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89

第18卷 第6期 2016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6 Jun .,

2016

微信公众号:lnzyydxxb(或扫左侧二维码关注)

投稿平台:https://www.doczj.com/doc/0a18179645.html,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中草药与各种液体调和而成的糊状制剂外敷于一定的穴位,既能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又能对腧穴经络产生刺激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该疗法可发挥中药、穴位的双重作用而使疗效倍增。近20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得到广泛地应用与研究,其治疗范围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及五官科、妇儿科疾病。

1?中药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1.1?中医基础理论

《灵枢·经脉》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

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腑脏),外络于支节”,说明穴位在人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络相联,密切联系着人体的内部脏腑组织以及筋骨皮肉。《灵枢》又云:“经络者,之所以平阴阳、调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由此可见,通过刺激穴位,从而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时间医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具有同步的节律,同样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在治疗疾病之时,应遵循“因时而治”的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即不要违背六气主时之宜,强调针刺、药物、饮食要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是“因时而治”思想和天

人相应观在治疗学中的应用[1]。伏九及春秋分穴位贴敷即是“顺时而治”的体现。

1.2?现代研究进展

在现代药剂学中穴位贴敷疗法又称经皮给药,

它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消除”及“胃肠灭活”效应,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作用到皮肤上后会从制剂中释放出来,透过表皮进入到内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到体循环,药物与穴位两者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激发而产生整体效应,可以获得单纯用药

或者针灸所不能达到的疗效[2]

。现代研究提示经穴在病理状态下反应异常,刺激穴位可引起皮肤温度波动,相应神经、肌肉、内皮调节血管紧张度。此外,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穴位局部神经丰富,呈网状分布,其相应的脏腑属同神经节段支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神经传入中枢,兴奋交感神经,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激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系统而发挥调节作用,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3-7]。中药穴位贴敷的效应机制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免疫调节方面。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均表明穴位贴敷对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纠正TH1/

TH2的比例失衡[8-9]

、降低炎症反应[10-11]、清除氧自

由基[12]、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13]

2?

临床应用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任爽,张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总结近年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进展。从穴位贴敷疗法应用的理论依据、治疗疾病种类、

穴位选择、药物选择、效应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但在临床试验方法规范性、临床疗效确切性、效应机理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穴位贴敷法;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随机对照试验

中图分类号:R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06-?0000- 00

收稿日期:2015-11-19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2262);辽宁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作者简介:任爽(1983-),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通讯作者:张杰(1971-),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REN?Shuang,ZHANG?Jie

(The?Fist?Hospital?of?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1,Liaoning,China)

Abstract:To?summarize?the?clinical?application?and?research?progress?of?acupoint?application?in?recent?

years.?The?theoretical?basis,disease?type,selection?of?acupoint&drug?and?action?mechanisms?of?the?acupoint?application?were?summarized.?Acupoint?application?therapy?had?good?effect,but?standardization?of?clinical?trial,clinical?efficacy,effect?mechanism?and?so?on,need?to?be?further?studied.

Keywords:acupoint?application;rheumatic?diseases;digestive?system?diseases;randomized?control?tria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7 17:1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0a18179645.html,/kcms/detail/21.1543.R.20160427.1712.004.html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

2.1?呼吸系统疾病

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记载了使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廖香,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冷哮。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被发掘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14]。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白芥子、细辛等有效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抗癌、抑制炎症及过敏介质释放等作用[15-17]。根据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贴敷时间一般选择中国农历三伏、三九,夏季三伏、冬季三九第1天各贴敷1次,1年共6次。穴位选择上,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得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位居前10位的常用腧穴是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肾俞、膏肓、大椎、脾俞、天突,多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任督脉和经外奇穴。提示穴位贴敷处方的核心穴位是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配穴可以根据辨证、疾病分期、辨病或对症加减[6]。陈为华等将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贴敷组和针刺组各50例。贴敷组应用三伏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穴取大椎、肺俞、膏肓、膻中、气海;针刺组于同期采用针刺疗法,穴取中府、天突、膻中、定喘、丰隆,结果发现中药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18]。杨淑荃等系统观察三伏、三九不同季节穴位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临床效果,研究提示三伏、三九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其疾病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肺功能,但伏九贴敷(三伏+三九)优于单纯的三伏贴敷和三九贴敷,三伏贴敷又优于三九贴敷[19]。陈静等比较三伏穴位贴敷组(28例)和非三伏穴位贴敷组(27例)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差异,发现同一季节段三伏天与非三伏天穴位贴敷均能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但三伏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更优[20]。

