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发展及其区域结构——读书笔记

空间发展及其区域结构——读书笔记

空间发展及其区域结构——读书笔记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本周阅读了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大师的著作《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本书阐述了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的进展及主要理论,并且论述了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资源与环境及一系列实际问题,揭示了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特征。书中从理论中,与实践中,对区域开发与发展的点-轴系统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t字形结构作了深入系统地论证,对位置及差地租,区域可达性,技术创新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而在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区域发展的问题,而城乡发展日益失衡,城乡间相对差距均呈不断拉大趋势。受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产业特性,农民自身素质,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影响,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而城乡发展,则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区域发展,包括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资源在区域中的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发展较为落后。因此,统筹东西部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联合东西两部区域发展极为重要。现在,已经有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项目的实施,使两区域下的经济发展极为密切,西部的经济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现在,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工业化阶段,逐步发展到现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资源环境,在当今的大学里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专业。当今社会中,资源的利用及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上的种种的本质都是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你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而任何一个区域或者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着起特有的空间结构。而本书提到的空间结构,则是与开发与发展不平衡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国土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时不平衡的。近年来,一些社会经济很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新建,扩建的大中型项目越来越多。这种情况预示着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宏观和中观区域间的经济实力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从空间结构观察,社会经济的疏密状况会愈加不平衡,使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可以单方面的对其进行研究。区域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结构完善的基础;而空间结构的稳定及持续发展,则离不开区域发展。只有两者相对发展起来,国民经济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生活才能真正改变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要做到空间结构及区域发展,要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方区域贫富差距。

重视区域发展,稳定空间结构,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要素。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为研究对象,阐明其从蒙古宗教游牧的城市转化为商业定居城市再到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从方法上进行补充。 关键词:呼和浩特、归化城、绥远城、空间演变 本文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地方志、、档案、游记、等文献为依据,在阐明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同时,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即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对自史而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史进行研究。 1、呼和浩特的创立——元大都的再现(1575~1581) 16世纪20年代初,漠南蒙古右翼王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在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北的平川上筑王城。俺答汗出于再现元大都,将王城建为每边约300米大小的正方形,城墙高8米,和最初的喇嘛教寺院弘慈寺,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汇中心,并打算在周围建设罗城。城于1575年竣工,明朝赐汉名“归化城”。 2、蒙古库伦型的城市构成(1582~1727) 到1727年止,在城南建成的喇嘛庙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均以方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大南街为轴在两侧分布。这是蒙古在国制、军制上运用的左右两翼制相对的构造方式,也是游牧民族在宿营时的基本布局方式,即汗帐设于北,下属营帐在左右八字形排列。这时的呼和浩特是以蒙古人开拓空间的思考原型为依据而形成的,可谓是蒙古特有的城市空间构成。方城是俺答汗的汗城,城内仅设顺义王府、府仓等少数固定建筑。城南以喇嘛寺院为中心,个喇嘛寺院周围的东西北侧为喇嘛仓是喇嘛修行和居住之地,再往外围散着以耕种或手工业为生的汉族居民的村庄,称为“板升”。在板升村圈外的草原上散步着牧民的游牧部落,在节日之时,这些部落的蒙古包就扎包在城及喇嘛庙的周围,这种游牧和定居并存的城市形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3、贸易中转城市(1727~1862)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构成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城市空间构成到定居为主的城市空间构成的转型。 1723年,清朝解除边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呼和浩特设立归化城理事同知,隶属山西省朔平府,曾以行商活跃于内外蒙古的山西人商人于1724年正式在归化城建店,转为坐商。1727年10月,清朝与俄国在外蒙古与俄国的边界恰克图签订《恰克图通商条约》,这大大缩短了俄商的经商路线,经恰克图、大库伦、多伦淖尔、归化城、张家口进京。18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商业移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萧山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并自秦朝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而杭州城市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关键字:空间形态,发展过程,文化风景,现状与未来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 ,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钱塘江沿岸的江干一带筑城,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隋大业六年(610 年) 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人口骤增,促使城区不断拓展. 吴越郡主钱镠审时度势,采取“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策落,使杭州城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同时也提高了吴越国的经济势力、文化优势,为杭州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隋建杭州城,城南部属丘陵,且近钱塘江,城西则濒西湖。在杭州城市的扩展发展上,由于杭城的南部与西部受到江、湖的限制,不宜扩展,于是便向城市的东部与北部扩展。钱镠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周围达35 km。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浚西湖筑捍湖堤后,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钱镠专门设有一千人的撩湖兵疏浚西湖,同时在西湖的内外建造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寺院如肇庆寺、净慈寺、云栖寺等等. 宝塔如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及白塔等等. 丰富了杭州的城市空间,同时也为杭州日后在文化上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主轴线的南端是吴越国的王宫,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这条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干道,一河一道自南至北,纵贯杭州城。此后,这条城市中心轴线,千余年来未变。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故当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自隋经吴越及至南宋,历经近700 年,杭州城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发展到国都京城的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 ried 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 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

