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PS考试题

GPS考试题

GPS考试题
GPS考试题

1、GPS 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答:、GPS数据预处理的目的:对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检验,剔除粗差:统一数据文件格式并将各类数据文件加工成标准化文件,找出周跳变点并修复观测值;对观测值进行各种模型改正。基本过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预处理→基线解算→GPS网平差:第一步数据采集的是GPS接收机野外观测记录的原始观测数据,野外观测记录的同时用随机软件解算出测站点的位置和运动速度,提供导航服务。数据传输至基线解算一般是用随机软件(后处理软件)将接收机记录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在计算机上进行预处理和基线解算。GPS 网平差包括GPS基线向量网平差,GPS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等内容。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可以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

2、伪距法定位的原理?

答:在某一瞬间利用GPS接收机同时测定四颗卫星的伪距,根据已知的卫星位置和伪距观测值,采用距离交会法求得接收机的三维坐标和时钟改正数。GPS卫星依据自己的时钟发出某一结构的测距码,该测距码经过τ时间的传播后到达接受接。接收机在自己的时钟控制下产生一组结构完全相同的测距码--复制码,并通过时延器使其时延时间τ'将这两组测距码进行相关处理,若自相关关数R(τ')≠1,则继续调整延迟时间τ'直至字相关系数R(τ')=1为止。使接收机所产生的复制码与接收到的GPS卫星测距码完全对齐,那么其延迟时间τ'即为GPS卫星信号从卫星传播到接收机所用的时间τ。GPS卫星信号的传播是一种无线信号的传播,其速度等于光速c,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即为τ'与c的乘积。

测方程为:[(Xs-X)2+(Ys-Y)2+(Zs-Z)2]?-CV =ρ'+δρ+δρ+δρ-CV 式中(Xs,Ys,Zs)为某历元卫星坐标,V 卫星钟差改正数,ρ'为伪距观测值,δρ、δρ分别为电离层改正和对流层改正,C为光速,(X,Y,Z)、V 分别为测站点坐标和接受及钟差改正数

3、为什么采用码相关技术来确定伪距?

答:GPS卫星发射出的测距码是按照某一规律排列的,在一周期内每个码对应着某一特定的时间。应该说识别出每个码的形状特征,即用每个码的某一标志即可推算出时延值τ进行伪距测量。但实际上每个码在产生过程中都带有随机误差,并且信号经过长距离传送后也会产生变形。所有根据码的某一标志来推算时延值τ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因此采用码相关技术在自相关系数R(τ')=MAX的情况下来确定信号的传播时间τ。这样就排除了随机误差的影响,实质上就是采用了多个码特征来确定τ的方法。由于测距码和复制码在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误差,而且测距码在传播过程中还会由于各种外界的干扰而产生变形,因而自相关系数往往不可避免的带有误差,因而自相关系数不可能达到1,只能在自相关系数在最大的情况下确定伪距,也就是本地码与接收码基本对齐了。这样可以最大幅度的消除各种随机误差的影响,以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4、GPS 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答:(1)GPS网一般应通过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并有一定数量的重复边,平均每个测站的设站次数应在2次以上(2)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重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且在网中分布应均匀(3)GPS 网中应考虑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以充分利用GPS空间信息,确定GPS网的正常高(4)GPS 网点应选在容易到达和视野开阔的地方,以便观测和保证接收机在观测时段内至少搜索到4颗卫星(5)在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或:1)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作业时卫星状况,预期达到的精度,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工作效率,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2)GPS网一般应通过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例如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或者附合路线形式,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3)GPS网内点与点之间虽不要求通视,但应有利于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控制时应用。(4)可能条件下,新布设的GPS 网应与附近已有的GPS点进行联测;新布设的GPS网点应尽量与地面原有控制网点相联接,

联接处的重合点数不应少于三个,且分布均匀,以便可靠地确定GPS 网与原有网之间的转换参数。GPS 网点,应利用已有水准点联测高程。

5、观测值的线性组合(GPS 求差)

