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复习资料——参加教师统考的美术生 准备考研究生和艺术院校在读美术生看过来,平常我们考试的题目在这

美学复习资料——参加教师统考的美术生 准备考研究生和艺术院校在读美术生看过来,平常我们考试的题目在这

美学复习资料——参加教师统考的美术生 准备考研究生和艺术院校在读美术生看过来,平常我们考试的题目在这
美学复习资料——参加教师统考的美术生 准备考研究生和艺术院校在读美术生看过来,平常我们考试的题目在这

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单选)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问世,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Aesthetica,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3、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认识论。

4、“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

5、《诗学》一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6、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名为《文心雕龙》,又是美学著作。

7、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精神关系

8、在人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众多关系中,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是实用关系

9、提出“美与善相统一”论断的人是苏格拉底。此观点的长处是肯定了美与善之间的联系。

10、认为动物也有美感也会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是达尔文

11、“快乐说”和“心理距离说”等美学学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方法

12、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把山水自然开始作为绘画和文学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13、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伍举。此观点是以善为美。虽然肯定美必须以无害为基础,但忽略了美的特点。伍举论美的资料保存在先秦著作《国语》中。

14、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实验美学

15、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移情说

16、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丹纳

17、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人类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开始于对工具的制作和观照

18、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9、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21、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性,这意味着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在性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22、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3、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有总的指导意义。

2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5、“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来的。

26、“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27、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

28、异化劳动究竟是创造美还是制造丑,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29、在众多的上层建筑中,离经济基础最远的是艺术。

30、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31、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观点。

32、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33、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二、多选

1、人类心理活动包括知、意、理三个方面。

2、与美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3、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4、提出“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美学研究方法的有费希纳、立普斯、丹纳。

5、“快乐说”的代表人物是格兰特?艾伦和亨利?马歇尔。

6、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形成、美学学科的建立。

7、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借助语言形式传播;b具有理论的形态。

8、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专门的美学著、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9、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和黑格尔。

10、美学研究对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导致这种复杂性的原因A与人本身的复杂性有关B与审美对象的复杂性有关C与审美现象的复杂性有关

11、我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有:A美以及美的规律B美学是艺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艺术C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D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2、人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关系有实用关系、认识关系、伦理关系、精神关系

1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a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b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c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4、美学要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应该包含A审美主体B审美客体C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三方面的内容。

15、美学之所以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是因为A可以了解审美观念历史发展轨迹B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种种审美现象

16、美学之所以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因为艺术有以下特点: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B艺术欣赏是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C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E艺术最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观念

17、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有a方法的多样性b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有关c各种方法具有不同层次

18、在美的鉴赏活动中,总会受到审美主体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根本的是鉴赏能力和审美态度

19、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如:A哲学的方法B艺术学的方法C心理学的方法D伦理学的方法E人类学的方法

20、美学研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历史与逻辑的统一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整个体系

2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B美的规律的理论C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D艺术本质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2、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

三、简答题

1、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美学与人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这样,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答:美学与哲学有联系:1)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做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独立前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2)美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3)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4)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斗争也会在美学中清晰地得到表现。美学与哲学有区别: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答:1)美学要研究各种审美现象,艺术则是最重要的审美现象。因此艺术既是艺术学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2)在历史上,许多美学著作往往同时也是艺术理论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刘勰的《文心雕龙》。3)美学和艺术学所研究的有关艺术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往往一致,如艺术典型等。

5、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怎样?

答:1)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诸如直觉、知觉、意象、领悟等等,因此,研究美学也就必然与心理学有关,否则,美感研究也就不会深透。2)美学史上的许多美学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美和审美的本质问题,如西方近代美学中颇有影响的“快乐说”、“距离说”、“移情说”、“精神分析说”等等。

6、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怎样?

答:1)善与恶等价值判断是伦理学要研究的问题,美与丑等价值判断则是美学要研究的问题,两者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显的;2)但是,善恶美丑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美的东西应该是善的,恶的东西往往也是丑的。3)历史上不少美学家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国的孔子等往往在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时,把它们与善、恶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都强调了美与善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论断,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观点。这样就使得美学与伦理学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7、达尔文的“动物美感说”错在哪里?

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许多高等动物也像人类一样,能够进行审美活动。他说:“几乎不容置疑的是,许多动物能够欣赏美的色彩,甚至美的形式,例如,某一性别的动物个体会努力在异性面前展示它们的美,这就是一个明证。”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1)审美不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2)美感反应也不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些却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3)不少动物虽然会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美,或者会对异性所展示的某种色彩、声音引起特定的反应,但这是一种生理性反应,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性选择,而不是对美的展示或欣赏。达尔文却把本能性的反应说成是美感,这是不正确的。

8、自然美是人创造的吗?

答:是。我们说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当然也包括在内。可是有人却认为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与人的创造无关。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搞清楚下边两个问题:1)自然与自然美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然领域中显示出来的美,它当然离不开自然,但更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它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自然美与实践的两种形式关系。A直接的形式,自然美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直接整治过的自然所产生的美,这些美都直接地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B间接的形式。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与人生对立关系的自然所产生的美。以飞雪的美为例,飞雪的美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欣赏对象,与人的实践有关。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很低,无法抵挡飞雪的威胁,这时的飞雪是不美的。随着人们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水平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了,飞雪对人的威胁也就基本解除,这样,它与人们的关系也由对立转向亲近。再加上飞雪具有一种非常宜人的自然素质,从而具有无比动人的审美属性。此时,飞雪的自然属性仍然没有变,可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它却成了人的欣赏对象。因此,飞雪固然不是人所创造,飞雪的美却是人创造的,一切自然美都是人创造的。

9、简述自然美的发展与人的实践。

答:1)自然美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美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任何情况下,自然美都是人生价值的具体显示。2)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由于没有人和人的实践,自然界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3)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人的实践活动还不能很好展开,人的自身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肯定的情况下,大自然要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是困难的。4)只有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人类的各种能力得到巨大的提高,这时,大自然也就从过去令人可怖的对象成为人类可亲近的对象,于是也就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5)历史上,自然界中最早与人建立审美关系的对象是动物而不是植物。这是因为他们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动物,最能显示他们本质力量的对象也是被他们猎取的动物。只有当他们的生产生活由狩猎发展到农业,他们才与植物打交道,他们的装饰品也随之由动物装饰发展到植物装

饰。

总之,自然美有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拓展的过程,但这种发展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类各种主体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10、“环肥燕瘦之美”说明了什么?

答:1)“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十分典型地揭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形容美女不同体态的一句成语。环肥是指唐代美女杨玉环,她体态丰腴,却有令人销魂之美。燕瘦是指汉代一位名叫赵飞燕的艺妓,她虽身材苗条,但也很美。2)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体的美与其他的美一样,与一定的时代风尚有关,唐代以胖为美,汉代却以瘦为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这在服饰打扮上尤为明显。这既使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美的问题显得更加复杂。3)人体的美在胖与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可塑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又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存在一定的度,一是不能违背生理发展的规律性,二是不能违背人生活动的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片面地追求胖或瘦,超过了一定的度,只能走向美的反面。

11、《欧米哀尔》何以会美?

答:1)《欧米哀尔》(又名《老妓》)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所创作的一尊塑像。生活中的欧米哀尔是一名妓女,年轻时十分漂亮,可是,罗丹表现的却是她老年的丑相。当年这尊塑像在卢森堡美术馆展出时,有内行的欣赏者发出“丑得如此精美”的赞叹,这种赞叹是正确的。2)艺术的美不在于对象是否美,而在于艺术家创造得是否成功。生活中的欧米哀尔,其形体无疑是丑的,但艺术作品如果创造得好,作为艺术形象来说仍然是美的,雕像《欧米哀尔》应当是属于这样的作品。3)曾几何时,雕塑艺术只有表现美的对象,而不能表现丑。罗丹的《欧米哀尔》显然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反叛。他认为雕塑可以表现丑,关键是艺术家必须掌握化丑为美的“点金术”,这就是典型化。在《欧米哀尔》中,这位老妓的外形虽然还是丑的,但是由于艺术家的创造,使得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她的丑成了她坎坷人生经历的苦难印记。面临这部“打开的书”,欣赏者在获得审美愉悦之余必然也会进行深深的思索。无疑这是一部很美的作品,是雕塑领域的经典之作。12、为什么美学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

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现象涉及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然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无比广阔和复杂的,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把握变得困难起来。2)审美现象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更增加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3)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样一些重要特征,也是造成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4)在审美活动中还存在着美丑转化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丑的事物经过特殊的处理就可以转化成美的事物。正是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得美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从而造成了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

13、简述我国当代美学界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

答:五六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对美学中的许多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争论的问题之一。归纳起来,有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其理由是a能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B有很大的涵盖面,可把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全部包括进来。C从方法论上看,深入研究生活美,就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美。2)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其理由是:a从美学史上看,绝大部分美学家都是联系艺术来谈美学问题的。B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要远远超过实际生活中的美。C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就会更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体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这样,既有中心又抓信了美和艺术。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强调从审美实践出发,把审美活动看作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自由创造,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活动也不断丰富的扩大。

14、什么是“自下而上的美学”?

