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酶和ATP知识点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酶和ATP知识点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酶和ATP知识点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酶和ATP知识点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酶和ATP知识点

易错点1 无法准确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

(1)①根据分子的大小、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进行判断:

②根据运输方向判断: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③根据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判断:若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度差,则是主动运输,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浓度相等。

(2)不同条件下运输方式的判断

①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有胞吞、胞吐和主动运输。

②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

(3)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并非都是主动运输,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也可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如在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在兴奋时Na+内流和在恢复静息状态时K+外流都是协助扩散。2.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

(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2)氧气浓度

(3)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易错点2 不会正确分析有关酶促反应的图解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二、酶的本质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

(1)含义: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意义:使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2.专一性

(1)含义: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意义: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3.作用条件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酶活性①含义: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速率②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和pH (3)酶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曲线①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②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③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因为此条件能使酶的空间结构稳定。

易错点3 对ATP的有关知识认识不足

一、ATP的结构

1.ATP的全称: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

二、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

2.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PT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远离A的那个P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磷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就转化成AD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3.ATP的形成途径: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低,所以ATP与ADP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相互转化。在动、植物细胞内能使ADP转化为ATP的途径有:

动物与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三.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归纳

易错辨析

解读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曲线

(1)温度和pH: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或pH)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或最适pH),随着温度(或pH)升高,酶的活性降低。低温和高温都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只起到抑制作用,高温能使酶(蛋白质类)变性而失去活性。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失去活性。

(2)底物浓度: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的催化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浓度后因为酶的数量有限(所有酶都参加了反应),反应速率变化不明显。

(3)反应时间:酶有它的产生和消亡过程,当酶发挥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钝化而使其活性降低,最终被分解。

(4)酶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之后由于底物有限,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剂效果 一、实验原理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3.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探究有关加酶洗衣粉的三个问题: 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是在什么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最好。 三是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的洗衣粉,其洗剂效果有哪些区别。 二、实验步骤 1.探究用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的效果的不同 ①在2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 ②取2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等量的墨水,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 ③将2个烧杯分别放入同等温度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和5克普通洗衣粉2份,分别放入2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 ⑤观察并记录2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 2.探究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最佳温度条件 ①在3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 ②取3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 ③将3个烧杯分别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温5分钟。 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 ⑤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 3.探究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效果 污染物蛋白酶洗衣粉脂肪酶洗衣粉复合酶洗衣粉普通洗衣粉 油渍 汗渍 血渍 观察并记录四种洗衣粉分别洗涤三种污染的洗涤效果。 三、注意事项 1.变量的分析和控制 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有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料、大小及浸泡时间和洗涤的时间等。在这些因素中,水温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而其他因素应在实验中保持不变。选择什么样的水温进行实验需要实验者根据当地一年中的实际气温变化来确定水温,通常情况下,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可分别选取5 ℃、15 ℃、25 ℃和35 ℃的水温,因为这4个水温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现实也有指导意义。 2.洗涤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高一生物重点知识点整理(必背)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生物酶的相关知识点

生物酶的相关知识点

————————————————————————————————作者:————————————————————————————————日期: ?

细胞代谢 物质跨膜运输与酶和ATP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物质跨膜运输 1.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自由 扩散 协助 扩散 主动 运输 胞吞 (内吞) 胞吐 (外排)运输 方向 高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细胞外 →内 细胞内 →外 运输 动力 浓度差浓度差能量 (ATP) 能量 (ATP) 能量 (ATP) 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实例水、CO 2 、O 2 、甘油、 乙醇 红细胞吸 收葡萄糖 K + 、Ca 2+ 、Mg 2+ ,小肠吸收 氨基酸、葡萄 糖 白细胞吞噬 病菌、变形虫 吞食食物颗 粒 胰腺细胞分 泌胰岛素2.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2)O2浓度

特别提示:①乙图中,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受运载物质载体数量的限制,细胞运输物质的速率不再增加。?②丁图中,当O2浓度为0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供能,细胞也可吸收物质。 (3)温度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例1】(2010·广东卷,1)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 (2010·成都质检)在水池中沉水生活的丽藻,其细胞里的K+浓度比池水里的K+浓度高1065倍。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池水中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K+进入丽藻加快

