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弘扬本民族文明价值观的呼声相互配合,向西方的人权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提出挑战;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背景:

对手的消失

经济“奇迹”般的增长,“高处不胜寒”的地位

美国当上老大之后怎么办?

What to do with America’s Primacy ?

公众失去了对外交事务的兴趣

第一场大辩论是关于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

美国衰落论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约瑟夫·奈

《美国一定能领导世界吗》

软实力

争论的第二个问题:从美国的角度看,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两极格局瓦解意味着核恐怖平衡的结束,但也意味着稳定的结束,国际事务的无政府状态将日益突出。

争论的第三个问题: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是应增加还是减少。

新孤立主义

国际主义

全球主义者

争论的第四个问题:美国外交活动的方式和手段是否需要调整。

单边主义

多边主义

争论的第五个问题:关于战略目标的争论

1994年10月进行的权威性民意调查,列出美国外交的16项目标,请政治精英和一般公众就其重要性排出次序。社会精英排列的外交目标次序是:

(1)制止核武器扩散;

(2)保证足够的能源供应;

(3)保卫盟国安全;

(4)禁止毒品流入美国;

(5)维持在世界各地的军事优势;

(6)保护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

(7)减少同外国的贸易赤字;

(8)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9)同世界饥饿做斗争;

(10)保护美国在海外的商业利益;

(11)加强联合国;

(12)控制和减少非法移民;

(13)帮助欠发达国家提高生活水平;

(14)促进和保护其他国家的人权;

(15)帮助其他国家建立民主政府体制;

(16)保护弱小国家抵御外国侵略。

民意调查中一般美国公众给外交目标排出的次序是:

(1)禁止毒品流入美国;

(2)保护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

(3)制止核武器扩散;

(4)控制和减少非法移民;

(5)保证足够的能源供应;

(6)减少同外国的贸易赤字;

(7)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8)同世界饥饿做斗争;

(9)保护美国在海外的商业利益;

(10)加强联合国;

(11)维持在世界各地的军事优势;

(12)保卫盟国安全;

(13)促进和保护其他国家的人权;

(14)帮助其他国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15)保护弱小国家抵御外国侵略;

(16)帮助欠发达国家提高生活水平。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1、新孤立主义

“冷战的胜利,使美国能在今后10年将自己的思想、注意力和资金从国外转向国内。”

主张收缩力量,武力使用仅限于保护自身利益,避免承担海外义务,避免对国际结构的承诺限制美国的战略自由。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外来移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减少对联合国的财政支持和对外援助。

2、新保守主义

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小布什政府的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国防部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珀尔、负责军控和国际战略的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负责人埃利奥特·艾布拉姆斯、《国家利益》杂志主编欧文·克里斯托尔、《旗帜周刊》主编威廉·克里斯托尔、《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塞默、著名新闻记者罗伯特·卡根等。

最大特点是强硬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第二,强烈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主张。

3、民主和平论

结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或者说决不会)打仗;

当民主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很少威胁使用暴力;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容易发生暴力冲突。

第一,“制度的约束”,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相互制衡的特性。

第二,"民主的规范和文化",民主社会信奉的自由、民主、和平的价值观。

4、新干涉主义

第一,干涉的目标是为了保护人权、维护人道主义,是为了“价值”而不是“利益”,因此也被称为人道主义干涉;

第二,干涉的主体通常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具备伦理道德的普适主义色彩。

5、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6、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

7、基辛格的“大外交”理论

8、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思想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1)外交着眼点不仅注重国别关系和区域政策,而且注重核扩散、国际贸易规则、跨国犯罪、

移民、毒品走私等具体问题。

(2)国家安全概念不仅涵盖领土安全、军事、防务等“高政治”内容,而且包含贸易、环境、信息、金融、传染病等“低政治”内容。

(3)对外政策目标不再局限于联合盟友、遏制敌对国家,而是要将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要在美国实力的基础上,发挥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机制与国际规范,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1、提升经济在外交中的作用

克林顿:“今日的世界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已不可分割,如果我们的国力不强大,就不可能一如既往地领导世界,如果我们从世界退缩,也会伤害到国内的经济。”

具体措施:

(1)政府积极干预、大力促进美国产品的出口。

(2)推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贸组织建立,确保了美国在全球性经济组织中的领导权,创造了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固的国际自由贸易环境。