答:1)“自上而下的美学”是一种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相对立的美学研究方法。它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实验心理学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于1876年出版的《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来的。2)费希纳把柏拉图以来,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认为这种美学所采用的是一种思辨演绎的方法,容易产生忽视个别,甚至以一般代替个别的毛病。因此,他觉得美学研究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就提出

了“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创建了实验美学,并身体力行,积极实践。a他坚持从感性的经验出发,通过大量的具体材料来总结、归纳具有普遍性的美学原理。b他采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主要是对一定人群进行心理测试,以此来测定各种令人愉快的审美形式。C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十三条审美心理学原则。费希纳尽管在具体做法上有些简单,缺乏足够的科学性,理论上的创见也不突出,但是,他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研究的思路,导致了现代西方美学研究重心从美的本质(审美客体)向审美经验(审美主体)的转移,也促使各种形形色色的审美心理学派别、思潮的不断体现。费然纳被人誉为“现代西方美学之父”,把他的美学称为“美学上第二新纪元”。

15、简述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

答: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与美学的联系也十分密切。二者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人类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这与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就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凭借唯物辩证法,可以科学地揭开美和艺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2)强调客观,尊重现实。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强调对于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重。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美学,就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来研究审美活动的规律。这也就可以使美学研究避免许多理论上的错误。3)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美学研究不能割断历史,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点就能科学地揭示美学发展的轨迹。

16、简述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答:美学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美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1)多样性。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与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美学的研究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这可以有哲学方法、文艺学方法、伦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各种研究方法都可以抓住一个侧面,来研究美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2)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有关。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只有与人生价值相联系,把具体的审美现象与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联系起来研究,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历史的和现实的审美现象。3)多层次性。美学研究可有多种方法,而多种方法间又可有不同层次。A有最基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之别。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对各种具体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各种具体方法之间也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各种具体方法在应用中也不能等量齐观,它又可有层次上的区别。

17、美学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的基本原则。

答:美学研究中可采用各种具体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中,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审美活动的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的审美现象,从运动变化中,从审美现象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实质。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的审美观念同样也在历史地运动着变化着。因此,美学研究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本质。但是,审美活动又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存在,因此,美学研究又要珍视现实贯穿逻辑的方法,也就是要抓住具体的审美现象,深入探究它的奥秘,把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美学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又要从人类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实际出发,详细占有大量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切莫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使美学成为空中楼阁。

1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这三个部分是统一在一起的,是不能机械分割的整体。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3)美学中的许多问题,诸如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等等,这些理论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有紧密的联系。即使某些问题只侧重哲学中的某一部分,但也不能与其他部分分割。4)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关审美欣赏理论中,不难看到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了其不可动摇的基石。在其他一系列美学问题的论述中,我们都可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基石的作用。

19、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怎样?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作过详尽的论述。他们论述了异化劳动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马克思说:“(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这说明异化劳动具有两重性,既创造了美,又制造了丑。此外,马克思又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恩格斯也说:“这种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除吃饭和睡觉所必须的时间以外的一切时间,使他没有一点空闲去呼吸新鲜空气或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更不用说精神活动了,这种工作怎么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这就是说,劳动虽然创造了美,但这美却与劳动者无缘,因为过度的操劳和贫困的生活,使他们丧失了自由,从而也丧失了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

四、论述题(其中有黑体字者,可以做简答题)

1、什么是美学?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与人文学科中的其他学科,如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美学只与人类有关,因为只有人才会审美,动物是与美无缘的。因此,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与人无关。3)美学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美学要研究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问题都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a只有人的价值的实现,客观世界才能有美,也只有人的价值的不断肯定,才能促进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大。比如,在远古时代,自然之所以不是人的审美对象,就因为人类还不能充分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大自然对人还是恐怖的,故也无美可言。只有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才与人亲近起来,也才有美。后来,随着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人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大,美也越来越丰富,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到了魏晋以后,山水花鸟画也盛行起来,如果离开了人的价值,自然界也无所谓美,更谈不到美的发展。b美之所以有价值,也就在于它对人生有意义。从人的物质生活来看,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物质消费,都离不开美。从物质生产方面来看,凡是真正懂行的企业领导,他们在生产中,既会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会注意产品的审美功能。许多企业家都自觉地把美学引进了企业。纷纷成立工业美学公司、企业美学、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等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从物质消费方面来看,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消费要求,在现代社会,这种审美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衣服不仅要能保暖,而且还要讲究款式的美观。饮食不仅要能吃饱,还要“色香味”俱全。再从精神生活来看,人也要有精神上的满足。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美依赖于人生,人生也需要美。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完善的标志,没有美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的生活,不会审美的人是不完善的人。因此,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经历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学科的形成这样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在类人猿的进化中,用自己解放了的双手,对石块加以砍削凿磨,制成了第一把石刀,这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类社会的开始。当初,人类加工石刀,是为了好用,这是一种实用意识。后来,当他们觉得这种或方或圆或对称的几何形状不仅好用,而且好看,于是产生了惊奇感、喜悦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再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意识也得到发展,人们不但美化工具、美化生活用具,甚至进一步出现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总之,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从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使审美意识更趋深刻和细致,为美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不过审美意识还不是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只是对审美现象的一种感性直观,而美学思想则是对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必须具备两大特点:a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必须具有语言文字的形成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B美学思想必须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很显然,美学思想的形成还是文明时

代的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许多理论典籍中都记载着思想家对审美问题的自觉思考。如伍举的无害为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庄子的虚静说等等。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也是如此。自此以后,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学思想显得非常丰富、深刻。3)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思想毕竟还是一种零散的观点,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还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学科的建立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要有代表性的美学专著,b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出版了,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美学专著,书中也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诞生了。后经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努力,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使美学又出现了新的局面。现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发显露出其勃勃生机。

3、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理论依据是: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研究必须以它为出发点。a人的生活总要与现实发生一定的关系,否则人就无法生存。b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就构成了人与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可分两大类:物质关系.如满足人吃喝住穿需要的实用关系,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精神关系。如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C不仅不同对象可与人发生不同的关系,即使同一对象也可与人发生多种关系。如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可以保暖,这是实用关系。对衣服的质料和制作进行研究,这是认识关系;从色彩、款式是否好看,这是审美关系.d审美关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它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审美关系由主客体两方面组成,因此,美学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究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审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即美感的形成过程、美感的性质和特点等等,还要研究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美与美感、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工艺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产品。2)美学必须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是因为:a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有利于我们为美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B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3)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众多的研究对象中,必须有主次之分,这个主要对象应该是艺术,只有抓住了艺术,才能进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等问题。因为: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B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为,它最能代表审美的特点。C艺术是高级形态的美,抓住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答: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所创立的美学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我们顺理成章地领悟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此外,马克思还对美感的起源和发展都作了很好的论述。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不是任意的活动,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活动。在《手稿》一书中,他对比了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内涵,这就是人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人正是在劳动中运用这样的规律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这一美的规律,既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人类的审美创造作了深刻的理论概括。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批判了异化劳动的严重弊病,又指出了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他们认为异化劳动既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异化劳动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首先强调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存在着依赖关系;但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又比较远,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介,并不像政治、法律制度那么直接。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5)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真实性、典型性、还有悲剧、喜剧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

5、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论断?

答: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它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揭开了美产生的奥秘。2)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有的。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以有许多具体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产生的终极原因也只能是劳动。对于“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我们应该作许多方面的理解。1)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器官。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感觉既有动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美感也当如此。正是由于劳动,人脑才能有别于猿脑,才能有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恩格斯所说的能够从事绘画、雕刻和拉小提琴的手。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个世界历史,其核心就是劳动的历史。2)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需要。原始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审美需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他们最迫切的是维护自己生存的物质需要。后来通过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不仅有了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于是美感也就产生了,他们不仅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且还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欣赏世界,不断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审美关系。3)劳动创造了美的对象。有了审美器官和审美需要,于是原始人就会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如从审美角度把劳动工具制造得更加符合形式美的要求;从野兽身上取来爪、牙、骨等作为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他们还在实践中创造诗、歌、舞等艺术作品。此外,也正是由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驽驭自然的能力,使原先陌生的、恐怖的自然变得亲近起来,从而渐渐成为美的对象。总之,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美。

6、如何理解马克思对“美的规律”的论述?

答: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对“美的规律”说过这样一段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2)这段话马克思的本意是要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生产劳动的界线,但由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论断,因此,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马克思认为,动物的活动,都是按照本能来进行的,人的劳动却是按照两个“尺度”来进行的,因此,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4)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这就涉及到对两个“尺度”的理解。对此,美学界存在很大分歧,但较多的人认为,所谓“物种的尺度”,是指客观的尺度,即人自身的目的性。人的生产劳动就是按照这种合规律性(即真)与合目的性(即善)相统一的尺度来进行的,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如造房子,既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施工程序,又要考虑房子的使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座美的房子。5)如果人的劳动违背了这两个“尺度”,造出来的产品就是废品、次品,就是丑,正因为人具有能够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性和自身主观目的性从事创造的本质力量,并把这种本质力量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中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从而产生了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基本涵义。

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答:与以往的美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鲜明的特点: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恩格斯在论述从猿到人的过程中也强调了生产劳动对艺术起源的作用。他们一致指出了生产劳动对发展包括美感在内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影响。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美和艺术,也没有人的美感。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本源上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现实表现上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强调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强调从人的本质出发来探讨美的本质,这样就为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3)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能通过改造自然使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从而确证和显示自己作为人的特殊本质。人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又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合的结果。4)在美学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娴熟地运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处

