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与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4.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5.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6.止嗽散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二.辛凉解表剂

1.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2.桑菊饮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发热,喘咳,苔黄,脉数

4.柴葛解肌汤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5.升麻葛根汤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

三.扶正解表剂

1.人参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

君:羌活6g

2.参苏饮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苔白,脉弱3.再造散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5.加减葳蕤汤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

6.葱白七味饮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有失血病史

泻下剂

一.寒下剂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脉滑实

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2.大陷胸汤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大结胸证。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近,苔黄舌燥,脉沉

3.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屈伸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二.温下剂

1.大黄附子汤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2.温脾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得温则缓,倦怠少气,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3.三物备急丸

功用:攻下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卒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苔白,脉沉实

三.润下剂

1.麻子仁丸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或脘腹胀满,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五仁丸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便秘。大便秘结,口干渴饮,舌燥少津,脉细涩

3.济川煎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便秘。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虚弱

四.逐水剂

1.十枣汤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2.禹功散

功用: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主治:阳气。遍身浮肿,二便不利,脉沉有力

五.攻补兼施剂

1.黄龙汤

功用: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腹胀痛,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

2.增液承气汤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阳明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

与解剂

一.与解少阳剂

1.小柴胡汤

功用:与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2.蒿芩清胆汤

功用:清胆利湿,与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3.截疟七宝饮

功用:燥湿祛痰,理气截疟

主治:痰湿疟疾。寒热往来,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

二.调与肝脾剂

1.四逆散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与证(肝脾气郁)。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

2.逍遥散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3.痛泻要方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左关脉弦而右关脉缓

三.调与寒热剂

1.半夏泻心汤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剂

1.白虎汤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2.竹叶石膏汤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与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

二.清营凉血剂

1.清营汤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2.犀角地黄汤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三.气血两清剂

清瘟败毒饮

四.清热解毒剂

1.黄连解毒汤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凉膈散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3.普济消毒饮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4.仙方活命饮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焮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

5.五味消毒饮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火毒结聚之疔疮。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

6.四妙勇安汤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患肢暗红微肿灼热,疼痛剧烈,烦热口渴,舌红,脉数

五.清脏腑热剂

1.导赤散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2.龙胆泻肝汤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

数有力

3.左金丸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4.泻白散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5.苇茎汤

功用: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6.清胃散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7.玉女煎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8.芍药汤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与血

主治:湿热痢疾。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

9.白头翁汤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六.清虚热剂

1.青蒿鳖甲汤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清骨散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骨蒸潮热,行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3.当归六黄汤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盗汗面赤,心烦溲赤,舌红,脉数

祛暑剂

一.祛暑解表剂

香薷散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与中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二.祛暑利湿剂

1.六一散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2.桂苓甘露散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三.祛暑益气剂

清暑益气汤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

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剂

1.理中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或虚大无力

(3)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

小儿慢惊。

2.小建中汤

功用:温中补虚,与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与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弦细

3.吴茱萸汤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寒呕吐证。食后欲呕,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舌淡,脉沉弦

(3)肾寒上逆证。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4.大建中汤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呕吐剧烈,手足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二.回阳救逆剂

1.四逆汤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

2.回阳救急汤

功用: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下利腹痛,脉沉微或无脉

三.温经散寒剂

1.当归四逆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2.黄芪桂枝五物汤

功用:益气温经,与血通痹

主治:(1)血痹。肌肤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

(2)亦治气虚血滞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

产后,经后身痛。

3.暖肝煎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睾丸、疝气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4.阳与汤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

表里双解剂

一.解表清里剂

1.葛根黄芩黄连汤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苔黄,脉数

二.解表温里剂

1.五积散

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身热无汗,胸腹胀满或疼痛,苔白腻,脉沉迟

三.解表攻里剂

1.大柴胡汤

功用:与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2.防风通圣散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脉数

3.疏凿饮子

功用:泻下逐水,疏风消肿

主治:阳水。遍身水肿,气喘口渴,二便不利,脉沉实

补益剂

一.补气剂

1.四君子汤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2.参苓白术散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夹湿证。气短乏力,肠鸣泄泻,舌淡苔腻,脉虚缓

3.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症见少气乏力,面色晄白,舌淡,脉虚软无力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大便稀薄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

4.玉屏风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5.生脉散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伤气耗阴证。气短乏力,咽干,舌干红,脉虚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二.补血剂