(3)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使美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2、既关注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

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

将冷战后美国国家利益分解为四个层次:

“生命攸关的利益”

“极其重要的利益”

“相当重要的利益”

“次要的利益”

对美国"生命攸关的利益"只有五项,按其重要性顺序排列为:

①预防、遏止并减少以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对美国实施攻击的威胁;

②防止在欧洲或亚洲出现一个敌对的霸权国家;

③防止在美国边境出现一个敌对的大国或一个控制公海的敌对大国;

④防止主要的全球机制(贸易的、金融市场的、能源供应的以及生态环境的机制)出现灾难性的崩溃;

⑤保证美国的盟国的生存。

3、强化人权外交与“扩展民主”的使命

(1)以人权事务“世界法官”的面目出现,挥舞“人权大棒”,对其他国家进行攻击指责。

(2)把人权问题与提供贷款、经济援助、最惠国待遇等联系起来,用经济手段迫使别国按照美国的人权标准去做,并且惩罚那些所谓有人权问题的国家。

(3)打着人权旗号,频繁在世界上进行人道主义干预。

(4)提出“新干涉主义”,主张人权高于主权,以军事手段对所谓破坏人权的国家进行武力干预。

4、构建国际安全体制

第一,强化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第二,试图通过建立地区安全体制来应付和处理频繁爆发的地区性冲突。

第三,通过维持冷战时期军事同盟方式,在欧洲通过北约、在亚洲通过美日军事同盟来防止地区性大国的崛起。

第四,在应付诸如环境、走私、贩毒、跨国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性问题方面,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或者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或者采取单边行动。

第一层次:继续冷战时期与盟国的关系,这是冷战后国际安全体制的基石。

第二层次:发展同友国的关系,使其支持美国的各项建议、政策与行动。

第三层次:协调好同非敌非友国的关系(主要指中国、俄罗斯)。

第四层次:通过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作达到美国的目的。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1、军事战略的调整

1995年3月,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方针:打赢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地区冲突;

基本手段:海外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

主要任务和军事行动样式:和平时期参与、威慑和防止冲突、战斗并获得胜利。

1997年7月,“ 塑造-反应-准备”战略

一个中心:确保美国的“一超”优势地位,防止冷战后在世界上重新出现一个对美国构成全球挑战的对手;

两个方向:控制欧洲大西洋方向和控制亚洲太平洋方向;

两个重点:防止地区性冲突和防止核扩散。

2、地区战略重点的调整

欧洲、东亚、中东地区

3、联盟战略的调整

(1)在维持原有体系的前提下,扩大了联盟的职能。

(2)重视发挥盟国作用,强调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3)拓展联盟范围,扩大地区防务合作。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1、威廉·杰斐逊·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美国第42任总统

?第一位二战后出生的总统;第二位遭弹劾动议的总统;第三位最年轻的总统;小罗斯福后唯一一位连任成功的民主党总统。

*2、“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内容

?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参与:保持干预海外地区冲突的军事能力,维护现有的安全同盟关系;执行一套有力的经济政策,确保美国的海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扩展: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与世界自由民主力量。

?三大支柱:经济、民主、安全

“参与和扩展”战略确立了冷战后美国的敌友关系和政策:

?巩固与民主国家的合作;

?扶植转型国家;

?孤立敌对国家;

?援助困难深重的发展中国家。

3、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民主、安全

(1)经济外交

①设立了独立的国家经济委员会;

②迫使贸易伙伴让步,向美国开放市场;

③努力开辟国外市场,把扩大出口作为美国经济政策的支柱;

④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动地区经济合作。

(2)促进民主

(3)保障国家安全

①推出全球军事战略的两大支柱:北约东扩与修改日美安全同盟,签订《日美安全新指针》。

②提出灵活选择参与战略和“预防性防务”战略。

③重新启动“战略导弹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推进“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强化美国的军事和军事技术优势。

④推动国际军控谈判,防止核扩散。

⑤增加军费开支。

4、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

?较强的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1)多边主义外交

(2)发挥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3)推行预防性外交

(4)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的干预方式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 )

