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眩晕中医辨治进展

眩晕中医辨治进展

眩晕中医辨治进展
眩晕中医辨治进展

第15卷第7期V01.15No.7

中莲药导敏

GuidingJournal

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

2009年7月

July.2009

蔗★喃:带●靠渤

{新‘善;视’誊;点j

眩n晕、中?医一辨t治进展

李志,指导:张崇泉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师承博士学位班,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研究概况及从脏腑论治(肝、肾、脾、胃、肺)眩晖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辨证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1眩晕;中医辨治

【中图分类号】11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1X(2009)07-0090-03

ProgressintheTreatmentofVertigo

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Zhi,Director.ZHANGCong-quan

TheAt嚣IiatedHospitalofHunanProvineial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C由i玎&410006【Abstract]Itwassummarizedthattheprogresson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ofvertigo,treatmentfromfiveviscerabasedonrecentfiveyearsliteratures.Thatsuppliedsomethinkingwayandmethodforthetreatmentofvertigo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Keywords】Vertigo;Treatment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按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11指出:“眩晕是l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凡梅尼埃病。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节(指眩晕)有关内容辨证论治。”2003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4大类。其中以梅尼埃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1wI。现就近年来中医辨治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

袁静14I等总结了肾精亏虚,肾阳不足,肝血不足,阴虚阳亢,中气不足,中阳虚弱,心脾两虚均可致眩晕之“无虚不作眩”的病因病机,认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皆可发为眩晕。王永钦l斗认为梅尼埃病眩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多由风、痰、瘀作祟,缓解期多由心、脾、肝、肾失调为患,发病有标本缓急之分。孟真等lo认为耳性眩晕发病病因为内因,外因属诱因。其病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之分,累及脏腑,主要为肝、脾、肾,可旁及心肺。李芳17l从瘀论治眩晕,详细列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阳亢血瘀,肝热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血瘀,外伤血瘀所致眩晕的病因病机。王鹏阀总结导师范炳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ll0801-063)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认为《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作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常富业口认为从严用和“六淫致眩说”得到启示,必须抓住眩晕可因六淫致病,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亦可由它脏累及肺。麻晓汞嘲等认为耳源性眩晕病变在耳,病根在肾,病机特点是耳中积水,肾主耳,因此要抓住“肾”与“水”这一邪正矛盾的特点,其病理特征是水湿瘀积。积水不运。王秋风…J等总结路志正教授经验,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认为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职,升降失司。皆可致眩晕。方志坚【-2l等总结罗翌教授治眩晕经验.结合岭南地区多湿的气候特点,认为湿邪易困脾,脾虚生湿聚痰,痰凝则气滞,气滞血瘀,故眩晕的发生以痰、虚、瘀为主因,而三者之中。又以虚为主,并多属本虚标实之证。郭亚红【131总结陶根鱼教授经验,认为痰瘀互结是眩晕的根本病机,表现为气虚血瘀痰阻,气滞血瘀痰阻,痰瘀互结。因此提出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秦润笋114l介绍郑绍周教授治老年眩晕经验,认为其病机特点以虚为本,本虚标实,虚包括元气亏虚和脾肾亏虚,实则以风痰瘀为主。故主张治疗应该以补肾益气健脾为原则。

2从脏腑论治的研究

临床大多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最近亦出现了从肺论治的新观点。分述于下。

2.1从肝论治任绍林㈣以滋肝熄风立法,方用:生地20g,麦冬20g,白芍30g,钩藤20g,桑叶10g,丹皮12g,益母草30g,生牡蛎30g。茯苓15go治疗38例患者总有效率81.6%。刘占涛I蝈

万方数据

等用济肝汤(钩藤15g,菊花10g,天麻12g。石决明20g,栀子10g,川牛膝18g,枸杞10g,生地黄20g,制首乌20g,女贞子15g,夏枯草18g,白芍309,当归20g,山茱萸20g。)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60例.总有效率81.7%。王媛旧等总结马云枝教授从肝辨治眩晕经验,l|缶床分为肝郁化火型,多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脾不调型,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阴虚阳亢型,拟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化裁;风痰内阻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姜明华11辞讨论了眩晕发病终离不开“肝血失调”,拟定了活血祛风法,潜肝熄风法,逐瘀豁痰法,益血熄风法,补血填精法治疗眩晕。

