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6.1东北地区的位置与自然环境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6.47 KB
- 文档页数:2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的特征。
3.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的特点,体会到我国疆域辽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3、四季的形成。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提问:你知道下列图片描述的景观吗?它们位于我国哪个地区?(学生回答)明确: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它们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今天,我们就走近东北地区,首先来看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讲授新课】(一)地理位置提问: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学生回答)明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活动: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其邻国、临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2. 东北地区大约跨越多少经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学生读图讨论回答)3.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就是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
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海陆位置等)。
读图,判断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绝对位置,哪一幅表示的是相对位置。
明确:1.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濒临的海洋有渤海和黄海。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对东北地区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
2. 东北地区东临黄海、渤海,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界俄罗斯,南邻朝鲜。
3. 东北地区地势东高西低,呈南北走向,地形复杂,有长白山、张广才山等山脉,还有松花江、辽河等主要河流。
二、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1. 气候:东北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变化明显。
2. 植被:东北地区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有大片的针叶林和阔叶林,还有草原和湿地。
3. 动植物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林业生产基地,盛产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4. 生态环境问题: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问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需要加强珍爱和治理。
三、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1. 农业资源:东北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粮食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 林业资源: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3. 矿产资源: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4. 水资源: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水利工程和水产养殖业。
四、珍爱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1. 加强环境珍爱: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排放,珍爱水、土壤、大气等环境资源。
2.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珍爱的良性循环。
3. 培养环保认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大众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认识,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珍爱工作。
五、教室练习1.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哪里?A. 华北地区B. 华东地区C. 东北地区2. 东北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A. 季风气候B. 热带气候C. 阳光气候3. 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包括哪些?A. 农业资源B. 林业资源C. 矿产资源D. 水资源六、课后作业1. 了解你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并写一篇小作文。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东北地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对其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2.难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2.资料分析: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亲身感受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地图:东北地区地图。
3.资料: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的资料。
4.实验器材: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所需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情境导入播放地理中国《白山黑水》视频片段,引出本课课题——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观看视频,整体感知东北地区。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引出课题。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目标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本节课内容。
利用白板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旧知学生回顾描述某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利用白板展示知识要点,温故知新。
【活动一:自主学习】利用白板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自主学习东北地区位置:阅读课本P24图6-1、图6-2,2.海陆位置:3.纬度位置:【活动二:合作探究】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并在图上指出题目中地理事物。
学生独立完成问题,个别学生分享答案。
学生在图中描出表示东北地区范围的经纬线。
动画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总结、概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信心;培养学生读图习惯。
当堂消化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白板培养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以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活动三:欣赏东北】展示东北地区特色地形例如东北平原、松花江、龙江第一湾景观图片及老师在东北地区的照片。
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白板展示图片,学生直观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
回顾旧知【温故知新】描述地形一般包括哪些方面?学生回顾,个别回答。
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找到描述地形的方法,突破难点,利用白板展示图片,加深印象,巩固已学知识。
二、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活动三:师生合作】1.主要地形类型:展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
2.地形分布格局:展示东北地区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并在图中标记,并归纳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类型。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二、教材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显得非常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认识中国区域地理的“模”。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已具备了对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的知识与方法储备,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分析本部分内容的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逻辑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较快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有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肯定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多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目标1.通过读6-1“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图6-2“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规划”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与面积。
