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课件

《统计学》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课件

《统计学》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课件
《统计学》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课件

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一)

(一)填空题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结构和时点结构。

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上状况的总量指标称为时点结构,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称为时期结构。

3、相对指标的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名数,二是无名数。

4、某企业中,女职工人数与男职工人数之比为1:3,即女职工占25%,则1:3属于比例相对数,25%属于结构相对数。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银行系统的年末储蓄存款余额是( D )

A. 时期指标并且是实物指标

B. 时点指标并且是实物指标

C. 时期指标并且是价值指标

D. 时点指标并且是价值指标

2、某企业计划规定本年产值比上年增长4%,实际增长6%,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150%

B、101.9%

C、66.7%

D、无法计算

3、总量指标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 )

A.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

B.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减少

C.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减少而增加

D. 指标数值的大小随总体范围的大小没有直接联系

4、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 D )

A、比例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5、我国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为)7.8% ,该指标是( C )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动态相对指标

D. 比较相对指标

6、某商店某年第一季度的商品销售额计划为去年同期的110%,实际执行的结果,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则该商店的商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为( B )

A. 124.3%÷210%

B. 124.3%÷110%

C. 210%÷124.3

D. 条件不够,无法计算

7、下面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

A. 商品库存量

B. 商品销售量

C. 婴儿出生数

D. 平均工资

8、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相比得到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标是( D )

A、统计平均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9、某工业企业总产值计划比去年提高8%,实际比去年提高10%,则实际总产值比计划的任务数提高( B )

A. 2%

B. 1.85%

C. 25%

D. 101.85%

10、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102%,实际比基期增长12%,则计划规定比基期增长( A )

A. 9.8%

B. 10%

C. 8.5%

D. 6%

11、已知某市有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3128个,工业总产值为210亿元,则在该资料中总体标志总量是( C )

A. 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共3128个

B. 其中国有工业企业所占的百分比

C. 工业总产值210亿元

D. 平均每个工厂的产值为671万元

12、比较相对指标是( A )

A、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对比

B、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对比

C、同一现象的部分与总体的对比

D、有联系的不同现象的相互对比

13、正确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前提条件是( B )

A、正确选择对比基础

B、严格保持分子、分母的可比性

C、相对指标应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

D、分子、分母必须同类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

1、强度相对数是两个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比而计算的统计指标,所以( BE )

A. 强度相对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可以互换的

B. 强度相对数的分子、分母有的是可以互换的

C. 在各种相对指标中,只有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都是可以互换的

D. 强度相对指标都是有名数

E. 强度相对指标也有的是用无名数来表示

2、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BCD )

A、全年出生人数

B、国民生产总值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销售额

E、产品合格率

3、下列各项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BD )

A. 在册职工人数

B. 企业数

C. 某种商品的销售量

D. 某地区1998年年末的人口数

E. 企业某年所生产的产品产量

4、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B )

A、年末人口数

B、钢材库存量

C、粮食产量

D、工业总产值

E、经济增长率

5、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ABC )

A. 系数或倍数

B. 成数

C. 百分比或千分数

D. 人均指标

6、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 ABCDE )

A、货币单位

B、劳动量单位

C、自然单位

D、度量衡单位

E、标准实物单位

7、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有( BCD )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比较相对指标

E.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8、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位置的有( CD )

A、计划完成程度许多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E、动态相对指标

9、在以下各项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BD )

A. 平均工资

B. 人口自然增长率

C. 商品流转次数

D. 一个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

E. 平均每人的主要产品的产量

10、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BCD )

A、受各组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B、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C、随X的增大而增大

D、随X的减少而减少

E、与次数多少成反比关系

11、比较相对指标的计算,可以是( ABCE )

A.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

B. 先进水平与落后水平的比较

C. 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的比较

D. 同一总体内部部分与整体的比较

E. 实际达到的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

12、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关系表现为( ABCDE )

A、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B、相对指标能补充总量指标的不足

C、相对指标可表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D、相对指标要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

E、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都是综合指标

13、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可以是( ABCDE )

A、系数

B、倍数

C、成数

D、百分数

E、复名数

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二)

(一)填空题

1、平均指标是指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将总体内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性水平指标。它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是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值。

2、根据平均指标的确定方法和依据资料的不同,将平均数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3、在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对于权数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次数,另一种是频率。

4、所有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0。

5、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不同于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它是若干个变量值连乘积的几次方。