?美国第43任总统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由父子先后担任总统。

1、“9·11”事件前小布什政府的现实主义强硬外交

——从传统的权力政治观出发,谋求美国军事优势。

退出《反导条约》,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

《生物武器公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强烈的单边主义倾向。

——传统的权力政治观和冷战思维处理国家关系。

——实行“有限的国际主义”。

2、“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迅速调整

(1)以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为中心,迅速调整了对外政策,建立起国际反恐联盟。

(2)立即着手从军事上采取行动,实施打击恐怖主义的军事战略。

(3)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将反对恐怖主义作为当前外交与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

?本土安全、反恐、反扩散、反导成为“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支柱。

?设立“国土安全部”、“北方司令部”。

?加强美军建设:

①先于国家安全战略完成军事战略调整。

②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

③加速美军转型变革进程,追求绝对安全和绝对优势。

④提出发展由进攻性战略核力量、导弹防御系统和国防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加速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

3、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布什主义

(1)“布什主义” 产生的背景:

①美国惟一超级大国地位增强,霸权野心膨胀;

②美国国内右翼强硬派得势;

③“9·11”事件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布什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以“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作为美国的主要现实对手。

②以防止能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大国的崛起作为长期战略目标。

③推行“先发制人”战略。

④重视维护美国本土安全。

⑤倚重军事力量的作用。

⑥意识形态色彩严重。

(3)特点:

①实力主义

②单边主义

③实用主义/现实主义

④简单主义

思考题:

1、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2、评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3、评“参与和扩展”战略。

4、评“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5、比较克林顿和小布什政府的外交理念和全球战略。

6、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调整的背景、原因、措施与影响。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1947-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 1954-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 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 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 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 1961─1973年,侵越战争; 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 1989年12月20日,向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从1999年3 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借口911事件,武装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 2003年3月21日,武装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 2006年,美国介入埃塞尔比亚---索马里战争。 1945-2008年63年时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 不及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弘扬本民族文明价值观的呼声相互配合,向西方的人权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提出挑战;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推荐下载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 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 环型军事基地网。(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 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 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 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 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 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1)“新遏制战略”(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 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 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 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 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 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 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 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 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 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 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 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

