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

一、含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三、新闻学的内容: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应用部分包括新闻业务及媒介管理与经营。

四、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1、研究对象: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手抄新闻的出现—印刷报纸—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第三次革命。

17世纪末德国开始以报业为研究对象,做学位论文

19世纪初开始对报业进行专门的研究

19世纪中,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

1918.10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在北京大学开始进行新闻研究

中国第一个电视台: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

2、研究方法

①以马列主义为指导②从实际出发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二章新闻

第二节新闻定义

一、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全面)

特点:⑴科学性:把事实作为报道对象,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

⑵鲜明性:使新闻区别于历史、文学和情报。

⑶普遍性⑷言简意赅

直播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报道等转换为电信号的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的本源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来源主要有:⑴记者采访他人⑵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⑶查阅有关资料和他人来信三、新闻的基本特征

⑴真实性

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②客里空作风:前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前线》中的战地特派记者,特指弄虚作假、添油加醋

③讲真话,反对弄虚作假

⑵新鲜性

①新闻姓“新”②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③新问题、新思想、新状况,新经验等

④要善于抓独家新闻、抓活鱼(时间、内容、形式上的独家)

⑶及时性

①真实可靠的消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传播就会成为旧闻

②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新近发生的刚刚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传播给受众⑷公开性:新闻如果不公开报道并并借此影响社会舆论只为少数人所知的话,那么只能称为情报。

此外还有广泛性、连续性等特征。

四、新闻的要素:构成新闻所必须的材料

新闻的五要素:5个W或5个W和1个H

五个W即:主角who 发生的事件what 发生的时间when 发生的地点where 发生的原因why

一个H即:事情的经过how

还要抓重点,弄清细节,理解重要事实的内涵,需要明白背景

五、新闻的类别

1.按新闻的内容分:政法、经济、文教、卫生、体育、社会等

2.按新闻发生地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和地方新闻

3.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

4.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六、新闻价值

1、关于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化报纸蓬勃兴起时提出来的。

新闻价值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素质极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衡量和取舍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总会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制约。

2、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①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

②重要性: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标准主要是其政治意义的大小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程度

③接近性:地理上、心理上、利益上

④显著性:人物、地点、事件的知名程度

⑤趣味性

⑥真实性:最基本的要求

七、新闻价值的实现

1.新闻控制者:对新闻媒介拥有领导、管理和监督权的单位和个人

2.新闻传播者: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记者的新闻敏感能力影响新闻价值实现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运用新闻定义和新闻价值的理论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和选择新闻的能力,又称“新闻鼻”。

3.新闻传播媒介: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影响新闻价值实现

4.新闻接受者:新闻接受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接受理解能力

5.新闻价值的实现与受众心理

⑴新奇心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

受众的好奇心理与事物的新鲜程度、新事物出现次数多少密切相关

⑵得益心理:新闻受众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主要指受众对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一种迫切欲知的心理反映。

⑶求知心理:希望新闻能给自己带来知识的心理。

⑷接近心理:地理上、心理上、利益上

⑸对比心理:受众看新闻时希望能够提供对比材料供自己分析和判断的心理。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舆论、宣传

一、新闻与信息

㈠信息的定义

广义: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狭义: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背景。

㈡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使用不灭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两个及两个以上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产生新的信息)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

㈢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

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

③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

二、新闻与宣传

1.宣传的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2.宣传的要素:宣传者who、被宣传者whom、宣传内容what、宣传场合where、宣传时机when、宣传动机why、宣传方法how。

3.宣传的特性:目的性、理喻性(通过宣传,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依附性4.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四种论)

等同论、并列论、包含论、交叉论

5.新闻和宣传的区别:

①出发点不同②归宿点不同③传播的方式不同④传播的要求不同

6、新闻宣传:既是新闻又是宣传,既传播了新闻信息,又宣传了某种思想观点

三、新闻与舆论

1.舆论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舆论产生的三个阶段:问题的发生、意见的表露与交换、意见的取舍与综合3.舆论的三个组成要素:舆论问题、舆论主体、舆论意见

4.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5.舆论的社会功能

①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②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③舆论是道德的法庭,是各种社会信息的载体,具有调节作用。

6.舆论与新闻的关系:(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①新闻可以反映并代表舆论:舆论产生新闻,新闻反映舆论。

②新闻是舆论的重要媒体,引发舆论并引导舆论(催化和调控)。

新闻舆论:通过新闻手段,以新闻媒介为载传工具的舆论,新闻用事实说话,它所说的“话”就是新闻舆论。新闻舆论是所有舆论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

第十四章新闻选择

一、新闻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都和新闻选择有密切关系。

采访:不断挑选事实

写作:重新挑选事实、组织事实、描述事实

编辑:再次挑选、审视事实

二、新闻选择的标准

1.新闻的定义:选择真实的、新鲜的

2.新闻价值

3.宣传价值:宣传价值五性

①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②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扭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

放矢的宣传。

③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④典型性。事实不但要和作者想说的观点一致,而且能够有力说明观点。

⑤时宜性。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收获更大的宣传效益。

4.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

二、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1.新闻选择的过程

从新闻来源到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写作、版面组织—从版面到受众—从受众到社会效果

2.新闻选择的标准要和各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3.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新闻事业

定义:有合法传播新闻的机构,有以采集新闻为业的专职人员,有传播新闻的工具和手段,有经常性的业务活动,即定期面向社会发布新闻,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古代新闻事业

1.特点:活动的规模小、被统治者垄断、有新闻活动但没有新闻事业

2.新闻传播工具:

⑴口头新闻⑵信号媒介⑶书信新闻⑷印刷媒介

⑸其他传播方法:①露布②牌报、旗报③悬书、揭帖

三、报纸、广播、电视的优缺点

1.报纸:优:①持久性强②选择性强③低廉简便

劣:①时效性差②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③群众基础不及电视广播广泛④缺乏直观的现场感

2.广播:优:①传播迅速时效性强②渗透性好③对象广泛群众性强④感染力强劣:选择性差、保留性差

3.电视:优:①强烈的现场感②亲切感③简洁明了

劣:①选择性差、保留性差②成本高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阶级性怎样体现在报纸上?

