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微生物期末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期末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期末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期末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期末总结

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2.芽孢:部分杆菌和极少数球菌体内产生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3.菌胶团:由共同荚膜包裹的细菌的集合体。

4.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外壁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5.菌落:将细菌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中,经过迅速繁殖而形成的很多菌体凝聚在

一起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合体。

6.培养基:按照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

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选择培养基:利用微生物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

一种化学物质。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的生长并使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8.复合培养基:又称半合成培养基,它是一类既有已知化学组成物质,同时还

加入某些天然成分而配制成的培养基。

9.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有能与某一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

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其他菌种相区分的培养基。10.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大多数一样细菌的培养基,由牛肉膏,蛋白胨,氯化

钠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称其为基础培养基。

11.质粒:独立于核物质之外的独立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12.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再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

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现象。13.共生关系: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的共生体,

在生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工,甚至相互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以独立生存。

14.降解性质粒:携带有分解或降解难降解化合物为简单化合物或无机物的酶系

基因的质粒,叫降解性质粒。其可赋予宿主细胞降解难降解化合物的能力。

15.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

噬菌体。

16.温和噬菌体: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而世代传下去,一般不

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7.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成为溶源细胞。

18.溶源性现象: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同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

而后同步复制分裂的现象。

19.噬菌斑: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胞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省长形成许多个菌

落,当接种稀释程度适当的噬菌体悬浮液后引起斑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反复进行感染过程,宿主细胞的菌落就一个个的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做噬菌斑。

20.空斑:原代或传代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噬空所形成的斑。

21.基团转位:通过被转运到细胞内的分子进行共价修饰,使其在细胞中始终维

持较低的浓度从而保证这种物质不断沿浓度梯度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22.生长曲线:将少量细菌纯种接种到一种新鲜的,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

分批培养,定时取样计数。以细菌的个数或细菌数的对数或细菌的干重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连接坐标上各点成一条曲线,即生长曲线。

23.分批培养;是将一定量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装有一定量液体培养基的

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使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24.菌种退化:指群体中退化细胞占一定数量后表现出的菌种数量下降的现象。

25.底物水平磷酸化: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生含

有高自由能的中间体,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

26.氧化磷酸化:好氧微生物在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的过程。

27.光合磷酸化:光引起菌绿素或叶绿素逐出电子,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偶合ATP

的过程。

28.好氧呼吸:是指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氧气)存在时,对底物的氧化过程。

它是一类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照常规方式脱氢,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氢,同时底物氧化释放出的电子也经呼吸链传递给氧气,氧气得到电子被还原,与脱下的氢结合和成水,并释放能量。

29.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

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30.氨化作用:有机氮化物转化成氨(铵)的过程。

31.硝化作用:是在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

的过程。

32.反硝化作用:是在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氨或

气态氨的过程被称为反硝化作用。

33.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硫细菌将硫化氢氧化为硫元素,再进而氧化

成硫酸,这个过程称为硫化作用。

34.水体富营养化:富含硫酸盐和某些形式的氮素营养使水中水藻过量生长,藻

类和随之而来的异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氧,使水变质的现象。

35.BOD:生化需氧两。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

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3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之后,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可借助水体

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这种现象叫做水体自净。

37.可生物降解性:是指化合物被生物降解的可能性及其难易程度。

38.共代谢作用:一些难降解的化合物不能直接作为碳源或能源物质被生物利

用,当环境中存在其他可利用碳源或能源时,难降解有机物才能被利用,这样的代谢过程叫共代谢。

39.生物降解;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化合物或被完全

分解的过程。

40.生物转化:是生物通过多代谢导致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某种改

变,生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41.好样活性污泥:由好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和有机和无机的固体物混凝

交织在一起,形成絮状体。

42.土地处理系统:是将一定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排放至土壤,灌溉农

田草地和森林,并凭借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是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

43.驯化:利用代污水处理对微生物种群进行自然筛选并使微生物对物质逐步适

应的过程。

44.酶:是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45.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

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部位。

46.营养:是指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与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

足正常生长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47.新陈代新:是活细胞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48.生长因子: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小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必须从外

界摄入的营养物质。

49.生物吸附:微生物细胞表面通常有-SH.-COOH,-OH,能与金以络合,配位的

方式结合,使金属吸附到细胞表面,这种现象叫生物吸附。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2、芽孢:部分杆菌和极少数球菌体内产生的圆形或椭圆型的抗逆性休眠体。

3、菌胶团:由共同荚膜包裹的细菌的集合体。

4、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5、菌落:将细菌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中,经过迅速生长繁殖而形成的很多菌体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细菌的集合体。

6、培养基:按照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选择培养基:利用微生物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种化学物质,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得生长并使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8、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有能与某一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9、复合培养基:又称半合成培养基,它是一类既有已知的化学组成物质,同时还加入某些天然成分而配制成的培养基。

10、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大多数异养细菌的培养基,由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称其为基础培养基。

11、质粒:独立于核物质之外的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12、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物或改变其它条件,从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13、共生关系: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工,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

以独立生存。

14、降解性质粒:携带有分解或降解某种难降解化合物为简单化合物或无机物的酶系基因的质粒,叫降解性质粒。其可赋予宿主细胞降解难降解化合物的能力。

15、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

16、温和噬菌体: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而传代下去,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7、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称作溶源细胞。

18、溶源性现象: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同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而后同步复制分裂的现象。

19、噬菌斑: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胞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再感染点上进行反复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20、空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所形成的斑。

21、基团转位:通过对被转运到细胞内的分子进行共价修饰,时起在细胞中始终维持较低的浓度从而保证这种物质不断沿浓度梯度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22、生长曲线:将少量的细菌纯种接种到一种新鲜的、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分批培养,定时取样计数。以细菌的个数或细菌数的对数或细菌的干重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连接坐标系上各点成一条曲线,即生长曲线。

23、分批培养: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量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使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24、菌种退化:指群体中退化细胞占一定数量后表现出菌种数量下降的现象。

25、底物水平磷酸化: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生含有高自由能的中间体,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

26、氧化磷酸化:好氧微生物在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的过程。

27、光合磷酸化:光引起菌绿素或叶绿素逐出电子,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偶合 ATP 的过程。

28、好氧呼吸:是指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的氧化过程。它是一类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氢,同时底物氧化释放出的电子也经呼吸链传递给O2,O2得到电子被还原,与脱下的H结合合成H2O,并释放能量。

29、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30、氨化作用:是有机氮化物转化成氨(铵)的过程。

31、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32、反硝化作用:是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氨或气态氮的过程被称为反硝化作用。

33、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硫细菌的作用将硫化氢氧化为元素硫,再进而氧化为硫酸,这个过程称为硫化作用。

34、水体富营养化:富含磷酸盐和某些形式的氮素营养的水使藻类过量生长,藻类和随之而来的异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氧,使水变质的现象。35、BOD:生化需氧量。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3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干预条件下,可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这种现象叫水体自净。

