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精品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精品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精品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精品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及公平的含义、效率及公平的辩证关系

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含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应用:联系实际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结合现实收入分配差距的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2.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的必要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财政支出问题;财政的作用;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财政收支平衡问题;财政政策的运用;增值税;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个人所得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

引言:

做一个实验:找7个学生(或把学生分成5组),组成一个共同生活的小团体。他们同吃一锅粥,为了分配的公平,指导学生采用试验以下几种办法:

其一是:拟定专人来分,结果是那个负责分粥的人,自己碗里粥最多。对此,美国社会学家阿克顿的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其二是:轮流分,将分粥的权力公平分散了,可是在一周中,每天总是只有那持勺的一人喝饱吃足,其他6人则饿肚子;

其三是:公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分,开始时基本公平,慢慢地,他自己以及会溜须拍马的人的碗里就多了起来;

其四是:成立“分粥委员会”与“监督委员会”共同来抓,开始还不错,后来两个委员会因意见不一互相扯皮,等到“取得共识”,粥全凉了;

其五是:还是轮流分,但规定轮值分粥的那个人,自己必须最后才取剩下的那碗粥。这下奇迹出现了——7碗粥,天天都是不多不少一个样。因为,主持分粥的都不想吃亏,因此都细心地分得一样多。

5种方法其实就是5种制度。不言而喻,5种制度,最后一种最灵、最好。因为你一不公平,你就准吃那份最少的粥!

最后结论是:“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选择的。好的制度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使人逐渐趋于公平与公正。”

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制作大的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整个财富的增加,又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广大劳动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由P62探究活动一二和回忆复习: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导入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析点拨: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P63探究活动归纳: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原因(必然性)

第一、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物质条件)。(生产决定分配)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1)劳动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远没有实现马克思“劳动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的热身手段”。劳动还很艰苦。2)劳动存在着差别,存在着旧式分工。这种分工体出了劳动者智力、体力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分工的不同体现着利益的差别,报酬体现了劳动的差别。

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识

第一,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第二,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虽然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在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的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第三,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如我国规定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以公有制企业中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制定的。

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P63第二个探究活动导入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

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是劳动收入,不是剥削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活动二:阅读课本(64页---65页)企业报表……。导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何谓生产要素:为了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物质要素的投入。这些我制要素就是生产要素。在现代,劳动、资本、土地、信息和管理等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思考与拓展: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有哪些?(从存在的范围、分配的方式、体现的性质等方面分析)

课后探究:请同学们对自己家人与亲戚或朋友进行调查,统计他们的在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以及收入的途径。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

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货币供给与财富再分配效应

货币供给与财富再分配效应 靖州县委党校向泽恩 一、引言 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物价快速上涨,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显著影响,各群体的资产价值或拥有的财富发生的了很大的变化。各阶层各群体的资产财富是如何变化,受什么影响,影响如何,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物价持续快速上涨与我国的货币供给有重大关系,本文想就货币供给与财富(物质层面)再分配效应展开分析。 二、居民财富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学术界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居民的财富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而缩水。例如,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5%,那么你的银行存款就缩水了5%,如果你年初的银行存款为10万元,那么到年底你就损失了5000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居民的财富不只有银行存款,除此之外还有动产、不动产及金融资产等。居民拥有的银行存款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情况下,缩水无疑,但所拥有的不动产(例如房产,特别是投资性房产)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近几年,中国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例如2010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3.3%,北京房价涨幅高达11.5%,其中新建住宅涨幅高达18%(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因而,部分居民家庭因持有投资性房产,其财富反而增加。其次,物价指数是一系列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的,而不同的商品其价格涨幅不一,对不同居民的影响有所不同。第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真实、全面反应当年居民财富损失情况。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而货币超发是物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动因之一。有些时候货币超发,当年就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得到全面的反应,而有些时候,却在以后某个时间段呈爆发性反应。例如,2008年的我国4万亿投资计划导致的货币超发性供应,从2010年至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涨,难以遏制。如果按200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10万元的银行存款损失5.9%(5900元),而从今天的物价走势来看,其损失远不止5900元,这些损失都是货币超量供应造成的。如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首先是由市场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收支等手段对已有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功能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按效率来进行,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注重公平。 3.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收入再分配色彩,政府必须运用手中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和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以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 4.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个人所得分配格局的变化。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高覆盖。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持的保障项目和遵循自愿加入原则的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经基本成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之中。 一、收入和再分配的意义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而行使的重要经济行为,贯穿于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之中。 (一)收入的定义 【综合书上来看,收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市场价值的和;(3)因为禀赋、偏好和运气等影响下的可观察到的现金流和不可观察到的隐形收入。】 假定要素价格是既定的,那么每个人的收入就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为“可观察型”,不具有“可观察型”的因素:(1)已经产生却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2)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3)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所谓收入时间,就是说看收入不能只看一周或一年的短期收入变动,而且还要关心永久性的收入。此处引出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比如买彩票中奖】与持久性收入【比如长期的工资性收入】。 收入单位问题【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它试

