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你如何做MOOC之三:MOOCs建课推敲之视频篇

教你如何做MOOC之三:MOOCs建课推敲之视频篇

教你如何做MOOC之三:MOOCs建课推敲之视频篇
教你如何做MOOC之三:MOOCs建课推敲之视频篇

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

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Ruth C. Clark确定了多媒体学习的若干原则,这些原则细化了与多媒体相关的展示原则。因此,设计慕课视频时,如果参考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基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类型的图像。

首先,Clark认为不同类型的图像在教学中能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他将图像分为了六种类型,分别是:

第一类是装饰类图像,这类图像能起到装饰页面的效果,但不提供课程信息。比如在教授自行车运动原理时,放置一张有人骑自行车的图片,只能起到装饰作用,却不能提供任何课程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信息。

第二类是代表性图像,这类图像一般用于描述单个元件。比如,在介绍excel表格时,展示一张excel表格的图片。

第三类是关系型图像,一般用于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使用x轴和y轴来显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类是组织类图像,用来描述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比如展示一张自行车的图片,在其各个部位贴上标签,显示各部位的名称。

第五类是转换类图像,一般是描述一个过程的视频,比如一段展示病毒如何影响人类细胞的视频。

第六类是解释性图像,主要用于展示一些看不到的关系。比如通过图片和箭头结合,来显示人体中血液如何流向心脏。

结合上述六种图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图像类型来表达信息。为此,Clark也将教学内容分成为五种类型:事实类(Fact)、概念(Concept)、原理(Process)、步骤(Procedure)、原则(Principle),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适合选用不同类型的图像来表达。

事实类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指那些单独的、孤立的信息,适合使用代表性图像和组织类图像。概念类的教学内容是指一系列对象、事件的单独名称,适合使用代表类、组织类和解释类图像来表达。原理类的教学内容是指描述事物运作的原理,适合用组织类、转换类、解释类的图像;步骤类的教学内容适合使用转换类图像来演示。原则类教学内容一般是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因此适合用转换类和解释类图像来展示。

从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和适合使用的图像类型可以看出,如果希望借助图像更好地解释内容,就尽量不要使用装饰类图像。

关于图像分类的更多内容,可以参阅书籍《Graphics for Learning》。下面将具体介绍有关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原则一. 使用图像和文本结合的呈现方式,而不是仅仅使用文本。

克拉克在实验中设置了两个小组在网上学习同样的内容,其中一个组的学生只在网上观看文本形式的内容,而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则观看图像与文本结合的形式。最终发现:学生通过文本和图像结合方式学习要比仅仅通过文本学的更好。文本和图像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图文并茂”,在多媒体课件中,搭配一些能够对内容起

到很好的解释作用的图片或视频,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们在介绍病毒对人体的影响过程时,搭配一段动画或视频,或者一张解释类的图片,就比单纯用文字叙述的效果要好的多。学生喜欢看图片胜于看文字,这一点时毋庸置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与文本内容无关的图像,即便和文本同时使用,也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装饰类图片。所以,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建议您多使用文本与图像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原则二. 相关的内容和图像要放在一起。

在同时使用文本和图像时,也要注意尽可能地将相关的内容和图像放在一起,让它们同时在屏幕上出现。也就是说,在视觉上要尽量将内容文字和相关的图像放得近一点,比如把所有的图片放置在文本的后面,或者放在下一屏幕上。虽然很多人都认同这一原则,但是在实际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会出现各种违背这一原则的做法,比如:在滚动屏幕中,由于一前一后分开放置,导致图像和内容无法同时出现,并且因为屏幕的滚动,有时会出现图像遮住文字的现象;或者把某个问题和它的图片分开放置,出现在不同的屏幕上,会影响学生的回答;有时候课程内容也会被链接内容覆盖。这些做法都会把文字内容遮蔽住,或者和相应的图像分开放,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图像和文本并没有有效的结合。

原则三. 音频旁白和字幕相比,更容易增强学习效果。

添加字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地了解教师在说什么,尤其是对于那些非母语的学生,字幕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但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如果我们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在屏幕上同时显示内容和字幕,那么就会增加学生视觉方面的负荷,因为无论看图片、视频、动画还是文字,都需要用到眼睛,这些因素同时出现会让学生的眼睛忙不过来。所以,可以将文字字幕转换成音频旁白,将原本加在视觉方面的负荷转移到听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的更好。

原则四. 动画和解说相结合,要比动画加解说加字幕的呈现,让学生学的更好。

有的老师会给自己的慕课视频同时加上音频旁白和字幕,认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教学内容。但是,已有的研究告诉我们,应当避免同时使用音频和字幕来搭配相关的内容。因为,当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时,他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我们在屏幕上为学生提供了来自文字、图像、字幕和音频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时,他们会自然地较少注意到图片或视频,而更专心地去看文字,一边听音频旁白,一边观看字幕,甚至会核对字幕与音频的内容是否相符,老师有没有说错等等。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被填充得过满的时候,会影响他们对内容的关注。不过,依然有些特殊情况,是需要同时使用字幕和解说的,比如当您所使用的授课语言不是学生的母语时,添加字幕还是很必要的。

原则五. 使用无关的、仅仅是有趣的材料,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这些干扰性的材料,主要包括背景音乐和多余的图像与文字。

