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P3

A、私学

B、官学

C、书院

D、大学

2.汉代的太学属于(A)。P3

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

3.我国汉代太学的基本教育内容是(C)。P3

A、传记

B、诸子

C、经学

D、诗赋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P3

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P4

A、识字教育

B、音乐教育

C、道德教育

D、算术教育

6.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P5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

7.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为(C)。P5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七艺

8.“六艺”中的“书”为(C)。P5

A、艺术教育

B、书法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9.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P6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10.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1.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P8

A、天津西学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3.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P8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P9

A、癸卯

B、壬子-癸丑

C、壬戌

D、近代学制

15.壬子 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P9

A、四年一贯制

B、五年一贯制

C、六年一贯制

D、三三分段

16.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P9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7.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D)。P9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1904年学制

D、1922年学制18.1905年清政府设立(B),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A、国子监

B、学部

C、提学使司

D、督学

19.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P10

A、1949年

B、1951年

C、1958年

D、1967年

20.《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于(D)。P11

A、1985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9年

21.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P14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D、算术、几何、天文学

22.“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P20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23.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C)。P20

A、孔子

B、杜威

C、苏格拉底

D、赫尔巴特

24.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P21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26.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D)。P23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7.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P23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28.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为标志。P23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29.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P24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A)。P25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朱熹

3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P27

A、《学记》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32.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P27

A、《颜氏家训》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33.《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P28

A、资历

B、地位

C、道

D、年龄

34.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P29

A、严复

B、辜鸿铭

C、蔡元培

D、王国维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A)。P30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P36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B)。P46-48

A、延续和传播文化

B、决定文化传统的特点

C、整理、发展和创造文化

D、创造独特的学校文化

3.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2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4.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5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哪个年代(D)。P51

A、60

B、70

C、90

D、80

6.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P51

A、60

B、70

C、80

D、90

7.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P51

A、《21世界议程》

B、《增长的极限》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就学人口比例、小学人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等属于(A)。P53

A、压力指标

B、状态指标

C、响应指标

D、信息指标

9.以下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是(B)。P59-61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

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10.以下哪种行为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规律(B)。P60

A、以刺激性的语言责难学生

B、布置过多、过难的作业

C、体罚学生

D、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11.“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P60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2.“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1.(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P66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2.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P67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P69

A、罗素

B、洪堡

C、卢梭

D、沛 西能

4.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P73

A、杜威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5.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P70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6.下列命题陈述中,与个人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合的是(D)。P75

A、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是自足完善的

B、个体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个体拥有一个逻辑上先于具体社会历史的超验自我

D、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7.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辩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P79

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B、个体自由是促进个体生长的必要条件

C、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

D、个人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8.以下关于“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P85

A、它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B、它有助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责任

C、它是学生学会运用自由的根本手段

D、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纪律约束的教育

9.(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A、林则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蔡元培

10.下列描述中与近代学者蔡元培教育思想不符的是(A)。P87

A、强调忠君和尊孔教育

B、推崇个性的自由发展

C、主张教育独立、思想自由

D、重视美育和世界观教育

1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P88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

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2.(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P88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3.“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提出于(B)。P88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4.对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句话的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C)。P92

A、美与真是相通的

B、儿童思维的天性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富有诗意的创造离不开对美的感受

C、美育对智育具有促进作用

D、智育对美育具有制约作用

15.以下关于“个性发展”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C)。P96-95

A、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单个个体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言的

B、个性发展是相对于社群内部众多个体的高度趋同发展而言的

C、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全面发展而言的

D、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P101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的是人才培养的(B)。P104

A、间接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主体性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指教师工作具有(C)。P105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主体性

4.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P106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了(B)方面的权力。P110-112

A、5

B、6

C、7

D、8

6.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P111

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7.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C )。P117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9.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C)思想。P118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0.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P119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1.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2.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3.对事物的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属于认知风格的(B)。P122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4.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B)。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15.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第五章课程理论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P133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P134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P134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P137

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 凯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P138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P139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P142

A、(美)杰克逊

B、(美)杜威

C、(美)克伯屈

D、(美)阿普尔

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P143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P144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P146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P148

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P149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P149-150

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

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

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

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

21.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P150

A、纵向组织

B、横向组织

C、直线式组织

D、螺旋式组织

22.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

A、模仿苏联阶段

B、教育革命阶段

C、文化大革命阶段

D、改革探索阶段

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P160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P164-165

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

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

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

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

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P166

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

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P169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P168

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B、知情意统一

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P176

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P173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P171

A、基本技能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5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P175

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

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6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P177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P177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P178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P181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P187

A、备课

B、上课

C、课后教导评价

D、反馈

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P188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

