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附录
- 格式:docx
- 大小:37.98 KB
- 文档页数:7
HJT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一、导言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减轻大气污染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监测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和基础,应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本文主要介绍了HJT55-2000《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的相关内容。
二、技术导则的背景和目的HJT55-2000《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是根据国内外大气污染监测实践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其目的是提供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技术要求,规范监测行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导则的适用范围1. 本导则适用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技术要求,包括监测的目标、内容、方法、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2. 本导则适用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主要污染源,如工业企业、机动车辆等。
3. 本导则适用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监测机构和从业人员。
四、监测目标和内容1. 监测目标:本导则的监测目标是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定量监测和分析,评估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浓度、颗粒大小和分布等。
五、监测方法与设备1.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应根据具体的大气污染物而定,可以采用在线监测、离线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
应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监测方法。
2.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包括采样器、分析仪器和数据记录仪等。
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监测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
六、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1.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应经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和验证,合理处理,得出可靠的监测结果。
数据处理应采用专业化的软件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2. 质量保证:监测机构应遵循国家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T55-2000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监测结果的计算等作出规定和指导,是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补充和具体化。
1.2适用范围1.2.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监测部门为实施16297-1996附录C,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的监测,亦适用于各污染源单位为实行自我管理而进行的同类监测。
1.2.2本标准为技术指导性文件,环境监测部门应按照6297—1996附录C的规定和原则要求,参照具体情况和需要,执行标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1.2.3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设置,仍按其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9O78—1996;16171—1996;4915-1996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余有关问题参照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定义本标准所涉及的名词术语,包括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单位周界等,其含义均与6297-1996中相应的定义相同。
4无组织排放监测的基本要求4.1控制无组织排放的基本方式按照16297—1996所作的规定,我国以控制无组织排放所造成的后果来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督和限制。
采用的基本方式,是规定设立监控点(即监测点)和规定监控点的空气浓度限值。
在16297一1996中,规定要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同时在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以监控点同参照点的浓度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值来限制无组织排放;规定对其余污染物在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和监控点的浓度限值。
4.2设置监控点的位置和数目根据6297-1996的规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批准日期2000-12-07 实施日期2000-12-07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fugitive emissionmonitoring of air pollutantsHJ/T55-20001、主题容与适用围1.1主题容本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监测结果的计算等作出规定和指导,是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补充和具体化。
1.2适用围1.2.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监测部门为实施GB16297-1996附录C,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的监测,亦适用于各污染源单位为实行自我管理而进行的同类监测。
1.2.2本标准为技术指导性文件,环境监测部门应按照GBI6297—1996附录C的规定和原则要求,参照具体情况和需要,执行标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1.2.3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设置,仍按其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O78—1996;GB16171—1996;GB4915-1996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余有关问题参照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I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定义本标准所涉及的名词术语,包括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单位周界等,其含义均与GBI6297-1996中相应的定义相同。
4、无组织排放监测的基本要求4.1控制无组织排放的基本方式按照GB16297—1996所作的规定,我国以控制无组织排放所造成的后果来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督和限制。
采用的基本方式,是规定设立监控点(即监测点)和规定监控点的空气浓度限值。
在GB16297一1996中,规定要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同时在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以监控点同参照点的浓度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值来限制无组织排放;规定对其余污染物在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和监控点的浓度限值。
答案:流量时间9.在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和,滤膜的毛面向上;采样后应检查确定滤膜无,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清晰,否则该样品膜作废,需要重新采样。
答案:针孔破损破裂10.使用吸附采样管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采样前应做试验,以保证吸收效率或避免样品损失。
答案:气样中污染物穿透11.环境空气24h连续采样时,采样总管气样入口处到采样支管气样入口处之间的长度不得超过m,采样支管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m。
答案:3 0.512.在地球表面上约km的空间为均匀混合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层。
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球表面上空km范围,叫对流层,特别是地球表面上空2km的大气层受人类活动及地形影响很大。
