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

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

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
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

附件二

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

工作大纲

陕西省水利厅

二○○七年十二月

目录

1 任务依据 (1)

2 陕西省基本情况 (1)

2.1 河流水系及社会经济 (1)

2.2 我省流域规划工作情况 (4)

3 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 (5)

4 规划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5)

4.1 规划总体思路 (5)

4.2 规划总技术路线 (6)

5 规划水平年及范围 (6)

5.1 规划水平年 (6)

5.2 规划范围 (6)

6 工作内容 (7)

6.1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及流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7)

6.2配合两委的工作 (9)

6.3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9)

6.4 总体规划 (10)

6.5 水资源评价及配置 (11)

6.6 防洪规划 (11)

6.7 治涝规划 (12)

6.8 供水规划 (12)

6.9 灌溉规划 (15)

6.10 水力发电规划 (16)

6.11 跨流域调水 (17)

6.12 航运规划 (17)

6.13 水资源保护规划 (18)

6.14 水土保持规划 (21)

6.15 渔业发展规划 (22)

6.16 水利旅游规划 (24)

6.17 环境影响评价 (25)

6.18 流域水利管理 (28)

6.19 投资框算与实施效果 (29)

6.20 近期工程实施意见 (29)

7 规划主要成果 (30)

7.1主报告 (30)

7.2附件:必要的专题报告 (30)

7.3图册:XX流域综合规划图册 (30)

1 任务依据

2007年1月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2007年7月9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流域机构及各省水利(水务)局全面启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8月26日和9月16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分别在武汉和郑州召开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及省际协商会议,对各省区提出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具体任务要求。我省根据流域机构提出的任务要求,结合我省流域开发利用实际,确定对我省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干流陕西段、黄河和长江的41条重要一级、二级及三级支流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44号)、《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大纲》、《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关于印发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省区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省区工作意见的通知》及《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等,编制《陕西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大纲》。

2 基本情况

2.1 流域及社会经济概况

陕西省位于东经105°29ˊ~111°15ˊ,北纬31°42ˊ~39°35ˊ之间,

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七省(区)相邻。其中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为邻,南部以米仓山、大巴山与重庆市、四川省为界,东南与湖北、河南省相连,东部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全省总土地面积20.56万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1%。

以秦岭为界,全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总面积13.3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4.8%;秦岭以南为长江流域,总面积7.2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5.2%。在黄河流域内,有4045km2的内流水系,分布于定边、靖边、榆林、神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

黄河自河口镇至潼关沿我省东界而下,境内直接入黄的主要支流有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云岩河、仕望河、涺水、渭河和伊洛河等。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鸟鼠山,自宝鸡峡进入我省,横贯我省关中平原,在潼关注入黄河;左岸支流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均发源于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区,特点是源远流长,河床比降较小,含沙量较大;渭河右岸支流众多,均发源于秦岭北麓,主要有清姜河、石头河、霸王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尤河等,其特点是源短流急,谷狭坡陡,含沙量小,出峪后河床比降减缓。黄河的其它一级支流,水系一般呈树状分布,中上游河谷开阔,下游河口处狭小,河床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我省秦岭南侧为长江主要支流嘉陵江和汉江的上游。嘉陵江发源于凤

县,流经甘肃后又进入我省,于宁强县庙子岭流入四川省。汉江发源于我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经秦岭与巴山之间,于白河县城以东流入湖北省境。汉江北岸支流众多,自西向东主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子午河、池河、月河、旬河、金钱河及丹江等;南岸较大支流自西向东主要有玉带河、漾家河、濂水河、冷水河、牧马河、任河、洞河、岚河、坝河以及南江河(堵河)等。汉江流域水量丰沛,径流变化相对较小,洪水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上游区河流湍急,多峡谷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含沙量小,水质良好。

全省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583条(含内陆河4条),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68条(含内陆河2条)。黄河流域1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362条(含内陆河4条),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44条(含内陆河2条);长江流域1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221条,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4条。

全省辖十市一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3674.75亿元,人均生产9844元。关中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内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灌溉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以西安为中心,东联西进、南北拓展的开放开发格局已经形成,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电力、航空、高科技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随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将辐射带动了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陕北拥有世界注目的矿产资源和畜牧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及重化工基地之一,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储藏量为1660亿t,占全国累计探明储藏量的

