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性质及处理

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性质及处理

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性质及处理
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性质及处理

[提要]送股的会计处理是会计领域的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从会计理论方面来看,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是我国相关会计处理的致命缺陷。本文拟分析我国在送股的会计处理方面逻辑上的矛盾及其成因,并试图做出合理而可行的解释和解决办法。送股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行为,对其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真实、合理地反映其经济实质,对维护各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具体会计准则对此项会计处理的规范,目前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处理存在不少问题,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本文拟通过中美比较对此加以研究讨论,力图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提出合理的建议。一、送股行为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一)送股性质的认定美国将上市公司派送红股的行为认定为股利分配,从而派发的股票也就称为股票股利(Stock Dividends)。对于这一认定,其理由主要有:

1.小额股票股利会在除权日产生重大的额外价值(如未预期收益),而大额股票股利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除权日价值。

2.许多股票股利的接受者把这些股票股利看作上市公司收益的分配,并常常认为他们所得等于所收到的增加股份的公允市价。

3.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的大部分成员都认为定期的股票股利是“恶意的”。因而CAP根据“适当的会计和公司政策”,要求以显著高于账面价值的公允市价记录派发的股票股利。我国对于送股行为性质的认定基本同美国的认定相同。

(二)确认方面美国的做法是在送股宣告日就借记“留存收益”,贷记“应派发的普通股股利”及“资本公积”(在小额股票股利情况下),在派发红股时则借记“应派发的普通股股利”,贷记“普通股”。我国则是在股东大会批准分配方案并实际发生时,直接进行账务处理。

(三)计量方面美国根据送股的比例大小,将20%-25%以下的送股称为小额股票股利,以送股宣告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20%-25%以上的送股则称为大额股票股利,或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按照股票面值进行结转。我国

的会计理论及会计准则,基本与美国类同。但在送股的会计处理上,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却无法照搬美国的做法。主要原因是:

1.我国的股票根据交易货币的不同,划分为A股和B股。这样,同一家公司的同种权利的股票,只是由于进行交易的货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格。如此便产生了选择何种价格的矛盾,而无论如何取舍,都无法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另外,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A股又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其中,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职工股持满法定期限后方可上市流通。若按照美国的做法,对“小额股票股利”按市价结转,则因国家股、法人股未上市流通,没有市价;而如果以社会公众股上市流通所形成的市价进行计量,显然缺乏充足的理由。因此,按市价进行结转是不可行的。[!--empirenews.page--]

2.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初创阶段,具有证券市场发展初始阶段的共同特点,就是市盈率水平相当高。在不得不允许上市公司送股的情况下,如按市价结转,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利润超分配”现象,从而出现“未分配利润”账户的大额借方余额,这显然既与相关法律相冲突,也不符合会计的基本原则与假设。如果禁止上市公司送股,或者只能以极小的比例送股,则可能受到广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以及其他利害方的强烈质疑与反对。不利经济后果的产生也是有关规则制定机构必须加以考虑的。

3.若按宣告日市价进行计量,则会造成如下的后果:

无法在宣告日前合理地决定可派送股票的数量,尤其是当派送比例偏高(在法定范围内)而股价波动较大时;当只能在宣告日当天决定派送股份数量时,可能会发生管理当局及其他利害相关方利用各种手段影响股价的情况,从而人为地增大股价的波动,甚至发生严重的投机行为。因此,我国对送股的计价,在沿用美国的认定下(即认为送股属于股利),只能按照股票面值进行结转。这样,我国对送股就因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划分为小额股票股利和大额股票股利。

(四)报告方面在美国,如果送股宣告日与实际派发日不在同一会计期间,则宣告日报表中将“应派发的普通股股利”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作为增加的普通股进行列示。我国则在实际派发和办理增资手续时,再进行报

告。这样,既可以回避对“应派发的股票股利”在账户性质的认定及其会计报表中进行列示方面的矛盾,又可以避免虚增负债的情况。二、几点分析

(一)对CAP的有关质疑对于送股是否属于股利的不同认定,是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起点和关键。CAP认为送股属于股利,并称之为“股票股利”,但这一认定不仅在CAP内部遭到批评,大量的文献对此也提出了质疑与反驳。Cohen 和Zinbarg

(1967)曾根据调查认为,公众比较喜欢股票股利。这很可能是因为当宣告股票股利时,股价反应积极而得出的结论。但是,也有大量统计证据表明,积极的股价反应不是由于股票股利的本身,而是由于每股现金股利在股票总额增加的情况下维护不变造成的。因此,股票股利实质上意味着现金股利的有效增加。同样,Smith和Eitemen

(1974)认为,由于市场不总是进行这样的同步调整,当宣告股票股利时,有时候股价会发生短期变动。通常,变动可以归因于股票股利这一消息能引起的对现金股利预期的变动或公司整体形象改善。Van Horne