答案:80 1213.一般用于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采样的多孔玻板吸收瓶(管)的阻力应为±kPa。
要求玻板2/3面积上发泡微细而且均匀,边缘。
答案:6.0 0.6 无气泡逸出14.短时间采集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样品时,U形玻板吸收管内装10ml 吸收液,以L/min的流量采样;24 h连续采样时,多孔玻板吸收管内装50 ml吸收液,以L/min的流量采样,连续采样24 h。
答案:0.5 0.2~0.315.短时间采集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样品时,取两支内装10.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和一支内装----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液柱不低于80 mm),以L/min的流量采气L。
答案:5~10 0.4 4~2416.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每次称空白滤膜或尘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
若标准滤膜称出的重量与原始重量之差在±mg(中流量为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数据可用。
答案:5 0.51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一2012)中的氟化物(以F计)是指以态及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答案:气颗粒1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一2012)中的铅(Pb)是指存在于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ICS13.040.40Z 60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 501—2017代替DB11/ 501-2007和DB11/ 237-200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Integrated emission standards of air pollutants2017-01-10发布2017-03-01实施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3)4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5)5 技术与管理规定 (8)6 监测要求 (9)7 标准实施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典型污染源受控工艺设施和污染物项目 (15)附录B(规范性附录)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计算 (17)附录C(规范性附录)污染控制的记录要求 (18)前言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有关规则起草。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北京市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 501-2007)和《冶金、建材行业及其它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237-2004)。
适用于下列标准的污染源应执行以下相应标准:DB11/ 139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206 储油库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DB11/ 207 油罐车油气排放控制和检测规范DB11/ 208 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DB11/ 447 炼油与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2 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3 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847 固定式燃气轮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914 铸锻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054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055 防水卷材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056 固定式内燃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201 印刷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11/ 1202 木质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203 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226 工业涂装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227 汽车整车制造业(涂装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1228 汽车维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除上述污染源执行北京市地方行业标准,饮食业油烟排放执行GB 18483《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外,其他固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执行本标准。
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考核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1.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存在形态的气象参数主要有、、、湿度、大气压等。
2.在无组织空气采样期间,应记录采样、、采样的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3.氮氧化物是指空气中主要以和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的总称。
4.大气中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法和法。
5.在空气颗粒物采样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和,采样后应检查确定滤膜的毛面向上无,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清晰,否则该样品膜作废,需要重新采样。
6.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对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可实行连续1h采样,或者实行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个样品计平均值。
7.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的状态或至少处于正常生产和排放状态。
8.《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规定,进行大气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考虑大气稳定度的气象因素。
大气稳定度等级的划分一般分为:、、、、和六个级别。
9. 低云量是指天空被所遮蔽的成数,均记。
10. 无组织监控点和参照点的采样应同同时进行,采样时间和频次均。
二、判断题(每题2分,24分)1. 监测环境空中气态污染物时,要获得1 h的平均浓度,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30min。
()2.《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适用于环境监测部门为实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附录C)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状况进行的监测,不适用于各污染源单位为实行自我管理而进行的同类监测。
( )3.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的规定,我国以控制无组织排放所造成的后果来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督和限制。
(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规定,要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设监控点。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一、填空题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时,、、和的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应设参照点。
答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时,参照点应设置在排放源上风向m范围内。
答案:2~50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进行无组织废气排放监测时,监控点最多可设个。
答案:4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是指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在任何 1 小时的不得超过的限值。
