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笔记》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笔记》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笔记》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办公自动化概述

(一)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难以处理、且量非常大而且结构又不明确的那些业务上的一贡综合技术。(季斯曼定义)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使人的一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求取更好的经济效果,以达到既定目标。(85年全国第一次办公自动化规划讨论会)

办公自动化是以行为科学为主导,系统工程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完成各项办公事务。以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取代传统的手工办公用具,以现代化的办公系统代替传统的手工办工系统。

办公活动内容:书面、口头信息生成与处理;书面、口头信息传递与管理;办公时间安排;办公资源运用

发展:

美国:①75年前基本通信设备和办公用单机设备②75-82新型办公设备,个人计算机进入办公室

③83年后应用局域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网络技术,系统综合设备采用

日本:①初期79-82,引进、开发、使用办公用的单机设备②发展期83-84办公机电化

③改进期85-87多功能综合机,各种作业过程自动化④成熟期88年后办公系统集成化

我国:六五,启蒙与准备时期;七五开创与初见成效时期;八五、九五发展并走向成熟时期

加速我国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对策

①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形势,实现办公机构、办公制度的科学化

②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要,努力提高办公人员的素质

③广泛开展技术研究,加速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1、识记:办公自动化的意义

①办公自动化是现代化管理和建立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所必须的

②办公自动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四化”建设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③提高办公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

办公自动化可以显著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意义

2、领会:(1)办公自动化的要点

支持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人机工程学

直接利用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

两大技术支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关键技术:数据处理、文字处理、语音处理、图形与图像处理、网络通信技术、决策支持技术

(2)办公自动化的主要环节-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保存

核心任务:向各领域、各层次办公人员提供所需运用的信息

(二)办公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1、识记:(1)语音处理-利用计算机对语音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包括语音的输入、识别、合成和存储

(2)图形与图像处理-使用计算机对图形与图像进行处理的技术。包括图形与图像数字化、增强与复原,图像数字编码,图像分割和图像识别

(3)决策支持技术-决策者利用决策支持软件进行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型,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2、领会(1)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特点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时间性强。

数据:计算机加工处理的对象,能够输入计算机并且被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的信息。

(2)文字处理-文稿编辑和文件管理等现代化的手段,包括起草文件、文字编辑、表格编辑等工作

(3)网络通信技术-在单位内部,通过计算机联网和专用电话交接设备等实现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共享。在单位外部利用电话网、传真网、卫星通信网等实现通信和信息共享。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业务活动概括为:存储、交换、加工信息和基于信息的科学决策

1、识记:(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办公自动化设备、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现代办公技术的办公人员

办公自动化设备:主计算机;各种输入设备、各种输出设备、工作站、通信设备、各种办公设备

办公自动化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办公室应用软件(通用、专用)

(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一个具体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

软件生存期: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不断增补修订,直到最后被淘汰的整个过程

OA系统生存周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

系统分析-建立一个明确、具体而又可行的系统目标。具体步骤:

①调查研究-任务需求调查、办公环境调查-资料阅读、问卷普查、个别访问、实地观察

②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③用户需求分析-对系统的功能、性能及运行环境限制等方面提出要求

④系统总体规划-办公现状分析、系统目标、阶段任务、设备选择、投资分配、管理机构、人员设置、技术培训、实施条件、实施步骤等

形成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需求说明、系统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和软件实施总体方案等总体规划

系统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①总体设计-确定系统如何完成预定的任务。

主要包括:总体结构设计(最重要)及确定系统的硬件选配、软件选配、代码设计、界面设计

结构化设计方法-将整个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和层次划分为一个个功能简单明确且相对独立的部分(模块),每个模块实现系统的一项具体功能,自顶向下,逐步细化。工具:系统层次图、细化的IPO图、模块结构图

模块结构图-描述软件层次特性的工具,描述某个模块负责管理控制哪些模块以及上下级模块或同级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成分:模块(方框-模块名)、调用(从调用模块指用被调用模块箭头)、数据流向

