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意思表示的构造

论意思表示的构造

论意思表示的构造
论意思表示的构造

论意思表示的构造

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体系的基石,而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本质和核心它是德国法律行为中最为基础德法律概念和制度构造,它是法律行为制度的精华所在。本文将从意思表示的历史沿革、概念、构成要素、研究意思表示构造的意义等角度阐述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历史沿革

1、罗马私法时期(萌

2、芽阶段)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规定:一切关于财产所为之遗嘱处分,皆为法律。这是近代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自治原则的雏形。查士丁尼法律大全出现了“适法行为”的概念,适法行为即法律在其规定的条件和限度内承认能够产生主体所期待的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在适法行为中需要区分两项要件:主体的意思和事实状态或客观条件。当时从三个角度研究意思的要件1、主体可以履行自愿的行为(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指意思能力和履行法律行为的可能性。2、他实际期望(实际意愿)。实际意愿指对所实施行为的意识,但不要求必须意识到行为的法律性质,也就是说后果由法规定。3、他表达出这种意思(意思表示),即意思应当被加以表达。这些是与适法行为的意思有关的一些一般规则。

3、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进一步承认当事人间所缔结的契约的法律效力,但未用法律行为概念。但法国学者通常认为法国民法典确实也规定了法律行为制度。法典中不但使用了意思表示,确认了意思自治原则,并且对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则也作了规定。尽管这一学说直到19世纪下半业才得到系统阐述,但毫无疑问,它自拿破仑民法典颁布时就已在民法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3、德国民法典

意思表示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是18世纪沃尔夫在《自然法论》一书中所创,后胡果Hugo 于1805在其名著《法律大全》首创了“法律上的行为”概念。萨维尼于其不朽名著《现代罗马法体系》,正式提出了法律行为概念,系统阐述了法律行为理论。胡果和萨维尼的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是同义语。萨维尼的学说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德国民法典第一次在总则中规定法律行为,从而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理论在立法上首次确立。意思表示里乃德国潘德克吞法学思维抽象之产物,他是从合同、遗嘱的具体制度中抽象出法律行为(意思表示)这一一般性概念,统率分则中有关具体制度,防止了法律的重复使用。19世纪后期随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同时法律行为还有其他构成要素。4.其他国家

德国民法典颁布后,对大陆法系国家影响深远,各国纷纷继受德国的制度。日本瑞士、希腊、巴西、泰国、韩国仿照德国民法典规定了法律行为制度。中国民法也深受影响,作为我国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在传统德国法律行为理论的基础上首创民事法律行为概念,作为民事行为的下位概念,确立了意思表示概念,并将意思表示真实作为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

从意思表示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它的历史轨迹可以用两句法谚来表示即“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制度”。伴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社会中便产生了简单的商品交换活动,每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换活动就是一个具体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就是从契约制度中抽象出来的。同时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产生与私法自治的思想理念有着密切联系。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是商品交换行为,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交换行为时指出:“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的交换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以防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马克思在这里强调商品交换者的独立意志,双方的共同意志行为形成了商品交换的前提。传统民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就是这种商品交换本质的集中体现。根据这一原则,在法律行为中,当事人的意志主宰一切。正因如此,罗马简单商品经济的发达才产生了意思表

示的萌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才促进了德国民法典确立法律行为制度和意思表示概念。意思表示理论是民法精神————平等、自由和私法自治的集中体现。意思表示理论具有特定的形成基础————承认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创设法律关系。尼泊德说,意思表示理论的出发点是:人有能力借助于他的各种意思表示,在他所属的法律体系划定的限度内,形成他意愿投入的各种法律关系。综上所述,意思表示制度是民法私法自治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实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主。

二、意思表示的概念

关于意思表示,旧说采复合式概念,新说则采单一式概念。复合式概念注重对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分析,强调意思表示由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构成。而单一式概念则强调外在表示。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在复合式概念体系下,对意思表示的定义有两种:一种认为(佟柔)意思表示就是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这种定义揭示了意思表示的一般含义,并留有对其构成要素进一步分析的可能;另一种定义认为王泽鉴认为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梁慧星认为所谓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之意思的行为。所以意思表示就是民事主体为了引起特定的法律效果而将其内心意思向外表示的行为,这种定义强调意思表示的法效意思内容。对意思表示这一民法中的重要概念,德国民法典本身没有下定义,德国学理上通常认为,意思表示是权利主体为引起民事法律效果而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行为,与上述第二种定义相符。在复合式概念下,一般认为意思表示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为内心意思,一为此项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内心意思是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外在表示是意思表示的客观方面,意思与表示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在的意思与外在的表示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健全的意思表示。撒维尼(Savigny)在systemⅢ,s.258指出:“若将意思与表示视为在性质上互不相干,就无法了解意思与表示的关系,其实在本质上就必须将两者并联思考。根本上“意思”应被视为是唯一重要与有效的,却由于这是内在且无法察觉的过程,必须要有一定的表征,让他人能够识别,而让“意思”公开的表征就是“表示”。因此意思与表示常属一致,并非偶然而是合于自然的关系。“即让是如此,意思与表示发生不一致时,只是一种病态的例外,在此种情况下法律并非必容许以此种行为形成法律关系。撒维尼的阐述有利于我们对意思表示本质的理解。

对意思表示应该注意两点:1、意思表示不能解为“意思之表示”,否则侵权亦属于意思表示,而应从法律行为构成要素角度考察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内容可以构成法律行为之内容。2、将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进行区分。早期德国将法律行为等同意思表示,后直至瑞士民法典才将这两者予以区分。法学名家萨维尼(Savigny)在现代罗马法体系第三卷将法律行为定义为行为人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参加德国民法典起草的温德希德(Windscheid)将法律行为定义为法律效力之创立的私的意思的宣告。但法律行为并不等于意思表示。比如在契约关系中就有两个意思表示构成;在要物行为中,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除了意思表示之外,还需物的交付;在登记行为中,除了意思表示之外,还须依法进行登记,法律行为才生效。

下面谈一下单一式概念的问题,单一式概念下认为意思表示就是效力的宣示,意思表示乃是已达成一定法律结果的意思,而向外宣示的行为。因法律仅能着眼于人的行为与外在的关系,意思表示亦只能考虑向外生效的结果意思,受客观解释原则的拘束,系以向外生效的意思为基准。若相对人按情形可认为系以引起特定法律结果为目的者,就是行为人有效的意思表示,这就是意思表示的准则性法律概念。

三、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在考量意思表示时,应注意将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与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区分开来,作为一

个健全的意思表示,像效果意思、表示意识都是意思表示不可缺少的,但一个具体的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未必必须具备他们,也就是说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与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种学说:

1、“五要素说”

德国传统民法理论将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抽象为以下五项:第一,目的意思,又译为基础意思,交易意思,法律行为意思;第二,效果意思,第三,表示意思,指为目的意思所生之意思,第四行为意思,又称行为表思,指为表示效果意思所生之意思;第五表示行为。其中前四项为内在意思要素,后一项为外在表示要素。

2、“四要素说”

从结构上看,意思表示由两个要素组成。其一为意思(wille)erklarung,即权利主体旨在达到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在心愿。其二为表示,即权利主体将其内在的意思通过语言或行为宣示于外界的过程。根据德国民法典制定之时的心理学认识水平,民法理论认为,法律行为上的意思可以分解为三个意思: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法效意思。加上表示行为构成四要素。应注意到董安生与邵建东在介绍德国传统学说时的差异。

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意思表示由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表示行为构成。

胡长清则认为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法效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构成。

3、“三要素说”