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不论是对美、艺术和美感,还是对悲剧和喜剧以及各种艺术思潮,都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论述,从而使他们的美学观点把历史和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8、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这是马克思从本源上对人的本质所作的重要论述。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会从事活动,但人的活动要超越动物。所谓自由,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所谓自觉,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意思。这就是说,人的活动既能按照客观规律,又能按照自身目的。这种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相统一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如果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显示自己聪明、智慧、才能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转化成一种光辉的生动形象,这就是美。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的本质来抓住美的本质。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既不自由也不自觉,完全是一种本能活动,因此,美也与动物无缘。

第二章美论

一、单选

1、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

2、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他是西方美学中最早把美和美的东西加以区别的。

3、参与跟柏拉图对话的有道德家苏格拉底和功利主义者希庇阿斯。

4、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基本看法是美在于形式,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5、《诗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6、提出“曲线比起直线美,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7、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的人是达?芬奇

8、提出“自下而上”实验美学研究方法的人是费希纳

9、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人是柏拉图。“理念说”是一种万古如斯、永恒不变的理念。

10、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11、黑格尔对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学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12、柏拉图和黑格尔都是“理念说“的代表,他们对理念的看法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静止的,黑格尔认为是发展的

13、黑格尔对认为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14、把美的本质和源泉看做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的人是弗洛伊德。

1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的领域。

16、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过这样的话“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17、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和快感的美学家是康德。

18、康德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在于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观世界。

19、休谟等经验派美学家对美的看法是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美感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经验。

20、桑塔耶那说:“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21、集体无意识说的倡导者是荣格

22、“美在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2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这一命题出发,进一步强调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24、“美丽地描绘一幅面孔”与“一幅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艺术美与自然美

25、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其最大的长处是把美视为非常现实、可亲的现象

26、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种美论的基本观点是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27、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这种美论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客观的

28、苏东坡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美是主

客观的统一论者最爱引用的例证。

29、认为“美是客观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种美论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0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个客观与人的劳动实践分不开。马克思的这一转移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

31、美与人的关系是美是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

32、“移情说”认为美是主观感情的外射。在说明“蜡炬有心也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移情”

33、有人认为,“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之所以格外壮观、格外美,其原因在于距离

34、“美在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布洛。错误在于没有从美本身的性质上来探究美。

35、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没选杜甫,对此类现象最惯用的解释是时间距离

3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美在距离”。

37、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这是因为欣赏者没有处在自由的精神状态

38、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39、鲍桑葵曾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说有哪一个美的定义是否得到举世公认”,这种说法符合实际,指出美的难解性。

40、马克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41、《新美学》一书的作者是蔡仪。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42、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是李泽厚。

43、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的代表人物是朱光潜。他认为“物”与“物的形象”不同,主要是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44、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学美学流派。

45、美的本质研究就是应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46、马克思提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47、“美可以在人类社会以前存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48、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的内涵是有了人,世界才有美。

二、多选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美学家有:a毕达哥拉斯b西塞罗c托马斯?阿奎那

2、形式美的规律有A均衡与对称B黄金分割C秩序与比例D和谐E多样统一

3、《最后的晚餐》的美,决不仅仅在于作为形式因素的光线,而在于a人物的心境b画面的主题

4、美与实用功利的关系是:a美是非实用的b美是有用的c美与实用功利是有关系的

5、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美学家有休谟、马歇尔、康德

6、从无意识的角度去探讨美的美学家有弗洛伊德和荣格

7、狄德罗从“美在关系”的论断出发,把美分为: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外在于我的美。“外在于我的美”狄德罗又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8、“美在愉快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下述偏颇:A美可以是愉快的,愉快却不一定美B要花大力气来说明美感不同于快感C容易把美学研究引向庸俗化

9、我国当代美学大讨论中,对美的本质的看法有以下几种观点: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0、在我国主张美是主观说的美学家有高尔太和吕荧

11、认为美是无法定义的美学家有:a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大画家A?丢勒b十八世纪的A?阿里生、c托马斯?理德d英国美学家维特根斯坦

12、西方某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a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重大变化;b

国际文化交流促使美和艺术的多样化、复杂化。

13、“美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一观念,包括以下内容:a美由多方面的契机所形成、b美存在于主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d美是许多规定的综合e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14、审美人生观包括下述几个方面a人生意识b人生的反思与反悔c人生的价值

15、从心意状态探求美的代表性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有如下偏颇a容易混淆美与美感的区别。b失去衡量美的客观标准。

16、“移情说”的片面性有:a过分强调情感不及其余;b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C忽视外物本身某种性质和形式因素。

17、“美在于形式”的观点其片面性有:a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b没有考虑同样的形式也可构成丑;c没有考虑徒有形式而无内容就不美。

18、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三个方面。

19、人的本质力量由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组成,后者可包括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

20、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作为主体要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b作为客体要具有审美的属性;c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

21、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因为:A美是对人而言的,对动物没有美B美是人创造的,孤立的自然无所谓美C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D美对社会人生有重要作用

22、所谓人是“世界的美”,其基本含义有:A有了人,世界才有美B世界的美是人创造的C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23、“美是自由的形象”,这种自由的内涵是自由的理想、自由的规律、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24、美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心理意识层四层面。

25、美的创造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主客体相交融的活动、社会历史的活动

26、美的各个层面的作用表现如下:A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B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C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E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心理特征三名词解释

1|、《大希庇阿斯篇》: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一篇对话,也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向希庇阿斯提出了一个“美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未能对“美是什么”这个命题提出满意的答案,但他却提出了“美本身”这样一个重要命题,使我们认识到美和美的东西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对美下的一个定义。认为美是理念,理念要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个在形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

3、美在关系说:这是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他把关系当作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这关系包括事物本身的关系、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事物与人的关系。关系是客观的,美也是客观的。

4、美是生活说:这是由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美学命题。他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5、美的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黑格尔等。

6、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代表人物有立普斯等。

7、距离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有影响的美的本质理论之一,英国的布洛最早当成一种美论提出来。它要求物与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四、简答题

1、简述美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答:1)美的东西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美是

从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一件东西当它与人处在这一特定关系时,它是美的;当它处在另一种关系时,可能变成另一种美或甚至不美了。美却是永恒的,不变的。3)美的东西不仅漫无边际,而且还会自相矛盾。同一件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美却是固定的、绝对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不能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简评“美是形式”说。

答:提出“美是形式”或“美在于形式”的美学家,主要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及阿奎那、达?芬奇、荷加斯、费希纳等人。我们认为,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是一条历久不衰的求解路径,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但是这一求解路径还有许多片面性。1)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来论述美的本质。要知道美固然离不开物,但更离不开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生价值的显示。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孤立的自然形式不论是曲直方圆都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固然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并不一定是美的,因为形式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与人生价值有关。3)认为美在事物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一定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总之,事物的客观物质属性是美的构成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客观物质属性中来探求美,或是直接把美看作是事物的感性形式,那是片面的。

3、简述美是“理念说”在西方的发展。

答: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就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所以,它不属于主观范畴,而是客观范畴,理念说就是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来探求美的代表。1)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说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和《会饮篇》中明确把“美本身”说成是“美的理念”。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其原因就在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本源。他认为这种美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2)罗马时代哲学家普罗提诺继承了这种理念说,认为“世界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这个“理型”也即理念。但他又把这理念解释为神,认为世间的事物“由于分享了来自于神那里的理性,而成为美的了。”这样就使理念说更富有神秘色彩,从而成了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美学的思想源头。3)到了黑格尔那里,理念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也认为美是来自于理念,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由于理念是真的,因此美也是真的。由于美必须是“感性显现”,因此,它必须具有放光辉的感性形式。由于理念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因此,美也是发展的、变化的。这些都是他远远超越柏拉图的地方,但他也与柏拉图一样,认为美不是来自于生活,而是来自于理念,因此,也就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4、如何理解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答:这是黑格尔对美下的一个定义。他的理念与柏拉图的理念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理念先于现实世界,是世界万物的源,也是美的源,但他的理论却又要高于柏拉图。他说:“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说得更严格一点,美与真却早有分别的……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对美所作的一段很重要的论述。尽管他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头足倒立的,说得也有点神秘莫测,但他对美所下的定义及阐述却有其可贵的长处。1)他认为美或艺术不只是一种形式,而且也是有内容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个内容就是理念,或意蕴、心灵,所谓显现就是现外形、放光辉的意思。当理念通过具体的、放光辉的形式表现出来时,这个理念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2)他认为美或艺术不只是感性的、形象的,而且也是理性的,是理性、感性的统一。因为美或艺术与哲学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所不同的是,哲学中的理念是通过抽象的概念来表达的,美或艺术中的理念,却要显现为具体的、动人的感性形式,因此,它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3)他还根据这一定义,认为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并通过心灵的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观照自己、实现自己。对待黑格尔的美学,应该扬弃其唯心主义外壳,吸收其合理的内核。

5、简述“主观心意说”。

答:一些美学家从主观心意方面来探讨美的本质,认为美既不在于客观事物,也不在于客观精神,而在于主观

心意。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美在愉快说”又可以分经验派和快乐派等。“经验派”的基本特点是重视感觉经验,认为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惟一源泉。他们把美的根源也归结为感觉经验,认为外部世界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如果是愉快的经验那就是美的,反之,如果这种经验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经验,那就是不美的,或者是丑的。美丑的根源不在于对象,而在于主观经验。这就完全抹煞了对象本身的审美属性,“快乐派”所强调的是快乐,美国的马歇尔认为“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者真正的快乐”。桑塔耶纳也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这就把美完全看成是一种“主观的特性”。“美在无意识的欲望”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他认为美的本质和起源都在于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是人的欲望在审美中得到满足的反应,没有这种欲望的满足,也就没有美。总之,“主观心意说”使美的本质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联系,这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把美看成是见仁见智的东西,完全否认了衡量美的客观标准。

6、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说”?