冷战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新特点2

四、既坚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又积极探寻与各大国发展合作关系的新形式,广泛建立各类“伙伴关系” 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这是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的鲜明体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完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同所有国家一道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国与国之间进行这样那样的战略结盟,是冷战的产物和反映,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国际关系的正常开展的。所以,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 ] (P57) 只有真正不结盟,在观察和判断国际问题的是非曲直时,才不会戴“有色眼镜”,不会受外力的掣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本来面目和实质,从而摆正我们的立场和观点,提出符合实际的处理方针和方法。只有真正不结盟,才有利于我国与各大国保持正常关系。既同它们进行各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又同来自任何一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坚决斗争。这样,也有利于我国利用各大国间的矛盾,使我国在国际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灵活性,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因此说,真正不结盟不是某一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应长期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冷战结束后,我国也一再庄严声明: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不与任何国家建立同盟关系,绝不是再封闭起来,不与任何国家发展必要的交往了。恰恰相反,不结盟,是为了更好地扩大交往,开展正常有益的交流与协作。为了适应冷战后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调整的变化,我国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式,建立了各类“伙伴关系”。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是世纪之交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新体现。 五、既坚持“不当头”的方针,又强调始终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代表第三世界的利益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过去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今天又都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任务,也都受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害,都迫切要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把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邓小平曾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政策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决策”2010年05月29日09:07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靳言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 内容摘要: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笔者以为,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三大决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值得大书一笔。周恩来总理说:“一边倒”方针宣布了我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三大决策”产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和“冷战时期”,而今国际形势已剧变至“和平与发展”年代和“后后冷战时期”,这导致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断相应的进行调整,今昔自然不能相比。然而,三大决策”毕竟是新中国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毛泽东;苏联;周恩来;三大决策 作者简介: 资料图片:1964年,周恩来从苏联回国后在机场受到毛泽东等国家和党的领导人的欢迎。 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笔者以为,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三大决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值得大书一笔。 “三大决策”的酝酿其实由来颇久。早在1947年3月,毛主席即与外事工作人员谈及今后外交上应“另起炉灶”的设想。他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砌起自己的炉灶。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嗣后,毛主席又在所写的文章中进一步強调,要“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毛主席还在西柏坡对来访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说,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干净后,再请客人进来。毛主席此言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毛主席还明确地向米高扬表示,中共将“把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置于中心位置”。 “三大决策”,互为表里。先说“另起炉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不承认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一切对外关系,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建交需通过谈判来实现,对方须断绝同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 对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是通过来往照会,迅速实现了相互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新中国宣告成立后的次日,苏方即致电中方,宣布苏政府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互派大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接踵而来,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11个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建了交并互派大使。 对一些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我们的做法有别,但也只是一般地要求通过谈判实现建交,程序比较简单。印度尼西亚因未曾同国民党政府建过交,没经过谈判也即同我建交。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欲与我建交,则必须“通过谈判”,概莫能外。谈判是为满足我两条件:断绝与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接受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并不急于求成,甚至还有意选择“等一等再说”,以便“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 / 2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 罗金凡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几点思考罗金凡 发表时间:2016-11-25T16:58:30.8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3期作者:罗金凡[导读]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 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 摘要:为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近几年来,美国积极调整军事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第三次“抵销”战略寻求军队建设非对称优势、调整军种发展思路建设“多能”型军队等。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国;军事战略;思考 纵观美国军事战略发展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军事战略目标变化的轨迹:争取独立-巩固政权-大陆扩张-与苏争霸-独霸世界。在美国短短的200多年历史上,所奉行的军事战备大都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尽管美国军事战略屡经修改,但其争霸世界的战略意图却代代相传,始终如一。当然变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都有其继承性的根源。因此,深入地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和趋势,是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战略意图始终如一,坚持进攻性军事战略 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企图就是要维护美国的利益,而“美国的利益是全球性的”,“美国要在当今世界发挥领导作用”,要“防止与美国为敌的新兴霸权主义国家的出现,防止重要地区落入与美国为敌的国家控制之下”。任何国家只要发展了、壮大了,只要让美国感到危及到它的地位,美国就认为这是一种不稳定局面,就是对其利益的侵犯。美军不仅要“为保护美国利益而战”,而且要“为国际社会的意志和良知而战”。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新军事战略的霸权主义本质。不论如何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进攻”性质仍然没有变化,始终是一种“攻势”战略。 二、讲求实力政策,建设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讲求实力,重视军队建设是美国军事战略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政府推行实力外交和政治外交的基础。因此,美国历届政府的国防政策,都要保持巨额军费以维护美国的实力地位和推行全球战略。美国认为,政治与经济力量无论如何强大,也无法在国际冲突中立即使用,而必须依赖一支机动能力强的军事力量。从美军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其建军思想尽管受各个时期军事战略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总的方向一直十分明确,就是以强大的国民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建设一支技术先进、装备优良、搭配合理的武装力量,以夺取并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三、战争以预测为基础,制定相适应的战备方针 纵观战后美国各时期的军事战略,都要围绕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爆发的地点、持续的时间、作战的对象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即美军所谓的作战设想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预测的基础上,找出对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战备方针及军事部署。战后美军对未来战争样式的分析,基本上围绕核战争、常规战争进行的。50年代之前,美军占有核优势,故偏重准备打世界核大战;70年代前后,美苏战略核力量现出大体均势,美国被迫而逐渐侧重准备打常规战争,特别是局部战争;近年来更注重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但不管各个时期战略方针的重点放在哪里,准备打赢一切类型与规模的战争,乃是美军的根本立足点。军事战略虽经过多次调整,但以争霸世界为目标、以欧洲为重点、同时重视亚太、稳定中东、兼顾非洲和拉美的全球性战略从没变。 四、战略的变化是继承中求发展,变中求利 深入研究美国战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其中既有许多基本不变的观点,又有不少随机应变的内容。概括地说,这些变与不变的观点是战略理论制定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政策的调整,或者领导人更迭的时候,其军事战略便会随之出现变动。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也是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新式武器的出现也直接影响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大规模报复战略”就是利用它当时垄断了核武器的有利地位提出的。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还与主要对手军事战略的调整有关。此外,从美国民族性格的特点上看,喜欢在变中求利,但往往缺乏耐心,碰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要改变战略和战术。 参考文献: [1]刘怡昕、解文欣外国军事战备研究.海潮出版社,2013 [2]李江胜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罗金凡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 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 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该电文分析了战后苏联对世界的看法,解释了苏联行为的内在根源,指出了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美国的对策。凯南在电文中指出,克里姆林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是俄国传统不安感的产物,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加强了这些倾向并为其提供了合法的辩护。电文还指出,克里姆林宫的目的在于增强其力量和威望,扩张其势力和影响,与此同时削弱西方世界的力量,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 使西方大国相互争斗。为此美国应放弃战时的与苏联结盟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政策。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的主张与国内的强硬派不谋而合,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并因此进入了美外交决策层,成为“说话算数”的人。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路易斯?盖迪斯对此评论道“很少有一封电报能象它那样深深影响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 凯南之所以对苏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其家庭出身和其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凯南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其祖先为苏格兰-爱尔兰移民。他的父亲是家族中最早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之一,属于中产阶级阶层。用凯南的话说就是生活在一个“既不是剥削者也不是被剥削者”阶层之中。1921至1925年间凯南就读于东部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主攻近代欧洲外交史。虽然凯南在大学时的成绩平平,但他还是出人意料地于1925年通过了国务院的考试,成为了一名职业外交官。因其祖父老凯南的缘故,凯南选择了俄语和对苏研究,并因此长期在海外工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他曾在里加、柏林等地工作并进行语言学习训练,使其俄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与白俄流亡者的交谈中,凯南逐渐了解了俄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俄国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凯南应布里