答:gps 载波相位观测值可在卫星间求差、在接收机间求差、也可以在不同历元间求差。各种求差法都是观测值的线性组合。将观测值直接相减的过程叫做求一次差。所得结果被当成虚拟观测值,叫做载波相位观测值的一次差或单差。常用的求一次差是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对载波相位测量的一次差分观测值继续求差,所得的结果仍可以被当成虚拟观测值,叫做载波相位测量观测值的二次差或双差。常用的球二次差是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后在在卫星间求二次差,叫做星站二次差分。对二次差继续求差称为求三次。所得结果叫做载波相位测量观测值的三次差或三差。常用的求三次差是在接收机、卫星和历元之间求三次差。上述各种差分观测值模型能够有效的消除各种偏差项,单差观测值中可消除与卫星有关的载波相位及其钟差项,双差观测中可消除与接收机有关的有关的载波相位及其钟差项,三差观测值可消除与卫星间和接收机有关的初始整周模糊度项N0,因而差分观测值模型是GPS 测量应用中广泛采用的平差模型。

6、载波相位测量的原理与观测方程是什么?

答:原理:载波相位测量的观测量是GPS 接收机所接收的卫星载波信号与接收机本振参考信号的相位差。若卫星S 发出一载波信号,该信号向各处传播。设某一瞬间,该信号在接收机R 处的相位为φR ,在卫星S 处的相位为φS ,φR 、φS 为从某一起点开始计算的包括整周数在内的载波相位,为方便计算,均以周数为单位。若载波的波长为λ,则卫星S 至接收机R 间的距离为ρ=λ(φS —φR ),但我们无法测量出卫星

上的相位φS 。如果接收机的振荡器能产生一个频率与初相和

卫星载波信号完全相同的基准信号,问题便迎刃而解,因为

任何一个瞬间在接收机处的基准信号的相位就等于卫星处载

波信号的相位。因此(φS —φR )就等于接收机产生的基准信

号的相位φK (T K )和接收到的来自卫星的载波信号相位φK j (T K )

之差:

)()()(k k k j k k j k T T T ??-=Φ

某一瞬间的载波相位测量值(观测量)就是该瞬间接收

机所产生的基准信号的相位φK (T K )和接收到的来自卫星的载

波信号的相位φK j (T K )之差。因此根据某一瞬间的载波相位测

量值就可求出该瞬间从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

但接收机只能测得一周内的相位差,代表卫星到测站距离的相位差还应包括传播已经完

成的整周数N K j :

)()()(k k k j k j k k j k T T N T ??-+=Φ

假如在初始时刻t0观测得出载波相位观测量为:)()()(000t t N t k j

k j k k j k ??-+=Φ N K j 为第一次观测时相位差的整周数,也叫整周模糊度。

观测方程为:

式中:δρ1、δρ2分别为电离层改正和对流层改正,ρ为卫星至接收机之间的几何距离,f 为卫星发射的载波频率或接收机本振产生的固定参考频率,c 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δta 、δtb 分别表示卫星钟差和接收机钟差,为载波相位整周数。

7、GPS 系统的特点:

1 、定位精度高 2、观测时间短 3、测站间无须通视4、可提供三维坐标 5、操作简便 6、全天候作业7功能多、应用广8、经济效益高

8、什么是周跳?整周跳变的探测与修复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在跟踪卫星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计数器无法连续计数,当信号重新被跟踪后,整周计数就不正确,但是不到一个整周的相位观测值仍是正确的,这种现象称为周跳。整周跳变的探测方法有:(1)屏幕扫描法(2)用高次差后多项式拟合法(3)在卫星间求差法。修复方法:(1)用双频观测值修复周跳(2)根据平差后的残差发现和修复整周跳变

9、什么叫GPS水准?其作用是什么?

答:称利用GPS和水准测量成果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为GPS水准。其作用是精确计算各GPS点的正常高H 。GPS水准高程,是目前GPS作业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国内外用于GPS水准计算的各种方法主要有:绘等值线图法;解析内插法(包括曲线内插法、样条函数法和Akima法);曲面拟合法(包括平面拟合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法、多面函数拟合法、曲面样条你合法、非参数回归曲面拟合法和移动曲面法)等。

10、简述GPS卫星观测的误差来源及消除或削弱的措施?

