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望舒作品_戴望舒散文诗集

戴望舒作品_戴望舒散文诗集

戴望舒作品_戴望舒散文诗集
戴望舒作品_戴望舒散文诗集

戴望舒作品_戴望舒散文诗集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夕阳下

?戴望舒:寒风中闻雀声

?戴望舒:烦忧

?戴望舒:寻梦者

?戴望舒:我的记忆

?戴望舒:断指

?戴望舒:夜蛾

?戴望舒:古神祠前

?戴望舒:秋夜思

?戴望舒:游子谣

?戴望舒:狱中题壁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过旧居

?戴望舒:八重子

?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致萤火

?戴望舒:赠克木

?戴望舒:眼

?戴望舒:乐园鸟

?戴望舒:在一个边境的站上?戴望舒:巴黎的书摊

?戴望舒名言名句

?戴望舒的诗

?戴望舒诗集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魏尔伦的译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作和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在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的同时,于1933年出版了诗集《望舒草》。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戴望舒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1941年被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于1948年出版。1949年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雨巷忧郁夕阳下古神祠前秋夜思 对于天的怀乡病印象夜蛾白蝴蝶烦忧 秋天的梦偶成断指我的记忆游子谣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过旧居八重子在天晴了的时候致萤火赠克木夜行者眼我思想 乐园鸟萧红墓畔口占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nMnPHl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

戴望舒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分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 《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戴笠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人物经历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 ——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1002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 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因为是“抒情”的,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6重点考试必过

精读作品小说 一、鲁迅《阿Q正传》 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三、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四、沈从文《萧萧》 五、茅盾《春蚕》 六、吴组缃《蓑竹山房》 七、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八、老舍《断魂枪》 九、萧红《小城三月》 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十一、张爱玲<金锁记》 十二、孙犁<荷花淀》 精读作品诗歌 一、、郭沫若《凤凰涅檠》 二、闻一多《死水》 三、戴望舒<雨巷》 徐志摩《再别康桥》 六、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七、卞之琳《断章》 八、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九、阿垅《纤夫》 十、冯至《十四行集》 十一、鼠曲草》 十二、郑敏《金黄的稻束》 十三、陈敬容《力的前奏 精读作品散文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二、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 三、鲁迅《死火》 四、周作人《苍蝇》 五、胡适《追悼志摩》 六、巴金《灵魂的呼号》 七、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八、何其芳《雨前》 九、林语堂《言志篇》 十、夏衍《包身工》 十一、陆蠡《囚绿记》 十二、聂绀弩《蛇与塔》 十三、萧乾《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精读作品戏剧 十四、曹禺《雷雨》 十五、夏衍<上海屋檐下》 十六、郭沫若《屈原》 十七、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十八、凌叔华《绣枕> 十九、鲁迅《铸剑> 二十、台静农《拜堂> 二十一、废名《桃园> 二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二三、杨逵,胡风译《送报夫》

二四、茅盾<子夜》 二五、艾芜《山峡中》 二六、《春桃》许地山, 二七、老舍《骆驼祥子》 二八、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二九、路翎《蜗牛在荆棘上》 三十、钱钟书《围城》 三十一、巴金《寒夜》 泛读作品诗歌 冰心《小诗四酋》 三十二、徐志摩<毒药·白旗·婴儿》 朱湘《采莲曲》 三六、臧克家《老马》 三七、辛笛《航》 三八、田间《给战斗者》 三九、未然<黄河大合唱》 四十、艾青<我爱这土地》 四一、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四二、鲁藜《泥土》 四三、杜运燮《山》 泛读作品散文 四四、鲁迅《春末闲谈》 四五、梁遇春《谈?流浪汉?》 四六、夏丐尊《白马湖之冬》 四七、丰子恺<吃瓜子》 四八、丽尼《鹰之歌》 四九、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五十、李广田《山之子》 五一、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五二、梁实秋《雅舍》 泛读作品戏剧 一、田汉《南归》 精读作品小说 一、鲁迅《阿Q正传》 鲁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阿Q是生活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未庄)的一个普通雇农。阿Q的性格中有农民的质朴、愚蠢和狡猾,他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阿Q这一形象具有的深广内涵。阿Q这一形象具有深广的内涵:首先,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其次,小说通过对阿Q?大团圆?结局的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也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所以贫苦农民阿Q最终还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第一,小说以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 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第二,小说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而是采取了漫画式的、边议论边叙述的叙事方式,将一些生活片断的场面相衔接,既完整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戴望舒诗全编》198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编辑本段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l928年,亚细亚《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年,尚志《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年,水沫书店《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年,光华《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年,水沫书店《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年,金马《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年,开明书店《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年,天马《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年,中华书局《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密友》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年,三通《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年,怀正《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年,作家出版社《戴望舒译诗集》1983年,湖南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产生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 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