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如何做到公平

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如何做到公平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遵循社会认可的“公平”和“公正”标准的要求,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财富以及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相对公平。社会公平涉及的则是国民收入等的分配状态,即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布状态及其差距问题:(1)它仅指国民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布状态问题。这一分布形成贫富差别,才产生了社会的公平与否的问题。(2)公平与否依据特定时期和国家的标准来确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公平标准。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间也有着某种公平准则的差异,例如我国近年来开始实行的“最低生活水平”办法,但各地的标准不一样,沿海地区的就高一些,而内陆地区就低一些。 二、公共财政履行公平职能 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自发运行的结果,因而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基本上只能由政府来完成,维持和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是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基本上是依靠财政手段,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完成社会性的收入再分配活动。 三、公共财政的措施 具体来看,公共财政可以采用的主要措施有: (一)征收个人所得税 私人的劳动收入和资产收益差距,是导致社会收入差距的基本原因。个人所得税直接针对这部分收入课征,并在超额累进税率下,以较高的比率取走富裕阶层的部分收入,而对贫穷阶层不征税,或者只征比率较小的税款。这样,它对私人由于劳动能力和财富占有的差距所产生的收入差距

作了较大压缩。这实际上是在财政的收入方形成了第一道防线,对收入差距的“峰尖”砍了一刀,将最富裕阶层的收入压下了一块。 (二)征收财产税 个人所得税之后,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它将引起和加剧社会财富与财产分布的不公状态。这样,财产差距所引起的财产收益差距,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公状态。财产税主要是对富裕阶层征收的,这将缩小社会各阶层在财富上的差距,从而有助于压缩社会成员在财富上的差距。因此,财产税就成为防止社会不公的第二道防线。 (三)征收遗产与赠与税 由于遗产是引起财富分布差距在不同代人之间积累的直接因素,因而遗产税的征收,将进一步控制财富及其收入两极分化的累积程度。这是公共收入上防止社会不公的第三道防线。遗产税与以上各税分工协作,共同取走富裕阶层相当份额的收入与财富,在调节和压缩贫富的山峰与低谷间差距时,起着在峰尖上狠砍数刀的作用,从而将大大抑制富裕阶层的富裕程度,也为政府在社会成员间进行大规模的再分配,提供了基本的财力来源。 (四)政府的济贫支出 这是政府依据有关的济贫法案条规等,通过政府预算的支出安排,对处于“贫困线”下的社会成员直接给予的生活补助。所谓“贫困线”,其经济涵义就是社会成员个人或家庭的最低生活水平线。如低于该线,则连基本的生活水准也无法维持。济贫支出直接将收入转移给了贫穷阶层,大大改善了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水准。对于“富”这一山峰和“穷”这一谷底来说,起着填高谷底的作用。这样,政府在收入与支出上的这些措施,就共同配合着从峰尖和低谷两头,直接缩减了贫富的差异程度。 (五)政府的社会保险支出 失业、退休、疾病和伤残等,是市场经济下必然发生的现象。具体来

《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第二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教学案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课时2 我国的社会保障 【知识梳理】 (一)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资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 (1)地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含义:社会保险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因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劳动收入来源时,能够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3)主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相关链接】 除了社会保险还有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救助 (1)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2)含义:社会救济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 为什么(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是什么?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的基本原则 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 条件: 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 对象:(内容)个人消费品 为什么? (1)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信息、技术要素、管理要素) 意义: ①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注意: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的加大,出现两极分化 4、(重点)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第11章练习题