背景音乐一般来说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为视频搭配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视频似乎会让人感觉更好一些。但是,当我们在讲授重要的内容时,背景音乐却常常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它很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背景音乐音量过大,掩盖了音频旁白,或者背景音乐节奏过快,会让学生产生焦虑感,甚至有时我们使用了活泼诙谐的背景音乐,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为您的慕课视频搭配背景音乐一定要非常谨慎。

同样的,我们也建议您避免使用多余的装饰类图像,因为多余的图像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的,虽然它可能会使您的慕课视频看起来更美观,但是对提供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学习方面却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由于增加学生视觉负荷,或者图像形式不恰当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当图像只是用于装饰而出现在屏幕上时,是不可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的。

此外,由于屏幕和带宽是有限的,我们建议您能使用较短的语句时,就不要进行长段的叙述。在慕课视频中,只要我们能够将内容进行简要、清晰的叙述就可以了,无需过多的细节性的描述和前因后果的赘述,比如我们可以在屏幕上罗列关键词,而不是一大段的文字,或者在讲述时,减少一些不太必要的回顾、铺陈和细节描述,而更加关注内容的讲授。

除了以上五条原则以外,在制作慕课的视频时,还有一些经验可以供您参考,比如:在讲述过程中,多使用一些口头语,而不完全是正式的讲述,使用口语可以让视频更加的亲切,容易理解;以及在屏幕中添加一些辅助学习的元素等都能够让学生学的更好。

通用化设计

什么是“通用化设计”?

通用化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建筑、产品和环境的设计,它强调产品设计要让每一个人受益,保障身心障碍的人士也可以正常便利的使用。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博士David H. Rose和美国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简称CAST)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到教育学当中,提出“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它借用“通用化设计”的理念,强调课程的设计,要秉承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学习的理念,不管他们能力如何,背景怎样,用技术的力量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习者受益。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多元与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有效学习及良好的互动。

为什么引入“通用化设计”?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兴趣,学习水平、接受能力也各有不同,CAST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所以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就像指纹和DNA一样独一无二。CAST提出大脑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脑网络,他们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出不同的角色:

1)辨识网络(学什么):指学习者接收和转译一些感知到的信息,并把所看、所听、所学的内容通过此系统,归类整理转换为图像、声音、文字等,进而理解接收到的讯息和概念等。一般情况下,学习者都可以直接阅读材料或者观看视频等获取知识,但是视觉障碍的学习者对文本阅读有困难,因此可以提供音频材料,而对于听觉障碍的学习者,则可以设计阅读材料。

2)策略网络(怎么学):是指学习者能够规划行动及制定执行策略,像写作文、做数学题等都是这部分脑网络的活动。由于不同学习者的执行策略不同,所以应当提供不同的表现和交流方式来协助学习。比如:设计多种作业形式或者多元化的资源,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

3)情感网络(为什么学):学习是需要学习者与文字、材料、人等互动而产生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兴趣点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教学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情感网络同样受大脑支配,它的变化会影响到学习者在辨识网络中建构的认知,因此情感网络可以说是三个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所以设计课程时应当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兴趣等,思考怎样能更加吸引学习者,怎样才能让学习者感觉到有挑战性、有学习动力。

“通用化设计”在慕课中的应用?

MOOC大规模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者存在很多差异,这就要求MOOC课程的设计至少要保障每个学习者的可访问性,包括一些残疾的学习者。因此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思考如何设计无障碍课程。“可访问

1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荣誉出品

性”在网络教学中是指课程信息和活动等是不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享用,不论他们有没有身体或其他方面的障碍。

基于以上通用化设计的研究,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应用这些原则:

1)设计多样化的资源和活动,可以让学习者以不同的方式访问。比如提供视频资源的同时,提供音频资源、文本资源等,文本资源可以是视频脚本,也可以给视频配上字幕,以保障不同感官障碍的学习者都可以学习。

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习者展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及其评价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等表达自己的见解,比如作业形式可以是文字作品、图片作品或视频作品等。

3)设计的活动让学习者都可以参与进来。如果一些活动对感官或者身体能力有一点要求,比如活动需要识别颜色,而对于一些色盲或色弱的学生,进入学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这样的教学要求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合理。如果必须这样设计,那么需要考虑色盲或色弱的学生如何应对这些障碍,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案;如果是没有正当理由的要求,那么建议修改这些活动,让它变得更加灵活、广泛,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你的课程当中。

“通用化设计”的一些参考:

1)考虑学习者的母语,比如学习者在英语阅读上有障碍,那么提供教学材料时要注意把英文尽可能翻译成中文;

2)设计课程导读内容,告知学习者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等,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快速访问课程;

3)将office的文本(word、PPT)转化为PDF格式,因为word和PPT的格式可能会因为电脑office的版本不同,显示格式错误,转换后在Windows和Mac OS系统中分别打开观看,保证文本内容可访问;

4)PDF文档格式尽量简单,不要添加不必要的格式、表格等,格式越简单,就越容易访问。

……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以上仅供参考,你需要记住“通用化设计”的原则,尽可能的保证所有学习者都可以无障碍的访问课程。

参考文献:

1.Orkwis, R, & McLane, K (1998). A curriculum every student can use: Design principles for student access. ERIC/OSEP Topical Brief No. ED423654. Reston, VA:

ERIC/OSEP Special Project.