13.9%;天然气远景储藏量4万亿m3,占全国的10%以上;绥德、米脂一带的特大型盐矿,预测储量8000亿t,占全国盐矿资源总量的15%。丰富的煤、气、油、盐等矿产资源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陕南的汉中、安康、商丹盆地具有更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素称陕西的鱼米之乡;工业以机械、电力为主。除此之外,秦巴山地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和山货特产在西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约有80%的水力资源尚待开发。

2.2规划概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先后完成了《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陕西省水中长期供求计划》、《陕西省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陕西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规划》、《21世纪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陕西省水功能区划》、《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陕西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供水水源规划》、《陕西省水力资源复查》、《陕西省城饮水水源安全保障规划》、《陕西省防洪规划》、《陕西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陕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泾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洛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多项省、市级专业规划及专项规划。目前,正在开展的规划有陕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陕西省小水电规划、陕西省设区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这些规划成果为本次开展流域综合规划奠基了一定的基础。但以上规划只是区域或流域的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我省还没有开展过流域综合规划工作,由于这些规划的背景和完成的时间不同,还需

对其进行复核、补充、修改。

3 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

3.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河道管理条例》、《采砂管理条例》、《水利产业政策》、《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

(2)《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程》(SL201-97)等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3)《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

3.2参考资料

(1)《陕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

(2)《陕西省水功能区划》(2004.9)

(3)《陕西省沿渭(河)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4)《陕西省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5)《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4 规划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4.1 规划总体思路

根据我省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坚持资源水利的指导思想,把维护河流健康、促进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各河流综合规划的主线,科学制定以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流域水利管理四大体系为核心的规划方案。促进流域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2 规划总技术路线

规划主要技术路线:调查研究——>编制规划工作大纲——>综合规划——>征求意见——>规划评审等。

5 规划水平年及范围

5.1 规划水平年

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大纲》、《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规定,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以近期水平年为重点。

有关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发展指标按照2005年价格水平和2000年可比价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投资匡算以2005年价格水平为准。5.2 规划范围

根据我省主要河流的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结合流域机构提出的任务要求,确定全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范围为:①流域面积在1000 km2以上的黄河、长江一级支流,②流域面积在1000 km2以上、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现状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的黄河、长江二级或三级支流,③流域面积在1000 km2以下,流域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黄河、长江二级或三级支流。

遵照以上原则,确定对我省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干流陕西

段、黄河和长江的41条重要一级、二级及三级支流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1)黄河流域

开展我省黄河流域,黄河干流陕西段,渭河、伊洛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5条河流省内部分,孤山川、秃尾河、佳芦河、清涧河、延河、云岩河、仕望河、涺水等8条黄河一级支流,以及泾河、北洛河、马莲河、马栏河、漆水河、石川河、榆溪河、灞河(含浐河)、沣河、黑河、涝峪河,千河等12条黄河二级及三级支流的流域综合规划工作。2)长江流域

开展我省长江流域流域,汉江、嘉陵江、丹江、渠江、堵河、西汉水等6条河流省内部分,褒河、牧马河、任何、岚河、月河、坝河、金钱河、银花河、旬河、湑水河等10条河流进行综合规划。

6 工作内容

6.1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

1)经济社会资料

收集2005年全省县以上经济社会及水利、电力、交通、城建等行业统计年鉴。按综合规划的要求,分析统计整理各流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GDP、耕地面积、粮食及主要经济作物产量,防洪保护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易涝面积、分布及治理现状、水旱灾情,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城乡供水,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指标,现有各类设施供水量和各部门用水量,水电、火电等主要指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产量等主要指标,铁矿、铜矿等主要有色金属和非有色金属矿藏的储量和分布,水运、公路、铁路、航空主要指标,重要动植

物数量及分布,主要旅游资源数量及分布等。

2)水文气象资料

收集整理省内各主要河流控制站的水位、流量、泥沙资料;主要气象站降水、蒸发、气温、风等气象资料;主要河流历史洪水、枯水流量资料;主要水库运行资料,包括库水位过程、泄流量过程、库容曲线等。 3)地形地质资料

收集整理已有区域地质志、区域地质图和区域构造图、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区域地震资料;流域地形图及局部地区主要河道地形;已建水利工程或已达到规划及其以上深度的坝址区、水库区、主要建筑物、骨干灌排河道等工程地质图及文字说明资料;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补给与排泄条件等资料。

