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2018)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

1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编写过程

本次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麻醉安全与质控》共同组织麻醉用药安全方面的专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围术期管理现状,历时11个月经过多次专家会议讨论,逐条分析表决确定专家共识内容。

2 围术期用药安全现状

用药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除外药品质量事件,用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s,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二者具有显著区别。 ME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或直接的损害,由于ME引起的医疗纠纷,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药品的自然属性。ME和ADR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二者是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医务人员报告ADR无需承担相关责任,国家法规也明确规定不得以ADR为理由提起医疗诉讼。用药安全不仅要关注ADR,更需要降低ME的发生率,本次组织编写专家共识也以降低ME发生率为目的。

与ME相关的数据触目惊心。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ME所占的比率在欧美国家为9.1%~24.7%。全球每年因ME导致的医疗花费达420亿美元,占全球总医疗花费近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ME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医疗成本,同时造成数千例患者死亡。2017年3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届全球患者安全部级峰会上发布了第3项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The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on Medication Safety),这是一项全球性举措,呼吁在未来5年内通过多种措施将全球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的伤害减少50%。

围术期麻醉相关用药与医院其他医疗单元的用药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数情况下在整个用药过程中,仅有麻醉医生参与,包括开处方、药品的准备、配置和给药环节,而缺少了药师、护士等其他人员的监管和核对;二是麻醉过程中所用的药品通常都是高风险药品,治疗窗较窄、药效强,ME造成潜在或实际患者伤害的可能性较高。

围术期用药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院内发现ME并且上报的病例中,由药师发现并上报的高达96.2%,这提示在缺少药师监管的围术期用药过程中,很难及时发现并终止ME的发生。既往的数据表明,手术室内的ME很常见,全球各地的ME或者未遂事件的发生率也大致相同,为0.36%~0.75%。我国尚缺乏大样本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内某大型医院对24380例麻醉进行问卷调查,共179份问卷报告了ME,错误发生率为0.72%。以上相近的数据提示我们ME是一个职业共性问题,也是麻醉医生必须关注的问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这些数据的获得多数基于ME报告所得,而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已经在其他医疗单元关于ME的研究中被证明是缺乏可信度的。可以预见,围术期ME的实际发生率可能远高于以上数据。2016年《Anesthesiology》发表了一篇研究围术期ME和ADR的文献,该研究在一所大型学术医疗中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完成的277台手术、3671次用药操作中,共发生193次(5.3%)ADE,其中包括153例ME,该研究同时发现,每2.2台手术就会发生一次ADE。当然,对围术期ME的准确发生率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围术期ME可能发生在整个流程的任一环节。ME的类型包括药物剂量的计算错误、浓度错误、输注频率错误、给药过程中拿错药物、未按预计剂量给药、输液管路错误、给患者使用了已知可能导致患者过敏的药物、给药后未冲洗管路等,其中最常发生的错误为标签错误(24.2%)、剂量不当(22.9%)、未予药物处理(17.6%)等,而最常被错误应用的药物为镇痛药(20%)、抗胆碱能药(17%)和骨骼肌松弛药(14%)。不幸的是,这些错误通常容易被低估,因为大部分错误并未对患者造成明显伤害,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危害性。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错误会给患者带来致命性伤害,而它们本来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改进或流程优化得以避免的。

造成围术期ME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医疗技术水平、科学管理水平有关,也涉及组织文化、心理和法律等诸多学科领域。在医疗技术水平方面,医护人员对药物性质、用法用量的掌握程度与ME的发生直接相关;在药品管理和使用流程上,读音相似或外观相似药物的管理、一品多规药物的管理、高危药物的管理、注射器标签的执行、患者交接流程的规范等都会影响ME的发生;科室的安全文化、医护人员的疲劳程度和紧急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也会影响到ME的发生;就手术本身而言,手术时间长、术中需要多次给药可能也会增加ME的发生率。