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并在文协举办的文学讲习所讲课。在香港期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他未及撤退,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很大损害。他在抗战爆发后所作诗歌后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10章在线测试

《中国现代文学》第10章在线测试 《中国现代文学》第10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哪位诗人被称作“雨巷”诗人? A、臧克家 B、徐志摩 C、闻一多 D、戴望舒 2、诗歌《老马》是哪位诗人的代表作? A、臧克家 B、戴望舒 C、徐志摩 D、闻一多 3、《生人妻》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代表作品? A、罗淑 B、吴组缃 C、叶紫 D、叶圣陶 4、《一千八百担》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代表作? A、罗淑 B、吴组缃 C、叶紫 D、萧红 5、《丰收》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代表作? A、罗淑 B、吴组缃 C、叶紫 D、艾芜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瞿秋白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去苏俄,写下了哪两部报告文学集? A、到莫斯科去 B、赤都心史 C、饿乡记程

D、革命时代 2、“汉园三诗人”包括下列哪几位诗人? A、何其芳 B、艾青 C、李广田 D、卞之琳 3、下列作家,属于“东北作家群”中的人物的是? A、萧红 B、萧军 C、骆宾基 D、艾芜 4、乡土小说派的题材取向包括下列哪几个方面? A、沉痛的描写故乡农民的悲苦命运 B、给“不争”“不幸”者画像,勾勒国人沉默的灵魂 C、农村野蛮风习陋俗的描写 D、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思考 5、下列作品中,哪几部属于萧红的作品? A、呼兰河传 B、生死场 C、八月的乡村 D、东北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罗淑的《生人妻》是一部关于典妻的小说。 正确错误 2、在1930年代,瞿秋白的杂文很有影响。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摘要: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是一位富有自觉艺术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记载了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体现着作者自身的现代审美原则与艺术追求。而他的这些原则、追求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呈现的。音乐美、散文美、象征手法和诗歌意向的完美结合,是其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正是这些别具美丽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使戴望舒成为我过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的著名代表。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语言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派,是我过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有戴望舒,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冯至,施蛰存等等。这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诗歌流派,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每个作家几乎都受法国象征主义,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都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在语言方面,他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中,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一、音乐美 戴望舒诗歌语言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音乐美。音乐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音调上。如《雨巷》,叶圣陶先生曾认为它的出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首先,全诗气节,每节有六行,且每行长短不一,有五言、七言一行,也有三言一行,五言、七言又有标点断开,使全诗有一种缓慢多停留的特点。其次,韵脚的使用使全诗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第一节的二、三、六、句押“ang”韵,第二节的二、六句也押“ang ”韵,第三节的一、三、六句押韵,第四节的三、六句押韵,第五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六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七节的二、三、六句押韵。像这样押韵的位置变换不定,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错综复杂的体现。再者,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句重叠,像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等构成了节奏低缓深沉,反复回响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抛词法”(即把下句的某个首词抛入上句句尾)的运用更是使全诗语意似断还连,给人以绵延悠长的美感。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最后标点符号的运用,首节末节的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回环复沓的节奏感。这种内在的音乐性与诗人孤寂迷惘的心境相结合,“创造出迷离恍惚,低回杳渺的氛围,从而谱写出了一曲朦胧而神秘、轻柔而沉思的寻梦曲。”【1】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在其他诗歌中也有具体体现。如《致萤火》,全诗七节,每节行数不同。一句一节,三句一节,四句一节,节奏由急促而舒缓,每节大体押韵,节节韵脚不同,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再如《寻梦者》整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戴望舒的主要作品

戴望舒的主要作品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现收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21讲 30年代诗歌:臧克家与戴望舒

