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历史与社会

七下历史与社会

七下历史与社会
七下历史与社会

11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领土四至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陆上邻国 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海上邻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濒临海洋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

疆域优势

P4 海陆兼备。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国土辽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个省23个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6图5-6、P7表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东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亿(世界最多) 143人/k㎡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西(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民族56个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布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 91% 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55个 9% 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的特点地势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平均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7、比较黄河、长江(P17 ~P21)

比较点黄河长江

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渤海(山东省) 东海(上海市)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2个)

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主要支流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雅砻江、岷江、湘江(洞庭湖)、汉江、赣江(鄱阳湖)

主要景观“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著名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灌溉、发电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树木、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分洪蓄洪等措施。

历史地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8、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 c(<00c) 高于00 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 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9、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口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沈阳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业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发达、方便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发达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较为丰富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

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南水北调工程东西部交流与互补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0、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

京九线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京哈线北京—沈阳—哈尔滨

京广线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陇海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京沪线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台湾之最:

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3、台湾的气候:台湾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4、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6、主要城市

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7、水稻---海上米仓甘蔗—东方糖库水果之乡---香蕉菠萝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比较点红松之乡(小兴安岭东北三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地理

位置黑龙江中北部的小兴安岭,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有“红松之乡”之称,是我国著名的林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范围:黄土高原垮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第二阶梯)华北平原北部;北京的西、北两面为太行山和长城,东临渤海湾,南面是千里中原

40°N 116°E

自然

环境小兴安岭纬度高较高,山地,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夏季,蒸发小,总体湿润,适宜林木生长。(温带季风气候)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夏季与热同期,降水集中、形成暴雨;地势平缓,略有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人文

环境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

(森林火车)建筑:窑洞饮食习惯:面食

音乐舞蹈:信天游、腰鼓

服饰:白羊肚巾(防风沙)

语言表达:高吭的民歌

文化:皮影戏、秦腔作为首都,北京是国家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存在的问题

(北京例外)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对林下野生菌和药材进行毁灭性挖掘,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强烈冲刷下大量流失,是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裸露,降水多集中夏季;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故宫:清明两朝的皇宫,又名紫禁城。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群建筑

鸟巢:国家体育场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古建筑

改进的措施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

模仿森林自然发育来采伐森林

建立红松自然环境保护区

新的经营方式:把木材的枝丫、断木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用锯末栽种木耳造林种草退耕还林

建立拦泥沙、坝淤地工程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重要

提示植被:多是针叶林,红松是世界上珍贵树黄土高原的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燕、金、元、明、清

北京最早成为“蓟”

第二课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比较点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地区)富庶的四川盆地(四川)

自然

环境位置: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平原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灌溉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农业高产地区,四通八达的水路为贸易提供了便利位置: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

地形:盆地内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气候:冬暖、春早、夏热、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文

环境主要城市: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杭州、湖州等

“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摇快船、“过三桥”都江堰水利工程农业: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主要农产品:水稻、油菜籽、肉猪、家禽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特色:水房屋特点:临河而建,“人在水上住,船在窗下行”

古镇:盛泽、南浔、周庄、西塘、同里、乌镇等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芒硝、井盐“千年井盐:自贡)野生动植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桫椤等

巴蜀文化:川剧、川菜

比较点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广东省)我国经济中心(上海)

自然

环境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地形:平原广阔(珠江三角洲)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位置:东海之滨,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枢,扼长江入海口地形:地势平坦,湖泊众多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人文

环境农业:粮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鱼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工业:区位因素: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人文因素:著名侨乡,引进外资政策因素:对外开放

(南大门)交通:河港、海港,京沪线,沪杭线在此交汇,海陆共交通枢纽浦东新区:浦东的经融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高科技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经济的辐射效应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工业:家用电器、纺织和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等

贸易:通过港澳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紧密合作、优势互补 1国际金融中心2高科技园区

3制造业中心4航运中心

第三课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比较点丝路明珠(新疆)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位置我国西北部内蒙古地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自然环境地形:高山与盆地相间(三山夹两盆)

三山:阿尔泰、天山、昆仑山脉

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沙漠地形: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植被: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过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邻国最多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尔斯坦、印度、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人文环境坎儿井:原理:将高山冰雪融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组成:竖井、暗井、明井、池塘优点:免去运水之劳,减少水的蒸发

意义:与横亘东西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我国最长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有“地下运河”之称衣:蒙古袍(适合马背活动,抵御寒冷)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红食茶食)

