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电气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012年6月修订稿) 一、培养目标 本着“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企业为依托,着力培养拥有扎实的工程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人文与环境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可从事电气工程技术研究、电力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建设、电力生产技术运行管理、电力企业管理及市场经营等工作,具有成为卓越电气工程师的潜质,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和国际竞争的环境下,勇于担当电气工程师的角色,能够承担电气工程师的责任。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四年学业、达到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要求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在达到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资格。 二、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掌握以数学、力学和相关科学学科与电气工程学科的综合为基础的工程原理,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标准、规章和法律法规。 5.具有较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和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文听、说、写的基础,能在工作时用外语与同行进行有效沟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了解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基本

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方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方案改革 试点项目名单 [摘要]以下是教育部发布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供大家参考!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办)、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教育部直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有关高校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13号)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试点申请,并递交了项目申报书。根据地方教育、农业、林业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有关高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及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校实施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做好计划的实施工作,确保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适时组织改革试点的交流和总结工作。 附件: 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培养卓越口才实施方案

培养卓越口才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培养卓越口才”是新教育实验六大课题中的一项子课题。该项课题的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成功人生奠基。根据未来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年龄特点,以课前训练为主,经过教师指导,活动交流,促进学生读、说、写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实验目标: 利用好课堂环境和外部环境,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达到培养卓越口才,打造自信人生之目的。 (一)营造自由交流的和谐氛围,整体提升师生的精神状态。 (二)培养一批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口才指导的专业队伍,培养一批有较高口才素养的勇于实践的“卓越口才”教师。 (三)培养孩子愿说,乐说,敢说,会说的精神,使“口才”成为学校一项品牌特色。 三、实验措施: 1、课前坚持练,做到课前演讲三分钟。 每班每天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可以是班内发生的事,也可以是家庭中发生的事,或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有意义的事。具体由各任课教师组织。每周前班主任要安排好每节课演讲的顺序,让学生在上课前先有所准备,可以先让口才好的同学演

讲,刚开始可以让学生拿着稿子读。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脱稿后演讲。保证人人有锻炼的机会。 2、在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上坚持学生国旗下演讲。 每周学校将安排一名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进行国旗下演讲。演讲内容要按照学校规定的演讲主题确定。演讲者要提前做好演讲准备,升旗仪式上必须脱稿演讲,达到提高口才、锻炼胆魄的目的。对全体学生而言,除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还要鼓励在集体仪式上大胆演讲的积极性。 3、开展“培养卓越口才月”活动,激发每个学生演讲热情。 学校确定11月为“培养卓越口才”月。在这一月要大力开展一些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口才与胆量,同时也促进学生临场思维表达能力。(演讲内容,一、二年级:讲故事比赛、古诗吟诵比赛。) 四、具体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实验教师要主动查找、收集资料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明确当前培养人才的关键,这是我们进行研究实践的基础。 2、实验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此项实验,课前坚持让学生演讲三分钟,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及学科特点,巧妙地引入语言训练点,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搭建学生“口语表达”的舞台。 3、实验教师加强沟通、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日益缜密的思维,并能够理性的,辨证的看问题,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4、课题组要加强检查指导,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 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20xx年修订)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学校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规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教学管理,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卓越班以“强化基础、加强实践”为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努力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第三条卓越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类专业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国际认可的研究型工程师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 法律类专业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的精英法律人才。 第四条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进行筛选分流,一部分学生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硕卓越班),未获得推免资格的卓越班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本科卓越班)。 本科卓越班:本科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

训练。 本硕卓越班:本硕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X(“X”工程类卓越班为3年,法律类卓越班为2年)”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实践能力训练和硕士公共基础课程学习,X年为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以及学位论文阶段。 第五条学院应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简称“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高于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体现专业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体现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学校标准应细化到可实施、可检查的程度,并落实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第六条学院应制定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要体现“三个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强化基础与注重个性并重。 卓越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经历。 第七条学院应加强课程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学生本科阶段修读产学合作共同开发工程实践类(法律实务类)课程学分总数应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的1/3。本科阶段课程中至少要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一定年限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