(1968)也在其文章中说,如果公司在派发股票股利后,保持与以前相同的每股现金股利,那么股票股利对投资者还是有价值的。股票股利本身对收受者并无任何价值,只有当派发股票股利后每股现金股利仍然维护不变,股东才会得到真正的好处。股票股利宣告所传递的能够让股东对未来现金股利金额产生积极预期的信息,才是股价反应积极的原因。如果股票股利的宣告,并不能使股东对未来现金股利产生积极的预期,则股价可能做出消极的反应。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如果股票股利宣告所传递的消息低于股东的预期,也会产生消极的股价反应。Banker等人

(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好股利记录的公司宣告分配股票股利会产生正的非正常报酬率,而有坏股利记录的公司的相同宣告会产生负的异常报酬率。[!--empirenews.page--]此外,CAP关于送股属于股利的论述,从逻辑上讲,难以站住脚。首先,因大多数红股的收受者认为自己所得到的是同等价值的股利就认定红股的股利性质,是一种“三人成虎”式的思维方式。其次,既然认定送股属于股利,然后将其定为小额股票股利和大额股票股利。又说大额股票股利于股票分割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并建议按照

股票分割进行会计处理,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此外,以20%-25%作为划分小额股票股利和大额股票股利的界线,缺乏理论上的说服力。最后,认为在小额股票股利情况下,股价很少变动,从而股东会获得所派发股票市价总汇的额外价值的说法,也没有根据。事实上Foster和Vickrey

(1978)的研究表明,在股票股利宣告日有显著的非正常报酬,而在除权日却没有,同时不论是大额股票股利还是小额股票股利,都不会产生正的非正常报酬率。

(二)CAP遭受批评的深层原因那么,逻辑上漏洞百出的CAP关于送股的会计处理准则,何以产生并沿用至今呢?其实在197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以前,尽管CAP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也都曾试图在有效的会计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会计准则,但整体来看,其所制定准则基本上都是在经验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工作之初,就暴露出其根本的缺陷,其制定的准则缺乏前后一贯的理论依据。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也受到了与会计程序委员会相似的批评:

1.不重视理论研究,在制定准则时采纳了先入为主的观念(Preconceived Ideas),使得所形成的准则前后矛盾;

2.工作方式仍然是“救火式”的,缺乏系统的考虑和安排;

3.不能迅速处理因为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新问题;

4.准则制定过程中,屈从于外部利益集团的压力。此外,由于美国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常受其授权机构SEC的频繁干涉,加上其他政治力量的压力,所以导致有关准则缺乏理论依据。事实上,美国关于送股的会计处理不是在会计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博弈的产物。其结果将导致会计准则体系内在的逻辑矛盾,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认定歪曲了经济事实,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也增加了会计数字的风险。

(三)对送股性质的认定笔者认为,只有从会计的角度出发,在现有会计体系的逻辑基础上,对股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界定和分析,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目标不同,某些字面相同的术语,在各学科中具

有不同内涵。“股利”一词就是如此。财务学中的“清算股利”,在会计学中显然不能称为股利。而财务学中的股票股利,税法中并不认定为股利。而公司法中所谓股利以及税法中的“推定股利”也显然不是会计意义上的股利。在实际中,由于缺乏对有关术语在各自学科中的明确界定,常会产生望文生义的情况。即以其他学科或领域对某一现象或行为的认定,套用到本不具有相同内涵的学科或领域中。笔者以为,美国CAP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认识方法,达到了“弄假成真”的目的。而我国的相关认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拿来主义”的产物。[!--empirenews.page--]从会计的逻辑来看,股利作为股份公司股东经济权利的根本实现形式,属于利润分配的范畴。而在会计中,利润又是一个为保证股份公司的持续经营和保障债权人经济利益而发展出来的概念,是在资本维持条件下的经营成果。这一经营成果在其经济形态上表现为增值了的资产。就利润的分配而言股利应当是一个资产分配的概念。因此,概括的说,股利应当这样定义:

股利是股份公司股东经济权利的根本实现形式,是对公司已经实现了的、主要由经营活动带来并以资产为表现形态的经营成果的分配。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支付主体为股份公司;②收受主体为股东;③实现方式为资产的让渡;④来源为股份公司过去经营活动实现的利润。因此,资产为利润的经济存在形式,对利润的分配当然是对资产的分配。换句话说,股利也就是对表现为利润的资产的分配,是通过分割资产来实现的。而送股则是在股东无须任何支付的条件下,由上市公司按原持股比例派发给原有股东的与原有股票具有相同面值(与股票分割不同)的股票。这种行为的发生并未引起资产的减少。所以说,送股并非利润分配,从而也非股利。根据财务理论,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是股份公司未来利润的贴现值。如果说送股是股利的话,就意味着公司可以用过去的利润来分配未来的利润,有些“寅吃卯粮”的味道。这既不符合逻辑,也违反了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等有关法律的立法精神。此外,从股份公司的角度来看,股票是由于股份公司拥有并使用股东提供的经济资源而对股东承担或有义务的承诺证明文书。

