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漳州旅游资源介绍

漳州旅游资源介绍

漳州旅游资源介绍
漳州旅游资源介绍

哩厚,江究!

--漳州旅游资源介绍漳州(闽南语:Chiang-chiu-chhī)是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城市,与台湾隔海相望,东与厦门相邻、南接广东省,是泛珠三角、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生态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九大申遗

城市之一、国家闽南文化生

态保护区。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

核心城区为芗城区、龙文

区,圆山新城,中心城区有

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

区,是厦深高铁、龙厦高铁、

鹰厦铁路交汇的重要枢纽城

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

市。

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2014年当选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中国温泉之城[等称号。境内有东山岛、漳州滨海火山公园、南靖土楼、云洞岩等景点。

漳州系历史文化

名城,是闽南文化的

发祥地之一,早于一

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

里繁衍生息。686年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

则天敕建漳州郡,迄

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

历史。历史上人才荟

集,俊贤辈出,走出了林语堂、黄道周等文化名人。

全市户籍人口497.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32‰。2015年GDP2766.6亿元,增速连续3年位居福建第一、财政收入274.75亿元。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境内有客家人数十万。

第一站:南靖土楼

南靖土楼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福建土楼产

生于宋朝时代,

明、清朝时期逐

渐成熟,并一直

延续至今。福建

土楼是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山

区大型夯土民

居建筑,依山就

势,布局合理,

吸收了中国传

统建筑规划的

“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

筑材料,是一种

自成体系,具有

节约、坚固、防

御性强的特点,

又极富美感的

生土高层建筑

模式。福建土楼

的建筑材料甚

为奇特,由粘

土、糯米、红糖、

竹片、水组成,

建成的土楼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

曾为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第三站的拍摄地。

第二站:云水谣古镇

云水谣,“南靖云水谣”原名长教,位于漳州市南靖县境内,那里山川秀美、人文丰富。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

超然的感觉。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

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将《云水谣》这部优秀作品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条闽西南古栈道上,让游客在观赏奇楼美景,领略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远渊源,当地政府将村中这条长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

第三站:十里蓝山玛琪雅朵花海

十里蓝山玛琪雅朵花海度假区” 位于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

境内,比邻厦漳州看厦门,在厦门看漳州”的意境。

区内放眼即是云幕、清泉、花海、古村、竹林、雨林、飞瀑、叠溪极目九景,被政府规划为都市休闲区。该项目由长泰永隆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旨在打造“海西首席休闲旅游度假地产”。目前已建成运营项目寻梦谷景区、梯级观景木栈道、玛琪雅朵花海景区、玛琪雅朵餐厅。而规划在建的有:五星级标准蓝山酒店、特色景观园区、云岭会所、世外汤泉、矿泉SPA、蓝山马术俱乐部。

第四站:东山岛

东山岛,别称陵岛,形似蝴蝶亦称蝶岛,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是福建省第二大岛。中国第七大岛,介于厦门市和广东省

汕头之间,位于厦、漳、泉

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南端,

东濒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

与诏安一水之隔;东南是著

名的闽南渔场和粤东渔场交

汇处;北经曾经有八尺门海

堤同云霄县接壤,2014年5

月已拆除,面积220.18平方

公里。

截至2012年底,东山岛

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下辖7

个乡镇61个村和16个社区,

总人口21.57万人。

2013年,东山实现地区生

产总值126.8亿元,较2012年

增长10.1%;农业总产值51.5

亿元,规模工业产值182.8亿

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140元,比2012年增长

13.4%。

东山曾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县、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十大滨海旅游精品”、?…福建十大美丽海岛?…等荣誉。

第五站:云洞岩

云洞岩景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距漳州市中心仅8公里,是漳州市区唯一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区唯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被誉为“闽南第一洞天”、“福建第二碑林”、“丹霞第一洞天”、“闽南第一碑林”的风景文化名山,有大小洞穴四十余处,历代各体书法题刻二百余处。因山上有一石洞,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里,故名云洞岩。