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

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 大纲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 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 3.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 4.重视低强度冲突 二、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安全的挑战 1.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非交界“邻国” 2.我国周边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 3.对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的挑战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包括:第一,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第二,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第三,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第四,重视低强度冲突 K02: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对中国既有影响,也有一定挑战,因此,在发扬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与客观相符 正文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 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 美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由冷战时期的以遏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大国为宗旨,发展为冷战结束后重视对欧亚大陆广大边缘地带的控制,并从边缘地带向欧亚大陆纵深扩展,在全球范围扩张美国势力。 苏联解体之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国家纷纷退出世界舞台,一些新的独立国家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美国的全球势力渐渐变强。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

根据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及《国防报告》等官方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使用武力方面有以下准则: (1)以推行国家安全战略为基本目的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融为一体,美军为实现国家安全战略所规定的目标而执行广泛的军事任务。 (2)根据国家的利益决定使用武力的规模 美国国家利益分为:涉及美国生存的“生死攸关的利益”、会间接影响美国安全和强盛及其所处国际环境的“重要利益”、以及“人道主义利益”三种类型。 当“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例如当事态危及国家的安危、重要盟国的存亡、重要资源的来源、公民的安全和经济的正常运转时,不管付出何种代价,美国都将向海外派兵,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并从一开始便投入决定性的兵力。在对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须根据涉及美国利益的程度,慎重地决定是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规模。 (3)使用武力的结果必须是得大于失 即综合考虑投入美军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力、物力消耗,以及在其他方面可能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只有在得大于失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 (4)具有明确的目标 在越南战争时,美国出兵越南只是出于“道义”上的理由,抑或是非常空泛的理由,战争目标非常极端,要求敌方无条件投降。美国如今的战争是有限战争,具有明确、有限、可以实现、与国家政治目标一致的军事目标,并阐明军队的具体任务。 (5)武力必须是最后手段 对付各种危机,必须首先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在这些手段都不能奏效时,才使用军事手段。为确保使用军事手段的合理性和有利性,注重动用军事力量时先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以武力实施禁运、设置禁飞区、禁航区和隔离区,争取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 (6)投入的军事力量必须是联合部队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牛军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1990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后十年来美国外交研究的成果。文章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再将其包括在内。 (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 1990以来,研究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磨练,研究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从纵向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结构。老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年一代挑起了骨干的重任,年轻一代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看整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研究人员中有较高学历、学位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回国的研究人员参加到研究队伍中。上述变化使研究队伍从总体上看,素质大幅度的提高,将这些研究人员的经验、理论、锐气和实干综合起来,理应取得超过以往的成绩。 2,研究成果涵盖面比较广。从现有的两百多篇(包括学位论文)论文和几十部专著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到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包括美国对各个地区的政策,对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对许多功能性问题的政策。其涵盖范围之广泛、涉及问题之多,都是空前的。 3,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正规化和基本理论教育的持续提高,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理论色彩与思辨性越来越强。不少研究将美国外交思想、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等等作为选题。即使一些个案研究,也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应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将应用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作为基本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有关研究的理论发展。可以预期,长期以来研究缺乏理论规范的状况将会较快地发生变化。 上述特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以下将做大致的评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 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但是根据学术界“纲举目张”的论述习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差不多都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研究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全球战略又是被涉及最多的问题。 1,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性质。