它是由股东提供经济资源而衍生出来的,对本公司而言,并不具有资产的性质。作为与原有股票没有什么差异的红股,也当然不具有资产的性质,因此也不可能是利润,从而也不可能是利润分配。结合我们对股利的定义,可以知

道,送股并不属于股利。三、对我国送股会计处理的建议明确了送股不属于股利后,会计处理就比较容易了。针对我国目前的相关会计处理,建议作如下调整:

1.对被投资公司。在董事会宣布送股预案及股东大会通过时,均不进行会计处理,只作辅助登记。当实际派发时,则可作如下会计分录:

①用利润送股借:

利润分配-利润转增股本(送股面值总额)贷:

股本(送股面值总额)②用盈余公积送股借:

盈余公积-盈余公积转增股本(送股面值总额)贷:

股本(送股面值总额)在宣告日后、派发日前编制会计报表时,可在报表附注中批露送股事项及其对未分配利润和股本的影响金额。

2.对投资公司。不进行账务处理,只作辅助登记。由于传统会计中对股东权益的列示既反映资本来源,又反映法定资本,具有双重目标。虽然送股不会影响股东权益总额,但由于送股增加了股票数量和股本总额,现行报表中必须对此加以反映,因此,需要将增加的面值金额从其他相应的账户结转过来。要满足这一反映法定资本要求,按面值进行计量结转就可以了。另外,在报表方面,在认定送股不属于股利的情况下,似乎可以对利润分配表进行修改。笔者认为,由于对利润分配的含义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将依法提取公积金称为利润分配常常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获得清晰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拨定”(appropriation)似乎更容易理解,不妨借来一用。这样,可将利润分配表的名称改为留存利润表,以反映留存利润的形式过程。其基本格式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探讨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探讨 作者:刘红梅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2期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及成因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包括:(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常不按规则办事,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以来是一只颇为引人关注的大牛股,一些业内人士对其经营业绩充满憧憬。然而,陆家嘴却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公司似乎并没有有效运用这些资金的战略计划,而是采用扭曲真相、误导、隐瞒、编造谎言等手段来掩饰真相,进而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些虚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最终误导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渠道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各个利益集团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便他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进行不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在资本市场上,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然而,有些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选择的目标比较单一,仅侧重于减少纳税支出或从银行取得贷款。这样就加剧了对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扭曲,这种扭曲将会严重导致会计政策在选择上的偏差和失败。而这些恰恰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体现。(3)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达不到企业整体优化的效果。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存在机会主义型倾向,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真实体现出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这些最终将导致一个结果,即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无法实现整体利益最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项目,是各项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前提,但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成因包括:(1)企业经营管理者不遵纪守法,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者拥有对企业的管理权,因而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决策的权力。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并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由于管理者只关心任职期内的短暂现金流量,所以管理者在不同任职期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管理者在上任之初,为了来年的经营业绩改善打下基础就有动机调低当期报告盈利,并将接上任当期的低盈利归咎于以前的管理层。而在之后的年度,则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高当期报告盈余,来显示在较短时间内经营业绩得以大幅度提升,以避免自己被其他经理人代替,一般来说,管理者作为企业实际的控制人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经营运作的信息。一方面,这种信息的优势,使得管理者能够比较公允地选择出能实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相应的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而不是能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2)企业财务人员行为不规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普遍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某些经济业务需要财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