2.通过读6-6 “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识别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通过读图6-9、6-10、6-11以及联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东北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为例,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通过读图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分析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以长白山植被的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届教材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地图简要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天气特征”和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于地理位置,需要共同了解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又影响了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
相对位置(海陆位置)是在纬度位置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的地理事物,包括其他区域的影响。
这就要求课堂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和比较,学会分析归纳。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做到:(一)、运用地图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从相对位置的角度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要把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并从图中寻找相关的地理知识。
关于读图,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要把地理事物分布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再次,要抓住分布规律,以纲带目。
最后注意在课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正文东北地区的基本概况,安排了一则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学习地理位置的方法,进而整体的去把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教材设计了两组活动,让学生感悟通过地图掌握学习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运用地图评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吧阅读材料放在了两个活动中间,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感悟方法——指导方法——运用方法——习得方法“的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和植被分布。
3.能够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和植被分布。
教学难点:1.掌握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激发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东北地区有哪些特点?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边界。
2.介绍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通过图片和地形图展示,教师简要说明东北地区的山脉和平原分布情况。
3.介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
教师通过图表展示东北地区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并解释其原因。
4.介绍东北地区的植被分布。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东北地区不同地带的植被类型,并解释其适应环境的原因。
三、讨论与讲解(30分钟)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组织小组内讨论,探讨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2.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其他小组进行听讲并提问。
3.教师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探究:请学生思考和讨论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综合应用: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案,促进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小结复习(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学生进行复习,并进行答疑。
六、课堂作业(5分钟)请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导入新课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图片和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和植被分布等知识。
在讨论与讲解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和思考,提高了学习效果。
第六单元《东北地域的地理地点与自然环境》教教案编号:06课题东北地域的地理地点课时1课型新授与自然环境设计者审查使用人备注(教师二次备课记录)目标导航:1.运用地图说出地区的地点、范围,并对地区的地理地点做出简要评论。
2.在地形图上辨别地区主要的地形种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地区的地形特色。
3.阅读地图与天气统计图表,说出地区的气温、降水散布概略,并概括天气特色。
4.详细说明地区内自然地理因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教法指南:小组合作研究法、读图读表剖析法、对照法教课过程:一、自主学习地理地点(在图上填写:)(1)范围: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2)邻国:俄罗斯、朝鲜;邻省:南连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东北地域的地形特色(填空并在图上填写)地形特色:东北地域的地形以、和为主,地表构造“山环水绕,平原居中”,大概呈状的三带:(1)外头是江、江、图们江和江等流域低地,(2)中间是和,(3)内部则是广阔的。
(4)东北平原因平原、平原、平原构成。
(5)白山黑水中的白山是指。
黑水是指,其最大支流是。
(6)三江平原是由、、三条江冲积而成。
7)总结东北地域的地势特征。
三、东北地域的天气特色(课本28页)1、天气种类及特色:东北地域属于天气,特色:。
(1)气温:东北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与,冬天南北差别显然。
(2)降水:东北降水多集中在季,冬天降许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许多的地域。
2、天气对植被的影响(课本29页阅读资料)东北地域典型植被有林、林、林以及草甸草原等。
东北林区向来是中国重要的生产基地。
四、讲堂检测。
(一)基础题:1.对于东北地域的地理地点的描绘,不正确的选项是()A位于中国的东北部B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C西面与蒙古接壤D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点,战略地位重要2.东北地域主要的天气种类是()A温带季民风候B温带大陆性天气C亚热带季民风候D寒带天气3.位于东北地域半环状三带内部的地形是()A平原B高原C丘陵D山地4.东北地域的中学生寒假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是()A学生喜爱放长假B寒假时间长能够充足歇息,利于健康C这里冬天严寒漫长D这里夏天降水许多(二)提升题:5.读沿45°N东北地域地形剖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东部是丘陵 B 地势特占是东高西低C东北地域地处暖温带D自东向西地形种类挨次是山地—平原—山地。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认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特征及重要性。
2.能在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重点: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
难点: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地理位置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78.8 万千米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地形特征1.主要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2.地表结构3.主要地形区(1)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2)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三、气候特征类型及特征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具体特点气温自南向北跨越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较多的地区【相关拓展】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交流探究】探究一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1.地形特征(1)东北地区包括哪些地形区?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答:包括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辽东丘陵、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地形类型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
(2)东北地区的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答: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2.气候特征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1)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答: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28~—8℃,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18~24℃。
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
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
2。
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及地形区.3.掌握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4。
理解东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二、预习要点1。
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
2。
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及地形区.3。