6、标志变异值指标是反映统计数列中以平均指标为中心的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表明标志变异的指标主要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7、调和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它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计算的,它是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8、众数就是所研究的变量数列中的变量值。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前提是( B )

A. 总体的差异性

B. 总体的同质性

C. 总体的大量性

D. 总体的有限性

2、某企业计划规定本年产值比上年增长4%,实际增长6%,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150%

B、101.9%

C、66.7%

D、无法计算

3、总体的变异指标愈小,则说明( A )

A. 平均数代表性愈大

B. 平均数代表性愈小

C. 平均数的数值愈大

D. 标志值差异程度愈大

4、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 D)

A、比例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5、受极端值影响较大的变异指标是( C )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全距

D. 离散系数

6、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如果各个变量值都扩大3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平均数( C )

A 、不变

B 、减少了

C 、扩大3倍

D 、不能确定

7、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 C )

A. 为最小值

B. 等于各变量值平均数之和

C. 为零

D. 等于各变量值之和的平均数

8、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C )

A 、计算条件不同

B 、指标意义不同

C 、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D 、计算结果不同

9、各项变量值均不相同时( A )

A. 众数不存在

B. 众数就是最小的那个变量值

C. 众数就是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变量值

D. 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

10、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 D )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标准差系数

11、分配数列中,当标志值较小,而权数较大时,计算出的算术平均数( B )

A. 接近于标志值大的一方

B. 接近于标志值小的一方

C. 接近于大小合适的标志值

D. 不受权数影响

12、某班学生50名,男女生各占一半,该班学生性别成数的方差为( A )

A 、0.25

B 、0.5

C 、1

D 、5

13、已知,则两个平均数代表性( C )

A. 一样大

B. 甲大

C. 乙大

D. 无法评价

14、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相比得到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标是( D )

A 、统计平均数

B 、结构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15、算术平均数的分子分母是( D )

A. 两个有联系的而性质不同的总体总量

B. 分子是总体单位总量,分母是总体标志总量

C. 分子是总体标志总量,分母是另一总体单位总量

D. 同一总体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

16、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 C )

A 、零

B 、最大值

C 、最小值

D 、平均值

17、加权平均数的大小受各组( D )

A. 次数( )的影响最大

B. 权数( )的影响最大

C. 标志值(x )的影响最大

D. 标志值(x )和次数( )的共同影响

18、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两个邻组的次数相等,则( B )

A 、众数为0

B 、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C 、众数组的上限就是众数

D 、众数组各单位变量值的平均数为众数

19、根据平均指标的确定方法和依据资料的不同,可分为5种平均指标,其中( D )

A. 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是位置平均数

B. 众数和调和平均数是位置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和 几何平均数是位置平均数

D. 中位数和众数是位置平均数

20、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A )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标准差系数

f ∑

=n i i i f f 1/f

21、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 中的权数(频数)是( A )

A. B. C. D. 22、在标志变异指标中,能相对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是( D )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全距

D 、离散系数

23、当只有总体标志总量和各标志值,而缺少总体单位资料时,计算平均数应采用( C )

A. 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

B. 简单算术平均数公式

C. 调和平均数公式

D. 几何平均数公式

24、甲、乙两生产小组人均月工资分别为420元和537元,其方差均为80

元,则两小组人均工资的代表性( C )

A 、甲大于乙

B 、甲等于乙

C 、甲小于乙

D 、难以判断

25、某年一城市机械工业所属三个企业计划规定的产值分别为400万元、

600万元、500万元。执行结果,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108%、106%、108%。则该公司三个企业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D )

A. B. 26、平均指标中最常用的是( B )

A 、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 、位置平均数

27、标准差系数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B )

A. 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B. 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C. 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D. 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28、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常用的是( C )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离散系数

29、标志变异指标中的平均差是各标志值( D )

A. 离差的平均数

B. 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差

C. 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

D. 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

30、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这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C )

A 、简单算术平均法

B 、加权算术平均法

C 、加权调和平均法

D 、几何平均法

31、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C )

A.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小

B.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

C.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D.以上都对

32、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 A )

A 、各组权数相等

B 、各组权数不相等

C 、各组标志值相等

D 、各组标志值不相等

33、各标志值加上(或减去)某一常数后计算的平均数( C )