酶工程的知识点总结.pdf

酶工程的知识点总结 课题3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剂效果 一、实验原理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b5E2RGbCAP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 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p1EanqFDPw 3.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探究有关加酶洗衣粉的三个问题: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 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有什么不同;二是在什么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最好,三是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的洗衣粉,其洗剂效果有哪些区别。DXDiTa9E3d 二、实验步骤 1探究用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的效果的不同 ①在2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②取2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 块白布上分别滴上等量的墨水,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③将2个烧杯分别放入同等温度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和5克普通洗衣粉2份,分别放入2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⑤观察并记录2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RTCrpUDGiT 2探究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最佳温度条件 ①在3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②取3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 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③将3个烧杯分别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温5分钟。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⑤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3探究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效果5PCzVD7HxA 污染物蛋白酶洗衣粉脂肪酶洗衣粉复合酶洗衣粉普通洗衣粉 油渍 汗渍 血渍 观察并记录四种洗衣粉分别洗涤三种污染的洗涤效果。三、注意事项 1.变量的分析和控制 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有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料、大 小及浸泡时间和洗涤的时间等。在这些因素中,水温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而其他因素应在实验中保持不变。选择什么样的水温进行实验需要实验者根据当地一年中的实际气温变化来 确定水温,通常情况下,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可分别选取 5 ℃、15 ℃、25 ℃和35 ℃的水温,因为这4个水温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现实也有指导意义。jLBHrnAILg 2.洗涤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在洗涤方式中有机洗和手洗两种方式,应考虑其中哪一种比较科学?哪一种更有利于控 制变量?再有,洗衣机又可以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相比之下,采用全自动洗衣机比较好,并且应该尽量使用同一型号小容量的洗衣机,其机械搅拌作用相同。关于洗涤材料的选择也有一些讲究。用衣物作实验材料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作为实验材料的衣物,其大小、颜 色、洁净程度等应该完全一致,而这并不容易做到;此外,人为地在衣物上增加污物,如血 渍、油渍等,也令人难以接受。因此,选用布料作为实验材料比较可行。在作对照实验时,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 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 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 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 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 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酶和ATP知识点

酶和ATP专题 2020、7、5 考点一 ATP的结构与作用 1.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结构简式:A—P~P~P 。 (2) 组成元素有C、H、O、N、P。 (3)A:腺嘌呤核苷;P:磷酸基团。 (4)图中①是高能磷酸键,其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形成和断裂。 (5)图中②为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作用是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ATP的形成途径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3.ATP在细胞中的特点: (1)普遍存在(2)含量较少(3)转化迅速可注射、可口服、病毒无法合成、(2)注意: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考点二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项目内容解读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产生部位活细胞 (1)由活细胞产生(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 外) (2)合成场所:核糖体或细胞核 (3)作用场所: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 生理功能催化作用 反应前后其本身的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提供 营养,不供能,不构成细胞结构 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酶的特性高效性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特异性一种酶只能对一定的底物发生催化作用 温和性 (1)强酸、强碱和高温能使酶永久失活,其原因 是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引起蛋白质变性 (2)低温仅降低酶的活性,由低温恢复至适宜温 度时,酶活性可以恢复 考点三聚焦分析与酶有关的图像与曲线 1.酶特异性的曲线 (1)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的变化是明显加 快,说明酶A能催化该反应。 (2)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 不能催化该反应。 2.酶高效性的曲线 由曲线可知: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酶只能缩短达 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酶不能 (“能”或“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 3.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1)分析图A、B可知,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 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3)分析图C中的曲线,反应溶液中pH的变化不会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4)右下图表示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文字说明: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 反应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 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在底物量充足、其他条件适宜且 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考点四与酶相关的实验探究 1.验证酶的专一性:用同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 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 对照组:另一反应物+等量相同酶溶液→反应物不被分解。

高二生物知识点必背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必背归纳总结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 能量 2)制作过程: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一酶与ATP(知识点+练习)

专题4:酶与ATP 【知识清单】 考点1:酶的本质及作用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酶的作用: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以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同时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3、酶的作用机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二、酶的本质 1、酶本质的探索:最初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2、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剂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四、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 1、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2、证明某种酶是RNA:实验组: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出现红色。对照组:已知RNA 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五、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1、实验原理: (1)、。 (2)、比较H2O2在常温、高温、过氧化氢酶、Fe3+等不同条件下气泡产生多少或卫生香燃烧 剧烈程度,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一样都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六、酶的专一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1、实验原理: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专题知识归纳与透析资料