1.四物汤

功用:补血与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心悸,面色、唇爪无华,舌淡,脉细

2.当归补血汤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肌热面红,渴喜热饮,脉大而虚

3.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失眠,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崩漏,月经超前,量多或淋漓不止,便血,皮下紫癜,舌淡,脉细

三.气血双补剂

1.八珍汤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

2.泰山磐石散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堕胎、滑胎。体倦乏力,腰酸腹胀,胎动不安,脉滑而无力

四.补阴剂

1.六味地黄丸

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精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

2.左归丸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光少苔,脉细

3.大补阴丸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心烦易怒,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4.一贯煎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

5.百合固金汤

功用:滋润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6.益胃汤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不足证。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五.补阳剂

1.肾气丸

功用: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腰膝酸软,腰以下冷,小便失常,舌淡而胖,脉沉无力

2.右归丸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

六.阴阳并补剂

1.地黄饮子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舌强不语,足废不用

2.龟鹿二仙胶

功用: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腰膝酸软,两目昏花,阳痿遗精

3.七宝美髯丹

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主治: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腰膝酸软

七.气血阴阳并补剂

1.炙甘草汤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

(2)虚劳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脉虚数2.补天大造丸

功用:补五脏虚损

主治:虚劳。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腰膝酸软

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剂

1.牡蛎散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自汗、盗汗证。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

二.敛肺止咳剂

1.九仙散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久咳不已,甚则喘而自汗,脉虚数

三.涩肠固脱剂

1.真人养脏汤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2.四神丸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泻。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3.桃花汤

功用:涩肠止痢,温中散寒

主治:虚寒痢。久痢不愈,便脓血,色暗,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

四.涩精止遗剂

1.金锁固精丸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肾虚不固之遗精。遗精滑泄,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2.桑螵蛸散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证。尿频或遗尿,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

3.缩泉丸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尿频,遗尿,舌淡,脉沉弱

五.固崩止带

1.固冲汤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2.易黄汤

功用: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

主治:脾肾虚弱,湿热带下。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

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剂

1.朱砂安神丸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心神烦乱,惊悸,失眠,舌红,脉细数

2.磁朱丸

功用:重镇安神,交通心肾

主治:心肾不交证。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

二.补养安神剂

1.天王补心丹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酸枣仁汤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不眠证。虚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3.甘麦大枣汤

功用:养心安神,与中缓急

主治:脏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

4.养心汤

功用: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证。神思恍惚,惊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理气剂

一.行气剂

1.越鞠丸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2.柴胡疏肝散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胀痛,脉弦

3.金铃子散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胸腹胁肋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4.瓜蒌薤白白酒汤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胸中闷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5.半夏厚朴汤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苔白腻,脉弦滑

6.枳实消痞丸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与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

7.厚朴温中汤

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脾胃气滞寒湿证。脘腹胀满或疼痛,舌苔白腻,脉沉弦

8.天台乌药散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证。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

9.加味乌药汤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痛经。经前少腹胀痛,胀甚于痛

二.降气剂

1.苏子降气汤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证。咳喘痰多,胸膈满闷,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2.定喘汤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咳喘气急,痰多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3.四磨汤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肝气郁结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

4.旋覆代赭汤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与胃

主治:胃虚痰气逆阻证。心下痞硬,嗳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5.橘皮竹茹汤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呕吐,舌红嫩

6.丁香柿蒂汤

功用:降逆止呃,温中益气

主治:胃气虚寒之呃逆。呃逆,舌淡苔白,脉沉迟

理血剂

一.活血祛瘀剂

1.桃核承气汤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2.血府逐瘀汤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3.补阳还五汤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4.复元活血汤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淤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疼痛,痛不可忍

5.温经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

6.生化汤

功用:养血活血,温经止痛

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7.桂枝茯苓丸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少腹宿有癥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夹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8.失笑散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疼痛证。心腹刺痛,或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痛

9.大黄?虫丸

功用:活血消癥,祛瘀生新

主治:五劳虚极。形体羸瘦,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舌有瘀点,脉涩

二.止血剂

1.十灰散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上部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2.咳血方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痰带血,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3.小蓟饮子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4.槐花散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便血证。便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5.黄土汤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剂

1.川芎茶调散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痛,鼻塞,脉浮

2.大秦艽汤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猝然发病3.消风散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

4.牵正散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斜

5.小活络丹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

6.玉真散

功用:祛风化痰,定搐止痉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二.平息内风剂

1.羚角钩藤汤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热生风证。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脉弦数

