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内容摘要针对城市发展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这篇文章提出十一种新建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其主要意图在于改“单中心规划”为“多中心规划”,并将城市绿化、美化用地及其建设,以及人工蓄水工程等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中小城市建设和大城市改造步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围着这一个市中心“摊大饼”。它的主要弊端:是1.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程,形成“摊大饼”模式。2.使建设布局不合理,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没有去,建设差;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建设。大量拆迁、反复拆迁,浪费大量建设资金。3.城区建设高度度化,引起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4.城区过大,城区扩展永无休止,形成恶

性循环,走进死胡同。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多中心”的规划建设道路。即在总体规划时就明确,本市将由若干个“城”组成,有分有合,分工协作,相对独立,互相配合。“单中心”走到了极端,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逐步转变为“多中心”。下面是按照“多中心”的思路提出的一些具体方案的框架,体现了“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思路及其主要优点。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申”字城。它是“田”字城的变异模式。其特点是:(1)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虽然与“田”字城相同,但整个城市是以其中的一条大街为主轴线,街道主次分明(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也可以不要这个区别),公园(绿地)等建设思路同上。(2)“申”字城的突出优点是便于未来发展第二个、第三个“申”字城,即发展为“子母城”或“三星城”、“雪花城”。日”字城。(1)它与“田”字城的主要区别是中心不成为明显的“十”字大街(小型街道忽略不计),而是只有一条主街道,以及两个长方形大型公园(绿地)。它将形成两个“十”字大街,即由两个“小中心”构成一个“大中心”。(2)它的发展前途是演化为“中”字城、“串”字城,或者“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中”字城。(1)是“日”字城的变异模式。主商业街延长建设后,可形成两个“十”字大街,也便于及时规划其他街道的建设;

(2)未来可发展为“串”字城或“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串”字城。是由两个“中”字城组合而成。两个“中”字城的总体规划,除相连通的主商业街道以外,两城之间要留有绿化隔离带,其宽度应在2公里以上;隔离带以植树绿化或花、果、菜园地、旅游观光农业等为主。主商业街道的延长部分,可进行建筑物建设,建筑物背后为绿化隔离带。它打破了“城区建设必须连成片,不能留空隙”的传统观念,立意以“绿化隔离带”包围一切城区,分隔绿化城市,以便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串”字城实际上是“子母城”的一种特定形式,也属于“子母城”。棋盘城”。(1)是指众多大型街道将整个城分割成类似棋盘的若干个“方块”,而每个“方块”的中心都辟为花园或绿地的花园城市。它是“田”字城市(或“日”字城)的累加模式,由2、4、6、8个或更多个“田”字城或“日”字城组成。(2)“棋盘城”与传统的某些“格子城”的主要区别是,它原则上仍是只在沿街位置进行建筑物建设,而建筑物背后是绿化带,既有出行的便利交通,又有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为解决城市过度膨胀会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现有“格子城”可以改造为“棋盘城”。子母城”。(1)是指总体规划建设大小两个城,包括上述的“串”字城。其优点是:①使城市不至于过大;②减少污染和

两个城区便于分工。这就使城市有了两个“中心”。由于“小城”也要按照城市的标准去建设,不过是其居民生活方便程度略低于并不“太大”的“大城”而已,所以,不会象以往一样都不愿去那些“离市中心远的地方”。这就基本上解决了城市过大、入口过于集中而造成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2)一般以“母城”(或称“老城”、“大城”、“一城”等)为商业城(或称“消费城”、商业区、居民区等),规模较大,建筑较好,其规模,应是“田”字城、“日”字城、“棋盘城”所能容忍的、可以由城市规划来控制的规模;以“子城”(或称“新城”、“二城”、“小城”等)为工业城(或称“工业区”),使“工业区”不能影响整个城市的环境。(3)二城之间的隔离带宽度应在2-4公里以上;它们之间的交通要极为便利。子城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体规划规模至少要在30-50万人以上;也要建设一般性(包括大型)商业服务设施,使该城居民日常生活比较便利。“子城”的非在职的职工家属等人员,可选择在“母城”居住;住宅建设可以“母城”为主。三星城”。

