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女人_阿音

蒙古女人_阿音

蒙古女人MONGOLIAN WOMEN 摄影 撰文/阿音

TOP 摄影家Top photographer

2008年5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额日敦乌拉嘎查。干旱的草地,废弃的勒勒车轱辘旁,阿拉坦花(50岁)抱着年久的电视机,在这方她曾用汗水浇灌过的土地上留念。

“当年,我能走上富裕路,全仗党的好政策。”阿拉坦花这样说。1983年,响应政府“草畜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阿拉坦花在距乌里雅斯太镇西南21里处,承包了7500亩水草丰美的草场。她二十年如一日汗滴草下、辛勤劳作,终于过上了富裕生活,拥有1000多头(只)牲畜,盖起3间瓦房和棚圈,并打了两眼井。“如今,承包期未到,我却不得不走上再创业路,也是因为地方政策。”阿拉坦花坦率地说。本世纪初,游牧之乡东乌珠穆沁出台“移民进城、工业强旗”的政策,当时阿拉坦花最强烈的愿望,是希望继续抓住后十年的草场承包期,筹谋更长远的发展。2004年5月,她突然接到镇政府通知,她家草场已被工业园区征用,并要求尽快搬迁。乍听这一消息,阿拉坦花如遭雷击,毕竟这是要她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毕竟是要她放弃自己用汗水浇灌的沃野,但“老百姓怎能跟地方发展大势对抗呢?一向遵纪守法的人又哪敢违反政策呢”?事实上,当地政府对因工业迁离草场的牧民并不薄。2004年11月,阿拉坦花家搬到了乌里雅斯太镇西北18里外的一处草场,也有7500亩面积,而且还住进了政府投资兴建的新房里。但阿拉坦花却生活得忐忑不安,“我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出台什么新政策,我在这个地方又能住多久?”

阿拉坦花的丈夫叫拉穆(54),他们膝下有三儿三女,现有一座蒙古包、400只羊、12头牛、4匹马、两辆摩托车。

垣蒙古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民族。历史上属于东胡族系室韦部蒙兀室韦一支,位于蒙古国的额尔古纳河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成一个部落后才演变为这些部落的共同称呼。大约于公元7世纪,蒙古部落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吐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地区。蒙古乞颜部杰领袖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东北亚大草原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后,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建立自己的政权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跃马扬鞭、横 万里,展开了大规模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国,版图扩展到中亚西亚和南部俄罗斯。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客观上促进了世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蒙古人是富有传奇的伟大民族,继承着祖先的勇敢刚毅、乐观豁达,他们真诚直率、待人宽容;他们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不放弃传统、不排斥文明;他们不迷恋奢华的生活,不贪于物质的诱惑,也更不屈服于当今现代文化的冲击。他们严格遵守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生活的规律,始终保持自我,一生都生活在草原上,他们是草原真正的主人!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深谙自然生态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符合自然规律的游牧。人类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游牧是人与生态保持和谐的最佳生产方式,是这千百年来传承的游牧习俗才给后人留下了今天绿意浓浓的草原。呵护草原上的每个生灵,维系每块草原的健康,是蒙古人留给全人类最

珍贵、最无价的文化遗产。

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16世孙图罗博罗特由杭爱山迁徙特牧戈壁南,他的第三个儿子翁滚都拉尔开始称所部为“乌珠穆沁”。17世纪中叶以来,乌珠穆沁人一直活动生息于中国北方草原,他们是中国草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后的

传承者和守护者。

2007年5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白音图嘎嘎查。斯日古楞(29岁)从蒙古包外传统的

木制水缸里打水,为放羊归来的丈夫熬茶。

斯日古楞身材高挑、端庄秀丽,是典型的蒙古族美女。她生活在一个长调世家,父亲、公婆都是驰名草原的长调高手,浸淫其中耳濡目染,斯日古楞也身怀长调绝技。每当有人家举行婚礼、庆典时,蒙古人就会聚在蒙古包里饮酒高歌,届时像斯日古楞这样的长调歌手就会半坐在蒙古包的西南边,和声唱起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是人类口传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珍贵而又不可再生。它是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传唱下来的蒙古民族远古文化和主体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蒙古民族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完整的艺术体系。斯日古楞的丈夫叫其口巴特尔,他们有两个儿子、三间瓦房、一座蒙古包、200余只羊、6头牛、两匹马、一辆机动车。