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计划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 一、学制 四年 二、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优秀的职业道德,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取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与信号处理、自动检测与控制、现代电子电路设计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了解产品从构思、市场调查与方案论证、制订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研发团队组成分工及进度安排、样机的测试定型、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市场销售和维护支持等基本流程,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技术管理、应用与开发、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适应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的、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精神,能体现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养成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学习态度,具有自信、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_^|||具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_^|||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_^|||具备电子与信息工程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具有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学习态度,具有自信、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_^|||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及方法论、法律等知识,对文学、艺术、美术、历史、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修

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研究

第22卷第3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22No.3201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y .2013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引起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2010年,国家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专业实施方案。本文重点就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基本理念和基本策略进行探究。 1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1.1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卓越人才培养的内涵1.1.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看,高等学校可分为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技能岗位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应运而生的新类型高校,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用型”是相对于“学术型”而言的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学术型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是对高等教育“职业性”和“学术性”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追求,即应用型本科=本科底蕴+应用特色。因此,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 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 1.1.2卓越人才培养的内涵 卓越人才培养就是以卓越的理念、卓越的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人才。卓越育人的内涵是培养有品德、有才能、有远见、有开拓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笔者认为,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日后成为应用型卓越人才的素质和潜能。 1.2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依据我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高校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利益融合。充分表明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是一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卓越人才培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 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包括:(1)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社会 收稿日期:2013-04-2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gx-153)和重庆市 教委教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12032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定清(1963—),男,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兼任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从事 会计学、教育管理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研究 李定清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文章在阐述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析了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基本特征;基本理念;基本策略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3)03-0088-03

【推荐】工作方案合集6篇

【推荐】工作方案合集6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工作方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工作方案篇1 一、实施时间及范围 全县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范围为全县所有公办幼儿园和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具有合法办园资质的民办幼儿园。 二、主要内容 一)免除学前一年幼儿。对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免收保教费,对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予以减免。 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一年幼儿补助生活费。补助对象主要包括:孤儿;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幼儿以及残疾幼儿;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重点优抚对象。按照一定的程序予以审批。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幼儿;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困难家庭的幼儿。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前一年幼儿审批制度。 三、实施标准 一)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标准为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即收多少、免多少;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实行全免。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予以减免,严禁重复收费。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前一年幼儿人数按学前一年幼儿总人数的20%计算。家庭经济困难学前一年幼儿生活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每生每年补助750元。全年按250天计算。 四、资金筹措 一)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行市县分级、以县为主的原则组织实施。

二)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免费资金的筹措。省财政统一按照全日制公办二类园现行收费标准。按所需资金总量的80%设立奖补资金。省级奖补资金按照人均财力、学前一年幼儿在园人数、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等因素,即每生每年700元测算。以县为单位算账。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免费所需资金除省财政奖补资金外,其余由市、县财政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办法落实。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前一年幼儿补助生活费的筹措。市、县分担资金比例由市、县财政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办法落实。补助生活费所需资金由省、市县按5∶5比例分担。 五、操作办法 一)免费人数的确定办法:学前一年免费人数为幼儿园的大班和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人数之和。学籍号与身份证号对应)县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学籍管理办法,以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的学前教育学籍核定人数为准(学籍管理实行从幼儿园小班到九年级一号制。加强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幼儿数核定工作,确保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稳步实施。 二)拨款方式。学前教育免费资金拨付实行“财政直通车”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到镇中心校(县直幼儿园直接拨付到园)镇中心校拨付到各幼儿园(学前班)每学期开学前一周由县财政局预拨部分免费资金。学前教育免费资金坚持与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同步拨付。确保学前教育幼儿园(班)正常运转。后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主管县长为组长,落实部门责任。为了加强对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财政、监察、审计、物价、文广、教育督导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县为主、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县教育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包括幼儿人数的调查摸底和审核、资金测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工作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统筹、落实、管理免费资金,并保障资金按时拨付;县文广局负责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专题栏目、公告等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县监察、审计、物价、教育督导等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和相关标准审定工作,确保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大经费投入。每年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强化资金管理。将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组织框架、保障体系、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注重培养“素质好、上手快、能创新、善创业”的未来优秀机械工程师,达到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为深入进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管理模式;政策措施;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65-03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及行业企业需求,建立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

