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领域中行政解释的司法审查_以工伤行政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94.87 KB
- 文档页数:9
行政诉讼工伤认定案例一、背景介绍工伤认定是指对发生在劳动者工作岗位上的意外伤害进行确认,并确定其是否属于工伤范畴的一项程序。
在行政诉讼中,工伤认定案例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案件。
下面列举了10个符合标题内容的工伤认定案例,以供参考。
二、案例一:工人因操作不当导致手指受伤某企业的工人小张在操作机器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手指被机器割伤,致使左手食指残疾。
小张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案例二:建筑工人从高处坠落造成骨折某建筑工地上,工人小王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四肢骨折。
小王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四、案例三:厨师因烫伤事件申请工伤认定某餐饮企业的厨师小李在烹饪过程中,不慎被热油烫伤,导致皮肤严重烧伤。
小李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五、案例四:危化品企业工人因爆炸事故受伤某危化品企业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工人小刘受伤,面部和上肢严重烧伤。
小刘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六、案例五:农民工因电击事件申请工伤认定某电力施工现场上,农民工小王在操作电线时不慎触电,导致严重电击伤。
小王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七、案例六:护士因担架推倒事故申请工伤认定某医院的护士小张在推担架时,不慎推倒导致自己摔倒受伤,导致腰椎骨折。
小张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八、案例七:快递员因交通事故申请工伤认定某快递员小杨在送货过程中被车辆撞倒,导致右腿骨折。
小杨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九、案例八:保洁员因清理卫生事件申请工伤认定某写字楼的保洁员小陈在清理卫生时,不慎摔倒导致手臂骨折。
小陈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十、案例九:矿工因矿井事故受伤申请工伤认定某煤矿发生煤气爆炸事故,导致矿工小赵受伤,脊椎骨折。
小赵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十一、案例十:机械维修工人因工作事故申请工伤认定某机械维修企业的工人小刚在维修机械时,机器突然启动导致手指被夹住,导致手指截断。
小刚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能动抑或谦抑:行政法规范解释的司法审查限度——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案例为范本方帅【摘要】法院审查行政法规范解释的介入限度应当是既能动,又不失谦抑.应从整体上赋予法院法律解释权,确立法院在法律解释问题上的权威.在审查行政法规范解释时,应首先确定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本身对解释是否有明确规定,并考察是否存在充分授权,对解释进行合法性审查.其次区分解释的形式,从合理性等因素展开审查.【期刊名称】《时代法学》【年(卷),期】2013(011)005【总页数】7页(P79-85)【关键词】行政法规范解释;司法审查;能动;谦抑【作者】方帅【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浙江衢州 3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1司法审查的可得性,是行政权力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逻辑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该体系声称是合法的,或者合法有效的。
——[美]路易斯·贾菲一、引言:问题意识法律适用是一种对向交流的过程,对于适用者而言“解释是一种媒介行为,借此,解释者将他认为有疑义文字的意义,变得可以理解”。
〔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3.在传统法律意识中,法院作为裁判机构,理应在书写判决、裁决案件的过程中发挥法律解释的主导作用。
然而在现代行政的语境下,国家职能不断强化,行政机关不再永久不变地静静矗立,而是更多地承担起对行政法规范的解释工作,特别是在规制法律(regulatory statutes)的解释方面。
行政机关为了实施法律,通过制定规则等各类形式对行政法规范的涵义进行解释,这些解释在日常的适用中具有具体的效力,而且往往是终局性的。
但倘若行政争议进入司法程序,情况就会复杂许多,就必然会涉及法院在司法审查中应如何对待行政机关作出的极具有政策导向性的行政法规范解释。
事实上,司法审查与行政法规范解释之间纠葛的关系,就是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权力关系的考察。
张某诉河南省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检察监督案文章属性•【案由】工伤保险资格或者待遇认定•【审理程序】再审正文张某诉河南省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检察监督案【基本案情】2021年7月,河南省某市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该市某局机关服务中心职工杨某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
7月25日早上,杨某参加抢运救灾物资,直到14时30分左右返回单位待命。
半小时后,杨某在办公室突然摔倒昏迷,入院诊断为脑干出血。
7月30日11时20分,杨某呼吸心跳停止,被宣布临床死亡。
2021年8月20日,杨某所在单位申请工伤认定,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某市人社局”)认为,杨某不符合突发疾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条件,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杨某的妻子张某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法院一审判决撤销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责令某市人社局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某市人社局不服提起上诉。
