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的)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因为)音谬(错诶)也。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

状后: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舍,名作动,筑舍定居卒,死亡名,名作动,称呼(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1、思考: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第一段写到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褒禅山的山、寺、洞、碑。为后文的“深思慎取”的议论作铺垫。

自主学习第2段(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思)

其(它的)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名作状)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作动),则虽好游者不能穷(穷尽,形作动)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相当于而字,表修饰,拥,拿着持着)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东西,景观,动作名)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予所至(到达的地方,动作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它的)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加)少矣。方(正当)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既(已经)其(动词词头,不译)出,则或(有的人)咎(责备)其(那个)欲出者,而予亦悔其(我)随之而不得极(穷极,)乎游之乐也。

1、思考与讨论

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1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2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3“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进去便(感到)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我们已经出洞,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三、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叙特别有针对性,议完全扣紧叙来议,构思严密。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3、4、5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放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以(因为)其(他们)求(探求)思(思考)之深(深入深刻)而(并且)无不在也。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相当于而,并且,表并列)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险阻避远的地方,形作动),而人之所罕至焉(那里)。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辅助,动词)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在)人为(是)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因为碑文,省略了“之”,指代碑文)悲(悲叹)夫古书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存,后世之谬(使……谬,使……错误,使流传的文字错误)其传(流传的文字,动作名)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尽,全)道(说)也哉!

此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学者(学习的人,古今异义)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探究性学习

根据文章的意思说说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志力物

这两段文字是在前文一、二段记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的议论,讲了哪两点意思?

尽志无悔深思慎取

第五段为什么要记录同游的人的名字?为什么把这些内容放在最后写?

此属补笔,古时习惯性写法。使文字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第二个之补语的标志,得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二、总结

1、主旨:处事、为学要尽志无悔、深思慎取。

本文把__记游____和_说理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游山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尽吾志_______”和“__深思慎取______”的道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2、写作特点: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三、同步练习

1.选出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D )

A.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不知老之将至

C.后世之谬其传D、仰观宇宙之大

3.下列对“其”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C.其孰能讥之乎(谁,疑问词,表疑问语气)

D.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

C.于是余有叹焉读书人一声长叹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传也

6.下列句中的“观”与“非常之观”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因得观所谓石鈡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 B )

例:火尚足以明也

A.素善留侯张良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不知东方之既白D、以乱易整,不武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D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由山以上五六里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9.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0.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唐浮图慧褒站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苏子愀然

13.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 )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也D。所以游目骋怀

14.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全文知识点总结

一、写出下面的古今异义现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古:到了;今:表示另提一件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平凡;今: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古:读书人;今:做学问的人)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对这件事;今:后一事紧接前一事)

二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三、翻译加点的实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佛教徒)

2、褒之庐冢也(房屋)(坟墓)

3、有碑仆道(倒下)

4、其文漫灭(模糊不清)

5、有穴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6、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7、则其至又加少矣(更加)

8、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佐,帮助)

10、夫夷以近(平坦)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没有)

12、何可胜道也哉(完,尽)

13、其孰能讥之乎(谁)

1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1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

四、解释一词多义

1、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用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当于“而”,并列关系)

2、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对于)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对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

3、为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替)

4、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议论发语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指示代词,那)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那)

5、道

何可胜道也哉(说)有碑仆道(道路)

6、缪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形容词,错误)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弄错)7 、其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则或咎其欲出者(那)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它,指山洞)

8、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构助词,的)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句)

4、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5、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省略句)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状语后置,省略句)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

六、解释重点句式

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