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

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

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P193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P198

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2.《小学德育纲要》颁布于(B)。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3.《中学德育纲要》颁布于(C)。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4.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B)。P200

A、道德评价

B、道德规范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5.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P201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6.“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P201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7.“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P202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8.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作为基础的是(A)。P207

A、知

B、情

C、意

D、行

9.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P207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提出社会化活动德育原则的是(A)。P210

A、杜威

B、马卡连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P212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12.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P207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13.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P205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P216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5.“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P212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6.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P217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17.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D)。P221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8.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P227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19.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要注意避免(D)。P227-228

A、突出个性,避免套话

B、用语直接,言简意赅

C、鼓励为主,促进上进

D、抓住重点,不及其余

第八章学校管理与评价

1.党支部在中、小学校管理中主要起到(B)。P230

A、决策咨询作用

B、保证监督作用

C、民主管理作用

D、全面执行任务作用

2.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P233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3.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P234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4.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P245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6.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与问题,这是教育评价的(C)。P248

A、导向功能

B、鉴定功能

C、诊断功能

D、教学功能

7.以下关于定性评价说法错误的是(C)。P248

A、定性评价主要是一种分析性的、描述性的评价

B、定性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

C、定性评价只能看到事物发生的最终结果或情形

D、定性评价重视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与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

8.关于形成性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P249-250

A、它是一种伴随教学过程而进行的经常性评估

B、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C、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

D、它是一种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

9.关于终结性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250

A、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即时的反馈性评价

B、是为确定学生达成整个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作的评价

C、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D、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

10.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P250

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11.以下不属于关于个体内差评价的是(A)。P251

A、对一个班级学生在不同学科成绩分布差异的比较评价

B、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成绩表现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C、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D、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前后纵向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12.关于教育评价,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中不正当的做法是(C)。P260-261

A、评价应以事实为准绳、为依据

B、评价的方法应与被评价的对象相适应、相匹配

C、评价的标准与被评价的对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联系

D、各评价标准应是内在连贯的,并得到始终如一的执行

13.以下说法不属于操作测验特点的是(B)。P258

A、主要通过观察被试实际的操作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

B、只适用于动作技能的评价

C、这种评价主要用来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D、它是一种非文字测验

教育学选择题[1]

导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 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 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B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 AB卷 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学前教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湛江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13-2014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A)( A.《母育学校》 B.《世界图解》 C.《爱弥儿》 D.《教育漫话》 2、(A)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A.福禄培尔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奇3、(C)是蒙特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在全部课程中占有突出地位 A.日常生活练习 C.感官教育 4、提出“活教育”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C.陶行知 5、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幼儿的特性(D)( A.幼儿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完整个体C.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B.健康教育 D.劳动教育 B.卢梭 D.陈鹤琴 B.幼儿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D.幼儿的发展必须听从成人的安排

6、师幼互动的首要特征是( A )。 A. 教育性 B. 平等性 C.差异性 D.情感性 7、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是 (B ) 。 A. 上课 B. 游戏 C.作业 D.户外活动 8、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 A ) A.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B. 开发智力 C. 培养创造力 D.发展幼儿情商 9、下面哪一部(A )是卢梭的著作。 A. 《爱弥儿》 B. 《林哈德和葛笃 德》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10、“儿童中心说”是(B )提出来的。 A. 蒙特梭利 B. 杜威 C. 卢梭 D.洛克 11、下面那个不属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D )。 A. 基础性 B. 生活性 C.游戏性 D.安全性 12、幼儿园生态环境设计的核心是( A )。 A. 童趣性 B. 动态性 C.育人性 D.创造性 13、幼儿体育的内容不包括( D )。 14、学前阶段美育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 A. 美学的知识 C.表现美的技能 1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不包括( D )。 A.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B.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于安全教育 C.幼儿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治疗法 D.文明习惯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 B. 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D. 审美动机

体育传播学题库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体育传播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或人内传播,指的是传播内容在个体内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处理的活动,就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 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指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等的传播。 3、大众传播,即职业大众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传受信息、知识、思想等的行为和过程。 4、传播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科技水平。受众媒介拥有量等因素,对媒介信息的传播质量和功能起着主要作用。 5、体育传播心理是指在体育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里活动。 6、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7、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8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

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9、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10、受众:是在传播活动信息的接受者或受传者,其范围既包括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对象,也包括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的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 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12、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优美的地理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13、物理环境:绝大部分传播活动所处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空间,如会议室、演播厅、编辑室、媒介技术水平等。科学合理地安排物理环境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效率。 14、采访权则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地采访新闻的权 利。 15、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16、批评权:指的是记者等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组织有对采访、报道对象的言行、观点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17、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是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 (姓名、单位、职务、住宅以及提供的文件、资料等)实行保密的权利。

