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据资料显示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经济比较落后,以农业为主,外出打工相对较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甚是严重,不仅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贫困地区脱贫至富事关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所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家乡的几个村庄做了相关的调查得出了以下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

一·知识水平

知识决定命运,决定人生的高度。农村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现今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知识鸿沟相对较大,从樱桃园镇附近几个村庄的教育来看,导致其不能脱贫致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儿童教育。大约四五个村庄建有一所小学,学校老师的文化水平不乏高中生,村里十几岁的孩子不是辍学在家帮忙干农活就是早已装扮成超过其自身年龄的服饰外出务工。

(二)农村总体教育程度。总体教育程度较低,到达大学本科以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约占到百分之一。八成的人只是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

(三)农村干部素质低,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基层腐败严重,仅从乱收费,拒发直补金等

(四)农村扫盲率。教育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目前还尚有亿文盲。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01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文盲或半文盲劳动者比重占总数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高中文化程度的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年,只有小学水平都足以说明。

二·思想观念

(一)小农经济思想局限。

1、乡土意识。土地在农民的心目中更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重的乡土意识使传统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即所谓的安土重迁。乡土意识还表现在人们的老乡观念上。不论走

到哪里,只要遇到了老乡、同乡,距离马上可以缩短、关系即刻可以拉紧,显得格外亲近和亲热。因此,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农民的乡土观念成为选择友人、同事、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据,在这些价值选择中,同乡往往是首选的目标。

2、小富即安。有小农意识的农民,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其结果:一是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干活要饿肚子的危机感;二是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烧香、修坟、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扩大成果;三是有点成就便沾沾自喜,飘然自得。

3、重农轻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生活在家庭、家族和自然村落环境中,以土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自然经济,使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很小,对流通商品的依赖性很小。

4、缺乏自律。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约束,也没有自律。办事一般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不用说作为一个主观应肩负的责任,就连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相处的标准分寸都难谈得上。

5、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共同的利益责权,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小农意识强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拉帮结派,任人唯亲。传统农民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庭、家族而不关心社会。

6、小绩则满。传统农民由于生活在封闭的村落小圈子中,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冲撞与对比,容易产生一种随遇而安的思想。“三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被农村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它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农民进取心不强,只要有吃有喝有穿,就不愿意去冒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收入,听天由命,知足常乐,缺乏向命运挑战的开拓精神。

这种小农思想:1、阻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2、阻碍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3、阻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保守,不敢冒险

与聊城市区附近的农村相比,樱桃园镇的农民已经远远落后了,他们已经达到小康社会,新农村计划早已落到实处,家家住上了小楼房。而樱桃园镇的农村还是保持着多年俗气未脱的模样,不仅仅是村民的思想意识跟不上,政府也是畏畏缩缩,生怕自己的策略变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味按兵不动,结果就是农民一穷再穷。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来看,聊城市区附近的农民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改变生产形势,改为经济作物种植,与传统的粮食作物相比,利润不仅仅是几倍的问题,很多农户都已步入了现代化的水平,不再为车房担忧。樱桃园这些偏远农村的农民思想相对较为保守,怕经济作物收入不稳定,怕赔本,多年来固守传统的粮食作物生产,很是安心。

(三)养儿防老传统观念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也疯涨,抚养一个孩子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抚养,上学,生活,上学等等到处都等着用钱,即使是农村消费水平虽然低一点但是孩子的从小到大的起居,上学等费用也不可小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之一说法,农村正很好的传承了这一思想,家家都不会少于2个孩子,四五个孩子的很是普遍,近年来计划生育的控制下还有所好转,我们的父辈那个年代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甚至有的家里将近两位数的孩子,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农村就形成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

(四)腐朽封建的官本位思想。

个别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看重的是官位,追求的是仕途升迁,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基至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为个人和小集体谋私利的主意多,为地方和群众办实事的办法少,是导致农村止步不前重要原因。

三·人才外流

(一)大学生外流

近年来,农村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对自己家乡的影响确是微乎其微,大多数人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搞得有模有样,把家里父母兄弟接出家乡,举家迁移,没有理由再回家

乡造福,受益的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人,根本无暇顾及外人。即使搞得一般,也只有过年过节回家探望亲人,风风光光来风风光光走,没留下任何有益于老乡的东西。从大学生公务员考试就可以看出来,很对学生不想去小城镇,更别说农村了,历年来村官考试报名的人数也是少之又少,农村成了大学生们望而却步的地方,更别说回乡造福百姓了。

(二)成功创业的人外流

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少数有头脑的人找对了路子,转身变凤凰,腰缠万贯,在外地买了车房,与有些大学生那个一样将自己的亲人举家迁移,从此杳无音讯,他们的成功与家乡似乎没有干系,如果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自己家乡的建设上,或是拿出一点资金用于农村发展上,那么现在的农村将是另一种面貌。

(三)年轻人外出务工

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更有创造力,而农村年轻人却很少有留在家里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年轻人才会回家跟家人团聚,平日农村只有老人孩子和少数妇女,一幅“老弱病残”的景象

所以,农村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然而正是这种空巢现象阻碍了,甚至僵化了农村脱贫致富。

四·资源缺乏

(一)自然资源缺乏。

偏远的农村没有过硬的经济支柱,比如煤炭、天然气等,除了一亩三分地之外没有任何额外收入。

(二)社会资源缺乏。农村在家务农的妇女占得比例额相对加大,农闲季节只能空闲在家,如果村庄附近有小型工厂,可以为她们提供一份补贴家用的工作,既不耽误农活,又不耽误照顾孩子。而樱桃园镇的村庄附近没有一家工厂,一眼望去全是庄稼地-农村人的全部寄托。

五·国家扶持

(一)国家扶持不足

国家于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以至于对贫困地区的整治缺乏关注。

(二)惠民政策不能落到实处

历年来国家的惠民政策不断出台,但农民的生活现状又改善了多少呢,这就要归结于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了。国家的扶贫、救济金要经过多少关卡才能真正送到农民手里?像是过五关斩六将,没关都要打折扣,到了农民手里也就只剩残枝破叶了,所以惠民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对农民的生活也没有太大改观。

六·先富不能带动后富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的主张,

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路线。一直以来中国就是沿着这条预先设计的路线走过来的。走着,走着,人们发现,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裕起来了,而且是通过权钱交易一夜暴富起来的,而且是用国家的,全体民众的共同资本暴富起来的,却不但不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反而严重阻碍最广大的民众富裕起来。

七·环境制约。

贫困地区靠天吃饭,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秋季玉米的收成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为严重,秋季又是多风季节,一场风来袭,村民们大半年的劳动都会功亏一篑,更别说收成了。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贫困地区久久不能脱贫致富。要想实现脱贫致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更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