2.https://www.doczj.com/doc/0b12594419.html,/s/blog_6322414c0100fqgr.html

3. Guidelines for Creating Accessible Content on the edX Platform

2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荣誉出品

讲故事(Story telling)的方法策略

讲故事,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英国FutureLearn平台推崇和建议的一种慕课视频的设计方法,即一种通过讲述故事方式来设计一段或多段视频的内容,最终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想要传达的某种价值观。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想要在一门慕课课程中,向学生教授如何设计并实施翻转课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育才中学的李老师最近想要在教授语文课的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然后在一系列的视频中,完整的讲述这个故事。比如,第一段视频中,我们会讲述李老师如何设计自己的翻转计划,包括如何判断什么内容可以翻转,什么内容不可以,使用什么形式,主要使用那些资源等等,以及在设计的过程中,李老师遇到了什么困难,并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第二段视频中,则介绍李老师设计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任务的故事,包括他如何设计习题、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反馈等;第三段视频中,我们讲述李老师制作翻转课堂视频的故事等等。直到最后一段视频结束,这个故事也结束了,李老师最终设计好了自己的翻转计划,并成功地实施了。通过这个故事,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到实施翻转课堂的步骤,也可以学习到每个步骤中的具体做法,以及遇到哪些困难并采取什么解决方法等。

除了这种以一贯终的大故事之外,老师们也可以在讲一些知识点的时候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比如某个数学定理的发明故事,这样通过讲一个故事,来向学习者展示实施步骤,讲述知识和技能,甚至传达一种理念,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都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且在某个具体的情境当中,学习者也更容易感同身受,因为伴随着故事的发展,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入戏”。

在使用“讲故事”的方法时各位老师也许会较为迷惑:我们经常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我们故事中所要表达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解释如何提高和改进。但是是什么让一个故事在教学环境下引人入胜,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教学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接下来我们会为您提供一些经验。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你需要知道需要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

首先,确定你想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什么是教学者想与学生分享的信息?我试图带给学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我怎样归结到一句引人注目的话语上?每一个你所讲的故事的都应该源于这个问题。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学生认为永远不能失败,你应该通过故事向他们传递“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核心思想。

其次,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好的故事讲述者偏向利用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来说明他们想传递的理念。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让教学者会变得真实和亲近。或者,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让故事的情节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再次,在故事中选择有挑战情节的框架和细节。一个故事很简单没有任何挑战冲突的情节一点都没意思,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懂得故事需要冲突。例如,教学者告诉学生,“故事中的主人公要完成的任务是有困难的,他会遇到许多意料中或者意料之外的障碍,但

是,如何探索解决的方法,如何利用已有资源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嵌入了不同寻常的吸引力,教师不需要要求严格地记住每一个操作步骤,学生会自愿接受故事中所呈现出的内容。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能做什么?

首先,不要让自己成为不可一世的主角。这就是说,不要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故事的明星。“你拥有无数荣耀的故事是不会打动激励你的学生的”。你可以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但最终的重点应该是认清了什么人,已经学到了什么教训,注意到了什么事件。只要有可能,你应该努力让“学生”或“倾听者“成为主角。这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意愿,并愿意到接受你的信息。当讲故事者讲述他们自己是多么伟大,观众则不愿意倾听理解。

其次,不要添加不必要的细节,保持简单。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必须是史诗般的令人惊叹。一些成功和难忘的故事都比较简单和直接。不要让不必要的细节,妨碍你的核心信息输出。俗语说“少即是多”。最大的错误是复杂的细节。例如:不要在故事讲述中多次告诉学生“你在一周的哪一天穿了什么鞋子”这样不关紧要的细节。但应该传递给听众一些有趣的精心布置的细节,例如,自己在故事中的感受、以及配合恰当到位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从而加强你的学生对所接受信息的理解和感悟。

认知负荷理论

(Cognitive Load Theory)

“人是如何记忆的?”这个问题总能够引起我们的好奇和探索,研究人员为此一直不懈探究,试图破解记忆的密码,从而实现学习能力上的突破。沿着记忆这条线索,多种记忆的模型与理论被提出,虽未取得一致的见解,但都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这里,我们将介绍一种基于记忆阶段模型的认知负荷理论,该理论在记忆能力与信息数量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能够被运用到教学设计当中,以辅助设计内容材料和促进学习策略。

在了解认知负荷理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概念“工作记忆”与“图式”。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时贮存和加工的具有有限容量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在人类处理各类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在解决一道计算题时,就是利用工作记忆对接收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最终得出结果,工作记忆是暂时性的,也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同时处理太多的任务信息。图式则是指(Sweller,1988)用以识别问题类型及其特定解决方式的知识与经验结构。专家和新手就存在图式上的差异,比如让力学的专家和新手在总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时,专家和新手画出来的结构图在组织方式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也会引起他们问题解决策略上的差异。