A 、与原平均数相等

B 、等于0

C 、等于原平均数加上(或减去)该常数

D 、与原平均数无关

i f ∑=n i i f 1∑=n i i i f f 1/∑=n i i

i f x 132%1081%106÷?+?)(

34、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 A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都可以

35、已知总体平均数为15,各标志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0,则方差为( B )

A、5

B、25

C、125

D、225

36、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 D )

A、平均数

B、全距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

1、平均指标的显著特点是( AB )

A. 某一数量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B. 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代表值

C. 总体内各单位的品质标志差异抽象化

D. 总体指标值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E. 异质总体的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

2、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BCD)

A、全年出生人数

B、国民生产总值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销售额

E、产品合格率

3、简单算术平均数所以简单,是因为( BD )

A. 所依据计算的资料已分组

B. 各变量值的频率相等

C. 各变量值的频率不等

D. 所依据计算的资料未分组

E. 各变量值的次数分布不同

4、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B)

A、年末人口数

B、钢材库存量

C、粮食产量

D、工业总产值

E、经济增长率

5、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 ABCDE)

A、货币单位

B、劳动量单位

C、自然单位

D、度量衡单位

E、标准实物单位

6、在计算计划完成程度情况相对指标时,计划数是对比的基数,从形式上讲,它可以是( ABCDE )

A. 总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平均指标

D. 时期指标

E. 质量指标

7、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位置的有(CD)

A、计划完成程度许多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E、动态相对指标

8、标志变异指标中的标准差( CD )

A. 是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B. 是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C. 是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D. 也称为均方差

9、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BC )

A. 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B. 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 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 不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

E. 与各组次数分布多少无关系

10、下列指标中属于平均指标的有(BDE)

A、全员劳动生产率

B、工人劳动生产率

C、人均国民收入

D、平均工资

E、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

11、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关系表现为( BDE )

A、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B、相对指标能补充总量指标的不足

C、相对指标可表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D、相对指标要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

E、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都是综合指标

12、易受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指标有( 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13、众数和中位数( ADE )

A、都是位置平均数

B、都不是平均数

C、都受极端值的影响

D、都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E、都是代表值

14、标志变异指标(ABD)

A、是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

B、可用来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均衡性与协调性

C、反映现象的集中趋势

D、反映现象的离中趋势

E、既反映集中趋势,又反映离中趋势

(四)是非题

1、同一总体中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有关,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2、A、B、C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95%、100%、105%,则这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程度为100%。(×)

3、强度相对指标是由两个不同质的指标对比得到的,其计量单位用复名数表示。(×)

4、如果两个变量数列的标准差相等,则它们的平均数的代表性也一定相同。(×)

5、平均差与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

6、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两个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前提条件是两个被比较的平均数相等。(√)

7、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

8、当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时,宜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

9、当变量数列的单位数不多或单位数虽多但无明显集中趋势时,则不宜计算众数。(√)

10、算术平均数易受极大值影响,而调和平均数易受极小值影响。(×)

知识点: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实际完成数值/计划任务数值)x100%

2、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数=(总体的部分数值/总体的全部数值)

(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

3、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数=(总体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另一部分数值)

(一般用百分比或几比几来表示)

4、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数=(某一总体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总体同类指标数值)

(一般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5、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数=(某一总量指标的数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一般用千分数、百分数表示)

6、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教育常用的几个统计方法

教育常用的几个统计方法 标准差 S 实例:比较下列二个小组语文考试的成绩: 1组:82 83 84 87 88 88 89 89 90 90 2组:53 73 85 88 89 92 95 96 99 100 二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7,各组分数的分散程度各不相同:2组的分散程度大于1组,如下图所示。这说明比较两组以上的分数时,只求平均分还不能看到它们的差异。因此,还需要能描述差异的量数。 定义:差异量数是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总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量数之一,在教育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 S ---- 标准差。 x ---- 群体中的个体(班级或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