史尚宽认为意思表示由行为意思、表示意识、表示行为构成。大陆民法学者梁慧星则认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构成。

4、“两要素说”

佟柔则认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和表示意思的行为构成。

在考量意思表示时,应注意将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与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区分开来,作为一个健全的意思表示,像效果意思、表示意识都是意思表示不可缺少的,但一个具体的意思表示的成立未必必须具备他们,所以在考察意思表示的必备要件时涉及到对构成要素的法律评价与价值判断问题。也就是说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与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欠缺的处理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下面将围绕目的意思、行为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等角度对意思表示的构造进行分析:

1、行为意思

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例如少女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路人举手招呼计程车而史尚宽则认为行为意思谓欲为可使认识为表达效力意思之外部动作之意思。因抵抗不能的强制之动作或反射作用,虽在外形上表示效力意思,而非基于行为意思者,不得谓有意思表示。比如,行为意思,系以表示为手段的动作之意思,而非就其动作为表示手段,即非就其表示价值有认识,故为有行为意思,以行为人有为会话,作成文书、点头、举手、拍掌、起立等动作意思为已足,无须认识其有表示价值。行为意思要求行为人的动作必须出于行为人有意识的身体动作,而非仅有行为外观。比如甲强行拿住乙的手在买卖合同上签字,或者甲将乙麻醉使之处于无意识状态下拿住乙的手在合同上签字,在或乙属梦游者,则其梦游时在有关法律文件上签字:在上述所列情形下,乙皆属欠缺行为意思。欠缺行为意思,意思表示不成立,法律行为不生效。如德国民法典第105条第2款规定、台湾民法75条规定。台湾民法将欠缺行为意思的意思表示与受胁迫所为的意思表示相区分,参见台湾民法92条。无行为意思就是在无意识状态中所为,一般无效;而胁迫一般在有意识状态下所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2、目的意思

目的意思者,对于经济上一定效果之欲望也。例如土地之取得,金钱之赠与是。目的意思因其为法律行为之内容,故又称为行为意思。目的意思,因其为意思表示之基础,故又称为基础意思。目的意思因其意思在于经济上一定效果,故又称为效果意思。目的意思,乃对于经济上一定效果之欲望,而非对于法律上一定效果之欲望。如甲搬运行李,请朋友与雇车夫一起做,经济上的意思相同,但一生法效,一不生法效,此其故,则在于法效意思之有无。现主张目的意思为意思表示构成要素以胡长清、董安生、马俊驹为代表,其他大多学者都不主张目的意思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董安生主张目的意思是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目的意思是效果意思的基础,效果意思本身不能脱离目的意思而独立存在;目的意思本身又是不依赖于效果意思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能为效果意思所取代,也不能为效果意思所融合。马俊驹老师在《民法原论》中也认为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要素,他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不具备目的意思,或目的意思不完整,或者目的意思有矛盾的表示行为,不够成意思表示或民事法律行为。如遗产分配份额规定不明确的遗嘱文件、交易标的物约定不完整的合同文均不构成意思表示或民事法律行为,此类合同应视为尚未成立。

国内有学者将目的意思视为动机,笔者认为动机和目的意思不能完全等同,应加以区分。动机是内在意思决定过程中形成意思决定的原因,动机系行为内容以外的事项。此种原因一般并不对外表白,相对人也就无法知悉。所以动机不过是引起效果意思的心理过程,其本身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因而不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动机错误原则上对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发生影响。

关于董安生先生认为目的意思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笔者不敢苟同,现就其具体理分析如下:Ⅰ董先生认为目的意思是意思表示成立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一意思指明着特定表意行为的具体内容;将这一意思要素舍弃掉,也就使意思表示失去了实际意义。笔者认为法效意思完全可以包括意思表示的内容,没有目的意思,法效意思同样表明法律行为的内容。

Ⅱ. 目的意思是效果意思的基础,效果意思本身不能脱离目的意思而独立存在。他认为效果意思是一种抽象的表示,没有具体的目的意思,违反了意思表示自愿真实的原则。董先生将目的意思定位为具体的,效果意思定位为抽象的,这值得商榷,效果意思本身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而不是只是抽象的法律效果。Ⅲ目的意思本身又是不依赖于效果意思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能为效果意思所取代,也不能为效果意思所融合。其中董先生特举了涉外经济合同法的例子,认为签订确认书之前得磋商只是包含目的意思,而签订确认书是效果意思的体现,所以不能没有目的意思,我想这个理由有点牵强附会,签订确认书之前的磋商是包含当事人设立法律关系的意图的。Ⅳ董先生说表示意思可以从略,这一要素可以为表示行为所吸收,也可为效果意思所吸收,而目的意思均有存在的必要。而为什么有存在的必要则未具体说明。

3、效果意思(法效意思)

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胡长清谓之法效意思,即欲于目的意思附以法律上之效果之意思也。法效意思,在对于目的意思附以法律上之效果,乃契约及单独行为所同有之要件,法律上之意思表示所以别于社交上道德上之行为者,即在于此。法律行为之有私法上自治之性质者,亦即因以法效意思为其成立要件也。(胡224)效果意思分内心的效果意思和表示上的效果意思。内心的效果意思指表意者内心意欲发生法律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上的效果意思,指从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的表示行为所推断的效果意思,其中内心的效果意思难以为他人所知。法律上所谓效果意思是指表示上的效果意思。但在例外情形,如能判明真意即内心的效果意思,则以内心的效果意思为当事人的意思。

关于效果意思的之瑕疵或欠缺是否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德国、台湾学者多认为,效果意思非意思表示成立的必要构成部分,纵然表意人并无效果意思,意思表示仍然成立,此时外部之表示与内心的意思不一致时,乃意思表示错误(适用台湾民法88条、德国民法典119

条)的问题,表意人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以撤销来解除其表示,但必须对相对人的信赖负赔偿责任(台湾民法91条、德国民法典122条)。

下面举两个例子:在一家德国白酒拍卖场,甲向其友人乙举手致意,而不知依交易习惯,此一举止表示对于正在喊价之一桶酒,提高价格100马克,此时甲有行为意思,但无表示意识,也无效果意思;但如甲虽知悉举手系表示要约,但基于其以往参与拍卖之经验,举手表示加价50马克,但此一习惯现已变更为每举手一次加价100马克。甲只愿加50马克而举手,则其表示意识并无问题,但欠缺效果意思。再比如,某公司经理甲不想与A公司继续签订买卖合同,所以让其秘书起草文件,秘书以为让其起草续签买卖合同,后递给甲,甲没有看就在上签字,这时甲具备行为意思与表示意思,但欠缺效果意思。像在后一个案子中,甲在续签合同上签字,依意思表示规范解释方法,依意思表示规范解释方法,若有理性的第三人处于如同相对人的地位,将理解甲的意思表示为承诺,则这与表意人主观上想发生的不一致,为意思表示错误的问题。

表意人所期望得到的法律效果究竟为具体或抽象的效果意思,德国有两种学说:1、“实质效果说”,只要表意人对于所达到之事实上结果认识已足,此种认识适合经济上或社会上之结果。“法律效果说”,表意人于行为时,必须对于所欲达到之结果有具体之认识。关于法效意思的意欲内容,有要素、常素、偶素之分。要素,指建立拟追求的意欲法律效果类型,所必含的内容,如买卖合同,比纳入价金请求权和移转所有权之请求权;常素,指由法律直接加于拟建立的意欲法律效果类型的效果内容,如买卖合同的瑕疵担保责任,表意人即使未纳入意欲,也仍受适用;偶素,指纯由当事人自行添加的意欲内容。

4、表示意思(表示意识)

