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州大学行政法习题及答案

郑州大学行政法习题及答案

郑州大学行政法习题及答案
郑州大学行政法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2、行政法

3、行政赔偿

4、合法行政原则

5、行政公开原则(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的特征。

2、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3、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4、简述权责统一原则。

(三)论述题

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警察权

2.法治

3.管制国家

4.行政国家

(二)简答题

1.立宪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自由法治国阶段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

论依法行政。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一)名词解释

1、行政主体

2、行政机关

3、行政授权

4、行政委托

5、行政相对人

(二)简答题

1、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的区别和联系。

3、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国家公务员任职制度。

5、简述行政相对人的地位。

(三)论述题

论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行政行为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

3、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行为的无效

5、附条件生效(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行为的特点。

2、简述行政行为的内容。

3、简述行政行为的效力。

4、简述具体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

5、简述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三)论述题

论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第五章行政规范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规范

2. 创制性行政规范

3. 指导性行政规范

4. 编制规划

(二)简答题

1.指导性行政规范的特征有哪些?

2.为什么行政规范在一定范围内应当作为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依据?

3.行政规范的制定程序有哪些?

(三)论述题

论行政规范的可诉性。

第六章行政许可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许可

2.许可法定

3.附义务许可

4.排他性许可

5.综合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二)简答题

1.信赖保护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2.行政许可的特征有哪些?

3.行政许可撤销的情况有哪些?

第七章行政强制

(一)名词解释

1、行政强制

2、执行罚

3、行政强制执行

4、代履行

5、行政即时强制

(二)简答题

1、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程序

2、简述行政即时强制的种类

3、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被授权的组织应符合哪些条件?

4、行政强制执行需要满足哪些要求?

5、行政强制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三)论述题

1、论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方式。

2、特别种类的行政强制执行。

第八章行政处罚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处罚

2. 处罚法定原则

3. 一事不再罚原则

4. 行为罚

5. 行政拘留(二)简答题

1. 行政处罚的特征有哪些?

2.行政处罚可以由哪些规范性文件设定?

3.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应遵循哪些步骤和要求?

第九章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一)名词解释1.行政合同 2.供应商 3.公开招标 4.行政指导 5.说服

(二)简答题200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的《政府采购法》对行政采购是如何规定的?(三)论述题:论我国开展行政指导对发展经济的意义何在?

第十章行政事实行为

(三)名词解释

1.行政事实行为

2.即时型行政事实行为

3.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

4.告知型行政事实行为(一)简答题

1. 《国家赔偿法》所规定的行政事实行为有哪些?

2. 国外关于行政事实行为的非正式法律救济的特点有哪些?

3. 我国行政事实行为救济的途径有哪些?

(二)论述题: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第十一章其他行政行为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确认

2.行政征收

3.行政检查

4. 行政给付

5. 行政奖励

(二)简答题

1、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行政给付的原则。

3、简述行政检查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三)论述题

论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第十二章行政程序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程序程序

2.法定原则

3.程序效率原则

4.回避制度

5.行政程序法

(二)简答题

1、行政程序可以分为哪几类?

2、简述行政程序的意义。

3、简述程序公平原则

4、简述说明理由制度

5、简述听证制度

(三)论述题

论述我国行政程序立法。

第十三章行政复议

(一)名词解释

1、行政复议

2、复议公开原则

3、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二)简答题

1、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2、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行为。

3、行政复议的中止情形。.

(三)论述题

哪些行政复议机关可以行使行政复议权。

第十四章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

2、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3、合法性审查原则

4、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

5、起诉不停止执行

(二)简答题

1、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联系与区别。

2、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

3、司法变更权有限。

(三)论述题

1、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

2、起诉不停止执行。

第十五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理辖

(三)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2.行政诉讼管辖

3.级别管辖

4.地域管辖

5.裁定管辖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大陆法系国家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三种模式。

2、我国行政诉讼法是怎样规定受案范围的?

3、指定管辖的情形。

4、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五)论述题

我国法律当中规定的法定不予受理的事项有哪些?

第十六章行政诉讼当事人

(三)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当事人

2、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

3、必要共同诉讼

4、普通共同诉讼人

5、行政诉讼的被告(四)简答题

1、在什么情况下,公平竞争权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2、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

3、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4、具体行政行为经过行政复议程序时被告如何确定?

5、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转移有什么规定?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特殊情况下原告资格的确定?

2、行政诉讼中第三人有什么法律特征?

3、在行政诉讼法中,怎样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

第十七章行政诉讼程序

(三)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的起诉

2.起诉期限

3.受理

4.开庭审理

5.缺席判决

(四)简答题

1、起诉与行政复议的关系。

2、我国行政诉讼法是怎样规定撤诉的?

3、缺席判决的适用情形。

4、再审程序的提起。

(五)论述题:再审案件的审理。

第十八章行政诉讼的证据、法律适用与特殊制度

(三)名词解释

1. 举证责任

2.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3.先予执行

(四)简答题

1、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2、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

3、各位阶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4、具体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问题。

(五)论述题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第十九章行政案件的裁判与执行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判决

2、确认判决

3、撤销判决

4、行政诉讼裁定

5、行政诉讼执行

(二)简答题

1、行政诉讼判决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及其适用的条件?

3、执行措施终结的法定事由?

(三)论述题

试论述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第二十章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三)名词解释

1、行政赔偿及其范围

2、行政补偿

3、行政赔偿请求人

4、司法赔偿: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2.简述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政赔偿计算标准?

3.我国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标准是怎么确定的?

(五)论述题:我国目前行政的赔偿范围是如何划分的?

考试样题

一、名词解释(30分)

1. 行政授权

2. 行政处罚

3. 执行罚

4. 裁定管辖

5. 行政裁定

二、简答题(30分)

1. 试述行政主体特征。

2. 试述行政行为的效力。

3. 试述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

三、论述题(20分)

试论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附:章节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建立在国家机关职能分工(立法、行政、司法)基础上的,包括实质意义(从职能分工的角度来看)与形式意义(从国家机关的角度来看)的行政,是行政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决策、组织、领导和调控的活动。

2. 行政法是有关行政权的组织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种,如果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造成公民一方的合法权益受损,在受害人提出赔偿申请的情况下,由相应的赔偿义务机关进行赔偿。

4.合法行政原则就是行政活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与法律相抵触。

5.行政公开原则是在行政法实行公众参与行政程序和否定行政秘密的基础上得以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行政依据的公开和行政决策过程的公开规则,以及关于公众了解行政机关的公共信息和行政机关取得私人信息的规则。

1、行政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行政由依法组织的主体以法定的方式运作;行政既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也应具有活动的自由(裁量);行政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1)行政法的内容极其广泛;(2)以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往往共存于同一法律规范之中

3、主体上的特征: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内容上的特征:(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法定性;(2)主体双方的地位及权利与义务具有不对等性;(3)争议解决的途径是特殊的。

4、在法治领域,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而对于行政主体来说,其所享有的职权同时也是其职责,权力也意味着责任。这一原则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①行政效能原则,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②行政责任原则,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论述题

(1)合法行政原则:合法行政原则也可称之为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活动区别于民事活动的主要标志。合法行政原则就是行政活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与法律相抵触。它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基础。

(2)合理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是约束和评价行政机关裁量活动合法性的基本原则,它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保持一定的理性基础,禁止行政决定的武断专横和随意。理性基础或合理性表现在善意、合乎比例和正当动机等方面,其目的就是防止行政机关对裁量权限的滥用,并且弥补宽泛授权带来的法律漏洞。

(3)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在行政法实行公众参与行政程序和否定行政秘密的基础上得以确立的。

(4)行政效率原则:在行政权的运行上可以体现为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行政职能时应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成尽可能多的事情、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5)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来源于民法的诚信原则。它要求主体双方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以诚相待。

(6)权责统一原则:在法治领域,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而对于行政主体来说,其所享有的职权同时也是其职责,权力也意味着责任。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警察权:“警察权”泛指保护国家安全的权力,为公共秩序、安全、道德、食物供给与福利等共同利益管理城邦事务的权力,以及使用国家权威保证法令规章得以实施的权力。

2.法治:,“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

3.管制国家:“管制国家”是处于“社会法治国”框架下的,政府管制的目的是积极干预社会、增加社会福利,而且也必须遵照法治的原则,但是“管制国家”的概念更强调政府干预社会方式的改变。

4.行政国家:行政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现象在行政法上被称为“行政国家”

(二)简答题

1.立宪主义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准则:(1)存在宪法,宪法具有最高权威,并由宪法规定政府的组织形态;(2)确立人民主权原则,明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3)实行代议制民主,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关,由代议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4)确立法治原则,政府的行为应受基本法律规范的限制,而法律必须符合某些标准,如必须有普遍适用性、清晰明确、公开、不溯及既往、有稳定性和公正地执行;(5)保障人权;(6)权力制约、司法独立;(7)建立违宪审查制度;(8)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宪法与行政法之间是一种鱼水关系;行政法是活的宪法,是宪法的具体化。而立宪主义为行政法的演变奠定了基本框架和基础,丧失了立宪主义的价值基础,行政法就将名不副实。

2.自由法治国阶段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⑴行政的类型主要是“秩序行政”或“干涉行政”。行政机关的任务在于维持社会安全与秩序,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⑵行政法治是一种消极的法治。人们特别强调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法治被理解为政府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正式的法律规则办事,实行的是一种消极的、形式的法治,要求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要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必须严格地执行议会制定的法律并受这些法律的约束,简言之,即“无法律便无行政”。

⑶专门的行政法院逐渐从普通法院中分离出来,行政诉讼体系开始建立。但是,行政法院并非完全独立;法院监督行政机关的范围和强度有限,行政裁量是为行政所保留的领域,不受法律的拘束,并免于司法控制。

⑷行政法的调整范围有限,当时流行“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将法治国的一般原则排除适用于受特别权力关系所拘束的领域,例如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不受行政法院的审查。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在于:

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时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时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4)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5)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国家机关。

3、行政授权: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4、行政委托:行政委托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法将其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5、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

(二)简答题

1、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是一个法学概念,行政主体理论的意义主要在于确认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进而确认行政复议机关)、行政诉讼被告、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2、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主要区别在于:第一:行政机关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行政主体,行政机关还可以是民事主体,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是行政法主体中行政相对方的当事人。第二,行政主体不限于行政机关,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因此,行政主体的范围要大于行政机关。

3、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所谓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的法律行为。