4)水资源保护资料

收集整理流域近年来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种群及数量、经济鱼类及产卵场分布、渔业资源状况、重点保护的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物种资料;湿地的类型、分布及各类湿地的主要野生动物、植物的类型、分布资料;生态与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水土保持的科研成果资料;生态与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资料;其他有关部门、行业的相关调查研究资料。

5)收集旱、涝、洪、土地荒漠等自然灾害和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料。

6)规划资料

收集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土、水利、电力、交通、能源、城市发展、工业、农业、林业、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各设区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相关行业发

展专项规划;流域及区域相关资料。

7)其他资料

收集整理规划区水土侵蚀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状况,跨流域调水受水区有关资料以及流域综合规划需要的其他资料。

6.2配合流域机构的工作

按照流域机构要求,提供有关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指标等基础资料;提供相关流域在防洪、治涝、灌溉、水力发电、水土保持、供水、跨流域调水、航运、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及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规划成果或意见;配合流域机构完成重要跨省河流的流域综合规划。

6.3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1)分析流域经济社会现状特征

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在全省的战略地位、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流域经济社会现状特征,包括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等。

2)研究流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

结合全省经济区划划分、生产力总体布局等总体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各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及目标,明确流域内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提出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3)预测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趋势

根据国家和陕西省相关政策、《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委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

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及我省各部门的中长期规划和有关科研单位研究成果等,预测2020年、2030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主要包括人口、GDP、工业增加值、有效灌溉面积、生态发展要求等。

4)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协调性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的各流域2020年、203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要求,主要包括防洪、除涝、供水、灌溉、河道治理及岸线利用、航运、电力、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各分区防洪能力、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6.4 总体规划

1)研究流域治理、开发、保护的原则、方针和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分析流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原则、方针和任务。

2)研究提出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总体目标

结合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确定2020年、2030年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总体目标。

3)研究提出流域在农灌、城市、工业等部门节水规划,按节水型社会目标进一步研究规划水平年需水要求。

4)制定流域总体规划构架

根据规划水平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和要求,按照统筹发展的原则,协调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各专业、区域规划,提出流域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构架。主要包括防洪、治涝、供水、灌溉、水力发电、

跨流域调水、航运、河道与河口整治、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渔业、水利旅游规划总体布局。

6.5 水资源评价及配置

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

流域水资源分析可采用《陕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之专题《陕西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可参考《陕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之专题《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成果。在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分析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开发潜力。

2)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和水资源配置

2020年、2030年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和配置可参考《陕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

6.6 防洪规划

在《陕西省防洪规划报告》(2003年3月)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复核补充工作如下:

1)进一步提出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

结合中小河流防洪研究,进一步研究提出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

2)进一步研究防洪非工程措施

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研究以洪水风险管理、水文预警预报系统、干支流水库调度运用、防洪应急预案等为重点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方案,为减轻洪水灾害、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6.7 治涝规划

1)分析致涝成因和规律

调查和复核流域涝区范围、易涝面积、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降雨、灾害资料等,分析涝区分布及致涝成因和规律。

2)研究治涝目标

分析流域涝区自然特点、治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确定规划水平年治涝目标和任务。

3)研究治涝总体方案

在总结以往治涝经验的基础上,分区研究完善治涝方案,制定流域治涝总体规划方案。

4)提出分期实施意见

根据涝区的重要性、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及财力等,提出分期实施意见。

6.8 供水规划

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的基础上,主要补充以下工作:

1)流域供水现状补充调查及评价

以2005年为基准年,调查流域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现状,调查分析供水水源水质情况以及供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畜饮水困难和供水安全状况。

调查内容包括:

①流域经济社会情况统计以县为单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人口、居民收入水平、牲畜情况;

②流域城乡生活及工业供用水现状情况,包括供水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自来水供水规模、现状供水保证率、水源供给方式、供水量、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比重、生活用水定额、牲畜用水定额、工业用水万元产值耗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现状缺水情况(限时供水情况)、城乡供水设施状况、城市供水管网状况、供水价格;

③流域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水源情况,包括水源地规模、所处水系、类型(水库、湖泊、河道、地下)、来水情况、水质状况等;

④流域内人畜饮水困难的乡村地区分布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⑤供水工程情况:水库、闸坝、提水工程、输水工程等的供水或过水能力及运行状况,取水工程条件,设计供水量及水量分配结构,现状实际供水量及供水结构等;