2008年1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格呼日其格嘎查。头戴自制羔羊皮帽,身着传统蒙古族花纹图案服装的新娘子格日勒其木格(24岁)散发着蒙族女子的现代美。

2002年,格日勒其木格高中毕业后再没上学,成了一个牧民。2007年秋,她与阿拉坦合力苏木布力云嘎查的白音通拉嘎结婚。

蒙古女人结婚后,婆婆会按照家庭教育方式教育新娘,直到新娘能够做好和担当起一家人的饮食、穿着、生活用度为止。婆婆调教新媳妇有一定之规,比如过门三天后,新媳妇每天清晨首先要倒灰、煮茶、做饭、打扫房屋,开始承担家务、参加劳动。同时,脱下华丽的嫁衣,换穿不加绣锦的色调朴素的衣服,以示老成持重。日日有规矩、年年有进步,直到媳妇三、四十岁变得老练时,婆婆、公公会举行仪式,对外表明自家媳妇已成为待人接物合格的“达尔汗”媳妇。格日勒其木格家有三间砖瓦房、一座蒙古包、230只羊、8头牛、两匹马、一辆摩托车。

2008年4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白音图嘎嘎查。乌兰夫(64岁)抱胸站在土房前。

草原上的蒙古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乌兰夫便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蒙古妇女。草原上刮起“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时,庙里的喇嘛都被赶了出来,他们无儿无女、无家可归。草原上的年轻一代,便自觉地从庙里把他们带回家敬养。23岁的乌兰夫与丈夫额尔德尼把新庙的老喇嘛达格带回家,共同生活30余年后,为老喇嘛达格养老送终。乌兰夫有两儿三女,现在她和大媳妇住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她自己有两间房子、121只羊、25头牛、6匹马。

乌珠穆沁人传承沿袭了游牧文化,一年四季游牧于山峦、原野、河畔,与大自然真诚对话,与牛、马、骆驼、羊朝夕相处。随着气候的冷暖、水草的丰厚、牲畜的膘情,按照自然规律游牧。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转场,使之原本生态脆弱的草原得以百年、千年的永续利用。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惯,他们都惊人地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他们的住所、饮食、服饰、器具、习俗,无不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游人的留恋。

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由于族际交往的发生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游牧文化——这一蒙古民族的本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迁。而这种文化变迁对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走向,对蒙古民族现代发展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历史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文生态的转变以及城镇化的加快,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纷纷传入内蒙古草原,使得千百年来纯净而安逸的草原喧闹起来,导致世代安居这方水土的蒙古牧人也躁动起来。传统的游牧方式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威胁,以游牧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严峻挑战。世界应该是多彩的,如何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责任编辑/谱庄

2006年5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毕苏木额仁高毕嘎查。风和

日丽的春日,乌德巴拉其其格(19岁)从冬营地迁往春营地。

乌德巴拉其其格习惯游牧生活,不乐意读书,她只读了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她是嘎查里有名的勤快姑娘,搭蒙古包、做民族服装、放牧、挤奶,什么活儿都能拿得起来。但由于游牧生活多见牛羊少见人,乌德巴拉其其格性格较为孤僻,沉默少言不善应酬。

乌德巴拉其其格的父亲叫巴雅利格(43岁),母亲叫斯琴格日勒(41岁)。她家有2.3万亩草场,可四季轮牧,有680多只羊、两座蒙古包、三间砖瓦房、一辆北京2020吉普、一辆摩托车。

2008年3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罕乌拉嘎查。普力吉德

(60岁)抡起20斤的榔头砸碎冰块,准备熬茶。

当地人称普力吉德为“哈日额吉”,是黑妈妈的意思。因为她长得黑而且有力气,干起活儿来像男人似的,并且她还很勇敢,年轻时降服过许多匹桀骜不驯的马。普力吉德有两儿两女,丈夫丹德尔爱喝酒,不过喝酒要看老伴的脸色行事。丹德尔于2006年突发疾病去世。

