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25卷第8期

Vol.25 No.8统计与信息论坛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rum2010年8月Aug

.,2010收稿日期:2010-04-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二元非均衡经济社会结构与转型期农民增收困境》(09XJL004

)作者简介:王恩胡(1966-)

,男,陕西乾县人,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统计应用研究】

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收入

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王恩胡

(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借

助2003年全国31个省区截面数据从静态角度实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显示二元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1978-2007年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

验,发现二元经济结构是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

er原因。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二元经济结构的持续增长将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作用会增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相对低下的问题,关键在于及早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增长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0)08-0070-07

一、引 言

1978年后中国开始了市场导向的体制转型。

得益于各项改革措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

加。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

到了2007年就增加到4 

140.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6.34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相应地从

67.7%下降至43%。农民整体上已摆脱了贫困,

超越了温饱,迈进了小康生活阶段。但与城镇居民相

比,农民收入增长相对滞后。除了20世纪80年代

初因为率先实施改革农民收入增幅一度超过城镇居

民、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外,80年代中期以后,

农民收入增幅大多数年份都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1991-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8.2%,

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仅为5.2%,城乡收入增幅相差3个百分点;2000-2007

年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速差距已接近4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

国内外学术界对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学者们从

不同角度分析了农民收入问题的形成原因。李纯英、冉光和、陶勇等分别研究了农业投入、金融发展、财政支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1-3];吴江研究了利用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问题[4];刘拥军研究了农产品市场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5];许经勇、任柏强分析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影响[6];张晓山、盛洪注意到制度因素对农民社会境遇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7-8];Gregory Veeck、D.GaleJohnson等关注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9-10]。尽管有个别学者如李冰意识到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缺少对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增收的系统分析[11]。二元经济结构指后起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的部门分化现象。改革后,中国实施市场导向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经济,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国家仍长期延续城乡分隔的二元社会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加之农业和农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劣势地位,致使农业部门和现代部门差异悬殊,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比较显著,这从多个方面制约农民收入增长[12]。本文将对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以2003年中国31个省区截面数据及中国改革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二、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收入

增长的机制分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

尽管改革开放后,国家从政策上逐渐允许农民从事工业、商业、餐饮服务业等经营活动,但由于多种的原因,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农民主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从事以种植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此情况下,土地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决定着农业产出数量,进而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较大,每年还新增大量劳动力,在二元分隔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情况下,这些劳动力就沉淀在农业部门。在改革开放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农业中的劳动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农村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尽管技术进步使得改革后土地的产出效率有较大提高,但按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计算,每一劳动力年平均产出粮食仅由1983年的1.22吨/人增长到2005年的1.61吨/人,20多年只增长了31%,增长十分有限。过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均产出增长有限,农民收入增长缺乏经济支撑。

另外,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现代部门规模过小,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影响农民增收。受恩格尔定律制约,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不可能带来农产品需求的同幅度增长,因此增加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关键就是增加城市人口。但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进程滞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缓慢,农产品市场需求狭小,农业发展遭遇市场需求约束。中国在1984年、1995年粮食大丰收后都曾出现过粮食销售困难、价格下跌的局面,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二)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尽管改革后中国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但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顺应形势,采用先进设备,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影响到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过剩严重,在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吸收了上亿农村劳动力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依然严峻。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估计1999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7亿人,2004年王国霞估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概有1.8-2.1亿[13]。不同研究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估计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认可改革后中国农村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这一事实。

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存在不仅使农民总体上通过非农就业获取工资性收入的参与比率降低,而且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是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制约着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提高,影响农民所能获取的工资性收入的水平。研究显示:1996—2006年中国城镇新增总就业中,84%来自乡村劳动力的转移[14]。每年有近千万农民涌进城市寻找工作。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工资增长自然会受到抑制。据报道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外来工收入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2年间仅提高了68元。