(1)是“子母城”的变异模式,较合理的布局是一母二子,“母城”居中,三城成一线,犹如天上的“三星”。(2)如果二个“子城”均为工业城(工业区),可选址在“母城”的下风头,三个城成鼎足之势,仍可称为“三星城”;其他方面思路迥“子母城”。(3)未来可发展为“雪花城”。雪花城”。(1)是泛指“一母多子”、“子城”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大型城市群体规划模式。一般“母城”居中,“子城”在外,呈放射状,甚至在“子城”之外再建“二级子城”使整个城市类似于雪花的形状,故称之为“雪花城”。它是“子母城”、“三星城”的变异模式。(2)“雪花城”的规划建设原则与“子母城”、“三星城”基本相同;其“高教区”、“居民区”、“行政区”、“风景旅游区”、“工业区”等,均可从“母城”中分离出来,自成“子城”城区。各“子城”之间也要有2公里以上甚至更宽的绿化隔离带。这些绿化隔离带互相连通以后,就使“母城”和所有“子城”均处于绿化隔离带的包围之中,蔚为壮观,美不胜收。这是我们理想中的真正的绿色城市。(3)可以在距“母城”建成区较近、交通便利、条件优越的郊区县城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相应的“子城”城区;必要时也可以在更远的地方建设工业区、风景旅游区等。(4)以上“子母城”、“三星城”和“雪花城”三种模式,均可作为大、中城市建设、改造的参考模式。水城”。

(1)是在江河湖海沿岸建设新建设。它的突出优点是不易“闹水荒”,便于发展水路运输,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缺点是有闹水灾的可能,规划建设中必须能基本解决防洪抗灾的问题。(2)也可以在原有大型人工蓄水工程(人工湖)沿岸建设新城。(3)对于老城不能整体搬迁,又想改造为“水城”的,可以设法在离市中心最近的位置(空地),引水兴建一座大型蓄水工程,而后在此新建“人工湖”对面,再建一座新城;或将拆迁后的空地兴建足量的大型“人工湖”;抑或结合“环城路”建设,引水兴建一条50-80米以上宽度的“围城河”,作为主体蓄水工程,在此基础上再引水挖建市内的大型“人工湖”。今后看来,某些老城市废弃原有的“护城河”,是不利的。在城市缺水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大问题的今天,应当鼓励城市恢复或开挖新的“护城河”。(4)“水城”的城市综合水面积,应占市区规划建成区的10%-20%以上,并有至少一项水面积占市区总体规划建成区3%以上的大型蓄水工程。否则,只能算作“水多的城”。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8-27T17:21:21.6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作者:陈善婷 [导读]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伊宁 835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对象。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同步进行。在环境保护理念日渐强烈的今天,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要求和发展方向。文章围绕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一定区别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上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以上各种发展模式都不足以表现生态城市发展的全部特征。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生态城市应当使城市的发展与自然和谐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使人和自然都能够和谐发展,使人的生活能够与自然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的发展中应当有更多的自然因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系统中的转化二氧化碳功能、多种生物之间共生共赢、优化改善水资源环境功能、适度自动调节容量功能和生态风尚功能。在环境的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良性发展。使生态城市的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能使人文气息浓厚,使这两者之间互惠互利,充满活力地共同互相促进发展。 1.2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可持续而又高效的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但是生态城市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城市的发展不能只注意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还应当在注意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注意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加强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注意保护自然界中的自我循环系统和物种生态多样性,使人类活动科学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使子孙后代也能够有一个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环境,而不是只顾眼前的欲望需求而不顾后果的满足一时的繁荣而造成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的后果。 