住: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简洁)

行:骑马

娱:那达慕大会、长调、歌舞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

民族风情:大巴扎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的原因绿洲农业:主要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

条件:有利: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山冰雪融水可

用于灌溉

农作物:小麦、哈密瓜、棉花(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葡萄(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草原文化

引进了先进生产线和管理办法,对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还打造了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等等。草原上的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地理位置优越——亚洲地理中心,领国众多,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窗口

交通便捷——①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

②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第四课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比较点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高原)高原圣城(拉萨)

自然环境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地形:高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旱”,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植被:草原(牧草营养成分高)位置: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北岸,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气候:冬无严寒,夏季凉爽

人文环境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

衣:藏袍(适应昼夜温差大)

食:牛羊肉、奶制品

住:帐篷

交通:牦牛、青藏铁路“日光城”: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宗教:藏传佛教

宗教建筑:布达拉宫、大昭寺

传统节日:雪顿节

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调查步骤(1)确定主题(2)拟定提纲(3)实施调查(4)撰写调查报告

2、社会调查方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调查法

3、描述家乡的基本点:基本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等。经济特点:如主要的物产及其分布。人文特点: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著名人物。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1、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和修正。规则的废立与沿革折射着生活的变化。

2、规则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为了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

3、规则的存在形式:文字、约定俗成。

4、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有旧的规则被废除,有新的规则产生,也有许多规则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1、传播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形象等传递、分享或者交换信息的行为。如:教育、日常交

往、旅游、商贸等。

2、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移、文化教育等。外来人口的迁入始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阶段。

4、大众传媒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是目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三课生活的故事

1、生活的变化一般是从物质条件的改变开始的。物质条件、制度、规则、科技等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观念

2、合理的购物方式:量入为出、节俭、从实际出发、不盲从。

3、代际差异:是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称“代沟”。“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脉相通的继承和坚守。

4、要真正理解并正确把握生活的变化,需要借助历史的眼光。

5、学习历史的作用:可以知道现实事物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对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可以扩大生活经验,增长见识,锻炼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

1、了解区域变化可以从人口迁移、物产变化、交通变化等方面开始。

2、了解区域变化需要收集资料,资料据其价值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1、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

生活地点生活时间外貌特征社会组织取火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70-20万年头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原始人群天然火打制石器采集、狩猎

山顶

洞人距今30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氏族公社(血缘)人工取火打制石器为主,出现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4、比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5、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6、第八单元内容列表

生活时间远古人类特点差异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①北京人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

生活方式上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距今约30000年②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③浙江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6000-5000年④陕西半坡遗址

距今约5000-4000年⑤炎黄尧舜禹传说

7、比较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异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异同)

区域生活

地点生活时间自然环境建筑样式种植的农作物驯养的动物制作的

陶器相同点

河姆

渡遗

址长江流域浙江

余姚距今约7000年气候比较湿润多雨,水网密布干栏式木结构

(优点利于通风、防潮)水稻牛黑陶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建筑房屋,饲养动物,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半坡

遗址黄河

流域陕西

西安距今约6000-5000年气候比较干燥少雨,河流较少半地穴式(圆形尖顶小屋)

(优点:冬暖夏凉)粟(小米)和小麦猪彩陶

启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力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

1、比较四大文明古国(文明发源地、产生文明时间、统一时间、统一者)

文明古国文明发源地产生文明时间国家统一时间统一者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美尼斯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

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禹

2、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说明原因(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温带。这些文明都属于农业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4、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古老文字各自特点(不同点还有数量多少、音形义等)共同点

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把繁复不易刻画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形、音、义;都是不同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都是现代文字的起源。

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画成其物”石头、纸草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笔画像楔子泥版

甲骨文黄河流域

(殷墟)商朝中国商朝人“刻成其物”龟甲、兽骨

5、四大古文明中的哪些成果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

①古代埃及的历法;②西亚的星期制度;③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6、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渊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1200年,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为中心形成了爱琴文明

7、中美洲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印第安人,墨西哥南部和哥伦比亚北部,种植玉米。玛雅文明

8、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也是重要标志。

★9、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流域)比较表:

流域名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表现

两河流域西亚(伊拉克境内)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流流量不稳定土壤:肥沃 A、原始农业出现后,开始有农业聚落,并逐渐发展成早期城市。B、社会上慢慢形成靠农夫养活的阶层(手工业者、商人、祭司、书吏),国家政权、有组织的宗教、新的社会秩序初入端倪。C、创造了文字——楔形文字