(三)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约

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业,使得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居高不下,农村人口数量十分庞大。1978年中国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高达28.1%,70.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82.08%人口居住在农村,加之当时国家财政较为困难,无力对农民进行补贴,因而改革初期农民基本上未获得来自国家的转移性收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农业在GDP中的份额逐年下降,2007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已下降到15.2%;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有较大提高。2007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到44.94%,农业劳动力比重、农村人口比重已降低到一定水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中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51 321.78亿元。国家逐渐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业的条件。但不可否认面对7.27亿庞大的农村人口,中国反哺农业的力度不可能太大。

此外,由于中国长期实行挖农补工政策,农户初始财产水平较低,加上农村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对农

王恩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民权利的抑制,以及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低,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少。

三、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收入

增长的实证分析

为实证检验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年全国31个省区截面数据及中国改革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工具,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察转型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一)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增收的静态分析

1.样本说明和数据来源。中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大。以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样本,采用2003年各省(区)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所以选择2003年数据进行分析,是因为中国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减免农业税等反哺农业的措施,2003年是原有挖农补工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年。研究表明,2003年还是改革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最为明显的一年。

目前研究中用来测度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主要有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二元对比系数指标、二元反差指数等。考虑到二元对比系数绝对值小、各省(区)之间以及各年份之间数值差异不明显,为便于计量分析,本文将常用的二元对比系数进行改造,构造了二元系数(De)来反映二元结构的程度。二元系数=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此指数越小,表示两部门差距越小,二元结构程度越低。因变量是反映农民相对贫困程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Ig),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此指数越小,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小。静态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2.结果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对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和二元系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虽然其可决系数只有0.136,但F值为4.557,大于显著性水平5%下的临界值3.34,这说明了二元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方程的总体线性在5%水平显著。

表1 城乡收入差距和二元系数的回归分析结果表

项目系数标准误差标准差可决系数T值F值Sig.

常数项2.211 0.444 9二元系数0.157 0.0740.369 0.136

4.922

2.135

4.557 0.041

从统计经验上来讲,为了使模型有比较合理的经济解释,可以牺牲一些拟合优度[15]。因而可以判定,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改革后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二)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增收的动态分析

为从动态角度考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以中国改革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选择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实证检验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1.样本说明和数据来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动态分析样本由1978-2007年间中国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构成,具体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8年)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2.实证结果

(1)协整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分析以前,必须先检验变量是否是平稳的。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历年二元系数(De)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Ig)及一阶差分△De、△Ig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单位根检验表

变量ADF值检验类型(C,T,L)1%临界值5%临界值是否平稳

lnIg-0.174 436(0,0,1)-3.679 322-2.971 853非平稳

lnDe-1.757 697(0,0,1)-3.679 322-2.967 767非平稳

△lnIg-4.865 578(0,0,2)-3.737 853-2.991 878 平稳

△lnDe-4.786 066(0,0,1)-3.689 194-2.971 853 平稳

 注:检验类型C、T和L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表示不包括C或T。Δ为差分算子。 由表2可知虽然时间序列变量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是非平稳的,但二元系数的一阶差分

统计与信息论坛

变量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二阶差分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由此可知,原序列存在单位根,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第二步进行协整检验。

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78—2007年中国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数据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协整检验特征值似然比统计量5%临界值Prob.零假设(H0)0.597 835 23.456 56 15.494 71 0.002 6None*0.064 304 1.595 145 3.841 466 0.206 6At most 1

由表3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似然比统计量为23.456 56,而5%的临界值为15.494 71,23.456 56>15.494 71,拒绝零假设,表明原假设不成立,即存在协整关系。从第二行可以看出,似然比统计量为1.595 145,而5%的临界值为3.841 466,1.595 145<3.841 466,表明原假设成立,即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所以说,在5%的显著水平下,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存在协整关系,且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判断,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第三步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进行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1978-2007年间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VEC模型。利用Eviews6.0对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进行估计,得到:

ΔlnIg=-0.136 503ecmt+0.075 279ΔlnIg(-1)-0.058 607ΔlnIg(-2)+0.447 355ΔlnDe

(-1)+0.223 128ΔlnDe(-2)+0.075 676

(1)从公式(1)中误差修正项ecmt的系数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36 50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当t-1期误差修正项aecm<0时,亦即t-1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向上偏离长期均衡时,调整系数会以-0.136 503的速度减少t期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从而调整t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向长期均衡靠近,反之亦然。基于前面估算出的VEC模型,用wald统计量对回归系数进行约束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到二元结构能Granger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其P值达到0.051 7。通过以上的Granger因果检验,基本上印证这样的设想:即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并没有Granger引起二元结构,而二元结构却Granger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指数。