2.镇肝熄风汤

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

3.天麻钩藤饮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4.大定风珠

功用:滋阴息风

主治:阴虚风动证。神倦瘈瘲,舌绛苔少,脉虚弱

5.阿胶鸡子黄汤

功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主治:邪热久羁,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证。筋脉拘急,手足瘈瘲,舌绛苔少,脉细数

治燥剂

一.轻宣外燥剂

1.杏苏散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2.桑杏汤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发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

3.清燥救肺汤

功用: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主治:温燥伤肺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二.滋润内燥剂

1.麦门冬汤

功用: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1、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2.养阴清肺汤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3.琼玉膏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肾阴亏之肺痨。干咳咯血,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4.玉液汤

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主治:气阴两虚之消渴。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祛湿剂

一.化湿与胃剂

1.平胃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与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

2.藿香正气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与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

二.清热祛湿剂

1.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2.八正散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3.三仁汤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

4.甘露消毒丹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

5.连朴饮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与中

主治:湿热霍乱。呕吐泄泻,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脉濡数

6.当归拈痛汤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肢节沉重肿痛,苔白腻微黄,脉数

7.二妙散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三.利水渗湿剂

1.五苓散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2.猪苓汤

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

3.防己黄芪汤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之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

4.五皮散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水停气滞之皮水证。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

四.温化寒湿剂

1.苓桂术甘汤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2.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功用:祛寒除湿

主治:肾著病。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或沉缓。

3.真武汤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1、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

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4.实脾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

五.祛湿化浊剂

1.萆薢分清饮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混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

2.完带汤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带下色白,清稀无臭,舌淡苔白,脉濡缓

六.祛风胜湿剂

1.羌活胜湿汤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犯表之痹证。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

2.独活寄生汤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剂

1.二陈汤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与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

2.茯苓丸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酸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3.温胆汤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与胃

主治:胆胃不与,痰热内扰证。虚烦不眠,眩悸呕恶,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二.清热化痰剂

1.清气化痰丸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小陷胸汤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滚痰丸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三.润燥化痰剂

1.贝母瓜蒌散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痰少,咯痰不爽,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四.温化寒痰剂

1.苓甘五味姜辛汤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滑

2.三子养亲汤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喘痰多色白,食少脘痞,舌苔白腻

五.治风化痰剂

1.半夏白术天麻汤

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2.定痫丸

功用:涤痰息风,清热定痫

主治:痰热痫证。痫证发作之时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

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剂

1.保与丸

功用:消食化滞,理气与胃

主治:食积证。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2.枳实导滞丸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满,泻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有力

3.木香槟榔丸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痢疾,食积。脘腹胀痛,下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沉实

二.健脾消食剂

1.健脾丸

功用:健脾与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2.肥儿丸

功用:杀虫消积,清热健脾

主治:小儿疳积。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

驱虫剂

1.乌梅丸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厥冷

方剂学最新考试题及答案解析整理

1.使用解表剂应注意的问题 多用辛散轻扬药物,不宜久煎;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助汗出,同时禁生冷油腻之品;解表取汗的标准是遍身持续微汗出;若表邪未尽又见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邪全部入里,则不宜再用解表剂。 2.简述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的配伍意义 麻黄汤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宣肺。方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用桂枝解肌发表,温通血脉,两药相须,既可助麻黄汗解表之力,又能兼治营阴郁滞、经脉不通之疼痛。 3.桂枝汤主治之证已有汗出,为何仍用汗法 桂枝汤证之汗出,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 4.简述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的配伍意义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法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阳,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得基本结构 5.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岑的配伍意义 九味羌活汤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方中配伍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 烈之品伤津,为佐药。 6.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何以配伍收敛的五味子、白芍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里饮证,治当解表化饮,然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即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诸药辛散太过之性,且可防止温燥药物伤津。 7.止咳散有何功用,其组方配伍有何特点 止咳散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功用,其组方配伍得特点是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 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正如《医学心悟》卷三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8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方中何以配伍幸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所治之温病初起,以邪郁卫表,邪热较重为特点,方中配伍辛温得荆芥,淡豆鼓得意义有二,一是解表散邪,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二是防银花,连翘寒凉太过,冰伏气血,不利祛邪。 9.简述桑菊饮配伍桑叶、菊花的意义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犯肺络,肺失清肃之咳嗽。法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 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功,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故共为君药。 10.从功用、组成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得辛温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五位药物,但前方有银花配荆芥,淡豆鼓,牛蒡子,竹叶,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后方有桑叶,菊花配伍杏仁,则肃肺止咳之力大。 11.麻杏甘石汤以何药为君,其配伍意义是什么 麻仁甘石汤得君药是麻黄,石膏,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清泄肺热,解肌