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发展趋 势 摘要:本研究文章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个人建议和指出一定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 一、概述 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宁波城市(合称宁波六区)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区概况 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三、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基于详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老城区,二镇——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3.1 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但宁波的行政区域在唐代以前屡次更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821年(长庆元年),明州(今宁波)州治从鄞江小溪(今鄞州鄞江)迁至三江(甬江、余姚江、奉化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892年(唐景福元年)建成了宁波之郭——罗城,从此,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明清以前,宁波作为内河港城市,城市规模非常小,形态基本以点状为主,如《管子》所说,倾向于“因填材,就地利”的模式,点状小镇主要位于余姚江、奉化江一隅,城市腹地狭小,以宁绍平原为主。 3.2 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 1844年(鸦片战争),宁波正式开埠,原有城市点状形态逐渐壮大,江北港址逐渐形成。宁波城市规模逐渐跨过奉化江和余姚江,向江东、江北发展,宁波老城被分为海曙、江东、江北3区,形成块状城镇,民国初年,宁波地方政府“堕城垣,兴市政”,拆除了旧城墙,城市空间形态进一步发展,沿三江轴向蔓延,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收稿日期:2007-09-20 作者简介:苏静(1981-),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 文章编号:1673-7644(2008)02-0112-05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苏静1 ,闫整1 ,许胜 2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荣成市规划管理处,山东荣成264300)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某一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归纳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形态演变;潍坊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n urban morphology of Weifa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2up S U Jing 1 ,Y AN Zheng 1 ,X U Sheng 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2.Urban Planning and Man 2 agement Dept.of R ongcheng ,R ongcheng 264300,China ) Abstract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refers to the specific shape of a city in space within a certain time confin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y ,s 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paper ,making a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ev olution of Weifang ’s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summarizes the major factors and the basic laws g overning its development. K ey w ords :urban m orphology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ev olution ;Weifang 0 引言 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城市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主要是指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则是指文化传统、民俗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也就是城市的显性形态,是某一时间内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 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是指潍坊中心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1 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回顾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与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著名的世界风筝都。潍坊市现辖四区、六市、两县,其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个行政辖区以 第23卷第2期2008年4月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JOURNA L OF SH ANDONG J I ANZH U UNI VERSITY V ol.23 N o.2 Apr.2008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庭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作为倾听者,在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之后为员工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对于员工而言,工作家庭冲突得到缓解,提高了工作对家庭的促进。当员工的家庭压力和工作压力降低时,疲劳感也会降低,工作绩效水平会有所提高。 第二,实施弹性工作制,可以给员工一个灵活的选择,从而有效的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增进工作家庭促进,这对女性员工而言尤为重要。企业可提供弹性的工作时间、弹性的工作地点或兼职等形式供员工选择。其中弹性的工作时间指的是企业只规定时间段或工作时间数,员工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上班时间或下班时间。这样对于员工来说,私人时间得到合理安排的同时工作也不会耽误,自我管理提高的同时企业的责任感也增强。弹性的工作地点指的是可以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远程办公,对于一些女性员工来说,在家办公可以使女性员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或老人。兼职即类似于钟点工,对于处于特殊生理期(例如怀孕、生育或哺乳期)的女性员工来说,适当从事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工作,在保持对业务熟悉感的同时,还能关注企业的发展动态。兼职工作可以使女性员工在专心照顾家里的同时不必担心以后不适应工作或丢掉工作,对企业的感激和忠诚度都会提高。员工在选择各种不同的弹性工作制的过程中,降低了工作带给家庭的冲突,提高了工作对家庭的促进,继而工作绩效有所提高。 第三,企业可以提供一些家庭友好项目,为员工提供足够的生活支持。为家中有孩子或老人需要照顾的员工,提供支持性照顾可以减少员工感觉到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例如企业可以与一些家政公司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员工的儿女的照看提供帮助,从而使这部分员工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企业与一些老年人口照看机构或医院、养老院建立合作,为有需要照顾老人的员工提供相应的资讯或老年人照顾补贴,以消除这部分员工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唐汉瑛,马红宇,王斌.工作—— —家庭界面研究的新视角:工作家庭促进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52-858. [2]钟亦鸣.销售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310-311. [3]刘思雨.组织支持、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扬(1987-),女,山东淄博人,河北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研究生。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机制。 关键词: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 1概述 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本文的宁波城市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区概况 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 港口。 图1宁波区位图 3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 —老城区,二镇—— —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李观淼(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上接第182页) 183