二者联系如下:都是非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都依法管理公共事务。

二者区别如下:(1)职权来源不同。行政授权的依据是法律法规的授权条款,而行政委托虽也要依据法律进行,但其直接依据却是行政机关与受委托人达成的行政委托协议。行政授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依据,如果没有法定依据的,视为行政委托;行政委托不强调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2)职权性质不同。行政授权的法律后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的职权内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在授权范围内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在行政委托,不发生行政职权和职责的转移,受委托的组织并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职权,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受委托组织根据行政委托行使职权必须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而不是以受委托组织自己的名义进行,其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也不是由其承担,而是由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3)被授权人和受委托人的法律地位不同。在行政授权中,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是是行政主体,具有与行政机关基本相同的法律地位,被授权组织以自己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能,并由其本身就行使所授职能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在非行使行政职能的场合,不享有行政权,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在行政委托中,受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它行使一定行政职能必须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且由委托行政机关对其行为向外部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上,是作为与行政机关相对的独立一方当事人,即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它享有相应的法定权利和负有相应的法定义务。

4、公务员担任职务期间的管理制度主要有考核、奖励、职务升降等。

考核是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奖励是在考核基础上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以及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国家公务员给予奖励。对国家公

务员的奖励,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惩戒是指国家公务员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应当给予行政处分。

职务升降是指国家公务员的职务晋升,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晋升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应当按照规定的职务序列逐级晋升。个别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特别突出的,可以越一级晋升,但是必须按照规定报有关部门同意。国家公务员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或者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予以降职。

5、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就通过行政相对人针对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综合体现出来。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表现为: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和行政法制监督法律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包括行政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和行政程序法上的权利义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有:申请权,参与权,了解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陈述,申辩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行政赔偿权,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行政相对人的义务有: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协助公务的义务;维护公益的义务;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三)论述题

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根据法律、法规赋予公务员可以享受某种利益或者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我国公务员如下权利:一是身份保障上的权利,如非经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辞职、辞退或者处分;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等。二是经济上的权利,如获得工资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等。三是工作上的权利,如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参加培训等。法律还可以规定公务员享有的其他权利。

公务员的义务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作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约束。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应该履行的义务。具体包括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等行为。

3、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采取的,能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

4、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5、附条件生效:附条件生效是指行政行为的生效负有一定的期限或条件,只有在期限来到或条件满足时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二)简答题

1、(1)单方性。行政行为的单方性是指行政主体只要是在其职权范围,即可依照自己的意志作出行政行为,不受相对人的影响和干预。(2)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3)裁量性。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4)强制性。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

2、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行政行为所包括的权利义务内容,也即行政行为对相对方在权利、义务上产生的影响。行政行为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赋予或剥夺权益。赋予或剥夺权益是指赋予或剥夺行为对象一定的法律上的权能、权利或利益,这种利益既包括民法上的利益,也包括行政法上的利益。(2)科以义务或免除义务。科以义务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使行政相对人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免除义务是指对行政行为原来所负义务的解除,不再要求其继续履行义务。(3)确认法律事实或法律地位。确认法律事实是指行政主体对影响法律关系的某种客观情况通过行政行为予以确认。确认法律事实并不直接为相对人设定权利义务,但其结果将为相对人承担权利义务提供直接依据。如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和交通事故鉴定结论等。确认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及存在状况予以认定。

3、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作出后对行政相对方和行政主体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包括:(1)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这是指行政行为已经作出,不论其实质上是否合法都推定其合法有效,从而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必须予以尊重的法律效力。(2)行政行为的确定力。这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由法定依据或以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改变或撤销,也被称为行政行为的不可变更力。(3)行政行为的拘束力。这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和组织必须遵守、服从。(4)行政行为的执行力。这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遵守并履行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否则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4、行政行为的成立是指行政行为的作出或形成,行政行为的成立是生效的前提,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就是指行政行为作出或

形成的必要条件。

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一般须具备以下要件:经行政主体内部讨论决定和行政首长的签署,直至公布。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体行政行为的成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要件:第一是主体要件,即作出行政行为必须是法定的主体。第二是行政行为成立的主观要件,即行政主体有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变更或消灭某种法律关系的意图,并有使这种意图实现的意思表示。第三是行政行为成立的客观要件,即行政主体在客观上有行使行政职权或者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第四是行政行为的功能要件,即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能直接影响或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5、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如行政机关对醉酒的人强制进行人身约束或行政机关按照简易程序作出的当场处罚等。(1)受领生效。行政行为须为相对方受领才开始生效。受领是指行政机关将行政行为告知相对方并为相对人接受。(2)公告生效。公告生效是指行政主体将行政行为的内容采用公告或宣传等方式,使相对人能够知悉、明了行政行为的内容,该行政行为对相对方才能生效的方式。(3)附条件生效。附条件生效是指行政行为的生效负有一定的期限或条件,只有在期限来到或条件满足时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如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生效一般都附有一定的期限。

(三)论述题

论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在以下情形中可以视为行政行为的无效:一是行政行为有重大或明显违法的情形。二是实施将导致犯罪的行政行为。三是行政行为实现不能的行为。四是行政主体受胁迫或欺诈作出的行政行为。五是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在具备可撤销条件的情况下,由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作出撤销决定而使行政行为失去法律效力。行政行为的无效不同于行政行为的撤销,行政行为的无效是自始无效,而可撤销的行政行为在被撤销前一直具有法定效力,相对人也要接受该行政行为的约束。而且可撤销的行政行为也不一定必然被撤销,如果在法定的期限内行政行政相对方没有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行政机关或其上级机关也没有发现该行政行为存在问题,那么该行政行为就会继续有效。

行政行为被撤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行政行为不合法。合法的行政行为应该具备几个要件,即主体合法、职权合法、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行政行为如果欠缺一个或数个合法要件,该行政行为就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二是行政行为不适当。所谓不是当是指行政行为具有不合理、不公正、不符合现行政策、不合时宜、不合乎善良风俗的情形。

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宣布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失去效力。行政行为废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经有权机关修改、废止或撤销,原行政行为与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相抵触,故行政主体依序废止原行政行为。二是国际、国内或行政主体所在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行政行为继续存在将有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甚至给国华和社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行政主体必须废止原行政行为。三是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的目标、任务,从而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因此原行政主体必须废止原行政行为。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规范:行政规范,是指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策,依照法定职权、按照规定程序制定的对行政关系参与各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能反复适用的各类除行政法规、规章之外的规范体式的决定、命令的总称。

2. 创制性行政规范:创制性行政规范,是指行政主体未启动行政立法程序而为不特定相对人创设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

3. 指导性行政规范:指导性行政规范就是行政主体对不特定相对人事先实施书面行政指导时所形成的一种行政规范。

4. 编制规划:编制规划就是指有关行政机关为达到一定行政目的,在其职权范围内按照一定原则和程序,对于准备制定行政规范的工作进行具有指导性的总体设想和具体部署。

(二)简答题

1.指导性行政规范与其他行政行为一样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所作的一种行为,与其他行政规范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是,它又具有某些与其他行政作用不同的特征:

⑴关于法律效果。指导性行政规范并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果。它并不为不特定相对人创设权利义务,也没有为特定相对人设定、变更或消灭的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期望取得法律保护的行政意志。它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倡导、号召、建议和设想等。

⑵非强制性。指导性行政规范最显著的待征之一,是不具有强制性。行政主体或人民法院都不能强制执行或强制实施该指导性行政规范,而只能依赖于相对人的接受或自觉遵守。

⑶法律地位。指导性行政规范既不是行政法的渊源,也不是一种法律行为。它所体现的只是行政主体在当前或今后一个阶段对某些事务所持的一种态度,所具有的一种倾向,所执行的一种政策,所倡导的一种模式选择。但是,它对有关行政规范的制定,对有关法律的适用和行政行为的实施起到指导或导向的作用。

⑷自主性行政规范。指导性行政规范一般是自主性行政规范。行政指导一般都是行政主体依职权所作的行政作用,并不需要取得法律规范的授权。以行政指导为内容的指导性行政规范,也不需要法律规范的授权,可由行政主体依宪法典和有关组织法赋予的职权制定。

当然,尽管指导性行政规范的制定并不需要法律规范的授权,也不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为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受法的

任何拘束。指导性行政规范的制定,不能超越行政指导的界限,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原则。

2.行政规范对行政行为既具有一定的依据效力,也具有被援用的依据效力。行政规范在一定范围内应当作为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依据,理由如下:(1)从行政规范的本质属性来看,行政规范和法律、法规、规章一样,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行政规范是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公共利益并且是以国家的名义制定的,当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从行政规范的法律效力上来看,它不仅对行政主体本身具有确定力,而且对行政相对人具有拘束力,对行政行为也就具有适用力。(3)从行政规范的实际作用上来看,它作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活动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是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化,起着补充和细化的作用。(4)行政规范作为行政行为的依据也是符合我国宪法和组织法等的有关规定。

当然,行政规范作为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得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其立法精神相悖,就失去了执行的基础,无疑应被摒弃于行政行为的法定依据之外。

总之,行政规范可作为行政行为的依据,对行政行为具有依据效力。但是,这种依据效力是有限制的。

3.根据相关规定和实践经验,行政规范的制定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1)编制规划。编制规划就是指有关行政机关为达到一定行政目的,在其职权范围内按照一定原则和程序,对于准备制定行政规范的工作进行具有指导性的总体设想和具体部署。(2)立项和交办。需要制定行政规范的,应由行政主体的文秘部门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给领导人批示即立项,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即交办。(3)起草。是指行政规范承办人根据领导批办或交办意见拟定行政规范草案的事实行为。(4)审核。在行政规范起草完毕之后,送领导人签发之前,应由机关办公部门负责人对文稿内容进行全面审查核实。(5)签发。行政规范文稿经审核后,由机关领导人作最后审定,并签写出对该文稿的意见,及本人姓名和时间。(6)公布。

(三)论述题

必要性方面:(1)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有权利就有救济”是一项最基本的行政法原则。作为行政机关最常用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规范所影响的相对人范围大、程度深。适用的效力不止一次,具有反复性,加之层次多、范围广,因而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一旦违法,将会给众多人造成损害,并且造成损害在一定的范围内连续发生,使更多的相对人蒙受损失。(2)我国加入WTO后的外部压力,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所有行政行为均应公开、透明,不合理的、非正当的政府行政行为将被宣告为无效。(3)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可行性方面:(1)可以通过现有法律具体条款的解释和发展来实现。《国家赔偿法》第2条则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而“违法行使职权”既可以是违法行使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使职权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尽管《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司法审查的范围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但是,在其后的第2款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那么,一旦其他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把某些或者全部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的规定并不会构成障碍。《行政复议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某些规定不合法,可以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同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2)通过判决发展法律,以特定案例的发生带动改革。(3)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

第六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具体行政行为。

2.许可法定: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原则上应当由法律、法规设定;依法设定的许可权应当由法定的许可机关行使;无许可设定权的主体超越权限设定的行政许可无效。