云洞岩风景区的主峰海拔280米,景区规划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5平方公里,分为云洞岩、岭兜山、瑞竹岩、长山、大石五个景区。多为丘陵地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适宜游览。

第六站: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全国第一批获得批准的国家级火山地质地貌公园,是我国滨海火山地貌景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景区。它位于漳浦、龙海滨海一带,北到镇海、南至前湖、西到鱼鳞石、东达南碇岛,面积100平方公里,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

距今1700万年前,区

内火山岩(玄武岩)在喜马

拉雅运动中岩浆由地球深处

沿北东向断裂向上涌出喷发

形成。中心式火山喷发和后

期风化侵蚀,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造就了区内一大批独特

的火山地貌奇观,如穹形褶

皱、鱼鳞石、熔岩“珊瑚”、

气孔柱“梅花桩”、八卦状火

山口构造、抽象画廊、皇后

乳锥状火山、熔岩平台、海蚀洞、海蚀崖、海蚀蘑菇、海蚀一线天、海蚀柱“忘归石”、“海龟石”、串珠状火山喷气口、“莲花盘”等,构成了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具有地质构造学、火山学、古地理学、地震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科研价值和极高的观赏性、科普性、趣味性。

公园规划为六个景区[1],分别是:林进屿景区、江口湾景区、后蔡湾景区等大三景区和赤湖古森

林遗址景点、佛昙鱼鳞石

坑景点以及龙海市隆教

乡白塘村景区。

其中,牛头山古火山

口喷发机理完整、层次清

楚、保存完好;林进屿拥

有世界罕见的火山喷气

口群;南碇岛和陆域上鱼

鳞石坑的玄武岩柱状节

理,雄伟壮观。南碇岛约

140万根巨型石柱,展现

在20-50m高的海岛崖

壁上,宛如一排黛丝环岛垂入海中,美不胜收。

公园内的崎沙湾、江口湾和后蔡湾,以洁净平缓的金黄金沙滩,赢得了无数海内外的游客的赞赏。

第七站:六鳌

六鳌地处闽东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海,属半岛乡镇,东临台湾海峡,与古雷港区仅一水之隔,水陆两运交通便捷。全镇下辖10个行政村,人口2.6万人,面积26.4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38公里,是福建省主要的渔业基地,漳州对台

贸易的重要窗口,漳浦沿海重点

乡镇。六鳌境内旅游资源丰富,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鳌古

城,始建于公元1388年,与崇

武、铜山并为闽东南沿海明清两

代沿海抗倭的历史证物,极具考

察观光价值;具有“海峡西岸一

景”之称的千年海蚀奇异景观更

是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

崂岈山海蚀风化花岗岩、抽象岩画群,是我国海岸上一处罕见奇观,景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海浪中冲拍、潮汐洗刷的地方,除了净洁的细沙,便是坚硬的顽石。当海浪发狂时,顽石会把浪花迎上岩画,或许是浪花的洗刷,岩画的底色和浪花一样洁白可爱。景区的主体在海滨的山丘上,景区内沟壑连绵,每一沟壑便是皱皱叠叠的画卷。画中有如动物开腔后内脏器官表面的血丝网络;有的象蜘蛛废弃的残网;有的如

走兽追逐;有的如龙蛇漫游;有的

如农夫劳作;有的如仙女漫舞。这

一幅幅画,有写真,有抽象,有惟

妙惟肖,有似象非象,给人留下万

千形态,无限遐思。就在这“画卷”

放直的地方,就在这神奇的山坡上,

有着与“画卷创作”同具久远代的、

一大批精雕细凿的艺术精品。它们

的真正的归宿,古代应是在帝王家

竹御花园;今天或许应在大城市的

游园花圃。可它们哪儿也不去,就在这滨海的山坡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静静数落着太阳与月亮的轮回,去实现自我的陪伴画卷的坚贞不渝的恋情。这里的“绵羊”在忧思,要是跳进台湾海峡能否游回来;这里的“鳄鱼”不下泥潭,却上山岗;这里的“王八”,千万年了,才敢伸出个头......这里的“天然动物”,正等着你去认识,去数数。