答案:平均值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进行无组织废气排放监测时,参照点设个。
答案:16、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测时,可实行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个样品计平均值。
答案:4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进行氯化氢的无组织监控时,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
答案:108、进行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相对较的状态。
答案:高9、监测期间的风向应有利于监控点的设置,并可使监控点与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
答案:缩小10、进行大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前,应将轻便风向风速表置于被测单位地带进行风向和风速的简易测定。
答案:开阔11、进行大气无组织污染物排放监测前,进行风向和风速的简易测定时,应连续测定分钟。
答案:1012、在进行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时,在每个测点只测定分钟平均风向。
答案:113、二氧化硫产污系数的计算公式中,与计算有关的参数有:煤收到基硫分含量和燃煤中硫的。
答案:转化率14、各气象因子与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共分为类。
答案:415、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中,b类的风向变化大小为º。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无组织排放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无组织排放是指企业在生产或其他活动中无任何有效处理和控制的情况下直接将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
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至关重要。
一、导则的目的与依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和指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其无组织排放行为进行监测,增强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的监管能力,改善大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监测标准,结合国内外监测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制定本导则。
二、监测对象和监测参数1. 监测对象:a. 主要监测对象:大气中的颗粒物、可燃有机物、氮氧化物、硫化物等重要污染物。
b. 需重点监测的行业:煤炭、化工、纸浆造纸、冶金等重点行业。
c. 预警监测对象:对超标排放的企业或重点区域进行特定监测。
2. 监测参数:a. 颗粒物类:颗粒物浓度、粒径分布、重金属含量等。
b. 可燃有机物类:总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及其组成成分。
c. 氮氧化物类:氮氧化物(NOx、NO2)浓度。
d. 硫化物类:硫化物(SO2、H2S)浓度。
三、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1. 基础监测方法:a. 颗粒物类:采用高体积采样器并结合离线气溶胶质谱分析仪进行颗粒物浓度、组分分析。
b. 可燃有机物类:采用连续在线采样和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进行VOCs浓度及组分分析。
c. 氮氧化物类:采用化学发光/化学荧光等技术进行氮氧化物浓度测量。
d. 硫化物类:采用石英管/紫外荧光技术进行硫化物浓度测量。
2. 设备选型与使用:a. 确保监测设备具备国家标准规定的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要求。
b. 设备定期校准并保证合理的使用寿命,定期检查仪器仪表的工作状态。
3. 现场监测与数据处理:a. 确保监测点位的选择与布置能够真实反映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无组织排放采样分类号:G2-2一、填空题1.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一2000),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测时,可实行连续1 h采样,或者实行在1 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个样品计平均值。
答案:42.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的状态或者至少要处于正常生产和排放状态。
答案:相对较高3.《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规定,进行大气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考虑大气稳定度的气象因素。
大气稳定度等级的划分一般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一较稳定和稳定六个级别。
答案:中性二、判断题1.《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适用于环境监测部门为实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附录C)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状况进行的监测,不适用于各污染源单位为实行自我管理而进行的同类监测。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也适用于各污染源单位为实行自我管理而进行的同类监测。
2.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的规定,我国以控制无组织排放所造成的后果来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督和限制。
()答案:正确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规定,要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设监控点。
同时在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以监控点同参照点的浓度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值来限制无组织排放。
()答案:正确4.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按照配套标准分析方法中适用于无组织排放采样的方法执行。
()答案:正确5.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答案:正确6.工业窑炉、炼焦炉和水泥厂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的设置,应统一按《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中的要求进行。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附录)
HJ/T 55-2000
批准日期2000-12-07 实施日期2000-12-07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fugitive emission
monitoring of air pollutants
HJ/T55-2000
附录A:大气稳定度的判定方法
1太阳倾角δ以(1)式计算
式中:Q0=360d n/365,度;
δ=太阳倾角,度;
d n=一年中的日期序数0,1,2,3,……364。
太阳倾角的计算值见附录B。
2太阳高度角h0的计算
式中:h0――太阳高度角,度;
φ――当地纬度,度;
t――北京时间,时;
δ――太阳倾角,度;
λ――当地经度,度。
3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由计算得到的太高度角h0和云量,由表3查出太阳辐射等级。
表3 太阳辐射等级
总云量/低云量※夜间
太阳高度角h0
H0≤15°15°<h0≤35°35°<h0≤65°h0>65°
≤4/≤4-2 -1 +1 +2 +3 5~7/≤4-1 0 +1 +2 +3 ≥8/≤4-1 0 0 +1 +1 ≥5/5~7 0 0 0 0 +1 ≥8/≥80 0 0 0 0
※云量是指将天空分为十分(十分制)所占的份数。
观测云量的规则见附录C。
4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
根据地面风速和太阳辐射等级,由表4查出大气稳定度等级。
表4 大气稳定度等级
地面风速※(m/s)
太阳辐射等级
+3 +2 +1 0 -1 -2
≤1.9 A A-B B D E F
2~2.9 A-B B C
3~4.9 B B-C C D D E
≥6 D D D D D D
※地面风速系指离地面10m高处的10分钟平均风速。
若在无组织排放现场测定10m高度的风速有困难,可以
用现场开阔地带2m以上高度,或高于10m高度测定的平均风速代替,并以计算得到(10m 高度风速),式中a为测定风速的实际高度,n见附录D推荐值。
附录B:太阳倾角δ(四年平均值)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
月
十二
月
1 -23.1 -17.
2 -7.80 4.30 15.0 22.0 23.1 18.2 8.40 -3.00 -14.
3 -21.8
2 -23.0 -16.9 -7.40 4.70 15.
3 22.2 23.1 17.9 8.10 -3.40 -14.6 -21.9
3 -22.8 -16.6 -7.00 5.10 15.6 22.3 23.0 17.6 7.70 -3.80 -15.0 -22.1
4 -22.7 -16.3 -6.60 5.50 15.9 22.4 22.9 17.4 7.40 -4.10 -15.3 -22.2
5 -22.