3.附义务许可:是指被许可人在获得许可的同时,承担了在一定期限内从事该项活动的义务的许可。

4.排他性许可:排他性许可又称独占许可,是指某一相对人获得该项许可后,其他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再申请获得该项许可。

5. 综合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在综合实施行政许可中,一旦综合行政机关实施了相关行政许可权,则相关的行政机关不得再行使,以免造成行政许可的重复和冲突。

(二)简答题

1.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涵义是行政机关对自己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是:①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行为一经作出,未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②对行政相对人的授益性行政行为作出后,事后即使发现违法或对政府不利,只要行为不是因为行政相对人过错所造成,亦不得撤销、废止或改变;③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发现有较严重违法情形或可能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必须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时,行政机关对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给无过错的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给予补偿。

2.(1)主体行政性。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原则上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不得行使行政许可权;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

(2)发生被动性。行政许可只能依相对人的申请而发生,行政主体不能主动作出。行政主体在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许可的情形下主动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属于违反法定程序实施的行政许可。

(3)实质审查性。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时,需要审查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特定活动的法定条件。若符合法定条件的,予以许可;若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则不予许可。

(4)内容授益性。申请人若得到行政机关的许可则获得从事特定活动的权利,但并不排除在许可的同时附加一定的条件或义务。

3.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予以撤销:(1)行政机关越权核发许可,或者不具有核发许可法定职权的组织擅自核发许可的;(2)行政机关违反法定条件给予行政许可的;(3)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给予行政许可的;(4)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给予许可的;(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被撤销的行政许可,自许可核发之日起无效。

第七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2、执行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按日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行政强制执行方式。

3、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4、代履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5、行政即时强制:是指为排除紧迫障碍的需要,在没有命令义务的余暇时,或者其性质上通过命令义务难以实现其目的的情况下,直接对人民的身体或财产施加实际力量,以实现行政上必要状态的作用。

(二)简答题

1、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前,一般应当事先督促催告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催告应当以书面形式并载明下列内容:

(一)明确的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所需的合理期限;(二)强制执行方式;(三)涉及金钱给付的,必须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

(四)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经督促催告,当事人履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的,不再实施强制执行。

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但行政机关一般不得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行政义务。也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二)行政强制执行的事实和依据;(三)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期限;(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2、按行政权力所针对的对象划分:(1)对人身的强制。如公安机关对醉酒的当事人的强制约束直至其酒醒的行为、海关的强制扣留行为,等等。(2)对财产的强制。如当场查封、扣押、冻结等。(3)对住宅、工作场所等现场进行的强制。如强制搜查、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强制勘测等。

按部门行政为特征所作的划分:(1)警察法上的即时强制,这种强制主要针对人身,而且针对人身的一般都是由公安机关实行。(2)卫生法上的即时强制,包括强制隔离措施和强制医疗都可以归入这一类。(3)财税法上的即时强制,如冻结财务、海关的强制扣留,等等。

3、一般来说,被授权的组织应符合下列条件:(一)依法成立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二)具有熟悉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不得利用授权从事经营活动或者有偿服务。

4、行政强制执行应该是指在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国家行政主体所作出的,并且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该相对人履行该义务,或者由国家机关本身或第三人直接履行或代为履行该义务,然后向义务人征收费用的法律制度。

5、行政强制措施的方式有:(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三)扣押财物;(四)冻结存款、汇款;(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三)论述题

1、论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方式。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前,一般应当事先督促催告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催告应当以书面形式并载明下列内容:(一)明确的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所需的合理期限;(二)强制执行方式;(三)涉及金钱给付的,必须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四)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经督促催告,当事人履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的,不再实施强制执行。

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但行政机关一般不得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行政义务。也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二)行政强制执行的事实和依据;(三)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期限;(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2、特别种类的行政强制执行。

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1)间接强制执行——执行罚。所谓执行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按日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标准应当告知当事人。

(2)直接强制执行——划拨存款、拍卖。如果当事人超出一定期限仍不履行的,或者无法采取执行罚的,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当事人实施划拨存款、拍卖查封、扣押的财物的行政强制执行方式。

作为、不作为义务的执行:(1)间接强制执行——代履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2)直接强制执行。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违法行为或者违法组织作出取缔的行政决定的,应当予以公告,责令其终止活动。违法行为人拒不终止活动的,依法强制执行。

第八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

2. 处罚法定原则:是指行政处罚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它是行政活动合法性要求在行政处罚中的具体体现。

3.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多次的处罚。

4. 行为罚:是指行政主体剥夺或限制违法行为人某种特定行为能力和资格的行政处罚。

5. 行政拘留:是公安、国家安全机关等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人短期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处罚形式。

(二)简答题

1.行政处罚具有下列特征:⑴行政性。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性制裁,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人给予的惩罚。因此,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行使刑事侦查权的过程中没收取保候审保证金和对保证人罚款,都属于刑事司法行为,而非行政处罚。⑵制裁性。行政处罚作为行政制裁,其制裁性体现在其对违法行为人权益进行限制、剥夺,或者对其创设新的义务,而不仅仅是纠正已经存在的违法行为,或者为纠正、弥补其违法行为而使其承担一定义务,或者是矫治其人身危险性而采取强制性措施。⑶处分性。行政处罚是一种不利的处分行为。行政处罚的不利性,由其制裁性派生而来。所谓“处分”是指行政处罚是对事件最终处理完毕的状态,其对违法行为人权益的限制或剥夺是最终的,不可回复的,即只要行政处罚决定未被撤销或者被确认无效,则被处罚人因行政处罚而丧失的利益不可回复。行政处罚的处分性将其与行政强制措施区分开来。行政强制措施往往基于一定行政目的而采取,具有很强的临时性,一旦目的实现即应解除。

2.法律可以创设各种行政处罚,且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创设。也就是说,法律在设定行政处罚时,其可以使用任何种类的行政处罚作为某种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法律责任。

行政法规可以创设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也就是说,行政法规在设定行政处罚时,其可以使用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任何种类的行政处罚作为某种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法律责任。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由于新的种类的行政处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8条第7项,必须由法律、行政法规首创造出来,因此地方性法规在设定行政处罚时,对于特定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其只能使用法律、行政法规已经创造出来泊勺行政处罚种类,而不能自己独创一种处罚种类来惩处这种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二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也就是说,规章在设定行政处罚时,对于特定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其只能使用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而不能使用其他任何种类的行政处罚。另外,规章能够设定的处罚,受到最高数额的限制,其中,部门规章设定的罚款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地方政府规章设定的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3.调查检查:一般须调查收集证据;必要时,还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4.罚决定:适用一般程序的处罚案件,不能由执法人员当场作出处罚决定,而必须经过行政机关负责人,其中,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情节复杂的案件是指认定事实和证据有分歧,或者适用的法律法规难以确定等案件;重大违法行为案件是指违法行为性质较重或者危害较大,或者违法行为主体具有涉外因素等案件;较重的行政处罚是指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以及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

适用一般程序的处罚案件,该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该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九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行政合同: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供应商:是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

公开招标: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行政指导: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事务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说服:是行政机关通过陈述情理希望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的一种方式。

(二)简答题

200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的《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一)公开招标;(二)邀请招标;(三)竞争性谈判;(四)单一来源采购;(五)询价;(六)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三)论述题

行政指导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事务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由此可见,行政指导不以直接发生法律效力为目的,行政指导一般适用于有较大幅度弹性的管理领域,对人们不具有强制拘束力,同时行政指导又具有行政性的特征,是被中外学者公认的典型事实行为,而且属于服务性的行政事实行为。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复兴被认为是在行政指导的助力之下得以完成的。日本《行政程序法》第2条第6项甚至还对行政指导加以界定,其行政指导有些是基于法律的根据而进行的,但是,大多数是在没有法律的具体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行政法治高度发达的今天,行政指导在我国也己成为同行政命令、行政裁决等并驾齐驱的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

第十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事实行为: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履行服务职能过程中作出的对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事实上可能对行政相对方权利和义务造成一定影响的行政行为。

2. 即时型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为确保正常的社会秩序或公务活动的顺利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3. 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服务行政的法律精神,运用行政职权为社会或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其结果是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各种便利。

4. 告知型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由于行使行政职权的需要,而在行政行为作出前后发出的通知、通告等行为。

(二)简答题

1. 《国家赔偿法》相关法条所规定的几类国家机关违法使用武力的行为是行政事实行为。例如,行政机关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行为,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行为均属于行政事实行为。

2. 从各国的情况来看,非正式法律救济的特点在于没有法律强制力,任何人皆得提起,救济对象包括行政事实行为在内的任何公共行政活动,没有提起期限的限制,没有固定形式的约束。同时,非正式法律救济与正式法律救济在实际运作中互相独立、互相补充。非正式的法律救济不会导致司法救济,所以它们可以同时提起,不会发生冲突。但非正式法律救济缺少严格的程序保障,而且往往由行政机关自我处理,容易先入为主,坚持原有意见和决定。

3. 我国可以对行政事实行为侵权提供非正式法律救济的制度是信仿制度。信访的优点是不受期限和时效的限制,受理事项范围极为广泛,形式灵活,程序简便,非常有利于行政机关与当事人之间的协商交流。信访的缺点在于只是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一种制度,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因此在发挥救济作用上很有限,只是一项不完全的行政救济制度。在信访制度之外,我国目前尚欠缺其它非正式法律救济制度与之相配合。

对行政事实行为侵权的正式法律救济制度则可能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补偿。

(三)论述题

必要性方面:(1)行政事实行为可诉是现代行政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行政事实行为不致偏离行政法治的轨道,除了从行政程序上加以规制外,还需要将其纳入行政诉讼范围进行强有力的事后监督并辅之以责任追究制度。由于行政事实行为经常处于变动中,并且也鲜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范作为该类行为的依据,因此,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对行政事实行为进行监督显得更为重要。(2)行政事实行为可诉是全面实现诚信政府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需要。(3)行政事实行为可诉是为受到该行为影响的行政相对人提供充分救济的需要。

可行性方面:(1)外有关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事实行为可诉的实践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2)国内行政赔偿诉讼实践已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将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发生的暴力行为和违法使用武力的行为这两种行政事实行为纳入到行政赔偿救济当中。

第十一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确认: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授权,依职权或应当事人的申请,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权利、资格或法律地位等进行认定、甄别、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定授权的组织为了公共利益目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偿收取一定财物的行政行为。

3、行政检查: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遵守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有关行政命令、行政处理决定的情况进行单方面强制了解的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给付:也称行政物质帮助,是指依公民的申请或者在其他紧急情况下,行政主体在公民失业、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依法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供物质利益或赋予其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是政府通过给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利益和便利等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行政行为。