答:“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核心,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美的本质和根源就是人的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人的美感也就是欲望在想象中所得到的满足感。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从而补偿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性的满足。我们认为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揭开了无意识这个领域的面纱,深入到人类心理结构的最深处,这是他的功绩。但是他片面地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却不能不说是他的局限。1)他用性欲和本能冲动来解释美和一切艺术作品,不完全符合事实。不要说许多作品根本与性无关,就是像《俄狄浦斯王》这样的悲剧,也不能完全归结为“恋母情结”。2)抬高了无意识的地位。人是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的很多活动包括艺术创造活动,虽然也有一定无意识的参与,但从根本上说却是有意识的。他把艺术和美以及一切创造活动都置于无意,是片面的。3)他虽然也说要发展人的理性生活,但他如此宣扬性本能冲动,这在客观上会给生活带来性自由的恶果。

7、如何理解从审美实践活动求解美?

答: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求解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美不是主观随心所欲的东西,它是客观的,但是这个客观也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的物,而是与人的劳动实践分不开的,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理解的客观。1)这个“客观”是由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所创造和形成起来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样,探讨美的本质的逻辑起点就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是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2)马克思主义还发现,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也创造了人的价值。正是由于人在劳动中能够创造性地把人的本质力量转移到客观世界中去,使客观世界成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对象,从而使对象有了美。3)马克思还发现人不仅是自然的人和个性的人,而且还是社会化了的人,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这种社会化了的人,不是分裂的人、片面的人,而是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它包含以下五个要点:a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b感性和理性的统一;c个性和社会规范的统一;d符合人类本能欲望的需要;e适合社会价值规范的要求。美离不开这种社会化的、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想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总之,社会化了的人类审美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美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正是在这个基点上,马克思对美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命题的论述。

8、简析“美是完满说”。

答:“美是完满说”在历史上不少美学家都有过类似的主张,但内容差异却很大。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最完满的美,但这是理念的完满。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和17世纪德国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主张美是完满,但这种完满却来自于神和上帝。鲍姆嘉登认为“完善就是美”,他指的却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看上去似乎是反对完满说的,其实他反对的只是美与概念的联系,他自己所说的“神美规范”实际上是完满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歌德也非常强调完满,他所指的完满是自然发展的完满,特征和性格的完满。任何事物,符合了自然的目的,健康地发展,这时就是美的。前面几位美学家所指的完满,都是要求美的形象必须符合预定的要领和目的,所以是唯心主义的,歌德主张的却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完满,这是唯物主义的。

9、简评“美在愉快说”。

答: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1)美总是与愉快联系在一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2)由于愉快是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有人就着重于探讨内心的反应和人的美感体验,这样就有利于补救把美视为纯粹物

质属性所带来的局限性。3)从欣赏角度来说,审美的快感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欣赏悲剧时,人们也会一面流泪,一面获得审美的满足。此说也有不少弊端。1)美可以是愉快的,但愉快却不一定美,如某种生理快感。2)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常常要花很大的精力来说明美感不等于快感。3)把美感看成是愉快,容易把美学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把对美的追求当成庸俗享乐的追求。我们说美虽然使人愉快,但仅仅是愉快还是不能说明美。我们应当追问:为什么美能给我们带来愉快?什么样的愉快才是美的?

10、如何看待“移情说”?

答:“移情说”是现代西方美学中代表性的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情感,因而使人感到美。这种美论强调感情的外射。经过这一外射,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达到物我同一,从而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共鸣。此类移情现象,在生活中、自然中、艺术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一理论抓住了移情现象,强调情感,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也有片面性:1)过分强调情感,因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移情论者只抓住情感,而抹煞其他,如认识力量、意志力量等。2)人的本质的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客体的统一、想象力与理解力的统一、理智与感情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然后得到实现。移情论者抹煞了实践活动,把人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化为静态的观赏关系,这是不对的。3)只强调了情而忽视了物,忽视了对象一定的性质和形式结构,这也不对,为何垃圾不能产生美感,显然与对象的物质有关。4)感情有高尚与卑贱、美与丑、时代、阶级之分,并非一切感情都可移向外物,化为美的形象。移情论者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关系。

11、如何看待“距离说”?

答:此说强调人在审美时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美也就在距离中产生。“距离说”由英国学者爱德华?布洛于1912年在《心理距离》一书中提出。他以海雾为例,认为人在海上航行时,看到乳白色的海雾迷迷茫茫,影影绰绰,就觉得很美,但若想到海雾会影响航程,甚至出现海难事故,于是美就消失了。因此,他主张人在欣赏时,必须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让距离消失,要若即若离,适可而止才行。美在距离的说法,从欣赏和创作的实践来看,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艺术虽然离不开生活,也毕竟不是生活,但“距离说”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来探求美,而是把美的产生归结为距离,似乎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纯粹是一种欣赏者的态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这就不是要我们和生活保持距离,而是相反地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聪明、智慧和才能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显示出来。愈深入生活愈是能按照我们的目的和愿望来改造现实,把现实塑造成我们所希望的形象,这时就愈美。可见“距离说”只看到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它并没有抓住美的本质。

12、简评“时间距离说”。

答:此说由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文艺欣赏中必须与作品保持一定的“时间距离”,否则,由于时间太近,利害的联系太密切,就很难对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如果阅读隔代作品,由于时间的拉开,这样一方面就能不断消除遮蔽本文真正意义的错误源泉,从而使真正意义透滤出来,同时又不断拓展欣赏者的视野,使得新的理解源泉源源出现,从而揭出新的意义。因此,时间距离在审美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个讲法虽有一定意义,比如,很多伟大作家的作品往往要到死后,才能得到时代的承认,但也不能代表全部历史事实,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即使在活着的时候,大多还是得到了承认。因此,此说不能成为普遍真理。

13、简述我国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展开过几次大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美是主观说。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吕荧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太说:“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他们都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的美与丑,都是由人决定的。这种观点受到较多人的批评,认为他们否认了美的客观性,颠倒了美与美感的关系。2)美是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认为美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一种客观存在,“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影响美。至于社会事物的美,“未必是不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也未必是超时代、民族、阶级的”自然美,与社会无关,人类社会出现以前也就有了,只是没有人欣赏罢了。不少人肯定了

客观论者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但也对他们所认为的美不受社会制约的观点提出批评。3)美是主客观统一说。这是解放后朱光潜所坚持的观点。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物质”。这种“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的“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美是艺术的特性,因此,自然美也“是一种雏形的起始阶段的艺术美”。正因为他用艺术来解释美,那么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美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美不是第一性的,而是第二性的”。有人批评他否认生活中的美,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也有人批评他不该把自然美等同于艺术美。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它可以离开欣赏者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美是社会的,它离不开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因此,他所说的客观性,是指物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性。他说的社会性,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的、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正因为美离不开人类社会,所以他认为人类社会出现前自然界没有美,正因为美是客观的,任何个人面对着美也不能任意改变它、否定它。自然之所以美,关键在于“自然的人化”,李泽厚的观点,得到美学界较多人的支持,却也遭到其他学派的批评。

14、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

答: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一种否定美的普遍性或绝对性的相对主义学说,如我国先秦时代的老庄,古希腊时代的智者派等。文艺复兴后,在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股否定美的可认识性和可定义性思潮,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丢勒、18世纪的A?阿里生和托马斯。理德等,他们都认为对美下定义是不可能的。在现当代的西方美学界,何以会出现这种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倾向呢?原因有二: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反传统倾向,如盥洗器具、尿斗、破布都可成为艺术展品,这种艺术的怪异化,使原先对美和艺术的观念出现了极大的反差。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15、为什么说美是可以下定义的?

答:我们认为,美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下定义的。1)从需要上来看。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既需要语义化的阐述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惟有如此,才能让美这盏人类的心灵之灯永放异彩。尤其在今天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要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而美正是人性高贵一面的表现,因此,对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2)从可能上来看。对末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和人的精神活动本质,千百年来,人类正是凭着对人生真理的憧憬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不断走向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因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美的本质问题是可以探讨的。

16、为什么说美的观念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答:1)社会生活中的美,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界的美,也会随着自然条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审美对象,也将会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的不同而着上了人的品格,从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性质与样式,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2)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自己的人格力量、道德精神或心灵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使审美对象贯着人的品质,着上人的气息,从而使对象成为有生命感的东西。这样,美就不像以往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它是某种物质的属性,或是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的属性。3)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A必须有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B每个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的不同,才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美。4)美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而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5)因此,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的核心内涵就是: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和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交作用下,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探讨美的本质时,我们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探险究美的形成和创造。

17、何谓“人生相”与“创造相”?

答:人生相与创造相的共同点:都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立足点或方位。人生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人生立足点,是指人从人生的相位出发提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生相有三个要点:1)

人生的意识;2)人生的反思与反悔;3)人生的价值。创造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二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创造性立足点,是指从人生境遇出发,寻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开。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蕴含着对传统的顺应,又蕴含着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恰恰是让人生和美的问题的求解走向未来的一种象征。

18、如何理解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解决美的问题的巨大合理性?