第八站:三平寺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镇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沈海复线高速公路在文峰镇文美村有个三平出入口。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第九站:台湾路

“台湾路”古称“府学前街”,何时定名为台湾路,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据说,和澎湖人跨海来此,听熟悉的戏曲,听熟悉的乡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称做“台湾路”。

台湾路

的中段是古

时最繁华的

地方,自唐

宋元明清历

代以来,这

儿因汇聚蚵

仔煎、手抓

面、豆干面

粉、锅边糊、

春卷、五香、

卤面、豆花、

土笋冻等漳

州名点小吃而闻名遐迩。据传,这里在古代有讲古场、戏台,许多艺人来这里表演布袋木偶戏,讲述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等故事。据老一辈人说,祖籍南靖的台湾抗日义民军领袖简大狮

年轻时也曾

经在此处演

武献艺。台

湾路的末端

是古代漳州

城的护城

河,沿河可

至澎湖路。

在抗日战争

之前,就有

许多不愿当

亡国奴的台

湾人、澎湖

人来到护城河畔弹唱台湾歌仔戏。悠扬婉转的歌声飘荡过台湾路,声声充满依恋之情。

第十站:龙文塔

龙文塔与八卦楼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据漳州府县志记载称: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

龙文塔共有七层,

花岗石砌成,塔身呈八

角形,每层有檐露出。

第一、二层有弧形隧道

式石门各二个,第三层

以上各层砌实不设门。

与八卦楼是漳州古城

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

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

山上,据漳州府县志记

载称:明嘉靖乙未年

(1535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塔下有“憩园”,园中遍栽桃树,每逢桃花盛

开,姹紫嫣红,吸引

许多游人前来游塔观

赏。

龙文塔历经了烽

火岁月,沧桑巨变,

几经废立,在“文革”

中遭受重创,后又被

拆除,趋于湮灭。如

今新龙文塔现已迁建

于龙文区。近年来,

龙文区人民又在龙文

塔下,规划建设了以

龙文塔为中心的龙文

园艺观赏园,观赏园占地面积约4公顷。由两馆一园一水面构成,与附近的闽南第一碑林,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巨型石梁桥江东桥、万松关等名胜,连成了漳州东郊的一处名胜旅游区。

第十一站:九龙江

九龙江,亦名漳州河,是福建省仅次于闽江的第二大河流,最早名“柳营江”,因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故名。

九龙江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过漳州在厦门港对岸注入台湾海峡,下游漳州平原是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上游水流湍急,下游江宽水稳,可通航。九龙江干线长度258公里,流量446立方米/秒。

