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第三师: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员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挥。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部队大规模机动,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别免兼盐阜和淮海军区。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

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历程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一九八五年)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坚持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是由八路军一部分南下部队为主加新四军一部分部队合编发展起来的。

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一九三九年五月,中共中央在致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指出,今后八路军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华中。一九四○年春,中共中央作出八路军一部分主力南下,新四军一部分主力北上,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开华中抗战局面的战略部署。

一九四○年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任命我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我向中央建议另选派司令员,我只担任政委。中央旋派左权同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后左权同志回到八路军总部工作,由杨得志同志任司令员。第二纵队辖八路军一一五之三四四旅、河北民军一旅新编第二、第三旅,共约二万余人。我考虑两万余部队集中在冀鲁豫,回旋余地不大,不利于发展,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建议,将第二纵队分出一部分部队,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四月十七日,中央电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一万二千人,由太行出发,在冀鲁豫边界设法消灭石友三部后,准备随时调往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五月五日中央又指示:“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在可能发生全国性的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在黄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

遵照中央指示,我于一九四○年三月将河北民军一旅留下坚持太行山斗争,自率纵队直属队和三四四旅,越过平汉路,到冀鲁豫与新二、新三旅部队会合。第二纵队于五月中旬将向我根据地进犯的叛逆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之后,杨得志同志继续留在冀鲁豫,我率三四四旅(辖六八七、六八八、六八九团)、新二旅(辖四、五、六团)过陇海路南下。三四四旅由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领,于五月下旬先头出发,我与纵队参谋长韩振纪率纵队部、教导营及新二旅(由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率领)于六月初出发。行进途中,杨得志同志感到留在冀鲁豫的主力不足,我即令新二旅之四团中途返回冀鲁豫。

第二纵队南下之先头部队于六月二十日到达豫皖苏边区新兴集,与彭雪枫同志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六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我部与彭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活动于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以对日寇作战,巩固豫皖根据地,扩大与整训部队为中心任务。”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我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六月二十九

日,中原局(一九四一年五月改为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来电,要我作东进准备,“二十天后派三个团过津浦路活动”。彭雪枫同志起草了一份回电略谓:与敌伪顽长期斗争,以向西发展为有利,平原作战须有山地作依托;黄部应留下,培养主力,建立巩固根据地;一旦形势有变,即可西入伏牛山,南进大别山,等等。我因刚刚到达,情况不甚了解,以为仍受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指挥。于是,我同意了彭雪枫同志的意见,于七月一日以彭黄联名电复中原局。七月十五日和十七日、十八日,刘少奇同志连续三次催我速率所部过路东进皖东北。我感到刘少奇同志电报与中央军委前电不尽一致,为弄清指挥关系以确定部队行动,我打电报请示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回电指示我服从中原局胡服(即刘少奇)指挥。接毛泽东同志电报后,我立即将三四四旅及所属六八八、六八九两个主力团留给彭雪枫部(后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自率三四四旅之六八七团、新二旅之五团、六团和教导营东进皖东北。

在我到达之前,一九三九年四月成立了苏皖区党委,金明同志任书记。当时皖东北地区已有好几支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张爱萍同志在这里组建了新四军第六支队的第四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并以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名义,领导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八年七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主力改编为苏鲁豫支队,一九三九年春,山东纵队挺进支队编为苏鲁豫支队四大队。一九四○年五月,苏鲁豫支队在彭明治、吴法宪(后为朱涤新)率领下,由苏鲁豫边南下,于一九四○年六月初到达苏皖边区,该支队之胡(炳云)、田(文扬)大队已先期挺进皖东北。还有一支部队是早先开辟邳、睢、铜游击根据地的山东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后改编为苏皖纵队陇海支队),负责人是钟辉、韦国清、孙象涵、李浩然等同志。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江华同志也从山东带了一批干部和部队到达皖东北,刘瑞龙同志也到达皖东北参加领导工作。此外,淮海区还有一部分与党失去联系的同志,联络知识青年和爱国人士,组织了一批武装,展开抗日救亡活动。刘少奇同志曾于一九四○年六月六日向中央报告:“我在皖东北之部队,系统指挥不统一,内部外部情况均复杂,请中央及朱、彭令黄克诚同志速来苏皖地区统一指挥,任军区司令。如能多带兵力来为更好,否则不能完成任务。”

我于一九四○年八月七日率部到达皖东北后,于八月十日到达盱眙县中原局驻地,与刘少奇同志会面。遵照中央指示,研究苏皖地区我军各部队的统一编制、统一指挥问题。决定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所有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我任司令员兼政委。第五纵队辖三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三个大队(团),共二万余人。第一支队由苏鲁豫支队编成,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朱涤新,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二支队由新二旅之五团、六团和三四四旅之六八七团编成,支队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副司令员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第三支队由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之第四总队编成,支队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韦国清,副司令员孙象涵,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

遵照中央关于“八二路军到华中后,坚决争取控制全苏北”的指示,我很快地结束了部队的整编工作,即着手部署开辟苏北地区的工作。第五纵队一支队已先期进入淮海区,开辟淮海区的抗日局面。第二支队之六团留在皖东北开辟工作,其余各部相继挺进淮海、盐阜地区。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统一整编新四军的指示,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我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一九四三年二月后为洪学智),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原第五纵队之一、二、三支队,分别改为第三师之七、八、九旅(一九四一年九月,第三师之九旅与第四师之十旅对调建制)。一九四一年秋,张爱萍同志任副师长(一九四四年九月,张调任第四师师长),一九四五年九月,刘震同志任副师长,洪学智同志任副师长兼参谋长。一九四四年从全师抽调骨干连队组建了师特务团。一九四五年三月,为支援皖江地区的斗争,组建了一个独立旅,并新组建了两个特务团,同时在淮海区组建新一、新二团。

新四军第三师起初兼盐阜军区,辖皖东北、淮海、盐阜三个地区。一九四一年九月,新四军第四师由豫皖苏转至津浦路东,皖东北地区划归第四师活动地区。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到抗战胜利,第三师兼苏北军区,辖盐阜、淮海两个军区(一九四二年冬改为两个军分区),分别由第八、第十旅兼。

苏北地处陇海路以南、运河以东、大海以西。日军侵占苏北后,即抢占交通要道,逐步扩大伪化区。自徐州至扬州至沿运河线各城镇、陇海路东段各城镇以及连云港等港口,均被日军占据。在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地区,则是国民党统治区,并建有县、区、乡、保各级政权,其为首者是江苏省主席兼苏皖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韩除拥有国民党主力部队第八十九军外,还有保安旅、常备旅以及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等部,后来又从山东调来东北军霍守义部。韩德勤属于蒋介石嫡系顾祝同所部,是个出名的反共顽固派。韩早年曾率一个师参加“围剿”江西苏区,兵败被红军俘虏过。此番韩拥兵苏北,不思抗日,积极反共,千方百计要消灭新四军,被称为“磨擦专家”。

一九四○年七月,陈毅、粟裕同志率部分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后,与先期北上的新四军部队会合,进驻黄桥地区。韩德勤自恃兵多势众,妄图将陈、粟部一举歼灭。陈毅同志渡江后,针对顽韩军步步进逼,战事不可避免之态势,曾报告党中央:“我们已集中的兵力不过七千左右,战斗人员不及五千,枪支四千余。而两李尚有七千余人,省韩有四十个团约五万人,加上两李部队共约六万人左右。以我们现有力量对付两李已足够,但对付省韩则很不足……因此,请求四、五支队及八路军南进支队,速派增援部队。”当十月二日顽韩军向黄桥大举进攻时,陈毅急电我率部驰援。我回电告以即刻出发。十月四日中共中央就此发出指示:“韩德勤又大举压迫我军……八路军不能坐视。”“黄克诚部主力决心于本月四日开始行动,南下阜宁,并拟向盐城挺进,增援陈毅”。“我们的方针是:…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