2.2?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指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一系列疾病,呈现多系统、全身性损害特点,具有一定的致残率,该类疾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等。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正虚卫外不固是中医痹证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目前认为春、秋二分是防治风湿病的最佳时机,依据为风湿病的发病在季节上有一定的规律。李氏通过观察研究,系统总结了风湿病的多种时间节律及有关时间现象,认为各类风湿疾病发生发展均与疼痛症状呈直接相关性,因此通过观察疼痛症状,总结出风湿病的发病节律:风湿病发病高峰为春季3~5月、初夏6月,由秋至冬、病情逐渐加剧[21]。这与中医理论“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而阴阳变化之关键在于春秋二分、冬夏二至四个节气”之时间节律相符合,即机体在遭受阴阳消长转化之关键时节,机体之阴阳同样亦易失调,此时正可顺应其规律、顺势应用如穴位贴敷、药膳、推拿牵引等方法,将痹阻于经络、肌肉、筋骨甚至脏腑的风、寒、湿邪气驱逐到体外,达到预防风湿病发作及加重的目的,这正是积极主动地顺

应自然规律的体现,符合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1]。目前临床上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吴志强等[22]纳入8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组(43例)和药物加天灸组(43例),单纯药物组予患者原有用药方案,加雷公藤多苷片口服。药物+天灸发泡组为上述用药方案基础上,配合天灸疗法(即应用斑蝥、雄黄等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大椎、阳陵泉、膻中、绝骨、膈腧),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发现配合天灸疗法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相关免疫学指标:血沉,白介素1、5,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疗效优于单纯药物组。有文献报道以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此类患者64例,随机分为穴位贴敷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穴位贴敷组予三九期间贴敷4次,对照组予口服奥泰灵(1粒日2次),5周后,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穴位贴敷组在临床症状积分评价、有效率、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价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降低关节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方面同样具有显著优势(P<0.05)[23]。另一项研究,研究者拟观察春秋分穴位贴敷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AS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春秋分中药贴敷+常规西药)、对照组(西药组),每组35例,疗程为1年,贴敷药物由透骨草、姜黄等祛痹通络药物组成,选取命门、肾俞(双)、腰阳关、足三里(双),疗程结束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评价,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在疾病活动指数(BASFI)、健康综合评分(BAS-G)、功能指数(BASFI)、晨僵时间及Schober征、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血沉等AS 相关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均能够显著改善,且穴位贴敷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1或P<0.05)[24]。以上研究均提示中药穴位贴敷可显著改善部分痹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某些炎性因子表达,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与推广。

2.3?消化系统疾病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中医药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等,中药、针刺的介入,疗效肯定,穴位贴敷作为外用疗法,其治疗优势也越来越多的在该类疾病中体现。李勤等观察三伏穴位敷贴对针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增效作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和三伏穴位敷贴治疗,结果为:①治疗组愈显率为75.00%,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②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和病情尺度调查表、生活质量问卷表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③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健康忧虑(P<0.05),治疗组在改善行为障碍和健康忧虑两个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5]。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引入中药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试验将

90

18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病证结合中药复方内服,并脐敷中药消胀贴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腹围、24?h尿量、主要症状(腹胀、纳食、排气、排便)及血清肝肾功能、电解质;结果提示治疗前后体重、腹围、尿量、腹胀、纳食及排气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6]。