降低ME的发生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技术层面的进步、管理流程的更新、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等。技术层面包括引进预充式注射器、带有预警功能的药物决策辅助系统、床旁条形码扫描辅助药物标签系统等;管理流程上需要从药品的采购、储存、审方、调配、计算、配置、给药、给药后处理、登记等环节进行优化;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则需要通过定期的强化培训来实现。

总之,围术期ME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的或致命的伤害,其发生率远高于我们既往的认知。造成围术期ME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通过多维度的努力尽快降低围术期ME的发生率。

3 围术期用药安全相关定义和解释

围术期用药安全是指及时准确地对围术期患者使用药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避免围术期ME。麻醉、ICU、急诊及疼痛治疗期间M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根据2010年美国国家ME报告和预防协调委员会(the National Coordinatin g Council for Medication Error Reporting and Prevention,NCCMERP)的相关定义,ME是指“医疗人员、患者或消费者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可能导致药物不合理应用或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可预防性事件”。根据是否对患者造成实质性损害,可对ME进行分级(表1)。围术期ME应重点关注麻醉用药过程中的错误,不论其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潜在伤害。ME最常见于麻醉诱导期和维持期,占所有麻醉ME的78.3%。麻醉期间常见ME见表2。

表1 ME分级及定义

类型定义举例

无潜在损害的错误违反相关标准但本质上不

会带来潜在损害

使用注射器抽取咪达唑仑后未注明药物浓度

轻度潜在损害的错误ME有轻度可能导致相关损

伤丙泊酚注射剂量在医嘱标准上额外增加50~150μg/kg,但未记录

有导致ADR事件潜在风险的错误ME极有可能导致相关损伤给予上消化道出血病史非胃肠手术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但

未见相关出血症状

ME伴ADR ME导致药物相关损伤给予青霉素过敏者青霉素,并出现皮疹;给予丙泊酚4mg/k

g后患者平均动脉压<55mmHg

ADR不伴ME非ME导致的ADR事件治疗期间新发的过敏反应;既往术后恶心呕吐(PONV)史患

者围术期予止吐药后发生PONV

表2 围术期常见ME

错误发生时段错误类型举例

药品准备时安瓿或包装外观相似,摆放位置相近,导致药品错拿;注射器未标注;未检查药物标签及过期时间;注射器内药物浓度不同,但未清晰标注;药物稀释倍数错误

药品给予时用药对象错误;计量不准确或错误;给药途径或时机错误

药品给予后未发现危急事件或副作用;不主动报告,不承认错误;隐瞒错误未上报

本次专家共识所指围术期用药安全主要包括及时准确地获取药物及制定合适制度确保正确使用药物,以避免围术期ME。

4 围术期用药安全准则

4.1 围术期药物的采购决策

(1)围术期药物采购是医院药品采购的重要环节,通常由医院药剂科实施采购。采购决策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既保证围术期药物顺畅使用,又能符合医院经营预算。

(2)围术期药物采购直接影响用药安全,所作决策应尽可能降低ME的风险。按照国家关于药品采购相关规定,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宜建立药品采购机制,跟踪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实时调整相应采购策略。

(3)围术期药物的采购应有麻醉科用药安全专家参与,利于围术期药物安全采购策略的实施。应确保围术期必备药物的充足储备,减少药物供应短缺带来的ME风险。

(4)药品的包装和标签应醒目且便于识别不同药物。特别应避免采购种类不同但包装及标签相似的药物。同一种药品规格或浓度不同时,应分开存放,并对浓度进行显著标示。药品包装改变时,应及时与库存管理人员和麻醉科进行充分沟通。

(5)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宜选用不需要复配或稀释的药物。载药注射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配置过程中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减少必备但不常用急救药物的浪费。

(6)经静脉使用的药物,宜考虑购置载药注射器药物或带有注射器标签的药物,以减少抽药后贴标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些药品包括临床常规使用的麻醉药品、ME会给患者带来危害的药品以及常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药品等。