⑴概念

表示意思就是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胡长清认为表示意思者,欲以目的意思及法效意思表彰于外部1之意思也。其实行,即表示行为,故表示意思实为联络目的意思、法效意思与表示行为之心理作用。而史尚宽则认为表示意识,为就外部之举止有无效力意思的表示力之认识。表示意识,与谓为此外部举止之行为意思结合,谓为表示意思。梁慧星则认为表示意思系有将该效果意思向外部公开的意识,这与胡长清的定义颇相似。在意思保留情形,表意人知道其意思表示可能被他人理解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表示;而在欠缺表示意识的情形下,表意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亦及他以为他发出的表示不具有法律意义。典型的教科书案例“特里尔葡萄酒拍卖案”,在特里尔举行的葡萄酒拍卖会上,有人举起手来向一个朋友致意,而根据当地的习俗,举手意味着发出一个更高的报价。类似的事例还有:被请求签名的演员,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签署了一张汇票;有人以为自己是在祝贺名单上签字,而实际上这是一份捐赠者名单;因疏忽而发出了一封具有法律内容的信件。(梅迪库斯453-454)

⑵表示意识是否是意思表示构成要素的探讨

依传统德国民法的观点,行为人在欠缺表示意识的情况下发出的表示,或者根本就不是意思表示,或者虽然构成意思表示,但该意思表示也属于无效。此说的主要理由如下:第一,法律行为上的意思本身就以表示意识为要素,欠缺表示意识时从事的行为,本身就已不属于意思表示的范畴了。第二,德国民法典118条规定,即使表意人认识到其表示的法律意义,而只是期待受领人会意识到该表示的不严肃性,意思表示即属无效。既然如此,行为人在不知道其从事的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情况下所发出的表示,那就更应无效了。

但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储蓄所错误担保案中则采纳了完全不同于上述传统学说的观点。在这个案件中,原告向其顾客提供信用,因此要求顾客提供保证。此后不久,作为被告的储蓄所写信给原告,称储蓄所已为该顾客承担了15万马克的保证义务。后来储蓄所才说明,自己并没有承担保证义务。尽管如此,原告仍然要求被告承担保证义务,原告的请求得到了法院

的支持。被告并没有写信说自己愿意承担保证义务,而仅仅是通知对方自己承担了保证债务。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被告理应认识到,自己所表达的东西可能被他人理解为意思表示。因此被告虽然不具有表示意识,也必须在121条规定的期限内撤销其意思表示。由此可见,联邦最高法院拒绝了那种从第118条规定中推导出意思表示为无效的意见。而由于被告的撤销表示不符合要求,因此法院宣布原告的请求成立。

上述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观点在民法理论界和司法判例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取代传统学说成为通说的趋势。根据这种观点,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表示意识,并不是意思表示的必要条件。只要行为人在尽了交易中必要注意的情况下,本来可以认识到对方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以及交易惯例可以将行为人所表达的内容理解成意思表示;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在相对人那里引起了存在意思表示的表象,那么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表示意识,都可以认定存在意思表示。

这一学说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1、首先,德国民法典有关意思表示瑕疵诸条款(第116-120条)并未对意思表示这个概念下定义,民法典中没有明文规定表示意识是意思的要素。

2、其次,

3、德国民法典第118条(缺乏真意)预期对真意缺乏不

4、致误认而

5、进行非真意表示的,

6、规定的是所谓的“戏謔表示”:行为人虽然发出了某项表示,

7、但是其意图在于故意不

8、让其表示发生法律效力,而

9、且他希10、望相对人能够认识到自己表示的不11、严肃性。118条,12、表意人的意图是不13、想让其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14、法律考虑了表意人的这一意思,15、所以法律直接规定意思表示无效。相反,16、在欠缺表示意识的情形,17、从事表示行为的行为人,18、对其表示是否应发生法律效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意思。因此,19、与第118条之情形不同,20、在这里,21、赋予行为人事后就此形成自己意思的可能性是有意义的。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法律技术上的手段,22、是认定表意人享有撤销权。如果将欠缺表示意识的表示视为表示错误的一种情形。这样就可以直接适用第119条第1款、第121条的规定了。再次,23、实际发出了某项内容的意思表示,24、但本意不25、想发出此项内容的意思表示的情形,26、与实际发出了某项意思表示,27、但本意根本不28、想发出意思表示的情形,29、是完全一样的。都属于内容错误,30、意思表示并非无效,而31、仅仅是可撤销。

5、最后,意思表示法律制度并非单纯建立在行为人自我决定权的基础之上,而是同时强调要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和交易安全。

王泽鉴亦采最近多数学者的见解,当事人因其外部行为而有所表示,相对人仅能就其客观上的表示行为予以信赖。原则上表意人应对其表示行为负责,以维护交易之安全,表意人仅得类推适用关于意思表示错误的规定(台湾民法第88条),撤销其意思表示,但应对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负赔偿责任。

杨与龄先生认为依民法行为人有选择表示行为自由之原则,表意人应有负担意思表示分险之责任而非相对人,因此客观上对于相对人而言,已有达到某种法律效果之意义,纵使表意人无此表示意义存在,基于交易安全及意思表示风险承担之理由,该意思表示仍应有效成立。即他认为意思表示的错误系意思自治的风险所在,承认欠缺效果意思及表示意思的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并不违背私法自治原则,对表意人也并无不公正而言。

而陈自强先生则认为欠缺表示意思,与意思表示错误的情形,有其本质上的不同:后者,后者,表意人主观上也想要发生一定法律上效果,前者,则否。所以,不宜认为有此意思表示外观的存在,表意人就应对其表示行为负责,而应该进一步判断表意人对其权利外观的存在,是否有可归责的地方。套用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被告BGHZ 91,324的见解:“表意人若尽其交易上必要的注意,可认识与避免其行为,依诚信原则与交易习惯,将被理解为意思表示,而相对人也如此理解时,纵欠缺表示意思,意思表示亦成立。”表意人因未尽交易上必要注意,

认识与避免其行为被理解为意思表示,故对意思表示的外观的存在可归责,因此纵实质上欠缺表示意思,法律上亦将如同具备表示意思看待。所以,欠缺表示意思,表意人应负何种责任,与法律行为意思自主无直接关系,而为权利外观理论运用的问题。详言之:应先认定是否有意思表示外观的存在。其次,须判断相对人对意思表示外观的存在,是否有值得保护的必要。此时,应依意思表示规范解释的方法,判断有理性的第三人是否也将如此理解,答案若为肯定,相对人对意思表示存在外观的信赖,值得保护。最后,表意人对意思表示外观的存在,是否可归责。纵表意人的行为,在法律上将被当成意思表示处理,但因欠缺表示意思,表意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意思表示的拘束力,所以,应类推适用意思表示错误的规定,得撤销其意思表示,对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类推适用第91条)。

还应注意将效果意思与表示意识相区分:效果意思是行为人认识其表示具有“某种”法律上意义;而效果意思是行为人企图依其意思表示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如甲发电子邮件给乙,甲欲以10万元买乙车,甲知其表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具有表示意识,而其欲以10万元买车,则为效果意思。假如甲误以30万元买乙车,甲仍有买车的表示意识,但所表示的就与效果意思不一致。

综上所述,传统民法基于个人主义的思想,法律行为的基础在于当事人自主决定,注重保护表意人静的安全,体现个人本位,表示意思是意思表示构成要件。这体现了对当事人意见的尊重,体现了意思自主。而现代民法注重社会本位之立法,为保护交易安全以及相对人之利益,对意思自主原则加以限制,而注重对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所以不再把表示意识作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而仅赋予表意人依法撤销的权利,同时科以表意人对相对人信赖损害赔偿之义务。所以不同的价值理念,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还是保护交易安全抑或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形成了表示意思是否是意思表示成立要件的不同观点。