M ---- 科平均分。 N ---- 群体中的个体(班级或学生个人)数。 由上述公式可以算出:1组的标准差= 2.79 , 2组的标准差= 13.58。计算结果说明:在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班,标准差大,表明分数分散,好差悬殊;标准差小,表明分数比较集中,差距较小。 差异系数 C V 当数据的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用标准差进行比较,比如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前者是长度单位,后者是重量单位。另外,在单位相同时,如果平均数相差太大,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也是不合理的。针对这些情况,统计学中采用了一个相对的量数-----差异系数,用它来衡量不同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定义:差异系数----CV,是标准差与平均数商的百分比: CV = S / M x 100% 公式中: S ---- 标准差。 M ---- 科平均分。 实例:初一1班学生体重的平均数M = 46 公斤,标准差S = 6 公斤;身高的平均数M = 1.45米,标准差S=0.5米。请比较体重与身高的差异程度。 体重CV = 6 / 46 x 100% = 13.04 % 身高CV = 0.5 / 1.45 x 100% = 34.48 % 身高CV > 体重CV。学生的身高较体重的差异大。 标准分 Z 目前,学校一般采用百分制来衡量学生的考试成绩。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决定考生分数的主要因素,而试题则受到命题者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原始分没有绝对的零点,也没有统一的单位,用它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有以下诸多弊端: ●不能将一个学生前后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 ●不能对不同科目的成绩进行比较。 ●难以判断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 ●难以量化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 ●.. . 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是:原始分不能表示学生的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为了克服上述弊端,NewEAS在原始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标准分的功能,以评价分析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将标准分细分为“学生标准分”和“班级标准分”。

多种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多种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统计学基础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统计学具有理论性强、计算量大、公式多等特点,传统教学方法下的教与学都非常痛苦,教学效果不佳,本文通过撰写多种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统计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堂课的好坏在于是否进行充分的准备,是否对于一堂课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只是把每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大致规划出每个时间段应该讲解什么内容或者安排什么课堂活动,主要是教师的单边活动。 而信息化教学是要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

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作为高职学生来说,本来就具有活跃、静不下来,精力不易集中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他们来说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大部分同学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老师上课没有激情,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这学期我上统计学基础这门课,更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科目,加上该课程涉及比较多的计算和公式,刚好是我们高职院校同学的弱项,以往的教学经历都非常痛苦,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老师上课感觉就像在对牛弹琴,豪无成就感可言。 这学期上这门课时,因为经历过两次信息化教学的培训,为了让这门课上得更加生动,学生更感兴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在最开始讲第一章统计学概述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统计学的含义、特征等内容时会很枯燥乏味。 所以我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放了一段统计学的视频,视频从统计的雏形——结绳记事开始讲到现代统计制度,把统计学的历史介绍得生动而详细,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原来统计学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就不像以前那样畏惧这门课了。 信息化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最典型的应用是我在讲授指数这章的内容时,开始同学们对于指数的概念怎么都理解不到,还经常和高中所讲的指数函数中的指数相混淆。 为了让同学们弄清楚指数的含义,我找了一段新闻视频,新闻里面主要讲述的是我们国家第三季度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一讲到物价水平的变动大家马上就来兴趣了,同学们都觉得物价

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革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统计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统计学教学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现阶段,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培养具有较高统计应用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统计学教学面临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必须通过课程建设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近几年,教育界的同仁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经济学教学理念即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这就对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专家学者结合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如何进行多媒体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知识与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形成科学的课程内容体

系,以求更好的体现经济学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点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三大统计阶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1、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统计学的几大代表理论、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和职能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讲授。主要是对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手段、数据整理技术、如何进行分组作业等内容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过程的前两个步骤,即统计调查与整理。 3、统计分析方法的讲授。重点讲授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社会经济具体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大块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计学基本知识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分析方法则是统计学的最核心内容。

统计分析方法教学大纲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统计学专业用 40学时 2学分 长安大学 经济管理系 2011年8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以统计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特有的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指标对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统计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相关学科中已获得各种统计方法技术的传授,所以本课程着重于统计方法的介绍及统计调查报告的内容及写作方法的阐述,同时应用案例分析介绍统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统计专业的学生系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方法应用到现代企业实践工作中,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专业理论、方法和技能,要求学生 打好数学和经济学基础,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突出统计学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应用、 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统计信息或市场信息收集调查、加工整理、数量分析、预 测决策的基本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统计分析的目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三、四、统计分析方法。重点介绍统计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第五、六章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及案例分析 3、选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抽样调查、市场调查与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市场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 SPSS软件与应用。 三、课程内容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统计分析概述. 1.1 统计分析的含义和任务 1.2 统计分析的一般问题 1. 3 统计分析的程序 第二章统计分析方法(一) 1. 1 对比分析法 1. 2 分组分析法 1. 3综合指标结合分析法 第三章统计分析方法(二) 1. 1第一节动态分析法 1. 2 因素分析法 1. 3 相关分析法 1. 4回归分析法 1. 5 平衡分析法 1, 6 图示分析法 第四章统计分析方法(三) 1. 1 盈亏平衡分析法.. 1. 2 综合分析法 1. 3 科技进步测定法 1. 4 聚类分析法 1. 5 投入产出分析法 第五章统计分析报告写作 1. 1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 1. 2 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 1. 3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程序与技巧 1. 4 统计分析报告的评价 第六章统计分析报告范例 1. 1 进度统计分析报告 1. 2 专题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统计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1 一、课程介绍 《统计学》是财经院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统 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研 究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掌握《统计学》课程,除课堂教学应有的54课时外,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重视本课程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实现本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总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及总的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通过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 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 分析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及其 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 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 和形式。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统计表 的作用、结构和种类。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相对 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 原则。