方案-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性质及处理

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性质及处理 '送股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行为,对其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和 ,真实、合理地反映其 实质,对维护各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 经济的有序健康 ,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具 计准则对此项会计处理的规范,目前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处理存在不少问题,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本文拟通过中美比较对此加以研究讨论,力图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送股行为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一)送股性质的认定 美国将上市公司派送红股的行为认定为股利分配,从而派发的股票也就称为股票股利(Stock Dividends)。对于这一认定,其理由主要有: 1.小额股票股利会在除权日产生重大的额外价值(如未预期收益),而大额股票股利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除权日价值。 2.许多股票股利的接受者把这些股票股利看作上市公司收益的分配,并常常认为他们所得等于所收到的增加股份的公允市价。 3.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的大部分成员都认为定期的股票股利是“恶意的”。因而CAP根据“适当的会计和公司政策”,要求以显著高于账面价值的公允市价记录派发的股票股利。 我国对于送股行为性质的认定基本同美国的认定相同。 (二)确认方面 美国的做法是在送股宣告日就借记“留存收益”,贷记“应派发的普通股股利”及“资本公积”(在小额股票股利情况下),在派发红股时则借记“应派发的普通股股利”,贷记“普通股”。 我国则是在股东大会批准分配方案并实际发生时,直接进行账务处理。 (三)计量方面 美国根据送股的比例大小,将20%-25%以下的送股称为小额股票股利,以送股宣告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20%-25%以上的送股则称为大额股票股利,或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按照股票面值进行结转。 我国的会计理论及会计准则,基本与美国类同。但在送股的会计处理上,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却无法照搬美国的做法。主要原因是: 1.我国的股票根据交易货币的不同,划分为A股和B股。这样,同一家公司的同种权利的股票,只是由于进行交易的货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格。如此便产生了选择何种价格的矛盾,而无论如何取舍,都无法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另外,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A股又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其中,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职工股持满法定期限后方可上市流通。若按照美国的做法,对“小额股票股利”按市价结转,则因国家股、法人股未上市流通,没有市价;而如果以社会公众股上市流通所形成的市价进行计量,显然缺乏充足的理由。因此,按市价进行结转是不可行的。 2.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初创阶段,具有证券市场发展初始阶段的共同特点,就是市盈率水平相当高。在不得不允许上市公司送股的情况下,如按市价结转,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利润超分配”现象,从而出现“未分配利润”账户的大额借方余额,这显然既与相关法律相冲突,也不符合会计的基本原则与假设。如果禁止上市公司送股,或者只能以极小的比例送股,则可能受到广大股东和上市公司 当局以及其他利害方的强烈质疑与反对。不利经济后果的产生也是有关规则制定机构必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近年来一直是会计以及资本市场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就在于利用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事项,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力图揭示目前现状所表现的规律性,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原因剖析,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优化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有所裨益。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年度报表 一、引言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根据特定主体的具体环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会计处理时依据既定规范(此规范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组成),对可供选用的具体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后,拟定决策并加以执行的过程。它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政策的行为,其本质是为目标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业务也更加复杂多样,财务信息质量将更多的与会计政策选择相联系,会计的确认、计量无一不以会计政策选择为前提。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与计量以及再次确认和计量都基于对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可以说,财务报表的生成是一系列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决策的正确程度,进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学者们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至今仍不能说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认知已经做到一览无余,相反,会计政策选择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领域还很广。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为减少会计政策选择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会计准则规范制订者在制订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利弊,在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但是,我国2000年以后颁布和修订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却给予了企业更大的会计选择权,与一些学者理论研究的结果有差距。目前,多数学者只是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层面以及所采用的某一会计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对会计政策选择内容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还很少,因而,笔者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力图揭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现状,对反映的现象剖析深层次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公司内部及外部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为了保证样本的可比性,本文研究对象限定于2003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剔除金融类企业),同时选取其中2003-2005年年报数据较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有效总体共计276个。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的官方网站,各上市公司2003-2005年度的年报。由于本文数据收集在2006年度开始。当时2006年报尚未披露,所以没有将2006年报数据包括在内。采集的信息包括:股票代码、证券简称、资产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 (一)资产计价基础的会计政策选择 笔者在分析了2003-2005年年报后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资产计价基础大部分以历史成本为主,占到了总样本的70%多,其次为实际成本。将近28%。企业并未用可变现净值或现值等词语进行反映。在这点上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中还需进一步改进。另外需要说明

证监会会计部关于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关于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11年第2期,总第6期)的通知 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针对近期日常会计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现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1年第2期),作为会计监管的专业判断依据。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特此通知。 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1年第2期) 证监会会计部 2011年8月15日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11年第2期) 问题一:如果公司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等会计估计作出变更,变更后的会计估计最早可以自何时开始应用? 解答:对会计估计的变更应当采用未开始用法处理,即会计估计变更近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及影响变更当期数又影响未来期间数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因此会计估计变更应当自该会计估计变更