2.2从肾论治陈煜华㈣报导了48例辨证为肾虚血瘀的老年性眩晕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方用:熟地12g,山茱萸129,枸杞15g,女贞子129,菟丝子15g,黄精15g,肉苁蓉109,杜仲15g,当归15g,葛根20g,川芎12g,丹参15g,银杏叶15g。总有效率达93.8%。胡玉英l加l报导了34例辨证为肾精不足,西医诊断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采用补肾填精法,选用补肾填精中药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并单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对照。中药方:紫河车10g(研粉),龟板15g,杜仲10g,牛膝12g,党参15g,茯苓12g,熟地25g,黄柏109,天冬12g,麦冬15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鹿角胶10g(烊化),疗程14d。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3.3%(P<0.05)。

2.3从肝肾论治刘如秀脚等总结刘知名教授经验,即从肝肾论治眩晕8法:肝气郁结之眩晕当疏肝解郁,清利头目,方选逍遥汤加蔓荆子、荷叶、蝉蜕;肝阳上亢之眩晕当平肝熄风,潜阳降逆,方选天麻钩藤饮加杭菊、白芍、桑椹、醋鳖甲等;肝火炽盛之眩晕宜清肝泻火,舒肝养阴,自拟泻肝汤治疗:龙胆草69,山栀和g,黄芩lOg,青黛(冲服)39,全当归69。生地129,自芍12g,醋柴胡6g。同时配合升麻、桑叶、薄荷等清轻宣散之品;肝血亏虚之眩晕宜补血养血.柔肝止眩,八珍汤合当归补血汤或归脾汤加鸡血藤、阿胶等补血养血之品;肝阳虚绥之眩晕应温阳暖肝,降逆和胃,方选吴茱萸汤加炒三仙、陈皮等;水不涵木之眩晕应育阴潜阳,熄风定眩,方选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化裁;肾精不足之眩晕应补肾填精,养髓止眩,予自拟补肾生髓汤,熟地15g,当归12g,白芍9g,阿胶(烊化)12g,川I断12g,桑寄生12g,桑横15g,党参12g,珍珠母24g,酸枣仁9g,茯苓129,甘草6g;阴阳两虚之眩晕应平补阴阳,养脑定眩,自拟补虚益损定眩汤:怀地黄15g,怀山药10g,枸杞129,山茱萸12g,菟丝子9g。牛膝24g,杜仲10g,川断9g;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偏于阴虚者加龟板、猪脊髓、炒三仙。

2.4从脾胃论治杨威英阎等根据导师梁超经验,从脾虚论治眩晕,以黄芪建中汤为主随证加减,黄芪用量宜大,一般30-609。最多可用至120g,常与党参同用,用干姜代生姜,加强温中之效。以大量黄芪及党参代饴糖之甘温。观察50例眩晕患者,总有效率96%。王秋风…等总结路志正教授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经验,实证分痰浊阻滞,治以燥湿化痰,升清降浊,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湿热中阻,治以芳香化浊,清热祛湿,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加减;胆胃不和,浊气上逆,治以温胆和胃,用小柴胡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脾失和。肝阳上亢,治以清肝调脾,潜阳熄风,用天麻钩藤饮、逍遥散加减。虚证:脾虚湿盛,治以补气健脾,升运清阳,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脾阳不足,寒饮上泛,治以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用苓桂术甘汤、泽术汤加减。张文群嘲等总结顾仁樾教授经验从脾论治眩晕;认为眩晕发病脾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应益气升阳。健脾化痰,方选补中益气汤或半夏自术天麻汤加减。同时注重脾胃,兼顾他脏。

2.5从肺论治常富业研认为从严用和“六淫致眩说”得到启示,必须抓住眩晕可因六淫致病,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亦可由它脏累及肺,故总结了宣肺祛风法,温肺散寒法,宣肺祛湿法,宣肺利水法,宣肺活血法,宣肺祛痰法,清肺泻火法,补肺滋肾法从肺论治九法治疗眩晕。

3展望

各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眩晕是由于机体亏虚,正气不足,主要是肝、脾、肾亏虚,导致外邪易乘虚侵袭,亦可转化为内邪,形成风、火、痰、瘀的病理演变。因此眩晕的病机概括起来仍不外乎风、火、痰、瘀、虚五端。眩晕证的临床辨治,多从肝脾肾立论,近年亦有从肺论治者。每种病所致眩晕均有一定特点,因此诸多现代中医医家提倡要把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许多医家对不同疾病所致眩晕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及经验总结,如颈椎病眩晕常见痰浊中阻,风阳上扰;高血压病眩晕多见阴虚阳亢。血络瘀滞;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多见痰瘀互结,肝阳上亢等等。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路,有利于明确疾病诊断,启迪辨证思维,明确论治思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从以上的眩晕中医辨治的综述来看.说明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确切,这既充分肯定了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单纯与西药对照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临床上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才有更充分的证据,更具说服力,才能更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303