尼罗河流域东非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A、农耕文明B、象形文字C、国家的出现和统一(距今5500年前后出现了国家,5000年前后国家统一。)

印度河、恒河流域南亚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印度河、恒河,流量丰富,夏季高山积雪融化,定期泛滥,滋润土地土壤:肥沃 A、修筑拦河堤坝、引水灌溉农田,培植出棉花B、出现了城市国家

黄河、长江流域东亚(1)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2)地处温带,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A、大约4000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B、甲骨文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3、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4、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题。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5、尧—舜—禹:禅让制。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1、公元纪年、世纪、年代、时代、王朝纪年是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

2、计算时间和时间长度的方法:

公元年换算世纪的方法:

年号换算公元的方法:公元前X年-年号Y年+1=公元前N年

公元X年+年号Y年-1=公元N年

计算时间的长度:公元前X年-公元前Y年=共有N年

公元X年-公元Y年=共有N年

跨公元前、公元后的计算方法:公元前X年+公元Y年-1年=共有N年

3、文献资料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包括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

4、文物(实物资料的一种)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凡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

大槐树、端午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描述的是口述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传说;口述历史是口述资料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传说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5、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事物是第一手资料。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是第二手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众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西和中西部,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地形各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至呈三级阶梯。

综合因素。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海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 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的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 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 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 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

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漂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不修建东西方 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 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 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 台湾最大的工业区。 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 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期中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期中简答题整理 分析我国海陆疆域特点及优势。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 东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优良港湾有利与各国来往及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可通过陆上交通与各国来往。疆域辽阔给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蕴含丰富自然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影响:1、海洋湿润气候深入内陆,东部气候湿润。 2、多数河流自西向东,便于东西经济交通联系。 3、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观察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判 断哪幅为南方地区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B。图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少雨,1月均温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东西部应各自发挥哪些优势实现交流和互补? 答:东部:给西部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教育、信息。 西部:发挥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方面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 “中国最美景观集中处”位于川滇藏交界处,即(横断山脉)。该区域显著特点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请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旱涝灾害的频发。 答:自然:夏季风不稳定。 人文: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 分析海南岛地势特点。 答: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外流,因此为中间高,四周低。 以平原、丘陵为主。 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给长江下游河段带来的影 响主要有什么? 答: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航道堵塞,洪涝灾害。 图中A河段有何水文特征?从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角度,说明形成此特征的原因。 答: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A处位于地势第一、第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的南缘,北到黑龙江,西达帕米尔高原,东抵乌苏里江。 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3、找出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看地图找) 4、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 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 6、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区划: 1、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为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设定。 2、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我国跨经纬度最大的省区是哪里?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里?临省最多的是哪里?邻国最多的是哪里?地势最高的是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三、众多的人口: (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136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而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比较稀少。)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 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西部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相对不便。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哪一个民族?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民族?壮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测试卷答案完整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测试 卷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得分______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 A、都生活在同一居民区 B、彼此利益相关,交往比较密切 C、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D、对所在区域有某些共同的看法 2、在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通常确定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它们的字母代号分别是(D) A、NSEW B、SNWE C、SNWE D、NSWE 3、下列不属于 ...地图三要素的是(C) A、比例尺 B、图例和注记 C、地图说明 D、方向 4、在1:200,000的地图上,量得你的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从你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应为(D) A、60千米 B、6000千米 C、600千米 D、6千米 5、如果你要绘制一幅你所在的小区的地图,用下列哪种比例尺,可使地图上的地理事物最为详细(B) A、1:5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米 C、二十万分之一 D、1:45,000 6、图例“◎”通常表示的是(A) A、首都 B、城市 C、湖泊 D、山峰 8、村落、城镇属于(B) A、功能社区 B、自然社区 C、行政社区 D、虚拟社区 9、居委会管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这是社区的(A)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 10、下列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信息交流的是(B) A、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教师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网》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山东省派干部支援西部大开发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人教版(新)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5.1 走进社会 1、狼孩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正面的: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建康﹑学习的进步。 负面的: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等性格。 5、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学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P9 (1)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2)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7、网络社区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健康的生活。 8、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地图语言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聚落 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 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聚落: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 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3)聚落形成的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4)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 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 (5)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2018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总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 大,居第三位。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的南缘,北到黑龙江,西达帕米尔高原,东抵乌苏里江。 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 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3、找出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看地图找) 4、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 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 6、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 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 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 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区划: 1、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 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为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设定。 2、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我国跨经纬度最大的省区是哪里?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里?临省最多的是哪里?邻国最多的是哪里? 地势最高的是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三、众多的人口: (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136 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3 倍。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而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比较稀少。)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 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西部地形以高原和山 脉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相对不便。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 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哪一个民族?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民族?壮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大杂居、小聚居”;有利于各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第二课山川秀美 1