答:误差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种:(1)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及多路径效应误差),消弱措施:利用双频观测、进行模型改正、利用同步观测求差、选择合适的站址、在天线中设置抑径板等(2)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卫星星历差、卫星钟误差及相对论效应),解决办法:建立自己的卫星跟踪网独立定轨、轨道松弛法、同步观测值求差、进行卫星钟差改正、在制造卫星钟将频率设置为标准频率(3)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和观测误差(接收机钟误差、接收机位置误差、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及几何图形强度误差等),消弱措施:建立误差改正模型对观测值进行改正、通过观测值求值、选择良好的观测条件、采用恰当的观测方法、操作认真仔细等

GPS 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部分——GPS接收机。

WGS-84 坐标系的几何定义:原点位于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 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 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GPS绝对定位: 也叫单点定位,即利用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观测值直接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在WGS-84坐标系中相对坐标系原点的决对位置.绝对定位分为静态绝对定位和动态绝对定位。

GPS相对定位:是至少用两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差分GPS可分为:单基准站差分、具有多个基准站的局部区域差分和广域差分三种类型。相对定位的结果是:各同步跟踪站之间的基线向量(三维坐标差)。

整周跳变的修复:屏幕扫描法、用高次差或多项式拟合法、在卫星间求差法、用双頻观测值修复周跳、根据平差后的残差发现和修复周跳。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是一个地心参考框架,实质是一种地固坐标系,其原点在地球体系的质心,以WGS-84椭球为参考椭球。

GPS播发的信号:包括载波信号、测距码和数据码。时钟基本频率为10.23MHz

伪距法定位的原理:在某一瞬间利用GPS接收机同时测定四颗卫星的伪距,根据已知的卫星位置和伪距观测值,采用距离交会法求得接收机的三维坐标和时钟改正数。

GPS动态定位方法:单点动态定位、实时差分动态定位、后处理差分动态定位。

GPS的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预处理、基线结算、GPS网平差。GPS 基线向量网平差的三种类型:自由网平差(WGS-84坐标系)、非自由网平差、GPS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

GPS 测量的作业模式:经典静态定位模式、快速静态定位、准动态定位、往返式重复设站、动态定位。

GPS 系统的特点:1 、定位精度高 2、观测时间短 3、测站间无须通视4、可提供三维坐标 5、操作简便 6、全天候作业7功能多、应用广8、经济效益高

GPS相对定位:是至少用两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GPS 接收机依据其用途可分为:导航型接收机、测地(量)型接收机和授时型接收机

减弱电离层影响的措施:利用双频观测、利用电离层改正模型加以改正、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

时段:测站上GPS接收机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称为时段

异步环: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在不同的时段内在几个测站上观测卫星所得基线构成的几何图形

同步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

值得注意的是:当同步闭合环的闭合差较小时,通常只能说明GPS基线向量的计算合格。并不能说明GPS观测边的精度高,也不能发现接收的信号受到干扰而产生的某些误差。

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四种基本方式。

GPS相对定位:是至少用两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伪距:就是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GPS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量侧距离。由于卫星钟、接收机钟的误差以及信号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延迟,量侧距离的距离与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有一定的差值,因此,称量侧距离的伪距。

WGS-84 大地坐标系:原点位于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整周跳变:在定位过程中,卫星信号可能被暂时阻挡,或受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计计数,出现信号失锁,使其后的相位观测值均含有同样的整周误差,这种现象叫整周跳变,简称周跳。

卫星高度角:GPS卫星的观测是待GPS卫星升离地平线一定的角度才开始的,这个角度称为卫星高度角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