2.4?其他

穴位贴敷亦有应用于失眠、眩晕、高血压、冠心病、尿储留等疾病治疗方面的报道[27-29]。

3?问题与展望

中药穴位贴敷是传统针灸疗法和中药疗法的有机结合产物,其实质是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目前穴位贴敷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30-31],其除具上述优势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临床应用穴位贴敷中有毒类药物不宜长期大面积的外敷以免中毒;避免患者贴敷处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另外,既往相关临床试验及实验研究数量较多,但多未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方药选择缺少依据,对照组选用非公认药物及方法,疗效判定不一,缺乏对穴位贴敷副作用的研究。因此未来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及规范选穴、统一疗效判定标准的高质量研究,为该疗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亚娣,高明利.春秋二分防治风湿病的理论探悉[?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

[?2?]?张晓明,庞巧玲.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 8 ):18-19.

[?3?]?张文彭,张寅,陈玥舟,等.基于小波变换的皮肤温度和血流振荡的相关性研究--一种可用于经络穴位研究的新技术[?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 10 ):867-871.

[?4?]?李子孺,刘颂豪.动态信息对经络研究及临床诊治的重要意义[?J?]?.新中医,2004,36?( 12 ):57-58.

[?5?]?袁久荣,王爱武,荆淑红,等.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13,18?( 4 ):243-244.?

[?6?]?文碧玲,周华,刘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穴位处方探析[?J?]?.中国针灸,2010,8?( 15 ):47-48.

[?7?]?Domagala-Kulawik?J,Hoser?G,Dabrowska?M,et?al.?CD4+/ CD25+?cells?in?systemic?inflammation?in?COPD[?J?]?.Scand?J?

Immunol,2011,73?( 1 ):59-65.

[?8?]?单翠英,林忠嗣,卞镝.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及免疫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 4 ):845-846 [?9?]?喻晓,石克华,王丽新,等.咳喘散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0,41?( 1 ):63-65.

[?10?]?东升,王晶,司小兵,等.贴敷“咳喘宁”贴膏对支气管哮喘模

型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

2006,2?( 2 ):15-17.

[?11?]?王铮,姚红.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 5 ):417-420.

[?12?]?王明明,陈四文,汪受传.中药穴位贴敷对幼龄哮喘豚鼠血清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和白细胞介素-5的影响[?J?]?.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5,12?( 1 ):1-3.

[?13?]?王平平,王升旭,唐纯志,等.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支气管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现代中

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32 ):4116-4118.

[?14?]?杨梅香.“冬病夏治”运用三伏药贴之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 3 ):225.

[?15?]?李泽友,沈文涛,周鹏.异硫氰酸苄酯的防癌抗癌作用与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 17 ):2598.

[?16?]?甘永祥,陈文.异硫氰酸苄酯研究近况[?J?]?.农垦医学,2009,31?( 3 ):261-263.

[?17?]?文强,陈兴兴,孙学刚,等.白芥子促进黄芩苷透皮吸收的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 4 ):8-9.

[?18?]?陈卫华,辛坤,蔡臣安,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 4 ):56-57.

[?19?]?杨淑荃,章薇,李金香,等.不同季节穴位贴敷对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2,2?

( 12 ):45-46.

[?20?]?陈静,邓桂珠,陈芳,等.三伏天与非三伏天穴位贴敷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12,

13?( 1 ):65-67.

[?21?]?李梢.风湿病临床防治的时间择优化探讨[?J?]?.中医杂志,2000,41?( 10 ):581-583.

[?22?]?吴志强,张剑勇,陶加平,等.药物加天灸发泡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

( 6 ):915-917.

[?23?]?黄宇.三九贴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24?]?王东.春秋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肾虚寒凝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25?]?李勤,吴节.三伏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26?]?邢枫,陶艳艳,张华,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5,2?( 5 ):32-34.

[?27?]?李丽萍,包烨华,楚佳梅,等.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 2 ):

376.

