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的研究

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的研究

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的研究
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的研究

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当前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于这一理念,数学教学必须体现应用性、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很大比例的应用题教学就成为实践这一改革理念的有效手段。

应用题,故名思义,应该具有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的问题解决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可否认,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传统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抽象复杂,情节事理单调枯燥,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知识运用脱离生活实际,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尤其对农村学生更是如此。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小学应用题教学在发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效应: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分化的主要内容。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普遍视应用题为“头痛题”,应用题不仅没起到应有的“应用”功能,相反却很大程度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从平时教学和调研中经常发现,应用题更是农村学生学习数学中的重大障碍,得分率很低。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优秀生对应用题也是“望而生畏”,“屡战屡败”:对应用题题意不理解,对数量关系分析不清晰,解法随意。因此,不得不深思:目前农村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现状令人担扰。

二、归因分析

为此,笔者就本县农村小学本学期其中质量检测四年级学生的解题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并从中随机抽取117 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引起教师对农村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现状的分析及对存在问题的警觉,以促进农村小学应用题教学改革,同时也对农村小学应用题教学谈一些粗略看法。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各种类型应用题的基本题掌握较好,对需要综合分析、应用的综合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分析,而对一些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探索解题策略

寻求多种可能结论的实际问题,思维则比较僵化,摆脱不了答案唯一的思维模式。

笔者认为,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教材本身及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1、教材本身的局限性

(1)过于注重应用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现行农村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

用题均是按类型而编排的,且编排的方法大体一致:教材先提供某一类型应用题

作为例题,再提供一些与例题同一类型的应用题作为练习材料。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在新授课时没有有意识地学习教师对应用题结构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而是一味地套用例题模式的固定解法,不肯多动脑筋。一旦将不同类型的应用题混在一起,有的学生就会束手无策,这就导致课堂上似乎学生都会了,可真正意义上理解的并不多,最后还得利用练习课,复习课不断给予强化,机械重复练习。

(2)应用题编题中对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然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的取材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本身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有的则由于时间问题信息老化,学生很难对这些生硬材料感兴趣;有的应用题中“条件”、“问题”设置呆板,学生没有选择自由。试想,在框定的条件和问题中强化训练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有能力去处理多条件、少条件、多结论、多策略的问题呢?这正如在体操训练房里训练出来的运动员不能参加游泳比赛一样。尤其对农村学生,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应用题实在是“太难了”。例如二年级教材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例题为:食堂原来有50袋粮食,吃了4天,每天吃8 袋,还剩多少袋?这样的问题材料就较生硬,条件与问题过于呆板,学生理解较困难,也很难挖掘出问题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长此以往,这只能禁固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又如教材内容“元、角、分的认识”,虽然这部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乡镇,购物活动中也逐渐不用“分”的贷币单位,这样的知识学习让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乏知识的实用性。

2、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由于受“应试”观念影响,为追求短期效应,一些老师在教学时仍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应用意识、能力及解题策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及答案的唯一性,结构化、公式化、典型化过强,偏向于对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掌握题型结构,正确列式解答”的理解力要求,使学生在设定的结构中转圈,从而使应用题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却反而成了训练封闭思维的工具。长期以往,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复习――讲解书上例题――做课后习题,一切以教材为本,这样学生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吗?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应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农村小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思考

1、重新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注重人的发展,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仍赖模仿与记忆,而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理解数学,探索其应用价值。一直以来,训练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应用题教学价值的全部。过于强调应用题的思维训练价值,就会形成以单纯的抽象数量关系分析,解答形式化及形式化解答过程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系统逻辑性,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思维训练性,而忽视了应用题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使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知识来思考,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导致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教育部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目标最终应整合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学观念、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都应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整合观念,在不同教学内容中体现应用意识。

2、灵活应用老教材,落实课改新理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逐步推开,到200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但至少要到2010年甚至更晚,农村学校才能在各年级中完成向新

课程的过渡。在这不算短的“过渡期”中,面对手中还没来得及修改的教材,作为数学课程重要实施者的教师不能被动地适应教材,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焕发新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应用题(四)