0.引言 GPS的投入运行对当今社会经济、军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各个国家对它的依赖性不断加大。同时,为了避免受制于人,各国纷纷研制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紧随美国之后,俄罗斯建成了GLONASS 系统,但由于资金长期短缺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在轨工作卫星曾大量空缺,不能提供全天候、全球性的定位服务。而欧盟正在开发的伽利略(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独立的,性能优于GPS,与现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互用性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争奇斗艳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会给当今的信息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1.美国GPS的发展现状 1.1GPS导航定位原理GPS是在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它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GPS系统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及用户设备组成。GPS 空间星座部分由24颗GPS卫星(含3颗备用卫星)组成,卫星均匀分布于倾角为55°的6个轨道面上,轨道平均高度约为20200km。每颗GPS卫星发射两个载波(1575.42MHz/L1和1227.60MHz/L2)信号,在其上用相位调制技术加载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供用户接收机使用。地面监控系统由一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控站组成,其主要功能是采集数据、编算GPS导航电文及系统维护等。用户设备是实现GPS卫星导航定位的终端设备,由GPS接收机硬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它通过接收并处理GPS卫星信号,可得到用户的时间、位置、速度等参数[1][2]。 1.2GPS自身的缺陷 现行的GPS系统存在如下的缺陷:BlockⅡ(BlockⅡA)GPS卫星信号的强度极其微弱(天顶运行的GPS卫星的信号强度仅有3.5E-16W),几乎淹没于背景噪音之下,并能被建筑物等阻挡物反射,产生多路径效应。 调制于L1载波上的C/A码和P码都位于L1的中心频带,易于受到人为干扰。通常情况下,对P码的捕获和跟踪是通过先捕获C/A码和巧用Z计数的方法实现的。这样,如果人为地干扰C/A码的接收,也就等效于P码受到干扰。 民间用户难以同时获得L1-P码伪距和L2-P码伪距,无法实现GPS双频观测的电离层效应距离偏差改正,限制了GPS单点定位精度的提高。 GPS的系统组成和信号结构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例如:在高纬度地区,严重影响导航和定位,在中、低纬度地区,每天总有两次盲区、每次盲区历时20~30分钟,盲区时,PDOP值远大于20,给导航和定位带来很大的误差。 为确保导航定位的精度,GPS的卫星导航电文必须每天更新一次,地面监控系统担负着编算和注入导航电文的重要任务,一旦地面监控系统受到破坏,军用和民用用户都不能得到高精度的GPS导航定位服务。 1.3GPS现代化的举措[3] 针对上述情况,GPS执行委员会(IGEB)、GPS顾问委员会(GIAC)和导航学会(ION)召开多次国际会议,讨论GPS现代化的问题。根据GPS 执行委员会有关资料,GPS现代化的主要措施主要有: 取消了GPS SA政策,给民用用户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发射BlockⅡR卫星更换BlockⅡ/ⅡA卫星。与BlockⅡ/ⅡA卫星相比,BlockⅡR卫星在功能上有如下扩充:在L2载波上增设C/A码(或L2C码);在L1和L2载波上各增设一个军用伪噪声码(M码);可根据指令增强L2载波上的P(Y)码、L1载波上的P(Y)码和C/A的功率。BlockⅡR-M卫星的功能更进一步加强:能作卫星之间的距离测量;能在轨自主更新和精化GPS卫星的广播星历和星钟A系数;能进行星间在轨数据通讯,在无地面监控系统干预的情况下,可进行自主导航。 发射BlockⅡF卫星。BlockⅡF卫星除具有BlockⅡR卫星的全部功能外,还在保护波段增加第三民用信号L5(1176.45MHz),并增加了卫星间的数据通道。到2008年6月,GPS在轨卫星共有31颗,其中BlockⅡA卫星13颗,BlockⅡR卫星12颗,BlockⅡR-M卫星6颗。 发射BlockⅢ(GPSⅢ)卫星。目前正在研究未来GPS卫星导航的需求,讨论制定GPSⅢ型卫星系统结构,系统安全性、可靠程度和各种可能的风险。计划在2009年发射GPSⅢ的第一颗实验卫星,2030年完成整个星座的更新。 地面监控系统现代化的措施主要有:给监测站装备数字式GPS 信号接收机和计算机;用分布式结构计算设备替换现有的主计算机;采用精度改善技术建立卫星控制集成网络,完善BlockⅡR卫星的全运行能力;在美国本土(卡纳维拉尔角)增建一个监控站(使监控站增至6个);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建立一个备用主控站;增强BlockⅡR卫星的指令和控制能力。 2.俄罗斯GLONASS的发展现状 2.1GLONASS简介 为了应对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前苏联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设与美国GPS系统相类似的卫星定位系统GLONASS (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于1995年12月将其发展成为由24颗GLONASS卫星组成的工作星座。该系统也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空间卫星星座为21颗卫星分布在夹角为120°的3个倾角为64.8°轨道面上,另外3颗卫星备用。GLONASS通过两个频率发射导航信号,但它的每颗卫星的频率都不相同。 GLONASS可供国防、民间使用,不带任何限制,也不计划对用户收费,并声明不引入选择可用性(SA)。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困难,卫星的补充和维护得不到保证,GLONASS在轨卫星曾大量空缺(2000年情况最严重时只剩下6颗卫星),破坏了其星座完整程度,致使该系统的可用性大大下降。 2.2GLONASS的恢复和现代化 GLONASS的危机引起了俄方的重视,俄罗斯认识到“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俄罗斯应该使用本国的GLONASS系统,而非美国的GPS或者是欧洲的GALILEO导航系统”。随着经济复苏,俄政府在本世纪初制定了“拯救GLONASS”的补星计划,并决定启动逐步改善和提高GLONASS性能的现代化改造。 补星和现代化计划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补充新的卫星以满足GLONASS系统正常运行的最低要求。第二阶段为GLONASS-M计划,即研制新的GLONASS-M卫星。新的GLONASS-M卫星搭载了铯钟,增强了信号的稳定性;改善了信号结构,增加了附加信息;安装了滤波器,消除了1601.6MHz~1613.8MHz以及1660.0MHz~ 1670.0MHz频段的信号干扰;与此同时,其寿命也由原来的3年延长至7~8年;该阶段计划达到18颗在轨运行卫星(包括GLONASS卫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 项鑫1刘红旗2李军杰3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平顶山煤业集团土建公司河南平顶山467000; 3.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GPS现代化计划提出了更新星座和地面系统、增加第三民用信号L5、增加卫星间的数据通道、发射BlockⅢ(GPSⅢ)卫星等措施,GLONASS正在逐步实施补星和现代化计划,GALILEO可望提供六项更优的服务。分析了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状况,讨论了导航定位信息的融合情况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GPS;GLONASS;Galileo;CNSS;信息融合 66