[?28?]?程志源,金妙青,陶宏平,等.三伏天手法穴位按摩结合穴位贴敷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

刊,2012,29?( 3 ):517.

[?29?]?郑兆俭,陈黎晖,周倩,等.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 3 ):543.

[?30?]?侯春光,周芳,徐芝芳.穴位贴敷联合益气固本膏方治疗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激素的疗效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

刊,2012,30?( 4 ):793.

[?31?]?李红彩,于源源,苏利英.中药丁姜和胃膏神阙穴贴敷治疗妊娠恶阻疗效及对胃电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 ):614.

91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中药穴位贴敷 ——晐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咳喘宁贴敷散1号: 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 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 痰多加丰隆穴 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咳喘宁贴敷散2号 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 3.咳喘宁贴敷3号 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 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痰多加草决明、莱菔子。 主治:哮喘 二、眩晕(高血压) 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

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 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 2.眩晕停2号: 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 3.眩晕停3号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脘痛 1.胃痛1号 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 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 方剂:大黄栀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脘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 (一)施术前准备 1、药物: 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科2014.06

1 概述............................................... (1) 2 适应症............................................... .. (1) 3 禁忌症............................................... .. (1) 4 用物准备............................................... . (2) 5 操作方法............................................... . (2)

6 注意事项............................................... . (3) 7 操作流程............................................... . (5)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最终版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药物、医用防渗水敷料贴;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等。 五、操作步骤: (一)施术前准备: 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白芷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的治疗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过80~120目筛,备用。

生药粉和米醋、生理盐水的比例约为2克:2毫升,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②术者:医者双手用免洗消毒凝胶消毒。 (二)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防渗水敷料贴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三)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4~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穴位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稿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得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得经络学说。选取一定得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与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得吸收,发挥明显得药理作用。它属灸法得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得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得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 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就是穴贴药阿就是穴就是指病变得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 体表得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3)选择针灸学中得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得有效经穴,就是前人在实 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得穴位。如肺 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 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 腹痛等。 (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

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就是 一个片而不就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 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5)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 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得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就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得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

得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得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得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得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 ——晐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咳喘宁贴敷散1号: 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 痰多加丰隆穴 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咳喘宁贴敷散2号 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 3.咳喘宁贴敷3号 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 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痰多加草决明、莱菔子。 主治:哮喘 二、眩晕(高血压) 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

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 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 2.眩晕停2号: 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 3.眩晕停3号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脘痛 1.胃痛1号 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 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 方剂:大黄栀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脘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中药穴位敷贴天突治疗急性咽炎