1.3生态城市系统应当达到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只追求环境或者是经济的单一保护或发展,应当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量效益,在整体协调的视角下处理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整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域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支持,所以应当运用整体系统的生态理念来指导发展符合这个地区特点及本地人类特点的城市,从而使这个城市的发展能够与这里的人口、物质、资源和文化良好的联系起来,使城市能够真正的实现生态型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2.1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保护,避免对城市原有生态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然后根据区域性特征,对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同时,也要改善和管理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借助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合理改造原始生态环境,更好的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提升其生态价值,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以西北为例,牧草充足,可以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应用,既能够优化该地区生态环境,又能够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充分绿化。 2.2人口容量规划设计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大量资源和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建设规模逐渐增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用地、能源使用以及城市用水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城市人口容量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先验经验,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对产业以及人口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合理规划土地分配方式、交通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布局,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2.3生态建筑规划设计 生态建筑注重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建筑技术也追求高效、环保、无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和谐的、与自然共存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不仅与环境相融合,而且主动的利用生态环境与气候效应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使用自然环境及气候所适合的适宜技术改善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及减少对于资源的浪费及提高对于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所以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时,一方面为城市原有地区改造建设及城市向周边延伸建设。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发展利用生态建筑技术,将有效改善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紧张关系、城市水资源循环及城市建设及改造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原有城区改造方面,根据建筑特点,探索和引进合理的绿色建筑改造技术加快现有城区建筑的节能改造,并且在城市建筑拆除过程中,推广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回收技术和设备。在新城区的建设中,以公共建筑及公益建筑为突破口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在新城市建筑中推广利用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并且在新城区建设中注意排水管道的设计建造,在城市建筑中加强节水及用水设施的普及,提高城市水资源流通及利用率。 2.4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积极推广使用清洁型的公共客车、出租汽车,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高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数量及普及率和传统燃油公共汽车的替换速度。在良好的基础上发展智能交通,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系统中人、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之间的有机联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真正意义上提高公交的吸引力,促进公交的发展,并且注重自行车及人行的设施、站点及道路规划设计。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联系,引入TOD等绿色交通理念,合理配置土地及城市功能,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长途交通,形成以交通节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 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 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正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健康和运动更加关注,日常和周末、节假日游憩需求大大增加。东莞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并已具备进一步构建休闲社会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东莞市经济实力以及市民的休闲需求来看,绿道网的建设是东莞自身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休闲社会的重要途径。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年级专业:2012级园林(景观设计) 学号:201206194028 姓名:唐明明