5、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即向外部发表该效果意思的行为,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将意思外部化的行为。表示行为以目的意思及法效意思至于他人可以认识之状态之行为,表示行为须为自由自觉的行动,如遗失之信函,虽偶然入于受信人之手,然非遗失者之意思表示。表示行为系意思表示构造中的客观方面(要件),表意人内心的意思无法为外人所知,只有经表示行为才能为相对人所知;意思经过表示客观化,两者合为一体,构成意思表示。表示行为的方式有明示方式与默示方式:明示指言语、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方法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默示指行为人以使人推知的方式间接表示其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指包括意思实现和沉默。意思实现指行为人以某种表明法律意图的行为间接表示其内在意思的默示,即当事人以具体之动作进行意思表示,比如上无人售票车投硬币之动作。沉默即消极不作为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或当事人明文约定。如我国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表示行为的欠缺将直接导致意思表示不成立,法律行为不生效。

四、意思表示的认定基准对意思表示构造效力之影响

由于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他规定法律行为的内容、性质、法律效果。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完全一致实属理想状态,意思与表示不完全一致实属生活之常态,意思表示的认定基准有意思主义、表示主义、折中主义之分。

意思主义主张在确定意思表示的内容时应尊重当事人的内心意思,以表意人真实意思为准,当当事人表示出来的效果意思与其内心的效果意思不一致时,以内心的效果意思为准。意思主义以萨维尼为代表,主张法律行为的意思为该行为效力最重要之考量因素,表示仅为一种具体化的象征。意思主义系19世纪德国之通说,主要受19世纪理性法学派之影响,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推崇个人本位,强调探求当事人真实意思。德国民法典也受意思主义学

说的影响,强调在解释意思表示时应注重探求当事人的真意,而不应拘泥于所使用的文义。日本民法典95条和德国民法典133条规定。主张意思主义者倾向于效果意思、表示意思作为意思表示成立的必备要件,欠缺他们时,意思表示自始不成立。

表示主义则主张,当当事人表示出来的效果意思与其内心的效果意思不一致时,着重于表示上的效果意思。表示主义以耶林为代表,他认为表意人的内部真意往往无法为外人明确得知,基于对相对人信赖利益的考量,应以表意人外部之表示行为为意思表示的判断基准。表示主义体现了社会本位的法律思想,注重于对相对人信赖的保护以及社会交易安全之保护,有利于交易之稳定与社会经济秩序的确立。倾向于表示主义者,一般认为表示意思不是意思表示的必备要件,并且内心的效果意思不必为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而以有外部已表示之效力意思(表示上的效力意思),即是认其成立,也就是说意思表示的构成,“只需表示一个要件为己足,而且这个表示以单纯地含有法律效果外观意思为己足,不容许引据表示意识和效果意思地欠缺主张意思表示不成立。

折中主义说认为极端的的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都有缺点,极端的意思主义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极端的表示主义不利于保护表意人的利益。折中说认为于相对人有值得保护的需要时,表意人应受其表示外在意义的拘束。判断时,不能依据心理上或理则上之必要性,认为应有利于一方或他方,而应以现行法为准据,“合理的规范应该是既不单方考虑表意人的需要,也不单方考虑相对人,而是致力于公平的均衡。此说为当前多数立法例所采。有主张以意思主义为原则,表示主义为例外;也有主张以表示主义为原则,意思主义为例外。奥地利坚持表示说为原则,意思说为例外,依奥国民法架构,原则上相对人可相信表意人之表示与其意思相符因此与表示不同之真真意见不予考虑,但如相对人并未相信其表示或不值得保护时,则以真实之意见为准。德国现行法以意思说为原则,表示说为例外参见德国民法典119条规定,122条规定对撤销人课以信赖利益的赔偿义务,对交易安全已有周全考虑。台湾现行民法88条规定,表面上观察系源于德国民法典119条,按德国民法典119条原则上以表示者的真正意思为标准。仅于特定情形下,为保护表示相对人而使客观之表示内容生效。但台湾民法88条但书,第90条与德国不同,首先以表意人须非因过失而陷于错误为要件,限制撤销可能性。其次90条放宽撤销人行使时间的限制,似乎对相对人的利益尤其注重保护。日本民法典中虚伪表示错误、詐欺、胁迫以意思主义解决,真意保留以表示主义解决。在中国,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规定无效,误解是可撤销,奉行意思主义。对真意保留理论与实务采表示主义。

笔者认为对意思表示的解释应采折中主义,以表示主义为原则,意思主义为例外。首先这符合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私法自治原则在现代社会某种程度受到约束限制,交易安全以及对相对人信赖利益应得到优先保护,以利于促进社会交易的发展。同时在若干场合,诸如詐欺、胁迫。欺诈直接规定该意思表示无效或赋予表意人撤销权,以利于实践民法诚实信用原则,淳化社会道德风尚,鼓励当事人正当交易。

五.研究意思表示构造的意义

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示构成要件的瑕疵或欠缺直接影响乃至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法律行为成立要件之一即有意思表示,而法律行为生效要件则要求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的构造决定意思表示的效力。行为意思、表示行为通说认为是必备要件,欠缺他们时,意思表示不成立,法律行为不生效。其中表示意识及效果意思瑕疵对意思表示是否有影响在学说上颇有争议。表示意识及效果意思瑕疵或欠缺,是否影响表示之效力,以及在何种范围内影响表示之效力或表意人应否受其外在客观意义之拘束。有不同之学说持不同之观点:意思主义说将效果意思、表示意思作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则效果意思、表示意思的欠缺将直接导致意思表示不成立;表示主义说则认为效果意思、表示意思不是意思表示的必备要件,欠缺他们时意思表示不成立,不具备时发生意思与

表示不一致即错误问题,表意人得依法撤销。主张因意思表示欠缺主观要素,契约效力受到影响的当事人,须负举证责任。但欠缺意思要素,不符合内在意思,或意思存在瑕疵,虽然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成立,但可影响其生效。一些表示与内心不符,例如游戏表示、秘密保留、表示错误,得发生无效或表意人得主张撤销;在意思形成瑕疵的一些情形,如因欺诈、胁迫而为意思表示,或者因重大动机错误而为意思表示,表意人得主张撤销;意思表示违法或违反善良风俗,无效;意思表示得原因违反善良风俗的,即使没有在表示显现出来,仍然无效。另外笔者认为研究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对于了解意思自治怎么发生作用,当事人的意思怎么形成,考察意思表示的根源。还有当意思表示出现瑕疵时,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为案件处理提供了一个技术处理方法,有利于了解错误的根源。

由于意思表示的构造直接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而我国关于意思表示的立法还不尽完善,特别是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形立法不尽完善,没有规范心里保留与游戏表示,也没有承认虚假的意思表示;民法通则第59条用重大误解概念,笼统承认了包括德国法表示上的错误和重要性质错误在内的各种阶段的所谓重大错误。而在这些情形下,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着重大意义,这些瑕疵都发生在意思形成或意思和表示的连接上。

参考书目:

1、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3、佟柔《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4、马俊驹《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5、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6、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7、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8、《民商法论从》第17卷,第340-358页,邵建东《表示意识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储蓄所错误担保案判决评析》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律》,人大94版

10、《罗马法教科书》[意]彼得罗彭梵德著黄风译

11、杜景林卢谵《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2、[德] 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3、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14、王利明《民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5、陈自强《民法讲义Ⅰ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参考法规:

1、德国民法典第105条(意思表示的无效)(1)无行为能力人进行意思表示的,

2、其意思表示无效。(2)在无意识或在暂时的精神错乱状态下进行意思表示的,

3、其意思表示无效。

2、德国民法典118条:(缺乏真意)预期对真意缺乏不致误认而进行非真意表示的,意思表示无效。

3、德国民法典119条:(因错误而撤销)(1)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对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错误或根本不要进行该内容的表示的人,在可以认为其知悉情事并理智评价情况即不进行此表示时,可以撤销表示。(2)关于人或物的性质的错误,以性质在交易上认为重要为限,也视为表示内容的错误。

4、、德国民法典121条:(撤销期间)(1)在第119条、第120条的情形,撤销必须在撤销权人知道撤消原因后无过失(不迟延)进行。向非对话人进行撤销的,在不迟延地发出撤销表示时,撤销视为即使进行的。(2)自进行意思表示时起已经过30年的,不得撤销。

5、德国民法典122条:(撤销人的损害赔偿义务):(1)意思表示依第188条无效,或依第199条,120条已被撤销的,在应向他人进行表示时,表意人应向该他人,在其他情形,应向任何第三人,赔偿该他人或第三人因其信赖表示有效而遭受的损害,但不得超过该他人或第三人在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具有的利益的数额。(2)受害人明知无效或可撤销的原因,或因过失而不知(应知)的,不发生损害赔偿义务。

6、德国民法典133条:(意思表示的解释) 解释意思表示时,应查明真实意思,并且不得拘泥于所用词句的表面意义。

7、、台湾民法75条(无行为能力人及无意思能力人之意思表示):无行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无效。虽非无行为能力人,而其意思表示系在无意识或精神错乱中所为者,亦同。

8、台湾民法88条(意思表示错误):意思表示之内容有错误,或表意人若知其事情既不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将其意思表示撤销之。但以其错误或不知事情,非由表意人自己之过失者为限。当事人之资格,或物之性质,若交易上认为重要者,其错误,视为意思表示内容之错误。

9、台湾民法91条:(撤销后之赔偿责任) 依第88条及第89条之规定,撤销意思表示时,表意人对于信其意思表示为有效而受损害之相对人或第三人,应负赔偿责任。但其撤销之原因,受害人明知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

10、台湾民法92条(被詐欺或被胁迫):因被欺诈或被胁迫而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但被詐欺或被胁迫而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但詐欺系由第三人所为者,以相对人明知其事实或可得而知者为限,始得撤销之。

被詐欺而为之意思表示,其撤销不得以之对抗善意第三人。

11、日本民法典95条:意思表示,于法律行为之要素有错误时,无效。

12、民法通则59条:行为人对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13、民法通则61条: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14、民通意见67条:行为人在神智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无效。

15、民通意见71条: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16、合同法42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17、合同法58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论自我意识

第18卷第4期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V o l.18.N o.4JOU RNAL O F XU CHAN G NORM AL COLL EGE N o.4.1999 论自我意识 武彩鸿 [提 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 程。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是可以认识把握的。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意识 自我和自我意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自我指的是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而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格我的自我对作为客格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 自我意识有着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诸如个体的亲属、朋友以及个体成就、名誉、财产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体验。狭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罗杰斯曾说:自我意识是“对于主格我或客格我的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知觉”。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部分提示出自我意识的脑机制。 因此,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其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在同别人比较中评价自己,这类情感是复杂的。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可以统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总之,这三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相互联系起来,便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从其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所谓社会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与社会自我出现的同时,心理自我也同时形成和发展。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理想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我是一致的。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 ? 1 2 8

建筑构造的概念

建筑构造的概念: 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 一、填空题 第1章绪论 3、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三大类。 6、耐火等级标准主要根据房屋主要构件的( 燃烧性能、)和它的( 耐火极限)来确定。 第2章墙体 1、砖墙的组砌原则是:(墙面美观、施工方便、内外皮搭接、上下皮错缝)、避免通缝,保证砌体强度和整体性。 5、变形缝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其中从基础底面到屋顶全部断开的是( 沉降缝)。 第3章楼地层 2、地面的垫层分(刚性垫层、)和(柔性垫层)两种。9、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为(基层、垫层、面层)。 第4章饰面装修 1、饰面装修是对建筑物(墙体楼地面顶棚)三个主要部分进行的加工处理。 第5章楼梯 1、楼梯踏步尺寸的经验公式(g+2r=600~620mm )。 2、双股人流通过楼梯时,设计宽度为(1100~1200mm)。 3、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有(板式、)和(梁板式)两种。 4、楼梯平台部位净高应不小于(2000mm 、),顶层楼梯平台的水平栏杆高度不小

于(1000mm)。 5、楼梯中间平台宽度是指(墙面)至转角扶手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6、楼梯是建筑物的垂直交通设施,一般由(楼梯段、楼梯平台、栏杆、扶手)等部分组成。 7、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的结构形式有(梁式楼梯、)和(板式楼梯)。 8、楼梯平台深度不应(小于)楼梯宽度。 9、板式楼梯传力路线:荷载→(踏步板)→(平台梁)→(墙体)→(基础) 10、台阶由(平台、)(踏步)组成。 11、电梯由(井道、轿厢、机房、平衡重)组成。 12、常用的垂直交通设施有(楼梯、台阶、坡道、扶梯、电梯)。 13、单股人流通行时梯段宽度(不小于850、)mm 14、室内楼梯扶手高度不小于(900)mm,顶层楼梯平台水平栏杆高度不小于(1000)mm。 15、踏步前缘应设置(防滑条),距墙面或栏杆留不小于(120 )mm,便于清扫。 16、楼梯间有通行式和(非通行式)两种形式。 第6章屋盖 6、屋顶由(屋面,保温(隔热)层、承重结构、顶棚)四部分组成。 7、屋顶主要有(平屋顶、坡屋顶、曲面屋顶)三种形式。 第8章基础 3、按所用材料基础的受力特点分为( 刚性基础、)和( 扩展基础)。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摘要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 有特点。 关键词:自我意识构建方法

目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1) 1.1 意识 (1) 1.2 自我意识 (1) 1.3 自我意识的特性 (1) 2.自我意识的结构 (2) 2.1 自我认知 (2) 2.2 自我体验 (2) 2.3 自我调节 (2) 3. 构建自我意识的方法 (3) 3.1 正确的自我认知 (3) 3.2 客观的自我评价 (3) 3.3 积极的自我提升 (3) 3.4 关注自我成长 (3) 4.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1.自我意识的含义 1.1 意识 从广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哲学中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指的是精神的东西;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种反映形式。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高级活动的一种能力,即对自身(自我意识,又称人格意识)与环境(环境意识)的认知能力,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对客观实践的感知和间接的感知;意识的产生与形成是由感觉、注意、思维、认识、推理、想象等大脑的综合活动而形成的。 1.2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一词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士(W.James)于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前者表示“自己认识的自我”,主动的体验世界的自我;后者表示人们对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位置与作用等)。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的观念。 1.3 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