被正式批准后生效。为了方便操作,新会计估计最早可以自最近一期尚未公布的定期报告开始实施,原则上不能追溯调整更早会计期间。 问题二:对于上市公司在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已经存在的债务,如果公司在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是否应该根据债务重组协议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中相关负债的金额? 解答: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交易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不能据以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债务重组中涉及的相关负债在报告期仍应按照债务重组协议前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协议等地约定确认和计量,相关债务重组损益应当在有关负债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确认。 问题三:除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之外,公司为取得贷款可能还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造价咨询协议、信息系统咨询服务等合同并支付相关费用,上述服务费用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在上市公司取得银行贷款的同时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造价咨询协议、信息系统咨询服务等服务协议的情况下,如果向银行支付的该类服务费用与取得银行贷款直接相关并且银行实质上未提供协议约定服务的,相关服务费用按照实质上重于形式的原则,视同贷款利息进行处理;如果银行确实提供了协议约定的服务,相关服务费用应当单独进行会计处理。 问题四: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作为合并对价的,如何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doc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 一、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1.1经济成分复杂,导致会计政策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 我国经济成分复杂,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存在,经济成分的不同导致会计政策的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比如:国有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突出考虑国家利益而不是小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的利益;个体私营企业就会选择有利于投资者利益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会计政策。 1.2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较差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财经法规组成的会计法规体系还存在不协调现象,致使会计政策选择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有很大的主观性,公允性较差,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判断也比较差,而且现阶段我国的审计环境还不乐观,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约束力度不够。

1.3限制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较多 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利益导向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都会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商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比如我国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对披露的信息要求不同,在会计政策选择时要综合考虑《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影响。另外,不同的利益导向和利益主体总是希望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会计政策,不仅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同时也限制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1.4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大 很多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选择流程,随意性大。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从公司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实现公司利益最优,不能只考虑公司单方面或短暂的利益。比如: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比较强,通过恰当的计提比例就可以实施盈余管理。另外《,企业会计制度》只对资产的计提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是否计提以及计提比例都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送股、配股、转股、分红

送股、配股、转股、分红 Part 1 1、送股 送股是上市公司将本年的利润留在公司里,将发放股票作为红利送给老股东。送股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总额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总股本增大了,同时每股净资产降低了,股价也相应降低。 举个例子:10送10就等于是原来卖100元钱一袋的大米现在分成相等的两袋,每袋卖50元。大米还是那个大米,并没什么改变。 既然没什么变化,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送股呢? 原因一:可能某人只有70元,大米每袋100元的时候他买不起,分成两袋后价格下来了就买得起了。 原因二:看好大米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会涨价。 原因三:看好大米本身质量的提高,使得送股后50元一袋的大米,可以因为它的质量好而不断升值。 2、转股 转股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金转化为股本,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益,但却增加了股本的规模,结果与送股相似。如果你不想弄清楚细节的话,可以将转股直接看成送股。 3、配股 配股是上市公司按一定比例给予投资者再次投资股份的机会,这并不是一种利润分配方式。一般来讲,公司配股时新股的认购权按照原有股权比例在原股东之间分配,即原股东拥有优先认购权。配股的价格是按照发行公告发布时的股票市价作一定的折价处理来确定的。折价是为了鼓励股东出价认购。但是也有例外:如果市场很不稳定,或者干脆进入熊市,就可能出现股票价格跌破配股价格的情况,那原股东也有权利放弃认购。 4、分红 分红即是上市公司对股东的投资回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有两种形式:现金分红(直接分钱)专业说法就叫派息或者派股息,股票分红(分股票)专业上说是送红股或者送股。 分红之后由于股票已经不包含红利部分,所以价格一般会下降。但由于分红使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信心增加,所以一般除权后股价大多会上升。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有了较大的可选择空间。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目标和特点选择更适宜的会计政策,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 另一方面, 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报表粉饰甚至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同时,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二)意义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盈利,盈利多少,也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披露。 会计政策是会计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实现形式,会计政策的选择又与企业的盈亏密切相关。控制会计政策的滥用,对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完善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具有积极的作用。企业只有恰当地选用会计政策,才能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会计处理日益复杂化,会计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重要。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得正确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可靠性,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确选择会计政策,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的