第一节技术标准 一、《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正文共列出151条基本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编制(分十七项内容: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电力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城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城市规划管理。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在大类下,又根据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根据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用地计算原则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发表时间:2018-09-10T15:39:34.8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作者:周丰 [导读] 绿色城市有五大目标,即以人为本、舒适恬静、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家园城市;充满绿色空间、生机勃勃的开放城市。 牡丹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绿色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其本质是生态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生态良好已经成为城市最好的“名片”。本文主要分析规划绿色城市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绿色城市规划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城市;重要意义;对策 前言 绿色城市有五大目标,即以人为本、舒适恬静、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家园城市;充满绿色空间、生机勃勃的开放城市;各具特色和风貌的文化城市;管理高效、协调运转、适宜创业的健康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城市[1]。目前,我国开始重视绿色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但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较多,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的规划建设,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并加大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考核力度,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城市人民的居住关键,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 1.规划建设绿色城市的意义 1.1规划建设绿色城市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须引起足够重视。要以高标准对绿色城市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城市的必然选择。 1.2规划建设绿色城市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因素,城市绿化率普遍较低,城市硬化严重,加之城乡发展失衡,给和谐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规划绿色城市建设,就是以城市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进绿色城市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间的和谐[2]。 1.3规划建设绿色城市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绿色城市五大目标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存需求,是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选择。规划建设绿色城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舒适宜居的家园城市,保障社会各方面的高效运转,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绿色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绿色城市理念的提出与普及,我国越来越重视绿色城市规划建设,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城市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设备薄弱,功能不配套,观念滞后,标准不高等等。综合而言,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市中心,所有的功能设置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而忽略其它部分的规划建设与功能配套[3]。这种“单中心”造成了人口大量集中,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抗灾能力弱等,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3.绿色城市规划建设的对策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提升层次,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3.1绿色城市化的理念要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在绿色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须统筹多种因素,紧绕绿色、节约、低碳、环保这一主题,并将绿色城市化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时,要转变发展理念,摒弃旧的发展模式和理念,积极推进,推进低能耗建筑建设,提倡环保。切实推进城市内涵的发展和城市质量的提高。 3.2大力实施绿色战略 绿色战略,就是在城市用地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保障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居住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调,保障城市发展布局及发展的合理性。在城市建设方面,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等手段,制定绿色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及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步伐。 3.3重视城市环境建设 重视环境建设,就是要推行节能减排,提高绿化率。这要求转变发展理念,统筹交通设施及人民居住环境,对一些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应采取相应措施限行,发展公共交通等等。同时,要因地制宜,提高绿化率,努力打造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宜居城市。 3.4重视生态城市建设 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绿色城市规划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切实体现在具体行动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进和发展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优的绿色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经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强劲的产业支撑,促进都市型工业升级。 4构建绿色城市规划建设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让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不过度破坏植被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建立符合人们生活的自然景观,让城市规划更多的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体现出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一)利用当地资源,营造绿色建设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的理念在于要充分利用城市环境,让城市规划设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比如在江南水乡的地区,如苏州、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项目组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编写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目录 第一节术语 (3) 第二节建筑高度 (5) 第三节建筑间距 (8) 第四节建筑退让间距 (11) 第五节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16) 第六节居住建筑天井 (19) 第七节骑楼 (21) 第八节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25) 附录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30)