②详细设计-程序、过程的具体算法设计-辅助设计工作:流程图。-对具体任务进行算法设计和其他辅助内容的设计,包括系统输入输出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流程图-采用文字和各种表达式来描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每一步或几个步骤都由代表不同含义的框格括起来,并用箭头指示其执行顺序。

系统实施:设备购置、软件实现(编程、测试)、人员配置和培训、数据的准备。

编程:使用预先选定的计算机语言去描述已经完成的程序流程图,把用文字表达的解决问题的步骤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接受并执行的指令形式。

测试:发现软件的错误并对其进行修改和纠正-模块测试、联合测试、系统测试

模块测试-由程序员在模块程序编写中对程序的正确性进行测试,编码阶段

联合测试-将一组关联度大的程序进行共同测试-主要内容:对接口的调试

系统测试-将系统放在系统的应用环境中进行测试-正确性、可靠性、适应性-第三方组织测试小组

测试数据-常规数据、边界数据、错误数据

系统运行维护-用户教育、系统评价、软件维护

系统维护目的-硬件维护、软件维护(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扩展性维护)、数据维护

2、领会:(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模式-事务型、管理型、辅助决策型

事务型办公自动化系统由单机或多机组成,负责文字处理、表格编制、文档管理、行文管理等办公一般事务

管理型有各种较完善的信息数据库,由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网络组成,能对大量各类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使数据信息、设备资源共享,使办公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辅助决策型具有方案比较和辅助决策功能,利用预先设计的决策模型人们作出判断和决策。

办公自动化发展趋势①与办公自动化有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ⅠInternet技术Ⅱ数据仓库技术Ⅲ多媒体技术

②新型办公室Ⅰ网络化办公室Ⅱ无纸办公室(计算机、应用软件、通信网络-三个最基本要素;优点:易形成,便于修改、存储量大、传递快捷、使用方便)Ⅲ虚拟办公室(无人办公自动服务;移动办公)

③决策支持系统

物流基本概念名词

物流基本概念名词 ◆物流的概念 概念1:物流是指物资实体物理流动过程及其有关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物的搬运和运输,还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包装、装卸、储存保管、配送和流通加工等。 概念2: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定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概念3:物流是指"包装、运输、输送、保管、装卸工作,主要以有形物资为中心,所以称之为物资流通。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加进情报流通,于是称之为物流。 ◆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 "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

物流基本知识结构.

物流基本知识结构 物流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经济活动之一,被喻为“第三利润源泉”;谁掌握了物流,谁就掌握了市场。 第一节物流定义 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换句话说,物流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总之,物流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物流相应的基本活动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第二节物流的理念 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1.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right cost)和正确的条件(right condition),去保证正确的客户(right customer)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和正确的地点(right location),对正确的产品(right goods)的可得性,即物流的6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问题。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

《物流管理》第一章 物流概念

《物流管理》第一章物流概念 1.1什么是物流 "物的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术语,在日本始见于1955年--1964年。1956年10月--11月,日本生产效益本部派"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赴美考察。该考察团回国后,发表了《流通技术》(日本生产效益本部Productivity Report第33号)的考察报告。报告中首次将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物的流通"。而生产物流为人们广泛使用则是在1964年--1965年。1964年通产省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会,设立流通委员会。1965年1月内阁会议在所制订的中期经济计划中,强调指出加速"物的流通"的现代化。1965年运输省发表的《运输白皮书》副题即为《近代化过程的物的流通》。这一时期"物的流通"受到极大的关注。 其后,"物的流通"简称为"物流",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 1.1.1流通的概念 关于"物流",应首先从"流通"谈起,而流通又离不开经济活动。所谓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总的体系,基本上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构成。而将其制造产