表4 VEC模型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

Dependent variable:D(Ig)

Chi-sq df Prob.D(De)5.923 113 2 0.051 7

Dependent variable:D(De)

Chi-sq df Prob.D(Ig)0.645 172 2 0.724 3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前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二元系数是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重要驱动力量。下文将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VAR)和脉冲响应函数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二元系数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影响。因为在现实经济中,很多经济变量不仅与本身及其他变量的滞后期值有关,还与其他变量的同期值有关。结构式VAR(SVAR)考虑变量间的同期关系,从而相比较于无约束的VAR更精确地去解释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首先建立VAR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在这里建立一个两变量的VAR模型。

lnIgt=α0+∑

i=1

ailnDet-i+∑

i=1

bilnIgt-i+ε1t(2)lnDet=α0+∑

i=1

ailnIgt-i+∑

i=1

bilnDet-i+ε1t(3)通过综合评价对数似然值logL、赤池信息准则AI、施瓦兹信息准则SC等,最终选定滞后阶数为2。利用Eviews6.0对滞后阶数为2的两变量VAR模型进行运算,结果如表5。

表5 VAR模型估计结果表

项目lnIg lnDe

lnIg(-1)1.303 226 0.311 152

lnIg(-2)-0.360 609-0.159 667

lnDe(-1)0.249 816 0.868 994

lnDe(-2)-0.253 713-0.188 235

c常数0.065 683 0.364 048

决定系数R2 0.933 421 0.787 473

调整后的决定系数0.921 842 0.750 512

残差平方和0.060 629 0.134 644

F-统计量80.613 25 21.305 44

Log likelihood准则46.162 35 34.992 99

Akaike AIC准则-2.940 168-2.142 306

Schwarz SC准则-2.702 274-1.904 413

结果表明方程(2)和(3)的拟合优度分别为

王恩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R2Nyjj=0.933 421R2Ncjy=0.787 473,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根据表5,写出两变量VAR(2)模型如下:

lnIg=1.303 226×lnIg(-1)-0.360 609×

lnIg(-2)+0.249 816×lnDe(-1)-

0.253 713×lnDe(-2)+0.065 683lnDe=0.311 152×lnIg(-1)-0.159 667×lnIg(-2)+0.868 994×lnDe(-1)-

0.188 235×lnDe(-2)+0.364 048从Ig方程的系数来看,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二元系数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促使城乡收入差距提高1.303个百分点;而从De方程的系数来看,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城乡收入差距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促使二元结构提高0.311 1个百分点。所以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对方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第二步用SVAR模型进行分析。

VAR模型并没有给出变量之间当期相关关系的确切形式,即在模型的右端不含有当期的内生变量,而这些当期相关关系隐藏在误差项的相关结构之中,是无法解释的。由于εt的协方差矩阵是非对角矩阵,扰动项εt中其他元素会随着第j个元素ε

jt的变化而变化,要计算某一内生变量的扰动对整个模型的冲击相当困难。因此,利用上述估计所得样本残差值对扰动项进行正交标准化分解,构造两变量的SVAR(1)模型。SVAR模型实际是指VAR模型的结构式,即在模型中包含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构造两变量的SVAR(1)模型如下:

lnIgt=α0+a0lnIg+a1lnIgt-1+b1lnDet-1+υ1t

(4)lnDet=β0+c0lnDet+c1lnDet-1+d1lnIgt-1+υ2t

(5)