房地产企业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房地产企业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房产企业会计科目 一、房地产会计核算科目设计入门 本文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包括自己建造部分,纯包给施工单位承建。所涉业务流程为公司拿地,请设计公司设计,委托施工单位承建,自己或请代理销售房子,结算,确认收入成本,不涉及上市公司所提减值预备。1001 现金,这个科目就不用多说了,注重他是现金流量表的科目,金蝶K3 和用友U8 都能够实现现金流量表的自动编制,设置好了可以省下好多时间和精力。 1002 银行存款,一般的房地产公司都会涉及到贷款和银行按揭贷款,这里面会涉及到几种性质不同的账户,建议把贷款专户和银行按揭账户与一般结算户分开,设成三级明细 1002.01 结算户下设明细 1002.02 贷款专户一般项目公司只有一个,如有几个则下设明细 1002.03 按揭保证金户视情况可设明细,同时一般情况下,银行会要求对应在开一个一般结算户,专门用于在按揭保证金解冻时划入一般结算户 这样区分的目的是因为按揭保证金户是不能随便动用的资金,便于统计公司的可动用资金,可动用资金这一概念对一个房地产公司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在报建的时候,计委和建委都会要银行开具相应的资金证实,这个按揭保证金上的钱是不能计算在内的。 1009 其他货币资金、1101 短期投资、1102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111 应收票据、1121 应收股利、1122 应收利息这几个科目基本上不会用,投资业务核算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不再详述。 1131 应收账款现在都是房子预售,用预收账款或其它应付款,一般不用应收账款,房地产开发商一般不会赊销房子,假如在市场发生大的困难时,也有可能用分次付款的方式促销,会形成应收账款(交房,并且结算以后),如果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收账款业务比较多而且余额大的情况,这份工作不干也罢。 1133 其它应收款留意这个科目有很多存出保证金要放在这个科目,主要是报建过程中的一些如墙改基金、散装水泥保证金、民工工资保证金,临时接电保证金等,各地政府花样不一样,可以详细了解一下项目报建部门及工程部门的同事。这个科目建议只设这样几个明细科目:内部个人借款、存出保证金、合作单位往来、其它;用个人、客户往来核算实现对每个人、单位的明细治理。这个功能前面所述的两个软件都可以实现,但要在开始进行设置时设好,尤其是存出保证金账户,在实际工作中,报建部门拿回来的收据都是一样的,会计尤其是刚入门的会计通常无法区分哪些是直接进成本的项目,哪些要最后退回来的项目,所以要找懂报建业务的同事把这些项目了解清晰。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1会计政策选择对于管理者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更像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将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棋子,权衡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取向。 1.1管理者作为社会个体,对利益的需求导致会计政策的选择在现代化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股东为了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通常会与企业的管理层,签订一定的薪酬约定,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管理人员的报酬是随着盈利的增加而增加,提高报告收益的现值。因此,为了实现个别利益,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维护个人收益最大化。比如,管理者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回转的时间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不同会计期间利润的调整,这样,管理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酬。 从经理层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市场评价过程中,经理人员所服务的公司价值的大小,对经理人员个人的价值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些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来说,在追求自身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决策,可能有损公司股东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成为被监管的目标,经理人员往往就会被撤换,这样会直接降低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经理人员在对自身业绩的评估方面,有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价值,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粉饰自身财务状况制造假象。

1.2管理者作为公司的代理人,与公司外部利益群体的协调与债权人的协调,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外进行一定的借贷。在不同的会计政策下,相关借贷方式的选择或者债务契约的履行,会有所差异。在目前阶段,我国企业融资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即银行的贷款。不过由于银行贷款在审核过程中,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考核比较严格,这就会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能够得到银行的贷款,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做一些变动, 从而把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信息,做得表面十分漂亮,但是其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与潜在的投资从或是股东的协调。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上市为了筹措股权资金也会有意地选择会计政策。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上市融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审核,并且对企业上市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十分严格,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为了达到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证监会对上市企业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就会把一些想上市但盈利指标达不到规定的企业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就会对盈利情况进行变相的调整,或者通过相关资产的处置,以达到相关的规定。 与政府的协调。在同政府协调方面,主要是一些改制后上市的国有企业,这部分企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企业经理人角度考虑,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欠佳,在个人业绩考核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为了个人的利

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性质及处理

[提要]送股的会计处理是会计领域的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从会计理论方面来看,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是我国相关会计处理的致命缺陷。本文拟分析我国在送股的会计处理方面逻辑上的矛盾及其成因,并试图做出合理而可行的解释和解决办法。送股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行为,对其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真实、合理地反映其经济实质,对维护各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具体会计准则对此项会计处理的规范,目前上市公司送股的会计处理存在不少问题,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本文拟通过中美比较对此加以研究讨论,力图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提出合理的建议。一、送股行为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一)送股性质的认定美国将上市公司派送红股的行为认定为股利分配,从而派发的股票也就称为股票股利(Stock Dividends)。对于这一认定,其理由主要有: 1.小额股票股利会在除权日产生重大的额外价值(如未预期收益),而大额股票股利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除权日价值。 2.许多股票股利的接受者把这些股票股利看作上市公司收益的分配,并常常认为他们所得等于所收到的增加股份的公允市价。 3.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的大部分成员都认为定期的股票股利是“恶意的”。因而CAP根据“适当的会计和公司政策”,要求以显著高于账面价值的公允市价记录派发的股票股利。我国对于送股行为性质的认定基本同美国的认定相同。 (二)确认方面美国的做法是在送股宣告日就借记“留存收益”,贷记“应派发的普通股股利”及“资本公积”(在小额股票股利情况下),在派发红股时则借记“应派发的普通股股利”,贷记“普通股”。我国则是在股东大会批准分配方案并实际发生时,直接进行账务处理。 (三)计量方面美国根据送股的比例大小,将20%-25%以下的送股称为小额股票股利,以送股宣告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20%-25%以上的送股则称为大额股票股利,或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按照股票面值进行结转。我国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 [提要] 会计政策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影响到 使用者的准确决策,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会计 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内涵的阐述,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以 及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上市公司会计政 策选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政策建议 一、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 会计政策是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为企业日常核算和对外编 报财务报表服务,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一种选择。会计政策的制定 和实施过程为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人员 遵循相关会计法规,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主,通过对可供选择的会 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实行合理的分析,选择能够实现特定目标的会计 政策的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会计选择过程 是一种整体优化过程;二是会计选择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理 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守法律法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自身企业发展 的会计政策,并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会计政策。 二、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有的客观必然性 (一)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现今世界竞争加剧,企业产业结构持续 调整,经济世界一体化以及跨国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兼并行为越来越 严重,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了一种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复杂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随之产生。如今企业环境存有着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等特征,企业的经济业务所以也会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不同的 企业状况情况不同,企业如果不能够从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案中实行恰