酶 1.酶的概念的理解及实验验证设计思路 ⑴酶的概念: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⑵酶的化学本质和生理作用及其实验验证 ①酶是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 设计思路:通过对照,实验组若出现紫色,则证明待测酶溶液是蛋白质,否则不是蛋白质。同理,也可用吡咯红来鉴定酶是RNA的实验。 对照组:标准蛋白质溶液+双缩脲溶液检测→出现紫色反应; 实验组:待测酶溶液+双缩脲溶液检测→是否出现紫色。 ②酶的催化作用: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具有催化作用。 设计思路: 对照组:反应物+清水检测→反应物不被分解; 实验组:反应物+等量的相应酶溶液检测→反应物被分解。 2.酶的特性及实验验证设计思路 ⑴酶的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对其他的化学反应无催化效应。 实验设计:用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反应物的或用不同酶催化同一反应物,观察相应的反应物是否被分解。设计思路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不同的反应物。 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检测→反应物被分解; 对照组:另一反应物+等量相同酶溶液检测→反应物不被分解。 设计思路二:换酶不换反应物。 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检测→反应物被分解; 对照组:相同反应物+等量另一种酶溶液检测→反应物不被分解。 此实验过程中要注意:①选择好检测反应物的试剂。如反应物选择淀粉和蔗糖,酶溶液为淀粉酶,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反应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婓林试剂,不能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②要保证蔗糖的纯度和新鲜程度是做好实验的关键。 ⑵酶的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是普通无机催化剂的107-13倍。 设计思路:通过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速度,证明酶的高效性 对照组:反应物+无机催化剂检测→反应物分解速度; 实验组:反应物+等量酶溶液检测→反应物分解速度。 实验中自变量是无机催化剂和酶,因变量是底物分解速度。 ⑶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①适宜的温度:通过比较酶在不同的温度下的催化效率, 设计思路:反应物+ t1 +酶溶液,反应物 + t2 +酶溶液,反应物+ t3 +酶溶液,……, 反应物+ t n +酶溶液检测→反应物分解的速度或存在的量 在实验步骤中要注意:a.在酶溶液和反应物混合之前,需要把两者先分别放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 段时间。b.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反应物被分解的试剂 宜选用碘液,不应该选用婓林试剂,因婓林试剂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 格控制温度。 ②适宜的pH : 设计思路:反应物+ pH1 +酶溶液,反应物+ pH 2 +酶溶液,反应物+ pH 3 +酶溶液,…… 反应物+ pH n +酶溶液检测→反应物分解的速度或存在的量 3.与酶有关的图表、曲线解读 ⑴表示酶的高效性的曲线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填空)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 在于,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 9、稳态的调节 : 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器(还包括)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脑干: 小脑:维持身体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还有 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酶的研究与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酶的研究和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果胶酶的组成和作用。 2、理解检测酶活性的原理。(重点) 3、简述探究温度和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最适值的实验。(重、难点) 4、说出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 5、说明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酶的作用和原理。(重点) 6、掌握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和利用其进行酒精发酵的方法。(重、难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酶的研究和应用417460课题1:基础知识】 1、实验原理 (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中的主要成分,也是植物汁液中的主要成分。果胶可结合大量的水分,将植物细胞粘合在一起,降低植物组织的分散性。若去掉果胶,细胞壁被瓦解,就会使果泥中的植物组织块变得松散,产生更多的果汁,增加出汁率 (2)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澄清 (3)果胶酶催化果胶分解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4)果胶不溶于酒精,因而可用于初步鉴定果胶被分解多少 要点诠释: 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比较: 果胶酶的组成是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作用是催化果胶成为可溶性半乳糖醛酸;纤维素酶的组成是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作用是催化纤维素成为纤维二糖,然后再成为葡萄糖。果胶酶和纤维素酶都是复合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一类酶的总称。 2、酶的活性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 在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中,酶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通过影响酶(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分子(离子等)运动速率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高温能使酶失活。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 ②pH:酶分子上有许多酸性、碱性氨基酸的侧链基团,这些基团随着pH的变化可处于不同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和进一步反应,或影响酶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酶的活性。过酸或过碱能使酶不可逆地失活。酶促反应都有一个最适酸碱度。 ③酶的抑制剂:某些物质虽然不能引起酶变性,但能使酶分子上某些必需基团(主要是酶活性中心上的一些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酶