第11章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如果经济中由于价格的变化使人们拒绝接受货币,则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 2、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受益者是债务人。 3、目前各国失业率增加是典型的周期性失业。 4、失业者就是那些想工作却找不到工作的公民。 5、长期中通胀与失业有替代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如果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过多而商品过少”,则此时的通货膨胀是()。A.结构型的 B.需求拉上型的 C.成本推动型 D.混合型的 2、面对通货膨胀,消费者的合理行为应该是()。 A.保持原有的消费、储蓄比例 B.减少消费,扩大储蓄比例 C.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比例 D.只购买生活必需品,不再购买耐用消费品 3、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影响是指()。 A.造成收入结构的变化 B.使收入普遍上升 C.使债权人收入上升 D.使收入普遍下降 4、通货膨胀的主要负效应() A.收入再分配 B.破坏效率标准 C.政治动荡 D.A+B+C 5、如果经济已形成通货膨胀压力,但因价格管制没有物价的上涨,则此时经济()。A.不存在通货膨胀 B.存在抑制性的通货膨胀 C.存在恶性的通货膨胀 D.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 6.自然失业率是指()。 A.周期性失业率; B.摩擦性失业率; C.结构性失业率; D.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 7.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口与全部就业人口之比; B.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人口之比; C.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 D.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8.奥肯定理说明了()。 A.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B.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C.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D。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9.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关; D.不能确定。 10.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A.向右下方倾斜; B.向右上方倾斜;; C.平性于横轴; D.垂直于横轴。 三、简答题 1、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2、根据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和幅度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哪些类型? 3、失业有哪些类型? 四、计算题 根据下列数据,计算1978——1983年每年的通货膨胀率 年份消费者价格指数 (1967=100 )(每年的百分比) 1977 181.5 1978 195.4 1979 217.4 1980 246.8 1981 272.4 1982 289.1 1983 298.4 五、议论题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分析通货紧缩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3、我国的失业统计指标是什么?这种统计指标存在什么问题? 六、案例分析 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你的房租。”这属于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果某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呢”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 七、名词解释 1、失业者 2、摩擦性失业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首先是由市场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收支等手段对已有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功能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按效率来进行,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注重公平。 3.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收入再分配色彩,政府必须运用手中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和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以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 4.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个人所得分配格局的变化。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高覆盖。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持的保障项目和遵循自愿加入原则的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经基本成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之中。 一、收入和再分配的意义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而行使的重要经济行为,贯穿于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之中。 (一)收入的定义 【综合书上来看,收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市场价值的和;(3)因为禀赋、偏好和运气等影响下的可观察到的现金流和不可观察到的隐形收入。】 假定要素价格是既定的,那么每个人的收入就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为“可观察型”,不具有“可观察型”的因素:(1)已经产生却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2)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3)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所谓收入时间,就是说看收入不能只看一周或一年的短期收入变动,而且还要关心永久性的收入。此处引出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比如买彩票中奖】与持久性收入【比如长期的工资性收入】。 收入单位问题【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它试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

单元综合检测(三) 收入与分配 一、选择题 1.李克强总理表示,2014年适当时候要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而且要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这有利于( ) A.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B.增加居民收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C.让人民在分享改革的红利中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D.使社会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提高效率的基础上 2.解决下图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 ) ①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②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③强化税收调节,整顿不合理分配秩序④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4年7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这种同工同酬的分配机制( )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②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③属再分配调节机制④能促进我国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专家认为,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低、扩中、控高”,即通过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将“沙漏形”的社会两极向中间挤压,最终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有( ) ①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清理和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③消除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④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8年居于全国省区首位。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让更多农民走出

土地,让更多农民充分就业,让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多元收入结构中的主体支撑。这表明( ) ①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②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前提③完善分配政策是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 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助推了农民增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 ①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 260元调整为1 400元②某公司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③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④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300元财政补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作为国内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措施,“营改增”将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产品或服务项目,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减少重复征税。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征收率的降低以及增值税价外税特征导致的税基缩小,税负得以下降。此举有利于( ) ①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③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④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享减半计征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范围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扩至10万元。这一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其合理的传导顺序是( ) ①生产成本降低②扩大再生产③企业利润增加④税收负担减轻 A.④—①—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9.(2015·泰安模拟)财政部2014年初发布消息称,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中央除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外,中央财政还专门设立了相关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总额为2 853亿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幅度提高税率B.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doc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

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019-10-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