4.2 围术期药物的储存

(1)围术期药物特别是毒麻药品,应遵循国家法律规定及各类药物的特性进行相应的储存。在所有实施麻醉的场所,必须能迅速获取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以及其他麻醉和应急救治所需的药品。

(2)药物存储应按药品的种类进行分区,减少错误用药的风险,尤其是对音似、形似药物或具有相似标签的药物应显著标示。在药品未使用前尽量使用药品的原始包装。

(3)麻醉药柜和工作台的药品摆放应整洁有序,且依据药理学特性分区摆放。麻醉药和急救药分开摆放,全麻药和局麻药分开摆放,高危药物单独摆放,相近药理学特性的药物临近摆放。音似、形似且药理学特性不同的药品应显著标记并/或分开摆放。

(4)麻醉车中的药品数量应维持在保证临床安全的最低水平以上,定时核查,确保定量、定区摆放,补充不足药品,清理多余药品,且确保所有药品均在有效期内。

(5)置备专用的科室外或院外急救箱,定期检查急救箱内药品种类、数量、有效期。确保急救箱在科室内及转运过程中的安全存放,科室外及院外急救时,应对管制类药物使用及残余药物处理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6)挥发性麻醉药具有潜在的致命性,尤其是液体状态下。因此,存放挥发性麻醉药的药瓶,包括已经打开的药瓶,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保存。如果药瓶中还有剩余药物,必须严密盖好瓶盖,并且标注开启的日期和有效期。空瓶应盖好瓶盖、妥善放置在专用废物盒中,避免再次使用或填充其他液体。

4.3 药物配置

(1)对于静脉使用的药物,特别是高风险的药物,建议和鼓励药剂科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预充注射器的药物,以避免使用过程中错误稀释和污染的风险。

(2)药物配置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进行,尽量减少外界干扰,专心完成药物配置。

(3)麻醉科和药剂科应对药物稀释浓度作出明确规定,并在其管辖的所有工作场所采用统一的药物稀释浓度,如麻醉准备间、手术间、麻醉恢复室(PACU)等。对不常用药品应制定稀释及用法简明量表,确保不常用药品的安全使用。

(4)药物配置过程应避免污染,操作台及药盘应整洁有序,药物配置过程中应遵守手卫生原则。一个安瓿应只用于一个患者,避免同一安瓿多次抽取。宜采用单次抽取的灭菌注射用水进行药物稀释。

(5)每一例麻醉均应设置专用的空安瓿回收容器,药品配置完成后,空安瓿应放入专用容器,以备患者发生ADR或疑似M E时查对。

(6)药物配置完成后应整齐有序摆放于药盘,有逻辑地排列药物。区分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区分急救药与常规用药,区分全麻用药与局麻药等。

(7)每台麻醉结束后均应重新准备药物托盘,并重新进行药物配置。

(8)宜避免过早进行药品配置,特别是药品放置环境不利时,如存在污染风险等。

4.4 药物核对

(1)所有药物进行配置和给药前必须经过严格核对,应进行双人核对。配置时,核对内容包括药物名称、浓度、有效期等。使用时,核对内容除药物名称和浓度(原药液和稀释液)外,还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ID号(或其他病例信息)及剂量等。有条件者,可进行电子药物核对(如电子扫描条形码)。椎管内使用药物必须严格进行双人核对。

(2)抽取药物的注射器应贴好药物标签并与药物核对一致,注射器与药物安瓿均应一次性使用。

(3)如果在药物配置期间受到打扰致过程中断,导致药物无法核对确认时,注射器及药物应丢弃并重新开始药物配置。

4.5 药物标记

(1)所有围术期使用的药物,必须贴好相应的药物标签。标签应采用标准字体清晰显示药物标准名称、剂量或浓度。应用于注射器的预印制标签应遵循国际标准(Anaesthesia Labelling Standard ISO26825:2008-anaesthetic and respirator y equipment-user applied labels for syrings containing drugs used during anaesthesia-colours design and per formance),不同种类的药物使用对应颜色的标签。