全球四大导航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当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GLONASS系统、欧洲在建的"伽利略"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美国GPS长期垄断 美国国防部从1973年开始实施的GPS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断了全球军用和民用卫星导航市场。GPS全球定位系统计划自1973年至今,先后共发射了41颗卫星,总共耗资190亿美元。GPS原来是专门用于为洲际导弹导航的秘密军事系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得到实战应用。随后,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从克林顿时代起,该系统开始应用在了民用方面。现运行的GPS系统由24颗工作卫星和4颗备用卫星组成。美国利用GPS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多年来在出售信号接收设备方面赚取了巨额利润。以1986年为例,当时一台一般精度的GPS定位仪价格5万美元,高精度的则达到10万美元。现在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也可推算出20年来GPS"收获颇丰"。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已成为八大无线产业之一。据美国国家公共管理研究院进行的调查评估表明,GPS的全球销售额将以每年38%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GPS市场已达到310亿美元。长期以来,美国对本国军方提供的是精确定位信号,对其他用户提供的则是加了干扰的低精度信号--也就是说,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的准确位置,只有美国人掌握,其他国家只知道个"大概"。在海湾战争时,美国还曾置欧盟各国利益不顾,一度关闭对欧洲GPS服务。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大批轰炸机、战斗机猛扑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用炸弹准确地将一座建筑彻底摧毁,行动代号:"斩首行动";4月,一架B-1B"枪骑兵"轰炸机临时接到任务,用炸弹摧毁了另一座建筑。他们的目标都是一个人:萨达姆侯赛因,他们所使用的炸弹都是一种:联合攻击炸弹(JDAM),这些炸弹之所以都能够精确的打击目标,是因为他们都是通过卫星定位来实现定位,提供这种定位服务的正是由24颗美国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由于GPS技术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宣布,在保证美国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10米,这将进一步推动GPS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作业效率、科学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刺激GPS市场的增长。 二、俄罗斯GLONASS(格洛纳斯)系统 "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的缩写。作用类似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俄罗斯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995年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完成了GLONASS导航卫星星座的组网工作。它也由24颗卫星组成,原理和方案都与GPS类似,不过,其24颗卫星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这3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每颗卫星都在19100千米高、64.8°倾角的轨道上运行,轨道周期为11小时15分钟。地面控制部分全部都在俄罗斯领土境内。俄罗斯自称,多功能的GLONASS系统定位精度可达1米,速度误差仅为15厘米/秒。如果必要,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00钟恩彬 引言 自从 1960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导航卫星并于1964年组成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 统(NNSS)以来,导航卫星经过了从多普勒定位技术到伪码扩频测距定位,从间断、部分覆盖导航到全天候、全天时、全覆盖导航,从单纯广播式导航到通信导航融合 技术的发展,其中运行了近二十年的美国 GPS 系统是卫星导航技术发展 的结晶。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价值的不断扩展, GPS 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比如,GPS 能够解决单一用户的精确定位导航问题,但由于它是广播式的导航,用户不能与导航卫星建立通信,定位信息不能传输给用户中心,这一缺点使得它若在战场上运用时虽然能给导弹导航,但不能向指挥中心回传打击效果。我国充分吸收 GPS 的经验,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设计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 16 颗组网卫星,基本实现了亚太区域覆盖,我们很快就将用上国产的北斗终端设备了。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主要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其它系统的比较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 卫星定位说白了就是测出几颗卫星到定位点的距离,然后在建立的三维空间坐标系中以这些距离为半径画几个球,球的交点即为定位点的坐标,至于导航就是选定一个参考点,测算出它的坐标,引导用户到该参考坐标点就是导航。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测量出实时的距离,这就需要利用电磁波在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来回传播来测算。不过实际的系统远不止这么简单,例如必须保证发射和接受同步,这就好比要使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同时开始播放同一首歌,这时站在接收机旁的人会停到两个版本的歌声,滞后的就是来自卫星的歌声,这个时延乘上光速 c 即为卫星到定位点的距离,当然,这个时延的测量也必须用精准的时钟。为了保证这些,电磁波上必须加载复杂的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不是由卫星单独产生的,而要有地面主控站来控制完成,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我国决定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空间端包括 35 颗组网卫星,其中 5 颗为静止轨道 (GEO)卫星,地面端主要有主控站、注入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精编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 简介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