5、行政奖励: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予奖励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简答题

1、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通常是同一行政行为的两个步骤,一般是确认在前,许可在后;确认是许可的前提,许可是确认的结果。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行为对象不同。行政确认是指对行政相对人既有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的确定和认可,主要是指对身份、能力和事实的确认;行政许可的行为对象是许可行政相对人获得为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一般来说,前者是业已存在,而后者是许可之前不得为之。

行为的法律效果不同。行政确认中未被认可的行为或地位将发生无效的结果而不适用法律制裁;而在行政许可中,未经许可而从事的行为将发生违法后果,当事人将因此受到法律制裁。即前者的法律效果具有前溯性,对今后仅是一种预决作用;而后者的法律效果具有后及性,不具有前溯性。

所为的意思不同。行政确认行为表明行政主体的态度是对某种状态、事件、物或行为予以法律上的承认、确定或否定;而行政许可行为则是行政主体在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和判断的前提下,对申请是否予以准许或同意的行为。

行为性质不同。行政确认属于确认性或宣示性行政行为,它仅表明现有的状态,而不以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为目的。行政许可,从其正常状态(即批准)而言是建立、改变或者消灭具体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形成性行政行为。

内容不同。行政确认行为的内容具有“中立性”,它并不直接为当事人设定权利或义务,对当事人是有利还是不利,取决于确认时原已存在的法律状态或事实状态;而行政许可行为则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它直接为申请人授益。

方式不同。行政确认既有依申请的确认也有依职权的确认;而行政许可则只能是依申请才能发生的行政行为。

表现形式不同。行政确认一般只能以证书形式出现;而行政许可的表现形式尽管以书面的形式为主,但也存在口头、默示等许可方式。

2、行政检查中双方权利:(1)检查主体:有权进入相关的经营单位、作业现场进行检查。(2)相对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双方义务:(1)检查主体:在执行公务时,按规定统一着装,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政执法证》或者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发的《行政执法证》;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应当秉公、文明执法,不得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2)行政相对人:应当自觉接受执法人员的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三)论述题

行政征用是临时性的,权属性质不变,用完后要归还原主,若不能归还或损坏征用单位要作价赔偿;行政征收是指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向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后转国家所有,权属性质由集体所有转为国家所有。

第十二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步骤、顺序、方法、方式及时限的总和。

2.程序法定原则: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

3.程序效率原则:是指行政程序的采取和适用应有利于行政效率的实现。

4.回避制度:是实现程序公平原则的内在要求,在行政处理程序中,同行政相对人或行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人员必须避免参与行政处理活动,以防止出现偏私,保证行政处理决定的公正性。

5.行政程序法:是指调整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程序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二)简答题

1、以行政程序的适用范围为标准,可分为内部行政程序和外部行政程序。内部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内部行政事务的运作程序,如行政系统内部各部门公文办理程序,国家公务员的奖惩和公车管理等。外部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在对外实施行政管理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一般会涉及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如行政处罚行为,颁发许可证的行为以及行政指导等。

根据行政程序的适用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以将行政程序分为抽象行政程序和一般行政程序。具体行政程序是指针对具体的人和事采取所实施的行政程序,一般针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发生效力的程序。一般行政程序是指从具体程序中抽象出来并对具体行政程序具有指导作用的行政程序。

2、行政程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行政程序的合法、适当是行政程序的合法要件之一;二是行政程序是否合法、适当是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行为时的重要内容;三是行政程序违背合法、适当的要求是有权机关撤销该行为的理由之一。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同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各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和所属工作部门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程序公平是指行政程序应该平等的对待行政相对人各方,排除可能造成不平等或偏见的因素。具体内容之一是听证程序。其次是防止偏私。

4、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必须向行政相对人说明该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以及进行自由裁量时所考虑的政策、公益等因素。行政行为说明理由的内容是:

一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理由。包括支撑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特别是要说明作出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二是行政行为的正当理由。包括支撑行政行为自由裁量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5、听证是指作出处理决定之前,通过召开听证会的方式听取相对人意见的程序。听证首先意味着听取相关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经过利害关系人的质证、辩论。

(三)论述题

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工作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已经获得普遍重视。总的来说,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经历了从不系统到系统,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逐步发展的过程。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是一部标志性的法律文件,在此之后的《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权的设定、行政处罚的主体和行政处罚的程序做了具体的规定,首次将听证制度在行政处罚程序中明确规定出来,为确立程序法定和观念起了开创性的作用。《立法法》则对制定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程序做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行政立法的程序规范。而2003年的行政许可法是行政法发展历史上又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其明确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确立了许可法定的原则,并规定许可听证制度。以这些立法成果为基础,我国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重要性已经在立法界和实务界获得共识,有关的调研起草工作也正在进行,一部行政程序法典的出台将指日可待。2008年4月9日,我国第一个地方性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顺利通过。

第十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2、复议公开原则:开原则又称“透明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整个过程必须向行政复议申请人和社会公开透明,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除外。

3、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请求重新审查的范围。

(二)简答题

1、合法原则是行政复议机关依法进行行政复议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主体合法,二是依据合法,三是程序合法。

公正原则:在行政复议中,对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不仅要考虑其合法性,还应当考虑其合理性。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滥用行政复议自由裁量权,保障行政复议的公平正义。

公开原则又称“透明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整个过程必须向行政复议申请人和社会公开透明,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除外。

及时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完成行政复议案件的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便民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应尽可能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便利,从而确保行政复议的合法、正当目的。

2、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7条规定,可申请复议的行为包括: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等决定不服的;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不动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经营自主权的;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村承包经营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等级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另外,行政复议申请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是国务院部门规定;二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是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的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这主要对违法行政行为的依据进行审查的规定。

3、行政复议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行政复议中止:(一)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其近亲属尚未确定是否参加行政复议的;(二)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丧失参加行政复议的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的;(三)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四)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失踪的;(五)申请人、被申请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参加行政复议的;(六)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七)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八)其他需要中止行政复议的情形。行政复议中止的原因消除后,应当及时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行政复议机构中止、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应当告知有关当事人。(三)论述题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12条、13条、14条、15条规定,下列行政复议机关可以行使行政复议权:

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

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四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的诉讼制度。

2、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反映行政诉讼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在行政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或主要过程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基本行为准则。

3、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立案审理并做出判决。

4、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在行政诉讼活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几个阶段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起重要作用的行为准则。

5、起诉不停止执行:是指在行政诉讼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因原告的起诉和人民法院的审理而停止执行的制度。

(二)简答题

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共同点:(1)产生的根源和功能相同;(2)提起条件相同;(3)审查对象基本相同;(4)法律关系的主体上都表现为“三方性”;(5)适用的原则和程序规则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1)行为性质不同。行政复议属于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完整的国家行政权的组成部分,是上级行政机关通过解决行政争议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监督;行政诉讼属于司法行为,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形式,是人民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实施的司法监督。(2)受理和审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案件由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和审理,具体由行政复议机构以行政复议机关的名义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行政诉讼案件则是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具体由立案庭以人民法院的名义负责受理,由行政审判庭以人民法院的名义进行审理。(3)受案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案件的受案范围宽于行政诉讼,不但因具体行政行为所引起的行政争议可以通过行政复议的方法解决,而且按照我国《行政复议法》第7条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一定范围内的抽象行政行为不服而引起的行政争议也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而行政诉讼只限于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引起的行政争议案件。(4)审查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既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又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第7条的规定,还可以审查一定范围内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5)审理的具体制度不同。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一级复议、行政首长负责制;而行政诉讼则实行开庭审理、两审终审制和合议制度等。(6)处理权限和裁决的法律效力不同。在行政复议中,复议机关可以对所有明显不公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变更的决定,而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权受到限制,它只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判决变更;行政复议决定,除非由法律特别规定,并不具有终局法律效力,如申请人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人民法院享有终局裁决权,即人民法院对行政争议案件有权作出具有终局法律效力的裁判。(7)能否适用调解与和解不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已经明确规定在行政复议中可以有条件的适用调解与和解,而行政诉讼法只允许在行政赔偿中可以调解,除此之外均不得调解以及和解。

2、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在行政诉讼活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几个阶段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起重要作用的行为准则。基于行政诉讼目的和功能方面的考虑,行政诉讼具有一些与其他诉讼类型不同的制度,包括行政审判庭专属审判行政案件、合议制、法律规范合法性的有限审查、起诉不停止执行、不适用调解以及司法变更权有限。

3、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法院可以判决变更。不过,该变更权是有限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体行政行为系行政处罚行为,对非行政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能直接变更;二是行政处罚存在显失公正的情况。同时,法院变更处罚权还受到其他限制。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55条要求,“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

加重对原告的处罚,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的除外。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对行政机关未予处罚的人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可以判决变更中的“可以”,是说法院可以直接判决变更,也可判决撤销,责令行政机关重新做出处罚。因为“显失公正”是滥用职权的一种表现,人民法院可以“滥用职权”为由加以撤销,由行政机关重新进行处罚。

(三)论述题

1、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是合法性审查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立案审理并做出判决。这一原则有两项特定的内容:(1)合法性审查针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2)审查限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般不涉及其合理性。在行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阶段,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就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违法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价、裁判。至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合理的问题,在我国可以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上一级行政机关可以改变下级决定。

人民法院有权审查行政行为,但限于审查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只审查其合法性而不审查其合理性,其理论根据是:(1)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有权力必有制约,有权力的损害必有救济。而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对权力的损害给予有效的救济,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因此,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作出的行政行为理所当然地应受法院的司法审查。(2)抽象行政行为本身的内容特点所决定。抽象行政行为常常涉及国家政策问题和公共利益问题,涉及不特定相对人,有时甚至涉及到一个或数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公民的利益问题,其争议不宜通过诉讼途径由法院解决。(3)国家权力分工的需要。行政权、审判权是实现国家职能的两种不同的国家权力,依法分别由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机关在法定范围内如何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更为合理、适当作出确定。

2、起诉不停止执行是指在行政诉讼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因原告的起诉和人民法院的审理而停止执行的制度。从理论上讲,被诉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代表国家作出的,具有国家权力的权威性。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非由法定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不得对其撤销和变更。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未被其作出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或者人民法院通过法定程序撤销或者变更之前,其仍然是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应当予以执行。但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避免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在特殊情况下应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4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第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第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第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第十五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也叫法院的主管范围、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指法律规定的,法院受理一定范围内的行政案件的权限。

2.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职权分工。

3.级别管辖: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换言之,级别管辖是在人民法院系统内,从纵向上解决哪些第一审行政案件应该由哪一级法院审理的问题。