第21讲30年代诗歌 第十六周2008-12-15星期一 教学要求 了解各流派诗歌的主要内容,研读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研读代表作品,分析臧克家、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左翼诗歌潮流 为什么不用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是因为中国诗歌会只是这一诗潮的一个群体,在20年代末和30年出现过以殷夫为代表的早期普罗诗歌(和普罗小说同时),在中国诗歌会这一群体之外还有倾向于左翼的臧克家的诗歌等。 (一)、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几乎与普罗小说躁动同时,在诗歌领域也涌现出高举无产阶级战旗的普罗诗歌。除郭沫若、蒋光慈等诗人外,一些年轻诗人也加入了这种高亢的歌唱,如冯宪章、钱杏邨等,以粗犷的音调、奔涌的激情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的阶级对立与斗争,表达了对“明天”的向往与追求。但只满足于热情的宣泄和观念的倾诉,甚至甘愿以“标语口号人”自居,因而诗味淡薄。较早意识到这一缺陷并自觉加以改进的是殷夫。 殷夫(1901~1031),浙江象山人。本名徐析庭,笔名殷夫、白莽等,“左联五烈士之一”。1922年到上海读书,1927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1929年从事工人运动和青年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在他编的《列宁》和“左联”的《萌芽月刊》、《拓荒者》、《巴尔底山》等刊发表了许多被称为“红色鼓动诗”的政治抒情诗。曾结集为《孩儿塔》,但直到1958年才出版。 殷夫的诗充满了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的热情(将个人/“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如《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教材P273页),而且由于它来自诗人切身的革命体验,因而虽然使用政治术语却较少空泛之感。如《血字》讴歌“五卅”运动:“‘五卅’哟!/立起来,在南京路上走!/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同时诗人在真切的基础上还力求形象与生动。如“我在人群中行走,/袋子中是我的双手,/一层层一叠叠的纸片,/亲爱的吻我的指头”(《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传单仿佛成了一个活的生灵,沟通了“我”与革命的情感。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保持这种特色,一些受左倾思潮影响明显的诗,如《前进吧,中国》也流于政治概念的空洞叫喊。 (二)、中国诗歌会的“新诗歌派” 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及艺术追求 继殷夫之后,将左翼诗歌推向高潮的是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诗歌会。这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均等人。1933年出版机关刊物《新诗歌》,因而又被称为“新诗歌派”。这是一个自觉与新月派、现代派相对立而追求反映现实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诗歌团体。他们明确反对诗歌“沉醉在风花雪月里”,要求诗歌“捉住现实,歌唱新世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别名: 戴梦鸥,江恩,艾昂甫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05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1950年2月28日 其他信息中文名: 戴望舒 1 人物简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2 诗歌特点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风流了几十载。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2.1 诗境的蒙胧美

戴望舒先生有什么作品

从“唱”到“说”——戴望舒的1927 年及其诗学意义 文章来源:天津社会科学2007 年第1 期文章作者:陈太胜 一 1927 年夏天, 刚写成《雨巷》一诗不久的戴望舒一改诗风, 写出《我底记忆》一诗并自诩为“杰作”。在这位天才诗人的写作道路上,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且深远的转变。是年, 生于1905 年的戴望舒年仅22 岁。此前一年的3 月, 他与中学好友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同人刊物《璎珞》, 首次使用“望舒”笔名, 并在《璎珞》、《新上海》等刊物上发表《夜坐》、《凝泪出门》和《可知》古诗词意境浓厚的新诗作品三首。而他开始写作新诗作品的时间最早也不会早于1923 年。这年秋天, 他从家乡杭州到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去上海之前, 他还沉浸于阅读“鸳鸯蝴蝶派”的作品, 写作小说与旧体诗词, 并在《波光》上发表过一首词《御街行》。也就是说, 到1927 年, 戴望舒写作新诗的“诗龄”也就是短短的四载时间。其间所写作品保留下来的只有收于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中的《旧锦囊》的12 首另一方面, 中国新诗的历史若从1917 年胡适等人开始写作新诗算起, 到1927 年则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一种新文体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想大有作为, 产生能够被后世称为经典的作品似乎还太早。当然, 新诗在这十年间的长足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朱自清曾经将新诗发展初期以胡适、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自由诗派”和20 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 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为代表的格律诗派(新月派) , 一起称为新诗十年来的三

大派[1]。用后来李健吾精彩的概括来说,到1927 年, 中国新诗的现状是:“郭沫若不等收获就走了开(或许他失却自信心, 因为他最后的诗仍是粗犷的)。李金发先生却太不能把握中国的语言文字,有时甚至于意象隔着一层, 令人感到过分浓厚的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气息, 渐渐为人厌弃。于是天下扩清了, 只有《诗刊》一派统治”。[2]正是在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刊》一派统治诗坛的岁月, 青年诗人戴望舒的新诗写作却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气象。在笔者看来,这种新气象的出现, 堪称后来李健吾所谓的“前线诗人”的作为, 也正是戴望舒作为“前线诗人”的先锋意义所在。1927 年初, 思想激进的戴望舒由于参加革命宣传活动被捕, 后经同学父亲的营救而被释放。这年的“四·一二”事变后, 戴望舒结束了在上海的学业, 与杜衡一起回杭州。不久, 他们同至施蛰存的家乡江苏松江乡下居住。《雨巷》一诗最有可能写于戴望舒从上海回杭州居住的一段日子里。这首诗最初发表于1928 年8 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 卷第8 号上, 根据杜衡的说法, 这首诗是在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成的[3]。朱湘认为,《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疵”,“兼采有西诗之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音节上, 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 实在毫无逊色”[4]。叶圣陶认为, 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因此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5]。研究者公认《雨巷》是戴望舒在魏尔伦强调音乐性的影响下完成的代表作。在某种意义上, 戴望舒的这一成名作至今仍被视为诗人的代表作。 然而, 戴望舒很快就抛弃《雨巷》音乐性的路子,而转向另外一种他所谓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 多著、译作。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 望舒诗全编》(1989)。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 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 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 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 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祖籍南京(生于杭县)。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 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生平简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 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 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 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 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 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 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 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