《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统计学》作为财经院校各财经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一门数据分析实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实践财经专业 随着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有效挖掘有用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已逐渐引起国内外政府机构及学者的极大关注,国际上关于大数据科学研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统计学作为一门数据分析学科,主要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建立统计模型、量化分析、总结和预测,探讨研究对象的数量规律及其特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具有统计学基础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由于统计学涉及的理论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比较多,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和学习的课程。结合自己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讲授《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在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适合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等财经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如何解决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数据分析人才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背景下,虽然多数教师坚持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但是有些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黑板板书,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容量过大,讲授速度过快,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统计学内容在重点部分常常涉及较多公式和概率统计定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得讲课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不能理解具体内容,仅仅会记忆理解,熟练地套用计算公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只注重应用表面,缺乏理论深度 财经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入手,简单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回归、统计推断等内容。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推理以及前后知识在数学上的联系缺乏讲解,使学生不能理解到所学知识的本质,仅仅会依葫芦画瓢地应用,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方法单一、创新不足。有些财经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更是将统计学与概率统计同一学期开设,使得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缺乏概率统计中的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等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 3、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讲授统计学的教师队伍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统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理想,数学和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财经类院校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主要以经济统计、数量经济学等财经类出身教师为主,缺乏数学专业科班教师,使得课程内容的设计仅注重应用,缺乏相应的数学理论作为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4、统计软件与统计案例缺乏有效结合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会用统计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分析能力已成为每个学生必经的阶段,计算机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现实中,虽然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也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是由于统计学知识繁杂、课时安排普遍过少、开课班级过多等原因,导致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少。尤其是财经类非统计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心得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心得 统计是一门处理数据的科学,《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以及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归纳出结论的一门科学,统计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会用到统计方法。同时,统计是一门寄生学科,它不同于《概率论》,统计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所以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它的应用性非常的广泛,当然理论须用来指导实践,把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统计学》的特点是逻辑性较强,理论部分抽象,公式多,应用性强的,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随着人们对定量研究的日益重视,统计方法已被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几乎所有的的研究领域都要用到统计方法,比如政府部门、学术研究领、日常生活中、公司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都要统计。因此学好统计学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斗有好处,通过时间加深对统计学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显得更为重要。本课程定义多、定理(性质)多、公式多,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教与学确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主要探讨如何消除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恐惧心理,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把一些亲身体会总结如下: 1)首先,上课的过程当中要通过讲解让同学对统计学应用领域及其类型和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展示、分析的技术。这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由于统计学课程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有一部分交叉内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两门课程的衔接和过度,一涉及到数学类的学科,学生就有比较大的抵触和畏难情绪,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疏导学生的畏难情绪,多讲一些和实际相关的案例,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能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通过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授出来。统计学主要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学生对公式的惧怕心理。统计学课程要求掌握的公式非常多,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学生记起来很困难,而且记忆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把有关公式的内容讲透,讲清公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在讲课过程当中没必要把其推导过程作为重点,只要求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掌握其规律,这样就很容易记住,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地提高,而且也达到了教学要求就可以了,因为,这门课程主要还是应用,而不是理论推导。统计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所以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和同学一起互动,不要只是填鸭式教学,不管学生吸收了没有,就是讲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而且容易是学生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统计学不好懂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在上课时应列举了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师还会给我们留出提问的时间,解答疑难问题,更难得是在课后的时间里对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首先,明确各章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占的份量;其次,突出各章的学习重点,使教材变