答:1)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上,艺术、美与与人生之间有着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联,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理论视角,而这种理论视角首先就深埋于某种审美人生观之中。“人生”应该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既然美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那么,我们自然还应探寻“美”在人生的各种条件和情境下得以形成的作用力。由于宇宙人生处在不断的创造之中,美也处在不断的创造之中,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美得以形成的作用力归结为“创造”。在求解美的问题时,除了驻守于为根本的“人生相”外,还应深入到它的第二相,即“创造相”。2)由于人对现实的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审美关系的特点则在于人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现时又是自由的、事情的关系,这样,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处于审美关系中的美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能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境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性力量。3)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是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的。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创造本质,几乎已成人们的共识。4)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的事件,它本身既蕴含着对传统的顺应,又蕴含着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的批判,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于不断的创造之中,于是,人生和美才不会流于供于作理性把玩的“对象性”东西,因为人生和美本身就是有待于创造的东西。

19、简述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答:所谓审美人生观,可有三方面内容:1)人生的意识。具有自觉意识,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人不只是生存着,生活着,而且还创造着,欣赏着,不仅有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还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一句话,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美的生活,也是处处与美结伴的生活。2)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在立足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从而达到对生活的超越,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美的生活。3)人生的价值。思考人生问题,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因为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人们只有诚实地为人类的幸福去工作,才能在现实的人生中提升的本质力量,才能真正创造和欣赏现实人生中的美。总之,所谓审美人生观,就是有意识地去思考、追求、创造美的人生,并以此视为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

20、人的本质属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1)人本身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他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因此,在人的本质属性中含有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2)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不在于他有自然的物质性和动物性,而在于他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仅是动物的,还是社会的。这样,精神性和社会性就成了人的本质属性。惟其如此,人的自然性和动物性,只要是属于人的,也就具有了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品质。3)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因此,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人的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就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正因如此,作为审美关系主体的人才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多层面的结构、发生多方面变化的动态系统。

21、为什么在美的本质界定上呈现出集合化的特征?(关于美的本质四个命题的内在关系)

答:由于我们把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审美关系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发生了美学上的关系,这样,在美的本质界定上,我们自然就着眼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方面及其内在关系。“人是…世界的美?”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两个命题,主要侧重于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立论;“美是自由的形象”的命题则侧重于从审美客体方面来立论;“美在创造中”的命题则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来把握审美主体与审美

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我们不是以某种单一性的论断来界定美的本质,而是以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集或命题群来涵盖美的本质,从而在美的本质界定上呈现出集合化的特征。

五、论述题

1、评“美在关系说”的贡献与不足。

答:美在关系的说法,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论述中就有所涉及,后来,苏格拉底、贺拉斯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们也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但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并对此作系统论述的则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他认为,在我们称之为美的一切物体中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品质”,这个“品质”是“关系”。他说:“是这样一个品质,美因它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然而只有关系这个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他又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因而也就有三种不同的美:一是事物内部结构关系所产生的美——“真正的美”;二是此事物和它事物的关系所产生的美——“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所产生的美——“关系到我的美”。何以有了“关系”就会有美呢?狄德罗又以“让他死”这句台词来对此加以论证。“让他死”本是一句普通的话,当它单独出现时是看不出什么倾向的,可是,由于“关系”的不同,当这句台词分别出现在高乃依的悲剧《贺拉斯》和莫里哀的喜剧《司卡班的诡计》中时,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就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前者是崇高的美,后者却是卑鄙的丑了。“美在关系说”贡献:突破了以往孤立地来论证美的弊端,而是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来理解美,由于“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不同;不足:他所谓的“关系”,毕竟还比较笼统、抽象,未能作充分的阐述。特别是他还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来来探讨这种关系是怎样发生和变化的。

2、如何理解“美是生活说”?

答:这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他不同意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说法。针对美是理念的说法,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命题,并说:“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现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从虚无缥缈的理念天国拉到了我们所处的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这样,美不仅不再那么神秘,而且把它视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爱的现象,这是一大功绩。同时,这也可以使人更好地去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特别还可以提醒艺术家们更好地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保持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他的理论虽然是唯物的,却不够辩证。1)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我们只能说美在生活中,却不能笼统地说“美是生活”。2)他一方面说,凡是显示出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又说只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都是美的,那么,究竟以哪一个为准呢?如果已经显示出生活,可又不是我们理解的生活,这究竟美不美呢?如果说不美,就违背了前一条,反之,则又违背了后一条。显然他的说法是矛盾的。3)他特别强调把人的喜欢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这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的健康、愉快之类原因,这样,就容易滑到唯心主义的庸俗生理学的观点。4)他强调生活美,却又轻视艺术美,不能处理好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之,此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3、如何理解人是“世界的美”?

答:这本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颂扬人的价值的一句台词,原译为人是“宇宙的精华”,现直译为人是“世界的美”。此说引用到美学研究中可作为以下的理解:1)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有了人及人类社会才有美。2)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到人的本质问题。人是有意识的,能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其中包括审美关系,这是一种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的利害要求,而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的审美关系之中。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保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3)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人,作为人的活动也不是一种个人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之中,人才能创造美的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4、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答:1)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故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这样,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

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能动地创造世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因此,“对象化”就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2)对象化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的(如各种科学著作),也可以是感性的、形象的。只有当人在感性活动中,把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本质力量在具体的对象中显现出来,使对象具有动人的光彩,这个对象才是美的。比如演员演戏,人的服饰打扮,布置房间,建造大厦等都是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也都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说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居室的美、大厦的美,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a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b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C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5、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答:1)凡美都是形象的,但形象也不一定都美,因为美除了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谐感以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也应当是自由的形象。2)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3)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只有当主体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经过自由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新内容转化成一种自由的形式,才能使形象活起来。总之,美的理想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却离不开自由,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7、如何理解“美在创造中”?

答:1)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永远处在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所谓创造,总是离不开“出新”。一个人的创造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新鲜感。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要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的感觉,层出不穷地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义和意蕴。2)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的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美的创造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系牢和各种因素,因此每一次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3)我们说,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于:a从美的形式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和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一旦各种主客观因素融合在一起,美就突然被你感受到了。4)生活是发展的,人的本质力量也在不断丰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也自然永远处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之中。只要你做一个审美的有心人,只要你对自然界、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保持新鲜的感觉,都会层出不穷地让你感受到你原先没有感受到的新的美。

8、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中山陵和夏夜星空的美。

答:美不是某种单一的实体,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因此,我们必须多层次、多侧面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A先以中山陵为例。人们来到南京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这种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中山陵是一个完整的、气势恢弘的形象,它的美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它离不开紫金山的苍翠背景和头顶的蓝天白云,离不开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设计者的匠心,还有孙中山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地位、观察者的心灵和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这种内外因素共同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中山陵美的形象。我们可据此推论,天安门广场和万里长城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B再来看看夏夜星空的美。这是一种自然界的美,它的构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1)要有光彩熠熠的满天星斗,这是美的客观物质基础。2)要有文化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关星空的神话传说,这能使星空的美更有神奇色彩。3)观赏者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这能让他更好地品味出夜景特定的韵味和美。4)观赏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影响下的特定情绪,也会在欣赏时感受到特定的人生意味。显然,夏夜星空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层层积累,到了条件具备时,这种美才会突然地被创造出来。据此类推,自然界大山名川、太阳雷电的美,也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9、在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上,为何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

答:从现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从那股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思潮的积极面来看,如今我们再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化的原则,给美下某种单一性的定义,其困难重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实现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具体化,我们一定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以由几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来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这样,在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上,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要着眼于主体与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对下列子命题的表述,来从每个角度对美的本质作系统的界说。“人是世界的美”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两个命题,主要是侧重于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立论的。强调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是人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此,美不在自然而在于人,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美是自由的形象”这一命题,则是侧重于审美客体方面来立论的。强调美都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力量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美在创造中”的命题,则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中来把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强调美处在不为的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中。

10、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次?

答:我们必须从多层次的角度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这些层次主要有:1)自然物质层。

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客观物质的属性,但又离不开物质属性。梅花的美离不开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香味等;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材料所组成的实体;文学离不开语言。审美的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美也就无法存在。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觉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的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为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把原先分散的水、月、花等自然现象,经过作者的感受和知觉,不仅把它们连为一体,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情思,从而转化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形象。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受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因为生活中的人不仅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但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统,而且还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也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

4)心理意识层。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美的多层次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第三章美感论

一、单选题

1、美感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是人对美的主观感受。

2、人的美感不同于动物的快感,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美感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

3、审美感主体指的是从事审美活动的人

5、从动物的快感发展到人类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6、生产劳动之所以在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

7、从主观方面看,美感存在的前提是人的审美能力

8、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既要靠先天的禀赋,更要后天的努力

9、你喜欢画鱼的画,他喜欢画花的画,这属于个人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10、林黛玉非常珍惜贾宝玉赠送的手帕,这是出于一种审美态度

11、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以会具有更多的共同性,缺乏鲜明的个性,其根本原因是生活具有更多共性,缺乏鲜明个性

12、人与动物相比,在感觉能力上不一定超过动物

13、黑格尔认为,在人的众多感觉中只有视觉、听觉才能审美,这是因为美感不直接涉及功利和欲念

14、夏夫兹博里等人认为,人除了眼、耳、鼻等感官外,心中还用另外感官去感受美,这就是内在感官

15、从无意识中的生理本能角度来研究美感的学者是弗洛伊德

16、美感的生理基础是感觉

17、在审美活动中,人对美的感受是具有主导意向

18、在美与美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的是对象的形式因素

1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类现象美学家们的理论解释是移情

20、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21、陶渊明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话对美感的性质可作这样的理解美感是可以言传而又难以言传的