第一节术语 1.1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 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 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 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系统工程学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学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教科书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然而,作为 一门学科,城市规划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诸多要素紧密集合,综合性、系统性很强。 实际上,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长期以来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已经帮助了规划工作者认识许多复杂的城市问题。虽然,城市规划工作者比较容易理解系统工程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但是,朴素的系统观点和简单的系统分析方法都不足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应该讲,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必然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发展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关键词: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应用、运用 一、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学是研究分析有关复杂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趋势的学科。系统工程 学以控制论、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对象是将“系统”;其工程的内涵不仅是“硬件”,还包括了“软件”,即工程技术中的实体,还包括社会、经济、管理等非实体即概念对象在内。这就是系统工程与传统工程的区别。其工程的任务, 是在传统工程单一技术任务的基础上, 还要解决系统的全盘统筹问题, 即要解决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总体协调问题。其工程方法是以系统的主要观点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从全局、整体、长远出发去考察问题,拟订目标和功能,并在规划、开发、组织、协调各关键时刻,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求得优化方案,然后用传统工程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工程设计、生产、安装、建造新的系统或改造旧的系统,并使之整个寿命期最优。 二、城市规划系统工程 城市系统工程也就是将系统工程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中。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和城市信息系

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需求性的城市建设自然也会全方位推进。相对于其他城市概念而言,绿色城市作为建设目标其内涵更丰富,定位更科学,目标层次更合理。下面是有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绿色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为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畅通工程”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根据省建设厅、公安厅《转发建设部公安部关于开展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活动的通知》(粤建建字[20XX]160号)精神,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推广应用交通工程设计新技术、交通运营管理新方法,建设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率、低公害、有利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 二、组织机构 成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建设局局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城管执法局、环保局、质监局、石岐区办事处、东区办事处、西区办事处、南区办事处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分管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

任。领导小组中各市属部门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创建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创建工作,各区办事处配合。创建单位依据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考核指标的任务划分(见附件),落实各自责任范围内各项指标的达标工作。 二、创建工作任务 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考核标准分五大项目,共66个指标,内容涉及组织管理、规划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按工作性质分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做好创建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建立组织机构,细化分配考核指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活动决策程序,建立和健全活动监管制度,制定各阶段工作目标、进度计划等。 (二)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交通规划、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道路规划、城市停车规划、智能交通规划、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城市客运交通法规和政策、城市客运安全和卫生防范、重大突发事件对策和应急措施、控制机动车使用总量的全面管理规划和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措施等。 (三)统计和整理现状数据。各创建单位必须按照职责分工,对我市交通现状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和整理,找出差距,