遵照中央指示和陈毅同志电令,我于十月四日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兼程南下,突破顽军盐河、旧黄河等防线,连克佃湖、东沟、益林、阜宁、东坎、建阳、湖垛、苏家嘴等城镇,直下盐城。沿途歼灭顽军第十常备旅和独立第三旅等部,切断顽韩军之归路,动摇其侧背,威胁其大本营兴化,在战略上对进攻黄桥之顽军造成南北夹击之势。此时原拟打两个多星期的黄桥之战,至十月八日,仅六天时间,新四军即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韩德勤遭到惨败后,率残部退驻兴化、车桥、曹甸一带。

十月十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之先头部队第一支队所部,与新四军北上之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间的白驹镇地区胜利会师,完成了打通华北、华中联系的通道和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把我军限死在黄河以北的阴谋,为确立我党我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会师后,陈毅同志特地从海安司令部乘汽艇沿串场河北驶盐城,慰问南下的八路军指战员,我从东沟赶到盐城相迎。这是我与陈毅同志自井冈山分手之后的首次重逢。相见之下,分外亲热。我们在盐城相聚几天,阔叙别情,感慨交集。陈毅同志就众多老战友们久别重逢,即兴赋诗云:“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表达了广大指战员共同的喜悦心情。十月下旬,刘少奇同志率中原局机关由皖东半塔集到达阜宁,随即进驻盐城。十一月中旬,陈毅同志亦率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挺进盐城。皖南事变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新四军军部。

一九四○年九月十日,中共中央在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中说:“苏北运河以东地区,应由陈毅、黄克诚部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由黄克诚部发展阜宁、淮安、盐城以北地区,陈毅部发展泰县、如皋及其以东地区。不仅扩大主力,并且应努力与地方党共同建立无数小游击队,建立政权,把这些地区抗日民主化。如此,方能击破韩德勤。”

长期以来苏北地区交通要道和重点城镇为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占据,广大农村则为国民党特务、反动地主武装所把持。当地一般地主均有武装,大者有五百人枪。这一带土匪众多,封建会道门武装组织遍及各地。民间枪支不计其数。当地的人民群众不仅屡遭日伪汉奸的烧杀抢掠,还备受顽军和特务、土匪、反动地主武装的骚扰残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国民党的反共欺骗宣传,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尚缺乏了解。

为了执行中央的指示,在苏北广大地区开展我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我们到苏北后,在中原局(华中局)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加强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清剿土匪,消灭反动地主的武装叛乱,粉碎日寇的“扫荡”,打破顽军的磨擦进攻,加紧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我们刚到苏北,就遇到海啸成灾,疮痍满目,难民遍野。在此之前,国民党政府曾迫于当地群众及士绅的一再呼吁,勉强拨了一点经费,修了海堤。但层层克扣,偷工减料,海啸到来,一冲即垮。我军到后,目睹人民群众离乡背井、苦不堪言的凄惨景状,决心重新修筑海堤。在中原局及华中总指挥部的支持下,采取发行修堤公债、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了上万民工,终于在一九四一年七月底,将全长九十华里的海堤修成。海堤竣工的第二天,即遭到海啸袭击,且比前次的水位高出六寸,但大堤屹然不动,保障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我们组织人民群众生产自救,初步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我们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的实际行动,恰与国民党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行径形成鲜明对照。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的!”连一些曾对我们抱怀疑或抵触情绪的士绅,也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向我们靠拢。当地群众还以领导修堤的我方县长宋乃德之名给海堤命名为“宋公堤”。通过一系列的群众工作,我们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为根据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北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土匪出没地。我军到后,国民党顽固派更利用土顽、匪特纷起作乱。他们互相勾结,打砸抗日政府,杀害我方干部,抢劫残害群众,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为了保卫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发展根据地,我们于一九四一年上半年开始,抽调主力及地方部队,大力清剿镇压土匪顽劣,迅速将横行苏北地区的股匪全部予以剿灭,使该地多年的匪患得以平息。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密切了与各阶层群众的关系。我们开始在苏北站稳了脚跟。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为了对付敌后斗争的各种严重情况,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自一九四二年十一月起,我们实行了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和一元化领导,成立了苏北区党委,统一全苏北党政军的领导。我任区党委书记,金明任副书记(一九四五年金明南下后为李一氓)。精简了机关,充实了连队。鉴于当时地方部队成分比较复杂,纪律松弛,干部缺乏带兵和作战经验,我们决定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以四个主力团分散编入地方部队。这样一来,迅速加强和巩固了地方部队,使地方部队主力化。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后,又组建起新的地方部队。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主力化的结果,不仅巩固了地方政权,加速了地方建设,同时,也使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壮大起来。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在豫皖苏失利后,于一九四一年九月与第三师第九旅对调,归入第三师建制。当时第十旅仅有两个团四个营,三千二百人。该旅进入苏北后,兼淮海军区。由于实行了主力地方化,在群众中生根立足,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战斗,两个团发展成为两个旅六个团,一万五千人。在盐阜区,第七旅、第八旅各有一个团实行地方化,不仅使地方武装大发展,主力部队也都扩大了二、三倍。

在与日伪顽进行残酷的军事斗争的同时,我们在根据地内抓紧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军政机关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恢复和发展了中小学教育,并且办了冬学、公学,教育规模和质量都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逐渐向我党靠拢。我们在根据地内统一了税收制度,实行进出口管理,依靠公粮、田赋和盐税、关税,加上厉行节约,使苏北能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做到经济逐渐好转,军民生活有较大改善。我们还发行

了自己的货币,逐渐停止法币在根据地内的流通,与敌伪顽作金融斗争。由于我们发行的货币只作为流通工具,不作为财政开支的来源,又据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币值稳定,信誉很高。

我们在一九四二年六月开始的整风运动中,正确贯彻执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采取和风细雨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帮助干部提高政治觉悟,没有搞“抢救运动”,因而没有伤害同志。通过整风,团结教育了广大干部,调动了大家的革命积极性,在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的自卫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华中局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刘少奇、陈毅同志十分重视对各阶层有代表性人士的工作,亲自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开明士绅以及广大知识分子接触,宣传我党团结抗战的政治主张。陈毅同志还倡议创建了“湖海艺文社”,与各界知名人士诗文交往,团结他们参加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发挥他们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在当地颇具影响的人士,如李明扬、韩紫石、杨芷江、庞友兰、计雨亭等,在我党感召下,为抗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当时许多著名文化界人士和革命知识分子,如邹韬奋、范长江、钱杏(屯卩)(阿英)、沈其震、薛暮桥、贺绿汀等,纷纷来到苏北,不仅繁荣了根据地内的文艺宣传活动,而且还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文化战士。

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我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惊恐和仇视。一九四一年七月,日军一万七千余人,出动装甲汽艇百余艘,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妄图消灭我华中局及军部首脑机关,摧毁我苏北根据地。开始,华中局及军部在“保卫盐城”的口号下,作了以主力对敌实行迎击、阻击的军事部署。我基于华北反“扫荡”的经验教训,认为在敌我强弱悬殊的情况下,不宜对日伪军搞正面阻击,曾建议华中局和军部机关及早撤离盐城,转移到阜宁农村,跳出敌包围圈;部队实行分散游击,待机转入反击。同时又表示,如果已布置,当由军部决定,三师执行。军部决定“保卫盐城”,“击退敌人的进攻”,并直接指挥第三师第七旅、第八旅等部对日伪军作战。后来,盐城未能守住,机关、学校等撤退。主力部队利用河网港汊复杂地形对敌阻击、伏击歼敌后,转入日伪军侧后打击敌人,先后攻占敌伪占据的部分市镇,牵制了敌之行动。在苏中第一师部队积极出击、支援下,敌兵力开始南移,对苏中进行“扫荡”。我随即转入全面反击,连续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城镇,使敌顾此失彼。至八月下旬,经我苏北、苏中军民协同作战,共歼日伪军三千八百余,击沉敌装甲汽艇三十余艘,粉碎了日寇“扫荡”。