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 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企业签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学生实习实训合作协议,2011年正式启动哈尔滨理工大学与浙江新亚集团、哈尔滨哈影电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机械动力工程学院挑选有志愿的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就培养方案、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学生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深入的实践探索。通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试行,深入探索国家发展、企业需求、人才培养及学生愿望之间的联系及矛盾,探讨从学校至企业良好过渡的培养方法,达到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管理模式 1.组织架构 为了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运行和管理,学校成立了哈尔滨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领导 小组和工作小组,由主管校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机械动力工程学院的卓越工程师教

某某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 案 秘2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推进我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决定从2011级本科生起,结合我校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启动****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其中,在基础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厚基础、强研究、重创新”的学术研究类人才;在应用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领军人才;在工科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贯彻教育 1

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组织实施 1.成立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文科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规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制定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院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并制定适应本院系相关学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学生遴选办法和考核评价办法等管理办法,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安排与教务管理、团学活动的开展等。 3.成立院系教学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丰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负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 4.成立院系导师组。院系选派教学科研水平高、具有指导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实施途径与培养标准 2

培养学生卓越口才从“说”做起(原创)

培养学生卓越口才从“说”做起(一) (原创) 新教育实验的第四个行动是“培养卓越口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参与到“说”中来,让学生愿意说、敢说、会说,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 谈起敢说话,我们联想到我们周围的一些现实情况,无论是在校外和校内,我们总能碰到一些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他们不爱讲话,好多时候缘于各种因素,造成了他们不敢说话的现象,比如他们怕说错,怕被批评,怕引来别人的笑话等等,相信,我们大家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再看我们的课堂,有时候一节课好多学生连一次讲话的机会都没有,有一部分想说的,总是怕出错而犹豫不决,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后,慢慢地,他们也就变得不再积极说了,从而导致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思考不会再深入,这是个系列反应,身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好明白的。 要想让学生敢说,那么我们就应该先引导他们愿意说,不管说得如何,问题解决的如何,我们应该对他们的态度先给予肯定,让他们有了自信力,然后在不断地“说”中把语言变得通顺、条理,表达的观点清楚,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备课时对上课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充分准备,时间也要合理掌控,创造“说的机会”要适时。相信只要给学生创造了机会,让他们先从敢说、愿意说中体验到小小的成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起来,也就对学习目标会有深刻的理解,真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喜欢我们和我们的课程,这样的“说”远比我们在讲台上扯破喉咙敲着讲桌整节课“讲”强得多,好得多! 新教育理念下不允许有上课不管学生反应的教师,也不应该有不被关注反应的学生,这一点必须从关注学生的“说”做起!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对于卓越法律人才,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把他归类为两种,第一类是学术型人才,法学教育的深入需要理论性人才和新理念的支撑,所以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少。我觉得现在中国培养模式来说,是走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大学法律本科生的课程重点是讲解法律理论,倾向于应然法和实然法的对比,对现有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的批判,培养法律本科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以及对日常法律现象的反思与质疑。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法学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要领和原理的教导。法学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法学院不是职业训练学校而是将法学当作一门科学来教导的文化机构。法学教学的方法反映了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和法学家立法、释法的传统决定了法学教学方法的理性化和正规性。法律注释主义成为法律教学的主要特色。第二种,是实践性人才,类似于美国的JD培养模式,大学法学院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了解与熟悉法律案例,通过掌握必要的法律程序上的技能来培训其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很遗憾,我们中国的教育很少涉及到这方面,当然这和我们是大陆法系的国家有关的。 所以我认为,大学法学教育应该分为两类,培养两种人才。当然这两类学生的分类,需要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我认为我们中国做的还是很好的,我们也是一直是这样做的。首先,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来说非常重要,其实需要有着不同学术观点的老师。法学是个开放性学科,我们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观点,不同观点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辨识能力的考验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多开些讨论课。在讨论学课中,由教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到讨论学课上报告。同班的同学根据他的报告,各自发挥自己的意见,详细讨论,再由教授加以评点。所有讨论的问题,大都是社会上重要的事件。这种讨论课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最后,加强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请老师来开课或来做讲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高校之间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实践性人才,我觉得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JD教育,作为普通法系国家,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属于普通法系国家有关。