⑥流域供水管理情况:管理手段,节水措施,地方法规,饮用水安全措施等。

根据流域内供水现状调查成果,对水资源短缺、水源污染、供水工艺水平,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城乡生活、工业需水预测复核

在补充调查流域城乡生活、工业供水现状和城乡发展对供水要求的

基础上,根据流域内水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考虑其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都市化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现状用水情况、不同水平年可能达到的供水能力和节水水平等因素,提出各规划水平年城乡生活、工业生产需水量。

3)供水规划目标

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考虑需求与可能,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供应;提高各行业生产供水保证率,努力保障生态用水。

4)制定供水规划

根据经济社会条件、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工程建设和管理情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供水规划方案,包括供水范围、供水水源(包括调水工程)、取水方式、供水数量、供水保证率及供水效益等。

针对缺水城镇、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地区,视水源情况和水质条件,研究不同供水对象的供水保证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5)研究提出应急措施

对于重要城市的供水,尽量采取多水源联合供水方案,以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当水源较单一时,应有储备水源。

对特殊枯水年、连续枯水年及突发污染事故情况下的供水,研究提出应急调配方案。

饮用水水源水量保证率低和污染严重近期难以治理恢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城市,根据饮用水安全需要,研究供水质量保证措施,提出解决方案。

6.9 灌溉规划

以《陕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之专题《陕西省节水灌溉规划》为基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灌区发展目标与任务。在现状灌溉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复核水资源配置方案,分区域确定灌溉定额和灌溉保证率,提出流域灌溉工程布局及配套、更新改造方案,研究提出灌溉非工程措施,提出流域灌溉规划及特枯水年抗旱对策。a)流域灌溉现状补充调查及评价

以2005年为基准年,进行灌溉现状调查和评价。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灌区及灌溉工程现状进行全面评价。

调查内容包括:灌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和供需基本情况;灌区水源地位置、类型(水库、湖泊、河道、地下水),规模,利用情况等;供水组成(生活、工业、灌溉等供水量)、现状供水保证率、水源供给方式等;水源地水质状况;取水、输水工程型式、能力及运行状况,取水工程条件等;管理状况。

b)目标与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研究确定灌溉规划目标与任务。

c)分析存在问题,复核水资源配置方案

针对规划目标及灌区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复核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d)分区域确定灌溉定额和灌溉保证率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区域确定灌溉定额和灌溉保证率。

e)提出灌溉工程布局及配套、更新改造方案

1)灌区水源工程建设规划

对灌区水源水量保证率低或缺水地区进行水源工程建设规划,水源工程包括以提供灌溉水源为主要功能的蓄、引、提、调等水资源配置工程。

2)灌区改造、配套工程建设规划

对工程配套不全或工程老化影响灌溉效益正常发挥的灌区,进行改造、配套工程建设规划。

f)分期实施意见

根据轻重缓急,提出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意见。

g)提出灌溉非工程措施

提出特枯水年抗旱对策。

6.10 水力发电规划

在《陕西省水力资源复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各市区小水电开发规划工作,开展以下工作:

a)流域经济社会与电力发展现状及规划调查分析

对全省市电力现状及发展规划进行调研,分析2005年各流域社会经济与电力发展指标。

b)提出规划水平年的水电开发意见

(1)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能资源开发的要求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结合移民安置问题及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程度和保护措施效果,综合考虑流域开发治理的需要、电源点开发条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的要求,提出规划水平年的流域水电开发意见。

(2)提出规划总方案的近期工程实施意见。

(3)近期工程效益分析。

c)水电开发与其它综合利用开发任务的协调研究

分析水力发电工程应承担的综合水利任务,明确防洪、城乡生活用水、生态必要用水的优先次序,提出水电开发与其它综合利用开发任务协调的意见。

d)流域农村小水电

研究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山区、丘陵、平原区的小水电发展方向,并提出发展小水电的原则意见和促进小水电发展的政策建议。

6.11 跨流域调水

本次规划主要采用《陕西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引江济渭入黄规划》等已有规划、设计成果,重点补充研究引汉济渭工程对下游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及保护措施。6.12 航运规划

在《陕西省航运规划报告》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路、铁路交通的规划,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航运的要求,提出航运规划。