同济建筑构造要点

构造技术概论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各部件组陈、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建筑建造技术学科。 建筑构造具有建筑工程设计实践性强和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它包括建筑构造和结构构造两 使用功能: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农业建筑 结构类型:砌体结构(砖混结构或混合结构)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板墙结构、特种结构体系 建筑层数和总高度:低层住宅(1-3)、多层住宅(4-6)、中高层住宅(7-9)、高 _ 层住宅(>10);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4M的为高层建筑(单层建筑不存在),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施工方法:现浇、先砌式预制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浇筑或砌筑的大多为竖向构件,现场进行装配的大多为水平构建)建筑耐火等级取决于房屋的主要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单位为小时。按燃烧材料的性能把材料分为燃烧材料(木材等)、难燃烧材料(木丝板等)和非燃烧材料(砖石等)) 一般民用建筑耐火等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建筑物的层数、长度和面积;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与建筑物的高度、层数和建筑物的重要程度有关。 模数与分模数(1/2、1/5、1/10) 建筑物的组成:由基础、墙体、楼板层、地坪、楼梯、屋顶和门窗等构建构成。(7)— 影响构造设计的因素 客观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使用者的要求 建筑材料 社会整体技术力量 经济建筑构造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建筑法规和规范 应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注重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墙体和基础构造技术 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粉煤灰建筑渣土冶金和和化工废渣等固体废物 墙体:维护分隔承重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毕业论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专业植物保护 学生姓名周伟苏 班级植保高职10班 学号101113136 指导教师周晓培 完成日期2015年12月27日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摘要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在越来越开放的大学生活中,构建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女大学生 1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2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

建筑构造名词解释

建筑构造名词解释建筑构造名词解释 1、建筑构造: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部分的组合原理的方法的学科。 2、建筑模板:是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寸协调中的增值单位,是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 以及建筑设备尺寸间相互协调的基础。 3、构造尺寸:建筑物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等的设计尺寸。一般情况,标志尺寸 减去缝隙为构造尺寸。 4、标志尺寸:符合模数数列的规定,用以标建筑物定位轴面、定位面或定位轴线、定位线 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及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有关设备界限 之间尺寸。 5、实际尺寸: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等生产制作后的实有尺寸。实际尺寸与 构造尺寸之间的差数应符合建筑公差规定。 6、技术尺寸:功能、技术、结构条件在经济处于最优状态下所允许采用的最小尺寸数值。 7、水平扩大模数:为基本模数的整数倍,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相应尺寸为300,600,1200,3000,6000mm. 8、竖向扩大模数:为基本模数的整数倍,基数为3M,6M,相应尺寸为300,600. 9、分模数:整数除以基本模数的数值,基数为1/10,1/5,1/2,其相应尺寸为10,20,50mm. 10、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分散的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其特征可以概括为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工化、管理科学化。 11、勒脚:建筑物四周与室外地面接近的那部分称为勒脚。一般是指室内首层地坪与室外地 坪之间的这段墙体。 12、踢脚:室内装修时,一般对楼地面与墙面交接处进行处理这个部位称为踢脚。主要功能 是加强楼地面与墙面连接处的整体效果,保护墙面。 13、圈梁:圈梁是间隔一定调度,沿结构墙体设置的连续、闭合的梁。其作用体现在与构造 柱配合提高结构墙体的整体性,提高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整体性,增 强建筑物的空间整体刚度,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房屋结构的死死 增强墙体稳定性。 14、压型钢板:是以压型钢板为衬板,与混凝土浇筑在一起构成的现浇整体式楼板结构。钢 衬板起到现浇混凝土永久性模板作用同时由于在钢衬板上加肋条功压出凹槽, 使其有与混凝土共同工作,压型钢板还起配筋作用。 15、雨棚:设在房屋出入口的上方,为了雨天人们在出入口处作短暂停留时不被雨淋,并起 到保护门和丰富建筑立面造型的作用。 16、有组织排水:是将屋面洪的雨水通过排水系统进行有组织的排除,即把屋面划分为若干 个汇水区域,每个泄水区域设置一个雨水口,将雨水有组织地洪到雨水口处, 通过雨水口排到雨水斗,再经过雨水管排至室外,或直接排到城市地下排水系 统。 17、女儿墙:房屋周围的外墙高于屋面时,即形成封檐,高于屋面的这段外墙称作女儿墙。 18、基础与地基:基础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随建筑物上部伟下来的全部荷载,并 把这些荷载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地基是在基础之下,随基础传来 的建筑物荷载而发生应力和应变的土层。 19、变形缝:把一个整体的建筑从结构上断开,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结构单元, 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之间的缝隙就形成了建筑的变形缝。 20、柔性基础: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基础,不公能随压应力,还能随较大的拉应力,不受材 料刚性角限制,故叫柔性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摘要】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等我的基本观点着手论述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以及针对分析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社会化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大学生自杀问题 【正文】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根据定义将其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而根据客观现实状态又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主要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意志。自我意识对我们的作用亦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主要帮助我们认识外界客观事物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起推动作用;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能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认识自己,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进行自我意识。它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是一名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经过一个学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将结合基础知识努力对症下药,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基本观点。 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今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象性。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在意识发展的序列上,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从人类的种系发展来看,在人类的早期,如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出现的古巴比伦文化,虽然有许多关于天气、农业和土地丈量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形成关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只有在古希腊,人类才第一次开始对自己进行研究,因此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才是人类成熟的标志。同样,从个体发展来讲,也是先有对外部的意识,然后才有对自我的意识。刚出生的婴儿虽有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但完全没有“我”的概念,他们玩弄自己的手指头就像玩弄玩具一样,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萌芽。大约在一岁时,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时就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到两岁左右,当儿童能用“我”来称呼自己,并能区分我、你、他时,其自我意识才算是真正产生了。 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个体就摆脱了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实现了自我的对象化,就能客观地审视和评价自己。更重要的是,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个体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就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及未来的发展做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促进自身人格的改变和完善。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等有了清醒完整的认识后,我们才能说他的个性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了。换句话讲,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映出他个性成熟的程度。 意识的功能:(1)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构建。 一个人对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意识的连续。在我们的意识里,存在着我们经历的和思考的一切,它包含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设想。每个人对现实的自我构建也就是对现实的自我的建构,这样的建构正是通过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实现的;同时,自我建构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一个人的自我建构一旦形成及相对稳定之后,他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解释现实。 所谓现实的文化建构是指“由特定的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文化建构诗意个人建构为基础的,即是由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个人建构的群体完成的,他们具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和分享同样的经验,而文化建构一旦形成,又会对个人建构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说,个人建构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的话,那么文化建构则突出的是社会意识。 (2)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大量信息的输入,而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因为对我们来说,许多信息都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所要处理的是那些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信息,而意识的存在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中提取出那些“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而且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要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只有那些“需要”进入的信息才可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必须依赖于意识。 (3)使我们能够进行最佳决策和做出最佳行为。 通过对以前各种经验、知识等的建构,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规律,再结合当前的场景可以对当前的刺激做出合理的反应,并能对这些反应的结果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活动中,外界刺激的输入是非常多的,意识的存在就为人们遵守这些观念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

中学生常见心理挫折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生理的发育,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知识的增加,中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自我意识有了发展,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经济上没有独立,心理上存在着依赖感,他们对生活、未来的理想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形成种种矛盾,加之,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尚不完善,在种种矛盾面前必然产生心理上的挫折,并表现出种种由各种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对此,有的学者称之为“青春期综合症”或“挫折综合症”。现就中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作一分析: (一)学习挫折 学习挫折是指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在心理上造成的困惑、不安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中因学习挫折感到困惑的人数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重,学校基础教育始终围绕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而转,形成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应试教育,其结果便是人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也不得不重视分数,每次测验,考试都力争取得好的成绩,然而一旦事与愿违,考试失败或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便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想把学习搞上去,但因方法不当,基础较差,虽经努力,效果却并不显著,为此感到心烦意乱,焦躁、不安。长期以往,便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陷入学习棗成绩差棗感到压抑棗失去信心棗自卑棗厌学的恶性循环中。 (二)人际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人类获得信息,交流情感,免除能力不足与孤独感,满足生存需要与归属感的一种需要。社会发展越进步,人际交往的形式就越复杂,交往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也就越大,人的心理能力是在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交往顺利活跃,便能心情舒畅,身心健康,而一个人的交往受到阻碍,便会感到心情郁闷,缺乏朝气,有碍身心健康。