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的即是"流通"。 亦即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 a)社会间隔(生产的人和消费的人不同)。 b)场所间隔(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同)。 c)时间间隔(生产时期和消费时期不同)。 原始社会是自给自足经济,这些间隔很小。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间隔也逐渐增大。正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社会的、场所的和时间的间隔联系起来。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间隔的是商业或贸易的流通(亦称商流)。这种沟通,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为所有权的转让架设桥梁,产生所有权的功效,例如买卖活动。 此外,联结场所、时间间隔的则是物流(物的流通),是物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创造场所性价值和时间性价值。如运输和保管。 运输联结生产和消费,在产地和销地之间架设桥梁,创造场所功效,如啤酒工厂生产啤酒,如果啤酒只是存在于工厂的仓库里,则它的功能与价值丝毫没有实现,

物流的基本概念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教案首页 编号:YJQD-0507-07版本:B/O流水号: 编制:审核:批准: 课题:第四章物流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物流成本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物流成本管理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多媒体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或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流基础 一、物流基本概念 1、商物流的概念 2、物流的分类 3、第三方物流 4、企业物流 二、物流管理基础 1、物流管理的概念 2、物流服务管理 3、物流成本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I、课前提问:电子商务营销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特点是什么? II、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网络营销的基础内容,本次可学习的是物流的基础内容。 III、教授新课: 一、物流基本概念 1、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的概念,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 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物流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例如,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如图4-2所示是玉米的物流过程,它涉及玉米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配送,交货等一系列环节。家电物流过程包括家电零件,材料采购,集中加工,制造与装配,包装,搬运,装车。运输,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液态牛奶物流过程包括牛奶生产基地取奶,原奶储存,运输,液态奶加工,包装,流通加工,装车,卸车,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物流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1年,格罗威尔在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人们开始认识物流,1918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的电话。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齐萧,在市场流通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以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销售过程的物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是为了配合销售而进行的相关运输与仓储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当时还称为实体配送的物流进行了定义,实体配送是指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个概念是有关物流的最早定义,他将物流看成销售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其从属于销售强调了产品销售有关的书驻留没有包括输入物流环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大量生产和销售时期后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开始被引入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被人们称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配送的概念也逐渐被物流取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物流量的基本概念

物流量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量的基本概念物流量作为物流学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我国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对物流量的统计指标,在进行区域及地方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物流接点的规划与建设时,一般把货运量作为进行物流量分析的类比指标,来进行物流量的预测与分析。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运输量,在一般情况下不等于物流量,只是物流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利用货运量来指导物流相关基础建设的科学性存在争议,实际上,定义及计算物流量必须从整个物流系统来把握,除了运输量外,物流量还包括库存量、终端配送量、内向物流量、装卸搬运量等。从一般意义上说,物流量指的是实体的物流量,是实物运动的数量表现,而不把信息和其他无形的流量计算为物流量(笔者认为,可以对虚拟物流量进行单独提出,即信息及无形服务)。根据以上的分析,本人对物流量的定义是:物流活动的各个作业环节产生的实物(物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等),在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静止与运动)的数量的总和。二、物流量、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对于开展物流量的预测,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把握,但是不管怎样去把握,对于物流量的预测都是一项复杂又具挑战性的工作,下面我就物流量的预测谈自己的认识: 1.微观物流量的预测对于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开展对于物流量的预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物流量的预测是我们的各项计划的基础,是决策的依据。对于知道公司的经营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测工作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a.确定我们是对微观物流量进行预测这样一个总体的预测对象。 b.根据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活动,结合物流量预测的内容,把物流量划分成几个大块,如:运输量、库存量、配送