1)研究航运发展战略和目标

流域航运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预测;流域综合交通现状分析及发展

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很低,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为70%~90%,提高灌区的用水效率,对于缓解农业水资源危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现将灌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的措施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现有的灌区改造,在水源的设计上,应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引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在灌区改造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合理调控,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水转化为农业可用的水源。此外,经过适当处理的工业和城镇生活排出的污废水以及具有一定矿化度的地下咸水等都是灌溉水源。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当且充分利用浅层地下水,适当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增加降雨入渗量,减少径流流失和潜水蒸发,不仅能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有利于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而且能充分发挥地下水库的多年调节作用(干旱年适当多开采,多雨年得到补偿),提高农业用水的保证率。劣质水处理利用是增加灌溉水源和保护、改善环境的战略措施。劣质水包括工业和城镇生活污废水、地下咸水。污废水经过处理使之达到灌溉标准,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灌溉水源,还可防止污染环境,其充分利用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2井渠结合 井渠结合是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有效途径,其机理是调

控地下水埋深在适宜的状态,通过降雨入渗地下形成土壤水和地下水。井渠并用、优化调度水资源,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方式:一是春灌。地下水位回升到最高,返盐盛期,采用群井汇流,井渠间灌,防止返盐;二是夏灌。以井为主,降低地下水位,预防渍涝;三是冬灌,河水充足,渠灌可用于洗盐补淡。 3灌区水资源统一管理 目前,水资源管理为政及多部门争权现象普遍,在上游地区,大引大排,大水漫灌,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导致渍涝灾害加重和土壤盐碱化蔓延;而下游地区则由于河道来水供不应求或枯竭,不得不掠夺性地开发利用地下水,以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诱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灌区水资源必须统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的统一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在制订灌区改造规划时不能忽略。灌区水管理机构给各地区和各部门分配的水资源,要以这些地区和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为前提。 4工程统一规划 一是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非工程性节水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灌区管理主要是理顺供水和用水机制,灌区优化配水节水技术主要根据灌区的可供水量、作物的需水量和生产函数以及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制订灌区水量调配方案。节水灌溉制度是把有限的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解读《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12-07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国家制定的能源、土地、粮食、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规划之后又一项重要的资源环境战略性规划,也是我国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又一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实施好《规划》,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记者: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全国性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有国家八个部委共同参与。请您谈谈《规划》编制的历程和重要意义。 矫勇: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2002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任务是全面调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第二阶段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主要任务是科学制定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本《规划》是涵盖全国、流域、行政区域三个层面,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定的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规划成果是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管理及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与保障能力,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将得到有效转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将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显著增强。 意义: 《规划》必将对我国水资源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矫勇:《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二是规划目标与任务。三是水资源供需分析。四是水资源配置。五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六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七是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八是保障措施。 《规划》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点回答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6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演变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利用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三是研究制定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及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四是研究论证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提出了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五是从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了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及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对策。六是提出了实行最严格

《南京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附件一: 《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任务书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主城区、东山副城、仙林副城、江北副城。面积834平方公里。涉及玄武、秦淮、鼓楼、建邺、雨花、栖霞、江宁、浦口、六合9个行政区。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13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2030年。 三、规划内容 包括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阐述、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规划总论、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和资源化利用、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城市防涝系统规划、近期建设计划、管理规划及保障措施等。 四、规划依据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江苏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纲要》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

五、编制要求 1、成果要求:编制单位负责提交《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征求意见稿、评审稿、送审稿及最终稿,均由四部分构成:①规划文本;②规划图册;③规划说明书和管道计算书;④规划附件。提交修订后的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 编制单位负责提供市供节水处组织的审查所需的中间成果文件(征求意见稿、评审稿、送审稿,数量满足评审需要),最终稿(市政府批复后)要求提供纸质文件40 份(含所有附件),最终稿文本、文本说明、图集等电子版光盘2套(含word、PDF及CAD格式)。编制单位负责提供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成果文件40份。 2、质量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的理念及超前思维,科学合理的完成规划编制,进一步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和生态功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打造“美丽中国”标志性城市的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规划应达到住建部、江苏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大纲及相关标准、规范深度要求,规划成果通过有关各方组织的专家评审。 3、时间要求:2014年7月30前完成征求意见及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专家评审;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专家评审稿;10月15日前完成专家评审;2014 年11月30日前完成送审稿。 六、意向参选单位要求 (1)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的企事业法人; (2)同时具备市政公用行业(排水)专业设计甲级资质和水利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 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 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 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等级、用地规 模和配套设施;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建设指标、布局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物流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 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 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 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 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 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 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 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第十二章附则 (31)