2019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酶酶(德语:Enzym,源于希腊语:ενζυμον,"在酵里面"),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效率。与其他非生物催化剂相似,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用Ea或ΔG表示)来加快反应速率,大多数的酶可以将其催化的反应之速率提高上百万倍;事实上,酶是提供另一条活化能需求较低的途径,使更多反应粒子能拥有不少于活化能的动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酶作为催化剂,本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也不影响反应的化学平衡。酶有正催化作用也有负催化作用,不只是加快反应速率,也有减低反应速率。与其他非生物催化剂不同的是,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只催化特定的反应或产生特定的构型。虽然酶大多是蛋白质,但少数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分子并非为蛋白质,有一些被称为核酶的RNA分子和一些DNA分子同样具有催化功能。此外,通过人工合成所谓人工酶也具有与酶类似的催化活性。有人认为酶应定义为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即生物催化剂。 酶的催化活性会受其他分子影响:抑制剂是可以降低酶活性的分子;激活剂则是可以增加酶活性的分子。有许多药物和毒药就是酶的抑制剂。酶的活性还可以被温度、化学环境(如

pH值)、底物浓度以及电磁波(如微波)等许多因素所影响。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酶 1、酶: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 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 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4、酶的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5、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已发现约4000多种酶,在生物体中的酶远远大于这个数量。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目录 一、走近细胞 3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4 三、协调配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8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8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22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26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9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4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5 第一部分稳态 38 第二部分神经系统的调节 40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49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51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 53 第六部分环境问题 57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 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酶和ATP知识点

考点1 酶的本质 酶本质的探索过程 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 争论?? ? 1857年提出:只有 参 与才能进行发酵母细胞中的 引起发酵 活酵母细胞 某种物质 ↓ 毕希纳(德国):获得含有酶的提取液,但提取液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物质,无法直接对酶进行鉴定 ↓ 萨姆纳(美国):1926年用丙酮作溶剂提取出了刀豆种子中的脲酶,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 质 ↓ 切赫和奥特曼(美国):20世纪80年代,发现RNA 也具有催化功能 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 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

2.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 (1)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 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 拓展: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其他证据 ①酶经酸、碱水解后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②酶是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凡是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使酶变性失活。 ③酶和蛋白质一样,具有不能通过半透膜的胶体性 ④酶也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化学呈色反应。 ⑤与蛋白质的分子相对量相似、结构相似。 ⑥在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也可变性沉淀。 (2)证明某种酶是RNA 对照组:已知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实验组: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 拓展:证明酶是RNA的其他证据 将某种酶液用核糖核酸酶处理,根据酶液是否被水解予以判断。 应用指南 酶与激素的比较

考点2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与相关曲线 1.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的共性与特性 (1)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共性 ①可降低分子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更易进行。 ②改变化学反应速度,本身不被消耗。 ③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④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2)酶的作用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②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③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 条件下进行。 2.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1)在A 反应物中加入酶A ,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 催化底物A 参加反应。 (2) 在A 反应物中加入酶B ,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 不催化底物A 参加反应。 4.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1)甲、乙曲线表明: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全(完整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 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 杂交实验中,杂合F1 代自交后形成的F2 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 及Dd)和隐性 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 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 代豌豆表现出 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 母表示。如高茎用 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 代豌豆未表 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矮茎用 d 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 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 Dd 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 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生物化学-知识点_酶、维生素整理

酶、维生素 1.酶的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发挥相同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以蛋白质为主。 酶的化学组成: 酶的活性中心: 1)由酶分子在空间位置上比较靠近的几个氨基酸残基或其上某些功能基团所组成。 2)位于酶分子表面。 3)酶分子结构中其它部分为酶活性中心形成提供结构基础。 4)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2.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刚分泌时,无催化活性,这种无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 酶原的激活:某种物质(活化素)作用于酶原使之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1)保证合成酶的细胞本身不受蛋白酶的消化破坏。 2)在特定的生理条件和规定的部位受到激活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3)酶原激活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调控酶活性的方式。 3.酶促反应的特点:加速化学反应,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高效性: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浓度对速度的影响: 底物浓度对速度的影响: 米氏方程:

米氏常数Km的意义: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和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有关 v=1/2Vm时,Km=[S]。 Km与酶和底物的亲和力成反比。 4.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 特点: I与S结构类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抑制作用强弱取决于[I]/[S],故抑制作用可被高浓度S解除 动力学, v 降低,Vmax不变,Km增大,斜率增大 医学相关性: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糖代谢 1.糖的无氧酵解定义、反应过程、生理意义。 1.1无氧酵解的概念: 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Glc 或Gn分解为乳酸,并释放能量,反应过程类似酵母生醇发酵,故称之为无氧酵解。 1.2反应场所:细胞浆 1.3反应过程: 1.3.1己糖磷酸化: 己糖激酶(Hexokinase,HK):关键酶 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ofructokinase-1,PFK1):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 1.3.2一分子磷酸己糖裂解为两分子磷酸丙糖: 1.3.3两分子磷酸丙糖氧化为两分子丙酮酸. 1.3.4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无氧条件)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