法院二审认为,病历中缺乏杨某在抢救48小时内出现脑死亡临床判断标准的意见,在案证据无法证实杨某在抢救48小时内已经脑死亡,遂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
张某申请再审被驳回,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某市检察院经听取当事人意见、走访杨某的主治医生及医院病案科工作人员等,查明杨某住院期间共形成332页病历资料,医院病案科当时向杨某所在单位提供了病历首页、手术记录、死亡记录等132页病历资料用于工伤认定,剩余的200页病历资料未提供。
检察机关依职权调取剩余的200页病历资料,初步判断杨某入院抢救48小时内的临床表现基本符合脑死亡的先决条件和临床判定标准。
鉴于脑死亡结论性医学诊断具有较高专业性,为准确认定杨某脑死亡的时间,某市检察院委托该院检察技术部门进行技术性证据审查。
检察技术部门在全市范围内选聘5名资深神经医学专家,对杨某全部住院病历资料进行专门审查,并形成会诊意见,一致认为:杨某因脑干出血破入脑室引起深度昏迷,具有不可逆性,自2021年7月25日21时22分至宣布临床死亡,临床表现为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指数为3分)、脑干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符合脑死亡的先决条件和临床判定标准;虽然杨某尸体不复存在,已不具备确认实验及司法鉴定条件,但综合分析病历资料,并结合主治医生建议杨某家属捐献杨某肝脏的事实,可以得出“杨某入院抢救48小时内脑死亡已经发生”的诊断结论。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01.02•【字号】•【施行日期】2020.01.02•【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伤保险,行政诉讼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各中、基层人民法院,本院相关部门:《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已经本院审判委员会于2019年11月21日、12月26日召开的第24、33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请及时向市高法院反馈。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2020年1月2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为规范工伤行政案件的审理,深化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准确把握和运用司法审查权,统一裁判尺度和标准,以妥善推动工伤行政争议的实质化解,结合全市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现就审理工伤行政案件有关问题制定以下解答:一、当事人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申请期限是否适用中止、延长的规定,该申请期限的具体起算点如何确定?答:用人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不适用中止的规定,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规定同意延长的,人民法院应予认可;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不适用中止、延长的规定,但其有证据证明非因自身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期限内。
工伤认定申请期限在具体计算时,应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之日”的次日起算。
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交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未载明用人单位等为由迳行不予受理的,人民法院是否支持?答: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是认定工伤的重要证据之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审查工伤认定申请时,除诊断结论外,应当对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的其他要件进行审查。
最⾼⼈民法院⼯伤认定司法解释受⼯伤的劳动者最关⼼的就是⼯伤赔偿,⽽⼯伤赔偿的标准是由⼯伤鉴定结果决定的,在⼯伤鉴定的最终结果就是劳动者⼯伤赔偿的数额的依据。
那么关于⼯伤认定有哪些司法解释,为了⽅便⼤家了解,店铺⼩编将最⾼⼈民法院⼯伤认定司法解释整理如下。
最⾼⼈民法院关于审理⼯伤保险⾏政案件若⼲问题的规定(2014年4⽉21⽇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13次会议通过)法释〔2014〕9号中华⼈民共和国最⾼⼈民法院公告《最⾼⼈民法院关于审理⼯伤保险⾏政案件若⼲问题的规定》已于2014年4⽉21⽇由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1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2014年9⽉1⽇起施⾏。
最⾼⼈民法院2014年6⽉18⽇为正确审理⼯伤保险⾏政案件,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民共和国⾏政诉讼法》《⼯伤保险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政法规规定,结合⾏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条⼈民法院审理⼯伤认定⾏政案件,在认定是否存在《⼯伤保险条例》第⼗四条第(六)项“本⼈主要责任”、第⼗六条第(⼆)项“醉酒或者吸毒”和第⼗六条第(三)项“⾃残或者⾃杀”等情形时,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结论性意见和⼈民法院⽣效裁判等法律⽂书为依据,但有相反证据⾜以推翻事故责任认定书和结论性意见的除外。
前述法律⽂书不存在或者内容不明确,社会保险⾏政部门就前款事实作出认定的,⼈民法院应当结合其提供的相关证据依法进⾏审查。
《⼯伤保险条例》第⼗六条第(⼀)项“故意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刑事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效法律⽂书或者结论性意见为依据。
第⼆条⼈民法院受理⼯伤认定⾏政案件后,发现原告或者第三⼈在提起⾏政诉讼前已经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的,应当中⽌⾏政案件的审理。