中药穴位敷贴天突治疗急性咽炎 摘要 160例患者,其中100例采用中药敷贴天突穴治疗,60例采用内服中药治疗,敷贴及内服的中药配伍相同。结果穴位敷贴组与内服中药组疗效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但用药量之比约为1∶36,可节约用药,免去煎煮时间及口服之苦。 主题词咽炎/穴位疗法穴位敷贴法穴,天突 1一般资料 16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72例,女8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随机分为两组:穴位敷贴组100例,内服中药组60例。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天突。外用药物:桔梗、甘草、麦冬、薄荷、黄芩、板蓝根等12味中药按比例配制,碾成粉备用。成人取药粉6g/次,做成直径约为2.cm,高约为1.cm大小的圆柱形药饼1个;儿童酌减至3.g/次。用6.cm×6.cm大小的胶布固定。贴24小时后取掉药后清洗皮肤。每日敷贴1次,3次为一疗程。 2.2 对照组 内服中药与外敷中药组成及配制比例一致,儿童用药量按年龄酌减,用饮用凉水先浸泡1小时后煎煮,煨开10分钟后取药汁,再加水煎煮,反复3次,把3次取的药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服用,嘱病人细饮慢咽,半小时后再饮水,以利药物在咽部存留吸收。每日服药1剂。经敷贴3次或服药3剂后做疗效观察。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咽痛、发热等症状消失,咽部检查恢复正常。好转:咽痛及咽部肿胀明显减轻。无效:咽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见表1,表2。表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2说明穴位敷贴组比中药组出现的副作用少。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有效率(%)穴位敷贴组10088(88.0)7(7.0)5(5.0)95.0中药组6050(83.3)6(10.0)4(6.7)93.3P>0.05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副作用比较例组别例数胃脘不适恶心食欲下降便溏腹泻过敏穴位敷贴组1000002中药组6015950 4典型病例 姜×,女,23岁,某公司职员,1998年8月19日初诊。主诉:咽痛,伴发热3天。曾在居住附近医院就诊,静脉给抗菌素及口服药治疗2天,症无缓解来诊。刻下咽干痛,恶寒发热头痛,口干思饮,吞咽时咽痛加重。检查:咽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有黄白色粘稠分泌物附着,悬雍垂及软腭水肿。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风热邪毒闭阻咽喉,治以疏风清热解毒。采用上述穴位敷贴法,1次后咽痛缓解,恶寒发热头痛止。再敷贴1次咽部肿痛全消。嘱忌食香燥食物、多饮水、避免过劳,随访1年未复作。 5讨论 急性咽炎相当于中医的风热喉痹,《杂病源流犀烛》云:”咽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本病以咽部红肿痛为主要症状。笔者把多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本病的有效内服经验方,碾成粉剂,作穴位敷贴用。取穴天突系任脉、阴维脉之会穴。其位于颈前下部,当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与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所形成的凹陷处。分布有丰富的神经及血管,取本穴治疗咽喉肿痛,在此敷贴药物,药物吸收快,且紧靠病所。一般药物在敷贴半小时后,患者即感咽部凉爽,咽部干痛随之缓解。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附答案)

伏九贴敷疗法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总计20分) 1.下列哪项不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 A.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B.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C.呼吸道急性感染期 D.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 2.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症?() A.哮喘持续状态 B.精神病患者 C.糖尿病 D.4岁儿童 3.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A.贴敷不分老少,时间均限制在10分钟 B.贴敷期间忌辛辣、海鲜等食物 C.贴敷起泡效果较差,需紧急就医 D.贴敷后若皮肤无反应,可持续贴敷12小时 4.下列哪项对穴位贴敷技术描述是错误的?() A.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 B.贴敷比例可根据患者医生手指来测量定穴 C.贴敷当天避免冷水浴,禁食冰冷食物 D.起泡较小,一般无需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患处 二、填空题(每题10分,总计50分) 1.伏九贴敷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

、之传统理论。 2.以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 3.以、、、相并,以第二节为准,量其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 4.夏季入伏,每天贴1次,共计次;冬季入九,每天贴1次,共计次。 5.每次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小时,儿童每次贴小时。 三、问答题(共计30分) 贴敷5穴共施,请试述哪5穴,及其5穴作用? 答:

贴敷答案: 一、1.C 2.D 3.B 4.B 二、1.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 2.拇指 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中指 4.10 3; 9 3 5.2-4 0.5-2 三、5穴:天突、膻中、定喘、肺俞、膏肓 补肺健脾、益气养血、止咳平喘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 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 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 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 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 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 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 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 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 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10、咳嗽:麻黄10克,杏仁12克,白僵蚕9克,元胡15克,细辛6克,栀子9克, 炒白芥子9克,鱼腥草18克,黄芩12克。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疗程。 11、泄泻:丁香15克,肉桂10克,胡椒12克,吴茱萸10克,车前子12克,黄连 6克,砂仁10克,干姜10克,葛根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量,用姜汁醋调糊,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一次,3天为1疗程。 12、便秘:生川黄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芒硝3克。将上药研细末备用, 每次取3~5克,用凉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 13、食积:莱菔子12克,连翘12克,木香15克,丁香9克,枳实30克,元胡12 克,焦山楂15克,鸡矢藤18克。研末备用,每次3克左右,用醋调糊,贴脐部医用贴固定,每天1次,5天为1疗程。