【2】2孔繁元,粟秀初,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说明之一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I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95—396。314—317

【31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314--317

【4】袁静,赵艳秋.44因虚致眩”证治刍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53

【5】王永钦.辨标本分阶段治顽固性梅尼埃病思路与方法【J】.

91

万方数据

中医药通报:海外中医,2007,6(4):41.43

【6】孟真,徐晨.辨证治疗美尼尔病硼.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8):60-61

【7】李芳.从瘀论治眩晕【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5(11):28—30

【8】王鹏.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集萃【J】.中医药学刊。

2006,24(9):1618—1619

【9】常富业.浅淡眩晕从肺论治九法【J】.国医论坛,2004,19(I):16一17

【10】麻晓示,傅文录.耳源性眩晕病脉证并治发挥叨.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72—1273

【l1】王秋风,路洁,边永君.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眩晕经验【J】.中医学学刊,2005,23(12):2142—2143

【12】方志坚,程善庭,王大伟.罗翌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总结【J1.辽宁中医杂志,2008,36(8):1136-1137

【13】郭亚红.陶根鱼教授辨治眩晕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l(1):22—23

【14】秦润笋.郑绍周辨治老年眩晕经验田.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58-59【15】任绍林.从肝风论治眩晕【J】_光明中医,2008,23(8):1145【16】刘占涛,曹东升.济肝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60例观察叨.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562

【17】王媛,封臻.马云枝从肝辨治眩晕经验【J】.山西中医,2008,24(7):8-9

【18】姜明华.眩晕倚肝从血论治体会叨.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68—369

【19】陈煜华.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性眩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2):36—37

【20]胡玉英.补肾填精法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4例f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8):695-696【2l】刘如秀,周小明,展慧慧.刘志明从肝肾论治眩晕八法【J】.江苏中医药,2009。41(2):18一19

【22】杨威英.从脾虚论治眩晕5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3):170—171

[23】张文群,傅培红.顾r樾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J】.河北中医,2007,29(8):683

(收稿日期:2009-05—14编辑:李海洋)

(上接第89页)(gl¥11)

图l薄层色谱图

l一槲皮苷对照品2一没食子酸对照品3一样品(广西柳江)

4-样品(广西武宣)5一样品(广西象州)6--样品(广西融水)3讨论

由于槲皮苷及没食子酸在弱碱水、不同浓度的甲醇、乙醇中均有一定的溶解度,笔者曾使用上述溶剂进行提取,并比较了超声提取、水浴回流提取等不同方法进行药材前处理,薄层实验结果均可检出两种成分,说明不同方法均可确保这两种活性成分得到有效提取。超声波提取具有操作简单、不需要加热、有效成分提取率高等特点,因此,选择超声波用于前处理。经试验,加20倍量甲醇,连续超声20rain,可满足实验要求。

经查阅文献资料M,并用氯仿一甲醇一水、氯仿一甲醇一甲酸、醋酸乙酯一丁酮一甲酸一水、甲苯一氯仿一丙酮、甲苯一醋酸乙酯一甲酸等系统作为展开剂,结果存在样品成分无法分离或没食子酸与槲皮苷斑点Rf相近等问题,而笔者经过研究确定的氯仿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6:2.5:1.5:0.2)展开系统,较好92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显色剂的选用方面,实验证明用氨气熏的显色效果好于用三氯化铝试液等显色剂显色,不需要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显色快速,直观,斑点清晰易辨。实验发现,空气湿度对薄层色谱结果影响较大。当空气湿度达到65%以上时,槲皮苷及没食子酸的斑点Rf值明显较小,湿度达80%左右,对照品斑点的Rf值几乎一致,样品斑点也无法分开。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实验环境的湿度。试验了4个产地的飞扬草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认为.该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强,可为制定飞扬草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138—139

【2】杨梅.飞扬草的应用叽.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121

【3】章佩芬。罗焕敏.飞扬草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药材,2005,28(5):437—438

【4】陈玲.飞扬草叶中的多酚类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1,18(1)i38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3l