(2)手术室应配备所有药物(包括备用药物)的成套预印制标签。配置药物之前查对药物名称,并备好预印制标签,不建议将标签贴于空注射器上;药物配置完成后应立即将标签贴到注射器标准位置,并再次对标签名称与空安瓿药物名称进行核对。

(3)在没有预印制标签的情况下,需要在配药前备好手写标签,或者直接用非水溶永久性记号笔在注射器上进行清晰标记。

(4)急救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急救速度的前提下进行药物标记,如果从配药到给药由同一名麻醉医生连续完成,中间没有任何形式的中断,可以不贴标签。

(5)建议在静脉输注泵管路的两端靠近连接头处也贴上药物标签,便于更换注射器或输液管路时核对,以免连接错误。

4.6 药物使用

影响围术期用药安全的因素很多,尤其在手术中,麻醉医生使用的药品在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上大多属于强效速效药,应用不慎,极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带来无可逆转的结局。药物使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用药前麻醉医生必须先了解患者患病期间完整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并在确认患者身份信息后,根据患者一般情况、体质量等因素用药。

(2)麻醉医生必须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输注速度、禁忌证等。熟悉特殊情况(如恶性高热、心搏骤停等)的紧急处理办法和抢救用药流程。建立药物说明书手册,确保所有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可随时快速查看,以利于使用不常用药物和出现ADR时参照。

(3)在给予患者药物前,确认以下5个方面完全正确(5 Right Principle):患者身份、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可导致严重损害的高危药物须再次核对,主要包括氯化钾、肝素、胰岛素、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制品等。

(4)给药过程一般应由配药的当值麻醉医生完成。如果由其他麻醉医生完成,必须确保其对患者信息、相关用药史、所用药物的适应证、潜在并发症有相同的认识。如果给药过程由护士或其他非麻醉专业医务人员完成,须确保其严格遵守医嘱或在严密监督下完成。

(5)除了给药的注射器,输液袋和输液管路也应明确清晰标识,术中需多种药物持续输注时,为避免连接错误,在输液管路连接口处均应明确标识。标识内容包括连接终点(动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管路作用(补液、给药、测压)、用药信息等内容。不同给药管路应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并可以清晰识别。输液管路选择时要注意与药液的相容性,减少因吸附带来的药品剂量损耗。

(6)尽量减少围术期用药的种类,避免使用易发生不良药物相互作用或效能难以控制的药物。连续给药时需注意合理的给药顺序及相互间的给药间隔,并以适宜的速度推注药物;给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静脉持续输注药物时,以智能静脉输液泵替代普通静脉泵,通过设置剂量范围、输液速度等可减少ME的发生。

(7)对于特殊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新生儿和婴幼儿、妊娠期妇女等,使用各种药物的风险等级不同,需要综合权衡,谨慎选择。

(8)注重无菌原则,如保持注射器针帽盖紧;输液袋口加过滤器;实施椎管内麻醉时,加强消毒和注射药物的无菌观念。

(9)每个安瓿内的药物仅限1名患者使用,每个注射器中的药物也只能用于1名患者。

(10)给药后及时冲洗管路。使用微量泵时药物输注管路应尽量用最短的有效长度,停止用药后及时冲洗管路,以免患者转入PACU、重症监护病房(ICU)或普通病房后管路内残留的麻醉药无意中注入体内。

(11)在麻醉交接班、转运患者至PACU或ICU时,应对患者信息、术中药物使用、患者的药物反应、现输液管路中药物使用情况、微量泵药物配置及使用剂量等与安全用药相关的内容进行仔细交接。