论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地位

?经济学研究? 论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税收的调节作用和地位 王金明 (兰州市地税局,甘肃 兰州 730030)   收稿日期:2004-03-11[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3)05-0134-01 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它既要求公平,又要兼顾效率。税收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中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1.税收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定位国民收入分配是由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层面共同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和过程。众所周知,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中一对十分古老而又难以调和的矛盾,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障碍和问题,并且还是收入分配中难以协调的目标。在国民收入三个分配层次中,各分配层次的作用空间,对公平目标的追求不同,决定了税收分配政策,在三个分配层次中的目标,作用各异,绝不能相互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扩大。据测算,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这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绝对不均等区间,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有政策导向即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也有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特有的因素。但无论其成因如何,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影响我国政局稳定的不利因素。在我国现阶段,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需要采取以下两个层次的政策措施。一是在初次分配环节调节收入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初始条件的均等化,加快农村和农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法制建设,调节倾斜性的经济政策等等。二是在再分配环节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有税收调节和转移支付两大手段。可以说税收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为了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税收率,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直接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要 加强税收征管,有效控制税收流失。 2.税收分配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即经济活动之外的分配领域,政府是收入分配的主体,按照政治上的公平原则进行分配,即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达到社会分配的目标。在此,政府税收分配的定位,是借助于税收非中性原则的实施和效用,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与政府分配的社会目标保持一致。 收入分配差别既是市场效率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市场效率的结果。但收入分配差别过大,既有悖社会公平,也同样损害市场效率。必须由政府在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弥补社会公平的“市场失灵”。 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理当承担起干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任。实施所得税、财产税等非中性的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结果、收入的使用、收入的财富积累与转让等进行全面调节,使具有不同负担能力的纳税人能够合理负担税收,即实现税收的纵向公平,满足社会的公平需求和政府的社会公平目标。当然,税收的再分配政策还应当注意避免把社会公平绝对化,收入的绝对公平同样会损害效率。贯彻税收的社会公平原则,要把握好收入差距的控制的合理界限,尽量使社会公平对效率的损害减至最低。 3.重构税收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化3.1 规范个人所得税制,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有效调节个人的收入分配。 3.1.1 规范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把定率和定额相结合的扣除法改为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因素扣除法”,充分体现支付能力原则,使高收者多纳税。调整免征额和税率,增加税率档次,对劳动所得、资本所得、偶然所得区别对待。改革税前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自然状况。 3.1.2 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 (下转第74页) 2004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 No.3 2004 总第138期 Lan zhou xue kan G eneral.No.138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及其原因 (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我国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原因) ①生产决定分配。这种分配制度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是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格局的最终原因。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③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④这种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特别提示: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前者适用于公有制经济,后者适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及决定因素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 的。 特别提示:①哪些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承包集体土地的收入、联产计酬的收入。②不能说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等并不属于按劳分配,也实行有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如股份)。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1)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3)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

林义相-10-01-04-房地产是最大的财富再分配机器

房地产的实质是财富的最大再分配机器 ——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房地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图1 商品房年销售额(亿元) 图2 房地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例 一、房地产是最大的“吸金器” 房地产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很多年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连续多年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在这里,我不打算谈房价是涨还是跌,而是想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到底怎样看待房地产业的性质?它的经济后果是什么?它的社会后果又是什么?最后我提几点政策建议。 房地产业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巨大的财富“吸金器”。从一个特定的时间截面上来说,购房会涉及到年轻夫妇双方的父母,甚至双方的爷爷奶奶,还有双方的亲戚朋友;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房地产通常会涉及到一对夫妇过去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差不多所有的积蓄,同时也会涉及到他们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入(银行按揭把他们未来的预期收入折现到现在的房子里)。 同时,房地产业涉及的资源金额很大,是规模最大的单项商品。2009年商品房年销售额预计会达到5.8万亿(图1)。此外,从老百姓的开支来看,2009年房地产消费占居民消