37、可生物降解性:是指化合物被生物降解的可能性及其难易程度。

38、共代谢作用:一些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不能直接作为碳源或能源物质被微生物利用,当环境中存在其它可利用碳源或能源时,难降解有机物才能被利用,这样的代谢过程叫共代谢。

39、生物降解: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化合物或被完全分解的过程。

40、生物转化:是生物通过代谢导致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某种改变,生成新化合物的过程叫生物转化。

41、好氧活性污泥:由好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和有机和无机的固体物混凝

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

42、土地处理系统:是将一定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排放至土壤,灌溉农田、草地和森林,并凭借土壤中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水质进一步得到净化。

43、驯化:利用代处理污水对微生物种群进行自然筛选并使微生物对物质逐步适应的过程。

4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45、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46、营养:是指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47、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48、生长因子: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小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必需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

49、生物吸附:微生物细胞表面通常有-SH、-COOH、-OH,能与金属以络合、配位的方式结合,使金属吸附到细胞表面,这种现象叫生物吸附。

问答题

1、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机制。

答:步骤: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机制:(1)与细菌的等点电有关。

已知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为2-3,革兰氏阴性菌的等电点为4-5。可见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的等电点低。说明革兰氏阳性菌带的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媒染后,两者的等点电均得到降低,但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降低得多,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更强。它的菌体与草酸铵结晶紫、碘化钾的复合物不被乙醇提取,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弱,其菌体与草酸铵结晶紫、碘化钾的复合物很容易被乙醇提取,呈无色。

(2)与细胞壁有关

G—的脂类含量高,肽聚糖含量低,因此,用乙醇脱色时,G—的脂类被溶解,增加细胞壁孔径的通透性,从而乙醇很容易将草酸铵结晶紫提取出来,使菌体呈

现无色。而G—肽聚糖含量高,脂类含量低,乙醇既是脱色剂又是脱水剂。使肽聚糖脱水缩小细胞壁的孔径,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阻止乙醇分子进入细胞。草酸铵结晶紫被截留在细胞内不被脱色。

2、在pH为6的溶液中细菌带什么电荷?在pH为1.5的溶液中细菌带什么电荷?为什么?(8分)

答:在pH为6的溶液中细菌带负电荷,在pH为1.5的溶液中细菌带正电荷。(2分)

原因:等点电使指在某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时的pH。由于细胞表面含有表面蛋白,表面蛋白由氨基酸组成,所以细菌也有等点电。(2分)

一般而言,细菌的等电点为pI=2-5。(2分)

在pH为6的溶液中,氨基酸游离的氨基受到抑制,游离的羧基电离,因此细菌带负电荷。在pH为1.5的溶液中,氨基酸游离的羧基受到抑制,游离的氨基电离,因此细菌带正电荷。(2分)

3、试图示G+和G-细胞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特点及成分。

答:结构组成:G+的细胞壁厚,其厚度为20-80nm,结构简单。G-的细胞比较薄,厚度为10nm。其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有分为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层,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层。

化学组成:G+含有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G-含极少肽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两者的不同还表现在各成分的含量不同。尤其是脂肪的含量最明显,G+含脂肪量为1%—4%,G-含脂肪量为11%—22%细胞壁结构。

4、可用什么技术判断细菌的呼吸型和能否运动?如何判断?(7分)

答:可用穿刺接种技术将细菌接种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根据细菌的生长状态判断细菌的呼吸型和鞭毛有无。(2分)

可依据如下生长状况判断细菌的呼吸型:

(1)如果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及穿刺线的上部生长,则为好氧菌。(1分)

(2)沿穿刺线自上而下生长,则为兼性厌氧菌或兼性好氧菌。(1分)

(3)只在穿刺线的下部生长,则为厌氧菌。(1分)

依据如下生长状况判断细菌能否运动:

(1)若只沿穿刺线生长,则为无鞭毛不运动的细菌。(1分)

(2)若不但沿穿刺线生长而且穿透培养基扩散生长,为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1分)

5、介绍古细菌的特点并列举代表类群名称。

答:古细菌的特点:(1)形态:细胞很薄,扁平。(2)细胞结构:细胞壁不含胞壁酸,细胞膜含醚键及分支烃,许多古细菌含有内含子。(3)代谢:古菌在代谢过程中有许多特殊的辅酶参与。(4)呼吸类型:多为严格厌氧、兼性厌氧。(5)繁殖速度较慢。(6)生境:大多数生活在极端环境里。

类群: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硫酸盐古细菌群、极端嗜盐古细菌群、无细胞壁古细菌群、极端嗜热和超嗜热古细菌群。

6、试列表比较藻类光合作用和细菌光合作用。

答:

比较项目藻类光合作用细菌光合作用

微生物蓝细菌、真核藻类紫硫细菌、绿硫杆菌、紫色非硫细菌叶绿素类型叶绿素a、b、c、d 细菌叶绿素

光合磷酸化类型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

产生氧气有无

供氢体H2O H2S、H2、有机物

7、何谓原生动物的包囊?他是如何形成的?

答:原生动物的包囊是原生动物抵抗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一种休眠体。

形成过程是:先是虫体变圆,鞭毛、纤毛或伪足等细胞器缩入体内或消失,细胞水分陆续由伸缩跑排出,虫体缩小,最后伸缩泡消失,分泌一种胶状物质于体表,而后凝固成胞壳。

8、介绍微生物保藏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6分)

答:基本原理:微生物具有容易变异的特性,因此,在保藏过程中,必须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不发生变异而又保持生活能力。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所以,菌种保藏方法虽多,但都是根据这三个因素而设计的。

保藏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定期移植法、干燥法、隔绝空气法、蒸馏水悬浮法与综合法。

9、影响酶活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用图表表示。(10分)

答:影响酶活力的主要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6分)

(用图表示每个1分,共4分)

10、水体中微生物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6分)

答:(1)水平分布特点:沿岸水域有机物较多,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多,离岸越远的水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2分)

(2)垂直分布特点:在上层水体中,含氧量高,主要是好氧细菌、真菌和藻类;中层水体中主要是光合细菌以及厌氧细菌和放线菌;底层水体中主要是脱硫弧菌属、甲烷杆菌属和甲烷球菌属。微生物的数量以5—10m最多,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少,直到底泥而突然增多。(2分)

(3)季节分布特点:湖泊中的微生物夏季、冬季数量较少,春季、秋季出现两次高峰。(2分)

11、试述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一般途径。

答:第一步,在有氧条件下,活性污泥中的絮凝微粒吸附水中的有机杂质。第二步,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透过微生物细胞壁和细胞质膜被菌体吸收;固体和胶体等不溶性有机物先附着在菌体外,由细胞分泌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在进入细胞内。通过为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生化作用,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转化为微生物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组成新的微生物体。另一部分有