平均指标-统计学基础知识课件.doc

第一节平均指标对统计数据进行排序分组整理 是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的一个基本方面为进一步掌握数据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进行深入的分析还需找出反映数据分布特征的各个代表值统计学中刻划数据分布特征的的最主要的代表有二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与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例美国1家具有福利院性质的医院Barnes Hospital 该项活动中每月都有数据统计及分析以用来进行该项活动的调整与实施如有一组 关于病人进入救助活动的时间长度的数据67个样本时间长度从1天到185天除 了对该组数据进行频数方面的描 述和分析外下面的统计方法在描述数据分布特征及分析方面也很重要均值mean 357天中位数median 17天众数Mode 1天 Interpretation 1 the average time a patient stays in the Program is 357 days or slightly over a month 2half of the patients are in the Program 17 days or less and half are in the Program 17 days or more 3 many patients have a short day in the Program 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 值靠拢的倾向测度集中趋势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一 均值Mean 均值就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average value用来测度中心位置central location基本形式是标志值总量单位数总量1简单算术平均 对样本其中n 为样本数对总体 其中N为总体单位数2加权算术平均 其中为权数加权算术平均往往适用于对分组后的数据求均值这时 Xi为各组变量代表值往往取组中值为各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例1 一组大学班级人数规模的数据5个班如下465442463254 在未分组的情况下其 均值为44 如果分成如下组别I32II42III4646IV54则其均值为例2美国一个关于大学生毕业后工作起薪的问卷调查Table 1 Monthly Starting Salaries for a Sample of 12 College Graduates Graduates Monthly Graduates Monthly Graduates Monthly Salary Salary Salary 1 2350 5

统计学基础课后全部详细答案与讲解

统计学第一至四章答案 第一章 一、思考题 1.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2.统计数据的分类:按计量尺度: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按获取数据的方式: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按数据与时间的关系: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特点:分类数据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顺序数据的分类是有序的;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是定量数据;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数据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截面数据也称静态数据,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也称动态数据,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对武昌分校的全体教师进行工资调查,那么全体教师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五十名教师进行调查,这五十名教师的集合就是样本,全体教师工资的总体平均值和总体标准差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五十名教师工资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教师的工资。 4.有限总体:指总体的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

的。例如:武昌分校10级金融专业学生 无限总体:指总体所包含的元素是无限的、不可数的。例如:整个宇宙的星球 5.变量可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同时数值型变量可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6.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有限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整位数断开,可以一一列举,例如“产品数量”、“企业数”。连续型变量的取值指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列举。例如“温度”、“年龄”。 二、练习题 1.(1)数值型变量(2)分类变量(3)数值型变量 (4)顺序变量(5)分类变量 2.(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IT从业者,样本是从IT从业者中抽取的1000人,样本量是1000 (2)“月收入”是数值型变量 (3)“消费支付方式”是分类变量 3.(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所有的网上购物者 (2)“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分类变量 第二章 一、思考题 1:答:1:普查的特点:①: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 ②: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调查时间;③: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4:普查的使用围比较狭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的、

统计学中几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28卷第3期20199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28No.3 Sep.2019 dot:10.3969/j.issn.1007-0834.2019.03.011 统计学中几个典型案例分析 刘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要:在统计概率课程的教学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当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通过引入大量的生动案例,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能力,并创造实践环境、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统计思—;案例教学;统计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02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834(2019)03-0049-05 0引言 统计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以及由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决策,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机现象,概率就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英国著名社会改革家、统计学家乔治威尔斯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和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然而,统计与概率知识被学生难以驾驭,这主要是由以下3个方面造成的. 1)传统的统计与概率教学体系是把统计与概率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注重讲授统计、概率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忽视学生对方法产生背景和思想的理解,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人为地割裂了数学理论、教学方法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最终使得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2)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从小学到初、高中均有涉及,学生从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即从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到逐渐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从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到掌握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和体会概率的意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已经逐步从“经历”过渡到“从事”某些简单统计活动.然而,已有的一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和方法使得学生误以为大学阶段的统计知识不过如此,思想上不重视.但事实上,大学阶段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统计推断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厘清统计学中主要概念和方法产生的直观背景和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和研究随机现象外,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过程中多以概率论为教学重点,而真正在实际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理统计部分往往被轻视,使得学生在学完整门课程后仅仅记住了几个抽象的分布和定理,把统计学片面地理解为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公式,甚至连最基本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和软件都不会应用. 随着西方统计学教学方法的逐步渗透,我国现代统计学教学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教学中也越来越注重统计思想的传授、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如何将统计思想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已成为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必须遵从人类思维模式的发展规律,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注重贴近生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统计教学必须通过案例进行,通过案例建立学生的统计直觉,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并建议通过计算机模拟帮助学生理解统计思想和原理,从而增强学生用统计思想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把统计问题简单处理成数字运算.此 收稿日期#2019-04-03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助推中学教改、吸引高考优质生源的途径探索” 作者简介:刘倩(197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理统计.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 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课程内容: 基本要求: 1、认识统计学,掌握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统计学的特点以及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和变量等基本概念 3、了解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本章重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本章难点: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方案 课程内容: 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类和计量 2、掌握并区分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 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课程内容: 1、统计整理概述 2、统计分组 3、分配数列 4、统计整理的显示 基本要求: 1、明白统计整理的定义和程序」 2、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要领和程序 3、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 4、运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显示出统计整理的资料 本章重点: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整理的显示本章难点: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统计整理的显示