一九四二年底至一九四三年冬,是苏北抗战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寇集结重兵,先后对我淮海区和盐阜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日本华北方面军调动了日军第十七师团一个旅团及伪军第三十六师等部,开始对我淮海区进行分进合击式的大“扫荡”。我淮海地区军民在地委书记金明和军分区司令员刘震的指挥下,以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开展游击战,消耗、疲惫、迷惑敌人,机关和大部分主力则从敌合围间隙跳到边区,寻机歼敌。当敌人发现我主力在边区,随即折回企图寻找主力决战时,我主力又从敌伪军间隙回到根据地。经过反复周旋,使敌人处处扑空,被拖得精疲力竭。敌“扫荡”临近结束之际,日伪军在我根据地交通要道构筑碉堡,安设据点、抢修公路,扩大伪化区,企图分割蚕食我根据地。我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和交通破袭战,并采取袭击、围点打援等战术,先后攻克敌伪据点多处。到一九四三年,淮海区集中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动了春季和夏季攻势,先后拔除敌伪据点三十五处,使根据地基本恢复到“扫荡”前的态势,又一次粉碎了日军的大“扫荡”。

日军在“扫荡”我淮海区之后,紧接着对我盐阜区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敌此次“扫荡”,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拟定战役计划,调集日军第十七师团、三十五师团、十五师团和独立十二混成旅团万余人及伪军徐继泰、李实甫、潘干臣、刘湘图、胡冠军、朱保元等部八、

九千人,以海、空军配合,于一九四三年二月中旬,对我盐阜区分进合击,自北至南构成一弧形大包围圈,并以舰艇封锁我沿海港口,在飞机掩护下,实行“梳篦式”的反复搜索。为适应斗争需要,华中局和军部于一九四二年底转到淮南路东。我先率师部(区党委机关)跳出敌包围圈外,我军在第三师副师长兼第八旅旅长、盐阜地委书记张爱萍统一指挥下,首先避敌锋芒,采取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法,开展了反“扫荡”斗争。在敌向我合围时,我以一部主力沿途阻击、袭扰、疲惫敌人,大部主力则转至敌侧后,寻机反击。敌合击扑空后,实行分区“扫荡”,我各地区相对集中兵力,袭击敌据点,予敌以沉重打击。地方武装和民兵则积极展开袭扰战,陷敌于四处挨打的境地。同时,新四军第一、第二、第四师部队也积极向当面之敌发起攻势,予我以支援配合。至三月中旬,敌被迫开始撤退,我军即集中主力进行反击,取得黄营子、单家港等战斗的胜利,旋即转入全面反击,连克敌伪据点十余处。在陈集战斗中,我第八旅第二十三团和旅特务营等部,以白刃格斗发起攻坚作战,守敌日军中队长以下全部就歼,缴获其全部装备。我第八旅第二十四团强袭敌八滩据点,毙伤日军中队长以下八十余,拔除敌据点。我军又乘胜收复滨海县小尖子地区,攻克陈家港。至四月中旬,历时两个月的盐阜区反“扫荡”胜利结束,共毙伤俘日伪军一千八百余,攻克敌伪据点三十余处,并争取一批伪军携枪反正。反“扫荡”的胜利,改善了苏北地区的战略态势,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热情,坚定了抗战的胜利信心。由于统战工作扎实有力,在日伪“扫荡”时,地主、士绅均能以各种形式帮助和同情我军,为我们保护干部,保存资料,抑制“伪化”等。盐阜区士绅在慰军大会上,称颂我军“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时分时合,神出鬼没,或攻或守,将卒用命,民族精神,发挥无余,民气鼓励,收效甚宏,由此足知中国之不会亡”。阜宁县国民党书记长亦称:“敌寇以泰山压顶之兵力,…扫荡?新四军,新四军能保全主力,已属难能可贵。不料又大举反击,恢复阵地,足见抗战必胜之前途。”救国会领袖邹韬奋先生,目睹反“扫荡”的胜利,喜不自胜,感慨地说:“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托,于敌伪高压之下毫无背离,此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绝非谎言,余不到敌后根据地,余亦不信能做到如此成功之地步。”

以韩德勤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把我抗日根据地视作眼中钉,不断寻衅制造磨擦。因此,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就成为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九四○年十月黄桥决战胜利后,韩德勤纠集余部二万人退守曹甸、车桥、兴化一线,依托坚固据点继续与我为敌,并与向我皖东进犯的国民党反共军相策应,叫嚣要恢复黄桥战役前的状态。如何选择恰当时机,解决韩德勤顽军,消除苏北抗日斗争中的一大障碍,是苏北我军在同敌伪顽斗争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一环。黄桥作战之后不久,中原局及华中总指军部〔1〕[指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意图乘胜攻占曹甸,消灭顽韩军,然后再西援皖东。当时我曾提出暂时不宜攻打曹甸的建议。认为:从苏北斗争形势看,我们刚刚占领淮海、盐阜地区,顽军残部、伪军、土匪、特务、反动地主武装等到处骚扰暴乱。根据地内很不稳定。当务之急,应是剿灭匪顽,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先把脚跟立稳,然后再相机解决顽韩军。而且,打曹甸与黄桥作战情况不同。韩德勤新败,退守老巢,从抗日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考虑,我应站在自卫立场,不宜主动进攻。从军事上看,在水网地带攻坚作战,对我十分不利。中共中央于一九四○年九月十日指示中说:“对友军则不论如何,即使是最反动最顽固者,在目前时期中,在彼军未向我进攻或其进攻已为我击破时,均应采缓和态度,击敌和友,是我目前军事行动总方针。”其后,中央又指示:“我们应准备对付最黑暗的局面。我们的对策是稳健地对付国民党的进攻,军事上采取防御立场,他不进攻,我不乱动。政治上强调团结抗日。”“目前,即动手打韩德勤,……在政治上极端不利,尚须忍耐。”“估计到韩与蒋、顾之关系,他又是战区副总司令及省主席,暂时不宜取彻底消灭政策。”

后来,中央同意了攻打曹甸的计划,并由华中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作战。在此情况下,我坚决执行华中总指挥部作战命令,由八路军第五纵队战斗力最强的第一支队(即后来的第三师七旅)和第二支队(即后来的第三师八旅)之六八七团分别参加攻打曹甸和车桥的战斗,并向华中总指挥部建议增调主力以加强攻击部队。华中总指挥部调集新四军第一、第二纵队和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于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对曹甸发起攻击。我又建议采取筑垒掘沟推进的战法,以持久作战解决曹甸顽军,未被采纳。部队乃用猛扑的打法,经勇猛冲杀,于十二月十五日突破顽军前沿阵地,歼敌八千余,我军亦伤亡二千余。此役我未达到战役目的而撤出战斗。

一九四一年八月,当日军正对我苏北根据地进行“扫荡”之际,韩德勤指使其部属江苏常备第七旅王光夏等部,乘机向我进攻,并在淮海区构筑据点,企图分割我根据地,策应由豫皖地区东犯的反共顽军汤恩伯部。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二团于九月对顽军固守的号称“模范工事”的郑潭口发起攻击,全歼守军六百余,拔除了其插入我根据地内的钉子,取得了苏北攻坚战的首次胜利。是年十月,作为军部机动部队的第三师第七旅之一部与兄弟部队发起程道口战役,担任对敌中心据点主攻任务的第七旅第十九团,以勇猛顽强的攻势,突破敌深沟高垒,攻克程道口据点,王光夏仅率百余人乘乱化装逃跑,其余一千五百余顽军全部就歼。这一胜利,彻底粉碎了顽军对淮海区的进攻,使我淮南、淮北、淮海、盐阜四块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

一九四三年日军对我盐阜区实行“梳篦式”大“扫荡”之前,曾先“扫荡”韩德勤所部。为了贯彻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应韩德勤所求,我们曾允准韩部和东北军霍守义部转移到我区暂避,并向其供应粮袜,接济经费,掩护其安全转转移至淮海区。尤其对东北军霍守义部,自该部南下苏北以来,我始终对其采取团结、忍让态度,晓以团结抗战大义。即使在我军同顽韩军交战,霍部通过我防区增援韩部时,亦未消灭它。我考虑的是,东北军发动“西安事变”,对促成全国抗战局面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我们不应该伤害它。及至一九四三年敌“扫荡”时,霍部在我们协助下,从苏北撤回淮北。但韩德勤却背信弃义,当其从淮海区西渡运河进入皖东北后,即强占我淮北区金锁镇、山子头一带,公然宣称要在洪泽湖畔建立反共基地。韩部所到之处,残酷破坏我抗日民主政权,捕杀我抗日干部和群众,并暗中勾结津浦路西国民党反共军王仲廉部,企图夹击我淮北新四军第四师,以实现其卷土重来的野心。为了保卫我抗日根据地,在军部统一指挥下,调动第三师第七旅、第二师一部,配合第四师主力,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八日,向顽韩军占据的山子头据点发起反击,一举全歼韩德勤所部保安第三纵队、独立第六旅,击毙王光夏,生俘韩德勤。为了表示我军团结抗战的诚意,旋将韩德勤释放,并发还部分人枪。至此,国民党顽固派留置于苏北的这一抗战障碍,终被彻底扫除。