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的经济外交

冷战后美国对非经贸政策研究及其评析 摘要: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作为世界上对非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相应地对其非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经贸方面,除了推行多党民主与经济挂钩外,更多的是加紧抢占非洲的市场和资源。这一调整必对我国与非洲的关系产生新的影响。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对非经济政策,以期进一步认识美国在非洲的政策和实践。 关键词:冷战后;美国;非洲;经贸政策 冷战时期,美国为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在非洲以苏划线,在政治上扶植代理人,藉此抗衡苏联的扩张。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特别是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因国力日渐衰退而不得不在世界实行全面收缩,美苏在非洲的争霸也随之结束。一时非洲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急剧下降,成了被“边缘化”的对象。1993年初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美国对非洲政策因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严重受阻。随着非洲经济好转、政治渐趋稳定而日益引起西方大国的关注。尤其是美国改变了以往对非洲的看法,不断调整了对非的贸易政策。1993年3月,美国国务院举办美国-非洲部长级会议,商讨贸易、能源开发等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46个国家的部长参加了会议童,同年美国对非援助约10亿美元,在受援国名单中,排在首位的是南非,其次是埃塞俄比亚和莫桑比克。[1]2000年5月美国又通过了旨在促进美非贸易的《增长和机遇法案》,以期抢占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进而达到更多的政治目的。

一冷战后美国对非洲的经贸关系 经济因素在美国对非政策中具有突出地位,冷战后初期,美国同非洲的经济关系主要限于美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双方的经贸关系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据报道,美国同非洲的贸易只占它对外贸易的1%,大大落后与欧洲国家;美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只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双方的巨大潜力都没有发挥出来。自90年代以来,美非贸易每年平均以33%的速度增加,但其发展仍不尽人意,存在巨额逆差。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遇。对此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基直言不讳地说:“在全球经济竞争即将把热化的前夕,美国再不能冷落这个拥有76亿人口但基本尚未开发的市场了。”[2]美国前商业部长布朗则宣称:“从现在起,美国将不再将非洲市场拱手让给那些前殖民强国。”[3]美国是非洲国家新兴的贸易伙伴,近年来,美国对非贸易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尤其是美国从非洲进口的商品日益增多,进口额从1989年的40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43亿美元,居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第一位,出口额也从77亿美元增至99亿美元,居经合组织第二位。[4]美国对非洲的重视主要是基于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美国对非洲的传统贸易政策主要有最惠国待遇、一般普惠制和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惠制。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都是美国普惠制的受惠国,其中,22个非洲国家享受美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的普惠制。普惠制为许多非洲国家提供了优惠的贸易政策。但是,它也有许多限制条件。例如,采取“竞争需要限

从冷战开始到结束后的中国

从冷战开始到结束后的中国 摘要: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日益显现,总是爱充当世界警察,一心想做老大的美国与苏联这个不甘示弱的二战同盟国便发生了新一轮的对抗。从1947年至1991年,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和华沙为东方集团两者之间开始了长期政治和军事冲突。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进入最后阶段,从冷战开始到结束后,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也在由艰难到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关键词:政治(外交)、经济、发展 一、冷战开始到结束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 1、从1949到1991年中国的对外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和国际形势,为了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能发展壮大,不被帝国主义所扼杀,提出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大政策。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很快,包括两大方面,第一,积极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首先是争取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3日,中国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的三个月里出现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建交高潮。第二,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巩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毛泽东先后访问苏联、中苏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一系列重要文件。1954年10月,中苏两国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新中国开展双边关系并参加一些多边外交,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原则。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2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中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即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反对帝修反的政策,包括第一、以发展亚非拉国家关系为重点,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方针,如对阿拉伯国家,采取“善于等待、增进往来、多做工作、水到渠成、达成建交”的方针;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采取了“建立友好联系,发展经济文化往来,多做工作,广交朋友,逐步走向建交”的方针;第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展开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第三、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毛泽东于5月20日发表声明,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因此,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被概括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又有了一次外交政策的调整,在外交关系上也有了一些发展。文革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方面,积极调整中美关系,两国实现建交,中美两国在1972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两国敌对关系,进入了特殊的发展时期;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于1972年9月29日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78年8月12日缔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改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西欧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高潮,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截止到1979年,中国已同121个国家建交。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仍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继续争霸,中国根据此背景,外交政策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第二、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第三、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第四、制定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第五、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一切政策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2、从1949到199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给共产党留下了一副烂摊子,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温饱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受苏联社会主义化的影响,1949年--1956年,在工业方面,制订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置于东北地区;在经济体制方面,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转向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1966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增强,期间为赶英超美,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一股浮夸风、共产风,多快好省的发展社会主义,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后在1961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十六字方针,1962年由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才得以慢慢恢复。1966年--1978年,由于十年文革的出现,使国民经济遭到重大破坏,但是“三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等等。1977-1981,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划分四个经济特区,全面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在经济体制方面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逐步由经济基础向上层建筑领域发展,城市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化,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自负盈亏,建立“三多一少”体制,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论冷战与新中国外交