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B0xt=Γ0+Γ1xt

-1+υt

,t=1,2,…,T,其中变量和参数矩阵为:

xt=lnIg

()

lnDe

 B0=

1-a0

-c0

Γ0=α0

β

()0 Γ1=a1b1

c1d

,υ

t=

υ1t

υ2

()t

υ1t,υ2t分别表示作用在lnIg和lnDe的结构式冲击。如果B0可逆,可以将结构式方程转化为简化式方程:

xt=B-10Γ0+B-10Γ1xt-1+εt(6)其中εt=B-10υt。一般而言,简化式扰动项εt是结构式扰动项υt的线性组合,这是一种复合冲击。

SVAR模型满足可识别的条件下,对模型施加短期约束,利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方法仅进行参数估计,得到εt和υt的线性组合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SVAR参数估计表

相关系数标准误差Z-统计量相伴概率C(2)0.434 564 0.096 630 4.497 204 0.000 0

C(1)0.076 512 0.010 224 7.483 315 0.000 0C(3)0.039 122 0.005 228 7.483 315 0.000 0对数似然比83.258 13

SVAR模型的矩阵表示为:

 1.000 000 0.000 000

()

-0.434 564 1.000 000

ε1t

ε

()2t=

0.076 512 0.000 000

()

0.000 000 0.039 122

υ1t

υ

()2t(7)

以上是对SVAR模型施加短期约束得到的估计结果。为了识别模型供给冲击对产出的长期影响,Blanchard和Quah在1989年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响应长期性质的约束。假设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构冲击的长期响应为0。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长期约束下的SVAR参数估计表

相关系数标准误差Z-统计量相伴概率C(1)0.184 782 0.024 693 7.483 315 0.000 0C(2)0.559 143 0.082 476 6.779 453 0.000 0C(3)0.856 684 0.114 479 7.483 315 0.000 0对数似然比83.258 13

矩阵A结果1.000 000 0.000 000

0.000 000 1.000 000

矩阵B结果0.058 990 0.048 727

0.000 720 0.051 337因此,当对SVAR模型施加长期约束时,得到:

ε1t

ε

()2t=0.058 990 0.048 727

()

0.000 720 0.051 337

υ1t

υ

()2t(8)

第三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SVAR模型可以得到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从而能分别考察单个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图1及图2分别表示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结构之间冲击的响应函数和累积响应函数。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或二元结构的变化,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的标准差偏离带。

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与信息论坛

社会政策,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早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完全转换。

参考文献:

[1] 李纯英.国家投资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J].经济问题,2001(12):41-43.

[2] 冉光和.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3] 陶勇.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研究[J].财经研究,2001(7):38-44.

[4] 吴江,曾光霞,张玉霞.增加农民收入的科技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1(1):30-33.

[5] 刘拥军,薛敬孝.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家,2003(1):68-73.

[6] 任柏强,许经勇.城镇化严重滞后与农民收入增幅趋缓[J].宏观经济研究.2001(3):30-31.

[7] 张晓山.“三农”问题根在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J].中国改革,2001(8):9-11.

[8] 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N].经济观察报,2003-01-27.

[9] Gregory Veeck.Rur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Farm Household Income in Jiangsu,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4,13(41):801-817.

[10]D.Gale Johnson.Can agricultural labour adjustment occur primarily through creation of rural non-farm jobs in China?

[J].Urban Studies,2002,39(12):2163-2174.

[11]李冰.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6):102-105.

[12]高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轨迹、特征与效应[J].学习与探索,2007(6):123-130.

[13]王国霞.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9-24.

[14]胡景北.中国乡城移民的宏观经济学[J/OL].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1):13.http://cwc1063.chinaw3.com/4pload.[15]祝发龙.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35-38.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n the Rural Residents'Income Increase

WANG En-hu

(School of Eco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o the increase ofrural residents’income fro-m household operations,income from wages and salaries,and income fromtransfers and properties.Then it uses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of 31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2003toanalyze the impact on the rural residents’income increase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The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dual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dual coefficient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correlation.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on Binary coefficients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of the 1978-2007years indices that the dual structure could Granger caus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Make further use o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alysis,found that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dual structure will contribute tourban-rural income gap,and as time goes by,this stimulating effect could be enhanced.Therefore,thekey to improve rural residents’income radically is to transform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s soon aspossible.

Key words:dual economic structure;labor productivity;the rural residents’income increase

(责任编辑:李 勤)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