(12)围术期会使用各种不同种类的药物,包括麻醉及术中辅助治疗用药,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相互作用,应遵循药物配伍禁忌原则,加强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减少毒副反应。围术期输液过程中一般不提倡加入药物,尤其不宜加入多种药物。如需联合用药,最好经另一输液管道。为减少体外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还应注意:①2种药物混合时,一次只加一种药物到输液袋/瓶中,待混合均匀后,液体外观无异常改变再加入另一种药物。②2种浓度不同的药物配伍时,应先加浓度高的药液到输液瓶中,后加浓度低的药液,以减少发生反应的速度。③有色药液应最后加入,以避免输液瓶中有细小沉淀不易被发现。④配伍的药液,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快使用,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时间。

(13)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医生必须具有相应处方资格,并根据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合理用药,在药品使用后及时开具专用手写处方或电子处方(处方格式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并签字盖章。

4.7 用药记录

完整的用药记录是麻醉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用药记录详实、准确,才能据此进行经验总结和病案分析,提高麻醉质量。同时,它也为回顾性分析提供了参考资料。在出现手术或麻醉纠纷时,记录单还将成为重要的法律依据。

目前,由于各医院条件不同,使用的麻醉记录单形式也存在差异,包括手写纸质麻醉记录单和电子记录后打印的麻醉记录单2种。无论何种形式,其原则和基本项目,均应符合国家卫健委(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关于麻醉记录单的行业标准。

用药后应按标准规范及时记录。若用药后患者发生了可疑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事后具体讨论是否与不合理用药有关,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上报不良事件。

4.8 残余药物处理

(1)麻醉结束,确认药物安全使用且没有发生ADR后,这台麻醉用过的所有安瓿、注射器都应进行安全处理。在确认麻醉安全结束前,所有安瓿均应放置在专用容器中妥善保管以备疑似ME时查询。

(2)制定残余药物处理流程,每台麻醉结束后残余药物均应进行安全处理,避免残余药物用于其他患者,处理过程应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3)注射器、玻璃安瓿应放置于锐器盒中妥善处理,锐器盒使用超过24h或盛满总量的3/4时,应封闭并锁定,由专人回收后于48h内彻底安全焚化。

(4)普通残余药品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5)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后,应对残余药液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销毁,销毁应由2人在场并做好销毁记录,双人复核,双人签名。

(6)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残余药液销毁后,应将剩余的空安瓿与开具的处方一同交回药库,药房管理人员仔细核对药品批号和数量是否与处方相符,并将相关信息专册记录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登记本上。

(7)药品销毁后的废弃物应由具备医疗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资格的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的处置。

(8)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使用登记、回收销毁记录等专用账册由专人按有关规定保存,不得丢失。麻醉药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2年。有效年限内一旦发生丢失,应立即上报。

5 建立用药安全文化

保障围术期用药安全既需要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也需要建立围术期用药安全文化。就我国围术期用药安全现状而言,推广和普及用药安全文化是当务之急。

5.1 正确认识用药安全文化,建立系统观

每一次ME都可能是众多不安全用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关注单次ME中的人为因素,更应注重保障用药安全的系统因素,避免将ME归咎于个人的工作失职。在分析每一例ME的时候,要尽可能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找出系统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5.2 制定ADE上报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ADE报告制度,尤其是由ME导致的可预防的ADE上报。鼓励非惩罚性ADE上报。

5.3 充分应用管理学模型和工具

在建立用药安全文化的过程中,简单明了的管理学模型和工具可以为促进用药安全提供清晰的思路。如瑞士奶酪模型提示应采用系统观来看待围术期用药安全,根本原因分析法配合鱼骨图可以找出造成ME的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手段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5.4 鼓励人人参与的用药安全文化建设

在日常工作中要鼓励人人参与到用药安全文化的建设当中,集思广益,共同制定用药安全制度,完善相关流程,最终形

成以患者安全为核心、人人自觉践行的用药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略

3.DOI: 10.1097/ALN.0000000000001040.

[6]MERRY A F, WEBSTER C S, HANNAM J, et al. Multimodal system designed to reduce errors in recording an

d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in anaesthesia: prospectiv

e randomised clinical evaluation[J]. BMJ, 2011, 343: d5543. DOI: 10.1136/bmj.d5543.