22、美感活动的起点是感受

23、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从客观转到了主观

24、当你听到“草儿呀青青溪水长,风吹呀草低见牛羊”的歌声时,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草地、羊群的画面,这种审美功能属于想象

25、想象得之在瞬间,它与体验和修养都息息相关

26、联想的基础是记忆

27、接近联想主要是指事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

28、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今日荒凉、冷落的乌衣巷,联想到昔日王、谢旺族的繁华,此种联想属于对比联想

29、龙华烈士遗诗云:“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此种联想属于相似联想

30、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种联想属对比联想

31、通感是指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

32、欣赏音乐或绘画时,人们往往会用“绘声绘色”一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此种心理现象属于通感

33、通感在美感中是一种辅助心理功能

34、钱钟书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理解

35、美感的产生都是源于直接经验

36、面对一朵鲜花,我们感到了它的色彩、形态、香味、却不知它的性质和名称,这种心理形式属于直觉

37、岑参诗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可以说明直觉的突然性

38、同样的服装和首饰,穿戴在甲身上很美,穿戴在乙身上却不美了,这说明美离不开整体

3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鸟给人引起的审美感受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40、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的心理意识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自觉的

第三章美感论

1、美与美感的主要区别是a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b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感是人对本质力量的观照

2、原始人美感的特点有A模仿动物B超越动物C模糊性和朦胧性

3、美感的历史起源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是A在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过程中产生B审美实践在于追求精神满足C随着社会实践的扩大、发展而扩大、发展

4、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是A以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B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C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D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5、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可有认知态度、审美态度、实用态度

6、提出“内在感官”(即第六感官)的人有夏夫兹博里、哈奇生

7、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仍然符合一般感觉的基本特点,这就是A要有客观美的刺激和主观对美的反应B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C人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主导意向

8、美感与快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美感是心理的,快感是生理的b美感是社会的,快感是官能的

面试必看 说课前的准备说课稿

说课前的准备 我市在05 年下半年进行了四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分十项技能笔试和说课两种形式。 其中说课占很大比重。通过这项活动,检阅了教师队伍,发现一些学科骨干,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但从说课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说课内容不清、理论功底浅薄、依据说得不充分等等。究其原因,有教师自身能力差的一面,更主要的是说课前准备不充分。那么,说课前应做哪些准备呢?归纳起来应做好知识准备、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心理准备。 一知识准备 知识是基础,没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要想说好课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课前首先要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的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教学大纲、教材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 1 、熟悉大纲,学科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教材是根据大纲编写的,这一点说课教师往往忽略。说课前,教师一定要熟悉教学大纲,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尤其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离开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说课就会迷失方向。例如,对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的能力的要求,初一年级就不能要求学生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过程与历史人物活动,这是对初二学生的要求。初一学生只要求初步学会复述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内容。 2 、钻研教材,熟悉所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承接性和延续性,对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掌握本课在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难点。 3 、涉猎边缘学科的知识,扩展知识视野,使之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在本学科这个天地里游刃有余,使说课具有深度和广度。 二理论准备 说课的理论因素很浓,教师商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说不好课的。说课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否则说课就没有高度,就是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说课前要针对教学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有关理论。明确教育规律,掌握所教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说本节课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的素质,为说课打下理论基础。 三、技术准备 1 、明确说课的内容和要求 要想说好课,首先明确说课要说什么。关于说课的内容,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框框”,通常包括说教学目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这四项内容,其中说教学方法里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不但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等),使用听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掌握说课的技巧 ①加强说的功夫 说课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目的,但却得用语言表述。要动口,就要加强说的训练,要有说的功夫。要注重语气、语量、语调、语速、语感;要进入角色,脱稿说课不能用背育的语调,要用“说”或者“讲”的语气,设计意图则用说明性语气,二者要有区别;要注意教师

10月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11)

10月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11) 5.1.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5.2.意象的结构是什么? 5.3.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5.4.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5.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5.6.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5.1.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答:(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4)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5.2.意象的结构是什么?答: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

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5.3.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答: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5.4.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意象的主要特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3)想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程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八章。在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建设项目招标、施工项目招标、合同法原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施工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施工索赔。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建设项目招标、施工项目招标、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施工合同的签订与管理; 2、理解并掌握合同法原理、施工合同文本的具体条款; 3、掌握施工合同的索赔的基本要求、索赔方法和技巧、索赔的计算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建筑工程招投标是建筑工程与管理工程的交叉学科,覆盖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它是以土木工程和管理工程为主,结合施工和合同法原理等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土木工程造价、合同法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项目管理与项目经营管理,对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项目经营管理的内容。 (二)学习要求 掌握项目管理与施工项目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的相关背景,对其特点做了详细说明。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项目管理的内容; 2、掌握:施工项目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第二章建设项目招标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建设项目的招标方式和招标程序,对招标的具体事务做了详细说明,给出了招标文件的格式。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深刻理解并掌握建设项目招标的理论基础、招标的基本的内容和相关定义,掌握建设施工项目招标的程序,招标文件的编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建设项目招标概述; 2、掌握:招标方式; 3、熟练掌握:施工招标的程序;施工招标文件。

最新美术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

美术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和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的作用。 2、美术课程总目标按“”“”“”三个维度设定。 3、美术课程分目标从“”“”“”“”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二是相综合,三是相联系。 5、重视和不仅是内容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6、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和客观事实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评价和评价。 7、在针对具体的美术作业、作品评价时应该考虑和两个方面。 8、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的总原则是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更、更、更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9、美术课程具有视觉性,可以从、、和四个方面来理解。 10、一般来说,评价的时机可以从教学的不同阶段切入,包括学习开始、学习过程、学习结束三个阶段。 第一、学习开始时进行评价。第二、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第三、学习结束进行评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关于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A、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B、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C、采用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D、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2、下列资源中:①、学校资源②、自然资源③、社会资源④、网络资源⑤、物力资源属于美术课程资源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3、下列说法中:①形式大于内容②一味地“鼓励”产生误导③重结果轻过程④对学生的评价是错误的。属于当前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关于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C、关注文化与生活 D、注重审美精神 5、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要点三部分组成。 A、评价 B、反思 C、总结 D、交流 6、()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综合性学习 7、对于美术课程的性质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B、美术课程具有理论性 C、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D、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8、下面选项中不是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是()。 A、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B、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C、反思教学的负效应。 D、学生课上的表现情况 三、简答题(48分) 1、美术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是什么?(4分) 2、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具体原则是什么?(6分) 3、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3分) 4、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5分)

浅谈英语教师课前准备

浅谈英语教师课前准备 什么叫课前准备?顾名思义,课前准备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课前准备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进修和科研的综合活动。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与教材有关的文化背景、针对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及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前准备。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前准备可分为整体把握教材、单元备课、课时教案编写、教学反思四个层次。 一、注意整体把握教材,备出教学大纲的目的 整体把握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是从宏观上了解和认识中学英语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这一层次的备课。 1.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分别提出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弄清各个年级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所提供的具体教学案例去领悟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通读和浏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了解全部初中英语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重点阅读当前所要教授的教材,弄清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要求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 以牛津8A教材为例,本册教材由两大板块组成:Teenagelife与Natureandenvironment。第一板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这三个单元感觉有话可说,而且还能学到许多日常用语,所以我在这几个单元分别围绕话题设计了几个不同的讨论话题:Mybestfriend,Myidealschool,Aninterestingtrip。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自己动口动手,而且还在情感上得到了提升——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学校和我们身边的朋友。在这一模块,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完这几个单元后能自由谈论朋友、学校方面的话题,同时要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策略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第二板块也有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都是关于自然与环境方面的。在这几个板块的学习中可以设计“我为社会做些什么”的话题让学生小组

2008年7月全国自考美学试题及答案

2008年7月全国自考美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A )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 C.伦理学方法 D.社会学方法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B ) A.黑格尔的《美学》 B.鲍姆加登的《美学》 C.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道出了( A ) A.诗歌与优美的关系 B.诗歌与崇高的关系 C.诗歌与荒诞的关系 D.诗歌与丑的关系 4.“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C ) A.维特根斯坦 B.亚里士多德 C.里普斯 D.阿恩海姆 5.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是(B )(?) A.“由下而上”的方法 B.“由上而下”的方法 C.心理学方法 D.实证主义方法 6.西方美学传统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模仿说”,其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B ) A.艺术起源 B.艺术本质 C.艺术功能 D.艺术接受 7.诗人贾岛与韩愈的“推”“敲”之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属艺术作品的( B ) A.物质实在层的追求 B.形式符号层的追求 C.意象世界层的追求 D.意境超验层的追求 8.“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忒性存,无痕有味”一语,强调艺术作品的(D )(P246) A.感性特征 B.理性特征 C.情感特征 D.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征 9.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艺术接受中的( C ) A.观的阶段 B.品的阶段 C.悟的阶段 D.思的阶段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光学课程代码:7082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系统地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平面光学系统、光学系统中光束限制、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光线的光路计算与像差理论、典型光学系统、现代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与像差公差、光的电磁性质光波的叠加与分析、光的干涉、光的衍射与傅立叶光学、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光的量子性与激光、光纤与波导光学以及近几年最新发展的半导体激光和光子学等。课程特点在于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现代光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典型光学系统的实例和应用。 本课程适合于自学考试光机电一体化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学生应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平面光学系统、光束限制、像差理论等几何光学的基本容以及光的电磁性质、光波的叠加与分析、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物理光学的基本容以及现代光学中的部分容。为学习光学设计、光信息理论和从事光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专业前期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是《工程光学》课程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通过《工程光学》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的后期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实用光电技术、信息光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成像概念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层次和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 掌握几何光学基本定律: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3)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全反射及其应用)4)光路的可逆性5)费马原理(最短光程原理)6)马吕斯定律。 完善成像条件的概念和相关表述 能够应用光学中的符号规则,单个折射球面的光线光路计算公式(近轴、远轴) 能够利用单个折射面的成像公式,包括垂轴放大率、轴向放大率、角放大率γ、拉赫不变量等公式。 记忆球面反射镜成像公式 了解共轴球面系统公式(包括过渡公式、成像放大率公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理解:完善成像条件的概念和相关表述。 应用:应用光学中的符号规则。 (二)次重点 识记:单个折射面的成像公式,包括垂轴放大率、轴向放大率、角放大率γ、拉赫不变量等公式。 理解:单个折射球面的光线光路计算公式(近轴、远轴)。 应用:球面反射镜成像公式。 (三)、一般 识记:光波与光线 理解:费马原理、马吕斯定律。 应用:共轴球面系统公式(包括过渡公式、成像放大率公式)。 第2章理想光学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教师招聘考试美术作品分析题