巧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a18179645.html, 巧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 作者:高红新刘腾腾 来源:《家庭医学》2017年第07期 祖国医学中无“高血压”之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风”等病证的范畴。其病位在肝、肾,肾气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出现各种病证。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可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四种证型。 穴位敷贴是我国一项传统医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了经络穴位学说和中药内外同治理念,将药物提取物或生药细末,与各种不同的辅料如水、蛋清、酒等一起制成膏糊状制剂,敷贴于皮肤、孔窍、穴位来治疗疾病。穴位的刺激与调节和药物吸收发挥的药效叠加,相辅相成。 足心疗法 取吴茱萸18~30克,研细末,用醋调匀似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每次敷贴12~24小时,于晚间睡前敷,10天为1个疗程。严重时加敷神阙穴。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本经》曰:“主温中下气。”《伤寒论·辨 厥阴·病脉症并治》中曰:“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涌泉穴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有培补元气、振奋人体正气、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素问·厥论》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黄帝内经》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敷脐疗法 针对不同高血压证型,采用不同中药对神阙穴进行贴敷。肝火亢盛证采用天麻、菊花、牛膝、水蛭和磁石;痰湿壅盛证采用白芥子、半夏、莱菔子、白术和牡蛎;阴阳两虚证采用党参、丹参、川芎、黄芪和当归配伍。每次5克,每次6~12小时,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神阙为经络之总根、经气之汇海,通过任督冲带血脉而同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医宗金鉴》谓“神阙穴,能主治百病”。将药末置于肚脐部,外以胶布固定,从外部作用于内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中医经络角度来看,将药物敷于脐部,不但可通过经络的气血流注,使药性随气血运行而分布,直达病所;同时亦可疏达经络气血,起到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中药穴位敷贴的制作与应用