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应用题(四)学法指导、解答应用题一般有四个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例题1、两个小组订练习本,甲组每天装订55天,一共装订了330本。乙组装订同样多的本数,5天装装订完。哪个小组用的时间少?这个组每天比另一个组多装订多少本? [分析与解答]要比甲组和乙组哪个小组用的时间少,必须知道两个装订同样多的练习本各用的天数。已知乙组用了5天装订完,甲组用的天数可以根据:“甲组每天装订55本”和“一共装订了330本”求出,即330÷55=6(天)。因此5〈6,所以乙组用的时间少。已知乙组5天装订了与甲组同样多的330本,可求出乙组每天装订330÷5=66(本),进而求出乙组比甲组多装订的本数。 (1)甲组装订330本用了多少本? (2)乙组每天装订多少本? (3)乙组比甲组每天多装订了多少本? 试一试1、暑假中,小华每天写16个大字,一共写了240个大字。小宇写同样多的大字,12天写完。谁用的时间少?每天多写多少个大字? 例题2、生产1080个零件,第一台机器每天生产40个,第二台机器每天生产50个。两台机器同时生产,几天可以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每台机器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分析与解答]根据“第一台机器每天生产40个,第二台机器每天生产50个”可以求出每天两台机器一共生产的个数:40+50=90(个);再根据求出的每天两台机 器一共生产的个数和“生产1080个零件”可以求出天数,进而分别求出每台机器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小升初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升初应用题大全,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买5支铅笔要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5=(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16=(元) 列成综合算式÷5×16=×16=(元) 答:需要元。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 (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 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 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100÷5÷4=5(吨) (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105÷35=3(次) 列成综合算式105÷(100÷5÷4×7)=3(次) 答:需要运3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791=(米)

应用题思维训练

应用题(一) 学法指导: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弄清题意,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方法,最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写出答案。关键是要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例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吃掉24袋,剩下的袋数是吃掉的2倍。食堂运来大米多少袋?分析与解答:要求食堂运来大米多少袋,必须知道吃掉的袋数和剩下的袋数这两个条件,吃掉的袋数已经知道,是24袋,所以要先求剩下的袋数,再求出共运来大米的袋数。 (1 (2 试一试1 倍。甲乙两人收藏 3倍,必须要知道黑兔的只数,题中已知,所以要先求灰兔的只数,再求白兔的只数。(1)灰兔多少只?(2)白兔多少只? 综合算式:

答:学校饲养小组养了只白兔。 试一试3:学校图书室有科技书120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4倍,游戏书的本数比故事书少100本,学校图书室有游戏书多少本? 例4:商店里有红气球54个,黄气球24个,花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比红气球少8个。有花气球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根据花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比红气球少8个,可知道花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和红气球比,花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红气球多。已知红气球54个,那么可以求出花 (1 (2 只,三种 用了58分。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答:根据来回都步行要用90分钟可以求出他去时步行用的时间,又知道他去时步行,回来时乘车一共用了58分,可以求出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

(1)他去时步行用了多少时间? (2)回来时乘车用多少分钟? 综合算式: 答: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分钟。 试一试6:邮递员叔叔去某地送信,来回都骑车要用48分钟,如果他去时骑车,回来时步行,一共要用95分钟。他回来时步行要用多少分钟? 练习: 1、在学雷锋活动,三年级同学做好事73件,五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是三年级的3倍。两个年级共做好事多少件? 2、爸爸今年30岁,是小明年龄的5倍,爸爸今年比小明大多少岁? 3、花圃里有48盆鸡冠花,是郁金香的4倍,郁金香的盆数比月季花少18盆,花圃里有多少盆月季花? 4、书架上摆数三层图书,第一层有32本,第二层有28本,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总本数是第一层的2倍,第三层有多少本图书? 5、学校体育器材室足球84只,是排球只数的2倍,篮球有56只,三种球一共有多少只? 6、李老师上班时坐车,下班时步行,在路上共用5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要用80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只需多少分钟? 7、爸爸共买回56个鸡蛋,过了几天后,吃掉的鸡蛋是还剩的6倍,还剩多少个鸡蛋? 应用题(二) 提示:在分析一般应用题是题的数量关系时,一定要弄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哪些表示大数,哪些表示小数,哪些表示相差数,哪些表示部分数,哪些表示总数,哪些表示一倍数,哪些表示几倍数……。经常进行应用题练习,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头脑更加灵活、更加聪明。