九龙江流域范围的坐标为东经116°47′~118°02′,北纬24°13′~25°51′,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约占福建省陆域面积的12%,涵盖12个县(市、区)。流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7%,经济总量约占福建省的26.7%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作者:吴楚材, 吴章文, 郑群明, 胡卫华, WU Chu-cai, WU Zhang-wen, ZHENG Qun-ming , HU Wei-hua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长沙,410004 刊名: 旅游学刊 英文刊名:TOURISM TRIBUNE 年,卷(期):2007,22(1) 被引用次数:71次 参考文献(11条) 1.Fennell D A Ecotorism:An Introduction 1999 2.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1987(02) 3.诸葛仁借鉴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中国生态旅游市场 2006(04) 4.Orams M B Types of Ecowurism 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 2001 6.The Ecotourism Society Newsletter cited in Catrina Brandon,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A Review of Key Issue,Envirnment Department Papers 1996 7.郭岱宜生态旅游--21世纪旅游新主张 1999 8.Kutay K Ecotourism and Adventure Travel 1989 9.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 1993 10.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11.Elizabeth Boo Ecotourism:The Potentiais and PitfailsWWF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2,17(2) 2.张跃西.ZHANG Yue-xi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7(11) 3.刘青.王智.钱谊.秦卫华.蒋明康.LIU Qing.WANG Zhi.QIAN Yi.QIN Wei-hua.JIANG Ming-kang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分析[期刊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3) 4.王潇.WANG Xiao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9(10) 5.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与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5(10) 6.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LIU Zhong-wei.WANG Yang-Lin.CHEN Zhong-xiao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1,20(2) 7.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3,18(2) 8.李文杰.乌铁红.张宏磊.LI Wen-jie.WU Tie-hong.ZHANG Hong-lei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旅游发展观的比照[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9) 9.薛怡珍.Hsueh I-Chen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台南市为例[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10) 10.叶文.薛熙明.YE Wen.XUE Xi-ming生态旅游本土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 引证文献(72条) 1.王燕.孙德亮.张军以.周秋文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3(6) 2.刘小莉.魏伟.李中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概念 旅游资源:能够吸引顾客产生旅游动机,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被利用来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并能产生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基于开发旅游的目的,依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本身进行的评价,从而确定开发的机会与约束。 二、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1)、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2)、为新旅游区的开发计划提供依据 (3)、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扩大的依据 (4)、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资料和判断的标准 (5)、有助于明确旅游地的性质,拟定未来旅游资源结构和开发 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由于评价的目的、资源的赋存条件、开发导向等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在具体应用时则根据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理想。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法使用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者的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评价的结果主要与评价者的经验与水平有关,因此也叫做经验评价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对数据资料和精确度要求不高,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结论的非精确性和推理过程的相对不确定性。 定性评价法主要有“三三六”评价法和“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方法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2)“六”字“七”标准 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美是指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为有悠久的历史;名是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指特有的、别处没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表示给人新奇之感;用是有应用价值。 七项标准:指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采用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2 定量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以全面系统的方法,将有关旅游资源的各评价因子予以量化,使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较之定性评价,结果更直观准确。但是定量评价难以动态的反映旅游资源的变化,对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难以表达,且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选用某个评价途径的某个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即为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这种方法一般多见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的评价,如登山、滑雪等尤为适用。 比较有影响的旅游要素的单途径单因子有日本洛克计划研究所的地形适宜性评价;乔

乡村旅游的定义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国内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

对家乡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报告)

对家乡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报告)