七下历史与社会汇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 - 2) 2、行政区划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 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一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一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 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 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 ;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 13图5-17 ) 7、比较黄河、长江(P17?P21)

8、我国南北差异 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 )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2、中国主要铁路线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

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 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 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完整word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那么通常右边表示的方向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在1:40000000的地图上,一厘米表示实地距离是 A、4千米 B、400千米 C、4000千米 D、40千米 3、某城市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4、一般地图上表示河流、湖泊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红色 5、中国位于 A、亚洲东部 B、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 D、西半球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已在那里设立了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0°和180°经线圈B.20°W和160°E经线圈 C.20°E和160°W经线圈D.赤道 8、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阳光灿烂 B、雨过天晴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9、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 A.海湾B.海峡C.内海D.海洋 10、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1、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13、我国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广东 B、维吾尔族——内蒙古 C、藏族——新疆 D、回族——宁夏 15、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界线是 A、秦岭—淮河一线 B、黑河—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16、“那达慕”盛会反映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傣族 17、“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哪个少数民族的俗语 A、傣族 B、哈尼族 C、土家族 D、苗族 18、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是 A、坎儿井 B、建造大型水塔 C、开凿运河 D、都江堰水利工程 1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气候的 A、复杂性 B、多样性 C、突变性 D、垂直差异性 20、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1、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中国 22、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N、75°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3、下列省级行政区,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A、山西省 B、河南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24、关于哈萨克牧民科学利用天山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分布在山谷间的牧场 B、春秋时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C、冬季主要在山麓地带 D、天山牧场可“四季放牧” 25、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26、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西欧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华北平原 27、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带分布在……………………

七下历史与社会课堂作业本答案2020

七下历史与社会课堂作业本答案2020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 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 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 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 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 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 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 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 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 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 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 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隋 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 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

七下社会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国土与人民 ①我国的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P2图5-1)陆地面积约 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此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② 陆上邻 ③ 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海上邻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区,中国海岸线总长18000千米, (N o.3)舟山岛(N o.4)管辖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优势在于:东部频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浓郁生产,沿海有众多优良港湾片与发展海⑤ 上事业; 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且与中亚、西亚、欧洲相连,陆上交通便利。 (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省会、简称(特别是云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的轮廓形状)⑧ 中国人口总数2010年达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94。 、蒙古族、 12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少数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林、溶洞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黄土覆盖最大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高原山地气候 四川盆地—海拔最低、纬度位置最低、惟一一个在季风区的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面积最大的平原—温带季风气候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面积第二—温带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最小——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山脉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018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纲要 第一单元:人在社区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 二、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种植业)、牧村(畜牧业)、林场(林业)和渔村(渔业)。 (1)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2)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平顶尖顶);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傣族竹楼等)。 二、城市聚落: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住宅区。 (1)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主要差异: 地区乡村城市 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小,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大,人文景观 建筑物矮,稀疏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少,数量不多,不够便利类型多,数量多,便利 人口数量少,密度小,从事农林牧渔数量多,密度大,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三、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具体某特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贸易)、文化(文艺演出)、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教)等各个方面。(结合例子去记)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一个区域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⑤特点: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⑥口诀:山顶(山峰):闭合曲线,外低高,▲符号。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课改”的精神,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围绕区发展中心的工作要点和学校的工作总目标,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班级及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仍担任七年级(1)、(2)两个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课任老师。这两个班级的成绩在整个年级段中属于中等,去年期末成绩分别位列全年级段第3和第4名。其中2班成绩相对较好,班课堂纪律也比较有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较1班都要优秀,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我的要求不高,课后的知识落实大多没有做。1班的课堂较为散漫,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较多。初一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地理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三、教材总体(章节)分析 本册教科书总共为四个单元,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概述中国地理的总体特征,说明各地在自然环境和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并表达区域联系的意义及优势无补、相互合作的道理。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特征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来展现我国不同区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围绕生活的变化,继续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生活的世界。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追溯我们的文明生活是如何而来的,探讨“历史中的生活”。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