应用题解题技巧

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每次考试中都会有大的综合题体现在应用题中,小学数学应用题考察的是知识点的累计和关系,结构复杂、类型颇多,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今天易第家教网向您介绍不同类型的应用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一、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一般关系式有: (和-差)÷2=较小数(和+差)÷2=较大数 二、倍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基本关系式是: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 三、还原问题: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未知数的问题,一般叫做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一般根据加、减法,乘、除法的互逆运算的关系。由题目所叙述的的顺序,倒过来逆顺序的思考,从最后一个已知条件出发,逆推而上,求得结果。 四、置换问题: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五、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六、年龄问题: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七、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只数和总足数,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叫做鸡兔问题,也叫“龟鹤问题”、“置换问题”; 一般先假设都是鸡(或兔),然后以兔(或鸡)置换鸡(或兔)。 常用的基本公式有:(总足数-鸡足数×总只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兔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总头数×2) ÷2 鸡的只数=(总头数×4-总腿数) ÷2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还可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中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突破定势,转换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1、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一般关系式有: (和-差)÷2=较小数(和+差)÷2=较大数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24,甲数比乙数少4,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4+4)÷2 =28÷2 =14 乙数(24-4)÷2 =20÷2 =10 甲数 答:甲数是10,乙数是14 2、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基本关系式是: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 例:有两堆煤,第二堆比第一堆多40吨,如果从第二堆中拿出5吨煤给第一堆,这时第二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原来两堆煤各有多少吨? 分析:原来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多40吨,给了第一堆5吨后,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就只多40-5×2吨,由基本关系式列式是: (40-5×2)÷(3-1)-5 =(40-10)÷2-5 =30÷2-5 =15-5 =10(吨)第一堆煤的重量10+40=50(吨)→第二堆煤的重量 答:第一堆煤有10吨,第二堆煤有50吨。 3、还原问题: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未知数的问题,一般叫做还原问题。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一般根据加、减法,乘、除法的互逆运算的关系。由题目所叙述的的顺序,倒过来逆顺序的思考,从最后一个已知条件出发,逆推而上,求得结果。 例:仓库里有一些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多少吨? 分析: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19+12)×2吨。以下类推。 列式:[(19+12)×2-12]×2 =[31×2-12]×2=[62-12]×2=50×2 =100(吨)答: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100吨。 4、置换问题: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5、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1、解放军某部的一个班,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树苗,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差4棵树苗。求这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三年级思维训练应用题练习

应用题练习 1、如果买6个书包和3盒水彩笔需要294元,而如果买2个书包和3盒水彩笔只需要154元,求一个书包和一盒水彩笔各多少钱 2、3袋大米和4袋黄豆共重425千克,6袋大米和4袋黄豆重650千克,问4袋大米和5袋黄豆共重多少千克 3、3个人轮流背两个行李包,走了12千米,问:平均每人背多少千米

4、一个人带着两只桶去河边打水,一只桶可盛3千克,另一只可盛5千克水,现在要取4千克水,应该怎样取 5、某同学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6错看做9,把十位上的8错看做5,结果和是221,正确答案是多少 6、在做一道加法算式题时,小芳把个位上的5看成了9,把十位上的8看成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正确的答案是多少 7、丫丫在做一道加法算式题时,把加数个位上的2看成了7,把十