机物氧化分解为CO

2及H

2

O等简单无机物,同时释放出微生物生长与生活所需的

能量。

第三步,其他微生物吸附或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

12、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哪些微生物组成的?它们在污水处理中个起什么作用?答: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组成的。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它们的作用如下:

(1)细菌:在活性污泥中起主导作用,是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主力军。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大多数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作用为:①有机物的吸附或黏附及其分解;②金属离子的吸附;③防止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食;④增强污泥的沉降性,有利于泥水分离。

污泥中还有一些丝状菌,起作用有:①成为活性污泥的骨架;②分解有机物;③过度成长引起污泥膨胀。

(2)原生动物的作用:

①促进絮凝;②净化作用;③指示作用。

(3)其他微生物:主要为真菌中的霉菌。其过度生长容易引起污泥膨胀。

13、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为什么要保持在pH6.5以上?(8分)

答:不同的微生物要求不同的pH值,细菌、放线菌要求中性和偏碱性环境中生长;酵母菌和霉菌要求在酸性或偏碱性的环境中生长,原生动物的最适生长pH 为6.5-7.5,事实上,净化废水的微生物适应pH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曝气池中的pH维持在6.5-8.5均可。大多数细菌、藻类、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在这种pH 下均能生长繁殖,尤其是形成菌胶团的细菌能相互凝聚形成絮状物,取得良好的净化效果。(2分)

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pH应维持在6.5以上,是因为pH6.5以下的酸性环境不利于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的生长,尤其对菌胶团细菌不利。(2分)相反对酵母菌和霉菌有利。(2分)如果活性污泥中有大量霉菌繁殖,由于多数霉菌不像细菌那样分泌粘性物质于细胞外,就会降低活性污泥的吸附能力,其絮凝性能较差,结构松散不易沉降,处理效果下降,甚至导致活性污泥丝状膨胀。(2分)

14、叙述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机理。

答:净化废水的机理为:

(1)有氧条件下,活性污泥绒粒中絮凝性微生物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

(2)活性污泥绒粒中的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废水中水解性有机物直接被细菌吸收,在细菌体内氧化分解,其中间代谢物被另一群细菌吸收,进而无机化。

(3)其它的微生物吸收或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

15、试述生物脱氮的原理,并通过A/O工艺予以说明。

答:生物脱氮原理:硝态氮(NO

3

-)在厌氧条件下,可被反硝化微生物利用,逐步还原为分子态的氮而逸出进入大气中。生物脱氮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去处污水中

的硝态氮的一种技术。NO

3-的还原过程为:NO

3

-→NO

2

-→NO→N

2

O→N

2

如果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H

3,可先经硝化作用使之生成NO

3

-,NO

3

-在厌氧条件

下经反硝化作用而脱氮。自养硝化作用分亚硝化和硝化两个阶段:NH

3-→NO

2

-→NO

3

-,

与其相关的菌分别称之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总称为硝化细菌。

A∕O脱氮工艺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污水首先进入缺氧池并与回流液混合,污水中的一部分有机物作为反硝化菌的碳源被利用,同时硝酸根被转化为氨和氮气。之后,缺氧池的混合液进入氧化池,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进一步的降解,同时氨被氧化为硝酸(NO

3

-)。

16、试述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并通过A2/O工艺予以说明。(20分)

答:生物脱氮原理:硝态氮(NO

3

-)在厌氧条件下,可被反硝化微生物利用,逐步还原为分子态的氮而逸出进入大气中。生物脱氮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去处污水中

的硝态氮的一种技术。NO

3-的还原过程为:NO

3

-→NO

2

-→NO→N

2

O→N

2

。(2分)

如果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H

3,可先经硝化作用使之生成NO

3

-,NO

3

-在厌氧条件

下经反硝化作用而脱氮。自养硝化作用分亚硝化和硝化两个阶段:NH

3-→NO

2

-→NO

3

-,

与其相关的菌分别称之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总称为硝化细菌。(2分)

生物除磷原理:产酸菌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大分子有机物为三类可快速降解的基质:A甲酸、乙酸、丙酸等低级脂肪酸;B葡萄糖、甲醇、乙醇等;C丁酸、乳酸、琥珀酸等。(2分)聚磷菌则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多聚磷酸盐产生ATP,利用ATP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产酸菌提供的三类基质进入细胞内合成聚β-羟基丁酸盐(PHB)。与此同时释放出PO3-于环境中。(2分)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聚β-羟基丁酸盐(PHB)和外源基质,产生质子驱动力,将体外PO3-的输送到体内合成ATP和核酸,将过剩的PO3-聚合成细胞贮存物:多聚磷酸盐。(2分)

A∕O脱氮工艺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3分)

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在厌氧池中①有机物在发酵性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挥发

性脂肪酸。②聚磷菌释放磷并且合成PHB。③一些异氧微生物将-NH

2氨化为NH

3

(3分)

接着污水进入缺氧池。在缺氧池内污水与回流液混合,①污水中的一部分有机物作为反硝化菌的碳源被利用,②同时硝酸盐被转化为氨和氮气。(2分)最后,缺氧池的混合液进入好氧池,在好氧池内①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进一

步的降解,②同时氨(NH

3)被氧化为硝酸盐(NO

3

-)。(2分)

17、叙述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答:产酸菌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大分子有机物为三类可快速降解的基质:A甲酸、乙酸、丙酸等低级脂肪酸;B葡萄糖、甲醇、乙醇等;C丁酸、乳酸、琥珀酸等。聚磷菌则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多聚磷酸盐产生ATP,利用ATP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产酸菌提供的三类基质进入细胞内合成聚β-羟基丁酸盐(PHB)。与此同时释放出PO3-于环境中。

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聚β-羟基丁酸盐(PHB)和外源基质,产生质

子驱动力,将体外PO3-的输送到体内合成ATP和核酸,将过剩的PO3-聚合成细胞贮存物:多聚磷酸盐。

18、简述沼气发酵厌氧处理的生化过程及各阶段参与微生物的类群,它们各起什么作用?(或叙述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沼气发酵的理论。)

答:沼气发酵可分为四个阶段:

(1)液化阶段。是水解和发酵性细菌先通过胞外酶的作用,将不溶性有机物水

解成可溶性有机物,再将可溶性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脂肪酸、醇类CO

2、H

2

、NH

3

和H

2

S等。

(2)产氢产乙酸阶段。是产氢和产乙酸细菌把第一阶段的产物进一步分解为H

2和乙酸。

(3)产甲烷阶段。两种生理不同的专性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一组是将H

2和CO

2

合成CH

4,或将H

2

和CO合成CH

4

;另一组是将乙酸脱羧生成CH

4

和CO

2

,或利用甲

酸、甲醇及甲基氨裂解为CH

4

(4)同型产乙酸阶段。是同型产乙酸细菌将H

2和CO

2

转化为乙酸的过程。

19、破坏病毒的物理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破坏病毒的?