①选择事实②编写新闻③安排版面④写作言论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3.实施舆论监督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二、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第九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一、新闻自由含义: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

1.新闻传播者的自由

采访自由、写作自由、传播自由、开展新闻批评的自由、传播和接受新闻的自由2.新闻自由的实质

阶级的自由、具体的自由、相对的自由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的真相

①言论出版自由②“自由批评政府”自由③无冕之王④新闻自由流动

⑤公民享有的新闻自由范围较大

2.新闻自由的本质

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暗中收买,公开收买和制造有利于资产阶级舆论的自由。

①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

②金钱和资本支配的新闻自由一心一意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③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操纵了新闻传播

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闻自由

①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

②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规范下的自由

③摆脱了金钱和资本的奴役

五、实现新闻自由的社会条件

1.经济基础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物质保证

2.民主政治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前提

3.法制社会是新闻自由实现的基本保障

4.文化的发展是新闻自由的精神支撑

5.技术进步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有利条件

六、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

新闻活动者都是自主的活动者,在优良的法律、道德规范之外,不受任何力量的限制,这就是新闻自由实现的最高标志,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标志。

1.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定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相对的自主性2.新闻传播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

第十三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新闻事业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要求:1.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2.新闻报道中的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3.新闻背景的介绍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必须真实。4.情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不能夸张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实。

5.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做到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

6.对新闻事实的解释要合乎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

二、真实性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1.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党走。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三、新闻失实的表现: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5.因果不符

四、新闻失实的原因:

1.非故意性失实 2.故意性失实

3.社会原因:社会压力、政治压力、商业压力

4.采访不深入,编稿不注意核实

5.思想方法片面,为突出主题而不惜随意吹嘘

6.不懂得新闻的特点,不懂得新闻同文学的区别

7.知识不足8.出自私利

五、怎样坚持新闻真实性?

1.坚持唯物论,维护真实性

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调查研究

3.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4.坚持辩证法,坚持全面地、发展地观察事物

5.严格各种规章制度,堵塞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漏洞

6.制定有关法规,从法律上严格制止失实报道

新闻事业的指导性

一、含义: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

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二、指导性的产生及特点:

原因:1.新闻的指导性源于新闻事实本身所携带的思想和所蕴藏着的事理2传播主体的传播动机

特点:1.温软色彩,无强制性

2强调思想功能,注重社会政治效益

三、新形势下仍需牢牢坚持新闻的指导性原则

1.这是由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2.受众在思想、政治方面迫切需要指导

3.新形势下人们的经济活动更需要新闻发挥指导作用

四、新闻指导性的具体体现

1.鼓舞2.警戒3.启发4.论证5.解释6.示范7.预测

五、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1.关于寓指导性于知识、趣味之中

2.关于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3.关于把指导性寓于服务性之中

4.关于寓指导性于信息传播之中

5.真实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量

6.观点与事实相统一

7.选择适当的时机予以报道

六、纠正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1.当做必须执行的命令 2.看成单一的上传下达

3.把指导性弄成教案和公式 4.防止片面化和简单化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一、群众性原则的含义(三层含义)

1.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2.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者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群众性原则的由来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意见化为系统意见并运用到群众行动中去三、新闻事业依赖群众的需要而存在

1.群众需要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2.群众是新闻工作和新闻作品的最高法庭和最高裁判

3.群众的社会实践和丰富的生活是新闻报道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满足受众需要是我们的天职

受众需要如下:

1.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一切与受众有关系的引起他们关心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

2.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起受众关心的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分析。3.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建议并希望得到解答,运用媒介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

4.了解新的知识。

5.得到娱乐丰富业余生活。

五、群众性内容:

1.对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

2.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欲望

3.对准群众的声音,充分传达人民群众的意见

4.对准群众的思想实际教育群众

六、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我国新闻工作路线

1.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2.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的主动的接受党的领导

3.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4.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

一、新闻批评:即运用新闻手段进行的批评,具体指新闻传播媒介所发表的

揭露缺点和错误,对错误思想言论予以曝光的新闻稿。

来源:群众的批评意见形式:新闻批评稿

二、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作用

1.产生强大的威慑力,促成问题的解决

2.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党群关系

4.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三、新闻批评的性质和特点

1.面向社会的公开的批评2权威性 3.典型性 4.紧迫性

5.重视社会效果

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高度准确

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既要独立负责,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某一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它是政党的一种随行物。即党性是一定的政治立场也是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

二、党性原则的形成

列宁第一个以明确提出,1905年出版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三、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1.是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保持党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立场。

3.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4.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5.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

四、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思想上:1.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

2.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用于新闻实践

政治上:1.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2.新闻宣传本身要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一致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

五、贯彻党性原则需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关系:

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的统一

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第十五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一、新闻工作者

指在报社、期刊社、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新闻机构从事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摄影师、校对资料、发行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二、职业特点:

1.新闻工作者是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人。史客。

2.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思想战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新闻作品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文化人,知识分子。

4.社交活动的专门家

三、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专业理念

1.专业理念:①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②政治压力③市场

2.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职业态度: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职业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

保守职业秘密、不以任何名义索要钱财

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保证新闻工作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四、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见书3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