中药方剂组成、功效、主治[1]

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 一、解表方 1、辛温解表方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桂枝汤 1)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 【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证见恶风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缓。 3)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川芎 【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恶寒战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 2、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1)银翘散 【组成】银花连翘淡豆豉桔梗荆芥淡竹叶薄荷牛蒡子芦根甘草【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微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党参 g 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 【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精神不振,饥不饮食,口干色淡红,脉弦。 二、清热方剂 1、清热泻火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及气分实热证。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2、清热凉血方剂---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 3、清热燥湿方剂---白头翁汤、茵陈蒿汤郁金散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湿热痢疾,热泄)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郁金散 【组成】郁金、诃子、黄芩、大黄、黄连、栀子、白芍、黄柏 【功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主治】马急性肠炎 4、清热解毒方剂---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疮疡肿毒 三、泻下方剂 1、攻下方剂---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芒硝、积实、厚朴 【功效】攻下热结,破结通肠 【主治】结症,便秘 2、润下方剂---当归苁蓉汤 当归苁蓉汤 【组成】当归肉苁蓉番泻叶广木香厚朴炒枳壳醋香附瞿麦通草六曲【功能】润燥滑肠,理气通便。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与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4.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5.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6.止嗽散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二.辛凉解表剂 1.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2.桑菊饮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发热,喘咳,苔黄,脉数 4.柴葛解肌汤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5.升麻葛根汤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 三.扶正解表剂 1.人参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 君:羌活6g 2.参苏饮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苔白,脉弱3.再造散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5.加减葳蕤汤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 6.葱白七味饮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有失血病史 泻下剂 一.寒下剂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脉滑实 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2.大陷胸汤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大结胸证。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近,苔黄舌燥,脉沉 3.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屈伸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二.温下剂 1.大黄附子汤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2.温脾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得温则缓,倦怠少气,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3.三物备急丸 功用:攻下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卒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苔白,脉沉实

【VIP专享】方剂学复习思考题

北中医方剂学复习思考190题 总论 1.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2.何谓治则?何谓治法?二者有何区别?你是如何认识的? 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 4.试述八法的概念、理论根据、治疗作用、适用范围和应用注意事项。 5.何谓七方?你认为“七方”的实质是什么? 6.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其具体涵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7.为什么说君药是方剂中不可或少的主药?临证遣药组方时选择和确定君药应注意什么? 8.临证运用方剂为什么要有变化?常用的变化形式有哪些?各种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变化对 方剂的功用、主治有何影响? 9.剂型与治疗有何关系?简述汤、丸(丹)、散、膏、酒等常用剂型的临床特点。 10.煎服方法与方剂的疗效有何关系?扼要叙述方剂用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解表剂 11.试述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麻黄汤证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13.麻黄汤中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方中为什么还辅以桂枝,佐用杏仁? 14.桂枝汤证的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方中桂枝、芍药相配意义何在? 15.桂枝汤发汗作用没有麻黄汤强,为什么甘草反较麻黄汤中用量加倍? 16.小青龙汤证的特征是什幺?其方药配伍有何特点?临床应用时须注意什么?什么情况下需 酌加石膏? 17.九味羌活汤主治什么证候?方中为什么配伍生地和黄芩? 18.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为什么配伍辛温的荆芥、豆豉?这样配伍应注意什么? 19.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功用、主治有何不同? 20.麻杏甘石汤的功用和主治有何特点?临证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试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21.联系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三方间的主治证和配伍变化,指出麻黄与桂枝, 麻黄、桂枝与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对方剂功用的影响。 22.竹叶柳蒡汤主治麻疹透发不畅,内热郁甚而致的,喘咳、烦闷燥乱、咽喉肿痛等证, 为什么方中用辛温燥烈的西河柳为君?本方配伍有何特点? 23.败毒散的主证是什么?方中配伍人参的意义何在?其配伍用量应如何掌握? 24.败毒散为什么可用治外邪陷里所致之痢疾?何种痢疾不可用? 25.为什么阳虚不能作汗?助阳益气解表剂中解表药和助阳益气药应如何配伍? 26.再造散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为什么方中不用麻黄,而用桂枝、黄芪?煎加炒 芍药一撮的意义何在? 27.滋阴解表剂适用于什么证候?应用时需注意什幺?试以加减萎蕤汤为例说明之。 第二章泻下剂 28.试述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原则及应用注意事项。 29.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都治热结里实证,其主治证各有何特点?三方药味组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方剂学――功用主治汇总