由于受美国的普通法传统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大部分法学学者们认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因此对案例相当重视。学生从业需要“律师式”思维,判例教学法比较适用该种思维的训练。在上课之前老师通常会将选集的许多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预先熟悉案例,然后在正式上课时老师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提问,设定许多不同于原案例的许多假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进行回答。然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破绽并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从论辩中寻找解决案例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法学教育还有一大鲜明的特色,就是由美国律师公会和美国法学院协会两个行业机构控制着法律职业的道德和专业训练的最低标准,对美国法学院进行统一的行业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行业规章,并为有效地组织、协调和促进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美国的JD教育对于我们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可能不能不能迅速的改革,但是注重实践首先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首先可以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支持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海洋强国战略下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 海洋强国战略下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徐言民 牟军敏 翁建军 王当利 黄立文 刘明俊 邹春明 关宏旭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徐言民教授/二副武汉理工大学600 项目主持统筹 牟军敏教授/二副武汉理工大学300 人才培养模式 翁建军教授/大副武汉理工大学400 人才培养机制 王当利教授/船长武汉理工大学400 人才培养理念 刘明俊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00 教学科研互动 黄立文教授武汉理工大学200 教学支撑体系 邹春明副教授/船长武汉理工大学400 国际事务规划 关宏旭实验师/二副武汉理工大学500 实践教学体系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首次创立了“2.5年校内通识和专业教育、1年国际航区船上顶岗实践、0.5年校内提升”的“双向三段、理实一体”的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高端航海人才培养周期。 (2)构建了面向“超大型船舶、特种船舶、现代新型船舶”全职业生命周期高端航运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及“实操-仿真”相结合的“海上校园”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了综合性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完全学分制与STCW国际公约履约标准的冲突问题。 (3)建立了“学术-适任结合,专职-兼职互补”的航海类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航海人才分类培养、教学目标达成度KUP(知识、理解、精通)师生互评、“军事素质养成与航海文化体验”双区建设等四位一体的航海人才培养质量综合保障体系,确保了卓越航海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执行。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成果以“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卓越航海人才培养为目标,在3项湖北省教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探索了卓越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卓越航海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创新。 培养湖北青年教学能手2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各1人、交通部吴福-振华奖1人、木兰奖教金1人、亚丁湾护航指导船长1人、北冰洋航线开辟随船专家1人。 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教材3本、船员培训教材1套、内河引航员教材1套、高等学校航海与海事教材2本、教学软件著作权4项;建设MOOC、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4门;新建了22个校外实习基地;打造4.5万吨实习船“海上校园”2个;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 具体成果如下: 1 明确人才定位,构建卓越体系 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确定了卓越创新航海人才目标定位,构建了多学科融

【最新】【2020年人大农业管理考研】2020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硕士考研信息、分数线、参考书、考研经验

【2020年人大农业管理考研】2020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硕士考研信息、分数线、参考书、考研经验 今天姜老师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的农业管理考研信息。2018年有七名育明学员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成功录取,育明教育从2006年开设针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专业课课程辅导,用十几年的考研经验对每一名学员负责。 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简介 农业硕士是与农业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从1950年开始进行农业经济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我国重点大学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研究“三农”问题的学院,现任院长为唐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于1986年取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1988年被原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农村

区域发展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I类)建设单位,是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所在单位。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该学科三所入选学校之一。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过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学生有着比较完整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知识与理论,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具有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中国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涉农领域综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我国农村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师队伍精干,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本院以中青年、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主,几乎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基本都有出国进修和访问的经历。现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拥有与农业硕士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齐全且有很强的实力,并拥有多个相关的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对农业硕士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助推作用。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