第三条社会保险⾏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伤保险责任单位的,⼈民法院应予⽀持:(⼀)职⼯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建⽴劳动关系,⼯伤事故发⽣时,职⼯为之⼯作的单位为承担⼯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在⽤⼯单位⼯作期间因⼯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三)单位指派到其他单位⼯作的职⼯因⼯伤亡的,指派单位为承担⼯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四)⽤⼯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然⼈,该组织或者⾃然⼈聘⽤的职⼯从事承包业务时因⼯伤亡的,⽤⼯单位为承担⼯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五)个⼈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的⼈员因⼯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理解和适用问题请示的答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09.06.10
•【文号】[2009]行他字第5号
•【施行日期】2009.06.10
•【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行政诉讼综合规定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
理解和适用问题请示的答复
(2009年6月10日[2009]行他字第5号)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的理解和适用问题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
原则同意你院第一种意见。
即,企业职工因工伤害发生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施行之前,当时有关单位已按照有关政策作出处理的,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的“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情形”。
此复。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2007年4月13日京高法发[2007]112号)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各区县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已于2007年3月12日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第3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
请在审判实践中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望及时报高级法院行政庭。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为正确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针对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意见。
1. 工伤认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应当贯彻“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的工伤认定及工伤保险原则。
2. 对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及其他视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伤事实比较清楚,但受伤经过和原因无法查清的工伤认定,法院应当从有利于保护遭受事故伤害职工的利益出发作出确认。
3. 劳动保障部门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后,申请人在法定时限内以新的证据再次提出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在重新作出认定时,没有撤销原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法院可以准许。
4. 工伤认定申请人撤回申请后,在法定申请时限内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部门不予受理,申请人以要求履行法定职责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可以判决劳动保障部门予以受理。
5. 劳动保障部门要求工伤认定申请人补正申请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的期间内,待补正材料时间届满后继续计算。
工伤认定行政程序中,因双方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而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该仲裁、诉讼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的期间。
6. 童工、离退休人员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不属于工伤认定的范围,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应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解决。
专业领域中行政解释的司法审查Ξ ———以工伤行政为例胡敏洁摘 要 专业领域中往往会存在大量的行政解释,工伤行政便是典型领域之一。
以此为例,我们发现,行政解释的展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解释主体和内容的不同,法院对待行政解释的态度也并不相同。
法院是否尊重行政解释,以及司法审查所考量的具体因素及其限度等是专业领域中行政解释的司法审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深层次上这些问题则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相关联。
关键词 专业知识 行政解释 工伤行政 司法权作者胡敏洁,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行政国家的背景使得行政逐渐朝向专业化发展,行政机关所特有的专业知识及对专业领域所具有的政策形成功能,使得行政机关发挥着对各种法律规定的解释功能。