随着时代的发展,乌珠穆沁蒙古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乌珠穆沁水源水质很差,所以很多牧民依然保持着冬天吃冰雪、夏天饮雨水的习惯。以前,牧民们从河里取冰,或在井槽里冻冰使用。近年来,他们冻冰技术有了创新,用砖块或木板做成模具,里面铺上塑料,注水后冻成各式各样的冰块。他们认为,与雪相比,冰块更适合冬天吃,具有易存不易化的特点,而且没有草和脏东西。

普力吉德有两个蒙古包、1.1万亩草场、600多头(只)牛羊、一台拖拉机、两辆摩托车。

2006年12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镇白音布日都嘎

查。清晨,阿拉坦其其格(46岁)放出羊群后,手拿簸箕站在头晚下的雪上,两条牧羊犬紧随其后。

乡亲们称阿拉坦其其格为“哈古钦珲”,就是“老脑筋”的意思,这与她古板的脾气和守旧的生活不无关系。阿拉坦其其格家在嘎查里比较富裕,但她家是全嘎查唯一没有定居,也不雇佣羊倌,而仅靠夫妻俩劳动的家庭。当嘎查里已经普及了摩托车和机动车,她家人仍不愿走下马背,倒是买了一辆摩托车,但并不骑,只是擦亮后盖上布子,存放在蒙古包旁边。阿拉坦其其格其实早就具备盖砖瓦房的实力了,但就是不盖。

采访时,我曾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不盖砖瓦房?”她幽默地说:“蒙古包地震时不会压死人。”我又问:“为什么不雇用羊倌?”她回答:“降福气呀!”“那为什么不骑摩托车?”她说:“那样会忘了祖先。”

阿拉坦其其格的丈夫叫赛音乌其日拉图,独生女乌仁格日勒在满都宝拉格镇小学读书。她家拥有1.26万亩围封的草场、600多只羊、20多头牛、一座蒙古包、一辆摩托车。

阿拉坦花是个勤劳勇敢的小姑娘,但她不愿上学。2002年小学毕业后,她回家当了牧民。她家一年四季都从8里地外的井里拉水吃。父亲忙于放牧,母亲忙于家务,拉水的活儿自然就落到了她头上。夏天,每两天拉一次,冬天三、四天拉一次,每次她都要从3米多深的井里用小桶往上提水,再倒进水缸里,盛满水缸需要21小桶水。

阿拉坦花的父亲叫恩和(49岁),母亲叫瑟布勒玛(47岁)。

2007年4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满都拉图嘎查。春暖草绿,接

羔时节,贺希格讷木呼(29岁)用背篓装了两只刚刚出生的羊羔,怀中也抱了一只,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赶。

贺希格讷木呼的丈夫乌力吉门德(29岁)家境贫困,他家现有的羊都是贺希格讷木呼的陪嫁。游牧蒙古人素有女儿出嫁时送陪嫁的习俗。而且必须陪送牲畜等物品。贺希格讷木呼出嫁时,父母亲陪送了120只羊、10头牛、10匹马和1辆勒勒车。他们夫妻俩辛勤放牧、滚动发展,2007年时共接羔272只,育活260只。

贺希格讷木呼有两间砖瓦房、一座蒙古包、370只羊、46头牛、12匹马、一辆北京212

吉普车、一辆摩托车。

因时代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牧区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各苏木学校条件较差,为了让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2006年锡林郭勒盟实行“撤并学校”的地方政策,东乌珠穆沁旗11个苏木的学校都被撤了,老师和学生全部集中在旗里上课。萨麦苏木的学校被撤走,萨仁其其格不得不去离家200里远的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中学读书,终因离家太远而辍学回家。

对撤消苏木学校的政府行为,当地牧民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为了照看孩子读书,许多牧民家庭“四分五裂”,专门抽出长辈家长到旗政府所在地租房陪读。加之上学与回家的往返路费,林林总总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客观上加重了牧民的负担。

萨仁其其格的父亲叫德吉德(44岁),母亲叫陶格斯(44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