图01 城市区位图 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 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 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 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 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 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 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 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 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 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 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 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 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 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 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 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 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 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 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 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 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 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 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 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 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 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 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 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

规划体系(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 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 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XXXX_2020年)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威海市规划局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七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交通发展趋势 (3)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5) 第一节机场发展规划 (5) 第二节港口发展规划 (5) 第三节铁路发展规划 (6) 第四节公路发展规划 (6) 第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7) 第六章客运系统规划 (10) 第一节轨道交通概念规划 (10) 第二节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11) 第三节出租车系统规划 (13) 第七章内外衔接系统规划 (14) 第一节对外公路客运站布局 (14) 第二节枢纽内外衔接规划 (14) 第八章货物物流系统规划 (16) 第九章停车系统规划 (17)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18) 第十一章交通管理系统规划 (19) 第一节交通需求管理(TDM) (19) 第二节交通系统管理(TSM) (20) 第三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ITS) (20)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1) 第一节近期道路改善计划 (21) 第二节近期公交改善计划 (22) 第三节近期对外交通改善计划 (23) 第四节近期停车改善计划 (24) 第五节近期人行过街设施改善计划 (24) 第五节近期交通发展政策 (25) 第十三章附则 (26) 第十四章附表 (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需要规划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引导和支撑的城市发展。根据《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威海市城市布局将形成“一线、多核、多组团”的带型城市结构。这些都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加以引导和支撑。 需要规划内外一体的交通系统融入区域一体化。威海处于胶东半岛青烟威一体化区域,需要对于现有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以规划整合。 需要规划集约化、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应对私人机动化挑战:威海市机动化进程明显加快,私家车在家庭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家庭,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有交通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建设计划来指导城市的交通近期建设。 第二条规划原则: 发展原则—交通规划要有发展的眼光、前瞻的思维、超前的意识。交通发展不但要与威海的社会、经济相适应,而且要引导和支撑威海城市空间发展、产业发展、生态发展等战略实现,拉动威海经济发展。 优先原则—即公众利益优先、资源利用效率最大优先和社会环境优先的原则,交通发展应坚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建立有足够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威海的开发建设。 公平原则—交通规划应兼顾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在公共交通优先的前提下,建立多层次和多种选择的交通系统,满足不同方式的出行需求。 协调原则—对外交通与对内交通相衔接、道路功能与道路等级相协调、干道与支路相协调、路段与交叉口相协调,公交网络与道路网络,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相协调,使其与威海用地开发、交通需求相协调。 第三条规划目标: 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优化使用;面向政府交通决策。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案

? ?登录 中国政府网| 四川省政府网站| 自贡市人民政府网站登录 返回主站 ?首页 ?组织机构 o机构职能 o权力清单 o领导班子 ?政务公开 o工作动态 o通知公告 o方案公示 o业界动态 o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o总结公报 o法律法规 o财政资金 o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o民生工程 ?机关党建 ?办事服务 ?重点领域 o棚户区改造 o农村危房改造及保障性住房 o公共企事业服务 o重大项目推进 ?项目信息 o招标信息 o中标候选人公示 o重点项目系统 o招标澄清补遗 o预售许可 ?执业资格 ?工程造价

o规范定额 o人工信息 o材料价格 o造价指数 o造价指标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政务公开/ ?通知公告/ 政务公开政务公开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方案公示 ?业界动态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总结公报 ?法律法规 ?财政资金 ?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民生工程 通知公告通知公告 ?中央扫黑除恶第10督导组督导及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举报电话[2018-09-12] ?自贡市城乡建设档案信息中心关于清退1998年以前档案保证金的公告[2019-01-25]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四川博意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资质审批决定的通告[2019-01-23]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工程担保公司担保市场管理的通知[2019-01-1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实行差异化缴纳的通知[2019-01-1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开展工程担保公司年度审核登记工作的通告[2019-01-1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自贡市格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和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资质审批决定的通告[2018-12-28]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2018年第二、三季度施工图审查质量动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2018-12-2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富顺金沙燃气有限公司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公示[2018-12-27]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1 综合说明 2 流域概况 3 水资源调查评价 3.1 降水 3.2 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3.3 河流泥沙 3.4 地表水资源量 3.5 地下水资源量 3.6 地表水水质 3.7 地下水水质 3.8 水资源总量 3.9 水资源可利用量 3.10 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4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4.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2 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4.3 供水量调查统计 4.4 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4.5 用水量调查统计 4.6 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4.7 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4.8 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4.9 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4.10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4.11 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4.12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4.13 现状供需平衡分析 5 需水预测