中药穴位敷贴的制作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5-10-20T17:05:05.50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作者:青晓蓉吴明英[导读] 南充市中医医院为了使病人行敷贴治疗时感觉舒适,易于坚持,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改进中药穴位敷贴的制作与操作流程。青晓蓉吴明英 (南充市中医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中药外治;制作方法;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41-01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我科于2012年采用的中药外用配合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渗透作用,将中药之气味透过肌肤直达经脉,融化于津液之中,从而发挥中药“归经”之功效,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的目的。开始使用时选用由某医药研究所研发生产的穴位敷贴进行穴位敷贴治疗,但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发现很多不适。为了使病人行敷贴治疗时感觉舒适,易于坚持,在实践中我们不 断改进中药穴位敷贴的制作与操作流程。 1 制作方法: 将中药粉碎至细末。取细末约5g,加清油 2ml、凡士林2g,调成糊状,摊置于备好的静脉留置针敷贴中央(揭掉保护膜),呈直径约2cm、厚约1.5cm的药饼,将4cm×4cm方纱覆盖于药饼之上,则一个完整的中药穴位敷贴制作完成。 2 操作方法: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暴露取穴部位,评估取穴部位皮肤;指按所取腧穴,询问病人有无酸、麻、胀、痛等感觉,以确保定穴准确;用干棉签擦净局部皮肤,观察贴药后的局部皮肤有无异常,先用生姜汁(起药物引经作用)涂于腧穴皮肤上,再将备好的中药穴位敷贴贴于腧穴部位,最后协助病人衣着,置于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及物品,做好记录。 3 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 3.1适应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选取相应的穴位,可配合治疗脑中风及后遗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咽炎、支气管炎;肾炎、前列腺炎、糖尿病;肿瘤及肿瘤放化疗、介入治疗后反应;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神经痛;以及适宜进行穴位治疗的其他疾病。 3.2禁忌症:对胶布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皮肤过敏现象者停用。 4 应用穴位敷贴的护理: 4.1敷贴前认真做好解释,正确评估病人皮肤情况及心理状况。 4.2敷贴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冬季注意保暖。熟悉敷贴流程及相关腧穴的具体定位,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敷贴部位,做到动作轻柔。 4.3敷贴完后,告知病人及家属敷贴期间忌食辛辣刺激、寒凉等食物,减少剧烈活动,询问有无身体不适;敷贴时间根据病人耐受情况而定,一般为6-8小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在贴敷处若出现热、凉、麻、痒、蚁行感或轻中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疼痛,发红、起泡,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若局部有小泡破溃,须保护好局部皮肤,保持干燥,不要搔抓,并告知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异常情况进行相应处理防止局部感染。 5 使用优点: 5.1使用某医药研究所研发生产的穴位敷贴,经临床应用,发现有很多不适应性:(1)此贴片的药贴太硬,患者贴后感觉不适;(2)不知药物具体成分,而不得其药物功效;(3)此贴片胶布透气性不是很好,病人使用后皮肤易过敏;(4)此贴片费用高,医保不能报销,病人住院费用高。 5.2我科自制中药穴位敷贴经临床实践应用后,发现其实用性较强,病人敷贴后感觉舒适,制作方便,方药费用能医保报销,病人使用费用降低,提高了科室经济效益,又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6 讨论 我科自制中药穴位敷贴,处方中含有胆南星与白芥子性辛、温,有温化寒痰、燥湿寒痰、熄风定惊、通络止痛之功效;丁香性辛、温与吴茱萸性辛、热,有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之功效;延胡索性辛、温与肉桂性辛、大热、有散寒止痛、活血行气、温经通络之功效;细辛与川芎性辛、温,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之功效;诸药配用,共奏温经散寒、豁痰散结、行气散瘀之功效,通过穴位贴敷这种无创痛的外治疗法,来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其中药药性通过经络的传导,以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达到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此外,穴位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促使药物吸收,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故广泛应用于寒凝痰聚,气滞血瘀之症,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 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摘要]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各个领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但在临床方法系统性、临床疗效确切性、穴位贴敷的机理、药物提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题词]穴位贴敷法;综述,指导性;选穴 穴位贴敷疗法(以下简称穴贴)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敷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与皮肤给药吸收机理一致。皮肤角质层有贮存作用,使血浓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的独特优点,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治疗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和妇儿科及鼻咽口腔五官科疾病。 1穴位选择 1·1神阙穴 神阙穴在近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

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因此,神阙穴在中药外治法中应用广泛。 由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穴贴在小儿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文献报道详细,如单独应用神阙穴贴敷治疗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在所查资料中有关妇科疾病的治疗报道也较多,如治疗原发性痛经、继发痛经、带下病等。王慧杰等应用升白散外敷神阙穴,并与利血生及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比较,总有效率为91·26%,优于利血生组(P<0·01),并认为穴贴作用于患者机体有药物外敷治疗和针灸感传效应双重机制。艾双春等[14]通过神阙穴贴治疗骨质疏松,发现该疗法能显著提高骨钙素,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钙素调整作用基本与药物一致(P>0·05)。田华等应用晕宁膏脐贴治疗晕动病,总有效率为90·22%,与对照组比较,P<0·01。殷之放等采用单独穴贴与传统针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两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贴治疗高血压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细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实现的,但穴贴不排除大中动脉顺应性增加的可能性,故降压作用较持久。同时在糖尿病腹胀、顽固性咳嗽以及盗汗、口疮、呃逆、食欲不振等病中亦有应用神阙穴治疗的相关报道。 配合其他穴位或者其他疗法,邵泽善等应用自制胆痹膏贴敷神阙与日月穴治疗慢性胆囊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92%(P< 0·01)。高荣慧[18]应用神阙穴敷灸治疗早期肝硬化与普通治疗进行治疗前后A/G、γ球蛋白、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组A/G比值升高(P<0·05),γ球蛋白有下降趋势,但P>0·05,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疗前、疗后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