对 家 乡 旅 游 资 源 的 调 查 研 究2013级计算机与 信息工程学院7班 瞿亚玲

一、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向中西文化交融转换,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向等各个方面的转型时期,这些不可避免的会对全国各地的旅游业造成重大的影响,而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呢?对此,我在寒假期间就此问题,在我的家乡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时间:2014年1月15日至2014年2月15日 2、调查地点: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3、调查人:瞿亚玲 4、调查方式:网上查询、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 5、调查内容:对近期的旅游情况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与分析 中江县位于四川省中部,盆地西部。隶属于中国重工业基地:德阳。幅员面积2200平方公里,总人口140万人,是中国人口大县。本县交通方便,是省会成都接壤,位于成都与德阳的交汇地带。。城区距成都64km,成德工业区距成都48km,泸蓉高速、成巴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遂德高速、绵中高速、达成铁路穿境而过。中心城区聚集人口25万人,建成面积26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区山水环抱,将于2015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本县工、商业正迅速发展,而旅游业也伴随着这些因素从而迅速发展。由于县境地形平坦,处于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过渡地带,以浅丘平坝为主,龙泉山脉横亘县境西部。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年降水量882.5毫米,年平均气温16.7摄氏度,无霜期286天。所以县境风景优美,有塔梁子崖墓群、中江北塔、中华芍药谷、飞鸟遗址、黄继光纪念馆、铜山遗址等著名景点。 以下是芍药谷的一些简介: 芍药谷, 起至会棚 之南,终 于合兴之 北,幅员 面积8.2 平方公 里,辖属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第二章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内容提要 生态旅游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展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众多指导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理论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美学等至关重要。了解各种理论对生态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我们才能将其到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并且为生态旅游有关理论的补充提供新鲜的血液。 第一节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 生态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在适应、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经验。最初这些生态性内容仅以“单体”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文化层面,随后这些知识经验在漫长的历史演替中日积月累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并形成生态观念,它又进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积累成制度、措施、经验,它又外在地表现于人们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的生存并物化为各种成果、风俗习惯等,由此集结并以“生态文化”统一的概念出现,生态文化由此成为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的文化,它以“文化”、“智慧”的形式聚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又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武器改造自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生态的许多理念依然显示出合理性并为人所用,生态文化又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问题的一把钥匙。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生态文化渗透在生态旅游之中,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当人类意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所谓旅游资源评价,是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对构成旅游资源的各要素,如观赏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规模丰度、适宜开发方向及开发潜力等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开 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的评价要考虑它在国际、国内和区内的相对重要程度,同时还要考虑潜在的客源市场、当地居民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可进人性、保护和开发的相对成本费用、资源的环境承载 力及开发可能造成的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等要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要素往往并不是同等 重要的,在策划或规划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要素或评价指标,并对选择的指标赋予 不同的重要性。这往往不是仅依靠单独的几个模式化评价模型或标准就能完成任务的。 作为评价的结果,至少要能够回答哪些资源是主要资源,最具有开发潜力,以及哪类资源是 区域类的主要资源。后者往往是进行市场分析的重要前提。通常来说,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 源基础是由多种类型和各种不同重要程度的资源共同组成的。 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也有半定量或定量的,下面对其加以简要介绍。 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 传统定性评价通常是在对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考察后,凭借经验和学识,对资源进行主观色 彩浓厚的结论性描述。有学者从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例如,资源是否 具备“古、特、奇、美、名、用”等特点,有些学者则归纳了一些定性评价的标准,如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环境质量、旅游容量、组合状况、区位条件、适应范 围和开发条件等(刘振礼、王兵,2001)。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从宏观上把握旅游资源的特色,缺点是主观性强,不能量化,科学性 相对较差,评价准确与否与评价者的经验和素养高度相关。因而,这种评价方法对初学者来讲,尽管方法简便,但实际操作却十分困难。 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相比定性评价方法而言,主要考虑对构成旅游目的地资源中的各类影响因子尽 可能通过数学或其他方式进行量化,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严格来说,目前存在的各类 定量评价方法都不是完全定量的,它们在评价指标甄选以及各指标所占重要性确定方面都有 一定的定性分析成分。因此,这些定量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评价者如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经典)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引文 人类的旅游活动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只是到了近代,旅游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产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日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生态旅游则出现得更晚。它是人们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尽管生态旅游的影响日益扩大,但给生态旅游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自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很多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和各自研究领域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卢云亭和王建军曾列举了73条中外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可见生态旅游作为新兴学科的定义之多。[3]一个概念的内涵往往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体现出来。对生态旅游的多种定义也可看出研究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多分歧。通过多本相关书籍的阅读和纵观各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提出背景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我个人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至少应体现下面几方面: (一)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这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应包括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4]。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如广阔的草原、神奇的冰川、寂静的山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等,它们对游人有着无穷的魅力,毫无疑问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但对人文旅游资源是否是生态旅游的游览对象目前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我个人认为,原生态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应包含在生态旅游的范畴之内,比如,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发掘遗址,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富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和民间节庆等都应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其原因有二:(1)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都是今天的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模板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1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 ( )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 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2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在旅游研究、区 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 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试行稿) 》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 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 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 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 主要适用于旅游界, 对其它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 以及旅游资源 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 点) 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 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 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中华人民共 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什么是生态旅游