5.1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5.2 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5.3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5.4 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5.5 需水量汇总 6 节约用水 6.1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6.2 节水标准与指标 6.3 节水潜力 6.4 节水方案 7 水资源保护 7.1 水功能区划 7.2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7.3 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7.4 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7.5 地下水保护 7.6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8 供水预测 8.1 地表水供水 8.2 地下水供水 8.3 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8.4 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9 水资源配置 9.1 基准年供需分析 9.2 方案生成 9.3 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9.4 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9.5 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 10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0.1 总体布局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序言 (1)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作用 (1) 1.3. 编制原则 (1)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2) 2.1. 工作阶段 (2) 2.2. 工作要求 (2) 3. 规划内容 (3) 3.1. 交通发展战略 (3) 3.2. 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3) 3.3. 对外交通系统 (4) 3.4. 城市道路系统 (4) 3.5. 公共交通系统 (5) 3.6. 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5) 3.7. 客运枢纽 (5) 3.8. 城市停车系统 (6) 3.9. 货运系统 (6) 3.10. 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6) 3.11. 近期规划 (6) 3.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 4. 技术要点 (7) 4.1. 现状调研 (7) 4.2. 交通调查 (8) 4.3. 现状分析 (10) 4.4. 需求分析 (11) 4.5. 方案制定 (13) 4.6. 方案评价 (13) 4.7. 强制性内容 (13) 5. 成果要求 (14) 5.1. 成果形式 (14) 5.2. 规划文本 (14) 5.3. 规划说明书 (15) 5.4. 规划图纸 (16) 5.5. 基础资料汇编 (17)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序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及作用,规定了编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编制内容、规划成果组成,以及编制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了指导各城市做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本《导则》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和要求。 1.总则 1.1.目的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1.2.作用 1.2.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 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1.2.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依据,对外交通、 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3.编制原则 1.3.1.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1.3. 2.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 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

《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2014—2020年)》

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言 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主要特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高效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是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物流集散中心、贸易中心的基础平台。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加快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关键时期。我省在探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产业群、产业群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发展思路。建设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是我省现代化之路的基础;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轴带式向心布局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培育竞争新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支撑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巩固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地位,推动区域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依据《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和《河南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阶段性目标年为2015年和2017年。 第一章发展形势 (一)发展现状 郑州地处中原,居于九州之中,是国家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交汇节点,长期以来承担着全国客货运输集疏中转的重要任务,素有“中国铁路心脏”和“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美誉,具有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近年来,郑州市紧紧抓住推进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拓展,确立了“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二十六新市镇”的战略发展格局;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国际性物流节点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建设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目前,郑州已初步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京广、陇海干线铁路与京广、徐兰高速铁路在此交汇,形成国家干线铁路“双十字”交叉;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以及国道107线、310线在此交汇,形成国家公路“双十字”交叉;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五市之间的快速通道网络逐步建成,中心城区到周边城市组团之间一级公路快速通道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快速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郑州至重庆、合肥、济南、太原等快速铁路前期工作以及郑开、郑焦、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初具形态;干支结合、货运优先、突出中转的民航运输体系和航线网络初步形成。截至

免费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试行) 一、总则 (一)导言 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的过程中,请及时与本次规划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的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8. 各流域机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细则》,编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二)规划思路 1. 规划任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一、总 则 (一)目标与任务 1. 总体目标。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规划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任务要求。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 图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二)规划思路 1.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水资源调查评价 供水预测 水 资 源 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 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规划重点。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规划技术路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本次规划的任务进行了分解,共分为10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2。 (1)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可为其余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对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与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进行比选的方案,提出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的有关分析结果;同时,在接纳水资源配置部分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排污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及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水资源规划的动态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合理配置方案。 (4)水资源配置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流域水量和水质统筹考虑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规划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3。 (5)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支撑和保障,包括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系统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等。