第一章解表剂 1、xx表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证(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穹草芩地黄) 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附,紫苏,甘草,陈皮)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 xx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银翘,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3、xx解表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 第二章泻下剂 1、寒下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2、温下 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3、润下 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枳朴大黄麻杏芍,麻子仁) 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4、逐水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大戟甘遂芫花,十枣煮) 5、攻补兼施 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枳实厚朴芒硝大黄人参当归甘草桔梗大枣生姜) 第三章和解剂 1、xx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枣)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半夏,白芍,大枣生姜) 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滑石甘草青黛】)调和肝脾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剂型 要点: 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 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辛凉解表 要点: 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扶正解表 要点: 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温下 要点: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润下 要点: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五:逐水 要点: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

细目六:攻补兼施 要点: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单元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和解少阳 要点: 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调和肝脾 要点: 1.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调和肠胃 要点: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复习资料

《方剂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1. 我国最早论述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D.《黄帝内经》 2.被柯琴赞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的方剂是;B.桂枝汤 3. 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 E. 当归桂枝 4.逍遥散的组成药物除柴胡外,其余是:C.芍药白术当归煨生姜薄荷茯苓 5.再造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B.熟附子煨生姜 6. 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7.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C.泻火解毒 8.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是: 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9.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10.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桔梗枳壳 11.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意义在于:A.扶正祛邪 12.三仁汤的功用是: C.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13. 左金丸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E.肝火犯胃 14.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 当归 15.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D.半夏生姜竹茹 16. 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 B.百合固金汤 17.凡寒邪在里,浊阴上逆者,无论阳明寒呕,厥阴 头痛,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治疗均可选用: C.吴茱萸汤 18.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气虚下陷而见内脏下垂,舌质淡,脉虚大无力者,治宜选用: B.补中益气汤 19. 具有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作用的方剂是:C.生化汤 20.证见偏正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治宜选用:D.川芎茶调散 2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A.不易变质 22.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共有的药物是: E. 桂枝生 姜炙甘草 23.左金丸中的黄连是:A.君药 24. 泻白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D. 桑白皮 25.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E.清燥救肺汤 26.定喘汤的功用是: 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27. 紫雪丹的功效是: D.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28.温胆汤的功用是: E.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29.归脾汤的功用是: D.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0.苇茎汤的功用是; B.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31.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配伍比例为;A. 6g:30g 32.配入汤剂时,须后下的药物是: D.砂仁 33.温邪初入营分,临床最常见的神志症状是: B. 时有谵语 34. 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B. 生地 35.逍遥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C.干姜大枣 36.下列各方中除B外,组成药物中均含有当归: B 参苓白术散 37.方中黄芩,黄连同用的方剂是: B.半夏泻心汤 38.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清稀,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治宜选用:A.小青龙汤 39.症见饮食不化,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腻,脉象虚缓者,治宜选用; B.参苓白术散 40.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B.青蒿鳖甲汤 41.配入汤剂时,需后下的药物是: A. 豆蔻 42.银翘散与桑菊饮功用的主要区别是: A.一偏于解表, 一偏于宣肺 43. 五苓散的组成药物除猪苓外,其余是: B.泽泻 茯苓白术桂枝 44. 保和丸组成药物中含有: D. 神曲 45.败毒散的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B.荆芥豆豉 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是:D.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47. 安宫牛黄丸功用是: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48.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DD.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49.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是: C.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50. 金匮肾气丸方中不包含的药味是: C. 山萸肉 51.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枳实消痞丸的组成药物: C.黄芩 52.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E. 橘红 53. 牡蛎散中重用黄芪意在: B.补气固表 54.白虎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C.竹叶 55.清暑益气汤组成药物中不含:D.银花扁豆花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方剂学功用与主治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有郁热证。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4.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5.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6.止嗽散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二.辛凉解表剂 1.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2.桑菊饮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发热,喘咳,苔黄,脉数 4.柴解肌汤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5.升麻根汤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 三.扶正解表剂 1.人参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 君:羌活6g 2.参饮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苔白,脉弱 3.再造散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5.加减葳蕤汤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 6.葱白七味饮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有失血病史 泻下剂 一.寒下剂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脉滑