【6】张贵君.常用中药薄层色谱鉴定f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

【7】肖崇厚.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社出版,1987

(收稿日期:2009--04-05编辑:朱民)万方数据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 1.风痰上扰 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 2.阴虚阳亢 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3.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4.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 5.肾精不足 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 6.痰瘀阻窍 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及中医认识.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一、你有没有眩晕的症状和体征: 1、转颈、屈伸颈部诱发症状---颈椎不稳导致; 2、颈部不动,头部位置改变(翻身,低头、抬头,坐立)诱发-耳石脱落导致 3、持续时间:持续时间久,可能与脑部疾患、颈脊髓压迫等有关;持续时间短(小于1分钟)--耳石脱落、颈椎不稳、TIA有关 4、有无意识丧失:有--可能与脑部疾患相关 5、有无闭眼站立不稳,睁眼可以站稳:有,与颈脊髓本体感觉或视觉受损相关。 6、有无交感症状,如恶心、呕吐、眼花、耳鸣等:无,与脑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有,与前庭和外周神经相关 二、概念及分类: 1、眩晕:是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外物和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觉,可并存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性幻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2、假性眩晕(头晕):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无视物旋转、摇晃等运动错觉,无眼球颤动,非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3、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涨、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4、晕厥:突发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丧失,伴有昏倒。昏倒后多于短时间内意识恢复,一般无眼颤。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 三:眩晕的机制; 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1.前庭神经系统包括:内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球囊斑、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

2.前庭神经系统具有6条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和前庭大脑皮层通路。双侧前庭神经系统是协调同步活动。如一侧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眩晕。 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神经→网状结构→延髓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前庭眼动通路:前庭神经核→脑干内侧纵束→各眼球运动核联系:病损时出现眼颤。 前庭小脑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小脑束→脊髓前角:出现共济失调、平衡不稳及肌张力改变。 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外侧束→脊髓前角 四: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 1. 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 2. 眼球震颤 3. 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4. 平衡不稳,共济失调 5. 眩晕的种类 (1)真性眩晕(周围性、前庭外周性):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 (2)假性眩晕(中枢性、脑性):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 五:前庭功能试验: 前庭神经系统是人体进行空间定位、维持平衡的重要系统,其功能异常是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前庭功能的检查及评价是诊断眩晕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1. 前庭眼动反射:临床上常用的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ENG)或视频眼震图(vedionystagmography,VNG)通过客观量化评定前庭眼反射(vestibul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 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 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 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 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 2.1 辨证组方 2.1.1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 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 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 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 12克。 2.2 中成药 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 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 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功能温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艾灸泰斗谢锡亮艾灸治疗眩晕症医案

艾灸泰斗谢锡亮艾灸治疗眩晕症医案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晕症有哪些常见症状? 1、耳聋 早期会不自觉的出现耳聋现象,多次眩晕发作后开始有明显的感觉。一般是单侧耳聋,偶尔也会出现双耳耳聋。耳聋在眩晕发作的时侯会加重,间歇期的时候会好转。 2、耳鸣 病人初期的时候,会觉得耳朵边有低调的吹风声耳鸣,时间长了就会变成高音调持续性耳鸣。眩晕发作时,耳鸣情况会突然加剧,间歇期耳鸣程度自然减轻或消失。

3、头胀满感 眩晕发作期间,部分患者有患侧头部或耳内胀满感、沉重、压迫感,或耳周围灼热感。眼震在发作高潮时观察患者的眼球,一般可见到有快慢相的不自主的颤动。 4、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眩晕 睁眼的时候会感觉周围的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者产生左右摇晃的感觉。闭目的时候上述症状会减轻。因此发作时病人经常会采取一定的体位闭目静卧,不敢转动。 尽管有时会因为惊吓而倒地,但是病人的神志却是完全清楚的。病人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血压下降的现象,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情况会缓解。症状消失,转入间歇期。间歇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终生只发作一次的人,也有反复多次发作的人。 5、眼震 在发作高潮时观察患者的眼球,一般可见到有快慢相的不自主的颤动。 6、神经性耳聋 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耳聋。 李某,女,30岁,农民,河南原阳李庄人。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1)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取穴风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宜清热化痰醒脑之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决明子等。可选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1)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取穴太冲、曲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 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BAEP) 、颈动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如颈椎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