答:破坏病毒的物理因素有:温度、干燥、光及其它辐射

(1)温度。高温使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衣壳受损伤,高温对病毒蛋白质的灭活比对病毒核酸的灭活要快。

(2)干燥。干燥可使病毒RNA释放出来而随后裂解。

(3)光及其它辐射。其灭活部位是病毒的核酸。

20、G+和G-的细胞壁结构有哪些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答:结构组成:G+的细胞壁厚,其厚度为20-80nm,结构简单。G-的细胞比较薄,厚度为10nm。其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有分为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层,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层。

化学组成:G+含有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G-含极少肽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两者的不同还表现在各成分的含量不同。尤其是

脂肪的含量最明显,G+含脂肪量为1%—4%,G-含脂肪量为11%—22%细胞壁结构。

21、葡萄糖在好氧条件下是如何氧化彻底的?(10分)

答: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部以后,首先在细胞质内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最终形成2个NADH、2个FADH

2

和2个丙酮酸。(2分)形成的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2

分)每个丙酮酸分子生成3分子CO

2、3分子NADH和1分子FADH

2

。(2分)生成

的所有的NADH和FADH

2

进入线粒体内膜或细胞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在其传递电

子和氢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ATP。(2分)而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由氧和氢在呼

吸链上形成6molH

2

O。(2分)

22、微生物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转化为ATP的途径有那几种?答:微生物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转化为ATP的途径有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三种形式。底物磷酸化出现在糖酵解过程中,底物生成含高能键化合物,高能键通过相应酶的作用直接偶联ATP的合成。其特点是底物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电子或氢不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而是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氧化的产物,同时将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交给ADP,合成ATP。氧化磷酸化是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底物在氧化过程中生成的NADH和FADH2可以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一过程中偶联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的特点是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和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产生的ATP过程。可分为环式光合磷酸化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两种。

23、试述四大微生物菌落特征。

答:细菌:圆形、光滑、湿润有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有各种颜色,菌体育培养基的结合不紧密,易被挑起。

放线菌:干燥,不透明,表面成紧密的丝绒状,上面有一层色彩鲜艳的干粉。菌落和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起,菌落正反两面颜色不一致。菌落边缘培养基的表面有变形现象。

霉菌:菌落形态较大,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茸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起。菌落正反两面的颜色和边远与中央的颜色程度不一致

酵母菌:菌落与细菌相似,但较大较厚,表面湿润光滑,有一定透明度,易被挑起。颜色多成乳白色,少数为红色,极少数为黑色。

24、例举进行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固氮作用的微生物、营养类型、转化条件与产物。(8分)

答: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微生物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均为原核营养类型化能自养化能异养有自养有异养

转化条件严格好氧,适于

中性及微碱性,

最适温度30℃厌氧,有机物作为碳源

和能源,适于中性至微

碱性,最适温度25℃

固氮的微环境要严

格厌氧。对异养固氮

菌,C/N越高越好

产物NO

3- NO

2

-N

2

等NH

3

22、用于固体培养基中的凝固剂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何优缺点?为什么以琼脂为最好?(主要比较琼脂与明胶的性能)。(10分)

答:用于固体培养基中常用的凝固剂有琼脂,明胶。(2分)对绝大多数微生物而言,琼脂是最理想的凝固剂,琼脂是由藻类中提取的一种高度分支的复杂多糖,熔点96℃,凝固点40℃,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利用分解,而且耐高压灭菌;(4分)明胶是最早用来作为凝固剂的物质,由胶原蛋白制备而得,所以其可作为N源被某些细菌和许多真菌产生的非特异性胞外蛋白酶以及梭菌产生的特异性胶原蛋白酶分解液化,由于其凝固点太低(20℃),而且不耐高压灭菌,目前已较少作为凝固剂。(4分)

26.什么叫生长曲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1) 当我们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恒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后,再适宜温度、通气条件下,它们就会有规律的生长起来,如果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菌

体数目为纵坐标,就可以做出一条有规律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2)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迟缓期的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为零,数目不再增多。②细胞形态增大最大。③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加。④合成代谢活跃。⑤对外界不良条件敏感。

指数期的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最大。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各种成分最为均匀。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稳定期的特点:①细胞生长速率为。②活菌数量最高。③开始贮存糖原、异染颗粒等贮藏物,合成抗生素次级产物,芽孢杆菌开始形成芽孢。

衰亡期的特点:①活菌数量下降,细胞形态多样。②代谢活性下降。③细胞自溶。

④芽孢开始释放。⑤抗生素开始释放。

27.列表比较乙醇发酵、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15分,每项1分)

生物氧化类型最终电子受

参与反应的

最终产物产ATP方式释放总能量

的多少

乙醇发酵中间代谢产

物脱氢酶、脱

羧酶、乙醇

脱氢酶

辅酶:NAD+

低分子有机

物、CO2、ATP

底物水平

磷酸化

最少

好氧呼吸O2 脱氢酶、脱

羧酶、细胞

色素氧化酶

辅酶:NAD+、

FAD、辅酶

Q、细胞色素

b、c1、

c、a、

a3等CO2、H2O、

ATP

底物水平

磷酸化和

氧化磷酸

最多

无氧呼吸NO3-、NO3-、

SO4-、CO3-、

CO2 脱氢酶、脱

羧酶、硝酸

还原酶、硫

酸还原酶

辅酶:NAD+

细胞色素

b、c1等

CO2、H2O、

NH3、N2、

H2S、CH4

/ATP

底物水平

磷酸化和

氧化磷酸

中等

课后习题

1.何为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 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

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

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

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

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

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

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

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

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

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4.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

能看见,病毒小于0.2 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

见。

(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 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

(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2

(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 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

使菌种退化。

5.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答: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1)个体超微小。大小在0.2微米以下。

(2)无核糖体。

(3)无完整的酶系统。

(4)专性寄生。

(5)在宿主外是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体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6.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

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

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 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双

链DNA)和RNA 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

RNA)。

7.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

答:溶原细胞就是指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

原噬菌体就是指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又称为前噬菌体。

8.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一: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

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整个病毒分两部

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

粒子。

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

衣壳外

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类病毒和拟病毒结构更简单,只

具RNA,

不具蛋白质。

1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

亚单

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为蛋白质衣壳。由于衣壳粒的排列组合不同

病毒有三种对称构型:立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2 蛋白质的功能:保护病毒使其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

使病

毒与敏感细胞表面特定部位有特异亲和力,病毒可牢固的附着在敏感细胞上。病毒蛋白

质还有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动物病毒有的含DNA,有的含RNA。植物病毒大多数含

RNA,少数含DNA。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病毒核酸的功能是:决定病毒遗

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3 被膜(囊膜):痘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具有被膜,它们除含蛋白质和

核酸

外,还含有类脂质,其中50%~60%为磷脂,其余为胆固醇。痘病毒含糖脂和糖蛋白,多

数病毒不具酶,少数病毒含核酸多聚酶。

9.灭活体外病毒的化学物质有哪些?他们是如何破坏病毒的?