(完整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是覆

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介绍说 二、卫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5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接收机对卫星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GPS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INS )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0-06-30 08:26:00 1 摘要 目前飞行器所使用的导航系统,能适应全天候、全球性应用的确实不多。传统无线电导航,如塔康(TACAN )等,在应用上存有很多的限制和不便之处。而为改善此缺点,一套不需要其它外来的辅助装置,就可提供所有的导航资料,让飞行员参考的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虽已被成功发展并广为应用,但其在系统上的微量位置误差会随飞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累积,因此长时间飞行会严重影响到导航精确度,如果没有适当的修正,位置误差在一个小时内会累积超过300米。另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GPS ,其误差虽不会随时间改变,但GPS 并非万能,有优点,也有先天的缺陷,它在测量高机动目标时容易脱锁并且会受到外在环境及电磁干扰,再者GPS 短时间的相对误差量大于INS ,若只依靠它来做导航或控制,会造成相反效果。所以在导航系统设计上,常搭配惯性系统来使用,正巧GPS 与INS 有互补的作用,可经过一套运算法则,将两者优点保留,去除缺点,本文即针对两种导航系统特性进行探讨,并利用卡尔曼滤波器法则完成简易测量数据关系推导,设计一套“GPS/INS 组合式导航系统”。 2 前言 早期舰船航行常利用“领航方法”来决定载体的位置及方向,观察陆地突出物,来引导船身驶向某处目标。随着飞行器的问世,初期飞行也全凭借着飞行员对当时自我方向、距离、高度及速度的感觉来控制驾驶,执行起飞、落地及飞机转场等等动作。这种控制载体由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间方向与距离指示的艺术,就称之为“导航”(Navigation )。然而仅仅依循着人为的导航方式,在天气良好条件下或周遭存有许多明显参考目标物时,单纯凭目视来判断飞行并不困难;但如果遇上天气条件不佳、能见度差、参考目标不存在活不明显时,就得依靠飞行员的经验、技巧及运气来进行方位及位置的判别,这无形中会造成飞行员的压力,更会严重影响到飞行安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人们就积极开发各种导航技术,借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导航的艺术也变得更多样化且精确可靠。 “导航科学”可定义为“计算并决定一个载体的位置与预先设定的目的地的方向的一种应用”。 较先进的无线电导航,如罗兰(Loran )、超高频全向装置(VOR )、距离测量装置(DME )、塔康(TACAN )及多普勒(Doppler )等均相继被开发出来,成功有效的帮助了航行者,提供导航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无线电系统毕竟尚有很多限制和不便之处,如使用距离、地物遮蔽等均可能会造成功能失效。另外,无线电导航其基本架构是需要“基地站”发射定位无线电信号,经飞机上的“接收机”天线接收、处理及计算才能显示两点的关系,获得导航资料;只要其中一方失效或无线电传输不良,即无法进行导航工作,这对在茫茫的空中飞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到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发展一套导航系统,不需要其它外来的辅助装置,就可提供所有的导航数据资料,让飞行员参考。就在当时,由麻省理工学院(MIT )开发出第一套飞机使用的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此系统完全自我包容、为独立源、不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即可测量并提供所有的导航资料,包括载体的精确位置、对地速度、姿态与航向等,提供给自动导航仪及飞行仪表(如地平仪及方位仪等)。由于惯性导航系统的功能、尺寸大小、重量等特性远比其它导航系统要好,所以近年来INS 始终能在导航领域独占鳌头。 然而惯性导航系统所提供的位置信息,仍有少量的误差,虽然其误差变化很慢,但位置误差的累积随飞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对长时间飞行的导航精确度会有所影响;如果没有适当的修正,位置误差在一小时之内会累积超过300米,所以INS 虽然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工作系统,但仍有缺点,而造成误差的原因不外与加速度计及陀螺仪的品质、重力场变化、起始位置、方位输入值及安装误差等因素有关。当然系统本身的品质,因价格的不同,仍有很大的差异。由于INS 主要误差源为陀螺仪的角速率漂移率及加速度计的偏差,且会因时间的累积而扩大,因此若能采用某种设备,在一定时间内适当修正INS 所造成的误差,一定可以大幅度改善系统导航精确度。 到60年代,美国海军开发出一套TRANSIT 导航卫星供舰船及潜艇定位使用,至今,地面许多载体仍然