掌握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达标练习1.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简称“东北三省”.东北地区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____%.东北地区位于中国______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_____和_______为邻;西接___________;南连______,与_________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
东北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_和______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_______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_________,内部是广阔的_____。
3.东北地区属________气候,冬季__________,夏季_________.降水多集中在___季,冬季_____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_____较多的地区。
4.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_____、_____和_____,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5.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A.黑、吉、辽 B.内蒙古、吉、辽C.黑、冀、辽 D.吉、辽、宁6。
关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B.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C.东边和北边临海 D.地处内陆,离海远7。
东北地区西部的地形主要是()A.广阔的平原 B.坦荡的高原C.起伏的丘陵 D.高耸的山地8。
下列国家或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不与东北相邻的是()A。
内蒙古 B。
俄罗斯 C.朝鲜 D。
蒙古9。
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我国的东北部B。
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地形是山环水绕,平原居中D.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凉爽10。
湘教版地理八下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资料等,了解和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特点。
2.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特点。
2.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
2.东北地区相关地图、图表、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东北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并简要介绍。
3.操练(1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总结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复述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简案一、课标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量。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设想的特色在2020新冠病毒来袭,疫情之下,同学们不能外出,教师设计“走一趟冰雪之旅”的旅行形式来设计课程,从出行攻略、到景点攻略、特产攻略等为主线,把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来一次旅游学习,让学生在愉快及美景中感受东北的美。
学习设计以读图分析为主,重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讲练结合,在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在我国冰雪运动日渐盛行的大环境下,本课补充教材以外的冰雪雪期和积雪厚度等知识,利用拓展练习的形式,既拓展课外知识,也有助于地理思维培养。
本课最后设计作业是使用《顺德地理》教材,出家乡顺德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并绘制思维导图,达到地理回归生活的意义。
三、本节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量。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东北的气候特征。
2.人地协调观:理解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理解东北的生活与生产深受自然要素的作用。
3.家国情怀:感受东北自然景观之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生活中地理:学习滑雪运动与滑雪场建设自然条件的地理生活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菜菜老师亲身的东北照片和视频为引领,播放美丽的《东北冰雪之旅》片段,带领同学们进入冰雪世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东北地区在哪里?继而引入对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
景点攻略篇二、东北美景用老师的东北拍摄照片让学生走近东北的山河、冰雪世界等1.引导学生学习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河流,认识山环水绕、半环状的地形结构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气候资料地图,并分析气候特点3.提供东北地区漠河、齐齐哈尔、沈阳、长春、延吉等地雪期、积雪厚度,让学生学会计算及分析各地雪期差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2)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了解地形特征;(3)归纳气候特征;(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东北地区的范围和行政区划”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2)通过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等,识别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3)通过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气候差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寻找水源的艰难,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首先,经过三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地理分析能力。
其次,通过中国的地域差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所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已经具备,学习东北地区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探究。
再者,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较为感性,教学过程中,应多用直观图片进行知识的传递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教学准备:查阅教材、图示信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东北地区的“三江自然保护区”、“冰雕艺术”、“林海雪原”、“长白山天池”等景观图,让学生欣赏。
师:以上景观图都位于哪儿?(东北)对。
东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理区域。
请大家打开书,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
(二)新课讲解1、东北的地理位置出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结合课本P25页内容,自主学习。
完成下列任务。
(1)看看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2)明确东北地区的范围,并在图中填注其简称;(3)知道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填注其邻国、邻省(区)、濒临的海洋。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学情分析对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地形”等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但对于认识区域的方法,学生还没有系统地认识,需要教师做好引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把东北地区的邻国、邻省、主要河流、山脉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实到地图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3.教材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认识区域的第一节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时,引导学生经历“感悟方法-指导方法-运用方法-习得方法”的完整学习过程,进一步掌握认识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这一节培养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是后面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和产业的分布以及第七章、第八章内容的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节教材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3部分内容。
其中“地理位置”要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省区、邻国、邻省等,是重点。
“地形特征”要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地理事物及特征,是重点。
“气候特征”要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特征,是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通过图文资料,简单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理事物。
难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运用“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东北地区1月、7月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分析得出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设计方案己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探究引导策略: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3.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湘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地理(下)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视频:长白山一游图片:东北景观图)教师提示学生看视频字幕,学生根据字幕出现的提示或问题观看视频。