论冷战与新中国外交 论冷战与新中国外交,我们先从这里谈起:二战结束后,中国的国共两党与世界主要超级大国之间是怎样互相抉择的呢?我们的印象中,仿佛就是国民党和美国结盟,共产党和苏联结盟,但其中又有交织。 首先,我们来看反法西斯同盟下的美苏国共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从战后一开始就是国民党与美国结盟,共产党是与苏联结盟的。实际上抗战时期是很不同的,特别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当时形成了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大同盟,美国和苏联成为反法西斯盟友,它们并不是敌人,算是战友。中国国内则是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叫做所谓的"友党",军队叫做"友军"。按照毛主席在1942年夏天的看法,他的态度非常清楚,他说现在世界上是美苏两家占主导地位,两家是同盟,这样的局面就决定了中国内部国共两党必须要搞好关系。他的逻辑是美苏合作决定国内的国共合作,这是后来中共要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有一段时间还是很密切的,密切到什么程度呢?举例具体的内容很多,包括双方的军事合作,如情报等等。美国方面也有很多设想,如帮助中共军队,包括各种各样的军事援助,帮助中共军官培训军事业务。中共也做了很多回应,准备与美军联合作战。当时在延安的党校还提出要培训参谋,要学英语。 再说到美苏破裂冷战爆发国共在美苏之间的选择,二战时特殊的美苏国共关系持续到二战结束、冷战爆发。由于美苏关系破裂,走向敌对,国共两党就面临一个新的国际局面,即两个大国分裂了,国共各自选哪边站。毛泽东曾认为,决定中国战后走向的外部势力主要是美国了,他当时认为对中共来说,这成了一个大麻烦,这是他当时的看法。后来出现了反法西斯大同盟,国共都是同盟中的成员;但这个同盟一旦破裂,国共两党就面临着要站在哪一边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又同国内斗争非常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再来看看美苏对国共的选择,从后来的历史看,苏联是到1948年春开始调整对华政策,重新在国共之间做选择,这个选择过程还是很复杂的。对共产党,美国人也是在观望。他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是不喜欢,但是又觉得这支力量有前途。当中共最终选择跟苏联结盟,美国也就不抱什么期望了。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到1947、48年,美国在东亚做了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其结果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在东亚地区地位。这个调整是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选择了将日本作为东亚的战略重心。美国原来想象,国民政府在二战结束以后能够统一中国,成为地区强国。但是中国很快发生了内战,美国人内部对整个亚洲做了重新的评估,结果是认为中国可能会长期陷入混乱、贫穷。用美国人的话说,在最好的情况下,中国也就是个包袱,因为这个国家太贫穷、落后;最不好的情况也就是中国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敌人,总之不会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所以最终选择了将战略重点放在日本,最终导致了帮助战后的日本实现复兴。而国民政府的选择就是死捆住美国,觉得只要和美国站在一起才能获得援助,还会有希望。 我们再从苏联方面看,1948年开始,斯大林重新考虑对华政策,因为苏联在整个抗战时期一直是以国民政府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打交道的,在抗战前期给国民政府的援助是大规模的。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对苏联不满、甚至怀疑、对苏联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实质是什么都有所疑问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联在二战时期同美国达成的很多协议都是以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一点作为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