在对工作记忆和认知负荷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认知负荷。认知负荷是指所呈现信息的数量与工作记忆大小的匹配程度。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工作记忆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如果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就可能超负荷(Lohr, Gall, 2007)。如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阅读大量的文本显然是超出其认知负荷的。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内在负荷、外在负荷与关联负荷(Paas, Renkl, & Sweller, 2003)。内在负荷是指内容的本质和它的复杂程度。这里的复杂程度可以从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来理解,如果系统内部之间的要素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那么要素的互动性就高,即内在负荷就高,反之则互动性就越低,内在负荷就低,关于一个鱼缸内的生态循环的内在负荷显然要比关于地球的生态循环的内在负荷要低,因为内部的关系相比而言没有那么复杂。内在负荷主要是由信息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教学人员很难直接降低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则是指传递过程中的多余元素,它与学习者的内容理解无关,但会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由此增加了记忆负荷而成为学习障碍,可以被视作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需要予以消除。如在页面中使用了多种字体会增加阅读难度,学习者需要花一部分精力来识别这些字体,而这对于其内容的理解来说是不必要的。所以,教学设计人员在设计呈现材料时需要考虑降低外在负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关联负荷是指能够用以优化负荷的一些事情,与此前提到的图式的激活有关。一些类比,排序,组块等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关联来理解信息,降低激活图式所需要的努力,比如按照分段或是谐音的方式来记住电话号码。

从学习者自身的角度来说,学习者能够适应的负荷量与其记忆方式与知识水平相关。就记忆方式来看,人们在记忆要素的个数上没有特别的差异,在工作记忆不超过负荷的情况下,人能够同时处理7±2个信息要素(Miller,1956)。有研究(De Groot, 1966)在观察象棋专家和新手之间的下棋策略差别时发现,在正常的下棋情况下,专家对棋子位置的记忆比新手更加准确,但当棋子随意摆放时,专家和新手的表现没有差别。不过,在记忆的策略上,专家和新手有着明显的不同。专家和新手在对弈时,都会按照将内容组块的方式来记忆棋子的位置和移动顺序(Chase,Simon, 1973)。虽然专家和新手在组块的个数上并没有不同,但是在“块”的大小上,专家记忆的“块”明显大于新手。

就知识水平来看,由于新手和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结构不同,存在着图式上的差别,这种差别突出表现在问题解决策略的差别上。新手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将问题逐步分解,以简单的线性程序来处理信息;专家则跳出这样的简单线性逻辑序列,能够迅速识别关键概念和建立相关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专家和新手在编写实现同样功能的代码时会采取不同的路径,而专家由于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编写出的代码更加的简洁和高效。认知负荷理论强调这种专家和新手在知识水平和问题策略上的差别,专家较新手而言更能处理复杂的信息负荷。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新手学会专家思维。

以上就是认知负荷理论及相关的记忆理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认知负荷强调工作记忆的有限性,所以需要通过优化负荷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我们提到了内在负荷,外在负荷以及关联负荷。内在负荷与信息本身的复杂程度有关,外在负荷则是在传递过程中与内容本身无关,需要消除的噪音。关联负荷则是一些可以优化负荷的策略性事件。在此,我们也探讨了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负荷水平与记忆方式及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教学人员可以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关注,并采取一些降低冗余负荷的方式,以及优化负荷的策略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Lohr, L. L., & Gall, J. E. (2007). Representation strategie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85-96.

[2].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63(2), 81.

[3].Chase, W. G., & Simon, H. A. (1973). Perception in chess. Cognitive psychology, 4(1), 55-

81.

[4].De Groot, A. (1966). Perception and memory versus thought: Some old ideas and recent

findings. In B. Rleinmuntz(Ed.), Problem solving. NY: Wiley.

[5].Paas, F., Renkl, A., & Sweller, J. (2003).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1-4.

[6].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2), 257-285.

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可及性

(Accessible rules)

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所面对的学生类型更加的复杂,以往一些被教师所忽视的问题在这里会变得突出,比如一些存在视听以及运动障碍的学生可能无法按照其他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参与学习。在慕课中,教师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特征与需求,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使自己的课程内容对于最大范围内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平等获取的,不管这些学生是否具有生理的或是其他方面的障碍。这也就是我们此次谈论的主题——课程内容的可及性。

做到内容的可及性就需要针对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创建与传递内容时要允许学生使用内置的具有可及性功能和辅助技术以及替代的形式。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目盲的学习者会使用一个读屏器,帮助阅读页面的文本内容,或是使用一个Braille的显示器,以这些学习者能够感知的形式来呈现页面内容。

?视力模糊的学习者会使用一些具有放大页面显示功能的软件。

?视力障碍的学习者,如色弱的学习者,可能会改变背景与文字的颜色,使其更易阅读。

?具有运动障碍的学习者可能不会使用传统的物理键盘,而是使用一些转换设备,声音识别软件或是眼动激活软件等等来操作电脑。

?有些学习者,如左利手等会改变鼠标或键盘的设置使其易于自身使用。

?听力损伤的学习者无法获取音频内容,需要可替代的形式来呈现同样信息,比如文字说明或是字幕等。

edX平台对创建可及性内容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学习的通用设计,内容的易读性,PDF的可及性,自定义内容类型,图像的描述,媒体的可及性以及Html标记的利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内容可及性程度与平台提供的功能也有一定关系,所以大家在制作慕课时,需要了解相关平台能够提供的一些可及性的功能有哪些。