物流基础知识大全

物流基础知识大全 物流基本概念 1.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物”,就是通常所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称之物品。 2.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概念,由于它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因为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起(PhysicalDistribution),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的多于称作PhysicalDistribution 的。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即PhysicalDistribution,可见其外延更为广泛。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从英文的PhysicalDistribution翻译而来,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目前国内外物流的概念很多,如有以下几种: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 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 《物流术语》的国家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当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时,我国对于物流的定义将得到统一。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及其特点 物流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从国外传入我国,一条是在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因为在欧美的所有市场营销教科书中,都毫无例外地要介绍PhysicalDistribution,这两个单词直译为中文即为实体分配或实物流通,我们普遍接受实体分配的译法。所谓实体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进行的物理性移动。 另一条途径是Physical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日文物流,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 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国外的物流业基本上就是我国的储运业,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 1.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概念之中; 2.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存储与运输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物流管理学是近二十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系统管理科学新的重要分支。物流,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为追求利润,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材料管理和货物配送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物流管理学因此应运而生,并且日臻完善,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物流一词的译法 首先产生的是「PD」概念。「PD」(Physical Di stribution),是指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五、六十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PD」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美国企业界称之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神童」。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於社会物资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且,对於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产品制成后在从生产者到用户的货物配送的管理(即PD),而且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材料管理( Material Management),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Internal Inven tory Transfer)。由此,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Logistical Management。 「物流」一词的译法,今天,在亚洲主要城市或地区说的「物流」是指「Logistics」,原词直译为「后勤」。这个词起源於西方的早期战争时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当时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的进行所需的人和物的支持保障系统。后来,这个词被英美学者借用在工商领域,是指一个企业对其原材料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集散之间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在翻译上,汉语「物流」一词,最初却是引自日本人对「PD」的翻译。六十年代,「PD」的概念从美国引入日本,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大阪大学学者平原直(Hirahara)改为「物流」。八十年代初,「物流」这个词从日本传入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初,「Logistics」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这时中国和香港均沿用「物流」的译法,虽然有人建议「Logistics」直译为「后勤」,以区别与PD的不同。但经过众多专家反覆研究,考虑到从PD到Logistics虽然有内函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基本上是物流概念在外部延伸,因此沿用「物流」的译法不会产生实质上的歧义;而且,「物流」一词更形象和贴切地反映了当今它在工商领域所代表的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在从其生产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用户服务、需

第一章物流基本概念

第一章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的由来 ? 1921年,美国的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 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 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 。 ? 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引进美国概 念,改作‘物的流通’。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简 称“物の流”。 ? 中国1979年6月物资代表团赴日后回来引用,并开始使用。 ? 1988年中国台湾也开始使用“物流”一词。 物流张力三角形 质量 速度 灵活性 价格 竞争性 8 “适” 8个适宜:适宜的数量适宜的目标适宜的地点适宜的时间 适宜的质量适宜的人员适宜的信息适宜的成本 我国标准的物流定义: 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比如回收用于运输的托盘和集装箱、接受客户的退货、收集容器、原材料边角料、零部件加工中的缺陷在制品等的销售方面物品实体的反向流动过程。其活动有以下五个方面:返品处理、再制造、再营销、再循环和垃圾处理。 现代物流的六大作用: 1、发展现代综合物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2、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现代综合物流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 4、现代综合物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5、现代综合物流是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运输的货源基础。 6、现代综合物流是现阶段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2007年至今中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居高不下,但物流企业利润率持续下滑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行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在高位运行。2007年,比5年前的2003年只下降0.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18.3%还上升0.1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率仍高出1倍左右。 但是,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高位运行,并没有带来物流企业利润率的上升。据初步调查,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左右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仓储企业只有3-5%,运输企业只有2-3%。也就是说,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增长的物流费用,并没有变为物流企业的利润。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我国物流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是运输费用。2007年增长17.6%,占总费用的54.4%;其中道路运输费用增长17.9%,占全部运输费用的63.2%。其中既有有油价上涨的因素,也有运输组织化和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各种运输方式不匹配、不衔接,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原因。二是保管费用。2007年增长21.2%,占总费用的32.9%。其中利息支出增长16.6%,占全部保管费用的42.2%;仓储费用增长19.9%,占全部保管费用的25.9%。反映出我国物流运作周转慢、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明显改观。三是管理费用。2007年增长13.6%,占总费用12.7%,反映出我国社会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社会物流总费用,对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极大。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产生20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社会物流总费用的降低,依赖于物流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使其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如果物流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低到不足以支撑基本的运作,那么,许多企业和资本将会退出这个行业。由此带来的只能是产业化程度进一步降低,物流总费用继续走高。当前物流企业利润率的下降是其发展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较快(例如油价、用工等),而物流企业的分散、弱小现状,在市场上难以取得定价的话语权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形成物流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还需要产业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