当的会计选择,就不能够实施准确的会计处理,从而不能够客观公允 地揭示。所以,会计政策的选择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出一种 动态的优化过程,将会长期存有于企业持续经营期内。 (二)市场压力的存有。委托代理关系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 离出现了,企业管理者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企业为了保护管理层的利益从而实行会计政策的选择,这反映 的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质。管理层作为资金的投入者,对资金掌握着 实际的权利,在其他相关利益者中掌握着信息优势,是其他利益者无 法获取到的。因为市场压力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够促发企业 经理层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准确的会计政策,从而企业经理层能够在激 烈竞争的环境下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由此可知,在种种压力下,比如来自证券市场、经理市场以及监管市场的压力,企业经理层必然会对会计政策实行有效的选择,以此来达到自身 效用的最大化,实现自身目标。 (三)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新业 务层出不穷,会计准则的建设非常缓慢,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再加上准则的制定又与市场机制息息相关,这会使得政府监管力度下降,这种现象会促发企业实行会计政策选择,从而能够实现企业自身 目标,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仅仅为人 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提供一个估计量,并不能够详尽地解释好每一笔 业务的制定程序,因为这种现象的发生就会导致不同的经济业务有着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与相关的会计准则会产生不相匹配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企业在一定水准上会实行会计政策选择;第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复杂,会通过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竞争来 实现其制定结果,作为参与者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需要平衡各个集 团间的利益关系,防止各个利益集团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产生抵制行为,使各个集团都接受准则制定结果,以此来巩固自己在会计准则制 定上的垄断地位,享有独有的权威。所以,会计信息的这种竞争过程 也会使得企业实行会计政策选择。

第十六号科创板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公告【模板】

第十六号科创板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 或会计估计变更公告 适用情形: 1.科创板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达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披露标准,适用本公告格式指引。 2. 上市公司依据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的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适用本公告格式指引。 3.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披露除按照本公告格式指引披露外,还应遵守《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的相关要求。 证券代码:证券简称:公告编号:XXXX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差错、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公告

重要内容提示: 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对上市公司损益、总资产、净资产等的影响。 一、概述 公司应简单说明本次会计差错、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 公司应说明董事会审议会计差错、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的表决情况。董事反对或弃权的,应当披露反对或弃权理由。 对于需要提交股东大会批准的前述事项,应当在公告中特别载明:上述事项“尚需要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二、具体情况及对公司的影响 (一)重大会计差错 公司应披露如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更正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及更正后的财务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更正金额、财务指标及相关财务报表附注。 如果更正事项涉及公司资产重组相关业绩承诺的,还应当说明更正事项对业绩承诺完成情况的影响。 2.更正后经审计年度财务报表和涉及更正事项的相关财务报表附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或专项鉴证报告;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分析.doc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分析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与否,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尤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应将会计政策的选择当做重要内容加以考虑。本文对会计选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原因分析 会计政策选择是否符合企业业务特点,不仅关系着会计工作质量,而且影响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研究及原因分析工作,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由微观选择与宏观选择之分,其中微观选择指在一定的规范下,企业选择能够顺利实现目标的会计政策。宏观选择指在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下,由指定机构作出的选择会计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的促进发展。 (二)会计政策选择原因

通过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原因进行分析,得知以下因素是驱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动力。首先,盈余管理需要。企业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股东满意,会对会计政策加以选择,在保证财务报告满足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促进财务报告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其次,履行债务需要。部分企业为履行债务需要,会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债务代理契约关系是企业与外部关系的一种体现,尤其当企业与债权人的契约关系一旦确定,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随之确立。这就需要债务契约解决这种冲突,对管理者的要求与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债券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再次,纳税筹划需要。纳税是每个企业的义务,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纳税筹划。尤其可通过会计核算掌握利润情况,确定纳税款数额。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企业承受的税率相对较高,为最大限度的降低免税水平,企业会在纳税筹划中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即,通过调整与变更会计政策,在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对相关费用、成本、收入进行核算,合理的进行避税,因此,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需重点考虑税负的不同,以减小税费支出。最后,核算工作需要。对企业而言选择会计政策也是会计实物核算的需要,众所周知,会计事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为保证会计各项工作质量与效率,企业会根据会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以更好的掌握各种经济投入与开支情况,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策 为保证会计工作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尤其应慎重考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会计工作实际情