展图片——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初步认识。
视频是长白山旅游所遇到的自然景观的画面,在学生观看时首先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同时犹如带着学生去“旅游”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
最后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图片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书本24至25正文内容)学生阅读,并自主完成课件上的填空题。
请同学回答课件上的空题。
教师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在书本相应位置画起来。
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会自己抓重点,解读课文。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对学生完成探究活动题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学会探究(探究的一般步教师讲解探究的两个步骤,并解释什么叫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先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学以致用。
骤与方法)合作探究探究的基本步骤与要求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如何去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探究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探究活动一:探究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如何认识区域地理位置(指导学生看书本P25页的阅读)教师: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探究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从而得出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三方面去探究探究任务:(展示课件)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和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1、学生读图,同桌互相描述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东北濒临的海洋、邻国、邻省(省级行政区划),找出东北三省的省会,回顾东北三省的简称。
2、学生分学习小组读图,试着描述东北地区的经纬度范围,请小组代表交流本组读图结果。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名师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的特点,体会到我国疆域辽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明确: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地形以平原、山地和丘陵为主。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特征(气温)活动1:1. 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明确:1月平均气温在-80C至-280C之间,与我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偏低,且南北温差大。
展示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东北地区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最多的地区。
拓展延伸:提问:东北的民居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学生回答)明确:屋顶坡度大,窗户小,墙体厚。
原因是东北地区降雪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积雪滑落;冬季寒冷多风,窗户小,墙体厚,有利于保暖。
提问: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学生回答)明确:7月平均气温在180C至240C之间,但大部分地区在200C以上,夏季较为炎热。
小结:东北地区的气候具有冬冷夏热的特点。
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提问:东北地区跨越哪些温带带?(学生回答)明确: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降水)2、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在500~1000毫米之间,从空间分布来看,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距离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重点】1、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2、距离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难点及突破指导】通过东北地区内气温、降水、土地资源的配比关系来了解东北农业的发展状况。
【复习检测】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其划分依据2、秦岭淮河的5个意义【自主学习:】【地理位置】1、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________部(方位)2、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省。
3、东、北与________及________(填国家)为邻;西接________自治区;南连_______省,与_____________隔海相望。
4、东北地区面积__________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__________。
5、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______纬度地区(中\高\低纬),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_(温度带)。
纬度越高气温越____。
6.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特征】1、在图中用红笔描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2、用蓝笔描出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辽河、嫩江。
3、用黑笔圈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
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我能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通过图文资料,我会简单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读图6-2和6-6,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并识记。
邻国:俄罗斯、朝鲜;邻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
城市:哈尔滨、沈阳、长春;河流: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
海洋:渤海、黄海;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地形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辽东半岛。
2.阅读课本第24-29页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________________”。
(2)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为邻;西接________自治区;南连__________省,与___________隔海相望。
(结合图6-2记忆)(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____________的三带:外围是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是广阔的平原。
(结合图6-6记忆)(4)阅读:“白山黑水”,白山是__________山,黑水是指_____________江,_______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
(5)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__________气候,特征:①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②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6)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
寒温带,大部分地处_________带。
(7)阅读29页“东北地区的森林”,了解主要树种。
(二)自学检测
读右图完成问题。
山脉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地形区: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国家: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
a b
(三)我的疑惑:请你言简意赅地说出在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组长做好协调,准备展示。
合作交流:完成课本26页活动题2和29页活动题1、2。
三、当堂训练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然后对桌相互批阅。
1.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 )
A.黑、吉、辽
B.内蒙古、吉、辽
C.黑、冀、辽
D.吉、辽、宁
2.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
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
C.冬短夏长
D.降水集中于秋季
3.关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B.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
C.东边和北边临海
D.地处内陆,离海远
4.东北地区东南侧降水丰富的原因不包括( )
A.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C.离海洋比较近
D.终年受西风影响
5.读下图回答问题。
河流: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地形区: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城市: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哪些是你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出错的?请认真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a
b
◎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