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现在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参考) 现代物流管理概念的四个方面: 1)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过程,突出过程意识。 2)物流管理的客体包括有形产品(商品),无形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 3)物流管理系统需要进行管理的两项主要活动是流动和信息。 4)客户向供货商进行的反向流动也是物流管理的一部分。 物流系统化、标准化、合理化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重要性:传统物流之所以发展成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系统化” ;用系统思想所重新认识的物流总功能并不是原有那些功能的简单加和,而是系统化后产生的新的总功能,而正是这种新的总功能使物流合理化得以实现。 物流的系统化是其物流合理化的基础,而物流的合理化则是整个物流管理所追求的总目标;因为降低人工和材料作为第一利润源泉。但当人工和材料成本降低到一定幅度以后,这时候可能空间就不大了。这时候发现我要扩大市场销售,通过扩大市场销售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把这种途径就称为第二利润源泉。同样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这个市场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人们发现说我怎么样再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候发现在我成本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物流费用如果能有效的把它降低,就等于说提高了我的利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把服务物流称为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达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获得“第三利润” 是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的最终目标。 标准化就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成本、效益有着重大决定作用;它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管理的原则 1.目标:设定的目标必须是定量的和可测评的 制定目标是确定我们预期愿望的一种方法。要优化某个事情或过程,就必须 确定怎样才能知道目标对象已经被优化了,使用定量的目标,就可以判断新的物流流程是否比以前的流程更好,企业管理层就可以知道优化的过程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投资回报率。 2.模型:模型必须忠实地反映实际的物流过程 建立模型是把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实地反映整个物流流动过程。 3.数据: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和全面 数据驱动了物流系统的优化过程。如果数据不准确,或有关数据不能够及时 地输入系统优化模型,则由此产生的物流方案就是值得怀疑的,对必须产生可操作的物流方案的物流优化过程来说,数据也必须全面和充分。4.集成:系统集成必须全面支持数据的自动传递。 因为对物流系统优化来说,要同时考虑大量的数据,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的 发挥ERP系统功能,让ERP系统充分的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5.表述:系统优化方案必须以一种便于执行、管理和控制的形式来表述。 由物流优化技术给出的解决方案,除非现场操作人员能够执行,管理人员能 够确认预期的投资回报已经实现,否则就是不成功的。现场操作要求指令简单明了,要容易理解和执行,管理人员则要求有关优化方案及其实施效果在时间和资产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标杆信息更综合、更集中。6.过程:物流过程必须支持优化并具有持续的改进能力。 物流优化需要应对大量的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物流目标、规则和过程的改变是系统的常态,所以,不仅要求系统化的数据监测方法、模型结构和算法等能够适应变化,而且要求他们能够捕捉机遇并促使系统变革。如果不能在实际的物流运行过程中对物流优化技术实施监测、支持和持续的改进,就必然导致优化技术的潜力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或者只能使其成为"摆设" 。

物流基本概念术语

第一节基本概念术语 1 article 物品 2 logistics 物流 3 logistics activity 物流活动 4 logistics operation 物流作业 5 logistics modulus 物流模数 6 logistics technology 物流技术 7 logistics cost 物流成本 8 logistics management 物流管理 9 logistics center 物流中心 10 logistics network 物流网络 11 logistics information 物流信息 12 logistics enterprise 物流企业 13 logistics documents 物流单证 14 logistics alliance 物流联盟 15 supply logistics 供应物流 16 production logistics 生产物流

17 distribution logistics 销售物流 18 returned logistics 回收物流 19 waste material logistics 废弃物物流 20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绿色物流 21 internal logistics 企业物流 22 external logistics 社会物流 23 military logistics 军事物流 24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国际物流 25 Third Part Logistics (TPL) 第三方物流 26 customized logistics 定制物流 27 virtual logistics 虚拟物流 28 value-added logistics service 增值物流服务 29 supply chain 供应链 30 bar code 条码 31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电子数据交换 32 tangible loss 有形损耗 33 intangible loss 无形损耗 物流作业术语

