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

重庆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

《论语十则》练习题

1.《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C )

A、对话体B、专论体C、语录体D、评述体

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A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C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D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简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

孔子

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三是要有谦虚、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谏逐客书》练习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的观点。

3、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珠宝、美色、音乐要说明什么?

4、作者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5、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点,阐明中心论点

6、善于铺设,气势磅礴

7、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段选题

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D )

A、客商

B、看客

C、游客

D、客卿

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沮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是(a)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3、《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D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亲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国外,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C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做法来论证秦国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对比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稻粮”,后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时( C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7、《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赶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B )

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

二、多选题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BDE )。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有(BCD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稻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对偶、比喻、类比)。

三、问答题

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

四、简析题

1、“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于于戎”,……客何负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3)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寓言两则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哀溺文序》、《蝜蝂传》的文体为(寓言)

2、《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是(C )

A、应该学会游泳

B、反对见死不救

C、讽刺要钱不要命

D、悲悼溺水而亡者

3、下列语句中,使《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的是( D )

A、"吾腰千钱",重,是以后“何不去之”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C、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D、“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4、《蝜蝂传》的主题思想是( D )

A、描绘小虫的形象

B、刻画小虫善于负物

C、刻画小虫喜攀高

D、讽刺腐败官僚

5、《蝜蝂传》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A )

A、叙述描写

B、夹叙夹议

C、抒情

D、议论

6、《蝜蝂传》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D )

A、叙述描写

B、议论

C、抒情

D、夹叙夹议

二、简答题

1、《寓言二则》在总体上锁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是什么?

2、《哀溺文序》所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3、《哀溺文序》通过记叙溺死者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蝜蝂传》写了这种小虫的什么习性?这些习性与”今世之嗜取者“的哪些特点相对应?

5、《蝜蝂传》第二段在阐述文章旨意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三、简析题

1、中济、船破、皆游、……不应,摇其首。

这段文字表现了”—氓“怎样的思想性格?

要钱不要命

2、这里对”—氓“的正面描写,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

一是行为二是语言

3、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指出”—氓“”汝善游最也“,这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亦足哀夫。

(1)这段文字写”今世之嗜取者“,抓住了哪两个特点展开论述?

(2)这两个特点与蝜蝂的生活习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

文学常识:

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

本文要点

1、主旨

2、作者复信的缘由

3、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

4、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

5、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

6、反驳简洁有力

7、措辞委婉,寓柔于刚

一、单选题

1、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A )

A、《答司马谏议书》

B、《论气节》

C、《朋党论》

D、《谏太宗十思书》

2、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A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范仲淹

3、《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是指(D)

A、名

B、字

C、官职

D、劝谏

4、《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君实”指()

A、司马光

B、君王

C、蒙君实

D、诚实

5、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 B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6、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除弊”驳斥( B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7、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 D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8、王安石以“盘庚之迁”驳斥( C )

A、侵官

B、生事

C、致谤

D、拒谏

9、下列句子中,“故”字解释为“缘故”的意思有()

A、所之术多异故也

B、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恕也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E、且以一壁之故逆强之秦之欢,不可

二、简答题:

1、王安石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驳斥对方?效果如何?

3、王安石为什么把“名实相符”作为自己反驳论敌的依据?

三、简析题

1、盖儒者所争,……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A、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

B、这段议论的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

C、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D、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

E、这段拨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A、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

B、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

C、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

D、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决心?E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样的风格特点?

《氓》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诗各章的主要内容

3、女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

4、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5、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

一.单选题

1、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C)

A、《乐府诗集》

B、《离骚》

C、《诗经》D《楚辞》

2、《诗经》中最有价值、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

A、国风

B、大雅

C、小雅D颂

3、《氓》中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A)

A、赋B比C、兴D,比兼兴

4、《氓》中使用人物性格得到更鲜明体现方法是(B)

A、类比

B、对比

C、象征D侧写

二、多选题

1、《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ABDE)

A、以四言为主

B、多用比兴

C、平仄协调

D、讲究节奏和韵律

E、常用常用重章叠句

2、《氓》中的对比手法表现在(ABD)

A、氓与弃妇的性格对比

B、以结婚为界,氓的性格的前后对比

C、氓与其他男子的性格对比

D、以被休弃为界,弃妇性格的前后对比

E、女子之间的性格对比

3、《氓》中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主要有(AD)

A、善良忠贞

B、卑劣无耻

C、虚伪凶狠D勤劳坚毅E、委曲求全

4、《氓》中运用比兴诗句有(ACDE)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吁嗟秋兮,无食桑葚D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E、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三、简析题