答:酚:破坏病毒蛋白质的衣壳。

低离子强度(低渗缓冲溶液)的环境:使病毒蛋白质的衣壳发生细微变化,阻止

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上。

附加:碱性环境课破坏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当pH大到11以上会严重破坏病毒。

氯(次氯酸、二氧化氯、漂白粉)和臭氧灭活效果极好,他们对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均有作用。

10.病毒的蛋白质衣壳,核酸和脂质被膜的化学物质有哪些?

11.病毒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病毒在各种环境中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其存活时间也是不同的。

1.病毒在水体中的存活:在海水和淡水中,温度是影响病毒存活的主要因素,

也与病毒类型也有关。在水体淤泥中,病毒吸附在固体颗粒上或被有机物包裹在

颗粒中间,受到保护其存活时间会较长一些。

2.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主要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低温时的存活时间比在高温时长;干燥易使病毒灭活,其灭活的原因是病毒成分的解离和核酸的降解。

【附】:土壤的截留病毒的能力受土壤的类型、渗滤液的流速、土壤孔隙的饱和度、pH、渗滤液中的阳离子的价数(阳离子吸附病毒的能力:3价>2价>1价)和数量、可溶性有机物和病毒的种类等的影响。

3.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干燥、相对湿度、太阳光中的紫外辐射、温度和风速等的影响。相对湿度大,病毒存活时间长;相对湿度小,越是干燥,病毒存活时间短。

12.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

状菌。

1 球菌:有单球菌(脲微球菌),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排列不规则的金

黄色葡

萄球菌、四联球菌。八个球菌垒叠成立方体的有甲烷八叠球菌。链状的有

乳链球菌。

2 杆菌:有单杆菌,其中有长杆菌和短杆菌(或近似球形)。产芽孢杆菌

有枯草

芽孢杆菌。梭状的芽孢杆菌有溶纤维梭菌等。还有双杆菌和链杆菌之分。

3 螺旋菌呈螺旋卷曲状,厌氧污泥中有紫硫螺旋菌、红螺旋菌属和绿螺旋

菌属。

螺纹不满一周的叫弧菌,如:脱硫弧菌。呈逗号型的如:逗号弧菌,霍乱

弧菌是其中的一直被那个。弧菌可弧线连接成螺旋形。螺纹满一周的叫螺

旋菌。

4 丝状菌:分布在水生环境,潮湿土壤和活性污泥中。有铁细菌如:富有

球衣菌、

泉发菌属即原铁细菌属及纤发菌属。丝状菌属如: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

菌属、透明颤菌属、亮发菌属等多重丝状菌。丝状体是丝状菌分类的特征。【附】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细菌的形态是相对稳定的。培养基的化学组成、浓度、培

养温度、pH、培养时间等的变化,会引起细菌的形态改变。或死亡,或细胞破裂,或出

现畸形。有些细菌则是多形态的,有周期性的生活史,如粘细菌可形成无细胞壁的营养

细胞和子实体。

13.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细菌是单细胞的。所有的细菌均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

物、细胞核质。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

合作用层片。

1 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微生物总结表格

球菌总结

肠杆菌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 1、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 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 ⑴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⑵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⑶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霍乱弧菌总结

幽门螺杆菌总结 第13章厌氧芽孢梭菌总结 1、厌氧=严格厌氧 2、芽孢=G+ =产生外毒素 3、梭菌=芽孢﹥菌体=抵抗力强 4、除产气荚膜梭菌等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 5、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及动物肠道;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

第13章无芽孢厌氧菌总结 与人类致病有关的无芽孢厌氧菌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构成人体正常菌群,包括G+和G-的球菌和杆菌。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是其他非厌氧菌10—1000倍。存在于肠道、皮肤、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机会致病菌导致内源性感染。 第14章分枝杆菌属总结 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其显着特征为:⑴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抗酸性染色⑵无芽孢、无鞭毛,也不产生内、外毒素⑶种类多,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

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⑷所致疾病多为慢性感染,长期迁延,并有破坏性的组织病变 第19、20、21章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体Rickttsia 衣原体Clymamydiae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三版_周群英 课后习题目录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1)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3)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6)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8)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2)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6) 第二篇微生物生态 (20) 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20) 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2) 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26) 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28) 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31) 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4)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还含有脂质和多糖。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而使宿主细胞破裂,使菌体被释放出来重新感染新的宿主细胞一个宿主细胞可释放10到1000个噬菌体粒子。 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 侵入宿主细胞后,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6 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 答: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 7 解释Escherichia coli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答案.docx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 油镜指的是为了减少高倍镜的折光,在物镜和玻片之间滴上松节油等。所以油镜其实就是给高倍镜物 镜和玻片之间加油。而所有高倍镜之前都先要用低倍镜观察,是因为低倍镜下好找目标。低倍镜放大 10 倍,高倍镜放大40 倍,油镜放大100 倍,先用低倍镜、高倍镜,既便于找到目标,又方便调焦距。 要使显微镜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加大聚光器光圈,同样设置下低倍物镜比高倍物镜视野亮 把材料切薄一点透光较好 使用滤光片,增加反差和清晰度。 向上调节聚光器。 2.怎样区别活性污泥中的几种固着型纤毛虫 大多数情况下,会遇到钟虫、柄纤毛虫、累枝虫等。三种虫形态均类似钟的形状,钟虫每个都是独 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连接;柄纤毛虫类似钟虫,量很大,只是在根部汇聚在一根柄上,可以理解成一 根柄上分出很多个钟虫;而累枝虫就像是树,一根柄上分出很多个柄,然后很多个柄上又分出很多个 “钟虫”。 用压滴法制作标本片时注意什么问题 1. 使用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都要干净; 2. 制成的标本片不能有气泡 4. 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如果不固定的话你进行染色后水洗去多余染料的同时会将菌体一并冲走 注意的就是不要弄死细胞咯!不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如果是用火,那就是不要烧死它们,用 载玻片背面靠近火源,过两次就好。 Over 一般我都是用酒精灯的外焰烤的但是要注意温度。温度过高挥出现变形细胞。温度已载玻片接触手背,手背不觉得烫为宜。加热只水分蒸发完全后,再在酒精灯外焰上通过两到三次,就成了。 革兰氏染色法中若只做1~4 步,不用番红染液复染,能否分辨出革兰氏染色结果为什么 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革兰氏染色原理和番红复染本身并无关系。 但是,但是, 你能指着一片空白的照片说这些细菌没有被结晶紫染色所以是阴形吗鬼 知道那里有没有细菌。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细菌大多可以按照革兰氏法划分,在杀菌方面自然管用, 还有实验方面, 比方说,实验需要G阳性细菌作为研究材料,如果最后需要杀死细菌获取什么代谢产物,已知是G阳性细菌,那就有目的地杀除了,摒除了盲目手段。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要内容串讲1 1.比面值(P8):把某一物体的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物体的体积越小,其比面值就越大。微生物是一个比面值大(小体积,大面积)的系统,因此拥有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物质排泄面,环境信息交换面。现以球体的比面值为例: 比面值=表面积/体积= 2.菌落(P34):将单个细菌细胞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如果菌落是一个单细胞繁殖成的,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或克隆。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平面上,结果长出大量“菌落”已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菌落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3.荚膜(P27):荚膜是细胞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