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十六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 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对象。”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攸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从“三S”到“三N”标志着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 中国的旅游业在尝试,并将1999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生态旅游指南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学院:人文学院 系别:15级旅游管理系 :贺阳 学号: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2.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2.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3.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整体评估 3.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3.2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4.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措施参考文献

摘要:我的家乡在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禀赋较高,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由于区域特点的差异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有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 1.2.1蒙古族文化是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 鄂尔多斯是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为多数的地区。鄂尔多斯蒙古族原是成吉思汗宫廷的守护者,后来成为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护和祭祀者。他们世代传承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又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鄂尔

旅游资源评价

三、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是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对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调查 1. 旅游资源类型 根据200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系统,课题组根据多次实地的踏勘和对风景特色的分析,从科学角度对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更为详尽、准确的分类。取以下景源为主要景点:凤凰山、象鼻山、蛮子洞、千年核桃树、月亮湾、月亮坪、红旗水库、扯嘴坡、池塘、民居(各种姓氏院子)等20多处。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7个主类。具体类型见下表。 表1-1 规划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2. 旅游资源条件 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决定了其旅游业发展的水平、程度及规模。在全国旅游资源分类的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本规划区拥有7主类、14亚类和26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相应类型的88%、45%和17%。在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统计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数量分别占全国相应类型的10%、13%、36%、12%、10%、71%、33%。见下表。 表1-2 各层次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 表1-3 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统计 从上面3个统计表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本区旅游资源主类占《国标》的88%,但亚类和基本类型尤其是基本类型所占比例很低,说明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少,规模较小,旅游资源相当贫乏。 3. 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把握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更有助于为评价和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1)自然旅游资源 (1)地文景观资源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编号:FS-DY-20729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这个暑假对我来说非常漫长,我没有和别的同学一样去打暑假工,我回到了我的家乡xx省永州市零陵区。上大学整整一年了,学习旅游方面的知识也一年了,我记得我们老师说过,学这门专业的人不管看什么事物都要学会以旅游者的眼光去看待,所以这个暑假我想用一个旅游者的眼光去好好观察一下我的家乡!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产业,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其他的省份我不熟悉,但是这一年的学习中,对于湖南省的主要景区景点多少是有一点认识的。但是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家乡不被大家所认识?我也希望有一天向别人提起我的家乡湖南永州时别人会马上想起一些代表性的事物,比如提到张家界别人马上就会说“那里可是风景胜地呀!”;提到岳阳人们会想到岳阳楼;提到长沙人们会谈起岳麓山,马王堆。可是提到永州或者零陵,大部

分人都说不太清楚。对此我很难过,难道永州真的没有可以被很好利用的旅游资源吗?当然不是。不信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看。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山脉北麓,是全国唯一与广东、广西两省相毗邻的地区。全市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是我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和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的家住永州市零陵区,对于零陵我是非常的熟悉的,暑假的时候零陵的每个比较著名的地方我都亲自游览了一遍。所以我想好好的调查一下我家乡——零陵的旅游资源现状。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又称为斑竹。毛泽东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用的就

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及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 总体要求 按照本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本标准采用打分评价方法。 评价分两级,包括县级初评和省级复评。其中,县级初评由普查队组织评审,县旅普办参与完成。初评过程的相关资料需保存并提交省旅普办专家委员会用于复评参考。省级复评由省旅普办专家委员会对提交上来的单体进行复评。 评价体系 本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 本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在旅游综合体中的地位”和“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2项评价因子。 计分方法 基本分值 (1)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完“分、”10规模、丰度与几率“分、”15珍稀或奇特程度“分、”25文化艺术价值 整性”5分。 “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表7-1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评 评价因评价依赋 项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23观赏游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21使用价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1分3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22历史文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11科学艺2价值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1分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它地区罕见11资源素价珍稀奇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它地区很少见181程度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它地区少见分)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它地区较多见。-31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

对家乡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报告)