阅读《氓》最后一小节,回答问题:

1、指出其中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答:

2、指出体现氓“士贰其行”的诗句

答:

3、指出体现女主人公决绝态度的诗句

答:

4、指出本节中用到的成语和采用的修辞手法

答:

归园田居练习

一、单选题

1、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是( A)

A、陶渊明B\王维C\张若虚D\张继

2、下列诗句中,具有深刻喻意的是( C)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3、下列诗句中纯属白描的是( C)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下列诗句中,纯用白描手法的是( A)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C)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二、多选题

1、《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AC)

A、比喻

B、夸张

C、对偶

D、拟人

E、借代

2、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古诗的有()

A、《登高》

B、《归园田居》

C、《春江花月夜》

D、《无题》

E、《游子吟》

3、下列诗句中,具有用上下句对比意义来表达诗旨的有( AE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E、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心情?

答:

2指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

3、这首诗的取景和造语有什么特点?

答:

4、这首诗多借助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

答: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包含的多重喻意是什么?

答:

《春江花月夜》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诗句中,在写景中通过暗示手法抒写人情的是()。

(1)玉户帘中卷不去(2)滟滟随波千万里

(3)汀上白沙看不见(4)江流宛转绕芳甸

2、下列诗句中暗示游子远去的诗句是()。

(1)玉户帘中卷不去(2))滟滟随波千万里

(3)白云一片去悠悠(3)江流宛转绕芳甸

3、《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是暗示()。

(1)思妇徘徊楼台(2)游子夜夜望月思妇

(3)相思之情难以排遣(4)江流宛转绕方甸

4、这首诗中的“月徘徊”,月照“梳妆台”暗示的是()。

(1)望月思人,对镜伤怀(2)相思之情,难以排遣

(3)希望渺茫,团圆无望(4)春将归去,情何以堪

5、下列诗句中,表示音讯不通,相思之情无法传递的是()。

(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6、这首诗中,“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潇湘”的意思是(C )。

(1)泛指天东地北(2)碣石山与湘水、潇水

(3)泛指天南地北(4)河北与湖南

7、《春江花月夜》的四个部分的基本着眼点依次为()。

(1)人生—思妇---游子---景物(2)思妇---游子---景物---人生

(3)游子---思妇---人生---景物(3)景物---人生---思妇---游子

二、多选题

1、《春江花月夜》的主旨是()。

(1)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宁静的自然美景

(2)展示田园的广阔和自由

(3)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

(4)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5)向往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

三、简答题

1、说明诗作第一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答:

2、比较说明诗作二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答:

《行路难》练习

一、单选题

1、诗歌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的诗人是( A )。

(1)李白(2)杜甫(3)李商隐(4)陆游

2、《行路难》中运用行为细节揭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B )。

()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行路难》中,以路途艰险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是(C )。

(1)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行路难》中,情感运行的特点是(D)。

(1)逐层递进(2)逐层递退(3)平缓舒展(4)起伏跌宕

5、《行路难》的抒写主旨是(B)。

(1)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2)朝廷昏暗和仕途艰难(3)积极用世和执着追求(4)恃才自信和满怀希望

二、多选题

1、下列诗篇属于乐府体的有(DE )。

(1)陆游的《关山月》(2)李商隐的《无题》(3)陶渊明的《饮酒》(4)李白的《行路难》(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行路难》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 ABCDE )。

(1)借事抒情(2)借行为细节抒情(3)借象征抒情(4)借典故抒情(5)直抒胸臆

三、简析题

1、指出诗中的行为细节及其表现意义

答:

2、指出诗中的象征句及其象征意义

答:

3、诗中用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什么感情?

答:

4、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

5、本诗的情感流程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登高》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登高》的诗眼是(B)。

(1)落木(2)悲秋(3)登台(4)双鬓

2、《登高》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A )。

(1)借写景抒情(2)借叙事抒情(3)借比喻抒情(4)借典故抒情

3、《登高》后四句的抒情方法是()。

(1)借写景抒情(2)借叙事抒情(3)借比喻抒情(4)借典故抒情

4、《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景象中所渗透的诗人的主要感受是()。

(1)秋衰(2)老病(3)国势衰微(4)穷愁潦倒

5、《登高》“艰难苦恨繁双鬓”一句的意思是()。

(1)由于艰难苦恨,白头发愈来愈多。

(2)由于年老病衰,白头发愈来愈多。

(3)由于生活艰难,非常痛恨年老病衰。

(4)国事艰难,非常遗憾因年老而不能尽力。

6、作为一首七律诗,杜甫的《登高》在形式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

(1)首句如韵(2)收尾二联不对偶(3)二三两联对偶(4)四联全对偶

二、多选题

1、下列诗篇,属于七律的有(C E )。

(1)王昌龄《从军行》(2)李白《行路难》(3)杜甫《登高》(4)白居易《杜陵叟》(5)李商隐《无题》

2、《登高》中的“悲秋”的寓意有()。

(1)悲季节之秋(2)悲行役之秋(3)悲人生之秋(4)悲多病之秋(5)悲国势之秋

3、《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所包蕴的主要感情有()。

(1)羁旅之思(2)怀乡之情(3)垂暮之叹(4)衰病之怨(5)离别之难

三、简析题

1、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什么?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