糖和多肽组成。细菌不仅可利用荚膜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不受白细胞吞噬;而且能有选择地粘附到特定细胞的表面上,表现出对靶细胞的专一攻击能力。 4.反硝化作用(P116):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一般为兼性厌氧微生物),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细菌。 5.L型细菌(P23):由英国学者李斯特(Lister)发现的细菌,它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6.温和噬菌体(溶源性)(P77):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试卷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 试卷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5x3) 1.AGP:藻类生产的潜在能力;把特定的藻接种在天然水体或废水中在一定光照度和温度条件下培养,使藻类增长到稳定器为止,通过测定干重或细胞数来测定其增长量。既AGP高,富营养化程度高。 2.荚膜:是一些细胞在其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这层粘性物质叫。。 3.硝化作用:是指氨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形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硝化作用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铵氧化成亚硝酸;第二个阶段为亚硝酸氧化成硝酸。 4.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诉诸染色体上,与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5.定向培育:在培养基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排出部分培养物(包括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保持长时间生长状况的一种培养方式。 二.填空题(20x1) 1.PHB是细菌细胞内含物质之一,是______碳源和能源_____的储藏物质,易被脂溶性染料染色鉴定。 2.放线菌的菌丝可分为___基内菌丝_____,气生菌丝________和_孢子丝_______。 3.污染水体的污化带可分为____多污带_____,中污带和__寡污带_____。

4.病毒的化学结构有____蛋白质___和_核酸______组成的核衣壳,个体大的还有_被膜______. 5.菌落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依据,可以根据____表面特征______,_边缘特征________和纵剖面的特征三方面来描述。 6.细菌的形态有_球状______,__杆状_____,___螺旋状______和丝状。 7.水体有机污染的指标有_BIP指数_________,____细菌菌落总数 _____和大肠菌群。 8.P/H指数可用于衡量___水体污染和自净指数______________,其中P代表__光和自养微生物__________,H代表___异样型微生物 _________. 9.新陈代谢包括__同化作用___________和__异化作用_________,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三.选择题。(10x1) 1.细菌中参与光合作用的是(A )。 A.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 B.大肠杆菌 C.放线菌 D.立克次氏体 2.微生物稳定生长期,(B )。 A.细胞分裂速度增加 B.细胞分裂速度降低 C.群体在最旺盛阶段 D.群体在最少阶段 3.下列细菌都被认为是真菌除(D )外。 A.蘑菇 B.酵母菌 C.霉菌 D.变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卷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02-2003年度上学期)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20×2=40) 1、对微生物的概念,以下最正确、最完整的叙述是。 A、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的生物。 B、微生物是一类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其结构的生物。 C、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 观察清楚其结构的最低等生物。 D、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结构或非细胞 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其结构的最低等的生物 2、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包括。 A、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B、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 C、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D、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 3、以下微生物属于环境工程微生物范畴的是。 A、病毒、蓝细菌、真细菌、粘细菌。 B、原生动物、蓝细菌、真核藻类、放线菌、粘细菌。 C、微型后生动物、酵母菌、霉菌、真细菌。 D、病毒、螺旋体、细菌、放线菌、 真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4、关于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细菌的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丝状菌。 B、杆菌有长杆菌、短杆菌、弧杆菌、链杆菌和芽孢杆菌之分。 C、在任何情况下,细菌的形态都是稳定的。 D、多数球菌的直径为0.5~2.0μm。 5、以下物质属于细胞质内含物的是。 A、细胞膜 B、核糖体 C、荚膜 D、异染粒 E、气泡 6、荚膜具有的功能包括。 A、荚膜可以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 B、荚膜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C、荚膜是细菌在其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性物质,它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当营养缺乏时可以作为碳源和氮源被利用。 D、细菌的荚膜有生物吸附的作用,将废水中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7、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描述菌落特征应包括。 A、菌落的形态 B、菌落的大小 C、菌落的光泽 D、菌落的颜色 E、菌落的质地及透明度 F、菌落的边缘特征 8、古菌具有的特点有。 A、古菌有精确的方角和垂直的边构成直角几何形态的细胞; B、古菌的细胞膜组分大多数是脂蛋白,蛋白质是酸性的;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 ;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 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 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 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原生质球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 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2018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我们来了解一下。 选择题 1.碳源和能源来自同一有机物的是(D) A、光能自养型 B、化能自养型 C、光能异养型 D、化能异养型 2.以下有关氮源的描述错误的是:(C) A.氮源是提供微生物细胞组分中氮素的来源B.氮源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C.氮气是固氮微生物的唯一氮源D.氮源是少数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3.硝化细菌属于(C)型的微生物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4.以下不属于细菌内含物的是:(C) A、异染粒 B、PHB C、核糖体 D、硫粒 5.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B) A、荚膜 B、细胞壁 C、芽孢 D、鞭毛 6.在普通培养基里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用以区别微生物的是(A)。 A、鉴别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补充培养基 D、天然培养基 7.噬菌体是侵染(B)的病毒 A、植物 B、细菌 C、动物 D、动物和植物 8.放线菌具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功能的菌丝是(A)

A、基内菌丝 B、气生菌丝 C、孢子丝 D、孢子 9.能够利用利用现成有机物中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叫(D)型细菌、 A、光能自养 B、化能自养 C、光能异养 D、化能异养 10.反硝化作用(A) A、是将硝酸根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B、是反硝细菌和硝化细菌共同完成的 C、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可发生 D、可在废水处理的曝气池阶段发生 11.能够利用光能并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细菌叫(A)型细菌 A、光能自养 B、化能自养 C、光能异养 D、化能异养 12.地衣是微生物间的(B) A、竞争关系 B、共生关系 C、互生关系 D、寄生关 系 13.供氧不足时产生有机酸的主要原因A A、微生物发酵 B、微生物有氧呼吸 C、微生物无氧呼吸 D、细菌死亡 14.测定水样中活细菌数的方法B A、计数器直接计数法 B、平板菌落计数法 C、染色涂片计数法 D、比浊法 15.催化反应的酶属于B A、氧化还原酶类 B、转移酶类 C、裂解酶类 D、合成酶类填空题 1.霉菌产生的无性孢子有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坦孢子和节孢子。 2.细胞膜的主要化学组成是磷脂和蛋白质。 3.一分子丙酮酸完全氧化可产生3分子二氧化碳和15分子ATP。 4.细菌的荚膜通常在生长曲线上的稳定时期时期产生。 5.原核生物能量产生的部位在细胞膜,而真核生物能量产生的部位在线粒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状;螺旋状;丝状四种。 2 3.各种微生物有一些共同特点,包括个体极小;分布广,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 4.细菌的呼吸类型分为发酵;好氧呼吸;无氧呼吸。 5.细菌营养物质吸收和运输的四种途径分别是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6.列举几种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B族维生素;维生素C;氨基酸;嘌呤;嘧啶;(生物素;烟酸)。 7.细菌连续培养有恒浊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两种。绝大多数污(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均采用恒化连续培养 8.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碳素营养源;氮素营养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菌种保藏方法有定期移植法;干燥法;隔绝空气法;蒸馏水悬浮法;综合法5种。 10.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或转化者。 1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2.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核酸。少数个体大的病毒,还含有类脂质;多糖13.微生物按照细胞结构的有或无可划分为非细胞结构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按照细胞核膜、细胞器及有丝分裂等的有无,可划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14.细胞质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无机盐;水。