1.学习的通用设计

学习的通用设计是指在课程设计时,内容呈现形式与活动方式不受特定教学方法的限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很好的与课程内容和活动互动。通用设计的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3点:第一,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与内容。第二,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运用这些原则。

设计能够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获取的资源和活动。比如提供一些能够让学习者放大或是替换颜色的文字材料,在提供图表的同时对其进行文字说明,视频在提供声音的同时也提供字幕。

让学习者以多样的方式来处理信息与呈现知识。这在开发练习与测试时尤为重要。

识别需要运用特定感官和运动技能的活动,比如要求识别颜色的活动,对那些缺乏相关能力的学习者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考虑是否可以做出一些教学方法上调整。

2.内容的易读性

内容的易读性的重要性在于清晰简明的语言风格以及组织良好的内容结构能够让学习者,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以及有阅读障碍等阅读能力受影响的阅读者更好的了解与吸取课程内容中述及的概念。提升内容的易读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在为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课程的章节、单元或是讨论的主题取名时,名称需要能够准确描述内部的内容,且让学习者在看名称第一眼的时候就能容易的知道这部分会讲到什么。这些名字通常会被使用到导航栏,页面标题,以及章节标题,可以作为学习者浏览课程与阅读课程内容的标识信息。前置的菜单与标题能够帮助学习者迅速建立内容上的联系。

在编辑课程内容时,可以将文本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使用一些html元素如标题,段落和列表。没有分块的大段文本会为大部分的学习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片段化的内容更平易近人,同时也易于浏览与检索。

避免任意使用专业术语。如果专业术语与课程的主题相关,那么在第一次用到时,一定要对其进行说明。如果在课程材料中使用到多个专业术语,则需要将这些术语汇总,提供一个专业词汇表进行说明。当在使用一个简写的时候,一定要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说明全程。如MOOC代表“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使用能够提供链接的文本,比如“请参见案例模板”,点击这里的案例模板就可以转向提供案例模板下载的链接。链接的文本最好与链接之间有明确的联系。比如“请在此参见案例模板”,这里的“在此”与案例模板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所以在表述上就没有之前的一种方式好。

3.PDF的可及性

虽然PDF是一种常见的课程材料形式,但将课程材料转换成PDF会产生可及性上的障碍,特别是对哪些有视觉障碍的学习者。所以,需要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帮助提高PDF的可及性。

如果PDF是从微软的Office文件转化而来时,在早期制作这些源文件时,可以对文章进行结构和格式上的编排,使其清晰易懂,以尽量减小可及性的问题。

如在准备Word文档时,采用简洁、规范化的格式,使用标题,段落,列表,图表,表格以及标注使内容一目了然,而不要使用没有必要的空格和行列来增加阅读的难度。同时,尽量使用样式来规范文本,如正文以及不同的标题等级来规范格式,而不是采用粗体,空格等形式。

如果是准备要转换为PDF的PPT文档时,要考虑到使用读屏软件的学习者的感受,无论是在设计提纲还是内容时。比如在完成提纲之后,要及时添加一些设计元素和图片,

并为图片补充图片传达信息的描述。避免使用动画或者是切换,因为这些元素都不会被保存到PDF格式当中。同时,还要浏览与调整PPT的逻辑顺序,以及为每一个表格设置描述准确的合适表头。

在准备Excel文档时,则要为每一个工作表建立独特以及能够传达出表格信息的表名,为每一张表提供具有信息量的表头,为图片提供可替代的文本,不使用空白单元格来设置格式,使用具有描述性的链接而不是直接在表格中填入URL地址。

以上从Word,PPT以及Excel向PDF转化时可以做出的改善的前提是你是材料的创建者。在一些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到第三方提供的PDF文档,在这样的情况下,PDF的可及性是未知的。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向材料的提供者提出一些问题以获取到文章的可及性信息。如使用读屏软件的人可以阅读这些文本么?文档中的图片包含文字解释么?所有的表格,图表或是数学公式都以可及的形式呈现的么?所有的多媒体都包含了等同的文字信息么?文章提供了导航的指导么,如有没有提供内容列表,标题以及标记等等。还有一些情况下你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软件如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对已有的PDF文章做出可及性的改进。

4.自定义内容类型

使用不同内容呈现类型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类型进行设计,使那些有障碍的学生也能够顺利获取。在图表信息方面,尽管图像在交流概念与信息时很有帮助,但对于哪些有视觉障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比如色弱的人难以理解一张使用颜色来区分类属的图表,视力不高的人不容易看清有着很小的标题和注释的图例。同时,所有的图表对哪些目盲的人来说,都是障碍。那么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避免这些问题呢?首先,要避免仅仅使用颜色的方式来区分图像中重要的特征,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标记方式。其次,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一些支持缩放的图片格式,如SVG格式。关键是要考虑到能够清晰的展现图像的内容及其重要的细节。最后,提供一些可替代的文本来描述图形中的信息。对于一些图表来说,可替代的方式就是数据表格。

除了在图表信息上要多加注意之外,还有一种需要考虑的自定义内容类型就是与数学相关的内容类型,比如说数学公式。教学人员通常会采用图片代替文本的形式来表达一些公式。那些需要以高对比度方式看清内容的人无法对其修改,而读屏软件也无法将其读出。在这里,则需要关注平台是否提供一些系统和插件来方便数学公式的输入。

