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护理常规

一、丹毒护理常规1. 丹毒护理常规2. 丹毒患处能不能碰到水3. 孕妇如何预防丹毒二、丹毒的鉴别三、丹毒的健康教育处方丹毒护理常规

1、丹毒护理常规在护理丹毒的患者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注意患者最好是多休息。患者不要过度的疲劳应该去进行隔离,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那么患者的下肢则应该去高抬,能够使血液循环。患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最好是以清淡为主,不要吃那些刺激性的食物,应该让患者多喝水。如果患者出现了发热的表现,这个时候应该及时的用酒精去涂擦患者的皮肤,以减轻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

2、丹毒患处能不能碰到水患了丹毒是可以碰水,但不宜浸泡太久,这会让细菌容易侵入,引起患处病情恶化,患者只要在平时都注意些,应该是不会都大问题。

丹毒虽叫毒,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它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可由血行感染。如果水不是很洁净,一方面水会软化未痊愈的表皮皮肤,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另一方面湿润会为细菌生长提供生长环境,所以尽量不要让患处碰到水,尤其是热水或者温水。3、孕妇如何预防丹毒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过度劳累,会耗伤人体的气血,孕妇的抵抗能力也会下降。要懂得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

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每天要用温水洗脚,不要用太热的水烫脚。丹毒的鉴别1、发于下肢部位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五)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1.外科感染体温过高病人护理不包括 A.适当降低室温 B.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C.鼓励多活动 D.多饮水 E.按时做好口腔护理 2.对破伤风病人护理的一般要求正确的是 A.严格隔离 B.病室阳光充足 c.伤口敷料用后高压灭菌 D.各种护理不要集中处理,以免加重刺激 E.治疗护理操作应在使用镇静剂前30mi内进行 3.冲洗破伤风创口的溶液为 A.3%碘酊 B.3%过氧化氢 C.5%盐水 D.10%硝酸银溶液 E.生理盐水 4.脓肿形成后应尽早 A.理疗热敷 B.抗生素继续应用 c.切开并引流 D.外敷消炎膏 E.反复抽脓 5.应用破伤风抗毒素的目的是 A.杀死破伤风梭菌 B.中和血液中游离毒素 C.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 D.中和与神经结合的毒素 E.清除毒素来源 6.下列化脓性感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B.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C.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D.丹毒是皮肤和黏膜中表浅淋巴管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E.淋巴结炎是细菌经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引起的急性炎症 7.治疗破伤风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首次肌注破伤风抗毒素5万u B.应用10%水合氯醛镇静解痉 C.抽搐频繁应采用人工冬眠 D.应用3%过氧化氢冲洗创口 E.应用大剂量青霉素 8.化脓性链球菌A群感染的脓液特点为 A.稠厚、黄色无臭 B.稠厚、无臭味

C.稀薄、淡红色 D.淡绿色、有甜臭味 E.稠厚、恶臭 9.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脓液黏稠呈灰白色,其致病菌是 A.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E.无芽孢性厌氧菌 10.属于闭合性损伤的是 A.裂伤 B.爆震伤 c.火器伤D.剥脱伤 E.擦伤 1.C 2.A 3.B 4.C 5.B 6.D 7.A 8.C 9.A l0.B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1.厌氧菌感染的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臭 B稀薄,淡红色 C绿色,有霉腥味 D灰白,无臭 E有特殊恶臭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恶臭 B脓液稀薄、血性 C脓液粘稠、灰白色、有有粪臭味 D淡绿色、有腥臭味 E浓汁棕红色、恶臭 *3.皮肤的多数相邻毛囊会让皮肤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 A疖 B痈 C丹毒 D急性蜂窝织炎 E急性淋巴管炎 4.外科感染最严重的症状是 A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B周围淋巴细胞肿大 C脉快、乏力、食欲不振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12-04T11:32:34.2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毛嘉 [导读]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四病室湖南长沙 410000 【关键词】丹毒;治疗;护理;预防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细菌导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而入侵,如足癣、刺伤等侵入,继而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本病多发生于下肢和面部,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丹毒经及时治疗可基本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反复发作的丹毒,又称为复发性丹毒,可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脑膜炎、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甚为严重。因此,丹毒的防治十分重要。我科于2018年6月28日收治一例丹毒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次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因“左下肢红肿热痛3日”入院。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部皮肤疼痛、灼热感、大面积红肿,伴局部皮温升高。小腿内侧皮肤可见成片浅黄色水泡,无破损,无渗出,无皮屑。当时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可,寐安,二便调。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丹毒”收入我科;高血压病史,诉自服施慧达(具体用量不详,血压不详)。手术史:1998年行胆囊切除术(具体情况不详),腹部有一15cm疤痕。2015年左踝关节骨折,内侧可见一7cm疤痕、外侧可见一15cm疤痕。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心脏、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外伤、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未询及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龙胆10g、车前子10g、木通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当归12g、生地黄20g、麸炒泽泻10g、麸炒柴胡12g、甘草6g、牛蒡子15g、黄连10g、淡竹叶10g、大黄5g、羚羊角超微1g、川芎12g煎煮成7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2 全身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遵医嘱抗生素治疗选用头孢美唑钠(0.5g)4支*0.9% NS100ml Bid,0.9% NS 250ml*注射用转化糖qd,0.9% NS100ml*奥美拉唑(20mg)2支 qd。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复发。 2.3 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及复方消炎散外敷以消炎散肿,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水肿消退。 3.1.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宜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忌辛辣油腻;指导病人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 3.1.3 环境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3.1.4病房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接触患者及周围环境前后均要洗手消毒,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2 皮肤护理 3.2.1 全身护理 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保持清洁,皮肤若感到瘙痒,不可用力抓挠,以免加重感染; 3.2.2 局部患处护理 患处要充分暴露,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避免压迫;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局部敷药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皮肤,敷药时宜均匀、轻柔,以便于药物充分渗透;每日用皮尺于同一部位测量肿胀患肢的周径,以了解肿胀缓解情况 3.3 心理护理 3.3.1 患者家属 家属、好友对患者应多加关心,亲友可以多陪陪患者,让患者的心情愉悦,来自亲友的支持会给患者无穷的心理能量。 3.3.2 患者 病人常因患处皮肤红肿疼痛导致行动不便或局部水泡导致自卑、焦虑、忧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和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向病人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并缓解其不安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重要性,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药物相关护理 丹毒因需长期足量应用抗感染药物可致病人菌群失调,多注意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 4.体会 4.1 抗生素应正规、及时、足量使用。首次发病的病人常因使用抗生素效果明显而不遵医嘱用药,导致丹毒不能彻底治愈而复发。而首次用药若没有足量用药,再发时再用原来的药可能会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应向病人做好宣教,积极配合治疗。