一九四四年后,日军为加强太平洋战场和向正面战场进攻,从苏北抽走了部分兵力,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到我们手中,苏北我军开始了局部反攻,并进一步加强了根据地建设。是年四月,我军发动了高沟、杨口战役,拔除敌伪据点十四处。五至十月,发动滨海地区攻势,攻克苏北产盐重地陈家港及合顺昌、通洋港、青龙港等据点,解放了日军掠夺盐、棉的基地合德,并攻克运河线上敌新设立的重要据点林公渡。随即又乘胜发起一系列攻势,将淮海区之敌分割在几个孤立区域内,并将我边沿区推向陇海路,使陇海路百余里地段处于我军打击之下。十二月至一九四五年三月,重创敌从冀鲁豫南调以增援沿海的伪军孙良诚部。一九四五年二月,我强攻叶圩子据点,全歼守敌。四月发起阜宁战役,我和师参谋长洪学智指挥第八旅、第十旅各一部,师特务团,部分地方武装,攻克阜宁县城及据点二十余处,歼孙良城部伪副师长以下四千余人。

经过几年来的艰苦斗争和一年多来的局部反攻,敌伪已被压缩在一些孤立的城镇据点内,解放区进一步扩大,我军壮大了三倍,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能在平原和水网地带

的一般情况下作战,而且能对坚固设防的较大城镇进行攻坚作战。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三师奉命集结主力,准备担负机动作战任务,进入战略反攻。我地方武装及民兵先后解放了沭阳、宿迁、泅阳、涟水等县城,迫使敌伪纷纷向主要点线收缩集中。敌占据淮阴、淮安和盐城三座县城,拒绝向我抗日军民缴械投降。我们计划集中第三师主力,首先攻取淮阴、淮安,然后打下盐城,逐个扫清根据地内残余敌伪,解放苏北全境,为尔后自卫作战准备战场。

正在这时,接到军部命令,要我率第三师主力向淮南津浦路西出动,会同第二师部队,阻击桂系顽军东犯。我们在淮南路西等候半个月,未见桂顽东犯动静。我便与共同指挥津浦线作战的第二师政委谭震林联名打电报,向军部及中央建议回师肃清根据地内负隅顽抗的残余敌伪。经中央同意后,我即率部回师苏北,发动了两淮战役。九月六日,由第十旅、师特务团及地方武装攻克淮阴县城,全歼守敌伪师长潘干臣以下九千余人。九月二十二日,由第七旅、第八旅及地方武装攻克淮安县城,全歼守敌伪旅长吴漱泉以下六千余人。九月十八日,第十旅及地方部队又对响水口一带伪徐继泰部发起攻击,歼敌近千人,攻克响水口、陈家港等市镇,控制了灌河两岸,完全解放了苏北盐场。

我在淮南路西返回苏北途经华中局驻地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出兵我国东北。我军也有少数部队进入东北。我即于九月十四日打电报向中央及军委提出《关于目前局势和战略方针的建议》,建议速调五至十万大军到东北,创建全国总根据地。九月二十三日,两淮战役刚刚结束,我便接到中央命令,要我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开赴东北。九月二十八日,我们开始从淮阴出发北上。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四个旅、三个特务团共三万五千余人,告别了并肩战斗五年的苏北人民,踏上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征途。

新四军第三师自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五年中,共作战四千七百余次,歼敌伪顽六万余人,部队由二万余人发展到七万余人(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队),本身伤亡一万余人。开辟了拥有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土地和八百多万人口的解放区。第三师第七旅除在苏北作战外,还作为军部机动力量,由军部直接指挥,转战淮北、淮南等地,纵横驰骋,屡立战功。第八旅之二十三团和淮河大队调归山东军区建制。独立旅调往皖江地区归第七师建制(第三师北上时归建)。第三师中有一批历史很久,素以骁勇善战著称的部队,如编入第七旅的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之六八五团,其前身是井冈山时期朱毛红军的老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黄公略的红三军。编入第八旅的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之六八七团和编入第十旅的六八八团、六八九团,其前身是鄂豫皖红二十五军和陕甘红军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这四个团在抗日战争初期,曾首战平型关告捷,威震敌寇。在开辟和坚持苏北抗战中,这批老部队又创造了新的战绩,打出了新的威风。华中局在一九四一年七月,向中央报告《新四军各师组织及工作概况》中曾指出,“三师的战斗力较强,部队充实,除九旅外,每团平均有二千人以上,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优良作风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与反映部队的问题,保证一切,每一号召能很快地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执行”。“部队比各师要整齐,爱护武器较好,九旅在全军来讲,艰苦奋斗的精神可称模范”。

第三师指战员中,曾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有在淮阴刘老庄战斗中,遭日军千余人合击,毙敌一百七十余后,全连八十二人全部壮烈殉国,被朱德总司令赞为“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的第七旅第十九团之四连;有在淮安茭陵大胡庄战斗中,与八倍之敌奋战一整天,予敌重大杀伤后,全连八十二人壮烈牺牲的第八旅第二十四团之二连;有在解放淮阴战斗中,以自己身体堵住敌人机枪射孔,为攻城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战斗英雄徐佳标;有在连云港小沙东海上遭敌艇袭击,以木船、短枪、手榴弹与敌拼搏而壮烈牺牲的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同志,等等。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人民军队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他们的精神将永垂千古!

*这是黄克诚一九八五年写的回忆文章,原载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新四军暨

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三师苏北委员会编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纪事》。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初期作战序列及授衔将领名单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初期作战序列及授衔将领名单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同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抗战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是广东地方军阀部队(李济深的旧部),陈济棠曾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子师:第五十九师长余汉谋,第六十二师长香翰屏,第六十三师长李杨敬,该部番号后被蒋介石撤消。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 15000人。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 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处长:彭雪枫政训处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身穿将军服的周恩来 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明、重庆办事 处主任王若飞、 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 115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 宪、参谋长彭明治 一营营长刘正、二营营长曾国华、三营营长梁兴初 连长杨西彬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 一连指导员:黄薇 独立团 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115师随营学校校长孙毅 120师 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 长周士第;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贺炳炎、政训处主任刘道生;