此外,教学人员还会使用模拟仿真或是一些互动的模块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如动画或是一些游戏性的内容。此种方式对那些单独阅读和处理文本内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有效,然而对另外有些学生来说却存在着障碍。为了尽可能的缩小障碍,教学人员需要考虑采用模拟仿真方式背后的学习意图,是用来加强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或是视频内容的理解,还是想要传递一些其他材料覆盖不到的新的信息?由此来选择是否需要提供一些替代性的资源帮助学习者缓和障碍造成的影响。尽管教学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设计来减少障碍的问题。但是,有些时候教学人员的模拟仿真工具与材料是由第三方提供的,所以一些障碍可能会因为技术或教学法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教学人员就需要对这些障碍本身多做了解,以此为那些受到影响的学习者提供变通的方案,但有一点需要记住的是,在尝试对这些模拟仿真工具和材料进行变通时,需要征得第三方的同意。以下是一些教学人员在设计模拟仿真等交互方式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模拟仿真是否需要视力的参与才能被理解?如果是这样的话,就需要对仿真传达的概念提供文本描述。

?鼠标在操作模拟仿真过程中是必要的吗?如果是的话,同样需要对仿真传达的概念提供文本描述。

?模拟仿真过程中会出现可能引起癫痫等症状的闪烁现象吗?如果是的话,就需要在模拟仿真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不要求学生使用模拟仿真完成一个必须

的测试活动。其次,在包含闪烁内容出现的模拟仿真中提供警告信息。

在线练习与测试也是自定义内容类型可及性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人员在设计测试的时候需要关注到那些存在障碍的学生,尽可能的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和提交作业。比如在测试时间的设置上,就要考虑到一些学生存在视觉或是行动障碍,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操作。除此以外,一些测试的题型也会对其造成影响,比如说一些需要绘图或是拖动的操作。除非一些运动技能非常的有必要,教学人员可以考虑不要求很好的运动技能也能很好完成练习与测试的替代方法。比如可以使用多选题的方式来代替将原子拖动到化合物中的操作。还有一些高度视觉刺激的题型,比如说文字云,一些有视觉障碍的人就无法感知。此时,可以采取传递同样信息的文本来代替,如列表等。

在谈到自定义内容类型时,通常还会包括指向第三方内容的链接,为了避免这些资源也出现之前提到的那些问题,所以研究人员在分享这些链接之前需要自己先试一下链接是否易于使用。

5.图像的描述

之前提到过,图片在交流沟通时能提供很大的帮助,然而,却会给视觉障碍的学习者,或是使用读屏软件的学习者造成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非常需要一些替代性的文本来表达图片所传达的意涵。以下列举了一些可以采取的建议。

首先,是使用简短的文本描述图片的意图。当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概念,或者是所表达的信息的唯一来源时,可以使用大段的文本。需要注意的时,如果图片所表达的信息在其他文本中有所体现时,就不必再使用文本复述了。其次,是使用Html语言中图片元素的alt属性,给图片添加解释信息。这样,当鼠标滑过图片时,就能呈现解释信息了。再次,对于那些没有信息量的图片,就将其alt值设置为空,这样读屏软件就可以直接跳过这张图了。此外,可以使用段落元素在图片下方添加注解。最后,当文本说明很长的时候,可以为图片设置一个指向文本的描述性链接,让学习者可以下载阅读。

6.媒体的可及性

基于媒体的课程材料能够帮助生动的传达课程概念与信息。就edX平台而言,它要求所有的edX课程都提供可以被读屏软件获取的交互式的字幕。这种内在的通用学习设计机制能够帮助提升课程的可及性。在制作这些媒体资源时,需要安排一些时间来制作相关的字幕文件。通常字幕文件为.srt格式。这些字幕文件除了可以帮助那些听觉有障碍的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之外,还能够为那些不是来自同一个语言地区的学习者提供帮助。比如我们在听国外课程的时候,就需要有对应的字幕来帮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字幕来快速定位课程片段,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这些字幕文件制作成文本材料,供学习者下载。不过,由于一些字幕文件在制作的时候会有时间点信息,所

以需要将其去除,确保只包含文字信息。在制作视频片段的时候,教学人员需要考虑如何向视觉障碍的人传递信息。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将自己的行为或是写下的文字口述出来。

7.html标记

Html标记能够被多种浏览器与设备支持,一些标记信息能够为一些辅助技术提供帮助,比如说读屏软件。这些标记为视觉障碍学习者提供了功能与信息。教学人员可以在编辑文本时,切换至html模式编辑,这样就可以插入html的标记了。在使用html语言编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html语言排版时,需要关注如何准确描述内容的意味,而非关注其外观。

标题标签能用来标明主题,粗体则起到强调文字的作用,将一组元素用列表呈现

则是用于呈现它们的联系。

?合理使用html的不同级别的标题标签来帮助梳理内容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这样学习者就能够更快速的浏览内容和找到想要的信息。

?使用列表元素将一些相关元素成组也能帮助学习者快速阅读。html提供了三种类型的列表,一种是无序列表,每个子项都是由一个统一的符号标记;另一种是有

序列表,每个子项都按照数字进行排列;第三种是定义列表,用户可以使用词语

或短语等自定义的标记方式,类似于字典的呈现方式。

?还需要使用表格来呈现数据集,也就是按照行列的方式将信息组织起来,形成网格结构。

总结

以上就是在提升课程内容可及性,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够顺利获取到课程内容上可以做出的努力,包括学习的通用设计,内容的易读性,PDF的可及性,自定义内容类型,图像的描述,媒体的可及性以及html标记的利用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在以后设计制作自己慕课内容时也能相应的考虑到这些问题。

本文引自Guidelines for Creating Accessible Content on the edX Platform

教你如何做MOOCs

制作慕课时的禁忌,不要碰!