物流基本概念术语

物流基本概念术语 article 物品 ['ɑ:tik?l] logistics 物流 [l?'d??st?ks] logistics activity 物流活动 [?k't?v?t?] logistics operation 物流作业 [,?p?'rei??n] logistics modulus 物流模数 ['m?djul?s] logistics technology 物流技术 [tek'n?l?d?i] logistics cost 物流成本 [k?st] logistics management 物流管理 ['m?nid?m?nt] logistics center 物流中心 ['sent?] logistics network 物流网络 ['netw?:k] logistics information 物流信息 [,inf?'mei??n] logistics enterprise 物流企业

['ent?praiz] logistics documents 物流单证 ['d?kjum?nts] logistics alliance 物流联盟 [?'lai?ns] supply logistics 供应物流 [s?'plai] production logistics 生产物流 [pr?u'd?k??n] distribution logistics 销售物流 [,distri'bju:??n] returned logistics 回收物流 [ri't?:nd] waste material logistics 废弃物物流[weist] [m?'ti?ri?l]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绿色物流 [in,vai?r?n'ment?l] internal logistics 企业物流 [in't?:n?l] external logistics 社会物流 [ik'st?:n?l] military logistics 军事物流 ['milit?ri]

物流运输的基本概念

4.1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前边我们已经说过,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可以产生地点或场所功效,产生这种功效的是运输。运输就是通过运输手段使货物在物流据点之间流动。 运输具有扩大市场、稳定价格、促进社会分工、扩大流通范围等社会经济功能。因此,运输对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现代的生产和消费,就是靠运输事业的发展来实现的。 4.1.1运输和配送 运输一般分为运输和配送。关于运输和配送的区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可以这样来说,所有物品的移动都是运输,而配送则专指短距离、小批量的运输。因此,可以说运输是指整体,配送则是指其中的一部分。 4.1.2运输手段 运输指物品在物流据点之间的移动。而用来作为物品在物流据点间移动手段的,有公路、铁路、内航海运、飞机等等,选用何种运输手段,对提高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结论来说,运输手段必须综合考虑。要权衡运输系统所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可以使用单一运输手段,也可以将两种以上不同的运输手段组合起来使用。在决定运输手段时,应以运输机具的服务特性作为判断的基准。 4.1.3运输机具的服务特点要考虑的因素 (1)运费--高低 (2)运输时间--到货时间长短 (3)频度--可以运配送的次数 (4)运输能力--运量大小

(5)货物的安全性--运输途中的破损及污染。 (6)时间的准确性--到货时间的准确性。 (7)适用性--是否适合大型货物运输。 (8)伸缩性--是否适合多种运输需要。 (9)网络性--和其它运输机具的衔接。 (10)信息--货物所在位置的信息。 在这些因素中以哪种因素作业重点,必须根据不同的运输需要来确定,一般认为运费和运输时间是最为重要的选择因素,具体进行选择时则应从运输需要的不同角度综合地加以权衡。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运输服务与运输成本之间;运输成本与其它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若要保证运输的安全、可靠、迅速,成本就会增多;若要减低仓储费用而频繁地使用飞机,成本也会增多。因为运输成本与其它物流成本之间也存在"效益背反"关系,所以在选择运输机具时,应当以总体成本作为依据,而不仅只考虑运输成本。 当根据运输需要决定运输机具时,应对各种运输机具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货物运输的概况。 4.1.4货运量的变化 从货运量的变化可以看出。 (1)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货运量与经济发展基本呈同步增长,而且持续了20多年。 (2)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低成长时期,产业结构由重厚长大变为轻薄短小,货运量也随之而停止增长。