上市公司送股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

送股:实际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送红股,还有一种是资本金转增股本。送红股实际上是上市公司用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将应当分给股东的钱转成了股本金,留在了上市公司,而以送股票的形式给股东分红;而资本金转增股本则是将公司的资本公积金转为股本,以股票的形式送给股东,这种送股的形式不应当属于分红。两者虽然都是送股但性质不一样,个人所得税缴纳也不一样。送股实质上是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的凝固化和资本化,表面上看,送股后,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量因此而增长,其实股东在公司里占有的权益份额和价值均无变化。投资者获上市公司送股时需缴纳所得税(目前为10%)。 涉及国税颁布的两个文件: 文件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近接一些地区和单位来文,来电请示,要求对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个人股本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经研究,现明确如下: 一,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股份制企业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红股数额,应作为个人所得征税。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没有执行的要尽快纠正。派发红股的股份制企业作为支付所得的单位应按照税法规定履行扣缴义务。 文件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青岛市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青岛路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公积金转增资本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请示》(青地税四字[1998]12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青岛路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将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实际上是该公司将盈余公积金向股东分配了股息、红利,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因此,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精神,对属于个人股东分得并再投入公司(转增注册资本)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股份有限公司在有关部门批准增资、公司股东会议通过后代扣代缴。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不够规范,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或者利润操纵的现象较为普遍。必须通过人为设计或强化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以防止其被过度滥用。为此,在对会计政策选择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就如何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出了若干建议。 标签:上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1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问题 1.1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按其制定和选择主体的不同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界定,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指出t企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则定义为: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美国《会计总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2号》的表述是:企业管理部门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变动以及经营成果,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原则以及为遵循这些原则而采用的方法。本文归结为: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1.2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领域内,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会计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十分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 1.3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动因 (1)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由于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会计计量方法和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这些都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仪能近似或模糊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其中必然需要会计估计与判断,这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2)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全性。对于公认会计准则来说,由于会计实务的复杂多样性,准则的制定机构不可能针对每一类经济事项的具体

谈企业会计的政策选择

谈企业会计的政策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标签:会计政策选择理论基础 0引言 企业会计政策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它既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企业会计实务,并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资本市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也称会计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指企业利害集团(包括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管理当局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濟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许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会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 2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契约签订以后,企业利益相关者就要对契约进行监督。在以会计收益作为企业经理报酬奖励方案基础的激励机制中,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对委托代理关系有重大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可编辑版)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通知 (2006年11月版)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现予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财政部。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和主要账务处理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本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会计科目编号供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会计账目、采用会计软件系统参考,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 序号编号会计科目名称序号编号会计科目名称 一、资产类80 2202 应付账款 1 1001 库存现金81 2203 预收账款 2 1002 银行存款82 2211 应付职工薪酬 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83 2221 应交税费 4 1011 存放同业84 2231 应付利息 5 1012 其他货币资金85 2232 应付股利 6 1021 结算备付金86 2241 其他应付款 7 1031 存出保证金87 2251 应付保单红利 8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88 2261 应付分保账款 9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89 2311 代理买卖证券款 10 1121 应收票据90 2312 代理承销证券款 11 1122 应收账款91 2313 代理兑付证券款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毕业论文 标题: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阻碍 系别:会计系 专业:会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摘要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政策选择成为企业的必定。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事实上确实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本

文通过对会计政策的内涵、必定性、动机、原则及会计政策的选择的阻碍的阐述和分析,进而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阻碍 目录 摘要 0 名目1 1 引言2 2 企业会计政策及选择的差不多内涵2 2.1 企业会计政策的定义 2 2.2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定义 3

3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本质及必定性 4 3.1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本质 4 3.2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必定性4 4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咨询题及其计策7 4.1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的咨询题 7 4.2 解决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咨询题的计策8 5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阻碍 9 5.1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原则 9 5.2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阻碍 10 5.3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进展方向12 终止语12 致谢14 参考文献 15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阻碍 1 引言 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扩大了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从而使得企业治理当局及会计人员面临如此一个咨询题: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将会产生什么阻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范畴有哪些?如何运用其职业判定能力;在国家会计政策的范畴内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本文就此谈一点认识。 2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差不多内涵 2.1 企业会计政策的定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