4.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其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行政诉讼案件的权限划分。

5.裁定管辖:是指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而不是法律的直接规定而确定的管辖。

(二)简答题

1、案范围的立法主要有概括式、列举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1)概括式。即由统一的行政诉讼法法典对受案范围做出原则性的概括规定。通常规定为:公民等一方认为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概括式的优点是简单、全面,不致发生遗漏,但也有过于宽泛和不易具体掌握的问题。(2)列举式。有肯定的列举和否定的列举两种方法。肯定的列举是由行政诉讼法和其他单项法律、法规对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加以逐个列举,凡列举的都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内;否定的列举也称排除式,是对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事项加以逐个列举,凡列举者不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内,未作排除列举的则都是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列举式的优点是具体、细致,受案或不受案的界限分明,易于掌握,但有繁琐且难以列举全面的弱点。(3)混合式。混合式是将上述两种方式混合使用,以发挥各种方式的长处,避免各自的不足,相互弥补。

2、我国《行政诉讼法》基本上采取混合的方式确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具体地说,该法第2条以概括的方式确立行政诉讼受案的基本界限,该法第11条以肯定列举的方式举例示范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几种具体行政案件,最后第12条以否定列举的方式对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事项作了排除性规定。

3、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指定某一下级人民法院管辖某一行政案件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审判实践中,由于某些特别原因出现或因两个法院对同一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争议时,通常会由上级法院决定案件应该由哪个法院来管辖。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2条对指定管辖的两种情形分别作出了如下规定:一是由于发生了特殊原因,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二是因人民法院之间对管辖权发生争议而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4、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我国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1)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原则。所谓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原则,是指行政诉讼的管辖确定要方便原告、被告双方,尤其是要便于作为原告的行政相对人进行

诉讼,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2)便利人民法院审判,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原则。(3)均衡各级法院的工作负担原则。该原则是指行政诉讼管辖,要考虑到各级法院之间,在诉讼负担上应合理分工、适当负担,不能使某一级法院的负担过于繁重,否则就会不利于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及时审理与判决。

(三)论述题

一般而言,除不予受理的事项之外的所有行政行为,都应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对法定不予受理事项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我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分别对不予受理事项做出列举规定。

(1)《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的不予受理行为

第一,国家行为。国家行为指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宣布紧急状态、实施戒严和总动员等行为。

第二,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发布的部门行政规章,省级人民政府、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地方性行政规章,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第三,内部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该行政机关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决定。

第四,终局行政行为。终局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作出最终决定、不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行为。

第十六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主体。

2、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依申请或者应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3、必要共同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作出同一判决的诉讼,是必要共同诉讼。

4、普通共同诉讼人: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因“同类具体行政行为”发生行政案件,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诉讼是普通共同诉讼。参加普通共同诉讼的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是普通共同诉讼人。

5、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被原告起诉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并经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二)简答题

1、行政主体侵犯公平竞争权的情形主要有:(1)在竞争起点上设置障碍,限制外地商品流入本地市场,以及本地商品流入外地市场。比如禁止本地商店销售外地的啤酒,该行为即侵害了非本地啤酒企业的公平竞争权;(2)不适当的经济辅助行为。比如不平等地为一个企业提供贷款、销路、税收等方面的便利;(3)强制搭售某一种品牌或强制消费者购买某一种品牌的商品,该行为侵犯了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厂家的公平竞争权;(4)在没有对相关领域进行调查之前所进行的不公平商检、评比行为;(5)信息歧视行为。比如对所掌握的信息仅向一部分市场主体公开;(6)妨碍市场主体对某一个交易机会的平等争取。比如对于排他性许可,在未举行比较听证的情况下就许可给某个申请人;(7)不合法的行政确认行为。比如,乙企业要求行政机关确认甲企业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但行政机关不予确认、不予答复或确认甲企业的行为不构成不正当竞争;等等。在这些情形下,行政主体的行为构成具体行政行为的,受侵害的公平竞争权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2、(1)当事人与行政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2)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3)当事人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

3、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依申请或者应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1)第三人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2)第三人包括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3)第三人是参加到他人诉讼中来的人;(4)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4、具体行政行为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后,如何确定行政诉讼被告,应分下列情形讨论:

(1)行政复议决定不是法律规定的终局裁决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行政复议决定是法律规定的终局裁决时,由于复议决定具有终局效力,不能对复议机关的维持或改变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也就不存在行政诉讼被告确定问题。但对复议机关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只能以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起诉复议不作为,而不能以原行政机关为被告起诉原具体行政行为。

(三)论述题

1、相邻权人、公平竞争权人、与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受害人、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具有原告资格。

此外:(1)《若干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对行政机关处分其使用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行为不服,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2)联营、合资、合作各方的原告资格。联营、合资或合作企业自身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企业无疑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而联营、合资及合作各方或为法人、其他组织,或为个人,组成

联营、合资、合作企业后,亦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具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所以在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合法权益时,也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另外,具体行政行为针对企业作出,直接影响企业权益时,联营、合资、合作各方的权益也会受到影响,对此,《若干解释》规定,认为企业权益受到侵犯时,联营、合资、合作各方也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3)非国有企业被终止或改变形态与隶属关系时的原告资格。非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立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的,该企业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可以提起诉讼。这些情形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虽然非国有企业被注销、撤销、合并、兼并、分立等后,在法律上原企业已不存在,但由于企业是被强制终止,应当赋予其诉讼权利,以寻求司法救济。原企业具有原告资格,企业的权力机构和法定代表人都能够代表企业提起行政诉讼。(4)股份制企业的原告资格。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企业自然具有原告资格,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可以以企业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存在着企业的其他机构、尤其是在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不起诉的情况下能否行使企业的诉权的问题。《若干解释》对此作出规定,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等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可以以企业名义提起诉讼。但是原告资格仍然由股份制企业本身享有,股份制企业的这些内部机构并不享有原告资格,只是被允许代表企业行使企业起诉权,以充分保障股份制企业权益。

2、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依申请或者应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1)第三人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2)第三人包括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3)第三人是参加到他人诉讼中来的人;(4)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3、行政诉讼被告是指被原告起诉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并经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成为行政诉讼被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被告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行政主体的地位;被告实施了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告必须被原告起诉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

第十七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诉讼的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行政审判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并作出裁判的行为。

2. 起诉期限: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诉讼的有效时间。

3. 受理:是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而决定立案并且予以审理的诉讼行为。受

4. 开庭审理:是指在审判人员主持下,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定程序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

5. 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在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陈述、辩论的情况下,由合议庭直接作出判决的制度。

(二)简答题

1、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是两种不同的行政争议解决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实行复议选择为原则,复议前置为例外的制度。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具体来说,起诉与行政复议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选择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选择了行政复议且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情况下,在法定的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既提起诉讼又申请行政复议的,由先受理的机关管辖;同时受理的,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选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申请行政复议,在法定复议期间内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后,又经复议机关同意撤回复议申请,在法定起诉期限内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2)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对复议申请不予受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如果复议机关在复议决定中追加当事人的,被追加的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与复议决定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申请复议并由复议机关作出最终裁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选择了申请复议,就不能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既提起诉讼又申请行政复议的,由先收到有关材料的机关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选择的机关;同时收到的,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选择。

(4)法律规定复议终局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撤诉包括撤回起诉和撤回上诉。撤回起诉是指原告提起诉讼后,在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或者作出结案性裁定前,依法向人民法院要求撤回起诉的诉讼行为。撤回上诉是指上诉人在提起上诉后,在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或者作出结案性裁定前,依法向人民法院要求撤回上诉的诉讼行为。行政诉讼中的撤诉分为申请撤诉和按撤诉处理两种情况。

(1)申请撤诉有两种情况:一是原告或者上诉人在行政机关未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下,自愿放弃起诉权或者上诉权。二是原告在行政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后,申请撤回起诉。

(2)按撤诉处理是指原告或者上诉人没有提出撤诉申请,人民法院根据其行为推定其有撤诉的意愿,从而按撤诉处理的制度。与申请撤诉不同,按撤诉处理没有原告或者上诉人明确的撤诉意思表示,只是按其行为进行推断。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按撤诉处理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若干解释》第49条规定:“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

第二,行政诉讼法若干解释第37条规定:“原告或者上诉人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按撤诉处理后,原告或者上诉人在法定期限内再次起诉或者上诉,并依法解决诉讼费预交问题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人民法院准予撤诉的裁定作出后产生如下法律后果:第一,终结行政诉讼审理程序;第二,原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就同一标的再行起诉;第三,一审裁判发生法律效力。

3、在行政诉讼中,缺席判决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第二,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许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第三,原告、被告双方均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在特殊情况下,原告、被告可能均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为确保行政诉讼的顺利进行,保证行政争议案件的及时解决,人民法院在双方均不到庭的情况下,也可以缺席判决。

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需要指出的是,缺席判决既可能发生在第一审程序,也可能发生在第二审程序。凡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形,人民法院都可作出缺席判决。当事人对一审缺席判决不服有权提起上诉。

4、再审程序提起的前提是生效裁判“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若干解释》第72条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做了具体的解释。根据该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1)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主要证据不足;(2)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3)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4)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以下几种主体有权提起再审程序:

第一,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再审。

第二,上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三,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三)论述题

对决定再审的行政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裁判的执行。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作出裁定,裁定应当写明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情况紧急的,可以将中止执行的裁定口头通知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或者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但应当在口头通知后10日内发出裁定书。

再审案件应该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以防止审判人员由于先入为主,主观偏见而对案件的公正审理产生影响,原审合议庭成员在再审程序中应自行回避。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认为原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在撤销原生效判决或者裁定的同时,可以对生效判决、裁定的内容作出相应裁判,也可以裁定撤销生效判决或者裁定,发回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第一审判决、裁定,并且是由第一审人民法院决定再审或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适用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所作裁判视为第一审裁判,当事人可以上诉。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第二审判决、裁定的,再审时由原第二审人民法院决定再审或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原第二审人民法院再审的,适用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所作裁判为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上诉。由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一律按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所作裁判为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上诉。

第十八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举证责任:

2.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法定程序,将特定的行政法规范具体运用于各种行政诉讼案件,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3.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判决作出之前的诉讼过程中,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裁定有给付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先向对方当事人为一定给付行为的制度。

(二)简答题

1、举证责任的分配,即诉讼证据由谁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制度设置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1)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2)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下列事项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②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或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除外。③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④其他应当由原告举证的事项。

2、在行政诉讼中证据的收集制度又有其特殊之处。

(1)对被告收集证据的权利加以限制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行政机关先裁决、后取证,只有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①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的,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②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