方剂功效主治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葛解肌汤(程*《医学心悟》)】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里热亦盛证。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证。 【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麻子仁丸(脾约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热肠燥,脾约便秘证。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新加黄龙汤】泄热通便,滋阴益气。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舟车丸】行气逐水。水肿,水胀。 【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热结阴亏便秘证。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弱血虚脾弱证。 【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方剂学考点精要(全)汇总

方剂学考点精要 总论 方剂简史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清初汪昂《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方剂与治法 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分类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唐.陈藏器)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 君药:主治主病或主证。 臣药:①助君药治主病或主证;②主治重要兼病或兼证。 佐药:①佐助药,助君、臣药,主治次要兼证;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严重的寒证或热证,为防止药病格拒,配用 与方中大多数药物的药性相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 使药:①引经药,引诸药至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又名向导药;②调和药,调 和方中诸药。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常用剂型: 汤剂: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东垣“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东垣“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又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2)小青龙汤治外寒里饮证;麻杏石甘汤治外寒里热之咳喘证。 (3)九味羌活汤治外感风寒湿兼内有蕴热证,体现“分经论治”思想。 (4)止嗽散治风邪犯肺证,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5)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银翘散用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寒证,也可治感寒所致的暴喑、暴盲、暴聋等。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期末方剂备考录

总论知识点一. 方剂起源与发展:1.·《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句话)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2.(方从法出)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① 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字掌握)方剂的变化(3.12③剂型更换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方剂所应八法4.)汗法:解表剂1(. )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2()下法:泻下剂3((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 理血剂)吐法:涌吐剂(5)清法:清热剂;祛暑剂(6)温法:温里剂(7)补法:补益剂(8固涩剂、安神剂、

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另(未归)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5.(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主证的药物;)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2(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佐药3(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炮制反佐)&作用的药物。(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4(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妇科常用方剂方歌主治功用75首

76、固阴煎 方源】《xx 卷五十一》 【歌诀】固阴煎善固冲任,君以熟菟补肝肾;远志山药山茱萸,参味炙草解恙恨。 【组成】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 【功效】补肾益气,固肾调经 【主治】月经先期证属肾气虚弱;月经先后不定期属肾虚者。 【方解】君: 熟地、菟丝子 臣: 山茱萸、人参、山药 佐: 五味子、炙甘草 77、固本止崩汤 【方源】《xx 女科卷上》 【歌诀】固本止崩归熟地,黑姜人参术黄芪;崩漏脾虚去当归,再加升麻山药奇。 【组成】熟地黄、白术(土炒焦)、黄芪(生用)、当归(酒洗)、黑姜、人参 【功效】补气养血,固冲止崩 【主治】崩漏证属气虚血亏证者 方解】君: 白术

臣: 人参、黄芪 佐使: 熟地、当归、xx 78、固经丸 【方源】《xx 五卷》 【歌诀】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芩芍药酒丸服,崩中漏下色黑殷。 【组成】炒黄芩、炒白芍、炙龟甲、炒黄柏、椿根皮、香附 【功效】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月经过多证属阴虚内热者;经期延长证属阴虚内热血海不宁者。 【方解】君: 龟板、白芍 臣: xx、xx 佐: 香附、椿根皮 79、定经xx 【方源】《xx 女科上卷》 【歌诀】青主定经荆芥穗,经无定期它为最;山药柴胡熟地黄,归芍菟苓八味汇。 【组成】菟丝子(酒炒)、白芍(酒炒)、当归(酒洗)、大熟地、山药、白茯苓、荆芥穗(炒黑)、柴胡

【功效】补肾养血,疏肝调经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证属肾虚肝郁者。 【方解】君: 菟丝子、熟地 臣: 当归、白芍、山药、茯苓 佐: xx、xx 穗 80、xxxxxx(xxxx) 【方源】《摄生众妙方卷十一》、《外台秘要卷二十三》 【歌诀】竹茹汤是外台方,茯苓半夏橘生姜;呃逆胸闷用皆灵,化痰除湿降逆良。【组成】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片 【功效】化痰除湿,降逆除呕 【主治】妊娠恶阻,证属痰湿阻滞者。 【方解】君: XX、半夏 臣: XX、茯苓 佐使: 生姜 81、苓桂术甘汤 【方源】《伤寒论》

方剂学重点复习完美版精选

名解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 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 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 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 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 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 湿十剂是也。”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 因,用为方剂分类法。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包括 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