我校正式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 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我校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学校日前正式启动了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示范,为学校“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之一,是从2010年起,在我校办学基础好、办学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特色专业中试办“陶行知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陶行知班”)。就读“陶行知班”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公开进行选拔,符合选拔条件的本科学生自愿报名申请,学校按所在学院进行资格审核、举办“陶行知班”的学院进行选拔、教务处审批的程序进行。 为贯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学校将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学生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陶行知班”的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切实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陶行知班”学生将拥有一流的课程资源。各“陶行知班”学生将在开办专业的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享受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五个一流”标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要求的课程资源。同时,“陶行知班”学生还能选择研究方法、思维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类别具有针对性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陶行知班”学生将拥有更多的实践锻炼。各“陶行知班”将在实验(实训)教学、科研实践、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不同实践环节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锻炼机会,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do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哪些特色呢?小编为大家提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一起来看看吧!祝你备考顺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一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将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传统与优势,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重新确立了一流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了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向通专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 二是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创设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一批农科新专业。 三是开辟农林学科卓越人才培养实验区,设立创新实验学院,实施“2+X”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四是重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实行了“千门课程上网工程”,发起成立了“卓越农林在线课程联盟”,率先制定了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五是建立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241个合作实践基地、38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六是按照科研项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下一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在新农科背景下,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改革探索。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确定了8个方面、30项建设与改革任务,绘就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二是大力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推动农业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目前学校谋划开办“城乡规划”“城乡社会管理”“智能农业工程”“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新专业,为推进新农科专业发展先行先试。 三是面向未来农业,建设具有农科特色“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复合贯通的新农科知识体系。大力开展协同育人,推进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卓越口才论文文档

3【培养卓越口才】 浅谈培养孩子的卓越口才 诸城市科信小学王春霞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而称之为“六大行动”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则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要影响别人靠什么?靠口才。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你要表达思想,你要说的精采,你必须研究的精采,必须思考的精采,你研究的精采、思考精采才能说的精采。说跟写背后是有东西支撑。你要写的精采你要做的精采,你做说的精采要思考的精采。课堂变革让老师少说一点,让孩子多说一点,很多课堂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没有表达的机会就意味着没有思考的机会。”新教育究其原因,乃小学语文教学“重文轻语”所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口语训练。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愿说—敢说—会说—善说”这四个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扎扎实实地抓好说话训练。 一、诱发兴趣,使学生愿说。 一个人只有在心情愉悦、情感激动的时候,“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我经常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训练办法,来开启学生之口。如开展“一分钟讲话”活动,让学生讲报刊上读到的消息,广播里听到的新闻,电视中看到的镜头,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等等,学生便兴趣盎然,侃侃而谈。 二、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 有些学生开始有了说话的兴致,但因缺乏说话的勇气,还是不敢张嘴。我针对这种情况,反复强调,课堂上当众说话,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还可以互相交流。出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纠正,指出在训练说话的过程中,说得不对,说得不好都是正常现象,

法学专业涉外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涉外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本科与硕士、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与实务训练等连续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能够表达中国立场、阐释中国话语、维护中国利益的国际法实践精英。这些高端法律人才应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德才兼备、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国际法律知识,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需要、特别是对外开放事业需要,具有严谨科学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在国际法学的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领域具有良好素养和实践能力。 毕业生以适应领域广泛和择业竞争力强为主要特点。适宜从事国家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政府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管理法律事务的工作;涉外律师、外贸、跨国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的工作;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的法学教育、法律研究、法律实务的工作等。 二、专业培养要求 1. 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熟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国际法相关领域的基本范畴、法律规则与法律程序,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 2.有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读、写、听、说、译各种能力。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交流,树立国际法治观,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运用国际法律维护国家权益、裁判涉外法律案件及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基本专业能力。 3.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学风。 4. 在掌握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全面掌握国内法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国际法各主要部门的知识,并对其中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部门法有深入的把握,能够顺利地参加国际法律的实践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