1、分析秦汉陶俑《》 答:(1)作品共塑造21人,其中表演者 7人,乐器伴奏者7人(原为8人,残失1人), 观赏者7人。 (2)分组排列,身份有所体现。在粗轮廓 的飞扬流动中,体现出一种力量、运动的气 势和欢乐热闹的气氛。 (3)造型古拙、夸张,神态鲜明生动,俑人有动有静,再加上用朱、黄、粉、紫、赭等色彩绘,更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2、请描述成都天回山出土的《》的形象特点 答:说唱俑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表演者,身材短胖,头 上戴帻,上身坦裸,两肩高耸,乳肌下垂,大腹如鼓,两臂穿戴 珠翠饰件;下身着大口长裤,赤足,坐于圆榻之上,左臂抱一小 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翘举,张口嘻笑,恣意调戏。造型古拙, 形象生动。作者不是简单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人,而是着意刻画 他的神气,使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那伸头、耸肩、一说一 笑,手舞足蹈,有声有色的表演中,流露出健康的调戏娱人的神 情,毫无油滑之气。整个塑像,动作夸张,神态诙谐,极富吸引 力。令人如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他的说唱和爽朗的笑声,似乎看到他的周围,有一大批入迷的观众正在全神贯注地凝视、倾听,并随着有趣的段落和引人入胜的鼓词而在哄笑。 3、简析西汉《霍去病墓石雕》 答:(1)霍去病,西汉大将军,五年六次出击抗击匈奴均获全胜。 (2)墓以能象征他功绩的祁连山修建。 (3)以雕塑特殊手法“因材施雕”塑造。 (4)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雄。 4、分析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 答:(1)画面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不同 的人在火车站的各种活动;人物活动明确, 场面热闹。

(2)人物衣着、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 (3)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这一新事物,表达人们在辞旧迎新,求吉利,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里。 (4)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表现手法上运用变形,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5、分析《荆轲刺秦王》 答:是汉代的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表现荆轲刺秦王紧张而富有戏剧化的瞬间,人物动作夸张,把荆轲的勇猛无畏和秦王的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三层为神话题材伏羲女娲的故事;中间第二层是主要的部分,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画面中间为一柱,柱上穿透一带穗的匕首;柱下一匣,匣盖打开,露出一头颅;柱旁有半截袖子,是荆轲揪秦王时,秦王使劲挣脱撕下的;柱左为被御医夏无且抱住的荆轲,两手扬起,头发甩开;柱右为秦王,大步躲避并回首观望。地下仰卧一人,为吓到的秦舞阳;一武士在秦王右方,正执剑盾欲上前相助。 该画是一历史故事,表现的是荆轲刺秦王这一瞬间,露出的刀锋表现荆轲的强大力量,人物运动感强烈。用对比手法表现惊恐的衬托出荆轲的临危不惧的神态。画面有明显的褒贬之意,歌颂了荆轲的“勇”和“义”以及“士为知己者 死”的精神。 6、请描述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释迦佛坐像的形象 特点。 答:前额宽阔,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唇较 薄,嘴角微翘,呈愉悦微笑状;双耳垂肩,肩宽挺胸;袈裟 轻柔,紧贴肌体;肩宽腰细。异于常人,渲染佛超越自 然的力量与神圣不可侵犯的肃穆气氛。 7、分析罗丹的《思想者》 答:(1)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以自己的作品阐明自己的观 点,同占政治地位的法国古典派风格分庭抗礼。 (2)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塑造了一尊组装结实的裸体劳动者形象。 (3)人物形象表现深刻,富于悲剧性和生命力,成为雕塑家复杂思 想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4)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真诚地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展示给人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发生着强大的作用。

2018.4全国自考《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8.4全国自考《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 A.确定性 B.特殊性 C.实体性 D.开放性 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 A.游戏说 B.劳动说 C.生物本能说 D.巫术说 3.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 A.人开始直立行走 B.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C.人开始使用语言 D.人开始分工合作 4.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于 A.情感与想象 B.知识与信念 C.判断与推论 D.概括与反思 5.“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这句话中的“美”是指 A.崇高 B.优美 C.悲剧 D.喜剧 6.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即 A.数量的崇高与体积的崇高 B.自然的崇高与人性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D.静态的崇高与动态的崇高 7.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 A.民族性与世界性 B.生成性与历史性 C.稳定性与当代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8.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 B.荒诞是入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C.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D.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喜 9.托马斯·门罗的美学思想属于 A·理性主义 B.神秘主义 C.科学主义D.人本主义 10·里普斯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观是 A·内在感官说 B.移情说 C.比德说D.畅神说 11.荣格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是 A·模仿说 B.游戏说 C.劳动说D.集体无意识说 12.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是 A.形式 B.意象 C.主题D.情感 13.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是 A.艺术欣赏 B.艺术品 C.艺术家 D.艺术技巧 14.艺术家感受和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 A.艺术想象 B.艺术鉴赏 C.艺术体验 D.艺术敏感 15.和“艺术操作与技巧”相关的是 A.手中竹 B.眼中竹 C.胸中竹 D.山中竹 16.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象征型、古典型和 A.抽象型 B.原始型 C.写实型 D.浪漫型 17.提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原则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庄子 18.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 A.认为美育是一种“人格教育” 8.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C.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称四育D.提出“寓教于乐” 19.柏拉图强调“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的理由是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试大纲生产作业管理课程(课程代码:)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章现代生产管理概论 .生产与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的内容 .生产过程 .生产类型 .现代生产管理的特征 第章生产系统的规划与组织 .生产系统的总体布置 .车间布置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流水生产组织 第章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编制 .生产综合计划 .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 .生产计划的安排 .生产作业计划的任务、分类与编制依据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生产作业控制 .生产作业统计及在制品管理 第章工作研究与工作设计 .工作研究 .劳动定额 .工作设计 .生产环境设计 第章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概述 .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原理 .制造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 .的实施过程 .实施效果的评价 第章生产现场管理和作业排序

.生产现场管理概述 .现场管理的方法 .定置管理 .作业排序 第章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的计划与控制 .项目管理组织 .网络计划技术 第章企业物流管理 .物料管理 .物料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 .物料供应计划 .生产现场物料管理 .库存管理 第章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概述 .设备的选择与评价 .设备的使用与维修 .设备更新与改造 .设备综合工程学与全员设备管理第章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族标准概论 .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章生产管理技术发展与模式改变 .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 .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精益生产方式()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敏捷制造() 三、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最新)

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32分) l.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是________ 。 3.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由丹麦建筑师_________ 设计的。 4.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学习领域。 5.宋代有两位父子画家画的山水画被称为“米点山水”,父亲大米名叫________,儿子小米名叫________。 6.画家________的素描画《________》再现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斗争场面。 7.________是现代三大构成设计基础之一,专门研究色彩视觉心理的新兴学科。 8.中国古代画论《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要旨“六法”是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西方绘画中多用——透视来虚拟性地表现空间感,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大多采用________透视来表现。 10.《虾》是国画大师________所作,他画的虾在“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重墨突出了虾眼、省略了一些虾腿。 11.中国古代瓷窑影响最大的是在宋代的五大名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 12.《流水别墅》是________建筑师________的代表作。 13.云南丽江纳西族创造的文字________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是“书画同源”的体现。14.青铜器饰以饕餮纹,是我国________制时代青铜器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色彩三要素指( )。 A.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 B.红、黄、兰 C.色相、明度、纯度 D.原色、问色、复色 2.高远、平远、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它出自古代画论 A.《画山水序》 B.《林泉高致》 c.《画山水赋》 D.《历代名画记》 3.李公麟创作的动物画珍品是( ) A.《牧马图》 B.《五马图》 c.《五牛图》 D.《照夜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交流信息,质疑导入同学们,课前让大家调查、整理自己居住的小区家庭轿车的拥有量,你们调查了吗?谁能将自己调查的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调查到的结果) 提问:你听说过“绿色出行”吗?你知道“绿色出行”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这一知识展开学习。(板书课题:绿色出行) ⊙阅读感知,提高环保意识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感受。 (学生看图后交流感受) 2.课件出示教材信息:据统计,2011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辆,同比增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同比增长25.5%。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42%,2011年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3%,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北京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增强。提问:这段信息说明了什么?你对“绿色出行”有哪些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106页“你知道吗?”,了解“绿色出行”的含义) 3.倡导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有这么多好处,同学们打算今后怎么做?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绿色出行的意识)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资料。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妈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单程用时15分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 2.阅读,并整理资料中的信息。交通工具往返平均速度单程所用时间爸爸私家车 20千米/时 45分钟妈妈地铁 30千米/时 30分钟小明步行 50米/分 15分钟 3.课件出示探究问题。问题(1) 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 g二氧化碳。如果北京的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15000 km,那么这辆汽车一年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问题(2) 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4.小组讨论、分析、解答,然后交流、汇报。 5.根据上面的探究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并提出好的建议。板书设计绿色出行节能提效减污健康