15.细菌表面带负电荷。 16.原生动物可划分为四类: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 17.酵母菌有发酵型;氧化型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将糖转化为乙醇;二氧化碳的一类酵母菌。 18.各种辅酶和辅基中,作为电子传递体系的组成成分的有NAD和NADP;FMN和FAD;辅酶Q,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传递氢;传递氢;传递氢和电子。 19.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活性污泥要求碳氮磷比为BOD :N:P=100:5: 5 :N:P=100:6:1。 1,厌氧消化污泥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为BOD 5 20.细菌衰亡的原因包括营养物被耗尽,细菌进行内源呼吸;有毒代谢产物积累,抑制生长繁殖。 21.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22.根据细菌对温度的最适生长需求,可将细菌分为4类: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嗜超热菌。 23.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关系;原始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偏害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 24.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菌胶团 25.核糖体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鞭毛的功能是运动。 1.病毒(Virus):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μm以下的超微小生物。 2.菌胶团: 多个细菌个体排列在一起,由公共荚膜包藏形成的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

微生物大题总结.docx

球菌 1,何谓SPA?简述其作用。 答: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蛋白质;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IgG分子Fab段仍能与抗原特异结合。 体内作用:SPA与IgG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活性。 体外作用: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测。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特点:脓汁黄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晰、感染局限化。 乙型链球菌临床特点:脓液稀薄、病灶界限不清、易扩散。 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含有凝固酶,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而乙型链球菌含有侵袭性酶,均是扩散因子,包括: (1)透明质酸酶:分解间质内透明质酸,利于病菌扩散。 (2)链激酶(SK):溶解纤维蛋白、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病菌扩散。 (3)链道酶(SD):降解脓液中DNA ,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3.对脑膜炎奈氏菌应如何进行分离培养(为何需要床边接种) 答:营养要求较高,常用巧克力(色)培养基,专性需氧。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 4.根据涂片染色镜检可作出微生物学初步诊断的病原性球菌有哪些? 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答:(1)凝固酶: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2)葡萄球菌溶素。损伤细胞膜的毒素(3)杀白细胞素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增强细菌侵袭力(4)肠毒素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5)表皮剥脱毒素引起金黄色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剥脱性皮炎(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引起多器官系统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肠道杆菌 5.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有哪几种?简述ETEC的致病机制. 答: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ETEC致病机制:不耐热肠毒素(LT)耐热肠毒素(ST)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cAMP浓度升高cGMP浓度升高 过度分泌小肠液 腹泻 6.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的肠道外感染有哪些? 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1)化脓性感染:腹膜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死亡率高)、新生儿脑膜炎 (2)泌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常见上行性感染,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由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引起 3. 归纳志贺菌致病的主要特点。 答: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痢疾志贺菌)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 (1).致病物质

微生物期末考试总结

1.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的这一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③“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的变异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应传染病变得无药可治,进而各种优良菌种产生性状的退化则会使生产无法正常维持。④“分布广,种类多”,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随遇而安”,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2.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此法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4.真菌的一般特性 营养体为单细胞或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Chitin)、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为化能异氧型生物(Chemoheterotroph)、靠产生大量有性或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和许多真菌特别是病原真菌具有双相性五个特性。 5.酵母的应用及危害 酵母菌是人类应用比较早的微生物,其应用有: 在食品方面——酿酒、制作面包、生产调味品等。 在医药方面——生产酵母片、核糖核酸、核黄素、细胞色素C、B族维生素、乳糖酶、脂肪酶、氨基酸等。 在化工方面——使石油脱腊、以石油为原料生产柠檬酸等。 在农业方面——生产饲料(例如SCP)。 在生物工程方面——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菌。 酵母菌的危害: 腐生性酵母菌能使食物、纺织品和其他原料腐败变质; 少数耐高渗的酵母菌和鲁氏酵母、蜂蜜酵母可使蜂蜜和果酱等败坏;

微生物知识总结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 3、培养基得配置原则: (1)目得要明确(根据微生物得种类、培养目得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得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 分不明确得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得物质。 (2)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得浓度与比例。 (3)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得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与真菌得最适pH分别 为:6、5~7、5、7、5~8、5与5、0~6、0。

5、细菌培养基得配制过程? 答:配制培养液→调节PH →分装→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搁置斜面得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得1/2) 【问题与探究】 (1)培养基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搁置斜面或倒平板?您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得温度? 【提示】 琼脂得凝固点为40 ℃,温度太高易使培养皿破裂,低于40 ℃,培养基已凝固,倒不出,所以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得试管,感觉试管得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试管口通过火焰? 【提示】 通过灼烧灭菌,防止试管口得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为了能彻底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加压之前一定要把原先得空气排尽,注意恒温灭菌,同时要注意高压蒸汽灭菌锅得压力(100 kPa)、温度(121 ℃)与灭菌时间(20 min)。 6、无菌操作与接种技术 (1)接种 概念:在_无 菌 条件下将微生物接入 培养基____得操作过程。 工具:玻璃刮铲、接种针与接种环。 方法:穿刺接种、斜面划线接种与平板划线接种、涂抹平板等。 (2)无菌操作 ——微生物接种技术得关键 ①培养微生物用得试管、培养皿与微生物培养基等,在接种之前都需要 灭菌_。 ②通常接种操作要在____酒精灯火焰__得附近进行。 【想一想】 在微生物得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无菌操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功能菌(絮凝菌)的分离、筛选与性能研究 实验须知* 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2. 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建立无菌概念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能够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基本要求 1. 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以免手忙脚乱,影响实验课效果。 2. 实验前,按内容要求仔细检查所需仪器、药品是否齐全,若有问题及时提出。 3. 整个实验过程要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不得马马糊糊,否则会造成错误,甚至出现事故。 4. 实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特别是对于连续观察的实验,必须认真记下每次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5. 使用贵重精密仪器时要特别小心,注意保护,用毕要复原,并进行登记。实验使用的一切物品实验完毕均放回原处。损坏仪器照价赔偿。 6. 实验室要保持整洁、干净,不准大声喧哗,勿随意走动,严禁吸烟,不许吃东西,不准随便乱丢废物。 7. 实验过程中,一些易燃品如乙醇、丙酮等切勿接近火焰。如遇火险,要先切断火源,再用沙土或湿布灭火,必要时应使用灭火器。 8. 使用过的废液及琼脂培养基不得直接倒入水池内,应先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再将废液倒入下水道,将琼脂培养基埋掉。 9. 离开实验室前要将桌面擦净,清扫卫生,检查电源、火源、自来水、门窗