(2)人民法院基于行使审判职能的需要,依法行使调查取证的权力《行政诉讼法》第34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它组织、公民调取证据。”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调取证据可以分为依职权调取和依申请调取。

依职权调取适用于:①涉及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的;②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的,人民法院还得为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

依申请调取适用于原告或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够提供确切线索的下列证据材料:①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②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③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3、《行政诉讼法》第5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因此,行政审判的依据是法律和法规。

《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根据王汉斌在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关于行政诉讼法草案的说明讲话时解释: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规章,法院要参照审理,对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原则精神的规章,法院可以有灵活处理的余地。所谓“参照”规章,是指行政规章从总体上说对人民法院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参照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法律审查,以判断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

4、具体行政行为是由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作出的行为,具有执行力。具体行政行为被诉。其是否需要因此而停止执行,是行政诉讼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①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②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③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三)论述题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同时,对与引起该案件的行政争议相关的民事纠纷一并审理的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总称,简称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其实质是两种不同性质诉讼的合并审理。即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违法,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是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而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两个不同性质的诉从根本上说是可以分离的,合并审理是则是出于诉讼效益的需要。但是,两个分属于不同诉讼序列的诉讼请求之间必须具有内在联系。行政诉讼是主诉,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解决是民事争议解决的前提。因此,一般要遵循“先行后民”的程序。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条件如下:①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行政裁决;②被诉的行政裁决违法的情况下,法院才可能进行合并审理。因为一并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行政诉讼中解决民事纠纷。若行政裁决合法,法院应当作出维持判决。民事纠纷可以依行政裁决而得以解决;③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法院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若民事争议当事人没有要求法院一并审理的,法院不应该一并审理。

第十九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在审理行政案件终结时,根据事实和法律,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定,以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作出的权威性处理。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在线测试答案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第01章在线测试 《结构力学》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31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对结构进行强度计算,是为了保证结构 A、既经济又安全 B、美观实用 C、不致发生过大的变形 D、不发生刚体运动 2、杆系结构中的构件的长度 A、等于截面的高和宽 B、与截面的高和宽是同一量级 C、远远小于截面的高和宽 D、远远大于截面的高和宽 3、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是 A、单根杆件 B、杆件结构 C、实体结构 D、板壳结构 4、可动铰支座有几个约束反力分量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5、滑动支座有几个约束反力分量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哪些约束可以约束杆端的转动? A、可动铰支座 B、固定铰支座 C、定向支座

D、滑动支座 E、固定端 2、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平面结构 A、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位于同一平面内,荷载也作用在该平面内 B、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位于同一平面内,荷载与该平面垂直 C、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位于同一平面内,荷载与该平面平行 D、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不位于同一平面内 E、荷载不作用在结构的平面内 3、下列哪种情况应按空间结构处理 A、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位于同一平面内,荷载与该平面垂直 B、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不位于同一平面内 C、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位于同一平面内,荷载也作用在该平面内 D、所有杆件的轴线都位于同一平面内,荷载与该平面平行 E、荷载不作用在结构的平面内 4、对结构进行几何组成分析,是为了 A、保证结构既经济又安全 B、保证结构不致发生过大的变形 C、使结构美观实用 D、保证结构不发生刚体运动 E、寻找恰当的求解方法 5、铰结点的约束特点是 A、约束的各杆端不能相对移动 B、约束的各杆端可相对转动 C、约束的各杆端不能相对转动

司法考试行政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2017司法考试行政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一: 年前,邓丁与乡政府签订一份海湾养殖,约定将月亮湾承包给邓丁经营5年。新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生效后,市政府发出,要求邓丁等人依法办理确权手续,并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邓丁以自己与乡政府签有承包合同为由拒不办理。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通知乡政府处理此事。乡政府得知后转交乡治安联防队处理,乡治安联防队带民工二十余人将邓丁的海湾养殖设施全部拆除。邓丁欲起诉,应以下列哪个组织为被告?( ) A.市政府,因为市政府发出通知 B.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因为它要求乡政府处理 C.乡政府,因为它是委托机关 D.乡治安联防队,因为它经乡政府授权,属于被授权的组织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应由委托机关承担责任市政府发出通知但并没有具体实施行政权力,因此不能以市政府作为被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通知乡政府处理此事,但其并未委托,而只是通知而已乡治安联防队不是一个行政主体,不能单独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以乡政府的名义,受乡政府委托行使行政职权

2.某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建议,为了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弊端,发文成立由公安、税务、工商、环保、城管、卫生等部门出人组成的综合执法队,该队集上述部门的职能于一身。综合执法队到农贸市场检查时,发现张某销售假化肥,于是决定处2000元罚款,没收库存化肥。张某不服,欲起诉。该案谁具有行政主体和被告资格?( ) A.以市政府为行政主体,因为该队是受市政府委托 B.以综合执法队为行政主体,因为上级政府有授权 C.以工商局为行政主体,因为该行为履行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 D.该综合执法队有没有行政主体资格,主要取决于具体从事的行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行政机构获得行政主体地位,必须经过权力机关批准,或法律、法规授权如果新组建的机构是行政主体,就以其为被告;反之,则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行诉若干解释》第2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本案市政府的行为应视为委托行为 3.下列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郑州大学《财务管理》在线测试

《财务管理》第01章在线测试 1、财务管理区别于其它管理的特点是指(C ) A、资本管理 B、财务关系处理 C、价值管理 D、资本运动 2、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 (A ) A、企业价值最大化 B、股利最大化 C、资本收益最大化 D、利润最大化 3、企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和循环,叫做 ( B) A、资本的收回 B、资本的周转 C、资本的循环 D、资本的运动 4、4、相对于每股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不足之处是()D。 A、没有考虑投资的时间价值 B、没有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 C、不能反映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 D、不能直接反映企业当前的获利水平 5、5、控制财务收支活动、分析和检查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是指(C ) A、财务预测 B、财务指标 C、财务计划 D、财务控制 1. 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的主要要求是( ACD)。 A、以收抵支,到期偿债,减少破产风险。 B、增加收入,除低成本,使企业获利 C、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D、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 2、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企业财务活动的有(ABCD )。 A、资本营运活动 B、利润分配活动 C、筹集资本活动 D、投资活动 3、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ABCDE ) A、财务预测 B、财务计划 C、财务控制 D、财务分析 E、财务决策 4、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有( ABCD) A、风险性 B、成本效益 C、灵活性 D、合法性 5、资本运动与物质运动在时间上与数量上地出现不一致性的原因有( BCD) 《财务管理》第02章在线测试

1、企业发行债券,在名义利率相同的情况下,对其最有利的复利计息期是 A A、1年 B、半年 C、1季 D、1月 2、有甲乙两台设备可供选择,甲设备的年使用费比乙低2000元,价格高于乙设备8000元。若资金成本为10%,甲设 备的使用期应长于(D)年,选用甲设备才是有利的。 A、4 B、4.6 C、5 D、5.4 3、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基础上,期数加1系数减1所得的结果,数值上等于( D)。 A、普通年金现值系数 B、即付年金现值系数 C、普通年金终值系数 D、即付年金终值系数 4、下列各项年金中,只有现值没有终值的年金是( C) A、普通年金 B、即付年金 C、永续年金 D、先付年金 5、若使复利终值经过4年后变为本金的2倍,每半年计息一次,则年利率应为(A ) A、18.10% B、18.92% C、37.84% D、9.05% 1、某公司向银行借入12000元,借款期为3年,每年的还本付息额为4600元,则借款利率为:(BC) A、大于8% B、小于8% C、大于7% D、小于6% 2、企业的财产风险主要来自(CD ) A、市场销售带来的风险 B、生产成本因素产生的风险 C、借款筹资增加的风险 D、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关于风险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BCD) A、理论上讲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回事 B、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是一种客观存在 C、风险是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 D、某一随机事件只有一种结果,则无风险 3、就资金的时间价值而言,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CD ) A、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可能由“时间”创造,而只能由劳动创造 B、只要把货币作为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就能产生时间价值 C、时间价值的相对数是指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补偿以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 D、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总量在循环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长,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 4下列指标中用来衡量风险程度的有( BC) A、期望报酬率 B、标准离差 C、标准离差率 D、收益概率 5、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BD)。 A、复利终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B、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和偿债基金互为倒数 C、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和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D、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和资本回收系数互为倒数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本科计算机在线测试答案9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09章在线测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09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6:56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多媒体一般不包括以下媒体类型____。 A、图形 B、图像 C、音频 D、视频 2、下面,____不是多媒体创作所必须的硬件设备。 A、扫描仪 B、数码相机 C、彩色打印机 D、图形输入板 3、下面____是音频文件格式。 A、WAV格式 B、JPG格式 C、DAT格式 D、MIC格式 4、下面____属于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工具。 A、3DS MAX B、Firworks C、Photoshop D、Authorware 5、常见的多媒体计算机升级套件一般不包括____。 A、声霸卡 B、多媒体视霸卡 C、光驱 D、视频压缩卡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包括______ A、扫描仪 B、数码相机 C、彩色打印机

D、图形输入板 2、下面______是静态图像文件格式 A、BMP格式 B、TIFF格式 C、JPEG格式 D、MPEG格式 E、GIF格式 3、下面______是动态图像文件格式 A、SND格式 B、AVI格式 C、MPG格式 D、SWF格式 E、MOV格式 4、下面______是音频文件格式 A、WAV格式 B、MID格式 C、DAT格式 D、MIC格式 E、MP3格式 5、下面______属于音频播放软件工具 A、Windows Media Player B、GoldWave C、QuickTime D、Kai’s Power Show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试题及答案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也可以是————及——。 2.依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 3·——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法律术语。 4.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和直接磋商等方式。 5.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 6.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和——。 7.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或行政——·8.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救济和——救济。 9.我国的行政复议机关有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L行政委托 2.即时强制 3.行政监督 4.行政不当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 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务员,因其是以所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 ( )。 A.故成为行政诉讼的共同被告 D.故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巴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n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2.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 )加以实现的。 丸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 C听证制度 n咨询制度 3.行政诉讼确立受案围的原则是( )。 A‘尽可能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围 U.妥善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C.人民法院在政权体制中的地位 D.既借鉴他国经验,又考虑自身实际 4.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有:( )。 丸民间团体救济 U.行政机关救济 C民政救济 D.司法机关救济 5.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郑大远程电路在线测试答案

郑大远程电路在线测试答案 《电路》第01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1、理想电流源的电流为定值,电压为,且外电路决定.A、常数B、任意值C、零D、正值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是的体现.A、能量守恒B、电荷守恒C、功率守恒D、电压平衡3、基尔霍夫定律适用于电路.A、集总参数B、分布参数C、非线性DD、线性4、高电位点指向低电位点的方向,是电压的.A、参考方向B、实际方向C、关联参考方向D、非关联参考方向5、已知元件吸收的功率为P=-5W,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电压为5V,则电流为A.A、-1 B、1 C、-5 D、5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1、电容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式可以看出.AA、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电压的大小BB、电压增高时,电容器充电C、