[7]杨谦梓, 薄禄龙. 围术期用药安全: 临床现状与指南解读[J].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17, 1(4): 163-167. DOI: 10.3969/j.iss n.2096-2681.2017.04.001.

[8]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专业委员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16(6): 321-326. DOI: 10.3760/ cma.j.issn.1008-5734.2014.06.001.

[9]黄绍农, 曾邦雄. 临床麻醉新理论和新技术[M].3版.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http://192.168.171.210:10002/content/html/print.htm?randnumber=0.8640386525863...

2020-11-10

围术期输血指征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得策略,血红蛋白>100g /L得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 /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 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就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得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 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与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得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得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得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得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得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得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 g/L得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单位为mg/dl)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得 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得限制;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结合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评价PDF来学习 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86更新时间:2007年07月20日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是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以1995年《成分输血指南》为基础,分析近期的大量相关文献制订的。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与1995年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输血技术,输血规范更加科学合理。本指南应用对象是手术病人或因有创操作而大量出血的病人,包括:(1)体外循环或心脏手术、急诊、产科、器官移植以及非心脏大手术病人;(2)血液病及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继发大出血病人;(3)危重病人;(4)拒绝输血病人。 1术前评估 1.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Ⅷ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1.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1)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2术前准备 2.1调整或终止抗凝治疗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手术延期至抗凝药作用消失。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用时间大约1周。华法林作用持续几天,逆转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Ⅶ因子和新鲜冰冻血浆。改变抗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会同时增加失血,应权衡利弊。 2.2预防性应用药物术前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抑肽酶、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失血。但是应用抗纤溶药物应考虑到潜在的不良预后,如移植物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罕见的大块血栓形成。而再次应用抑肽酶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抗纤溶药物适用于大量失血病人,但是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避免或减少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慢性病贫血或拒绝输血病人)的异体血输入。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价格昂 贵,而且起效慢,使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加需要几周时间。 2.3术前收集自体血在需要时回输收集的自体血,可减少或避免异体血输入。但这样可引起术前贫血,并使术中自体血或异体血需要量增加,费用也相应增加,其可行性尚待探讨。 2.4预计出血量大而须输血时应确保病人及时获得血液和血液成分。 3术中术后失血和输血的管理

13.(中文)2013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 “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 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 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 进步。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 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 泛的检索。共纳入2 686篇文献。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 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 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 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 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 凝血状况评估 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 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 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 取(1C)。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面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的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小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此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N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胜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又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是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行,排除缺铁因素,不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行和/或全身支持治行,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木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益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木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泡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A,除常规应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包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围木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量的测定,而不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 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02<267Pa(20mHg)] 2、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包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用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5)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马正良,王国年,王国林,郑宏,徐世元,高卉(执笔人),郭向阳, 郭政,黄宇光(负责人)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 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 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 1 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 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 推荐术前检测HbA 1 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 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 1 C测量的准确性。 2. 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 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 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 1C。HbA 1 C≥6.5%诊断糖尿 病;HbA 1 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 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 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 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表1. 术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调整

围术期输血指征修订稿

围术期输血指征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 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 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 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 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g/L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 2.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

围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 2014 ) 张卫,郑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张纲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必要的监测和规范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范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压力日益增加。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 (Post-anestheticcare unit, 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和病房医务工作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运人员造成伤害。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窒息。 1.围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转运情况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1] 。 1.1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 1.1.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1.1.2 转运前确认患者所 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 免意外受损。 1.1.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内。 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注意患者的头、 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 害。 1.1.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 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转运 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1.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 1.2针对设备的注意事项转运前注意对转运设备包括轮椅和推车进行检查,确认无故障。转运设备应有必要的设置如围栏、束缚带等以防患者掉落。理想的转运设施应满足如下条件 [2] : A.转运床可被锁定或解锁; B.有安全束缚带; C.床垫不应滑动; D.边栏足够高,能防护患者避免跌落; E.能够悬挂液体; F.有放置氧气设备和监测设备的部分; G .转运床应足够大以容纳大体重患者; H.可以满足某些需特殊体位转运患者的需要,例如半卧位; I.转运人员接受过使用转运床的培训; J.转运设施需有专人定期检查和维护。 2.转运中的安全问题 [3,4] 转运中的安全问题涉及人员、设备和患者三个方面。 2.1人为因素安全并发症 转运中的人为因素主要为核查不严格、沟通不良、交接不完善。建立和使用核查清