慕课凭借其“open”的特点,面向的学习者不再是固定的几个班级,而是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特定的文化领域或环境中,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情况,使得人们在语言、思想和行为方面产生了不同的禁忌。因此,教师在录制授课视频的时候,就要尽可能的避免一些禁忌,防止不尊重他人民族文化习俗的现象发生。

以下提供一些比较容易出现的违背政治、文化禁忌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课程中有设置相关内容,就要引起注意了:

1.视频中出现地图

旧版的中国地图中,南海诸岛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右下角。2014年6月25日,竖版的中国地图正式发行,在新版的中国地图中,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作为插图形式表示。如果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在视频中要呈现中国新版地图,旧版就尽量不要使用了,一旦使用,切记要把南海诸岛包括在内。另外,老师们可以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0b12594419.html,/)下载中国地图或者各省市地图,如果要截图,一定要带上审图号等信息。

2.种族歧视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老师们在讲课中,要摒弃“大汉族主义”思想,语言和文字方面都要注意。授课时若涉及到少数民族的称谓,不能把回族人说成“回子”、把朝鲜族人称为“棒子”、把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称为“蛮夷之地”等。考虑到课程受众也会有外国国籍的人群,所以像niggruh(黑鬼)、boy(黑奴)这种专指黑人男性等带有侮辱性的种族歧视语言,也在禁忌语的范畴之内。

3.手势禁忌

手势是人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在授课时经常会用到的辅助工具。关于对手势的理解,中西方存在着很多差别。同样是伸出手臂,掌心向下并用手上下来回摆动的动作,在中国的意思是召唤他人过来,而在美国则表示让人离幵的意思。在中国,用食指指着对方是对人极大羞辱和无礼的举动,而在西方,人们交谈有时用食指指着对方,用以表达或强调所说内容重要的意思。另外关于“胜利”手势,在我国和大部分国家,手心向外表示“胜利”的意思,但是在英国和意大利,如果做这个手势时手心向内,则表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

在制作慕课的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有对不同政治、文化所拥有的禁忌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要特别注意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习惯表达。

挑选适合老师的视频表达方式

视频表达方式需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契合,当老师是被拍摄的主体时,就需要找到最适合这位老师的视觉表达方式。如同拍摄肖像需要挑选最好看的拍摄角度一样,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找到其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把它完美的记录下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你可以通过访谈授课教师以及去他/她的课堂做观察,来了解他的教学理念、他常采用的教学行为以及他希望教学视频具有什么样的形态。

下面列出了一些拍摄人员在与老师沟通的时候可以问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由老师自问自答:

问题1:作为教师,你觉得你最擅长什么?或者你的教学有哪些特色?

每个老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有一些判断的,比如,有的老师很自信自己讲课的条理清晰;有些老师觉得自己讲课很有气场,如同话剧演员;还有一些老师认为自己的特长是善于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步步追问;……对于第一种老师,也许PPT录屏加配音就可以展示其思路逻辑性,对于第二种老师,最好采用外拍方式,是不是需要在课堂现场拍,就要看这个老师是不是“没有学生就没有激情”,对于第三种擅长启发式教学的老师,貌似应该在课堂实拍,但是万一现场没有学生提出好问题,就可能拍不出彩来,还是预先设计脚本比较稳妥。

拍摄人员还应该去老师的实体面授课堂或者在老师的答疑时间去做观察,看看老师在教室和办公室这两种环境下的风采,以选择最合适的录制场所。

问题2:您认为好的教学视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您希望您的教学视频拍成什么样子?

每个人对什么是“好的教学视频”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已经形成了一些看法和想法,我们就需要了解并尽量满足,这样老师们才会对我们的拍摄结果满意。可以请老师拿出他/她以往的教学视频,让他/她分析说哪些地方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他对于教学视频有什么设想和期待,也许可以讨论碰撞出创新视频的制作思路。如果有老师表示自己对视频表现形式不太了解,或者我们认为可以推荐老师尝试一下新的视频表达方式,不妨提供一些课例让他们观赏,增加直观感受,帮助他们做出选择。

问题3:你的教学质量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听众表现?如果你需要听众,你希望他们担当什么角色?

这个问题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关,需要在每次拍摄的时候都问,这也是拍摄脚本中需要填写的内容,拍摄人员需要授课老师告知在这堂课的什么环节或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老师希望与学生互动,与谁互动,以便摄像机及时跟上,或者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插入有关内容。

问题4:在上课的时候你会怎样形象地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会使用什么软件和工具?