是否关闭,以确保安全。 实验一、絮凝菌分离、筛选准备实验 (器皿的包装、无菌水、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器皿的包装 (一)实验目的 学会微生物技术实验中所用器皿的包装方法及意义。 (二)包装方法 1.培养皿的包装 用牛皮纸或旧报纸进行包装。包好后灭菌备用。 2. 吸管的包装 在已干燥的吸管的平头端距0.5cm处,塞长约1.5cm的棉花,松紧要合适。过松,棉花易脱出;过紧,吹吸费力,甚至吹吸不动。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吸管中的细菌吸入口中,同时又防止口中的细菌吹入管中。将塞好棉花的吸管的尖端,放在裁成4cm ~ 5cm宽的长报纸条的一端,吸管与纸条约成45o角。折叠纸角,包住吸管尖端,然后以螺旋式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搓转,纸条将吸管包紧,余下的纸尾打成结。将这样包好的几根或几十根吸管放一起,再用一张牛皮纸或两张报纸包装,然后干热灭菌。 3.三角瓶的包装 在三角瓶的瓶口上塞上合适大小的瓶塞(棉塞或泡膜塑料塞),在瓶口外面包上2层至 3层报纸,扎好灭菌。若进行湿热灭菌,最好再包一层牛皮纸或铝铂,以免打湿棉塞。 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3.了解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二)材料

微生物学终极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一类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二、微生物几个基本特性。1、体积小、面积大。2、微生物的种类多。3、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易变异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分几个阶段,其中代表人物是谁主要做了什么贡献 微生物的利用与发现:酿酒 1)时间:1676~1861 开创者: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Leeuwenhoek )。 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菌;微生物形态描述 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学的建立 1)巴斯德(Luise Pasteur)贡献:A、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B、免疫学——预防接种。C、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D、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2)柯赫(Robert Koch)的贡献:A、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B、对病原细菌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着名的柯赫原则。 四、日常生活中与食品生产、储藏、变质等有关的微生物问题。 1)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常用的方法;各类方法的适用范围、效果、影响因素; 2)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现象及其机理:微生物引起各类食品的变质现象;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相关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的联系;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细菌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间体,核糖体,核,内含物颗粒。 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 一)细胞壁: 1、化学组成:G+(肽聚糖,磷壁酸);G-(肽聚糖,脂蛋白、脂多糖);重点是肽聚糖的结构、G+ 与G- 壁结构差异及革兰氏染色机理。 2)肽聚糖(peptidoglycan )分子由肽和聚糖组成。肽包括短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连接而成。 3)革兰氏染色机制 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第四步:沙黄复染,增加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未脱色菌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题库(全面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 3.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 而继续生长 4.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 5.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个生长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在细胞质内生成的内生孢子 7.菌胶团:细菌之间按一定排列方式互相粘结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的细菌集团 8.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的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9.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 10.酶的活性中心: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11.酶的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类似,影响底物和酶的结合,使反应速率下降 12.新陈代谢:生物从外界环境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成,同时产生废物并排除体 外 13.内源呼吸:外界没有供给能源,利用自身内部贮存的能源物质进行呼吸 14.EMP途径(糖酵解):在无氧条件下,1mol葡萄糖逐步分解产生2mol丙酮酸、2molNADH+H+、2molATP的过程 15.TCA循环(三羧酸循环):丙酮酸有氧氧化过程的一系列步骤的总称。由丙酮酸开始,先经氧化脱羧作用,并乙酰化形 成乙酰辅酶A和1mol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并最终氧化为CO2和H2O 16.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将高能键交给ADP,使 ADP磷酸化生成ATP 17.氧化磷酸化:微生物在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 18.光合磷酸化: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 19.分批培养: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 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 20.恒浊连续培养: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21.恒化连续培养:维持进水中的营养成分恒定,以恒定流速进水,以相同流速流出代谢产物,使细菌处于最高生长速率状 态下生长的培养方式 22.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23.消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致病菌或所有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24.光复活现象:经紫外辐射照射的菌体或孢子悬液,随即暴露于蓝色区域可见光下,有一部分受损伤的细胞可恢复其活力 25.抗生素: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死其他微生物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的化学物质 26.生长限制因子: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营养物 27.竞争关系: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对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要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受到 不利影响 28.互生关系: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 29.共生关系: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 的共生体 30.拮抗关系: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一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其中有些产物对一种(或一类) 微生物生长不利、抑制或者杀死对方 31.捕食关系:微生物不是通过代谢产物对抗对方,而是吞食对方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要内容串讲1 1.比面值(P8):把某一物体的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物体的体积越小,其比面值就越大。微生物是一个比面值大(小体积,大面积)的系统,因此拥有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物质排泄面,环境信息交换面。现以球体的比面值为例: 比面值=表面积/体积= 2.菌落(P34):将单个细菌细胞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如果菌落是一个单细胞繁殖成的,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或克隆。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平面上,结果长出大量“菌落”已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菌落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3.荚膜(P27):荚膜是细胞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细菌不仅可利用荚膜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不受白细胞吞噬;而且能有选择地粘附到特定细胞的表面上,表现出对靶细胞的专一攻击能力。 4.反硝化作用(P116):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一般为兼性厌氧微生物),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细菌。 5.L型细菌(P23):由英国学者李斯特(Lister)发现的细菌,它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6.温和噬菌体(溶源性)(P77):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因而被称作温和噬菌体。这种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原性,被侵染的细胞被称作溶原性细胞或溶原菌,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被称作前病毒或前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这类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会通过裂解作用摧毁细胞使病毒粒子释放。这类能在宿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解细菌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 7.选择性培养基(P102):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中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8.同化作用(P106):又称合成代谢,是指在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异化作用又称分解代谢,是指复杂的有机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ATP)和还原力(或还原当量,以[H]表示)的作用。两者间关系为: 9.石炭酸系数(P.C.)(P177):即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min,供试菌为伤寒沙门氏菌。例如,某甲药剂以1:300的稀释度在10min内杀死所有的供试菌,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为1:100,则该药剂的石炭酸系数等于3。计算方法: P.C.=300/1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