电压不随时间变化时,电容相当于短路DD、电压不随时间变化时,电容相当于开路2、下列元件中属于动态元件的有.A、电阻B、电感C、电容D、电压源3、下列元件中属于储能元件的有.A、电容B、电流源C、电阻D、电感4、当施加于电容元件上的电压不随时间变化时,电容元件相当于.AA、电流为零的电流源BB、开路线C、电压为零的电压源DD、受控电压源5、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动态元件B、有源元件C、耗能元件D、记忆元件第三题、判断题1、线性和非线性电容元件的库伏特性都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错误2、当理想电压源的数值为零时,可用一条短路线来代替.正确3、当理想电流源的数值为零时,可用一条短路线来代替.错误4、电路的两类约束为结构约束和元件约束.正确5、无论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如何,电阻元件总是服从欧姆定律.错误《电

路》第02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1、时不变线性无源元件,线性受控源和独立电源组成的电路,称为.A、线性时不变电路B、线性时变电路C、非线性时不变电路D、非线性时变电路2、当电路中的独立电源都是直流电源时,这类电路简称为.A、交流电路B、直流电路C、线性电路D、非线性电路3、几个电阻首尾分别连在一起,这种连接为电阻的.A、串联B、并联C、混联D、三角形连接4、实际电压源的电路模型是一理想电压源和一电阻的.A、串联B、并联C、混联D、三角形连接5、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必任一个并联的电阻.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小于第二题、多项选择题1、通过变换,可以用一个电阻等效的有.AA、串、并联电阻BB、三角形连接的电阻C、仅含电阻的线性无源一端口网络DD、RC串联电路2、任一含源二端电阻网络对外电路而言一般可等效

2016年10月自考行政法学(00261)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61)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o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具有行政法规范最高效力的是 A.宪法B.自治条例C.行政法规D.国际条约2.下列关于行政法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法是一部完整、统一的法典 B.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文件是分散的和大量的 C.行政法和一般法律规范一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D.行政法中的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别独立成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3.下列属于行政公开原则具体要求的是 A.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B.行政过程公开 C.不存在偏见D.不单方接触 4.下列有权行使行政调解权的是 A.基层人民法院B.县公安局 C.中级人民法院D.海事法院 5.下列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A.某市消费者协会B.民政部 C.某市税务局D.某县人民政府 6.下列不属于公务员的是 A.某目有.企业总经理B.某镇政府的副镇长 C.某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法官D.国务院审计署科员 7.行政行为以其适用与效力作用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 A.羁束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B.依申请行政行为与授益行政行为C.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与要式行政行为8.行政奖励属于 A.授益行政行为B.抽象行政行为 C.不利行政行为D.双方行政行为 9.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A.法定的国家权力机关B.法定的国家机关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祝大家考试成功 行政法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 A.行政处罚权 B.行政复议权 C.行政指导权 D.行政审判权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 B.行政法治原则 C.合理性原则 D.应急性原则 3.行政立法行为属于() A.抽象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内部行

政行为D.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4.下列各项中,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 A.乡、镇人民政府 B.公安派出所 C.街道办事处 D.公安局法制科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 A.行政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6.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属于() A.无效的行政行为 B.有效的行政行为 C.可以撤销的行政行为 D.需要重作的行政行为

7.公安机关对在公共场所酗酒滋事的人进行人身拘束,该行政行为性质是() A.行政处罚 B.行政强制 C.行政监督 D.行政指导 8.专利行政许可属于() A.共存行政许可 B.非排他性行政许可 C.特殊行政许可 D.排他性行政许可 9.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国家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C.行政相对方 D.行政受托人 10.某单位逾期拒绝拆除其违章建筑,城建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某工程队强行拆除违章建筑的行为,属于()

A.直接强制 B.执行罚 C.代履行 D.行政罚 11.国务院向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颁发500万元奖金,该行政行为是() A.行政许可 B.行政奖励 C.行政补偿 D.行政给付 12.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给付的是() A.支付保险金 B.支付行政赔偿金 C.支付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费 D.支付行政合同违约金 13.行政裁决的对象是() A.行政纠纷 B.民事纠纷 C.行政职务纠纷 D.特定的民事纠纷 14.行政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自动控制原理》郑大在线测试全集答案学习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郑大在线测试全集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8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 A、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 B、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 C、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 D、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 2、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 A、代数方程 B、特征方程 C、差分方程 D、状态方程 3、根据输入量变化的规律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 A、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B、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C、最优控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 D、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4、 A、B、 C、D、 5、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A、自动跟踪雷达 B、无人驾驶车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系统不属于程序控制系统的为 A、家用空调器 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C、普通车床 D、火炮自动跟踪系统 2、下列系统不属于随动控制系统的为 A、家用空调器 B、家用电冰箱 C、自动化流水线 D、火炮自动跟踪系统 3、下列是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方式的是 A、开环控制 B、闭环控制 C、前馈控制

D、复合控制 4、下列属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环节的是 A、被控对象 B、被控变量 C、控制器 D、测量变送 5、自动控制系统过渡过程有 A、单调过程 B、衰减振荡过程 C、等幅振荡过程 D、发散振荡过程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自动控制系统不稳定的过渡过程是发散振荡过程 正确错误 2、家用电冰箱属于闭环控制系统 正确错误 3、火炮自动跟踪系统属于随动控制系统 正确错误 4、离散控制系统为按照系统给定值信号特点定义的控制系统 正确错误 5、被控对象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环节 正确错误 《自动控制原理》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10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以下关于传递函数局限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B、只能研究单入、单出系统 C、只能研究零初始状态的系统运动特性 D、能够反映输入变量与各中间变量的关系 2、典型的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A、K B、1/S C、1/(TS+1) D、S 3、以下关于传递函数的描述,错误的是 A、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 B、传递函数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和参数,并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有关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本科计算机在线测试答案6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06章在线测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06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0:21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IP地址中,非法的IP地址组是____。 A、与 B、与 、与D、与10.10.3.1 2、网上共享的资源有____、____和____。 A、硬件软件数据 B、软件数据信道 C、通信子网资源子网信道 D、硬件软件文件 3、TCP协议称为____。 A、网际协议 B、传输控制协议 C、Nerwork 内部协议 D、中转控制协议 4、用于解析域名的协议是____。 A、HTTP B、DNS C、FTP D、SMTP 5、支持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设备称为____。 A、转发器 B、以太网交换机 C、路由器 D、网桥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关于调制解调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解调是把计算机中的数字信息转换成模拟信息的过程 B、调制是把电话等模拟信号重新转换成数字信息的过程

C、解调是把电话等模拟信号重新转换成数字信息的过程 D、调制是把计算机中的数字信息转换成模拟信息的过程 2、网络按规模大小一般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它们是______ A、互联网 B、城域网 C、局域网 D、广域网 3、在浏览器网上的中文网页时,常见的汉字编码方案有_____ A、GB2312 B、UTF-8 C、HZ D、BIG5 4、收发电子邮件可以通过_________等实现 A、使用Outlook Express B、Web方式 C、使用Foxmail D、使用FrontPage 5、下面_________是互联网提供的常见服务 A、聊天室 B、BBS C、www D、ftp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目前,在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动画制作工具是MacroMedia公司的Flash。

自考行政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法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C ) A.行政法律关系B.监督行政关系C.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D.公务员权利与义务关系 2.下列属于一般行政法的是( D ) A.军事行政法B.卫生行政法C.科技行政法D.行政程序法 3.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这是行政行为的( D )A.公定力B.拘束力C.执行力D.确定力4.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这是行政法的( C ) A.合法性原则B.效率性原则C.合理性原则D.应急性原则5.下列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C ) A.被委托的组织B.被委托的个人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D.公务员 6.某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紧急使用公民的交通工具,这体现了行政主体享有( C ) A.行政先行处置权B.行政受益权C.获得社会协助权D.行政强制权 7.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分为( A ) 精选文档

精选文档 A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B .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C .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D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8.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该行政行为应属于( C ) A 有效行政行为B .无效行政行为C .可撤销行政行为D .应废止行政行为 9.下列不属于...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的是( D ) A .某公安局到某卡拉OK 厅进行消防检查 B .某税务局向某企业征收企业营业税 C .某公安局对张某超速驾驶作出罚款200元处罚决定 D .某公安局依法给张某颁发驾驶执照 10.为了执行法律或地方性法规而做出具体规定,这种行政立法属于( B )A .补充性立法B .执行性立法C .试验性立法D .地方性立法 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的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1)执行性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法律、地方性法规或上级行政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所进行的行政立法活动。执行性立法不创设新的法律规则、不为行政相对人设置新的权利和义务,它只是通过实施条例、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等形式将法律或法规的一般性规定具体化。(2)补充性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权力机关的授权,对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尚未规定的某些事项进行补充规定的立法活动。由于补充性立法

行政法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行政法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试题1:行政处罚只能()。 A: 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 B: 由公安机关执行 C: 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 D: 是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 试题2:治安行政案件的审级适用()。 A: 二审终审 B: 一审终审 C: 一审一复核 D: 一审二复核 试题3:下列行政强制措施当中,()属于间接执行性强制措施。 A: 查封、扣押 B: 强制收购 C: 限价出售 D: 代执行 试题4:行政机关向相对收取公路养路费、港口建设费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A: 行政处罚 B: 行政征购 C: 行政征收 D: 行政征用 试题5: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即()。 A: 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B: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C: 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 D: 授权的行政行为与委托的行政行为 试题6:《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通常由()的行政主体管辖。 A: 违法行为人住所地 B: 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 C: 违法行为损害发生地 D: 违法行为发生地 试题7:()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A: 法律 B: 地性法规 C: 行政法规 D: 国务院部委规章

