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二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课程标准

的活动建议是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1.1知识目标: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二、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本节是

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

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从而再具体学

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

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

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

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他们从结构方面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

方面,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说《DNA分

子结构》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而本节的重难点就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构建。

三、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高二的学生,能够主动好学的不多,大多数处于中下水平,少数双差生。(好 的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去了区重点学校)

。对于学习生物,普遍认为它是理科中的文科。学生

动手能力不强,让学生配合主动参与制作及学习,要好好考虑降低他们的“难度” ,尽量深

入浅出,培养学生兴趣,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DNA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微观性的特点,涉及的基础概念多,学生在记忆上有一定 的困难,按常理的教学方式是先讲再记忆,记忆的保持性不长。现在尝试通过科学史实例,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讨过程的渐进性和艰巨性;

通过自己亲手实验、 自己制作的过程, 培养他

们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以及协同配合的能力, 体验发现的乐趣、 成功的愉悦。做

过了,体验了,得出的概念记忆的持续性会长久些。 四、 教学课时:2课时

五、 教学策略: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第1课时:通过杂志介绍---世界上已有2人相继获得了自己的个人基因图谱,引起学

生兴趣,导入科学史实例,课堂阅读完成科学史实例介绍(课前布置好阅读预习) ,通过复

习旧亲手知识并制作 DNA 简易模型小实验的过程,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 科学家” 沿着科

学家的思维方式,

体验制作DNA 简易模型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体会科学

家可能也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学生自己体验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历程,再归纳概述出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课件小结并完成课后

P51的练习题1。布

置课后制作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2课时:检查学生完成制作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情况,完成 DNA 计算题

归类教学及DNA 的其他相关内容和同步练习题。

六、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 预习:阅读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要求完成P48页旁栏思考 题2题。 2、 每位同学准备4个等大的五边形可用硬白纸剪出来(代表五碳糖);4个 直径为2 cm 的等大的圆可用白纸可用硬白纸剪出来 (代表磷酸);用2张硬白纸 分别剪成长

10cm 、宽2 cm 的长条,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下图),并 涂上4种不同的颜色,代表4种碱基;准备多枚曲别针和两条长硬纸条 (作为外 侧和连接用,长20cm ,宽8cm ); 2人为一个合作小组。

教师方面:课件、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料2 :科学家还知道:DNA 是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尝试:我们先试着把自己制作的4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找几个同学说明他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并提示同学思考。

让学生【模型建构2】

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会有一点难度,小

组讨论完成。

初步体验4个4 种

核苷酸能排成顺

序。其中蕴藏无穷

信息。

学生【模型建构1】尝

试连接:

到:

培养学生的动手制

作能力,引导学生

尝试科学的研究方

法。

师:蕴藏无穷信息的脱氧核苷酸长链到底是怎样组成DNA

分子的呢?曾有人提出过DNA的三链、四链模型,近百年来科学家没有找到能被人们公认的答案。导入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阅读

P47-48科学史实例,要求完成

P48页旁栏思考题2题。

资料3:1951年,英国科学家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

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读图分析:

师:利用资料3和图片沃森和克里克可能得出什么推测?

(先让学生答,答不出可提示)1、观察DNA由几条链构成?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资料4:在1952年的春天,从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一个重要信息:腺嘌呤(A )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A=T),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G=C)。

即: DNA分子的碱基数总是

“A=T、G=C”。

介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先阅读课本

P47-48科学史实

例,要求完成P48

页旁栏思考题 2

题。

通过阅读找到答案

1。DNA分子是由

两条链组成的,并

按反向平行方式盘

旋成双螺旋结构。

边阅读边动手实

践。

师巡视

完成讨论题2和

3

让学生完成【模型

建构3】

DNA双螺旋结构

学生【模型建构3】

DNA双螺旋结构(平面

建构)。

1、模拟双链建构。

(允许有错。)

2、在碱基互补配对原

【板书设计】

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磷酸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4种,A、T、G、C)

2、DNA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3、DNA的结构特点

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成对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A —T、G—C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觉得开头趣闻一段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回顾探究DNA的结构科学史实例,贯穿在师生共同模拟DNA模型建构过程中,以资料分析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同时

让学生边做边体验,教学思路是可取的,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对学生加深对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的理解,掌握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及DNA的排序等都非常有益。有利于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容较多,制作花的时间较多,要合理控制

好时间,教师的调控能力要不断提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制作情况来调整。对于我们的学生,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小结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

计算题和对遗传信息、DNA勺多样性、特异性的学习要放到下一个课时。有少数的学生根本没事前准备好材料的,建议教师要事前要求好他们准备好,做好思想工作。

作者:花都区实验中学朱晓臻

邮箱:freezhengzhu @126。Co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