商业建筑设计规范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保证商店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及工矿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商店建筑(含综合性建筑的商店部分)。 第条商店建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合理地组织交通路线,方便群众和体现对残疾人员的关怀。 第条商店建筑的规模,根据其使用类别、建筑面积分为大、中、小型,应符合表的规定。 商店建筑的规模表

第条商店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一节选址和布置 第 2.1.1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基地宜选择在城市商业地区或主要道路的适宜位置。 大中型菜市场类建筑基地,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小区内的商店建筑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m。

第条商店建筑不宜设在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厂房、仓库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附近;如因用地条件所限,其安全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第条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第条新建大中型商店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前,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留有适当集散场地。 第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如附近无公共停车场地时,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在基地内设停车场地或在建筑物内设停车库。 第二节步行商业街

城市规划中的排水工程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排水工程规划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居住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居者有其屋”的福利分房时代思想,而是更多的关注了公建配套、生态环境各方面。在此背景下,要求我们规划人员在城市规划中做好各项工程规划,尤其是排水工程规划。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给排水设施的配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关系到城市各项 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排水工程节水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自然、历史、性格、风貌,因此不同地区的城市建筑、给排水工程规划、设施规划等都有其各自的差异性。在城市规划中,做好排水工程规划,不仅影响到整个小区环境体系的构建,还会直接影响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 1 城市排水规划的总体原则1.1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城市排水规划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进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城市给水工程、供电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环境卫生等专业工程规划衔接。 1.2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点,城市排水要考虑排水坡度,因此要分析城市排水的现状和城市的地形特点,在管线选择方面要尽量采取重力流输水,并尽可能与道路坡向相结合,以减少管道埋深。 1.3 利于发展原则 城市排水属于市政工程规划的范畴,城市规划的执行,要以市政先行为原则,因此在进行排水工程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城市中长期发展的要求,做到远近期结合。 2不同地区排水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干旱地区与多雨地区城市――排水与水资源应用 2000年以来,我国就已经发生了多次地区干旱事件。波及范围比较大的如2000年春,夏,北方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2001年我国为1999年和2000 年连续大旱之后的有一个特大旱灾年,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的春夏连旱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其次还有2004年东北干旱,2006年川渝干旱,2008年11月,北方大旱。每次旱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南方局部地区,如西北东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江淮西北部、江汉北部及广东东南部、西藏中部和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在此情况下,许多城市景观水系也出现干涸的情况,居住区内设计的景观水系很多更是形同虚设。 除了天气原因,北方地区内部水系较南方较少,所以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一) 内容摘要针对城市发展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这篇文章提出十一种新建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其主要意图在于改“单中心规划”为“多中心规划”,并将城市绿化、美化用地及其建设,以及人工蓄水工程等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中小城市建设和大城市改造步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围着这一个市中心“摊大饼”。它的主要弊端:是1.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程,形成“摊大饼”模式。2.使建设布局不合理,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没有去,建设差;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建设。大量拆迁、反复拆迁,浪费大量建设资金。3.城区建设高度度化,引起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4.城区过大,城区扩展永无休止,形成恶 性循环,走进死胡同。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多中心”的规划建设道路。即在总体规划时就明确,本市将由若干个“城”组成,有分有合,分工协作,相对独立,互相配合。“单中心”走到了极端,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逐步转变为“多中心”。下面是按照“多中心”的思路提出的一些具体方案的框架,体现了“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思路及其主要优点。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申”字城。它是“田”字城的变异模式。其特点是:(1)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虽然与“田”字城相同,但整个城市是以其中的一条大街为主轴线,街道主次分明(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也可以不要这个区别),公园(绿地)等建设思路同上。(2)“申”字城的突出优点是便于未来发展第二个、第三个“申”字城,即发展为“子母城”或“三星城”、“雪花城”。日”字城。(1)它与“田”字城的主要区别是中心不成为明显的“十”字大街(小型街道忽略不计),而是只有一条主街道,以及两个长方形大型公园(绿地)。它将形成两个“十”字大街,即由两个“小中心”构成一个“大中心”。(2)它的发展前途是演化为“中”字城、“串”字城,或者“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中”字城。(1)是“日”字城的变异模式。主商业街延长建设后,可形成两个“十”字大街,也便于及时规划其他街道的建设; (2)未来可发展为“串”字城或“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串”字城。是由两个“中”字城组合而成。两个“中”字城的总体规划,除相连通的主商业街道以外,两城之间要留有绿化隔离带,其宽度应在2公里以上;隔离带以植树绿化或花、果、菜园地、旅游观光农业等为主。主商业街道的延长部分,可进行建筑物建设,建筑物背后为绿化隔离带。它打破了“城区建设必须连成片,不能留空隙”的传统观念,立意以“绿化隔离带”包围一切城区,分隔绿化城市,以便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串”字城实际上是“子母城”的一种特定形式,也属于“子母城”。棋盘城”。(1)是指众多大型街道将整个城分割成类似棋盘的若干个“方块”,而每个“方块”的中心都辟为花园或绿地的花园城市。它是“田”字城市(或“日”字城)的累加模式,由2、4、6、8个或更多个“田”字城或“日”字城组成。(2)“棋盘城”与传统的某些“格子城”的主要区别是,它原则上仍是只在沿街位置进行建筑物建设,而建筑物背后是绿化带,既有出行的便利交通,又有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为解决城市过度膨胀会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现有“格子城”可以改造为“棋盘城”。子母城”。(1)是指总体规划建设大小两个城,包括上述的“串”字城。其优点是:①使城市不至于过大;②减少污染和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探索绿色城市规划的重点