新四军老兵贺继光回忆苏北最惨烈之战

新四军老兵贺继光回忆苏北最惨烈之战--抗日老兵回忆惨烈之战:82人与日军肉搏全部战死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来源日期:2005-5-30 本站发布时间:2005-6-8 21:09:59 阅读量:282次 子弹打光了和鬼子肉搏,4连82人全战死 枪声打响的时候,贺继光正在吃饭,整个部队都在吃饭,“我们在树上放了一个哨兵,观察敌人的情况,只听见‘唧’一声响,哨兵被敌人打下来了”。 这是1943年3月18日,正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最疯狂的时候。贺继光是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3营3连连长,第3师正在苏北(包括淮海、盐阜两个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着游击战争,这一天,19团和淮海军分区、淮海地委行署机关都在淮阴北面六塘河一带驻守,3营的驻地叫刘老庄,距离六塘河一小时路程。 “我们营长看形势不对,就对我说‘我们不要叫日本鬼子都吃掉了,你看从哪里突围便利就往哪里走,能走一个是一个’,战士们盛起饭,边走边吃边战斗,4连留下掩护”。 “刘老庄战斗是我们在苏北拼得最惨烈的一次,4连82个人全部战死了”,谈起60多年前的这场战斗,贺继光依然为之动容,眼眶中闪动着泪光,“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意义很大,成功地拖住了1000多敌人,淮海军分区、地委行署机关都转移了,部队没有受大的损失。。” 刘老庄战斗影响很大,第3师师长黄克诚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特意提到这场战斗,“第7旅19团4连82名指战员激战竟日,反复肉搏,毙敌170多人后,全部壮烈牺牲”,“他们杀身报国的悲壮事迹,被朱德总司令赞为‘我军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而后来4连重新组编,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刘老庄82烈士 日军千余人,而4连在炊事班随大部队撤退后,只剩82人 贺继光不清楚刘老庄战斗的具体细节,而19团团长胡炳云根据一个身负重伤两天后死去的战士断断续续的口述和4连指导员李云鹏战斗中写的报告,写了一篇《刘老庄82烈士》。 根据胡的文章,3月17日,19团接到陈毅的命令,迅速集结分散的部队,前往泗洪县的山子头,一来围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队,二来跳出正在苏北进行疯狂扫荡的日军的包围圈。可是这个命令还没能执行时,18日日军突然出现在刘老庄附近,于是4连和日军便在庄外的“抗日沟”短兵相接了。此时,日军一千余人,而4连在炊事班随大部队撤退后,只剩82人。 上午9时左右,日军发起第一次冲锋,前进30米便被4连击退。随后,日军投入10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1〕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中国问题的关键 谈到国内形势,我们还应对中国抗日战争加以具体的分析。 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数个孜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不但在抗日战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在保障战后世界和平上将起极大的作用,在保障东方和平上则将起决定的作用。中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强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地是属于中国人民方面的。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总之,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和汗同日本侵略者英勇地奋战了八年之久。但是多年以来,中国反动分子造作谣言,蒙蔽舆论,不使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起作用的真相为世人所知。同时,对于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各项经验,也还没有人作出全面的总结来。因此,我们的大会,应当对这些经验作出适当的总结,借以教育人民,并为我党决定政策的根据。 提到总结经验,那末,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中国有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一条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条是不但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且在某些方面说来它是在实际上帮助日本侵略者危害抗日战争的。 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和对内积极摧残人民的反动政策,昭致了战争的挫折,大部国土的沦陷,财政经济的危机,人民的被压迫,人民生活的痛苦,民族团结的破坏。这种反动政策妨碍了动员和统一一切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进行有效的战争,妨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但是,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的运动并没有停止,它是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府的双重压迫之下曲折地发展着。两条路线:国民党政府压迫中国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和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很久以来,就明显地在中国存在着。这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走着曲折道路的历史 为了使大家明了何以这个两条路线问题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回溯一下我们抗日战争的历史。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2〕,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第三师: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员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挥。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部队大规模机动,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别免兼盐阜和淮海军区。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 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历程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一九八五年)黄克诚 一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坚持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是由八路军一部分南下部队为主加新四军一部分部队合编发展起来的。 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一九三九年五月,中共中央在致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指出,今后八路军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华中。一九四○年春,中共中央作出八路军一部分主力南下,新四军一部分主力北上,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开华中抗战局面的战略部署。 一九四○年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任命我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我向中央建议另选派司令员,我只担任政委。中央旋派左权同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后左权同志回到八路军总部工作,由杨得志同志任司令员。第二纵队辖八路军一一五之三四四旅、河北民军一旅新编第二、第三旅,共约二万余人。我考虑两万余部队集中在冀鲁豫,回旋余地不大,不利于发展,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建议,将第二纵队分出一部分部队,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四月十七日,中央电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一万二千人,由太行出发,在冀鲁豫边界设法消灭石友三部后,准备随时调往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五月五日中央又指示:“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在可能发生全国性的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在黄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 遵照中央指示,我于一九四○年三月将河北民军一旅留下坚持太行山斗争,自率纵队直属队和三四四旅,越过平汉路,到冀鲁豫与新二、新三旅部队会合。第二纵队于五月中旬将向我根据地进犯的叛逆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之后,杨得志同志继续留在冀鲁豫,我率三四四旅(辖六八七、六八八、六八九团)、新二旅(辖四、五、六团)过陇海路南下。三四四旅由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领,于五月下旬先头出发,我与纵队参谋长韩振纪率纵队部、教导营及新二旅(由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率领)于六月初出发。行进途中,杨得志同志感到留在冀鲁豫的主力不足,我即令新二旅之四团中途返回冀鲁豫。 第二纵队南下之先头部队于六月二十日到达豫皖苏边区新兴集,与彭雪枫同志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六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我部与彭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活动于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以对日寇作战,巩固豫皖根据地,扩大与整训部队为中心任务。”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我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六月二十九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7年底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军政干校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大队)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第5支队人民自卫军(辖第1 、2、 3 团,特务团,第58支队)河北游击军(辖1 2 3师,第1 、2、 3 、4、5 、6 、7 、8、 9 、 10、 11 、12路,小8路,河北民军,游击第1师,第22、 23、 24团,军政干部学校)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8年秋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团)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独立第1旅 晋察冀游击军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 第7支队兼第1军分区(辖第19、20、21大队,独立第2团)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辖第22、23、24大队) 第9支队兼第3军分区(辖第25、26、27大队) 第10支队兼第4军分区(辖第28、29、30大队、特务团,独立第 1、2、12、13、14团) 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辖第1、2、3、4大队,游击第1、2、 3团) 独立第2支队(辖第1、2大队) 独立第3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4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5支队(辖第1、2大队) 回民总队 挺进支队 民众抗日自卫队 津南自卫队 八路军第4纵队 第11支队(辖第31、32、33大队) 第12支队(辖第34、36大队,骑兵大队) 陈支队 包支队 单支队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9年冬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新四军一等战斗英雄张顺清

新四军一等战斗英雄张顺清 在1945年苏中四分区召开的群英大会上,如皋(东)县华丰人张顺清,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 1943年4月5日夜,张顺清所在的新四军一师三旅特务营奉命攻打洋口伪军据点。张顺清他们找到敌人的防守薄弱点—伪据点的东北角跃进。他先扑到铁丝网边,用刺刀捣了个大洞,穿身过去,跳到沟里,其他战士也跟着他,冲到沟里,沟对岸是2丈多高的圩子,从顶到底微微倾斜,张顺清用劲抓住泥土,向上爬到1个洞口,正要向里张望,不料洞里向外伸出的枪头,正好戳在他的额角上。他眼睛一花,随着松土滚到沟里,圩上伪军向下掷的手榴弹一个个在沟里爆炸,1个战士被弹片击中倒在沟里,有的战士的衣服燃烧起来。伪军又从洞里扔出1颗榴弹,“嗤嗤“地冒着火花,被1块凸出的土墩拦住,张顺清跃起抓住手榴弹又扔回洞里,接着便听到一声爆炸。张顺清刚把脚站定,又从圩头滚来1个手榴弹。他急忙用左手挡住,只听轰的一声,弹片向上飞散,他缩回左手,捏了捏,还好,5个手指没有少1个。连长问道:“带花(指受伤)了吗?”“没有!”张顺清发觉袖口着火,向着泥土一揩,火便熄了。他心中一怒,爬上圩子,看见六七个伪军正向这边跑来。他急忙打开手榴弹盖,但伪军的手榴弹却先打来了,不偏不歪地落在他的头和背包之间的夹缝里,他猛把头一低,榴弹便在背上爆炸,炸得他两肩发麻,头颈疼痛,伸手一摸,衣服满是破洞,浑身全是硫磺气味,幸好土榴弹的威力不大,才捡回一条命。此时他顺手甩出2个榴弹,伪军转身回逃。散趴在坑里的伪军也都向后逃。这时,战士们都上了圩子,直向圩里的碉堡冲去。张顺清轻手轻脚地沿着墙壁走到门旁,看见2个伪军伏在屋里,步枪搁在门槛上。张顺清大喝一声:“不许动!”伪军吃了一惊,身子索索发抖,连声说:“不动!不动!”张顺清拿下伪军枪上的机球,把枪丢在一旁,回过身来,冲上碉堡的楼梯,一把揪住正想往上爬的伪军。战士们在碉堡甩着手榴弹,二、三排在东北角用机枪向敌人猛扫,掩护部队冲过木桥,向碉堡夹击。一会儿,伪排长对着洞口向外大声喊道:“你们不要打了,我们缴枪!”就这样,张顺清他们顺利地攻克了洋口碉堡。 1943年7月下旬的一天,当日寇时入洋岸港新四军伏击圈时,机枪一响,伏在两岸的战士甩出手榴弹,当场炸死2个日寇,其余的回头就逃。张顺清和战友沈希贤迅速逃出沟头,追杀敌人,当他们回来时,大部队已经撤走,只留下一个班在河南岸等候。连长拿着他们缴获的掷弹筒说:“看到机枪没有?”1个战