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

物流的概念 现在愈来愈多的零售商采用连锁的方式经营管理门店,作为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物流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零售市场中,顾客需求愈加突出个性化,导致从商品采购到商品销售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加。为了增加利润,控制库存,商家们继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之后,开展了以一体化为特征的物流竞争。如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运用新技术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开发为核心能力之一,已经成为企业家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物流一词是在1979年才传入我国。但“DISTRIBUTION”最早出现在美国。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创造不同需求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是指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是指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以后的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30年代初,在一部关于市场营销的基础教科书中,开始出现实物配送这一名词,它涉及到实物运输、储存等内容。该书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产品所有权转移的实物流通活动”。这里所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商流,实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包括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专家学者一行12人去美国考察,历时一个多月,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由此,“P.D.”这个术语得到广泛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直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物流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在我国,孙中山就曾主张“货畅其流”,可以说是我国物流思想的起源”。而开始使用“物流”一词,则始于1979年。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这一术语。曾有人认为“物流”一词来自国外,准备把“物流中心”称为“储运中心”。其实,储存和运输虽是物流的主体,但物流有更广的外延。物流作为“实物流通”的简称,既科学合理,又确切易懂。

物流信息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物流信息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一)、物流信息概述 物流信息是伴随着物流和商流而产生的,经过采集处理、传播形成的信息流,它引导和调节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使物流按规定的目标和方向运动。 物流是一个集中和产生大量信息的领域,由于物流的不断运动的性质,所以物流信息也随时间不断产生,并且信息量比一般的相对运动性较差的领域大得多。这么多的信息出现往往容易产生混乱,人们也很难从中发现和取得对管理和决策有用的那一部分,因此,物流信息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手段便是物流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否则物流便难以做到十分顺畅。 物流和信息关系十分密切,物流从一般活动成为系统活动,也赖于信息的作用。如果没有信息,物流则是一个单向的活动;只有靠信息的反馈作用,物流才成为一个有反馈作用的,包括了输人、转换、输出和反馈四大要素的现代物流系统。 (二)、物流信息和商流信息的关系 流通过程的信息流,从其信息的载体及服务对象来看,可分成物流信息和商流信息两大类。在两类信息中,有一些是交叉的、共同的,有许多则是商流及物流特有的、非共同的东西。

物流信息主要是物流数量、物流地区、物流费用等信息;商流信息主要是与进行交易有关的信息,如物价信息、货源信息、合同信息、市场信息等。商流中交易、合同等信息,不但提供了交易的结果,也提供了物流的依据,是两种信息流的主要交汇处。物流信息中的库存量信息,不但是物流的结果,也是商流的依据,是两种信息流的交汇处。所以,物流信息不仅作用于物流,也作用于商流,是流通过程不可缺少的管理及决策依据。 (三)、物流信息的特点 与其他领域信息相比,物流信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这是由于物流系统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而形成的。 (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信息的价值衰减速度快。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及时性。 (3)、物流信息种类多,不仅本系统内部各环节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而且由于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如生产系统、销售系统、消费系统等密切相关,因而还必须收集这些类别的信息,这就使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研究、筛选等的难度增加。 (四)、物流信息的作用

物流内涵的演进

物流内涵的演进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其中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必要环节。流通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三大间隔问题,这三大间隔分别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间隔、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的空间间隔、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的时间间隔。流通消除社会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属交易流通(称为商流);消除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物理性转移,属物资流通(称为物流)。 从人类开始商品交易的经济活动起,物资的物理性流动就伴随而来。社会实践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变化,促进人们对物流内涵认识的不断演进和深化。物流内涵在不同经济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在不断在进化和完善;而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也因不同的团体组织和学派,或者因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各有差别。不过物流内涵的变化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和物流效率化的进步轨迹。 第一节物流内涵的演进 一、PD的物流概念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制造商,开始涉及" Physical Distribution (简称PC)”活动领域。PD汉语意译为“物资配送”或“实物配送”。“ Distribution ”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Arch W.Shaw ”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 ,哈佛大学出版社1915 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 Distribution ”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 ,并指出实物供给(Physical Supply ”是流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同年,L.D.H.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能产生 三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并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1924 年克拉 克(Clerk )认为实物供给功能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要素,是由运输和保管组成。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 , AMA把PD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资与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1948 年后,该协会对PD的定义作了两次修改:“是物质资料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或消费地流动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