建筑构造心得

建筑构造结束以后 在大二的下学期,开设的建筑构造课程,现在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上课阶段,对于建筑构造这门课程,有了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了这门课,认识到了作为建筑学学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该如何继续学习这门科学,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关于建筑构造自己的理解。 在我的观念里,开设建筑构造这门课程的最大意义是让建筑学学生认识到建筑构造是什么东西,未来该如何继续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或者这个方面。建筑构造就是当你在图纸上,在电脑屏幕上构建出一个伟大建筑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把它变为一个实体,如何在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它变成历史变成艺术。基本上包括各种零件的装配,各种结构的组合,各种面层的美化与坚固。 作为一个建筑学学生,未来的建筑人才,甚至是不久的建筑师,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是无比重要的,当你在脑袋中浮现关于某个灵感的图形,当你在图纸上勾画出一栋楼房的立面,当你在电脑构建出它的模型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真的,这些只是构想,要把这些变成事物的时候,建筑构造应运而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显得必不可少。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继续深入学习呢首先,在在学校的日子里,或者再往前数,当刚刚得知大二下要开设这门课的

时候,在学期中间,毫不缺勤的上课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今天福州下了大雨,昨天晚上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这个老师不点名,这些根本不是你不去上课的理由,不说有没有什么理由,不论如何,保持超高的出勤率,是最基本的,假如连这些都不能保证,何谈未来的学习。上完课以后,了解了基本的知识外,才是真正要去深入的时刻。在大学的日子里,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具体该如何做呢首先,留心身边的建筑,尤其是校园里的建筑,福大的图书馆是一座优秀的建筑,不论从外观还是结构还是功能,是能见到的最好的建筑了,在我们身边最近的建筑,每天能见到的建筑,务必研究的清清楚楚,不只是经常在里面坐坐,要把每一个厕所,每一个楼梯,每一处栏杆都如数家珍的背下来。不只是图书馆,学校的其他建筑更是不在话下,用最少的时间,是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建筑的构造原理,然后逐渐扩大,在自己足迹能到达的地方,都要留下自己最深刻的记忆,不只是风景,而是所有建筑的构造原理,时间久而久之,能力自然体现……

心理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3000字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较之于整个社会,大学生是最敢于查问和审视自己存在状况的青年群体,最敢于对自己的生活持批判态度、活得本真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使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宁的心理世界中。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同一与分离,自尊的获得与丧失,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否定,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构成他们心理矛盾与冲突的主旋律。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不断升级,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又大多源于自我意识。因此,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们尤为重要。 (一)何谓“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动物的注意只能指向其周围的环境,充其量只能指向于自身躯体的某些有限的部位。而人的注意却有可能把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如何形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

(完整版)建筑构造重点杨维菊-

建筑构造设计重点 建筑构造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建筑构造主要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是建筑设计不可风格分割的一部分,对整体的设计创意起着具体表现和制约作用。 建筑构造设计研究的方法: 一是选定符合要求的材料和产品 二是整体的构成的体系,结构方案的确定 三是建筑构造节点和细部处理所涉及的多种因素 1建筑物的组成 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门窗,屋顶 2 影响建筑构造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外界因素: 1外力作用, 2 自然气候条件, 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4 各种人为因素 (二)建筑技术因素 (三)经济因素 (四)艺术因素 3 建筑构造设计的原则 1.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必须有利于结构安全 3.适应建筑工业化需要 4.必须满足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 5.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的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4 建筑的结构分类 一,木结构:木结构指竖向承重结构和横向承重结构均为木料的建筑。 二,砌体结构:由各种砖块、块材和砂浆按一定要求砌筑而成的构件称为砌体或墙体。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承重构件都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包括墙承重和框架承重,现浇和预制施工。 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布置方式的不同,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板柱-剪力墙结构等。 四、钢结构:主要承重构件均用型钢制成。 五、特种结构:又称空间结构,它包括悬索、网架、壳体、索-膜等结构形式。 5 建筑物的等级 一、按建筑物的耐久性分级 一级: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 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 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四级: 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12904500.html, 论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作者:陈赛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迥避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忽视了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a征之一。然而正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人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自觉认识的实践的主体,成其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如果离开人的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将因失去其内在的本质规定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说明。 【关键词】心理学;自我意识;个性发展 一、“自我”的内涵分析 研究自我意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自我意识”也就是认识主体对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自我”这一概念首先作一基本分析。 “自我”一词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elf或ego。在现实的自我认识过程中,“自我”表现为双重身份,即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在《自我意识的原初确立》一文里,主客体的分化使人类有了自身与外界的最初区别,有了自我感与朦胧的自我意识。但应该指出,这种自我意识是很原始的,极度抽象的。要使自我意识真正深化拓展下去,还有赖于主体在意识中进一步把“自我”分化为意识主客体。因此,如果说主客体的分离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一基础的话,那么“主体我”与“客体我”在观念上的分开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也即最为现实的前提。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是人类走向自我觉醒的第一步,但当时还只是极抽象地将我与外界的一切(作为整体)对立起来,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要从这种抽象的主客体分离对立,发展到生动具体的自我意识,就必须有“自我”本身的二重分裂:“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分离。所以,发称这种自我本身的二重分化为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步亦即现实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与变化发展构成自我意识内在运动的基本骨架。 所谓“主体我”也就是自身活动与行为觉察者的我,“客体我”则是被观察被认识到的自我的身心活动的状况。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I,把后者称为me。 二、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年龄、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民用建筑构造理论题部分及答案

房屋建筑学习题 0.绪论 一、填空题 1.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即:、和。 二、选择题 1.建筑的构成三要素中()是建筑的目的,起着主导作用。 A.建筑功能 B.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 C.建筑形象 D.建筑的经济性 2.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属于建筑物。 A.住宅、堤坝 B.学校、电塔 C.工厂、展览馆 D.烟囱、办公楼 三、名词解释 1.建筑 2.建筑物 3.构筑物 四、简答题 1.建筑物的构成三要素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建筑构造概论 一、填空题 1.建筑物按其使用功能不同,一般分为、和等。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构件的和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共分为级。 3.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 m者为高层(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 m时为超高层建筑。 4.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层为低层;层为多层; 层为中高层;为高层。 5.《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规定,基本模数以表示,数值为。6.一幢建筑物一般由、、、、、等组成。 7.建筑物的六大组成部分中,属于非承重构件。 二、选择题 1.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属于居住建筑。 A.托儿所 B.宾馆 C.公寓 D.疗养院 2.建筑物的耐久等级为二级时其耐久年限为()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A.50—100年 B.80—150年 C.25—50年 D.15—25年 3.耐火等级为二级时楼板和吊顶的耐火极限应满足() A., B., C., D., 三、名词解释 1.耐火极限 2.建筑模数 3.模数数列 4.大量性建筑 四、简答题