这种解释以各不相同的形式被展开,实际上发挥着解释、补充甚至替代法律规范的作用。
相关行政案件被诉至法院时,法院如何对待这些行政解释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
由此,笔者考察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①《中国审判要览(行政审判卷)》②以及《江苏省高院参阅案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案例》③等地方法院的案例,从中选择了发生频率较高,存在问题较多的工伤行政案件作为分析对象。
一方面,由于工伤保险领域的法规范较为宽泛或者某些规范尚属缺位,进而存在着大量需要行政机关解释的空间和情形;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风险社会的临近,工伤案件的发生也具有频发性,这些都使得工伤行政案件在各级法院的审判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大量的工伤行政案件也涉及到复杂的工伤等级认定等环节,可以说,这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由此,选择这一领域作为分析对象既可以对专业领域中行政解释的司法审查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同时也将对工伤行政案件的实际审理有所裨益。
④—621—Ξ①②③④需要说明的是,最终文章中所选择的案例大多出自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2007年)以及《中国审判要览(行政审判卷)》(2003—2007年)。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北京行政诉讼案例研究》(第12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2005年版。
据统计,2004年—2007年以来,《中国审判要览》中收录的涉及工伤类的行政案件共计31起。
根据笔者的搜索和统计,2004年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尚无工伤类行政案件。
2004年之后的工伤行政案件共四起,分别是2003年的“何文良诉成都市武候区劳动局工伤认定行政行为案”,刊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年卷);2004年的“孙立兴诉天津园区劳动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刊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年卷);2005年的“松业石料厂诉荥阳市劳保局工伤认定案”,刊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5年卷)。
本文为江苏省法制办资助课题“规范性文件变迁与信赖利益保护”(2009年)以及江苏省法学会立项课题“地方立法影响评估研究”(2009年)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二、风险规制下的工伤行政与行政解释 转型期的中国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双重振荡,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风险社会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背景。
频繁爆发的矿难、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漏洞等,这些风险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因此,在做出各种决策和相关决定的过程中,行政机关都需要对可能存在或者即将发生的风险加以规范,这也是风险规制开始兴起的原因之一。
作为风险规制中的一项内容,工伤行政领域带有自身的特点并富有特定的风险。
(一)专业知识与行政解释行政解释之所以存在,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专业知识”所致。
“行政机关的解释值得尊重,原因在于执行法令过程中的日常经验使得行政机关较为熟悉环境。
法院发现在自己熟悉的管制领域中,行政解释更富有说服力。
”⑤如果我们对立法背景加以审视的话,就会发现立法机关制定的各项成文规定始终可能存在模糊、暧昧和含混的字眼。
特别是当我们处于风险社会的背景之下,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立法不可能预测所有问题。
由此,我们就会看到大量需要行政解释的情境,特别是日渐复杂和带有浓厚技术性特征的专业领域更需倚赖行政机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解释。
在中国,行政权一直弥漫于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机关很容易获得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富有各个方面的信息优势,这便使得行政机关在客观上更易做出某种判断。
再加之那些富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的领域,存在着诸多“无言之知”的经验知识,这便使得行政机关实际上成为了政策的形成和塑造者。
例如,我国的很多政策实际上便是通过国务院及其部门的解释得以推动的,这些解释可以通过答复、说明等多种方式展开,在各部门的网站中我们处处可见此种文件。
同时,基于行政机关所特有的专业优势,行政机关可以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裁量因素的考量,乃至相应的政治、政策考虑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例如,对药品标准的认定、福利资格的确认、排污标准的制定等多方面,行政机关能够做出更富有针对性和应对性的解释。
此外,在我国目前的行政解释体制之下,行政机关一方面是实际上行政解释的作出主体,而另一方面也是行政法规范的具体执行者。
由此,行政机关的解释有些情况下便不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
如何对待纷繁复杂的行政解释,法院是否应当发挥一定的监督功能便需要我们加以讨论。
(二)风险规制下的工伤专业知识在风险规制的背景之下,立法和规则始终处于需要不断调整和加以解释的过程之中;行政机关需要尽可能地去评估未来的可能风险并作出相关解释,工伤行政领域便是其中一例。
一般而言,行政机关首先需要依赖其专业知识对职业风险加以判断。
例如,当面临诸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同类型的风险时,行政机关应当如何确定风险之间的优先次序,选择首先需要应对的风险,这要求行政机关加以判断。