对家乡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报 告) 对 家乡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 xx年1月15日至xx年2月15日 2、调查地点: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3、调查人:瞿亚玲 4、调查方式:网上查询、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 5、调查内容:对近期的旅游情况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与分析 中江县位于四川省中部,盆地西部。隶属于中国重工业基地:德阳。幅员面积2xx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本县工、商业正迅速发展,而旅游业也伴随着这些因素从而迅速发展。于县境地形平坦,处于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过渡地带,以浅丘平坝为主,龙泉山脉横亘县境西部。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年降水量毫米,年平均气温摄氏度,无霜期286天。所以县境风景优美,有塔梁子崖墓群、中江北塔、中华芍药谷、飞鸟遗址、黄继光纪念馆、铜山遗址等著名景点。 以下是芍药谷的一些简介: 芍药谷,起至会棚之南,终于合兴之北,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属十个村。核心位于中江石垭子村,芍药面积上万

亩,是四川乃至中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区。芍药谷是中江县用五年时间高起点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起点打造,高起点建设的唯一一个AAAA级旅游胜地。 芍药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纵观历代诗文,芍药是“别离”和“多情”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情花”。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互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芍药花作为文学形象,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郑风·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意为情人在“将离”的时候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而且,古时“芍药”音同“邀约”,情人也借此表达爱慕和愿结良缘的意思。成语“采兰赠芍”也此而来,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闻着芍药花的花香野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乡村特色的美食也是人们的最爱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1、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 就我调查期间,普遍游客反应,工作人员态度不好,要么冷淡,要么不耐烦等,有的游客甚至说“难道我来旅游是花钱找罪受的?”2、景区的环保 在我调查的时候,发现景区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可以说是恶劣,游客们随手乱扔垃圾甚至让环卫工人们达到了超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与衡量

旅游与区位 一、旅游资源概况: 1、旅游活动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旅游者(经济实力强、文化水平高、地区发达闲暇时间长的人群)、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业(交通、食宿、服务等中间环节)。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3)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4)永续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有何意义?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要运用综合思维,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等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而且从环境方面要考虑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环境比较好、但脆弱的区域,为了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同时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分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参照前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功能分区模式 (见图3)。此模式尤其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地主要由旅游吸引物综合区、娱乐区、服务区3部分构成,各个区域间都有交通线路相连,这些区域与外界也有交通干道相连。其中,旅游吸引物综合区由核心区、缓冲区、试验游憩区3个主要区域组成。核心区是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生态系统的所在,集中分布着珍稀的自然生态环境或文化遗产,其内一般要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观测研究。缓冲区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对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进行区域,但仅限于观光,且对游客的数量有严格的控制。试验游憩区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除了开展与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的形式也不只拘泥于观光活动,可包括漂流、滑雪等。娱乐区配置了高密度的娱乐设施,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如饭店、餐厅、商店等。娱乐区和服务区是游客最为

集中的区域,允许汽车等机动车辆进入。功能分区是对游客进行分流和对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 2.社区参与模式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往往具有独特的社区文化、优美迷人的社区环境和合理有效的社区结构,它是生态旅游的文化载体。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社区居民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发扬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保护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体包括旅游发展决策和旅游发展利益分配两个阶段。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决策中,可以充分保证他们的利益和维护他们正当的权力。参与的程序如下:对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在社区,对居民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民意测验,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深人分析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开发规划和策略;公示开发计划,再次征求居民意见;协调各方意见,做出最终开发部署 (见图4)。旅游发展利益分配,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分配、培训与教育、就业和商机等。整个过程需要专家的帮助和引导,以及政府部门官员的协助。 通过社区参与模式,可以保持当地居民的主人地位,维护当地居民的权益;避免生态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加当地人对旅游发展的认同感,并促进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护法规方面的常识。促进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和素质提高;3.环境教育模式环境教育是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学院:人文学院 系别:15级旅游管理系 姓名:贺阳 学号:1 240206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2.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2.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3.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整体评估 3.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3.2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4.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措施 参考文献

摘要: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经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当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