广州市花都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项目

广州市花都区水资源综合 规划编制项目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广州市花都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项目资格预审文件 招标人:广州市花都区水利局 招标代理人:广州市财贸建设开发监理有限公司 时间:二〇〇九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资格预审须知 一、此资格预审文件须与招标公告一起参照阅读。 二、投标申请人报名前须在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办理IC卡。招标人不接受无IC卡的企业的报名申请。 三、不接受同一个申请人提交两份不同的资格预审申请文件。 四、投标申请人报名时应提交的材料 1、《广州建设工程投标报名申请表》,一式二份,单独提交。此表由申请人从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自行下载并按要求填写盖章。 2、《投标申请资料原件核查一览表》,一式二份,单独提交。格式及内容见第三章,申请人按表格内容要求提交原件供招标人核查。原件不齐的资格预审文件将不能通过资格预审。 3、《投标企业基本信息登记表》,单独提交。格式及内容见第三章,由申请人按要求填写。 4、《资格预审申请文件》应按照以下内容和顺序填写并装订成册递交招标人审查: (1)封面。格式与要求见第三章。 (2)目录页。 (3)资格预审申请文件递交申明。格式及内容见第三章。

(4)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正本用原件、副本用复印件)及其身份证复印件。格式见第三章。 (5)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正本用原件、副本用复印件)及被授权人身份证复印件(其中授权委托人必须为本单位员工,社保复印件附在身份证后面,原件备查)。格式见第三章。被授权人身份证原件当场提交收件人核对。 (6)申请人基本情况表。格式及内容见第三章。 (7)投标申请人资质等级证书副本复印件。原件当场提交收件人核查。 (8)投标申请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原件当场提交收件人核查。 (10)投标申请人2005年至今完成的水资源规划编制项目业绩情况。格式及内容见第三章。 (11)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人员情况表。格式及内容见第三章。 (12)项目负责人职称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具备水利水电类中级或以上职称证书,并具有水利专业毕业证书。(其中项目负责人必须为本单位员工,社保证明复印件附在后面,原件备查)原件当场提交收件人核查。 (13)投标申请人财务状况表。格式及内容见第三章。 (14)投标申请人近三年(2005年~2007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含报表)复印件。原件当场提交收件人核查。 五、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份数及签署要求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二、项目概况 (一)城市概况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是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城市。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东部与荆州市与荆门市毗连,西部与恩施州接壤,南邻湖南省石门县,北靠襄樊市和神农架林区。 宜昌,古称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形象地反映了宜昌河谷丘陵地形特征。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是一个有着24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 宜昌市是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大坝坝址距城区仅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大动脉—焦柳铁路在境内交汇。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纵贯全境。现辖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县,当阳、枝江、宜都三个县级市,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城区。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0万;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

里。 宜昌具有丰富的旅游、林特、水能、矿产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宜昌,为宜昌发展勾画宏伟蓝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险要的战略地位,使宜昌成为海内外关注的地方。 近几年来,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综合功能日益增强,相继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今日宜昌市已成为以水电、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项目背景 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随着三峡翻坝运输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铁、石(门)—运(城)铁路、宜昌港、三峡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规划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布局和实施,宜昌在不远的将来将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等水陆公铁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新格局,宜昌将从过去的“终端型”交通变成中西部结合的区域性“枢纽型”交通中心,未来宜昌将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这一重大变化势必将对城市空间格局、功能组织、发展方向等产生较大影响,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宜昌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步修编势在必行。 三、设计范围 与正在修改的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同步编制,

水资源综合规划名词解释

水资源综合规划名词解释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有关文献资料,,把重要的名词概念比较确切地汇集编印出来,供参照。 水资源 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 指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等),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同时,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根据水资源状况去确定发展什么,发展多大规模,多快的发展速度。各地需下功夫研究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 水环境承载能力 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城市和工业做到零排放,一方面节水,用水量零增长,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做到零排放。有的国家提出水体自净能力的概念,即水环境承载能力等于水体自净能力。

降水量 从空中降落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气凝结的露、霜等的总数量。以mm计。是雪、雹等应化成水的深度。按时段统计有:以降水起止时计算的一次降水量,以一日、一月及一年计算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由于降水的主要部分是雨或全部是雨,因此降水量又叫做降雨量。一股所说某地年降雨量若干毫米,是包括了所有各种形式的降水。流域平均雨量 又叫面雨量。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也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 蒸发 水或冰雪变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在水文气象观测中,蒸发是指水分由地表的水面、土壤、植物体逸入空中的自然现象。蒸发的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数计。它是气象、水文的重要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 蒸发能力 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 水面蒸发 指水面不断向大气蒸发水分的过程。其蒸发速度,可由蒸发器观测而得。以mm/d计。水面蒸发量是指某一时段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