惯性导航系统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解析

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1摘要 目前飞行器所使用的导航系统,能适应全天候、全球性应用的确实不多。传统无线电导航,如塔康(TACAN等,在应用上存有很多的限制和不便之处。而为改善 此缺点,一套不需要其它外来的辅助装置,就可提供所有的导航资料,让飞行员参考的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虽已被成功发展并广为应用,但其在系统上的微量位置误差会随飞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累积,因此长时间飞行会严重影响到导航精确度,如果没有适当的修正,位置误差在一个小时内会累积超过300米。另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GPS ,其误差虽不会随时间改变,但GPS并非万能,有优点, 也有先天的缺陷,它在测量高机动目标时容易脱锁并且会受到外在环境及电磁干扰, 再者GPS短时间的相对误差量大于INS,若只依靠它来做导航或控制,会造成相反效果。所以在导航系统设计上,常搭配惯性系统来使用,正巧GPS与INS有互补的作用,可经过一套运算法则,将两者优点保留,去除缺点,本文即针对两种导航系统特性进行探讨,并利用卡尔曼滤波器法则完成简易测量数据关系推导,设计一套 “ GPS/INS&合式导航系统”。 2前言 早期舰船航行常利用领航方法”来决定载体的位置及方向,观察陆地突出物,来引导船身驶向某处目标。随着飞行器的问世,初期飞行也全凭借着飞行员对当时 自我方向、距离、高度及速度的感觉来控制驾驶,执行起飞、落地及飞机转场等等动作。这种控制载体由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间方向与距离指示的艺术,就称之为导航”(Navigation然而仅仅依循着人为的导航方式,在天气良好条件下或周遭存有许多明显参考目标物时,单纯凭目视来判断飞行并不困难;但如果遇上天气条件不佳、能见度差、参考目标不存在活不明显时,就得依靠飞行员的经验、技巧及运气来进行方位及位置的判别,这无形中会造成飞行员的压力,更会严重影响到飞行安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人们就积极开发各种导航技术,借着科技的

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中国) 系统介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1-2],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2月27日起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1A已经结束任务),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3]中国以后生产定位服务设备的生产商,都将会提供对GPS和北斗系统的支持,会提高定位的精确度。而北斗系统特有的短报文服务功能将收费,这个功能的实用性还有待观察。 2011年12月27日起,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2012年12月27日起,北斗系统在继续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民用服务与GPS一样免费。[1-2] 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码分多址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致,而不同于格洛纳斯系统的频分多址技术。两者相比,码分多址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在由L波段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码分多址是更妥当的方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

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介绍说 二、卫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5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接收机对卫星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