因为相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工人们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既可能不被充分告知,也可能完全无从知晓其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同时,工厂的风险评价体系也是复杂的,工人们很难充分理解其中的科学问题。
⑥其次,行政机关需要依赖其专业知识对工伤认定的标准加以解释。
特别是对于职业病的判断,很难计算出某种长期潜伏的疾病是否是由于工厂中的—721—专业领域中行政解释的司法审查⑤⑥S idney A 1Shapiro ,“Responses to Occupational Disease :The R ole of M arkets ,Regulation ,and In formation ”,72G eo 1L 1J 1(2000),p 112311这一观点是在美国法的判例“谢弗林案”(Chevron U 1S 1A 1,Inc 1v 1Natural Res ources Defense C ouncil ,Inc ,467U 1S 1837(1984)案中加以陈述的。
关于该案,在美国法上有着数量非常多的讨论;在我国,也有学者对这一案例及其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了介绍。
例如,高秦伟:《政策形成与司法审查———美国谢弗林案之启示》,载《浙江学刊》2006年版第6期;李洪雷:《规制国家的行政解释》,载《规制研究》第1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些译文也对这一案例加以了介绍。
例如,[美]理查德・皮尔斯:《立法性规则和解释性规则的区别》,宋华琳译,载《公法研究》第2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美]凯斯・R ・森斯坦:《烟草是药吗?———作为普通法法院的行政机关》,宋华琳译,载《法大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不安全因素造成的。
⑦如很难判断出致癌物质是石棉、氯乙烯、砷、丙稀腈还是其它物质,这需要行政机关尽可能的制定一些标准来加以判断。
如我国卫生部制定了“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来对工厂中的化学危险物质标准制定问题加以引导。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41条规定,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职业病伤残等级的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由此,相关部门也制定了职业病的具体标准。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不同部门依据其特有的专业知识,形成了相关的行政解释。
而在最终工伤认定的具体操作环节上,专业知识往往也会具有决定性影响。
例如,在我国,一般会在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中下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其中的专家来对具体的工伤事实加以认定。
⑧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9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鉴定结论要充分尊重专家组意见,切实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准确”,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专家以及专业知识所具有的影响力。
此外,基于工伤保险会涉及到地方财政预算问题,由此在我国的地方层面上,省、地、县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也实际上进行着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行政解释。
如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便对“见义勇为是否应当享受工伤待遇”等问题作出了相关解释。
⑨这种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地区的工伤行政实践中也常有发生。
(三)基于专业知识的工伤行政解释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看到工伤行政是风险规制涉及到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般情况下,对于风险的解释带有一定的难度,它既需要考虑对未来的可预测性,又需要针对现实做出切实的考量。
具体到工伤行政领域,“由于工伤认定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对劳动者的财产权益、人身健康权的维护都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λυ进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可能直接关乎到现实的利益,如工伤赔偿的具体数额直接与公民的权利相关。
由此,基于各种专业知识,行政机关需要对各种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具体的解释内容可能基于风险的多样性而具有多样态。
例如,根据相关案例的梳理,我们发现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解释可能包含如下内容:表1 工伤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解释内容涉及事项解释内容工伤主体“资格”的解释挂靠关系、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抑或兼职职工“工作原因”的解释自残,酗酒抑或蓄意违章“职业病”的解释职业病目录“工作时间”的解释上下班途中;因公外出;“工作场所”的解释洗手间是否为工作场所等法律法规适用的解释旧法与新法的冲突;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冲突等。
时效的解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对《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2007)以及《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4—2007)中所收集案例的整理。
)—821—法学家 2009年第6期⑦⑧⑨ λυ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6年行政审判案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参见《关于做好见义勇为受表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宁劳社工[2009]4号),2009年6月15日颁布。