代,南方的经济力量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不过,在商业方面,北方之发达不让南方。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各阶层的北方人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两浙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至为迅速。相反,在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文化日见萎缩。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这一重心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复习巩固二十一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复习巩固二十 一 第1题【单选题】 两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①国家根本,仰给东南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苏湖熟,天下足④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历史朝代与时代特征搭配错误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与变革 B、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C、隋唐时期——开放、繁荣与革新 D、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民间谚语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如南宋时期,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了( ) A、洞庭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大粮仓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大粮仓 C、黄河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大粮仓 D、珠江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大粮仓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据考证“南澳一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来自瓷都的瓷器。这些来自瓷都的瓷器是(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A、太湖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 ) A、海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和古代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 第五讲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罗洪钦 专题概要 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现象,从全国范围看,这个“移”是指由北向南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以后,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宋都南迁后,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从中得到启示。 知识梳理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三国时,吴国开发江南,南方农业有所发展,但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十六国时期,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 速,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③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④南宋时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4)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土壤地理等条件。 3.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和特征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疑难解析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及其发展趋势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1)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在我国首次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更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因而率先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并孕育了夏商周奴隶制文明。在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北方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北方先是出现军阀割据,西晋统一后不久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从而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期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得到了发展。但是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恢复,其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西晋正是凭借这一优势,统一了南方。 (2)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在这一时期的北方,西晋灭亡后陷入十六国混战之中,致使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采取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些改革,经济发

七年级历史: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方案)

( 历史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 的南移(教学方案) 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

七年级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 学方案)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维目标] [知识识记] 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能力培养] 1、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 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 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2、和学生共同设计《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帮助学生自学。 行业部门发展地位 农业生产工具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及习题】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及习题】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江南的经济却远远超过北方。你知道我国经济重心是什么时候开始南移的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及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2.下列关于纸币交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首先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③交子出现后,原先作为货币的铜钱被废除④交子的出现,表明宋代商业发达⑤应合理安排交子的发行量,否则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A.①②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读图题 根据下面两图,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说说宋代海外贸易的盛况。

三、简答题 请你根据宋代民间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描述当时南方农业发展的情况。(提示:从土地开垦、耕作技术、作物种类等方面展开)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二、读图题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宋代造船业发达,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条件。宋代所造的海船,不仅船体大、装货多,而且结构坚固,抗风暴能力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海船有多个密封舱,即使其中一两个密封舱发生漏水现象,船只仍能安全航行。 第二,宋代经济繁荣,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大量出口商品。宋代的丝织品和瓷器畅销海外。 第三,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两宋时,泉州、广州等地都有许多外国商人居住,政府委派外国商人进行管理。在泉州,有不少外国商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政府允许他们在那里修建清真寺和公共墓地。 三、简答题

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本设计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本单元中,它更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由于本课抽象的东西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情景与现实相关结合,同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另一方面学生这阶段好奇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断设疑,以问题带动教学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学生通过各种资料与信息,归纳出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由北向南迁移,建立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大体认识。学生归纳出中国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方法与途径: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虚拟人物角色法。教师组织检查层层设疑,拓深知识联系。主要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通过虚拟人物角色等形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步步设疑,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三是让学生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