下肢丹毒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肢丹毒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4-30T09:21:5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孙静满建秀张越[导读] 如果患者为复发性的慢性丹毒,应检查患者是否有足癣,并给与相应的治疗。对体温过高者应给予地塞米松以降低体温控制炎症。孙静满建秀张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保健病房 ) 【关键词】老年下肢丹毒护理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48-01 丹毒俗称“流火”,是由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发病前由发热、寒战、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随之下肢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鲜红色片状红疹,局部有烧灼样疼痛,迅速向四周扩散,继而出现水疱和破溃,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由于老年人静脉曲张较多,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一旦受到细菌侵袭容易感染。我科从2010年至今共收治15例该病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 疗和护理,均痊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在65~86岁,均发生在下肢丹毒,其中10例病变部位发生局部红肿疼痛,5例发生水疱破溃,均治愈。 2 、治疗措施 2.1全身治疗首选以青霉素为首的抗生素全身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类药物,使用两周左右,同时配合使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的药物,如疏血通注射液、阿魏酸钠。如果患者为复发性的慢性丹毒,应检查患者是否有足癣,并给与相应的治疗。对体温过高者应给予地塞米松以降低体温控制炎症。 2.2局部治疗抬高患肢,局部制动对局部组织肿胀者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使感染局限。同时局部外用莫匹罗星或20%~30%鱼石脂软膏外涂,同时配合一些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等。局部破溃者可用2%碘伏消毒。 2.3中医治疗生地黄20 玄参15 黄芩20 黄连12 龙胆草12 栀子12 金银花30 连翘15 蒲公英30 地丁30 赤芍15 丹皮12 车前子15 石膏30 丹参30 5剂水煎服日一剂,清利湿热、活血化淤。同时配合解毒方开水浸泡泡脚,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护理 3.1心理护理患者年龄较大,腿部肿胀不能活动,生活需依赖别人,同时对本病不了解易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因此我们向患者详细地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2安全护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易跌倒,患者活动时需护士协助。床头需悬挂防跌倒坠床的标识,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有防滑安全警示,有防滑鞋,卫生间有防滑垫,患者卧床时应拉起床挡。所需的生活用品放在患者能触及的地方。 3.3 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者制动并抬高30-40度。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患者疼痛难忍时给予镇痛剂。患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荤腥、油炸的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中药汤易饭前或饭后1小时服用,高热者易凉服。患者高热时需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3.4局部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着柔软内衣,做好基础护理,勿抓挠皮肤,避免再次感染。局部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注意消毒灭菌。有足癣者,用咪康唑乳膏涂抹,并把各个脚趾撑开通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5药物护理因本病需大量抗生素治疗需警惕菌群失调,需观察有无口腔真菌感染。使用激素时观察激素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水钠潴留等,嘱其少食盐,定时留取尿标本。严格掌握硫酸镁的配制浓度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3.6传染病特殊护理丹毒属于接触性传染病,需床边隔离,应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接触患者前后需洗手,悬挂隔离标志,病人接触过的东西需消毒,用过的敷料需焚烧。 3.7出院指导丹毒患者住意休息,适度活动,抬高下肢,做好个人卫生,勤剪指甲,保持皮肤清洁完好。积极治疗足癣、甲沟炎、湿疹,如有破损立即处理。饮食上易清淡,可给予生薏苡仁30g,每日煎服一次。 4.体会丹毒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管的真皮感染,典型的皮损为水肿性红斑,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皮温高,伴有明显的灼痛[1]。丹毒易复发,彻底治疗很重要。要求病人积极配合治疗,运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对症的护理措施,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学骏皮肤病学[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35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得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就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得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得变化,皮损得颜色、水肿、疼痛得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就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得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3)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

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与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得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2)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合谷、内关、曲池等穴。 (2)病变位于眼脸部,遵医嘱用外涂药,应妥善包扎、固定,

丹毒中医护理_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

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2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