1.建筑构件按燃烧性能分为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建筑物按耐久年限划分为几类,各级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几级?每级中各主要构件的耐火极限是多少? 4.建筑物的构造组成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5.影响建筑构造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6.建筑构造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基础与地下室 一、填空题 1.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它们传给。 2.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 3.地基分为和两大类。 4.地基土质均匀时,基础应尽量,但最小埋深应小于。5.基础按构造类型不同分为、、、、等。 6.当地下水的常年水位和最高水位时,且地基范围内无形成滞水可能时,地下室的外墙和底板应做防潮处理。 7.砖基础为满足刚性角的限制,其台阶的允许宽高之比应。 8.钢筋混凝土基础不受刚性角限制,其截面高度向外逐渐减少,但最薄处的厚度不应小于。 9.按防水材料的铺贴位置不同,地下室防水分和两类,其中防水是将防水材料贴在迎水面。 二、选择题 1.砖基础采用台阶式、逐级向下放大的做法,可采用每两皮砖挑出()的砌筑方法。A.1/2砖 B.1/4砖 C.3/4砖 D.一皮砖 2.为了节约混凝土,常在混凝土中加入粒径不超过()的毛石,称为毛石混凝土。A.800mm B.500mm C.300mm D.100mm 3.地下室的外包卷材防水构造中,墙身处防水卷材须从底板上包上来,并在最高设计水位()处收头。 A.以下50mm B.以上50mm C.以下500-1000mm D.以上500-1000mm 4.地下室为自防水时,外加剂防水混凝土外墙、底板均不宜太薄。一般墙厚为()以上,底板为()以上。 A.300mm、250mm B.200mm、150mm C.100mm、200mm D.75mm、100mm 三、名词解释 1.地基 2.基础 3.基础埋置深度 4.刚性基础 5.柔性基础 6.刚性角 四、简答题 1.地基与基础的关系如何? 2.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有哪些?

自我意识,心里论文

自我意识,自我性格剖析,是对我自己及自己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点、多层次心理系统,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正处于成长期的我来说,“认识自己”堪称是一道难解的人生方程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人生教科书。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说实话我总觉得对自己不够了解,自己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或许这个谜底永远在我内心深处。但是我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毕竟旁观者清,当然我也能感觉到自己也是这么一类人。 我够自信,乐观开朗,每天你都可以听得见我独特的笑声,感受我一天的喜悦。我总认为自己不是最差的,相反,还可以是最好的。还有就是我够果断,但我觉得这是建立在我自信的基础上的。我做事有个特点,那就是当我真正决定做某件是后,不管己做的对与错,我都坚持走下去,而且永不后悔。或许是我自己逃避吧,我不喜欢总是幻想“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情我现在会怎么样”。我一直认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还有就是当你选择了一方后,必然会有失有得,所以我们要学会舍得。我另一个特点就是我积极主动。说实话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只是觉得我做的是我分内的事,我只是将我自己的事情做好而已,或许这跟我做事风格有关。我喜欢做什么事情都要在工作日之前做好,而且追求完美,力争做到最好。我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为了我的奋斗目标我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

我坚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自信,有目标造就了我如今工作狂的我,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之下,我总是以工作为先,学生工作中我能感受到以后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让身心疲惫的我可以继续保持一点点的活力。 我是一个优点不少,缺点也很多的这么一个女生。我做事情很强制,同时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压灌输与他人。还有就是我做人做事很少关注细节,很少关注别人的想法,简言之就是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还有一点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不喜欢将自己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脸上。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我就是很明显的显示在我的脸上。我喜欢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然后找一种方法将自己的不开心的事情散去,比如逛沃尔玛等等。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我发现,这可能和我生活的环境有关。学校、家庭、社会等等对我影响是在不小。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我的爸妈从来不会要求我做什么,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玩上面。整天不见人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给我一直营造一种那个轻松的氛围,而且是随心所欲,者可能和我后来养成的缺点有很大关系,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最近我的好朋友对我评价说我太善良了,不会拒绝别人,朋友哪怕是很普通的朋友让我做件事,我总是觉得我应该竭尽全力去做,而不是拒绝。可是我发现这个存在很多问题,因为有些时候有些忙我不应该帮,而且应该制止。针对这一问题我现在非常后悔,我将是这改变自己,学会拒绝,但是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与我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有关,

论大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与完善

论大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与完善 施鹏灵 (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 摘要: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在心理教师的教导、帮助,再经过自身 的调理、暗示,认知并接纳真正的自我,并在有方向性的完善自我的同时妥善的自我调理,愉悦、踏实地享受健康的大学生活,使这一段成长之路开满鲜花。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认知;完善;成长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与自我意识混乱相冲突的时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自我意识过程中的困扰。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来说,现在也是正在面临、正在度过这一道坎的时期。在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我真的十分努力地向其他人表现着一个自信、开朗、热心、有幽默感的自己,但心中却也不得不承认另一个自己的胆小、懦弱与自卑。那时每当自我意识的冲突矛盾发生时,真的十分的痛苦不堪,内心始终体验到两个“我”的斗争,一个要求自己作为男生要自信坚强,一个要求自己自卑懦弱,感觉每天都戴着面具生活,总是被真正的“我”打击鞭笞着,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不能统一起来,经常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 直到有一次的心理课讲到第三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时,才恍然大悟,梦醒冰释。课本中人物的案例与自己一模一样,原来我的烦恼一切都是大学生的正常心理,心理老师也耐心地教导我们,无论是外在的“我”还是内在的“我”都是自我构成的一部分,接纳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也不能否认自己的不足和劣势,并且通过实际行动不断提升内在的“我”,从而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危机。这是我在本学期心理课的学习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课程,因为它确确实实地解决了我的问题和不足,我想把我的学到的东西、我的思想、我的成长记录在这篇论文中,不仅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珍贵的回忆,更是为了之后若有与我同病相怜的学弟学妹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概述与发展 (一)何为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

建筑构造学习题和课程设计答案 第六章

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园林专业建筑构造与结构习题册 建筑工程系(四系)工程管理教研室 二0一一年9月

第六章楼梯、坡道及电梯、自动扶梯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楼梯的组成、要求和主要尺度,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及楼梯的细部构造。重点掌握楼梯各部分尺度确定,中小型构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以及踏面防滑构造和栏杆与扶手、梯段的连接构造。能熟练进行楼梯平面和剖面设计,以及楼梯节点构造设计。熟悉和了解室外台阶和坡道的构造原理和方法,以及电梯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 .楼梯的组成和设计要求; 2 .楼梯的形式和主要尺 度; 3、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4、室外台阶与坡道; 5、电梯与自动扶梯。 三、单元测试 1、楼梯主要由梯段、平台和栏杆扶手三部分 组成。 2、每个楼梯段的踏步数量一般不应超过18级,也不应少于 3级。 3、楼梯平台按位置不同分休息平台和楼层平台。

4、计算楼梯踏步尺寸常用的经验公式为b+2h=600-620mmorb+h=450mm 。 5、楼梯的净高在平台处不应小于2000mm,在梯段处不应小于2200mm。 6、钢筋混凝土楼梯按施工方式不同,主要有现浇整体式和预制装配式两类。 7、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按梯段的结构形式不同,有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类型。 8、钢筋混凝土预制踏步的断面形式有一字形、L 形和倒 L形三种。 9、楼梯栏杆有空花栏杆、栏板式和组合式栏杆三种。 10、栏杆与梯段的连接方法主要有预埋铁件焊接、预留空洞插接和螺栓连接等。 11、栏杆扶手在平行楼梯的平台转弯处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栏杆扶手伸出踏步半步 12、通常室外台阶的踏步高度为100-150mm,踏步宽度为300-400mm。 13、在不增加梯段长度的情况下,为了增加踏步面的宽度, 常用的方法是踏步前缘挑出20mm。 14、坡道的防滑处理方法主要有防滑条、锯齿形等。 15、考虑美观要求,电梯厅门的洞口周围应安装电梯门 套,为安装推拉门的滑槽,厅门下面的井道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