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黔之驴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黔之驴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黔之驴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黔之驴

黔之驴

课内文段

05上海市

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懋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C组4、唐朝柳宗元

5、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6、黔驴技穷

2006广西贺州市(课)

(二)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恶,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慭慭然,莫相.知( 互相)

B、益习.其声(熟悉,习惯)

C、终不敢搏.(击,扑)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便舍船.,从口入

B、技止.此耳/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益.习其声/曾益.其所不能

11、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C、驴不胜怒,蹄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D、技止此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1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9、A 10、C 11、A 12、B

随州市2007

(一)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 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 (hǎn):虎怒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

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二、(一)8.(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1分。

9. C,2 分。

10.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2分。

1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黔之驴

黔之驴 课内文段 05上海市 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懋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C组4、唐朝柳宗元 5、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6、黔驴技穷 2006广西贺州市(课) (二)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恶,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慭慭然,莫相.知( 互相) B、益习.其声(熟悉,习惯)

C、终不敢搏.(击,扑)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便舍船.,从口入 B、技止.此耳/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益.习其声/曾益.其所不能 11、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C、驴不胜怒,蹄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D、技止此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1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9、A 10、C 11、A 12、B 随州市2007 (一)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 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 (hǎn):虎怒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中考历年语文考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真题与答案解析

中考讲义 文言文阅读(课内) 学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1. 能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 能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 能对文本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级:理解)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层级:理解) 二、具体内容 (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词的释义。从近三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为 1 题,分值为 3 分。 【答题指导】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 w 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梳理

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特色句、主旨句等。 【答题指导】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C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舍然:释然。谓疑虑隔阂顿消。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黔之驴历年中考题

黔之驴历年中考题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06年扬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悯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龠(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 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译文: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译文: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答: 2007湖北省随州市 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黔之驴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悯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悯(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hǎn):虎怒吼。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200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汇编(上)

200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汇编(上)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潺亭实验中学邓强 1. 2007 年陕西省试验区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19题。(14分)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姑置.之( ) (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 (4)某怒而去.() 16.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18.【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2分) 19.【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5.(1)放置,放下 (2)给……看,让……看 (3)洗,洗涤 (4)离开 16.C 17.(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 (2)一会儿,那个人有狂奔回来。 18.“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至少;也可能是第一枝。更能体现“早”的特点。 19.甲:作诗要反复修改。 乙:作诗炼字很重要。 2.2007年福建省漳州市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4题。(16分)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选自《四知》) 【乙】公仪休①相鲁②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⑤夫恃人⑥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历年中考文言文

近4年江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骑数千四面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优()(2)备()(3)遁() 1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1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1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01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13题。(10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0a9588807.html,]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2012)(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黔之驴中考试题及答案

年扬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题。(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ǎ,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 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分) ()蔽林间窥之()()稍近益 狎() ()驴不胜怒,蹄之()()扪烛而得其形() .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 是(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分)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译 文: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译 文: .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分) 答: 湖北省随州市 阅读《黔之驴》,完成~题。(分) 黔之驴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á):地名。②慭慭(ìì)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ù):逃走。④噬(ì):咬。⑤狎(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à):跳跃。⑧(ǎ):虎怒吼。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教学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 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

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文言文阅读题)《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之驴》,完成小题。(16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 (3)驴不胜怒,蹄之()(4)断其喉,尽其肉,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2分)【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C 【小题1】略 【小题1】以为神技止此耳 【小题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①: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运用能力。A中“之”的意思为“代词”,B中“之”的意思为“代词”,C中“之”的意思为“结构助词”,D中“之” 的意思为“代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2020年最新近五年徐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近五年徐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2009【甲】《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唐雎不辱使命》全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l )故不错意也:( 2 )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译文:__________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__________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二)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俄顷立就__________ ( 2)日沃汤数次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 分)如是者六七始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