自考美学试题(二)_全国自学考试

自考美学试题(二)_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 试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二) 湖北自考网4月6日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 C.伦理学方法 D.社会学方法 (武汉自考)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 A.黑格尔的《美学》 B.鲍姆加登的《美学》 C.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道出了() A.诗歌与优美的关系 B.诗歌与崇高的关系 C.诗歌与荒诞的关系 D.诗歌与丑的关系 4.“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 A.维特根斯坦 B.亚里士多德 C.里普斯 D.阿恩海姆 5.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倾向是

() A.“由下而上”的方法 B.“由上而下”的方法 C.心理学方法 D.实证主义方法 6.西方美学传统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模仿说”,其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A.艺术起源 B.艺术本质 C.艺术功能 D.艺术接受 7.诗人贾岛与韩愈的“推”“敲”之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属艺术作品的() A.物质实在层的追求 B.形式符号层的追求 C.意象世界层的追求 D.意境超验层的追求 8.“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忒性存,无痕有味”一语,强调艺术作品的() A.感性特征 B.理性特征 C.情感特征 D.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征 9.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艺术接受中的() A.观的阶段 B.品的阶段 C.悟的阶段 D.思的阶段 10.审美趣味的两重性是指() A.个体性与社会性 B.相对性与个体性 C.社会性与时代性 D.相对性与历史性 11.“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02124信息分析方法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2124 信息分析方法 第一章信息分析概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国内外对信息分析的理解、信息分析与其他一些行业之间的联系与交叉、信息分析的类型以及信息分析的特点与作用,并阐述了信息分析的产生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 1.信息分析的含义 以用户的特定需求为依托,以定性和定量方法为手段,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分析、评价、综合等系列化加工过程,形成新的、增值的信息产品,最终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智能活动。 2.信息分析的类型 领域划分:政治信息分析要素、经济信息分析要素、社会信息分析要素、科学技术信息分析要素、交通通信信息分析要素、人物信息分析要素、军事信息分析要素 内容划分:跟踪型信息分析(技术和政策跟踪型)、比较型信息分析、预测型信息分析、评价型信息分析 方法划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定性分析法一般不涉及变量关系,主要依靠人类逻辑思维功能来分析问题。 定量分析肯定要涉及变量关系,主要是依靠数学函数形式来进行计算求解。 3.信息分析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研究课题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成果的智能性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预测性和近似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特殊性。研究过程的社会性 作用:在科学管理中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在研究开发中担负助手作用。在市场开拓中起保障和导航作用。在动态跟踪与监视中起耳目和预警作用 4.信息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背景: 发展方向:内容领域的综合化,服务方式的社会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业务经营的产业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化。 第二章信息分析的流程 (三)考核要求 1.课题选择 掌握:课题的来源,课题选择的原则,课题类型,选题程序 课题的来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信息用户委托的课题、信息人员自己提出的课题原则:政策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类型:为制定政策进行信息分析、配合科研项目的课题、配合大型工程项目的课题、配合技术

中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美术课程具有___________性质,是学校进行___________的主要途径。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学习领域。 3、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风格流派,自___________兴起,、__ __、__ __朝以后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它在创作上张扬个性,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4、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常用幅式有条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卷等。 5、伦勃朗群像画《夜巡》,画面用一种___________式的___________把众多人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图,油画颜料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对比使物体质感得到完美的表现。 6、画家是安格尔,他精于以_________、_________的线条和细腻、深入的描绘来营造出一种符合__________理想的美,而他的反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却相信在绘画中___________的运用比素描法则重要得多,他一改古典派素描的表现手法,强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偏爱幻想的___________世界,追求灿烂的色调。 二、单选题:(每空1分,共10分) 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件名为( )的灯具,利用虹吸的原理,即使以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也是一件超凡脱俗的佳作。 A.树形灯 B.银错铜牛灯 C.铜雀灯 D.长信宫灯 2、在京剧《野猪林》中,林冲身受重刑,步履艰难地向前行进,演员采用跪步前行连带( ),把林冲承受着的钻心的疼痛,形象地传达给观众。 A.甩水发B.抖水袖C.吹髯口D.撩褶子 3、唐三彩常用的颜色主要是( ) 。 A、红、黄、蓝 B 、红、绿、白C、绿、黄、紫D、黄、绿、白 4、古代阴阳五行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象征神,青龙为( ) 之神。 A、北方 B 、东方C、西方D5、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分两个部分,打开以后先看到画面,接着是占据画幅左半边的题跋,记录了画面的内容,题跋的书体是( ) 。 A、隶书 B 、行书C、篆书D、楷书 6、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描写的是( ) 。 A、青蛙 B 、牛蛙C、蝌蚪D、树蛙 7、浮世绘是日本17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它将民间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主要通过( ) 的形式表现出来。 A、水彩画 B 、工笔画C、版画D、油画 8、1886年创作的青铜圆雕《加莱义民》的作者是( ) 。 A、法国贝尼尼 B 、意大利多纳太罗C、法国罗丹D、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9、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明清历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为主的三大殿是( )。 A、文华殿、武英殿、太和殿 B 、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C、中和殿、武英殿、保和殿 10、“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作者是( )。 A、苏东坡 B 、金农C、王冕D、齐白石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

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好

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好,预习要求适当、贴合学生实际,有一定自学要求,高而不高。学生思考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回答踊跃;教师讲授环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完成目标情况良好,课堂效率较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讲授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析到位,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考积极;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要素配合默契,各种关系处理得当。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授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操作演示正确规范,课堂容量、密度适当,符合认知与发展规律。能有效地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启发得当,发问有利于学生思考,学生练习充分,作业量适当。1 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思路清晰,所教知识准确;从实际出发,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讲练结合;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非常具有亲和力,教学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郭老师分析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包含相离、相切、相交,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佳境。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 本课是一级B习题课,教师在多功能室授课,所授内容是一级B练习卷2的重点题,教师通过25分钟的示范讲解,向每一个学生展示了操作方法,明确了操作步骤。如WORD段落处理,表格设置,浏览网页等。后15分钟让学生练习,老师下位巡视指导。值得肯定的是,教师注重暂时后进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让优等生与后进生结成“互助对子”,共同提高。不过,这节课并不是人手一台计算机,有3,4个人合机学习现象。 由两条直线的相交问题引申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该知识点是用直线方程的知识点来引出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前后知识的衔接。课上推导的过程与课本上的不一样,主要是介绍一种常规思维方法,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课上反映出老师推导的过程相对比较长,而且学生的反映和接受能力比较有限。总体来说,整体引入比较自然,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利于学生接受。 本课属于选修课,教授对象是五年制化工班的三年级学生。教师教态大方,自然,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通过信息量丰富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三幅对比明显的图片“蓝天,绿地”,“北京沙尘暴”,“工厂排放的污水废气”,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形象生动的揭示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课件的内容紧扣教材,将书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通过教师细致讲 解,学生思考讨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本课的课堂气氛能再轻松点,活泼点,将会更好。 本课所学内容教抽象,难懂,陈老师就此设计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快入门。另外,板书设计合理,精美。 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二课时,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词句作了针对性的复习,从学生回答来看,掌握情况不错。本节课张老师对于人物形象分析得具体细致,比如在对“人物个性”分析评价时,从典型细节如何表现某一突出个性入手,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比泛泛而谈无的放矢要求更规范更严谨。另外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环环相扣,且能层层递进。

037全国自考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037全国自考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21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 ( D )6-306 A.物质形态中 B.形式概念中 C.行为个体中 D.意象世界中 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 D ) 3-139 A.歌德 B.席勒 C.康德 D.黑格尔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 C )6-324 A.人类的主观愿望 B.神灵的凭附 C.现实的模仿 D.理念的模仿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 B )5-296 A.王维 B.严羽 C.刘勰 D.司空图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 C )7-344 A.诗歌批评 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 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 D )7-344

A.庄周《庄子》 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 D.徐幹《中论·艺纪》 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B )1-17 A.心理学方法 B.哲学方法C.人类学方法 D.艺术学方法 8.美学应当划归于( C )1-13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学科 D.实证科学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 C )1-2 A.苏格拉底 B.毕达哥拉斯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 A )2-77 A.澄明之境 B.道德至境 C.智慧至境 D.美幻之境 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B )2-100 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 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 C.艺术的产生 D.审美意识的确立 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 C )2-94 A.人的精神追求 B.人的道德观念 C.人的生物学本能 D.人的社会意识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 B )2-76 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 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 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 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