6 -16.0 -6.20 5.90 16.2 22.5 22.8 17.1 7.00 -4.50 -15.6 -22.3
6 -22.5 -15.
7 -5.80 6.30 16.4 22.6 22.7 16.
8 6.60 -4.90 -15.
9 -22.4
7 -22.4 -15.4 -5.40 6.60 16.7 22.7 22.6 16.5 6.20 -5.30 -16.2 -22.6
8 -22.3 -15.1 -5.10 7.00 17.2 22.8 22.5 16.3 5.90 -5.79 -16.5 -22.7
9 -22.1 -14.8 -4.70 7.40 17.2 22.9 22.4 16.1 5.50 -6.10 -16.7 -22.8
10 -22.0 -14.5 -4.30 7.80 17.5 23.0 22.3 15.7 5.10 -6.50 -17.0 -22.9
11 -21.8 -14.2 -3.90 8.10 17.8 23.1 22.2 15.4 4.70 -6.80 -17.3 -23.0
12 -21.7 -13.8 -3.50 8.50 18.0 23.2 22.0 15.1 4.40 -7.20 -17.6 -23.1
13 -21.5 -13.5 -3.10 8.90 18.3 23.2 21.9 14.8 4.00 -7.60 -17.9 -23.1
14 -21.4 -13.2 -2.70 9.20 18.5 23.3 21.7 14.5 3.60 -8.00 -18.1 -23.2
15 -21.2 -12.8 -2.30 9.60 18.8 23.3 21.6 14.2 3.20 -8.30 -18.4 -23.3
16 -21.0 -12.5 -1.90 10.0 19.0 23.4 21.5 13.9 2.80 -8.70 -18.6 -23.3
17 -20.8 -12.1 -1.50 10.3 19.2 23.4 21.3 13.5 2.50 -9.10 -18.9 -23.4
18 -20.6 -11.8 -1.10 10.7 19.5 23.4 21.1 13.2 2.10 -9.40 -19.1 -23.4
19 -20.4 -11.4 -0.80 11.0 19.7 23.4 20.9 12.9 1.70 -9.80 -19.4 -23.4
20 -20.2 -11.0 -0.40 11.4 19.9 23.4 20.7 12.6 1.30 -10.2 -19.6 -23.4
附录C:云量观测规则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估计云量的地点必须能见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地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和低云量。
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所遮蔽的成数,均记整数。
一、总云量的观测
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也记o。
总云量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作回合计、日平均(以下各章同)。
二、低云见的观测
观测低云量的方法与总云量同。
全天无低云或虽有少许低云但其量不到十分之零点五时,低云量记O;天空被低云遮住一半时,低云量记5;整个天空为低云遮蔽,低云量记10,但如有云隙能见到青天或看到上层云时,低云量记10-。
例如:天空被Fn占满,其间有空隙,从空隙中看到高层云,但看不到青天,此时总云量记10,
低云量记10-;又如:天空为S。
遮满,而其间有较小的空隙可见青天,此时总云量记10-,低云量也记10-。
附录D:各种稳定度条件下的风廓线幂指数值
稳定度类别
n
城区
A B C D EF
城市0.10 0.15 0.20 0.25 0.30
乡村0.07 0.07 0.10 0.15 0.25
附录E: b、q数值表
按照高斯扩散模式,地面最大浓度出现的距离为:。
其中:H-烟源的排放高度;
b、q-垂直扩散σ。
幂函数表达式的系数;(即:σ=bx q)
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规定,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系数取值如下表。
稳定度q b 下风距离(m)
A 1.121 54
1.513 60
2.108 81
0.0799 904
0.008 547 71
0.000 211 545
0~300
300~500
>500
B
0.964 435
1.093 56 0.127 190
0.075 025
0~500
>500
B-C
0.941 0.15
1.007 70
0.114 682
0.075 718 2
0~500
>500
C 0.091 759 5 0.106 803 >0
C-D
0.838 628 0.126 152 0~200 0
附录F: 2y数值表
假设两个点源相距的距离为2y,在2y距离内,由于两个源的浓度叠加,会形成一个大于单个点源造成的地面最大浓度Cmax。
2y同排放源高度H,以及大气稳定度之间的关系为:
(一)在各种稳定条件下的2y值(排放源高度为2.0m)
(二)在中生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排放源高H和2y的关系
HJ/T 5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