抗战英烈顾士多 打响新四军抗日南下作战第一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抗战英烈顾士多打响新四军抗日南下作战第一枪 导语:抗日英烈顾士多(1914―1940)原名百汉。河南罗山(今湖北大悟)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2团副团长。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 抗日英烈顾士多(1914―1940)原名百汉。河南罗山(今湖北大悟)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2团副团长。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顾士多烈士简介 顾士多烈士是河南罗山(今湖北大悟)人,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鄂豫皖边区坚持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曾任红28军手枪团中队长、鄂东北独立团团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任新四军第4支队9团团长,率部挺进皖中对日作战。1938年5月17日,指挥所部于巢县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新四军成立后对日军首次作战的胜利,揭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帷幕。1938年秋,部队整编,调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副团长。1939年9月,入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结业后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2团副团长。参与指挥棋盘岭、范家岗、潘家园、东阁镇对日作战数十次。1940年8月,在安徽省无为县石涧埠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斗中,中弹牺牲。 顾士多烈士平生经历 顾士多烈士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在党领导的“黄麻起义”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农会、赤卫队工作。 1932年7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围剿”鄂豫皖苏区时,携新婚妻子及全家跑去黄安七里坪,参加了红二十五军运输队。1934年11月,红二 生活常识分享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编后——《热河抗战图志》系列文章,自7月23 日至9月17日在《承德晚报》非常记忆版面连续刊发10期,自刊发之日起,就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该系列文章以图为主,配以文字,再现了当年的抗战情况。目前相关内容已编入《图说热河革命史》及《抗日战争篇》等书。□高思文县团职以上英烈据不完全统计,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在热河地域内共牺牲抗日军政干部500余人、战士6000余名。陈镜湖陈镜湖(1901~1933)化名李铁然,热河建平人。1919年在天津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初,被中共北京区委任命为中共热河工委负责人。1930年在热河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时,徒步到苏联通过共产国际找到中共中央组织机构,此后曾任中共内蒙古特别区委临时书记、内蒙特委书记、热河民军司令等职。1933年5月12日,在去张北点验抗日武装时遭反动民团袭击,不幸牺牲。 “民族英雄”孙永勤孙永勤(1893~1935)又名允庆,热河兴隆黄花川人,早年在家务农、打猎,后被推举为自卫团总。1933年日军侵占兴隆后组建民众军,任军长。1935

年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将民众军改组为抗日救国军,仍任军长。救国军高峰时多达5000余人。1935年5月在遵化茅山被日伪军包围,24日在茅山战斗中壮烈殉国。1935 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颂扬了他及其他几位“民族英雄”的救亡图存精神。《宣言》中写道:“……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邓铁梅、伯阳、童长荣、潘洪生、史灿堂、瞿秋白、孙永勤、方志敏等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证明民族抗日救国的必然胜利。”八路军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 白乙化(1911~1941)字野鹤,满族,辽宁辽阳人,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辽西组建抗日救国军,开展抗日斗争,人称“小白龙”。此后历任抗日先锋总队长、华北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挺进军第十团团长。1941年2月4日,率部与日军激战在密云马云西山上,指挥战斗时被敌冷枪击中,不幸牺牲。战友们在白乙化烈士墓祭奠时于墓碑前留影第十三(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包森(1911~1942)原名赵宝森,陕西浦城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抗日前线工作。1938年夏任八路军宋时轮部36大队总支书记,10月参加冀热边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新四军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了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支援和苏,美等同盟国军队的配合下,彻底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中国人民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改变了中华民族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耻辱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起的转折点。 这里,我把自己珍藏的一本60年前的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辑出版的《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一书。它是敌后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艰难困苦的斗争,取得反对日本侵略战争胜利的历史的记录和见证。现在这里把它介绍给广大读者。 该书为32开本,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封面,封底已经失去,属于一本残缺本。目前残存有出版者关于本书的说明,原编者的话,目录,正文,第1页到223页,插图13副。繁体,5号,铅字印刷。全书大约15万字。由于它是一本残本,故其具体的印刷数量是多少,印刷地点等,都无法知道。但是,从书里内容来看,其出版时间应当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在“出版者关于本书的说明”里写道:“本书原名‘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辑出版的,出版于一九四五年三月。这次重印,基本上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只在文字上和史实上和作了个别的修正和补充。” 编者的话是:我们编辑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在于较有系统地介绍抗战八年来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的人民游击队作战的情形。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的人民游击队每一年打几千几万次仗,而我们手边收集的材料有限,我们的能力也不够,要全面地反映这些英勇战绩还不可能。我们目前还只能极为轮廓地反映若干侧面而已。 八路军,新四军不仅是英勇善战的军队,而且是新社会的开拓者,是敌后解放区的创造者,坚持者和建设者。他们除了打仗以外,在政治,经济,文化工作上还有许多惊人的业绩,本书只简单地或附带地涉及,详细介绍只能让别的书来担负了。 这个小册子的取材,主要是截止一九四四年底为止,另外,加上了一九四五年初的一些统计,由于印刷条件困难,很可能当这个册子与读者见面时,抗战形势已经又有了很大的变化了。那么,就请读者把它作为抗战史的一部分来读吧。 我们希望读者们,特别是参加创造这一伟大历史的同志们看过这小册子以后,把意见尽量告诉我们,以便将来修改与补正。一九四五年三月。 该书目录有:第一章:回顾。第二章:深入敌后,开辟解放区战场(一九三七年——一九四0年)。一,大战平型关。二,侧击南下忻口和太原的敌寇。三,从后面拖住敌人。四,由配合“反攻”太原到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五,牵制敌兵三十万。六,新四军开入大江南北。七,武汉失守后的敌后形势。八,冀中平原反“扫荡”。九,模范的歼灭战在晋察冀。一0,梁山泊古战场的袭击突围与歼灭。一一,大江南北游击战的发展。一二,广东东江与琼崖的游击战。一三,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第三章:艰苦奋斗,坚持解放区的抗日战争(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一,极端困难时期的敌后形势。二,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发展的新阶段。三,给冈村宁次的迎头痛击。四,平原上开展“扫荡”与反“扫荡”血战。五,骑兵在艰苦战斗中。六,新四军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及其他。七,香港失陷后的华南游击队。第四章:恢复和扩大解放区,发动局部反攻和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九四三年——一九四五年)。一,敌后新形势。二,历时三个月的反“扫荡”与日寇“观战团”的毁灭。三,山东反“扫荡”又创造奇迹。四,围困,挤走敌人。五,车桥大歼灭战。六,里应外合收复莒县。七,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书中有13副黑白照片作为插图,它们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红军抗日誓师大会;红军出师抗日誓师词;向华北敌后推进的我八路军之一部;我八路军之一部举行粉碎敌人九路围攻晋东南的动员大会;前哨出击常给敌人以重大损害的新四军游击队;战斗在洪泽湖上的新四军水兵;百团大战中我军攻克河北涞源东团堡据点;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军民以野菜和树叶充饥;军队自己生产以减轻人民负担;青纱帐里打敌人;活跃在青纱帐里骑兵游击队;我军解放华北重要城市张家口。 我们很多人都曾经误以为电影《长征》中的主题歌“十送红军”就是红军长征时所高歌的一支歌。但是,笔者在该书第一章回顾里发现,红军长征时真正唱的,而且已经载人该书的歌的歌词并不是《十送红军》,而是这样的歌:其一:目前的中心任务,要打日本兵,收复华北东三省,保卫民族。红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年国军战斗序列编列发布于1939年,这里的国军是指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该战斗序列是中日战争爆发后,统治中国之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迁都重庆后的持久抗战需要所编列的中国全境国军战斗序列,此序列大致沿用至1944年。 战斗序列列表 军事委员会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o参谋总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区:河南及安徽一部份 o第2集团军:孙连仲 o第40军庞炳勋(战区直辖) o第3集团军孙桐萱 o第76军李铁军(战区直辖)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及陕西一部份 o第14集团军:卫立煌 o第4集团军孙蔚如 o第5集团军曾万钟 o第9军郭寄峤(战区直辖) o第6集团军:杨爱源 o第7集团军傅作义 o第18集团军朱德 兵力:32步兵师、14步兵旅、5骑兵师、3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或地方部队在外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 o第25集团军:陈仪 o第10集团军:刘建绪 o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 o第23集团军:唐式遵 ?新编第四军叶挺(独立) ?共辖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游击部队。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 ?作战地区为两广方面 o第9集团军:吴奇伟 o第12集团军:余汉谋 o第16集团军:夏威 以上共辖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o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o第33集团军:张自忠 o第11集团军:李品仙 o第22集团军:孙震 o第29集团军:王缵绪 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各骑兵师、不含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朱邵良 ?作战地区为甘肃、青海及绥远一带 o第17集团军:马鸿逵 o第80军:孔令恂(独立) o第82军:马步芳(独立) o骑5军:马步青(独立) o第191师:杨德亮(独立) o骑2军:何柱国(独立) o新2军:鲁大昌