探索绿色城市规划的重点 发表时间:2015-05-25T10:16:06.5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若楠[导读] 城市生态化是自然生态要素及人工生态要素的集合,具备和谐,自然,健康,可持续等特征。王若楠 杭州大坤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4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推动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如何让城市规划趋于合理,体现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成为检验城市规划制定者水平的一道重要考题。本文根据现阶段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从生态布局,节能减碳,增加绿植三个方面阐述绿色城市规划重点要点,明晰规划思路,探讨绿色城市规划趋势。 关键词:绿色城市规划;生态布局;低碳;绿植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当前的城市规划基本都将绿色,健康,环保视为规划方向,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但也应当看到,在某些规划重点难点方面,也流露出了用力不均,厚此薄彼的倾向。这就需要我们理顺头绪,重点出击,以点带面,真正实现绿色城市规划的目标。 一、以生态化布局为基本思路 城市生态化是自然生态要素及人工生态要素的集合,具备和谐,自然,健康,可持续等特征[1]。城市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绿色城市规划的目的也不外乎以生态化布局方式实现城市的绿色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化布局理应作为绿色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城市硬件的生态规划 主要针对城市的基本形态和规模大小,做出前瞻预测,对城市未来的人口容积水平,极限承载力,负荷程度仔细分析推测,构建出城市的基本框架。城市结构生态化是规划绿色城市的前提基础,在对城区结构,分区进行生态规划时,充分考虑城市结构的复杂多样,对相应的区域分割出自然生态区,人文生态区。在开辟生态区时注重区域差别,突出重点。 1.自然生态区 自然生态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平衡自然生态,保持城市生态功能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留出敏感,脆弱,重要区,对生态多样性较好的区域(动物聚集地,重点水域),要禁止规划建设。 2.人文生态区 人文生态区指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区域,如城市名胜,历史遗址,名人古迹等。人文生态区对提升城市内涵,组建城市生态系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对城市硬件进行规划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不同特点确定生态建设项目,避免城市演变过程中的大拆大建。 (二)城市软件的生态规划 侧重于构成城市发展进步的人工生态要素,是绿色城市规划的主要方面,也是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依据城市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对资源,人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对产业结构的生态化程度做出评估,对各区的产业布局合理优化。大力开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规划。对特色项目,在规划中予以标注,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给予扶持[2]。 2.建设生态交通 绿色城市,离不开绿色交通的保障。以高效,绿色,人性,环保为理念,对区域,市区,社区的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公交系统等进行优化升级。在初步城市规划中,生态交通的建设可能考虑不足,但要建设绿色城市,保证城市交通的绿色环保,是城市规划(中后期)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3.建设生态聚居社区 家庭是构成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安全,和谐,人性化的社区是从微观个体带动宏观规划的重要方面。以生态化居住为总体目标,在住宅、基础设施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化,示范化的建设项目,推动城市聚居生态化[3]。在建设设计方面,以绿色科技为主,使用绿色节能材料,严格建设标准。 此外,在生态园林,生态景观等城市软件的规划时,都要贯彻生态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二、以城市低碳化为基本方式 在快速发展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因为要更快凸显效果,所以城市发展模式流于粗放,从而造成城市高碳化现象严重。国家陆续出台的各项决策,建议,也都涉及到了城市减碳,节能减排,而十八大中关于着力改善环境的提议,也是基于现阶段城市发展的不合理性。创建绿色城市,体现出了环境(自然,人文)优先发展的思路,其中城市减碳是创建绿色城市的必要途径[4]。 (一)城市低碳化的含义 城市低碳化就是指城市经济发展以低碳为发展方向,城市居民以低碳环保为生活工作理念,政府工作以低碳为指导目标。经济发展追求低代价,城市自然和谐共存,城市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城市低碳化的方法 要打造低碳绿色城市,需要在产业经济,社会观念,政府规划三方面予以加强。 1.产业升级 产业布局优化升级,在前面城市软件生态规划中已有所提及,总体上讲,就是城市产业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为主要结构,抑制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如绿色城市新加坡,国内产业结构以清洁能源生产,及电子制造业为主,在优化产业结构后,走上了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存,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2.低碳观念 要形成城市市民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绿色的舆论风气,可以着重在低耗出行等方面加以改善。汽车私有化程度越来越高,排放污染,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既造成了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反过来城市环境又产生反作用力,将污染后果加诸自身。可通过大众宣传,舆论导向,培养城市大众的低碳观念,同时着力打造城市绿色公交等基础设施。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摘要:当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也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等问题。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整体协调,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就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系统;环保理念 一、引言 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城市化一方面对社会经济、交通、生产以及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消耗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特有的代谢功能正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既浪费大量资金,又占居了大量土地面积,妨碍居民生活,给后人留下极大的缺憾。个别城市的规划、设计方面与现代化城市生态建设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多数城市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

地比例偏低,用地结构不合理。 2、城市发展目标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期望值,但同时也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热衷于城市发展的泡沫现象,盲 目照搬别国的布局模式和建筑风格,结果搞得乌七八糟、不伦不类,脱离了本城市自身的实际,抹杀了本身的发展潜力。 3、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一些地方乱占耕地、违法批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流失;过度采用地下水,水资源面临污染和枯竭。 三、对城市规划的几点认识: 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从过 去追求温饱转向追求高素质的生活。人们当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便利的交通、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秩序、整洁优美的市容市貌,具有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的、高品位的城市艺术,在更好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制定好切实符合有本城市特点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城市规划用地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衔接,以繁荣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为目标;二是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上,要综合考虑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要重视市场经济下来自土地需求方面的拉力, 避免城市规划受到市场的扭曲和破坏;三是要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调节控制手段,作为调节土地市场的政策杠杆,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导向性。 2、抓好高标准规划的制定,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建设,注重质量。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权威性、长远性决定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对建设大业、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高起点、克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要确保城市规划落到实处,严格按规划办事,以规划大局为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