试题8:若发现已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则()。 A: 原行政机关无权废止 B: 原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 C: 只有权力机关有权撤销 D: 相对一当事人有权变更 试题9: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 具体行政行为 B: 抽象行政行为 C: 行政处分行为 D: 民事侵权行为 试题10:下列组织中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A: 全国人大 B: 各级人民政府 C: 法院 D: 社会团体 试题11: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围的是()。 A: 各社会组织部的管理关系 B: 行政机关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 C: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D: 行政机关与相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 试题12: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 A: 政治监督 B: 法律监督 C: 对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 D: 市场监督 试题13:吊销违法者的经营可证是()。 A: 执行罚 B: 行政处罚 C: 行政处分 D: 行政强制执行 试题14:对因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起诉,由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种管辖属于()。 A: 指定管辖 B: 特殊地域管辖 C: 协议管辖 D: 合并管辖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商务谈判》在线测试题大合集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商务谈判》在线测试题最新全集 商务谈判》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6:49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谈判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观点是指( ) A、什么问题都可以无条件地通过谈判解决 B、什么问题都可以有条件地通过谈判解决 C、企业间的全部交易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 D、谈判可以协商解决贸易中的所有问题 2、要想获得理想的谈判结果,最重要的是( ) A、谈判策略的运用 B、谈判地点的确立 C、谈判人员的确定 D、谈判时间的确定 3、谈判是------发展的产物 A、市场 B、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 D、人际交往 4、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地位平等是指双方在___上的平等。 A、实力 B、经济利益 C、法律 D、级别 5、谈判前应该如何进行准备( ) A、认真准备 B、重要的谈判准备,不重要的谈判不准备 C、从来不准备 D、适当准备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你是如何认识谈判的?( ) A、是两方以上的谈话 B、是一种交际手段 C、是解决难题的一种方式

D、是一门艺术 2、你认为谈判高手是指( ) A、从事谈判活动的人 B、谈判专家 C、掌握谈判谋略和技巧的人 D、外交官 3、善于交际在谈判中的作用是 A、使谈判结果对已方更为有利 B、能消除谈判的障碍 C、有助于达成协议 D、推动谈判进程 4、你认为谈判经验与谈判成功的关系是( ) A、有比没有更好 B、经验是最重要的 C、经验无足轻重 D、经验是谈判成功的保证 5、你认为谈判的主要作用是( ) A、满足了人们的要求 B、改善了人们之间的关系 C、解决了复杂的问题 D、争取了更有利的价格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谈判经验是谈判成功的保证 正确错误 2、谈判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自考行政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行政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法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C ) A.行政法律关系B.监督行政关系C.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D.公务员权利与义务关系 2.下列属于一般行政法的是( D ) A.军事行政法B.卫生行政法C.科技行政法D.行政程序法3.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这是行政行为的( D )A.公定力B.拘束力C.执行力D.确定力4.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这是行政法的( C ) A.合法性原则B.效率性原则C.合理性原则D.应急性原则5.下列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 C ) A.被委托的组织B.被委托的个人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D.公务员 6.某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紧急使用公民的交通工具,这体现了行政主体享有( C ) A.行政先行处理权B.行政受益权C.获得社会协助权D.行政强制权 7.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分为( A )A.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B.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C.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D.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8.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该行政行为应属于( C )A有效行政行为B.无效行政行为C.可撤销行政行为D.应废止行政行为 9.下列不属于 ...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的是( D ) A.某公安局到某卡拉OK厅进行消防检查 B.某税务局向某企业征收企业营业税 C.某公安局对张某超速驾驶作出罚款200元处罚决定D.某公安局依法给张某颁发驾驶执照 10.为了执行法律或地方性法规而做出具体规定,这种行政立法属于( B )A.补充性立法B.执行性立法C.试验性立法D.地方性立法 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的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1)执行性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法律、地方性法规或上级行政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所进行的行政立法活动。执行性立法不创设新的法律规则、不为行政相对人设置新的权利和义务,它只是经过实施条例、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等形式将法律或法规的一般性规定具体化。(2)补充性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权力机关的授权,对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尚未规定的某些事项进行补充规定的立法活动。由于补充性立法是对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事项作出规定,可能创设新的法律规则或新的权利义务规范,因此,它必须有特定法律、法规或决议的授权,没有具体法律文件的特别授权,行政机关任意进行的创制性立法是无效的。一般而言,补充性立法所制定的法规、规章一般以“补充规定”、“补充办法”的形式表现出来。(3)试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基于有权机关或法律的特别授权,对本应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在条件尚不充分、经验尚未成

郑州大学《管理学》在线测试

《管理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管理追求的是 A B C D 美国管理学家卡茨认为,一个主管人员至少应具有的三大基本技能 A B C D 管理的二重性是( A B C D 在企业中,下列何种各种人际关系是主导和核心( A B C D

A、搞好人际关系 B、管理管理者 C、传递信息 D、制定决策 E、管理工人和工作 3、3.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管理与下列因素相联系()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制度 D、科学技术 E、社会化大生产 4、4.管理学的特征包括( ) A、自然性 B、综合性 C、历史性 D、不精确性 E、社会性 5、5.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有( ) A、唯物辨证法、 B、系统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案例分析法 E、统计分析法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1.管理就等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 正确错误 2、2.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对管理者的思维起指导作用的方法论即管理哲学。()

正确错误 成功管理者一定是有效管理者。( 正确错误 管理的艺术性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 正确错误 系统方法就是用信息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和学习管理学的原理和从事管理活动。( 正确错误 《管理学》第02章在线测试 A B C D 霍桑试验的第四个阶段中的限制产量是由于存在( A B C D 下面管理学家 A B C D .把组织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合作系统”的组织理论是 A B C D .认为在管理中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源自于( A B C D

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未经正式公布的法律是()。 A.有效的B.无效的C.部分有效的D.以上答案都不对 2.立法必须以()为依据。 A.党的政策B.客观事实C.宪法D.领导人的讲话 3.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是()。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对立统一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可以分为()。 A.根本法与普通法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5.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分为()。A.国内法和国际法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D.一般法和特别法 6.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原则。 A.法律适用B,法律制定C,法律遵守D.法律实施 7.提交会议讨论而被列人会议议程的建议或意志称为()。A.法律草案B.议案C.法律草稿D.法律 8.立法的关键性阶段是()。 A.法律议案的提出B.法律草案的审议 C.法律草案的通过D.法律的公布 9.决定法的本质的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B.社会经济基础 C.党的政策D.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10,法律关系是由()保证的社会关系。 A.国家法律B.国家权力 C.国家强制力D.国家司法机关 11.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可以自己做出一定行为B.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 C.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D.可以要求他人不做出一定行为枪 12.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 A.法律事实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D.法律关系主体 13.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A.法律关系主体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D,法律关系内容 14;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 A.法律后果B.法律责任 C.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 l5.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是()。 A.民事制裁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D.法律制裁 16.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A.权力机关的干涉B.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C.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7.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 A.权利和义务B.物和行为 C.法人和自然人D.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律关系的主体。 A.不能成为B.可以成为C.部分可以成为D.必然成为

行政法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行政法律制度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例题1·多选】下列关于民法与行政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民法调整的是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的社会关系,比如合同关系;而行政法调整的是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比如行政处罚关系 B.由于行政法调整的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诉讼地位不平等 C.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主体之间的权利能力是平等的 D.民法调整财产关系,行政法调整人身关系,只有经济法既调整财产关系又调整人身关系 E.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民法则可以有民法典 【解析】该题考点是关于民法与行政法的跨章节综合性题目。通过该题目,大家应掌握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二是行政法与民法特征的对比;三是行政诉讼中的双方的诉讼地位不对等问题。 【例题2·单选】行政合法的基本原则即()原则。 A、行政法治原则 B、行政合法性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 D、行政合理性原则 【答案】A 【解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即行政法治原则,是贯穿于行政法中,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准则,具有其他任何原则不能替代的作用。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BCD三项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具体分解,本题是单选题,因此只能选A。 【例题3·单选】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时期,高速公路管理局对部分高速路段实施封路措施,体现了行政法的()。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 D、行政责任原则 【例题4·多选】按照《立法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具有规章制定权的有()。 A.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事机构 B.国家体育总局——部门规章 C.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办事机构 D.审计署——部门规章 E.深圳市政府——地方规章 【答案】BDE 【解析】规章制定权。通过该题,大家需要掌握三个章节(本章

《卫生法学》试卷及答案

2013级临床本科《卫生法学》试题级答案 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15分) 1.卫生法 2.授权组织执法 3.药品 4.卫生行政诉讼 5.知情同意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卫生行政处罚中的申戒罚有:通报批评、;财产罚有:、;行为罚有:、暂时扣留与吊销许可证或取消资格;人身罚有:、。 2.卫生行政诉讼程序是指由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处理卫生行政案件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3.放射事故分为三类:;;。 4.从事生产经营食品的人员,上岗前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上岗;已上岗者应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5.甲类传染病包括有:、。 三、选择题(25分) A型题(单选题,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卫生基本法是( )。 A.《国际卫生条例》 B.《传染病防治法》 C.《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D.《高等教育法》 2.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于1998年颁布了《石家庄市保护中小学校教育环境管理办法》,该《办法》属于( )。 A.卫生行政规章 B. 卫生行政法规 C.地方性卫生规章D.地方性卫生法规 3.以下有关卫生行政复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卫生行政申诉、卫生行政复议和卫生行政诉讼是卫生行政纠纷解决的三条重要途径 B.卫生行政复议属于卫生行政机关内部的纠错审查程序 C. 通常行政相对人可以从申诉、复议和诉讼中任意选择一种方式救济自己的合法权益 D.上级机关发现下级机关所作的复议结果有误时,可以进行再次复议 4.( )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 A.国务院 B.国务院办公厅 C.卫生部 D.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事业单位考试】行政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品资源】

一、判断题 1. 行政法的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V 2. 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职权的享有者。X 3. 我国已制定出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X 4. 作为行政法律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X 5.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X 6. 部门规章只能由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制定。X 7. 依法行政原则和合理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V 8. 有关犯罪和刑罚的事项也可以由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作出规定。X 9.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所调整,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政关系。X 10. 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责任的承担者。 X 11. 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V 12. 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 X 13. 并非所有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都是行政机关。V 14. 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X 15. 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设立, X 16. 公务员在上班期间的行为是公务行为。V 17. 公安干警在下班期间制止犯罪的行为是公务行为。V 18. 内部行政行为可以适用行政复议,但不得提起行政诉讼。X 19. 并非所有的行政行为都有强制执行的效力。V 20. 行政立法是国家机关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的行为。X 21. 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本案调查人员主持。X 22.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处罚。V 23.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 24. 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是行政处罚的法定条件之一。 V 25. 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同级人民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 26. 行政机关无权撤销自己作出的行政行为。X 27. 罚款主要适用于以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违法行为。V 28. 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限制违反治安管理秩序的行为人短期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X 29. 除法律、行政法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X 30.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必须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V 31. 行为人违反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为不应属于违法行为。V 32.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V 33. 违法行为在三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X 34. 如当事人有申辩行为,行政机关可因其认错态度而加重处罚。 X 35. 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时可对违法行为当场进行处罚。 V 36. 在行政处罚的调查阶段,调查或检查时的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V 37.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V 并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申辩权。V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