问老师要来他讲课的PPT,或者在课堂上观察他是如何板书的,了解他教学中喜欢用哪种软件,是否用学科专用软件,等等。根据这些信息,我们需要判断:他的PPT是否需要美化,其中有版权的图片、表格是否需要重绘?数学推导是拍摄课堂黑板,还是用手写板录屏?专用学科软件的探究是一定要录屏的,就需要在拍摄日志上做出记录,给予事先安排。

问题5:你认为学生学习这段内容的最佳方式或最佳路径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在提醒老师从学生学习这段内容的有效性角度来思考。比如,学生是只有看着老师讲授才能学得又快又好呢,还是说这个内容学生必须要看演示、看公式推导才能学会?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在很短的时间内怎样帮助学生跨过这个难关?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是对这个视频用法的思考,可能会影响到老师教学视频的设计。

最后,问问教学团队可以用于拍摄的时间,不同的拍摄形式需要被拍摄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同的,这会对拍摄形式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上就是技术团队与教学团队沟通以确定合适的教学视频形式时可以采用的思考框架,供参考。

有关“慕课视频”的研究发现

在慕课中,视频是教学内容传递的重要载体,也有一些实践发现,学生在视频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最多。目前的慕课视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视频的风格和形式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下面,我们将结合两项针对慕课视频的研究“视频制作如何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是否出镜对知识记忆、视觉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视频的四大要素:时间长短、教师出境与否、声音和语速、视频形式来谈谈其对于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要素1. 视频的时间长短

研究“视频制作如何影响学生的参与度”针对edX四门课程中的862个视频及其7百万个观看行为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短于6-9分钟的视频中学生更容易看完,甚至更愿意尝试完成视频后紧随的练习题。

图 1 不同长度的视频,学生观看时间的标准化分布(红色表示中值)

此外,该项研究还针对两门视频制作方式不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课程的难度以及教师的讲授风格,讲坛式讲解和录屏讲解的方式相比,最好视频更短一些,超过6分钟,学生的看完视频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要素2. 教师出境与否

针对教师出境与否,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1:教师形象在视频中的出现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这主要是源于Alan Baddeley 的工作记忆理论,该模型认为工作记忆中的不同单位负责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比如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储存与控制,视觉空间模板主要负责储存和加工视觉信息。因此,依据该理论,教师形象,尤其是脸部出现在视频中,将会作为视觉信息,不仅会削弱大脑处理屏幕上其他教学信息的能力,也会降低大脑处理讲解语音的效率。

观点2:视频中出现教师形象,会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联系,这种联系会激发学生的社会化反应,进而会更加深入地学习视频内容。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比如学生在有较多手势、眼神交流等体现人文互动环境下的表现更好。但是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证实教师形象的出现对强化师生之间社会化联系方面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也发现教师形象的出现对提高学生学习记忆率没有直接的影响。

为此,在研究“教师是否出镜对知识记忆、视觉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中,研究者从美国大学挑选了22名18-24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个被实验的学生随机地观看7个部分的视频,其中有3或4次教师出镜的视频(教师出镜的方式为在整个屏幕的右下角,其余部分为幻灯片录屏),如图2所示。研究者使用访谈感受、跟踪眼球技术以及学习测验来验证教师是否出境对学习的影响。

图2实验案例有教师形象出现的视频截图

研究最终发现,22个被试者中有15个表示非常喜欢视频中教师出镜,也均表示有教师出境的视频对自己学习最有帮助。而从眼球跟踪热点图来看,如果教师形象出现,那么大部分学习者的注意力将集中在教师形象上,数据显示,学习者用41%的时间来来观看出镜教师。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即时测试和五天后测试,发现,授课视频中教师是否出镜对学习者的记忆力没有显著影响,

图 3 注意力分布热点图(左图为出现教师形象的,右图为没有出现教师形象的)

此外,在研究“视频制作如何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中,研究者通过对比了MIT课程Intro. CS & Programming和哈佛课程Statistics for Public Health中不同形式的视频学习数据,最终发现,不论是教师是采用大头像的形式出现,还是采用在讲坛前讲授的现象出现,相比单纯PPT加手绘的录制方式,有教师形象出现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更长,如图4所示。

图 4 学生在有教师形象出现视频和没有形象出现视频中的观看时间中值的标准化分布(左边是MIT课程Intro. CS & Programming的分析结果,右边是哈佛课程Statistics for Public Health的分析结果)

结合上述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教师是否出境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但可能起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并提高学生看完视频的可能性。

要素3. 声音和语速

首先,视频中的声音质量一定要高,这是决定视频质量的重要要素,所以需要准备一个收音效果好些的话筒,也需要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来录制视频。即使是在野外实地采景,也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条件。

第二,采用合适的讲解速度也很重要。在研究“视频制作如何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发现,不论视频长短,一般语速较快(185-254单词/分钟)的视频,学生更容易看完。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对于时间短于6分钟的视频,语速的快慢对学生观看时间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视频长度超过6分钟,那么语速较快的更容易受学生欢迎。Coursera创始人Andrew Ng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他曾经分享过一个小故事,有个学生是以2倍速把他全部的教学视频都看了,但有一天和他本人聊天时发现他现实中讲话速度好慢。因此,他也建议视频中的语速可以比平时讲课快一些。

图 5 不同长度和讲解速度的视频中学生学习时间的标准化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