新四军主要战斗

新四军主要战斗 蒋家河口战斗 新四军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一部,在安徽省巢县(今巢洒湖市)东南蒋家河口设伏。中午,日军第6师团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乘船至运漕河(裕溪河)西岸一带抢掠,新四军当即进行狙击。 韦岗战斗 新四军在长江以南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38年6月,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率领下进抵南京镇江之间,破坏了下蜀街铁路。17日凌晨2时,先遣支队步兵6个班,轻机枪1个班,短枪1个班,冒雨进抵镇江东南15公里之韦岗(原称卫岗,今属江苏丹徒县)设伏。上午8时许,日军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司令部和所属部队人员乘汽车自镇江南驶,进入伏击圈后,新四军突然发起攻击。 竹子岗伏击战 新四军俘获日军军官的首次战斗。1938年6月28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一部在江苏省镇江西南竹子岗、孔家边地区(今属丹徒县),伏击日军车队及来援之日军400余人,1938年6月28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一部在江苏省镇江西南竹子岗、孔家边地区(今属丹徒县),伏击日军车队及来援之日军400余人,毙伤日军20余人,俘日军特务机关经理官弦政南,击毁汽车6辆。 新丰车站战斗 新四军的首次夜间战斗。新丰车站在京(南京)沪铁路镇江与丹阳之间,驻有日军第15师团松野联队广江中队40多人,还有特务、汉奸、路警等,共约100余人。1937年6月30日下午,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自丹阳县延陵镇出发,隐蔽进抵新丰车站东南18里之东风。7月1日夜11时许对驻新丰车站日军发起突然攻击,并与敌进行白搏斗,歼灭日军10余人。又用火攻,将固守房屋的日军30余人全部烧死,并烧毁车站。此次战斗历时1人半小时,缴获步枪6支、刺刀6把,并和地方抗日自卫团一起破坏铁路一段,电话杆数十根。新四军亡士兵4人,伤干部3人、士兵3人。 京芜铁路伏击战 新四军在皖南袭击日军军用火车的战斗。1938年7月6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一部在安徽省当涂与芜湖之间,伏击京(南京)芜铁路上日军运输物资之火车,击毁日军军车1列,缴获大批军用品。 朱门战斗 新四军在苏南朱门打击士匪武装的战斗。1938年7月6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一部在第2支队第3团配合下,在江苏省江宁县朱门地区对依附日军、残害人民、破坏抗日的士匪武装朱永部进行攻击,全歼该部800余人,活捉朱永祥,将其解送国民党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法办。 新塘战斗 新四军在南京郊区对日军的伏击战。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2营(缺第5连)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设伏。句容县城驻有日军300余人。京句公路是敌人后方交通的生命线,运输频繁。10日上午,汽车9辆载日军100余人,并附有步兵重武器,自南京向新塘驶来。两辆在前,其余7辆在后方一二百米跟进。日军一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即遭到猛烈袭击。日军下车顽抗。激战约半小时后,日军自句容县城和汤山镇派出援兵500余人,并有汽车、坦克、骑兵等,在飞机掩护下,向新四军逼近。新四军遂迅速转移。此次战斗持续约1小时,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敌汽车两辆。新四军无伤亡。地方武装伤、亡1人。

浙江省嵊州市新四军抗日烈士3

浙江省嵊州市新四军抗日烈士3 3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籍贯 参加 革命年月 入党/团 年月 牺牲年月 牺牲地点 牺牲时所在单位 牺牲时职务 安葬地 或祭奠场所 备注 赵法松 男

1918.09 嵊州市黄泽镇官湖桥村1940 1939 入党 1943 苏北汤家庄周家庄 新四军第1师18旅司令部副班长 山东朱家任 男 1916 嵊州市浦口街道四明村1942 1943 余姚县梁弄 嵊东独立大队 战士 浦口街道东坂庄烈士墓 曾用名:朱家银

支樟樵 男 1914 嵊州市崇仁镇支鉴路村1936 1937.05 入党 1943 余姚县马渚 中共余姚马渚区 书记 曾用名:朱敬之 樊洪法 男 1912.08 嵊州市甘霖镇红星路10号1939 1938 入党 1943 余姚县四明山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干事 曾用名:樊江 许其松 男 1925.10 嵊州市黄泽镇兰洲村 1943嵊新奉县自卫队 黄泽镇兰洲村 曾用名:竺其松、麻袋1943年后失踪,1988年11月22日按烈士处理 孙宝金 男 1907 嵊州市浦口街道东俞村 1942冬

1942 入党 1943.01 上虞县汤浦 嵊东独立大队 中队长 浦口街道东坂庄烈士墓葛生泉男 1909.09 嵊州市浦口街道东俞村 1942 1939 入党 1943.01 上虞县汤浦 嵊东独立大队 中队长 浦口街道东坂庄烈士墓姚家慧男 1906.05 嵊州市浦口街道五莲村1942.10 1940 入党 1943.01

上虞县汤浦 嵊东独立大队 军需员 浦口街道东坂庄烈士墓 曾用名:姚金慧 袁中喜 男 1920.02 嵊州市崇仁镇富三村 1942.05 党员 1943.02 余姚县 “第3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第5支队班长 曾用名:中心、中义 张之春

新四军是游击战的高手

新四军是游击战的高手 大多数战斗都是自己伤亡小余敌人伤亡。不错,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官陡门战斗 新四军的首次长途奔袭战斗。1939年1月18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由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从江苏省高淳县与安徽省当涂县交界地区踏雪冒雨出发,长途奔袭安徽省芜湖日军飞机场附近的伪军据点官陡门。20日傍晚到达当涂县亭头镇,即派小分队封锁南北通路,监视黄池镇、青山街的日军。突击部队以木船、绳索渡过青山河,然后跑步奔袭,于21日凌晨1时抵近官陡门,冲进伪军据点。此次战斗,从开始攻击到解决战斗约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总共不足半小时,全歼守敌300余人,其中俘57人,缴获机枪4挺、长短枪70余支。 余家店战斗 新四军在豫鄂边区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39年1月17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两个连队80余人组成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60余人,由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向湖北省信阳和应山县交界处挺进,以创建四望山抗日根据地。2月26日,到达应山,正值日军100余人和伪军一部向驻罗家庙的国民党军进攻。为支援友军,独立游击大队主动阻击日军,在余家店与敌展开激战,坚持12个小时,将敌击退,共击毙日军20余人。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第6大队政治委员熊作芳在战斗中负伤。 店埠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店埠打击土匪武装的战斗。1938年12月29日(一说1939年1月11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于安徽省合肥县店埠镇(今属肥东县),对汉奸土匪武装刘孟乙部进行打击,活捉匪首刘孟乙,全歼该股土匪200余人,缴获战马10余匹。新四军伤战士1人。 水阳镇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水阳镇对日军的伏击战。1939年1月6日下午4时许,新四军第2支队侦悉日军百余人由安徽省宣城县北水阳镇沿东西两河岸北犯。下午6时,第3团第2连,第4团第1、第8、第9连共4个连,自狸头桥附近张家村出发,以夜行军抵达白沙里东西两河岸设伏。另以第3团第4连隐蔽进至水阳附近,待天明敌进攻时由后尾猛袭。7日晨8时左右,日军自东西两河岸平行北进,主力走西岸,当即遭到新四军设伏部队的猛烈射击,激战3小时,毙敌31人。残敌向黄池镇方向溃退,新四军遂占领水阳镇。 横山(苏南)战斗 新四军在苏南横山地区粉碎日军进攻的战斗。1939年1月8日上午7时许,侵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新四军在河南抗战