位上的8看成了5,结果是88,正确结果是多少 8、一个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14厘米,宽是8厘米。如果把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9、一根铁丝长80厘米,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余下的铁丝围成一个长为1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10、一根绳子长78厘米,围成一个长12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余下的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1、一张长方形纸,长28厘米,宽15厘米,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余下的长方形纸周长是多少 12、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求每个长方形的周长。 13、在两栋大楼之间的一段200米长的空地上等距离地栽了一排树,一共49棵,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浅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浅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较隐蔽,学生在解题时很难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大胆地想象,力求通过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为此应重视各种解题思路的训练。 一、对应的思路训练 例1:一户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要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 写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5只鸡6天4.5千克 240只鸡15天?千克 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可分析出两种方法: ①用归一法先求出1只鸡1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15天所需的饲料。即 4.5÷5÷6×240×15=540(千克) 答:240只鸡15天需饲料540千克。 ②每只鸡平均每天用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4.5×(240÷5)×(15÷6)=540(千克)(答略) 二、数形结合看图分析训练 例2:修路队三天修了一段公路,第一天修40%,第二天修1/2,第三天修2.5千米。这段公路长多少千米? 先分段画图: 附图{图} 再分析解答:把全段公路看做单位“1”,那么第三天修的2.5千米正好是全段公路的(1-40%-1/2),它和2.5相对应,所以全段公路长为: 2.5÷(1-40%-1/2)=25(千米)(答略) 例3:有一桶油第一次取出2/5,第二次取出20千克,桶里还剩28千克油。全桶油重多少千克? 先分段画图: 附图{图} 把整桶油看作单位“1”,从图中清楚地看出:后两次取出油的总和,正好是第一次取油后余下的部分,即(1-2/5),它与(20+28)相对应。 列式计算:(20+28)÷(1-2/5)=80(千克)(答略) 三、一题多解思路的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可对一道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对比,多角度、多层次地沟通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发表时间:2011-08-22T17:23:20.153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吴永才 [导读]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吴永才(大关县吉利镇回龙村完小云南大关657400) 【摘要】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关键词】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1.发学生思维激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2.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2.1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 2.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3.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3.1 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3.2 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3 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3.4 一般与特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题方法

小学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 ,所用的时间 为 1 100,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 千米,所用的时间是 1 60,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1 100 +1 60= 2 75,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 ÷ 2 75=75 (千米) (2)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求知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 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 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693 0 ÷(477 4 ÷31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个数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个数=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 米,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思维训练应用题26道

三年级下册思维训练综合题 姓名 1、学校给三年级订了许多课外读物,平均分给三年级的6个班,最后每个班分到12本,还有5本剩余。学校给三年级一共订了多少本课外读物? 2、老师买来许多五彩缤纷的气球,去掉2个,剩下的分给26个学生,每个学生3个。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气球? 3、有一根绳子,长23米,剪下4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跳绳,可以做几根跳绳?还剩多少米? 4、一个班级,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让所有学生排成一排,按1、2、3、4、5循环报数,最后一个报的数是2,问这个班级最多有多少人? 5、两个整数相除,商是23,余数是5,除数最小是几?被除数最小是几? 6、学校图书馆有科技书、故事书、文艺书苦干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共150本,故事书和文艺书共170本,科技书和文艺书共180本。学校图书馆里共有这三类书多少本? 7、工地用8辆同样规格的卡车运水泥,每天可运128吨,后来增加了同样规格的卡车3辆,这样每天共运水泥多少吨? 8、甲、乙两人共有图书60本,如果甲给乙5本,则两人图书相同。问两人原来各有多少本图书? 9、学校报刊阅览室在36名学生看报,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再来几名男生,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8人? 10、一项家具加工工程原计划20天完成,加快工作速度之后每天多做10件,只需18天完成。问原来每天做多少件? 11、小强和小玲共有30张游戏卡,小玲的卡片是小强的4倍。小玲、小强各有多少张卡片? 12、商店原有苹果重量是桔子的5倍,现在苹果卖掉40千克,桔子又买进8千克,则苹果与桔子相等。问商店原有苹果和桔子各多少千克?