蒋** 男 75岁,11月5日初诊, 患者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CT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忙趴在桌上,述---晕,查血压125/78mmhg,心率76次/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15 白术15 天麻20 钩藤15 石决明30(先煎)陈皮15 茯苓20 丹参代赭石30(先煎)枸杞15 枳实15 甘草10夏枯草15 蔓荆子15 生姜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30 菊花15 枣皮15 山药15熟地20 茯苓15 泽泻20 丹参陈皮15 半夏12 白术18 天麻20钩藤20 首乌20 寄生20 石决明当归20 蔓荆子15 甘草五剂收功 例一潘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2月。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情势颇急,可能发痉。宜凉肝安胃,服观后效再商。桑叶9克杭菊花9克粉丹皮9克黑栀子9克大白芍9克细生地24克姜川连2.1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黄郁金9克羚羊镑1.2克另煎兑苦丁茶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止呕吐。桑叶9克菊花9克丹皮9克栀子炭9克夏枯草 9克苦丁茶9克细生地18克大白芍9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干苇根15克左金丸4.5克(分二次送服)。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X X,男,60岁。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治法:渗利水饮之邪。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X X,女,74岁。初诊日期;1977年5月23日。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血压250/160毫米汞柱。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12克代赭石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6克 二诊;服上方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血压降至230/110毫米汞柱。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9克,丹参、首乌各12克,磁石15克。、 三诊:投药3剂,血压降至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血藤各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杨X,女,44岁。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厥阴为

中医治疗眩晕症出现的成果

中医治疗眩晕症出现的成果 1、眩晕的发生与人的脏腑有关。观察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肝阳上亢诸风掉眩;清浊升降失调,聚湿痰积必眩晕。 2、眩晕症的病人都是虚证,但不可乱补、眩晕症的病人都是虚证,虚者补之,绝对正确。 但不可乱补。怎样补?在用药方面要具体分析,临床观察有的补药服了很好,有的服后反而不好,足以证明药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正确的补法是靠准确的选药,选药是根据药的药性进行。 3、治疗以辨病为主。明确是哪种眩晕病、属于哪种类型眩晕。眩晕症有多种,先确定是哪种眩晕。已确定是美尼尔氏综合症,分辨是眩晕症中的哪种类型。根据症状表现,提出分型,对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经药引经药(药引子):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主要病所,重要部位体积小到毫米,而且在颞骨内、靠内耳,目前世界范围内,所用的药,穿透不到病所,如何使药物能达到病所。就要选择理想的引经药,通过引经药,将有效治疗眩晕的药引达到病所,就能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中药能够办到此种特效功能。 5、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种类型。从古至今没有人将美尼尔氏综合症分型。我根据症状表现,对美尼尔氏综合症进行了分型,70 年代正式提出分型,分型对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6、系列‘眩晕尼尔康 '研究成功。运用中医的理论,依据祖传秘方,运用中医的理论,研究出科学的配方,配制成中药有效的,系列‘眩晕尼尔康 '。有效的运用中药中的引经药(药引子),选择了具有穿透性机能很好的引经药,将有效的中药引达到病所内。使其迷路的压力降低、淋巴循环通畅,从根本上发挥治疗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多种眩晕症的作用。 巩固时期的治疗服“眩晕尼尔康”或“眩晕尼尔康加强”具有抗复发作用,使淋巴成份恢复正常,有效的防止复发。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1)

眩晕中医辩证治疗 尉氏县中医院急诊科高玉杰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血亏虚 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中医眩晕医案精

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 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 ---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 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五剂 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

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 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桑叶 9克杭菊花 9 克粉丹皮 9克黑栀子 9克大白芍 9克细生地 24克姜川连 2. 1克法夏 6 克姜竹茹 12 克黄郁金 9克羚羊镑 1. 2克另煎兑苦丁茶 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 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 安胃品以止呕吐。桑叶 9克菊花 9克丹皮 9克栀子炭 9克夏枯草 9克苦丁 茶 9克细生地 18克大白芍 9克法夏 6克姜竹茹 12克干苇根 15克左金丸 4. 5克 (分二次送服。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 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 X X,男, 60岁。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 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辨证:此证心下 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治法:渗利水饮之邪。方药;泽泻 24克白术 10克此方服 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 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 X X,女, 74岁。初诊日期; 1977年 5月 23日。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 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血压 250/160毫米汞柱。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 12 克代赭石 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 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 6克 二诊;服上方 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 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 女贞子、茺蔚子各 9克,丹参、首乌各 12克,磁石 15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