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

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陈健 【摘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空间结 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区域系统以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探究浙江省过去二十年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是对过去浙江省空间布局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浙江省空间结构演变方向的指导和前瞻。基于此,本文分别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1989-2009年期间浙江省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而能够指导未来空间布局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的梳理,了解了当前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定性的方法总体探讨了从七五时期以来浙江省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接着运用定量的方法,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作了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发现:从1989年代至今,浙江省空间结构历经了极核的增长(点的形成)—极核区及发展轴的成长(线的形成)—网络状经济区的发展(面的形成)的过程,目前,浙江省空间已呈现出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通过对浙江省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增长、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与规划引导是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的五大因素。据此,笔者认为未来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将会随着交通路线的发展方向而不断的拓展。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中,指标选取上的不恰当也会导致结果上的误差和偏离。对此,本文选取了反映各县域地理单元经济总量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取人均水平,以此作为研究所使用的 指标。 一、对区域空集中与分散的影响 1.信息化促进了空间 的分散。信息化社会中,产业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其以信息科技为手段,让传统成熟的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再次充分发挥,并因此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的范畴与动态,创造了全球经济。这样的生产环境除了使资金、技术和勞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移动能力持续增强外,同时也让工业生产区位的自由度越來越大,从而使得地方工业布局以及国际勞动分工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故Scott (1990) 认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经济空间的分散。 2. 信息化促进

“五位一体”背景下城市空间内涵演变的研究

“五位一体”背景下城市空间内涵演变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24T15:48:19.020Z 来源:《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19年第3期作者:赵娅奇 [导读] 城市空间,不再是传统意义城市活动的物质载体,而更加强调城市空间与整个城市运行系统的有机结合研究。这正是将城市空间置身于“五位一体”发展思想下,强调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方面共同机制的关系研究。 关于城市空间内涵的认识,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和研究层面揭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及运行。在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重要发展思想。笔者认为:城市空间是新时代背景下一个宏观、整合的概念。本文将从重塑城市空间内涵的视角下,提出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方面共同机制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整合理念,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发展演变的特征。 1.城市空间内涵重塑 1.1 背景分析 回顾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空间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功能又支撑着城市空间的拓展,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学者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要素驱动型和资本驱动型[]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分别从社会、生态角度试图解析城市空间发展路径及规律,但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发展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展开综合性研究的文献却相对缺乏。因此,本文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内涵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挖掘城市空间驱动新要素、在城市空间上提出战略优化调整策略,对我国城市发展及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对城市空间内涵重塑的几点认识 1.2.1 研究角度的再认识 目前,从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角度单方面去研究分析城市空间及其扩展规律,都已经到达相当深度(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方面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城市地理学集中于城市体系和城市用地结构等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分析城市聚集效应、规模效应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关系;城市规划学注重对城市空间地域功能及形态进行研究;城市社会学注重文化、历史变迁对空间观的影响,城市社会问题与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学注重人类活动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综上,笔者认为城市空间是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于地域上的结果。它不仅指城市占用地域空间规模的增加及城市空间聚集功能的增强(即横向与纵向空间的拓展),更强调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系的组织发育生长过程。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有机体系,表现在其内在的独立性和外在的相关性。内在的独立性,表现在其内部机能的完整性;外在的相关性,其一表现在它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其二表现在它在区域中与其它城市的协作与互补性。“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正是将研究对象置于统筹观念之下,这一思想应用于城市空间的研究,更加符合城市空间有机体系概念下的内涵再认识。 1.2.2 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的再认识 一般认为,城市空间演化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过程,究其驱动机制,学者讨论主要集中在自然基础、历史文化、经济增长、政策与制度四个主要方面。着眼于以上四个方面,目前研究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的主要理论如下表: 笔者认为,城市整体理论、合力模型、覆盖模型是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的相关理论,它们强调了城市空间研究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加之,城市空间研究已从单一研究走向有机体综合性研究,因此,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的研究也应注重对地域性、时代性及综合性的研究。 2.“五位一体”背景下城市空间演化新趋势——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2.1 现状特征 “重庆城位于嘉陵江与扬子江合流处的海拔 240 米的巴山之上”(据《新支那省别全志》载),受山水阻隔,增加空间结构形式的复杂性,城市建设用地零碎[1],城市空间由山体、江河及绿地分隔为若干组团、片区,形成了大山大水、大疏大密的空间形态特征。直辖20多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02.9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劳动力比重有不明显的上升,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功能分类 有学者根据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产值规模,产值年增长率,税收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就业规模,劳动者报酬,.投资规模,投资年增长率等10个指标对重庆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该学者选择了重庆具备相当规模的18个产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