第四章综合指标 课程内容: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 4、变异指标 基本要求: 1、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并区分相对指标中的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 3、理解并掌握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 4、掌握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 本章重点:总量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分类及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 本章难点: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强度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 第五章抽样推断与假设检验 课程内容: 4、参数估计 5、假设检验 基本要求: 1、了解抽样推断及其相关概念 2、理解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分类并掌握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 3、理解四种抽样方式以及各自的误差计算 4、掌握参数估计的要点以及区间估计的计算 5、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及其应用 本章重点:抽样平均误差的理解;四种抽样方式抽样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的计算;假设检验的步骤本章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应用 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 课程内容: 1、时间数列概述 2、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 3、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 4、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分析 5、时间序列季节变动分析

统计学教学案例

项目十二方差分析案例 1、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就是否会使完成课程的时间差异缩小 一种空军电子学引导性教程利用一种个人化教学系统,每位学生观瞧讲座录像带,然后给以程式化的教材。每位学生独立地钻研教材直至其完成训练并通过考试。我们关心的问题就是每位学生完成其训练计划的这一部分的不同速度。有些学生能够相对较快地完成程式化教材,而另一些学生花在教材上的时间较长并且需要另外的时间来完成课程。在整个集体共同进行其她方面的训练之前,进行得较快的学生要等待较慢的学生完成引导性教程。 一种建议的替代系统涉及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种方法中,所有的学生观瞧相同的讲座录像带,然后每位学生被指派到一个计算机终端以接受进一步训练。在教程自我训练部分的整个过程中,由计算机指导学生独立工作。 为对建议的与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一个由122名学生组成的班级被随机地指派采用这两种方法之一。一组61名学生使用当前程式化教材,另一组61名学生使用建议的计算机辅助方法。每位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小时)被记录在下表: 当前训练方法完成教程的时间(小时) 76 76 77 74 76 74 74 77 72 78 73 78 75 8 70 70 81 76 78 72 82 72 73 71 70 77 78 73 79 82 65 77 79 73 76 81 69 75 75 77 79 76 78 76 76 73 77 84 74 74 69 79 66 70 74 72 建议的计算机辅助方法完成教程的时间(小时) 74 75 77 78 74 8 74 77 69 76 75 72 75 72 76 72 77 73 77 69 77 75 76 74 77 75 78 72 77 78 78 76 75 76 76 75 76 80 77 76 75 73 77 77 77 79 75 75 72 82 76 76 74 72 78 71 (1)利用适当的描述性统计,将每种方法的训练时间资料汇总。由样本资料,您能观察到什么异同? (2)评价两种训练方法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异。讨论您的结论。 (3)计算每种训练方法的标准差与方差。进行两种训练方法总体方差相等的假设检验,讨论您的结论。

统计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经济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需预修高等数学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对社会经济现象数字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其中的原理与方法不但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统 计学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习题指导与练习。 教学用书: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1周)第一章总论 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2、统计的三种含义、性质与特点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统计的三种含义。即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即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 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 之一”。(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即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 计指标、统计指标体系、流量及存量等概念;并明确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第2、3周)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1、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分类 2、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4、统计分组 5、分配数列 6、统计表 本章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1)统计调查的意义、种 类和方法。特别是明确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概念;明确统计报 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2)调查方案、问卷设计的有关问 题。尤其明确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3)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并运 用统计分组的种类。(4)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5)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 规则。 (第4、5、6周)第三章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众数、中位数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及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