围术期输血指南

围术期输血指南 血容量评估:正常成人血容量约为70ml/kg;Hct>30% 不同程度失血临床表现 输红细胞指征:(红细胞主要作用是携氧) 1 Hb>100g/L可不输红细胞。 2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系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3 Hb<70g/L,应及时输注红细胸。此外,下列情况也可输血: 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如血友病患者。 b术前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Hb—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输血量计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Hct实测值)×55×体重/0.6输血量计算:(血浆主要提供凝血因子和血桨蛋白)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失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在缺乏白蛋制剂时,用作扩容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5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输血小板指征:(补充血小板) 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定输注血小板),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L血小板数量。 输冷沉淀指征:(补充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1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800mg/dl; 2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3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4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Ⅷ因子浓缩剂。 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浓度。

3 特殊情况紧急输血专家共识

特殊情况紧急输血专家共识2015-08-14 14:12 来源: 为挽救生命、积极救治患者,在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常规抢救治疗措施无法实施,法律尚无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允许医生为挽救患者生命按照下列步骤采取紧急输血措施。 血型不明时紧急输注O 型红细胞处理流程 1. 适用情况患者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方可启动此流程: (1)AB0 血型难以确定(如:AB0 血型系统的亚型表型,或其他生理、病理因素引起的AB0 血型鉴定困难)。 (2)生命体征不平稳,危及生命的急性失血: 血红蛋白<30 g/L,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血红蛋白>30g/L,但进一步加重贫血可能会严重危及生命(出血速度快,可能迅速危及生命;合并心、肺等严重基础疾病,很难耐受更严重贫血)。 (3)向患方充分告知并取得患方的书面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O 型悬浮红细胞成分中残存少量血浆,但大量输注(累积大于200 mL)可能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 2. 紧急处置按照以下A-B 的顺序启动紧急流程: (1)优先选择输注0 型洗涤红细胞。 (2)在不能及时获得O 型洗涤红细胞的情况下,可考虑输注O 型悬浮红细胞,并推荐应用白细胞滤器。在生命体征稳定、危急状态解除后,应等待获取O 型洗涤红细胞。

3. 注意事项 (1)异型输血必须是由主管医师与输血科充分沟通、权衡患者获益与风险后共同做出决定。 (2)输注前应使用能够检测不完全抗体的技术进行交叉配血,否则可能因患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血者的不规则抗体,从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3)输血时和输血后加强病情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RhD 阴性无同型合格血源供给时紧急输血流程 1. 适用情况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方可启动此流程: (1)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及时输注RhD 阴性合格血液。 (2)生命体征不平稳,危及生命的急性失血: 血红蛋白<30 g/L,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血红蛋白>30g/L,但进一步加重贫血可能会严重危及生命(出血速度快,可能迅速危及生命;合并心、肺等严重基础疾病,很难耐受更严重贫血)。 (3)向患方充分告知并取得患方的书面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RhD 阴性受血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在输注RhD 阳性血液后,将可能由于同种免疫产生抗D 抗体,诱发新生儿溶血病,因此将可能丧失再生育能力;或再次输注RhD 阳性血液时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输注来不及检测的血液可能使受血者面临感染艾滋病、肝炎等多种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患者必须自行承担这些风险。 2. 紧急处置按照以下A-B 的顺序启动紧急流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非肺部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非肺部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2017) 王东信(执笔人)王天龙(负责人)欧阳文严敏梅伟李民肖玮穆东亮何舒婷梁新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手术患者合并COPD会使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增加,心脏、肾脏等肺外器官并发症风险增加,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提高、围术期死亡率增加。为了提高COPD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质量,特制定COPD 患者接受非肺部手术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一、COPD的定义、病理生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 (一)COPD的定义 COPD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常见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是由吸入有毒气体或颗粒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COPD特征之一的慢性气流受限,是由小气道病变(如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共同导致,两者所起的相对作用因人而异。 (二)COP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COPD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气道和肺实质慢性炎症所致粘液分泌增多、气流受限和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粘液分泌增多和纤毛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咳嗽、