2、前四句写景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分别渗透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3、“悲秋”之“秋”中有哪几方面的寓意?

答:

4、为什么说“悲秋”二字是联接景和情的关钮?

答:

5、“作客”的内涵是羁旅行役之苦吗?为什么?

答:

6、最后一联主要是抒写年老多病之哀吗?为什么?

答:

《无题》七言律诗爱情诗

本文要点:

1、主旨

2、“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为什么在一句诗里用了两个难字?

3、“春蚕带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和“泪”的双关意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里的比兴意义是什么?

4、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

5、婉曲柔密的风格

一、单选题

1、《无题》中分写男女双方并用了推己及人方法的一联是(C )。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的抒情方法是( C )。

(1)借景抒情(2)借叙事抒情(3)比喻抒情(4)借神话传说抒情

二、多选题

1、《无题》中采用比拟修辞手法的诗句有( A )。

(1)东风无力百花残。(2)春蚕到死丝方尽

(3)晓镜但愁云鬓改(4)夜吟应觉月光寒。

(5)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简析题

1、“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写的什么景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指出其中的比喻句及比喻意义。

答:

3“晓镜”两句中怎样通过心理刻画来体现两地相思之苦?

答:

4“蓬山”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

答:

5、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答:

《虞美人》习题

本文要点:

1、借景抒情手法的出色运用

2、以新奇生动的比喻表达感情

3、作者感情真实、直抒胸臆

一、单选题

1、李煜《虞美人》的主旨是(B)。

A抒写行役之苦、羁旅之愁; B 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C抒写家破之哀、人亡之痛; D 抒写失意之忧、遭贬之悲。

2、“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情感内涵是(D )。

A赞春花秋月之美好; B 叹良辰美景之易逝; C 盼良辰美景之再来;D发物是人非之伤痛。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D )。

A美景依旧,人老珠黄B江山变色,风韵犹存C国破家亡,孤苦无依D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4、用“雕栏玉砌”来指称南唐宫殿,这种修辞手法是(D)。

A比喻B比拟C夸张D借代

5、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愁”的多少,这种修辞手法是( B )。

A比喻B比拟C夸张D借代

6、李煜用《虞美人》的主要抒情方法是( C )。

A借景抒情B借事抒情C借比喻抒情D借典故抒情

二、多项选择题

1、李煜《虞美人》抒写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中,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主要有()。

A痛惜已经失掉的王国、权利和荣华B憎恶往昔的权利和荣华C悔恨自己往昔耽于享乐、荒废国事D对故国河山的思念E憎恨朱氏王朝夺取政权

2、《虞美人》中,借以表达“物是人非”情感的事物有(CD )。

A春花秋月B小楼C雕栏玉砌D朱颜E一江春水

3、《虞美人》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AB )。

A借写景抒情B借叙事抒情C借比喻抒情D借典故抒情E借夸张抒情

4、《虞美人》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C )。

A比喻B比拟C借代D设问E反诘

简析题

阅读并回答问题: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情感内涵是什么?

答:

2为什么在“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

答:

3指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表层和深层寓意。

答:

4为什么说“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比喻用得好?

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本文要点:

1、主旨:表达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

表达安慰和祝福

2、层次简析

3、、写作特点

A以月贯穿全词B言简意深,内涵丰富C蕴含哲理意味D运用设问句

一、单选题

1、苏轼词风豪放,与他并称的是( D )。

A欧阳修B柳永C李清照D辛弃疾

2、在词史上将词发展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的词人是(C )。

A 欧阳修B柳永C苏轼D李清照

3、苏轼以《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指(D )。

A月份B日期C时辰D年份

4、苏轼《水调歌头》“作此篇兼怀子由”中“子由”是苏轼的(C )。

A父亲B哥哥C弟弟D儿子

5、《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之后,紧接着是( C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B人有悲欢离合,月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下列诗句,作者表示祝愿的是( D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B人有悲欢离合,月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简答题

1、“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何以在人间”,其中有什么寓意?