费的比例预计达到48.33%,接近一半(图2)。也就是说,房地产对经济社会、对老百姓等方方面面来说,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房地产把中低收入阶层老百姓的财富基本吸光了,现在很多人变成了“房奴”。这大大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从1992年到2008年期间,如果把1992年标准化为100,则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是60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79,城镇%2B农村的人均收入是870,而财政的收入(预算内)是1761,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超出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两倍 二、房地产的实质: 储蓄-政府投资的转化器,财富再分配的机器 房地产业的收入和资金循环 为了说明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以及财富分配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先来看房地产业的收入和资金循环。如图4示,从左边开始,数额巨大的国民储蓄被吸进房地产业以后,一部分直接或者间接地流入到政府部门(比如说土地出让金、直接或者间接的各种税费);另一部分资金进入银行和房地产业产业链中(上、下游其实也有各种税和费,该部分进入政府);此外,还有一部分资金正当或者不正当地由房地产直接进行分配了。这三大块资金最后都形成了投资(储蓄)与消费,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产生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再回过头来变成居民储蓄。这就是整个房地产业的收入循环(或者资金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看到,房地产业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和国民储蓄到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的转化。 图3 房地产业的收入循环 房地产业是最大的储蓄—(政府)投资的转化器 我们现在来考察国民储蓄是怎样借助于房地产业转化成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如图5所示,居民因为自住、投资或者投机等动机而购买房地产,居民收入和储蓄以购房款和银行给房地产商贷款的形式大量地进入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如果综合考虑房地产及其产业链的收入循环,应该有超过50%以上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或早或晚地流入到政府手里。流入政府的资金又有两部分支出,一部分形成政府的投资,投资到国有企业和政府项目里去,另一部分因履行政府职能而形成的正常开支(工作人员的工资、集团消费和转移支付等)。流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八课) 【知识结构】 【考点解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A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知识拓展】①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成分中,但不能认为凡是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就一定是按劳分配。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而股息、红利、专利补贴、专有技术补贴、管理岗位奖励则属于非按劳分配。②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考点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 A )(1)生产要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 地和信息要素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拓展】①按劳动要素分配: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按资本要素分配:如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③按技术要素分配: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如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⑥信息要素: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2)意义: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现阶段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考点3: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B )班级 _ __高二 ( ) _ ___姓名 _ _________________学 号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要点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环境)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3)原因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 1)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2)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3)积极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 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人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人分配关系。 2.措施

宏观经济学习题四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四 一、单选题 1、失业率的计算是用(C )。 A、失业工人数量除以工人数量 B、劳动力总量除以失业工人数量 C、失业工人数量除以劳动力总量 D、就业工人数量除以劳动力总量 2、当大学生完成学业开始找工作时,在他们找到工作之前的这段短期失业阶段被称为:( E ) A、季节性失业 B、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摩擦性失业 3、如果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992年是125,在1996年是150,那么从1992年到1996年价格上升的幅度等于:( B ) A、20% B、25% C、50% D、125% 4、当价格以不同比率变化时要测量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一般观察:( D ) A、相对价格 B、机会成本 C、、生产可能性 D、价格指数 5、假定名义利率是12%,通货膨胀为8%,实际利率是( A ) A、4% B、20% C、8% D、-4% 6、通货膨胀是(A ) A、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得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量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都不是 7、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影响是指(A )。 A、造成收入结构的变化 B、使收入普遍上升 C、使债权人收入上升 D、使收入普遍下降 8、菲利普斯曲线说明(C ) A、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B、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C、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D、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9、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 A )。 A. 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B. 再分配效应和进出口效应 C. 进出口效应和产出效应 D. 产出效应和实际资产效应 10、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 A )。 A. 高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B. 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C. 高于潜在GDP0.5个百分点 D. 低于潜在GDP0.5个百分点。 11、中国当前的失业类型主要属于(C ) A.摩擦性失业B.周期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 12、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工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是(B) A.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结构性通货膨胀 D. 混合性通货膨胀 1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A ) A.政府需求管理政策无效B.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C.经济主体存在货币幻觉D.自然失业率可以变动 14、一国在一段时期内GNP的增长率在不断降低,但是总量却在不断提高,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该国处于(C)阶段。 A.复苏 B.繁荣 C.衰退 D.萧条 15、下列哪一项属于经济发展中的中周期(D) A.基钦周期 B.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C.库兹涅茨周期 D.朱格拉周期 16、下列哪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消费不足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A) A.霍布森B弗里德曼 C.熊彼特 D.哈耶克 17、加速原理认为(B) A.消费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 B.GDP数量增加会引起投资数倍增加 C.GDP增长会导致消费数倍增加 D.投资增加会引起GDP数倍增加 18、经济增长的标志是(C ) A. 失业率的下降B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C 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D 城市化进度加快 19、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一个外因理论,它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