教育学选择题题库

不定项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B)得《大教学论》得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得依据就是(ABCD)。 A当前形势得需要B德育得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就是人,就是教育得对象,因而她们(B)。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得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得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得方法就是(D)。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作为一名教师,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与研究学生,而了解与研究学生就是指了解(ABC)。 A学生思想B学生品德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6、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得核心就是( C )。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得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7、我国得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就是(B)。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得思想就是(D)提出来得。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课得类型就是根据( AB )来确定得。 A教学目得B课得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 10、学校教学工作得基本组织形式就是( C )。 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 11、教育目得指明了受教育者得(AC)。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 12、学校得中心工作就是( B )。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教学工作C校外活动D教师得培养工作 13、青少年身心发展得规律有:( ABCD ) A顺序性与阶段性B稳定性与可变性C发展得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1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得制定(ABCD)。 A教育目得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得年龄特征D教师实际水平 15、“罗森塔尔效应”反映了( D )就是教师上好课得关键。 A内容正确B方法恰当C目得明确D情感深厚 16、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就是( C)。 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学论》 1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得核心就是(C)。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得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18、课得类型就是根据( AB )来确定得。 A教学目得B课得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 19、按教学得任务分,课得类型有( CD )。 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 20、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得中外教育家分别就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C孟子柏拉图D朱喜苏格拉底 21、“教学过程最优化”得思想就是( C )提出来得。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22、班集体形成得条件与前进得动力就是( A )。 A共同得奋斗目标B班主任得要求C班级内部得矛盾斗争D共同得活动 23、美育就就是对学生进行( A )。 A审美教育B五讲四美教育C美好生活教育 D 美好思想教育 24、“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这话就是( B )说得。 A周恩来B毛泽东C蔡元培D王国维 25、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得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她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得教育应该培养( C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9)教学提纲

2012年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七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思想就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______、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其核心集中表现在______的问题上。 答案: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 2、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___年代,流行于___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答案:2060 3、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____。 答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4、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______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______。 答案:各种活动学科 5、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___为主,______相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答案:间接(书本)知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 6、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______”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和______的学习观。 答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学习 7、一堂好课的标准有:______、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______ 。 答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结构紧凑 8、活动课程的特点有______、广泛性、______和灵活性。答案:主体性实践性 9、______、______ 、灵活性、自主性是社会教育的特点。答案:自愿性广泛性 10、快乐教育又称______,主要是一种教育观念、______。答案:畅快教育教育思想 二、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 B、教育评价 C、教育实践 D、培养的人才质量答案:C 2、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题库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得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2、《理想国》得作者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3、《论语》得作者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4、世界上最早得“教学论”专著就是( ) A、《论语》 B、《柏拉图》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5、西方最早得“教学论”专著就是( ) A、《论语》 B、《柏拉图》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就是( )得问世。 A、《论语》 B、《大教学论》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7、《教育漫话》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8、《爱弥儿》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9、《林哈德与葛笃德》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10、被认为就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得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被认为就是“科学教育学得奠基人”得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2、《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3、实验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杜威 B、斯普朗格、利特 C、拉伊、梅伊曼 D、凯洛夫 14、文化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15、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填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4、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 5、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乐正克)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年。 6、1632年,著名的(捷克)国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学校教育)有时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始建于(奴隶)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和(雅典)。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骑士)和(教会);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遗传__、环境、_教育__。 1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总的要求_。 1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归宿_。 14.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基础_和_可能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社会条件__,_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卢梭_洛克_、等人。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赫尔巴特__和_涂尔干_。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社会需要_和_人的自身发展_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 18.体育的内容是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教育学选择题

教育学选择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B ? A.教学的职能B.科研的职能 ? C.服务社会的职能D.引领社会的职能 ?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C ? 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 ?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A ? 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 ?4、高等教育价值:大学走近社会中心 ?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A ? A.人本主义人性观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 C.孟子的性善论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 ?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B ? A.基础广博性B.高等专门性 ? C.复杂系统性D.职业针对性 ? ?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D ?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 ?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C)社会阶段实现。 ?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D.原始社会 ? ?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C)起主导作用: ? A.遗传B.环境C.教育 ? D.人际关系 ? ?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C ? A.科学教育B.人文教育C.专业教育D.通识教育 ? ?1、(A)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 ? ?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C)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 A.专业能力B.思想素质C.创新精神 ? D.广博知识 ?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A)结合。 ? A.专才教育B.人文教育C.科学教育D.通识教育 ?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A ? 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 ? 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