新四军六支队的抗战 他把位于睢县城偏东北伯党一带原隶属睢县管辖活动的抗日武装召之睢县西南他所占领的根据地李村汇合。为便于行动,他轻装简从一人骑车上了路。不料此行被地方民团顽匪、国民党睢县长岗伪区长张心贞探知,当他走至长岗与黄沙窝两村中间荒僻地带时,突被8名匪徒截击,李省三同志不幸遇害。敌人将他碎尸后抛进水坑和庄稼地里,两小时后才被我方人员知晓。我党同志为寄托对死亡烈士的无限哀思含愤致哀,置棺殓尸安葬了烈士忠骨。当时省委委派到该地区领导我党抗日工作的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吴芝圃获悉,不胜悲愤,当即决定攻打盘踞睢县西南长岗的顽匪张心贞,重振抗日武装。就在6月24日,吴芝圃于队伍出发前主持追悼会并详述李省三的遇害经过和惨状。我抗日战士们悲愤地举枪高呼:碎尸万段张心贞,为李省三烈士报仇!战士们泪水未干,就臂缠白纱,几百人兵分三路,兼程前进,直抵长岗。在睢祀太大队配合下,此战毙敌二十余名,俘敌三四十人,缴获长短枪支四百余支,子弹二千余发,自行车十三辆。张心贞也挖洞遁逃。这之后的7月初,在睢杞太大队的基础上,就成立了以吴芝圃为司令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另外有王海山和孟海若任副司令,王静敏任政治部主任。 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吴芝圃主持对睢、杞两县抗日武装进行统一整编,建立了睢杞大队。吴芝圃任党代表,王海山任大队长。6月中旬,睢杞大队利用青纱帐袭击日军1个小队,激战2小时,击溃了日军,打伤日军2名,缴获马车2辆,骡子4匹,钢盔9顶,其他战利品20余件,夺回日军抢的麦子1000余公斤,获得了抗击日军的首次胜利。7月初,睢杞太3县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吴芝圃任司令员。三支队下辖3个大队和1个特务中队(警卫连)。 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3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出发,进军豫东敌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0月12日,游击支队与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在西华县杜岗会师,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全支队1020人,下辖3个大队和1个警卫中队。同日成立党政军委员会,彭雪枫任主席。27日,新四军游击支队顺利渡过新黄河,在淮阳窦楼遭到百余名日军的突袭。彭雪枫沉着指挥,指战员奋勇作战,激战2小时,将敌击溃。毙敌林津少尉以下十余人,缴获子弹2000余发,取得了出征敌后的首战胜利。 11月下旬新四军游击支队,首次回征睢杞太地区,攻打了睢县西陵寺伪据点,消灭伪区长马培善以下300余人;在杞县邢口附近打垮了胡祥生、李玉林部等土顽;争取李广举部300余人参加了新四军;收编了睢县二团队和孙其昌组建的抗日武装,壮大了“游支”力量,打开了睢杞太地区的抗日局面。 1939年

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山东的战斗序列

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山东的战斗序列 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三四三旅全部及三四四旅一部,从1938年6月到1940年7月,先后进入山东和冀鲁豫地区。 (一)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1938年8月,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率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于9月27日到达冀鲁边区乐陵城。旋整编部队,成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辖第五、第六和津浦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五支队1938年初,由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二营扩编而成。2月24日,第五支队奉集总命令,由正太路到达晋东南,归一二九师指挥。随后由徐向前率领进入冀南。7月东进冀鲁边地区,9月编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参谋长刘正,政治部主任刘贤权。辖第四团,团长褚连三,政治委员朱廷宪;第五团,团长龙书金,政治委员曾庆洪;第六团,团长张策平,政治委员赖国清。 第六支队由冀鲁边平津支队编成。支队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副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程正杰,政治部主任王辉球。辖第七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南;第八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陈德;第九团,团长杨铮侯。 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育民、潘寿才。 部队整编后,分散发展,配合地方党开辟新区工作,到1939年上半年,又陆续成立了津南、泰山、商河、乐陵、鲁北、阳信、宁津等地方支队。1939年9月4日,集总指示一一五师,肖华区粮食困难,敌之封锁严密,应以一部转入鲁西。据此,肖华率挺进纵队机关及第五支队第五团于9月下旬转移至鲁西。1940年后,第五支队编入一一五师新三四三旅运河支队;第六支队第七团编入鲁南支队,主力留在冀鲁边区坚持斗争;津浦支队调归山东纵队。 (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于1938年12月27日到达湖西地区单(县)丰(县)边八大庄一带。1939年1月,六八五团与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文玉(吴法宪),副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王凤鸣。 1939年1月,沛县伪军籍兴科部团长何玉祥,率1700余人反正,后籍兴科来归,共2000余人,被编为苏鲁豫支队独立大队。5月,活动在陇海路以南的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的部分武装,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七大队。7月,苏鲁豫支队将原6个大队合编为3个大队,全支队共8869人,第一大队,由原一大队与路(陇海路)北游击第三大队编成,大队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王东保;第四大队,由原第二大队与第四大队编成,大队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王凤鸣;第七大队,由原第三大队与第七大队、独立大队编成,大队长耿蕴斋,政治委员郭影秋。9月,第四、第七大队分别改称第二、第三大队。12月,第二大队由湖西地区进入鲁南抱犊崮山区,第三大队仍留湖西,第一大队在苏皖边区。时,全支队共1.2万人。 第二大队调入鲁南后,东进郯(城)马(头)地区,1940年4月扩编为东进支队,辖第一、第二两个大队。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胡大荣。 1940年5月,苏鲁豫支队警卫营、苏鲁豫边区党委警卫营及鱼台地方武装合编为湖西大队,支队仍辖3个大队。 6月,苏鲁豫支队南下华中地区,湖西地区防务由第三四三旅黄河支队接替。 (三)师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团 1938年12月,一一五师师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团(代号为东进支队),从晋西出发,挺进山东。师长陈光(代),政治委员罗荣桓,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兼),参谋处长王秉璋,政治部副主任黄励;供给部部长邝任农、吕麟,政治委员彭显伦;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治委员彭嘉庆、周显、李宽河。第六八六团,团长杨勇,政治委员杨勇(兼)。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向鲁西挺进。 1939年3月1日,师部及六八六团进入鲁西郓城地区。后,师部率六八六团主力继续东进泰西,杨勇率第三营、团直一部和师直两个连留运(河)西地区。 (四)独立旅兼鲁西军区 留运西的部队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并与郓城、东平、汶上等地的地方实力派和进步人士建立了统战关系。1939年5月,六八六团第三营扩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师直两个连扩编为七支队。7月,两部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旅,辖2个团。旅长杨勇,政治委员杨勇(兼),副旅长段君毅,参谋长何德全,政治部主任欧阳文。第一团,由独立团改称,团长周海彬,政治委员戴润生;第二团,由第七支队编成,团长匡斌,政治委员张国华。 8月,为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八路军第一纵队决定,成立第二军区(亦称鲁西军区),由一一五师独立旅兼军区机关,隶属第一纵队,由一一五师兼管。辖3个军分区。司令员杨勇(兼),副司令员段君毅(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