咳痰。小气道炎症、纤维化和管腔分泌物增加引起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FEV1占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值(FEV1/FVC)降低。小气道阻塞后出现气体陷闭,可导致肺泡过度充气;过度充气使功能残气量增加、吸气量下降,引起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受限。过度充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是引起活动后气促的主要原因。随着疾病进展,气道阻塞、肺实质和肺血管床的破坏加重,使肺通气和换气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长期慢性缺氧可引起肺血管广泛收缩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内膜增生、纤维化和闭塞造成肺循环重构。COPD后期出现肺动脉高压,进而发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右心功能不全。 慢性炎症反应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肺部,亦产生全身不良效应。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抑郁、慢性贫血、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这些合并症均可影响COPD患者的围术期及预后,应进行评估和恰当治疗。 (三)COPD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1. 诊断标准任何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和(或)COPD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患者,都应考虑COPD诊断。对于确诊或疑似COPD的新患者,必须采集详细病史。确诊COPD要求进行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0.70可确定存在持续性气流受限,结合具有相应症状和有害刺激物质暴露史可诊断COPD。 2. 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分级评估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肺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叶铁虎、田玉科(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 姚尚龙、黄文起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 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1-5]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6. 一般体格检查; 7.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 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输血临床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一、外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增强运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 【适应症】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者。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果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症】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a、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后;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 *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二、内科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2)血小板 【适应症】由患者血小板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输注; 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以防出血; 血小板计数在10-50×109/L之间,应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年快捷版

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拮抗因子,促使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等抵抗或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和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异常(包括高、低和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异常以高为主,可分为合并的高和应激性高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以合并者居多。目前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10%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患者升高更加显着,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显着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控制目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同时避免发生低,维持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波动比稳定的高危害更大。严密的、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和评价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25kg/m2,同时合并、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6.5%即可诊断。既往已有明确病史的患者,?≤7%提示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8.5%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者?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卫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纲 目录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二、转运中的安全问题 三、手术患者出手术室的转运 四、供参考的核查程序 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必要的监测和规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任务日益重要。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rnsive care unit,ICU)和病房医务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手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人员造成伤害。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经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

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呼吸抑制等。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转运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一)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 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2、转运前确认患者所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免意外受损。 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注意患者的头、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害。 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焦虑情绪。转运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目录 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自身输血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慢性贫血和失血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1)血红蛋白v 70g/L ; (2)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山?W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 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3)术前心肺功能不 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 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所有先心病术前备红细胞悬液,作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 预充及手术失血补充。术中同时采用血液回吸收技术。先心病术后红细胞输注指征:有活动性出血,即每小时失血量>血容量的

5%-10%,血球压积<30%(儿童)或35%(小婴儿),血色素<90g/L ; 5、骨科的大型手术出血。如发育性髋脱位、脊柱侧弯、四肢近端骨折等手术,术中及术后需要维持血色素在80g/L以上。术中尽可能使用自体血液回收。 注: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X 55X体重-Het实际测定值X 55 X 体重)/0.60。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 X 109/L ,不需要输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V 50 X 109/L ,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 X 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X 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 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 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5、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的指南(2014)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英伟左云霞师阳连庆泉(共同执笔人/负责人)丽华建敏曾睿峰(共同执笔人) 目录 概述 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围手术期输液 围手术期输血 一、概述 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容: 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

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 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 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 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的特点 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