答:

2、说出词中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

3、“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何含义?

答:

5、全词是如何以月贯穿全篇的?

答: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本文要点:

1、主旨

2、层次简析

3、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抒情手法

(2)连用典故,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运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表现感情。

一、单选题

1、《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 D )。

A苏轼B柳永C欧阳修D辛弃疾

2、下列词句中,表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是( C )。

A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3下列词句中,表示作者忧国忘家,不求私利,有救世之志的是(C)。

A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季鹰”归来的时代是()。

A西晋B东晋C三国D刘宋

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指(刘备)。

6、辛弃疾《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典故出自( B )。

A《三国志》B《世说新语》C《史记》D《汉书》

二、多选题

1、这首词中用典的句子有(ABC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E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AD )。

A比喻B对偶C借代D比拟E反诘

三、简答题

1、“遥岑远目”、“玉簪螺髻”、“落日搂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答: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词的下片所运用的典故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4、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一是用张翰感秋风思家乡鲈鱼,弃官归家的典故,既表示自己有家难归,更表示了自己有志报国,不能辞官归隐。

二是用刘备鄙视许巳求田问舍的典故,表示自己绝不追求个人私利,要像刘备那样,以国事为重。

三是用恒温感伤岁月流逝的典故,表示时光流逝,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难以实现,虚度年华的悲哀。

《书愤》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六、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山坡羊·潼关怀古》练习题曲怀古抒情之作

要点:

层层深入地推出主旨

理解本文主旨的深刻之处

采用拟人手法,使形象鲜明突出

一、选择题

1、《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 C )。

A、诗

B、词

C、曲

D、赋

2、《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是( C )。

A、描绘潼关山河险要形势

B、抒写千古盛衰兴亡之感

C、揭示“百姓苦”的历史实质

D、警戒统治者防范灾民暴动

3、《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曲眼”是( D )。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B、伤心秦汉经行处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修辞手法是( B )。

A、比喻

B、拟人

C、拟物

D、借代

二、简答题

1、说明本曲层层推进、层进层深的层次结构特点。

答:

2、“兴,百姓兴;亡,百姓苦”的社会历史内涵。

答:这里的着眼点不在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在百姓的苦难,两句包含着这样的社会内涵;对百姓来说,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连年征战固然是苦;国家兴时,大兴也是苦,始终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

社会历史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说,无论旧朝亡还是新潮亡,百姓始终处于苦难之中;二是说,无论是旧朝还是新朝兴,都是由“百姓苦”引发的

3、指出曲中的拟人句。说明其表现意义。

答:

4、为什么说这首诗怀古曲在内涵上超越一般怀古诗?

答:

《炉中煤》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诗中的两个主要意向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本诗第三节的双重象征意义是什么,“重见天光”喻指什么?

4、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反复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5、本诗韵律和谐,反复咏叹的表达作用

一、单选题

1、对《炉中煤》中诗人情感的全面表述是()。

A、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B、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

C、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D、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对《炉中煤》中鲜明地体现诗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D )。

A、啊,我年轻的女郎

B、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C、我活埋地底多年,到今朝总是重见光日

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3、在《炉中煤》在中借炉中煤来抒写作者的情怀,这种表现方法是( C )。

A、侧面烘托

B、对比反衬

C、托物言志

D、象征暗示。

4、总体来说,《炉中煤》的拟人化书法体现在()。

A、将祖国成为年轻的女郎

B、作者将自身华为炉中煤

C、让炉中煤来倾诉衷情

D、用煤的燃烧来暗示激情

5、《炉中煤》中,称祖国为“年轻的女郎”和”“心爱的人儿”。这种抒情方式是(D )。

A、借写景抒情

B、借叙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比拟抒情

6、《炉中煤》中,用煤燃烧来抒写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 D )。

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

7、《炉中煤》中,作者赋予炉中煤以灵性,让它来倾诉衷情,这种抒情方法是( C )。

A、借写景抒情

B、借比喻抒情

C、借比拟抒情

D、借夸张抒情

8、《炉中煤》中,作者将炉中煤称作黑奴,这种修辞手法是( A )。

A、拟人

B、比喻

C、借代

D、拟物

二、多选题

1、下列作家中,青年时代为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而弃医从文的有()。

A、李大钊

B、鲁迅

C、郭沫若

D、闻一多

E、郁达夫

2、《炉中煤》中作者用以自喻的事物有(BCD )。

A、年轻的女郎

B、炉中煤

C、黑奴

D、栋梁

E、心爱的人儿

3、《炉中煤》中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有(ABC)。

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象征暗示

D、对比反衬

E、侧面烘托

4、《炉中煤》中的象征暗示主要体现在(ABCD )。

A、将自身化作炉中煤

B、借像女郎倾诉爱情,体现爱国热情

C、用煤重见天光,体现中华民族的新生

D、用煤的燃烧体现无私奉献精神

E、赋予煤以灵性,代人诉说衷情

5、《炉中煤》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是(BCE )。

A、借景抒情

B、借物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E、借比拟抒情

6、《炉中煤》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D )。

A、比喻

B、拟人

C、借代

D、反复

E、设问

三、简析题

(一)、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写出“年轻的女郎”的喻意。

答:

2、写出“你的殷勤”、“我的思量”的寓意

答:

3、写出“燃”字的象征内涵

答:

(二)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1、称祖国为女郎,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答:

2、写出“我”的双重身份和“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

答:

3、后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答:

(三)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指出“年轻的女郎”、“故乡”、“心爱的人儿”三者的寓意的差别

答:

2、指出后两句的表现方法

答:

3、“燃”的象征内涵式什么|?

答:这里“燃”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但比前者进了一步,这里主要体现了诗人由无私革命运动焕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激愤分喷发、奋力搏击的赤诚现身精神。

《雨巷》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全诗运用象征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丁香姑娘”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

4、分析本诗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

5、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

一、单选题

1、这首诗最早发表在(A )。

A、《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第8号,后收入全诗集《我的记忆》

B、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呐喊》

C、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俯瞰,后收入诗集《女神》

D、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入《背影》中

2、《雨巷》这首诗是( A )。

A、现实主义诗作

B、浪漫主义诗作

C、典型象征主义诗作

D、革命现实主义诗作

3、《雨巷》中通过寂寞、冷清、朦胧的长长的雨巷,来表达()。

A、诗人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愁苦感情

B、诗人对一种美的追寻,和在追寻中无可依附的飘渺的感情

C、诗人感觉到社会黑暗势力的压力,非常抑郁的感情

D、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

4、《雨巷》通过“我”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来展示()。

A、诗人追求纯真爱情的迫切心情

B、诗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

D、男女双方爱情遭到阻隔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二、多选题

1、《雨巷》的思想格调虽不是积极高昂的,然而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却很高,它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

A、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

B、诗中的意向有丰富的内涵

C、意向和情绪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反而使作品内涵有了审美张力

D、具有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E、展开故事情节,结构全篇

2、《雨巷》中营造了一个“蒙一般的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

A、作者在低回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徨、迷茫情绪

B、作者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

C、一代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D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爱情的真挚和专一的情愫E、作者对江南自然美景的无比赞赏。

3、作者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抒情形象()。

A、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

B、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

C、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

D、她是作者梦中的情人形象

E、表现了美人伤春怀怨的愁情

三、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在古人的诗词中“丁香结”象征什么,而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有哪些象征意味?

答: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用它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的惆怅联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中有一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丁香姑娘”作为一个梦幻中的情人的形象,她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也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从某种意义来说,它还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

《风波》练习题

课文阅读分析方面的考核要点:

1、说明题目“风波”的含义。

2、概括小说的主题。

3、理解小说以辫子是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色。

4、概括并分析小说主人公七斤这个落后农民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

5、概括并分析小说反面人物赵七爷这个封建遗老的性格特征。

6、分别概括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

7、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说明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对话中反映出农民共同的特征:冷漠保守,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的觉悟,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密切相关,从而突出了主旨。

8、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开头对临河土场、今日余晖、花脚蚊子、小桌短凳的描绘,展现了农村封建落后,传统保守的氛围;这种坏境正与农民的愚昧落后相适应。对辫子风波起了烘托作用,也就烘托了主题,小说结尾的坏境描写,起作用也是这样。

9、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的部分,说明其表达作用。

10、认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总体特色

11、说明小说结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农村依旧一潭死水,封建传统代代相传,农民精神依旧麻木,如不改变,如不唤醒民众,中国将仍无希望。

一、选择题

1、《风波》中的“风波”,引起与()。

A、清帝退位

B、张勋复辟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2、《风波》中的“风波”,所围绕着展开的事件是()。

A、七斤头上有没有辫子

B、赵七爷到土场示威

C、六斤打破了一个饭碗

D、皇帝是否又坐了龙庭

3、《风波》的主要社会i意义在于()。

A、暴露民众的愚昧落后

B、揭露帝制余孽的阴谋复辟

C、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昭示革命的首务是民众

4、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

5、赵七爷的主要性格是()。

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

6、小说开头所描绘的“田家乐|”景象的主要意义在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