13、苹果和桔子共重150千克,苹果比桔子多8千克。苹果和桔子各重多少千克? 14、学校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共180人,三年级学生是二年级人数的两倍。那么,二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各多少人? 15、甲、乙两个建筑队修路, 10天共修1200米,甲队修的速度是乙队的5倍。甲、乙两个建筑队每天各修路多少米? 16、一瓶色拉油连瓶共重800克,吃去一半油后,连瓶还重410克。瓶里原有油多少克?空瓶重多少克? 17、植树节,中心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共植树106棵,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24棵。问:四年级、五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18、开家长会时,如果教师少去4人,则教师人数是家长人数的一半。如果家长少去2 5人,则教师人数与家长人数相同。问教师和家长各有几人?19、小明参加期终考试,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为97分,语文比数学少了6分。问:语文和数学各得了几分? 20、小明沿一个正方形草坪的边跑了5圈,一共跑了600米。求这个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多少米? 21、学校买了2个篮球和2个足球,共用去1 80元,每个足球比篮球贵6元。问足球与篮球单价各是多少元? 22、甲、乙仓库共有粮食360吨,从甲仓库运40吨到乙仓库之后,两仓库的粮食两样多。问甲、乙两仓库原有粮食多少吨? 23、A、B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与一辆卡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共用了5小时。已知汽车速度是卡车的两倍。那么汽车速度与卡车速度分别是多少? 24、小张的期终考试成绩如下: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4分,数学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88分,英语和语文的平均成绩是86分。问:小张的语文、数学、英语各得多少分? 25、小红的期终考试成绩单不小心弄污了,已知语、数、英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

小学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简单应用题 (1) 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 解题步骤: 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 7 ) 解答加法应用题: 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8 ) 解答减法应用题: 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

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 发表时间:2016-12-07T14:21:07.18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1期作者:冯良云 [导读]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四川广安 6386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1-0022-01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现就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培育学生的思维方法,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见,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他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他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的脉络。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则是抓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主流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渐深入直至终结。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做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系统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的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折、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用沟通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2、具体与抽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中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度上。在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一是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二是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于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趋势。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及方法30类典型应用题: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元 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4、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5、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6、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和差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五年级思维训练12 分数应用题(原卷+解析版)

五年级思维训练12 分数应用题 1.全世界胡杨90%在中国,中国胡杨90%在新疆,新疆胡杨90%在塔里木,塔里木的胡杨占全世界的____% 2.计算机中最小的存储单位称为“位”,每个“位”有两种状态:0和1.一个字节由8个“位”,组成,记为B .常用KB 、MB 等记存储空间的大小,其中1KB=1024B, 1MB=1024KB .现将240MB 的教育软件从网上下载,已经下载了70%.如果当前的下载速度为每秒72KB ,则下载完毕还需要______分钟.(精确到分钟) 3.奶奶说:“如果不算星期天的话,我的年龄就只有84岁.”她实际上有_____岁. 4.小明带着一些钱去买签字笔,到商店后发现这种笔降价了12.5%,如果他带的钱恰好可以比原来多买13支,那么降价前这些钱可以买_________支签字笔. 5.甲、乙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甲绳先剪去31,再剪去31米;乙绳先剪去3 1米,再剪去剩下部分的3 1.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相比较是________ A.甲绳剩下的部分长 B .乙绳剩下的部分长 C .甲绳与乙绳剩下的部分同样长 D .不能确定 6.果园里的荔枝获得丰收,第一天摘了全部荔枝的31又10筐,第二天摘了余下的5 2又3筐,

这样还剩下63筐荔枝没有摘,则共有荔枝_______筐. 7.四位小朋友合购一个价值600元的生日礼物送给同学.第一位小朋友付的钱是其他小朋友付的总数的31;第二位小朋友付的钱是其他小朋友付的总数的41;第三位小朋友付的钱是其他小朋友付的总数的5 1.请问第四位小朋友付多少钱? 8.林林倒满一杯纯牛奶,第一次喝了3 1,然后加入豆浆,将杯子斟满并搅拌均匀,第二次林林又喝了3 1,继续用豆浆将杯子斟满并搅拌均匀,重复上述过程,那么第四次后,林林共喝了一杯纯牛奶总量的________(用分数表示). 9.将1997减去它的 21,再减去余下的31,再减去余下的4 1,再减去余下的51,……依此类推,直至最后减去余下的19971,最后的结果是_______. 10.丢番图是古希腊的大数学家,生活在公元3世纪.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公式及解题思路汇总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公式及解题思路汇总(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1简单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解题步骤: a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 7 )解答加法应用题: a 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8 )解答减法应用题: a 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b 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升初应用题大全,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 =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 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100÷5÷4=5(吨)(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105÷35=3(次)列成综合算式105÷(100÷5÷4×7)=3(次)答:需要运3次。2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 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3.2×791=2531.2(米)(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列成综合算式3.2×791÷2.8=904(套)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